•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47

海琦maggie
首页 > 期刊论文 > 宋代陶瓷论文参考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王小若1127

已采纳

我就是学习瓷器学的,呵呵。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所谓窑系,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这些窑场就构成一个窑系,以主要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当时还有婺州窑、湘阴窑和丰城窑等著名窑址。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系的区别,均从肩至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产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4件莲花尊。其体积最大的一件高约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贴花,饰飞天纹、宝相花纹、兽面纹和蟠龙纹。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层堆塑上覆下仰莲瓣纹。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从其产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等方面来看,可能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 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非诸国;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以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纯正者少。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至今日。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陶瓷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进入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一阶段输出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邢窑(包括定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彩绘瓷和橄榄釉青瓷(即广东近海一带的窑口生产的碗和作为储藏容器的罐)。输出的地区与国别有:东北亚的朝鲜与日本;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亚的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印度;西亚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曼;北非的埃及;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此时海上交通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从扬州或明州(今宁波)经朝鲜或直达日本的航线;二是从广州出发、到东南亚各国,或出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经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湾的航线。当时有些船只继续沿阿拉伯半岛西航可达非洲。前述亚非各国中世纪遗迹出土晚唐五代宋初的瓷器,就是经过这两条航线而运输的。 宋元到明初是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阶段。这时向外国输出的瓷器品种主要是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窑瓷,赣州窑瓷,福建、两广一些窑所产青瓷,建窑黑瓷,浙江金华铁店窑仿钧釉瓷,磁州窑瓷,定窑瓷,耀州窑瓷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朝鲜新安海底沉船经11次发掘,出土陶瓷器2万余万件,除极个别的为朝鲜瓷和日本瓷外,均属中国所产,其中绝大多数已判明所属窑口。宋元外销瓷输往的国家较前大为增加,有东北亚、东南亚的全部国家,南亚和西亚的大部分国家,非洲东海岸各国及内陆的津巴布韦等国。宋、元、明初时期的航线,主要有航行到东北亚、东南亚诸国的航线及通往波斯湾等地的印度洋航线。这时期中国航海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印度洋航线上。一是可从波斯湾沿海岸向西行进而到达红海的吉达港,然后上岸陆行至麦加;也可以在苏丹边界的埃得哈布港上岸,驮行至尼罗河,再顺河而下到福斯塔特(古开罗);还可以从红海口越曼德海峡到东非诸国。二是开辟了从马尔代夫马累港直达非洲东海岸的横渡印度洋的航线。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烧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还有些在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称为纹章瓷。这时期的外销瓷数量很大,17世纪每年输出约20万件,18世纪最多时每年约达百万件。输出的国家有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诸国。运输路线一条是从中国福建、广东沿海港口西行达非洲,继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达西欧诸国;另一条是从福建漳州、厦门诸港至菲律宾马尼拉,然后越太平洋东行至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上岸后陆行,经墨西哥城达大西洋岸港口韦腊克鲁斯港,再上船东行达西欧诸国。在17和18世纪,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85 评论

