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75

依然泛泛
首页 > 期刊论文 > 洛阳白马寺文献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吃货如影随形

已采纳

赵元龙      孟夏的一个早晨,天气特别晴朗,蔚蓝的天空没有一丝儿云彩。我坐8路公交车到文体宫换乘28路直达白马寺森林公园游玩。       车到了停车坪, 我没敢停歇,一股劲儿沿着青石铺就的台阶拾级而上。尽管汗流浃背,总算上到了白马寺公园门楼前的平安广场,然后,又顺着东北方向的行车道缓缓行走,大约九点钟,到了白马寺山顶。               致敬“白马将军”       也算走运,还没进寺院,就碰到了白马禅寺门房老段——我完小时的同学。几句寒暄之后,老段引我踏上塞满岁月沧桑的景公塔座,指着眼前的景点一一给我介绍:白马绿苑生态园、长江支队纪念林、滑雪场、植物园、游乐场......老段饶有兴味,而我却一直痴呆呆地望着山半腰上的白马塑像发愣。       在密林掩映下的山与天相接处,一匹白色骏马,昂首朝天,后腿蹬地,前腿平伸,像要飞腾而起冲向云天一般。       这不就是“白马拖缰”吗?从市区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看见这个像白云一般的白马塑雕。由此而生的“白马梵音”是晋城新八景之一。       在中国以及世界历史上,“马”是冷兵器时代的主要战斗力量,文学艺术里,“马”代表才俊、人才。 “白马”被尊为高贵、温顺、仁慈、忠诚的象征。释迦佛出家,骑的是“白马”;东汉永平十年,汉使梵僧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回洛阳;《西游记》唐玄奘取经,其座骑是“白马”;三国名将常山赵子龙被称为“白马骑士”。明成化年间《山西通志》记载,泽州城北十里司马山,因“白马驮经”过此,故名“白马寺”.......由于年代久远,有关“白马”的传说林林总总,但是无论何时何地,从没有像晋城对“白马”传说如此丰富多彩。       有关白马寺“白马”的故事十余之多,大致分为“神马”、“白马驮经”与“白马将军”几类:       玉皇大帝罚小龙王下凡化作白马作坐骑,随唐僧西天取经;一老者给打柴少年一匹纸马,纸马吃了千年谷草变为白色骏马;司马懿率轻骑上山巡察,一匹神马堵住去路。神马见司马懿有帝王之相,于是放他上山......此类传说赋予“白马”以神奇功能,白马被视为善良、忠诚的化身。源于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即有了“白马驮经”之说......       美丽动人的传说,既为“白马寺”名字的考证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又为白马寺山增添了神奇的色彩,而让我最受感动和最为信服的则是有关“白马将军”的故事。       “长平之战”是春秋战国时期发生在上党地区一场极其惨烈的战斗。临战之前,赵国少将军赵括换下老将军廉颇而任三军统帅,因只会“纸上谈兵”而无实战经验,结果一败涂地而投降秦军。赵军中有许多忠于国家社稷而悲歌慷慨之士,他们拔麾举旌,以一腔热血为国抛洒殆尽而在所不惜。其中一位乘白马坐骑的将军孤身执锐与敌抗争,宁愿战死绝不投降。当赵括带领数十万众屈膝降秦时,白马将军正冲杀在秦营中。虽寡不敌众,虽遍体鳞伤,虽战马已是血色惨红,但将军却是越战越骁勇,白马是越战越威风。终因寡不敌众,只得且战且退,待退至白马寺山时,已是箭簇如猬,最后被敌人活活刺死,但他仍手握战刀,巍然于白马背上作战斗姿势。白马知主人已逝,亦屹立不动,待秦兵围上来时,突然一声长嘶,冲向秦兵,踏死敌兵无数。秦兵弄不清那位将军身中万箭竟还有如此威风,便吓得退如潮涌,自践无数。时马缰拖断,寸草不生;马铃散落,变为僵石。于是,力本好义的泽州人,将白马与将军奉为神灵,筑庙祀奉,一敬赵将神勇,二敬白马忠诚。因战后泽州已属秦域,“白马寺庙”遂被改为“祖龙古刹”。至于赵将名谁姓甚,自然不得而知。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赵国“将军”与神威“白马”的英雄壮举,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白马将军”与“白马拖缰”的悲壮事迹,可歌可泣,可赞可颂。