蛋蛋的肉粑粑

中国瓷器起于夏、商,成于战、汉。作为产量巨大的手工业生产系统,它因胎土、釉色、造型、工艺、装饰等差异而形成地方特色,古人遂以“窑口”命名这种特色。事实上,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形成了瓷业“窑口”的格局,但是从唐代开始,在文献中才出现“越窑”、“邢窑”等窑口名称,它们各以青、白二种釉色显示特征,遂有“南青北白”之说。转型于五代、成于两宋的中国瓷业之“窑口”达到昌盛阶段。中国近代第一部陶瓷通史《中国陶瓷史》(吴仁敬、辛安湘著,1934年)记载:“宋代瓷器,真能集前代之大成……至大观、政和等时作品,则釉薄如纸,胎薄如漆壳,声如磬,具有胎和釉溶成难分之瓷。瓷器至此,可谓登峰造极矣。”此书统计,唐五代时,全国窑口不过十数,而两宋则达到20多个,而降至元代,又数不过十。一、窑口众多 空前绝后陶瓷学术界将宋瓷分为八大窑系,分别为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窑系、钧窑系、磁窑系;南方地区的越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饶州窑系)、建窑系。其实还应该有个“官窑系”,可合称“宋瓷九大窑系”。辽国的“缸瓦窑系”也应该列入宋瓷窑系。还有的学者列出“吉州窑系”等等。在九大窑系中,相关窑口至少有百个以上。众所周知,九大窑系中,“越窑系”止于南宋之初,其他窑系在元代初年大体还在延烧,但质量明显下降。到元代中后期,建窑、定窑两系退出历史舞台,其他窑系也基本衰微,仅“景德镇窑系”尤其是继承唐宋青花工艺的“青花瓷”一支独魁天下,自此,宋代中国南北各地百千瓷器窑口“各美其美、美美共美”的时代便成为历史的定格。其实,还有大量的“窑口”无法进入现有的“窑系”之中,如邢窑、婺窑、瓯窑、宜兴窑等等;况且即使被列入某个“窑系”的“窑口”,它自身同样存在特色性甚至内涵的复杂性,为此,近年来有学者对“窑系”之说提出了不同意见。北宋 白地黑花童子垂钓图椭圆形枕 河北省博物馆藏我认为,以窑口而论,“百花齐放”才是大美,“一枝独秀”乃文化衰弱之表现。故以中华瓷史而论,两宋瓷业窑口“空前绝后”非为虚言。二、名窑辈出 登峰造极两宋时代,不仅窑口众多,而且名窑辈出,各擅其能。给宋代名窑定位,起于明代《宣德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这一记载成为“宋代五大名窑”(柴窑被列为五代时期名窑)之说的来源。可见,明人评价两宋名窑,以窑器是否进入宫廷为标准。目前考古界已确认明代学者认为的宋代“五大名窑”中的汝窑、南宋官窑、钧窑、定窑各窑窑址所在,唯北宋“官窑”尚未发现,“哥窑”身份未获定论。近日,陕西富平银沟窑址群的发现,为“鼎州窑”及“柴窑”的发现提供了重要资料。该窑址群发现窑炉318座,出土标本包含青瓷、黑瓷、白瓷、青白瓷等品类;从瓷器成分分析看,窑工已掌握胎、釉的二元及二元以上配方技术,比景德镇同类技术早近300年,其中又以白瓷及青白瓷技术占据最高水平。事实上,1949年以来经考古发掘的宋代耀州窑、越窑、龙泉窑、湖田窑、建窑、吉州窑、内蒙古赤峰市的缸瓦窑、宁夏灵武窑等,从出土的精美瓷器与文化影响力而言,哪个又不可以位居瓷器“名窑”之列呢?!两宋“名窑”之所以称为“名窑”,主要是看几个方面:一是明代人的评价标准,即其器物能否入贡宫廷;二是它是否在工艺上具有开创地位及先进性,从而成为“窑系”的领头者和命名者;三是看其在生产和市场上的影响力与辐射力。以北宋“九大窑系”为例:1、官窑系:北宋官窑、汝(官)窑、南宋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哥窑等。2、定窑系:河北曲阳定窑;陕西平定窑;山西盂县窑、阳城窑、介休窑;四川彭县窑等。3、钧窑系:河南禹县钧窑、河南临汝东沟窑等以及此后的宜钧、广钧、炉钧等。4、耀州窑系:陕西铜川耀州窑;河南临汝窑、宜阳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内乡大窑店窑;广州西州窑;广西永福窑等。5、磁州窑系:河北磁县观台磁州窑、修武当阳峪窑;河南鹤壁集窑、宝丰青龙寺窑、禹县扒村窑、安阳天僖镇窑、密县窑、登封曲河窑;山西平定窑、榆林窑、介休窑;江西吉安吉州窑;山东德州窑;安徽白土镇窑等。6、景德镇窑系:江西景德镇湖田窑、南丰白舍窑;安徽繁昌柯家冲窑;湖北武昌金口窑;江西吉安吉州窑;广东潮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碗窑乡窑、安溪窑、同安窑、南安窑等。7、龙泉窑系:浙江龙泉窑以及庆元、遂昌、云和等县龙泉窑场;江西吉安永和窑(吉州窑)、泉州碗窑乡窑等。龙泉窑青釉刻花带盖五管瓶 温州市博物馆藏8、建窑系:福建建阳市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临汾窑。9、越窑系:主要分布在余姚上林湖一带,宋代一度曾作为“贡窑”,南宋初之后停烧。越窑青釉瓜棱执壶 故宫博物院藏三、官窑成熟 造福南北两宋时代是中国官窑制度成熟时期。笔者曾撰文认为中国瓷器官窑之制至少可以追溯到南朝。但专为宫廷所设的“官窑”或“内窑”目前所知仍出现于两宋。