以至后来深受感动的长平侯、魏军主帅、晋开国大元帅司马懿亦亲临寺庙以示祭拜。       数千年过去了,“白马将军”以及那种不屈不挠的“白马精神”被流传下来。“龙马湖”石刻云:“白马,匡扶正义,为人立善,其伟略之度象我晋地之象,何其然也。”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白马精神”乃“中华文明之轨迹,华夏形色之大观”,历来“为古今国人所崇尚”。白马将军与白马拖缰,歌颂的是一位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英雄,流传的是一个令世世代代晋城人引以为豪的故事。白马精神是一种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是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是敢为人先、勇争第一的精神。       古代泽州,踞太行南端,颈喉中原,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因其优越的战略区位,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长平之战到宋辽抗争,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抗英,从抗日战争到为解放全中国长江支队南下,一代代晋城人依靠这种白马精神,同敌人进行了无数次不屈不挠的斗争,换来了今天人民自由幸福的日子。       “万顷涛声,伴白马拖缰成趣事;千重风韵,随凤凰展翅展奇观”。诗人陈桂花的楹联可谓字字花雨,句句聚气。如今的晋城人民在伟大的民族复兴进程中,仍是“力本好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扬白马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必胜的信心,一鼓作气,奋力拼搏。       我一边目不转睛地看着那匹白马,一边给老段讲起白马将军的动人故事。老段感动地说:“啊!白马将军,我天天在此,竟不知有如此传奇!”我应声道:“是啊!这是一匹英雄的白马,是一位令我们肃然起敬的英雄,是一首千古绝唱的英雄赞歌!”                 艺苑白马禅寺         老段正要引我去见能继法师,法师恰从外面回来。因为素未谋面,老段便一边给我示意,一边将我介绍给能继法师。法师见了老熟人一样,双手合十,表示欢迎。然后就给我介绍寺院的建筑布局。       一碧无际的蓝天下,绿树环绕的寺院,高大的红墙,金黄的房瓦,巍然屹立的景公塔,古朴庄重的文殊塔,活灵活现的九龙壁......一草一木,一门一窗,乃至一声鸟叫,一点烛光,无不闪烁着清雅的禅意。置身于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震撼于它的雄伟与壮观,我脑际闪现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浓浓意境,形成的对比竟是如此鲜明!       “果然白马神奇,先以驮经,后以拖缰,移来天竺千年刹;任是莲峰苍翠,春兹花韵,秋兹霜月,撑起泽州一鼎香”。白马禅寺,太美了!       能继法师热情地引我来到寺院东北角上的“丈室”。       “丈室”是法师办公兼就寝的地方。陈设比较简单,桌子上摆放着香炉和供品。墙上除了释迦牟尼佛像外,还有玄奘负笈等图片。       我和他面对面坐着,一边饮茶,一边聊叙。       我问:“寺里有多少僧人?”能继法师笑了,说:“您说的对,大部分人说‘和尚’,而您知道是‘僧人’,按常规,有一定资格的僧人才被称为‘和尚’,无论庙有多大,和尚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和尚’,其他都是僧人。”能继法师这么一说,把我与他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于是,我原本与主持直面的陌生感随即消失了。       能继法师是泽州县李寨乡坚水村人,今年42岁。因其父母皈依洛阳白马寺海法大和尚,法师幼有道心。1992年冬,他被隆慧大和尚“不修起白马禅寺,决不离开晋城”的精神所感动,发心皈依老和尚,第二年即在白马禅寺出家。       在我的印象中,青灯古卷、素食斋饭的寺庙僧人,无非是“两耳不闻寺外事,一心只念佛经书”,“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可是,能继法师的言行举止却让我大跌眼镜。       自2008年隆慧法师闭观修行以后,能继法师于而立之年就挑起了主持白马禅寺的重担。他从师傅那里继承了严谨的管理方法,更传承了“爱国爱教,热心慈善事业”的品德。       2008年,他筹集资金15万元捐献给汶川地震灾区;2020年2月,向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佛教协会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专项基金捐款50万元;2020年3月,募集善款15万元,为晋城市直学校采购Sc100温控门、移动体温筛查仪、额温机等设备。2020年5月,他看到晋城摄影家协会《走进红色故土, 感受魅力暖辿》的宣传报道后,便专程到阳城县驾岭乡暖辿村,进行深入考察,实地学习革命历史,感受红色文化,并从佛教角度帮助完善红色旅游规划。同时,他还建立《佛教艺术晋城通联站》、举办知名书法家作品展、知名书法家笔会、面向全国征集有关白马禅寺的有奖楹联、白马禅寺重建图片展等活动。他不计个人得失,兢兢业业操持白马禅寺法务,不断扩修和美化、绿化白马禅寺,使白马禅寺干净整洁,绿树成荫,像一幅“僧在寺中,寺在林中”的精美图画。他为晋城市的佛教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因而被选为晋城市佛教协会会长,市政协委员。       谈话时间很短,但法师那博学多才的思维、引经据典的谈吐、温厚慈善的风格,却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我向他请教有关白马禅寺建筑艺术方面的问题,他指着壁画说,寺院壁画一般风格典雅,形象生动,既反映“天人合一”的内容,又渗透着中华民族所提倡的崇仁爱、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以及扶正扬善、扶危济困等思想。他随手递给我几本白马禅寺自编杂志和有关佛教艺术的画册,随即又聊起他征集的百余幅楹联......       我暗暗佩服!一个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对佛教艺术如此挚爱,难怪他能被当选为中国禅艺书画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让我这个自认为对古代艺术有所研究的老教师来说,还真有点自惭形秽。       我跟随他走出丈室,来到大雄宝殿、大毗卢殿的大院子里。       盛夏的佛国干净,清幽。舒缓的梵乐、高低错落的钟声、连续不断的磬钵敲击声、屋脊上风铃叮铃的响声、院子上空飞来飞去的鸟语声......汇成了一曲独特美妙的佛国交响乐,在寺庙上空的苍穹中久久回荡。       一进三院的大小殿宇金碧辉煌,雕梁画栋。一个个形态各异,异彩缤纷的贴金塑像,庄严肃穆,蔚为壮观,而透视出的清韵爽气,像一片片祥云,氤氲于白马禅寺上空。身着土黄色袈裟的僧人们各就各位,双手合十。让前来朝拜的善男信女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一个虔诚境地,在香火缭绕下的默默祈祷中似乎悟到了许多。       据我所知,白马禅寺在建筑艺术和雕塑方面的确是别具一格。藏经楼供奉有云南居士从缅甸南坎观音寺请来的玉佛五尊(五方佛)及一尊观音像(缅甸玉)。楼上珍藏有港台信众捐赠的乾隆藏、大正藏、佛光藏、天台藏及藏文藏经数千册。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额的“白马禅寺”刚劲有力。350多间新建殿宇,其规模在南太行独占鳌头。俯仰之间,尽可与太行脚下的洛阳白马寺上下呼应,互为伯仲,被人称之为上白马和下白马。兼顾到晋城开采和冶炼业在全国的重要地位,以及晋城人对太上老君固有的特殊感情,还专修了老君殿,把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溶于一炉并弘扬广大。