正如南宋人顾文荐《负暄杂录》所说:“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兴后苑,号邵局,袭旧徽宗遗制,制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后郊坛下别立新窑。”南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说到“修内司官窑”时也讲它是“袭故京遗制”。以上宋人所讲表明,北宋汴京确有“官窑”,惜迄今尚未发现窑址。而宋高宗定都临安后,也命有司设京师官窑,初为“修内司官窑”,后又增设“郊坛下官窑”。前者即1998年以来发掘之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窑,后者早于20世纪初已被人在杭州南郊乌龟山发现,50年代做考古发掘,现有南宋官窑博物馆给予保护和陈列。关于修内司官窑器,明初曹昭《格古要论》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古人明确说到属于北宋“官窑”系列的还有“汝窑”。南宋人周辉《清波杂志》讲:“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宋 汝窑青釉盘 故宫博物院藏又宋人陆游所著《老学庵笔记》也说:“故都时定(窑)器不入禁中,唯用汝(窑)器,以定(窑)器有芒也。”宋人叶寘《坦斋笔衡》有同样观点,而且他对北宋“汝窑”和“官窑”的关系也有很好的交代:“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有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汝窑”作为北宋官窑,曾长期不知窑址在于何方,1986年汪庆正先生从河南宝丰瓷厂王留现同志处获得信息,遂终于发现汝窑窑址就在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后赵青云先生主持该窑址多次考古发掘,收获丰硕。北宋之末,“汴京官窑”及“汝(官)窑”随着东京的失守,其掌握高技术的瓷业人员应该南下临安,参与了南宋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的建造及生产。这已经被老虎洞南宋官窑遗址的发掘资料所证实。宋 官窑大瓶 故宫博物院藏而两宋官窑技术还影响到“哥窑”及龙泉窑技术的革新。诚如南宋初人言,北宋时期,“江南处州龙泉窑质颇粗厚”,然到南宋中后期,龙泉窑使用了石灰碱釉,烧成令人惊艳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其中的黑胎青瓷在工艺特征方面甚类南宋官窑器。古陶瓷学界也都认为南宋时期龙泉窑确实受到南宋官窑薄胎厚釉技术的影响而达到了技艺的高峰。南宋临安官窑与哥窑的关系至为密切。无论真实的“哥窑”是在杭州还是在龙泉县,都脱不了与南宋官窑的传承关系,故古陶瓷界有“官、哥不分”之说。“哥窑”一称出自元代,原称“哥哥洞窑”,元至正二十三年刊刻的孔齐所著《至正直记》说:“乙未(1355)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明曹昭《格古要论》也讲:“旧哥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燥,色亦不好。”而明初《宣德鼎彝谱》说“哥窑”器见于“内库”,且判为宋瓷。明朝人高濂《遵生八牋》也言:“‘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宋 哥窑胆式瓶 故宫博物院藏由上可见,至少在元代,“哥窑”即被列为宋代官窑,而且还有旧、新两种,况且即使是新烧者,也“绝类古官窑”,“官、哥不分”其实早在元代已成定说。至于真实的哥窑究竟在哪里?明人高濂《遵生八牋》说在杭州凤凰山下,而同样为明代成书的《七修类稿续编》及《浙江通志》等则说是在龙泉。不过,综合分析元代有关哥哥洞窑的史料及明代高濂所说,应大体可以认为“哥窑”初在杭州;哥、弟二窑并存及在龙泉一说晚起于百年之后,其中附会、传说成分较多。为此,杭州老虎洞窑址出有元代器物,它与“哥哥洞窑”是否有关,值得今后关注。四、外销陶瓷 遍布四海中国瓷器外销,至少起于南朝。唐代已成中国外销产品之大宗。但只有到宋代,瓷器才完全取代此前的丝绸外销之地位,从而一举夺得中国外销产品之冠。这方面证据有四:一是宋瓷实物在世界各国发现甚多。如东亚的日本、朝鲜、韩国,东南亚列国,南亚印度、斯里兰卡,中亚的伊朗乃至西亚的阿拉伯半岛,北非及东非沿海国家等都有宋瓷之出土。宋代文献《萍州可谈》(朱彧)、《诸蕃志》(赵汝适)、《云麓漫钞》(赵彦卫)等也有宋瓷大量外销的详实记录。二是中国陶瓷技术在这一时期深刻影响了世界多个国家的瓷业生产。如朝鲜半岛的高丽青瓷技术来自于中国的汝官窑;日本的濑户窑也受到中国陶瓷工艺影响,带动了日本瓷业的诞生;埃及的法蒂玛王朝(966—1171年)开始仿制中国瓷器;伊朗、伊拉克一带的伊斯兰陶瓷工艺中也兴起仿造中国陶瓷的风气。三是这时瓷器外销为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一个新的国际化称呼——china

185 评论

小斑妹ssssss

北宋官窑瓷之我见(中国文物鉴赏论文)2009-04-27 00:36提要:中国地大物博,拥有着灿烂文明的五千年历史,出土的文物数不胜数。其中北宋官窑瓷器款识多达数种,因为专门为宫廷用瓷而制造的,所以产量很少,因而流传至今的瓷款也极少。关键词:北宋 官窑 五大名窑 特点 造型 釉色 烧制 支钉一.揭秘北宋官窑中国陶瓷的发展源远流长,瓷都景德镇更是名扬中外,到了宋代,瓷器的发展到达了黄金鼎盛时期,其中五大名瓷汝、官、哥、钧、定更是争奇斗艳,各领风骚,其中由官窑烧造的贡御瓷器更是工艺先进,制作精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在北宋,瓷器可分为官窑和民窑。首先简单说下民窑,当时生产者看重的是实用、使用价值,生产者考虑了成本,所以工料就不是很讲究。但官窑却不同,官窑是为宫廷而制作的,制作时不计成本,精益求精,窑址的地和生产技术也是严格保密,工艺精美绝伦,因而流传下来的瓷器很多都是稀世珍品。很多人就产生疑问,北宋制作的官窑的地方在哪?是景德镇吗?随着时代的变迁,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开封),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①。至今官窑到底在何处是一个谜团,等待后人的探索与发现。二.北宋官窑瓷款的特点②1.造型别致制作精巧以这张图为例子进行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此制品的上下两端都好似喇叭一样,上端略微比下端要大些,中间鼓出且上面有等距离排列的四根齿状的棱角,中间鼓出的地方下面有条凹槽,底部随着四根棱角的地方有淡淡不明显的三角形突起。这样的造型对于瓷器的制作是一种挑战,像一般的瓷器,我们常见常见的都是类似与家中装饰的花瓶一样,造型上很单一,而北宋官窑瓷器就造型精致,气度不凡,给人眼前一亮,别致新颖的感觉。2.釉色美丽烧制精湛上图是北宋徽宗朝的官窑汝窑制作的天青无纹椭圆水仙壶,釉色是淡淡的情色,像一面镜子一样,晶莹光亮,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光泽闪亮。此青色釉彩是天青釉,又被成为雨过天青,是一种幽淡隽永的高温兰色釉。给人的感觉虽朴素但却高雅清新,给人以脱俗之感。此天青釉因为其价格昂贵,所以只有官窑会使用,一般民窑不会以此作为原材料。和一般的瓷器相比,其烧制水平也高超,瓷器表面光滑,没有半点瑕疵,光亮照人,内部也没有小的气泡。试问现在我们现在还能见到这样美丽的釉色精湛的烤制技术吗?即使在景德镇也很难再见到这样的珍物了。3.釉层厚度极为薄从以上两图的断面,我们可以看到,北宋官窑瓷器的釉层的厚度很薄,这在一般的瓷器上是很难遇见的,并且想要模仿也是难。并且断处呈现的是流畅的线状,这也是其独有的特点(赝品呈现的是不连续的齿状)。现今有些人为了赚取不义之财,制作假的文物变卖,如果这样我们完全可以根据瓷器釉色的厚度和断处的裂缝来判断它是不是北宋官窑的真品。4.底部的支钉痕迹北宋官窑的制作采用烧钉制作,器底留有细小的支钉痕;支钉烧大多为3个、5个或6个。并且从图上可以清晰的看出,支钉痕小,形如芝麻,呈白色。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凡传世的北宋汝窑瓷器物的器底都有支钉痕迹,无一例外。 三.总结这学期通过在复旦大学选修《中国文物鉴赏》,我对文物这一方面更感兴趣,尤其是北宋官窑及其瓷器。历史传承,在对北宋官窑瓷的了解研究中,同时对北宋宫廷生活有了一些推测和估计,可以联想到当时宫中歌舞升平奢华的生活。也透过瓷器看到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智慧,相信有些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生活的我们也无法想到,无法达到的。① 参见于百度百科“北宋官窑”② 参见于“景德镇陶瓷网”——“北宋官窑瓷款鉴别”(非图和分析

316 评论

相关问答

  • 宋瓷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宋朝瓷器是中国瓷器史上发展的颠峰的再思考摘要:宋朝是我国瓷器高度发展的鼎盛时期,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还有耀州窑、湖田窑、龙泉

    淇淇爱添添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清代瓷器论文参考文献

    有两篇,都是我们选修课的论文,我留着的。你看哪篇合适就用吧。【一】清代龚轼在他的《陶歌》中这样称赞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

    一一欧巴桑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精细陶瓷论文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如下:目录1.前言2.网络营销——促进中小陶瓷企业营销国际化3.网络营销的主要特点3.1跨时空营销3.2互动式营销3.3定制化营销3.4低成本营销4.中

    Q吃吃吃买买买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陶瓷工厂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如下:目录1.前言2.网络营销——促进中小陶瓷企业营销国际化3.网络营销的主要特点3.1跨时空营销3.2互动式营销3.3定制化营销3.4低成本营销4.中

    小雨后哒晴天 1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陶瓷论文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

    清水颐园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