寺前广场中央的九龙壁上,万缕金光在九龙身上闪耀,龙身抖动,昂首摆尾,盘绕弯曲,仿佛于海波上翻腾,在流云中穿行,栩栩如生。真可谓“殿宇其雄,雄寺雄城雄国度;襟怀乎大,大功大德大慈悲”。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佛学思想及其艺术,经过两千年来的传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白马禅寺从建筑布局、圣佛造像、墙壁梁栋的彩绘、石刻木刻的雕镂等方面的精彩艺术,无不渗透着华夏民族传统艺术的血脉,深刻而通俗地诠释着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       因为我不太信佛,游览白马禅寺只是“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增长见识,恢宏胸襟,也算延伸教育吧。我所专注的是白马禅寺的艺术特色,所提问题基本上是佛教中绘画、雕塑、镂刻以及有关风水塔、文殊塔、舍利塔等用途和建筑艺术之类,而能继法师却能非常耐心地回答我提的所有问题。       离开之前,能继法师主动要求和我建立微信联系,我欣然答应。刚回到家,法师就给我发来了第一篇文章《佛塔东传——中国早期佛塔》以及有关佛教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后来又连续发来《阐释经典》《文献考证—— 裴秀墓志出土地辨析》《【绘画】现存唯一完整水陆壁画全图》《佛教的造像艺术》以及数幅白马禅寺景色图片。       “展望千秋,得远韵高风,智海苍茫归艺海;览经一室,蕴浓情雅致,仁山浩淼养书山。”(选自徐俊杰楹联)如今的白马禅寺,不仅是南太行最大的佛教寺院,也是一所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民间艺术的殿堂,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有效的传承。                   如梦“龙潭夜雨”         顺着白马寺山到吴王山的绿道,我朝着西北山脚下的方向去寻找古泽州八景之一“龙潭夜雨”的踪迹。       夏天的白马寺山,到处多彩缤纷,百花似锦。绿道两旁,林树浓郁,遮荫蔽日。“龙马湖”波光粼粼,水面上映照着微微闪动的蓝天白云。据说,这里是任庄水库向书院河补水的第一站。书院河的新水源从这里“启程”,顺着白马寺山坡,钻进浆石砌筑的河道弯弯曲曲缓缓流下。河道流水十分干净,沿河道而下的清泉碧潭到处可见,不时还激起朵朵白色水花,偶忽间给行人飘来丝丝凉意。       天气太热了,绿道和柏油路蒸腾起的热浪让人脸上的汗珠不停地滚滴,所幸的是,每隔一二百米处,就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凉亭,还有方便人坐的长凳子。我索性停下脚步,坐到凳子上小憩了片刻。       在不远的山沟里,我见到了翻修一新的“黑龙庙”。黑龙庙坐北朝南,因地处深山密林,古庙内外显得极其清雅静谧,爆热的太阳来到此地似乎变得暖黄,唯有山间的虫鸣鸟叫声和不远处传来或高或低的汽车鸣笛声,让幽静的寺院多了一丝生机。       黑龙庙大门里有一块石碑。碑载“黑龙庙”于康熙28年所建,迄今300余年,曾毁于上世纪50年代,2005年重建,为泽州古八景之首。墙上有板面,是有关黑龙潭和“龙潭夜雨”的介绍。         东厢房门前有几位老者正在下棋。我指着一块“黑龙潭题壁”的石碑,问站在旁边看下棋的人。他抬起头看了看我,顺手给我指了指大门外十几米处的亭子。我说着“谢谢”,疾步走出大门到了对面匾额上写着“古龙泉”字样的凉亭前。       “古龙泉”亭呈八角形,面水背山。亭前是一个长约200余米、宽约30余米、由齐整的长砂石条砌成的深潭。八角亭下方还有一石制龙头,龙头正朝潭中喷吐着清水。八角亭后方有“龙潭夜雨”四个大字。背靠的山坡底半掩半露地竖着四块古石刻,上面是“古龙泉”、“龙潭骤雨”、“神龙致雨”“八景第一灵迹”等。据说这些魔崖石刻是由清雍正年间泽州太守朱樟所书,被古人称为“八景第一灵迹”,也是迄今为止古泽州八景唯一的石碑遗存。       这就是著名的黑龙潭。据明万历版《泽州志》记载,黑龙潭位于庙前沟古山崖下,行若无底深臼,天造自成,宽五、六米,潭水幽深似墨,时有外溢,随涧水径流七进七出,穿石门,过石盆,入东沙河,再汇白水。潭中碧水凛冽,传说有鱼青目黑身,虾尾龙首,悠然游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潭中有法力无边的黑龙,能行云布雨,因而天旱时十里八乡即前来祈雨,据说百求百应,无不灵验。于是,信众们在黑龙潭边修起龙王庙,祀奉龙王。黑龙山前的牛山村有一俊秀伶俐的姑娘名叫荷花,她与八旬奶奶相依为命,后与黑龙潭龙王成了亲,牛山村就成了黑龙的娘舅家。那山上的小黑蛇就是黑龙和龙王奶奶的龙子龙孙。牛山人到此称龙王为姑父,在此祈雨祭拜不是求龙王,而是求龙王奶奶。       泽州府一姓“朱”的“官”为感谢黑龙王,就规定在此唱官戏。每年五月十三至十五,牛山人都要敲锣打鼓请黑龙王和龙王奶奶前来看戏,每遇天旱时,牛山的女人们都要头顶荷叶向龙王奶奶祈雨,而每次龙王奶奶都要让乡亲们投石入潭,让龙王听到后就普降甘霖。     “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自那时起,“黑龙潭”不仅是四荒八极祈福求雨的必选圣地,而且也是文人墨客与游人游览的胜处宝境。清乾隆版诗词《过黑龙潭》曾有过生动的描述:       灵物翻身骤雨过,雷轰电掣裂岩阿。       眼观云骑掀蛟窟,笑指天瓢倒海波。         花落檐前宜洗竹,珠跳水面乱鸣荷。         少陵谩作行宫咏,且听三农陌上歌。       牛山不仅有动听的神话传说,还有令人神往的美丽景色,而百亩玫瑰园,则是牛山美景的点睛之笔。       时下,百亩玫瑰园里,一朵朵玫瑰正争先恐后地艳丽绽放。一只只玲珑剔透的小花盘上,金黄色的花蕊托着一盘盘诱人的奶黄蛋卷,还有几滴晶莹剔透的小水珠;粉红色的玫瑰犹显得庄重、典雅,花瓣的边上覆着茸毛,散发着一阵阵淡雅而诱人的清香。南来北往的游人总要在此驻足,呼吸清爽的空气,饱览热情似火的玫瑰,用镜头留下美妙的瞬间。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牛山村地处风景如画的百马寺山森林公园,依山傍水,植被茂密,花香鸟语,气侯宜人。人民政府维修了宽阔干净的河道,引来了清澈透亮的河水,还营造了瀑布般跌水工程......昔日的黑龙潭,成为有山有水有湖的靓丽的风景线;清浅的书院河水经牛山而过,一排排整齐宽敞的农民新居拔地而起,一行行风景树枝繁叶茂,颇有独具一格的乡村韵味。       牛山村还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将白马拖疆的神奇故事以及“龙潭夜雨”的古泽州景色,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新的历史生命,相继开发了包括旱地滑雪、沙滩摩托、儿童乐园等为主要内容的欢乐谷。利用黑龙潭水,开发了大型室外水上乐园、动漫水世界、温泉以及农业园区四大旅游版块,既突出了黑龙潭人文景观特色,又发挥了清凉胜地的康体健身功能,成为“森林生态观赏、缤纷果园飘香、玫瑰观光休闲、新农村生活体验”、“农、林、文、旅、康养”五位一体的农业休闲旅游胜地。牛山人真的“牛”起来了!新气象、新生活,处处称心;玫瑰园、果蔬园、园园飘香。       而白马寺山的“美”,又何止牛山冰山一角?如今,白马寺山到处清朗明净,晶莹澄澈,遍地高旷幽远,杳渺深邃,无处不透视着勃勃生机与清新气息:       白马寺山植物园,因地制宜,借势造园,花团锦簇,层层叠叠,聆听百鸟嘤嘤婉转的鸣唱,呼吸新鲜纯净而又芬芳怡人的空气,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白马绿苑生态园,融科普、休闲、娱乐、餐饮、洗浴为一体,给人以知识、以幸福、以爽朗与愉悦;太行明珠游乐城,集趣味性、科学性、惊奇性于一炉,让欢乐扬帆远航;平安广场、方山景观台,集景观、生态、消防为一线,远眺田园风光,近听鸟儿歌唱,如临神境,心旷神怡;郁郁葱葱的长江支队纪念林,不忘那段红色的历史,铭记那支光荣的队伍,焕发起伟大的长江精神;“绿道”俨如一条艳丽的彩带,串联起美丽的田园风光,激活起一处处乡村记忆,铭记住一个个难忘的乡愁......       白马寺山,真乃魅力城市的生态绿心、天然氧吧和中心花园!       有书法界名人撰联曰:“集山川之精英敷大文章有白马神韵;纳天地之瑞气创新事业见黄牛精神”。看吧!成群结队的游客来到这里,看一看白马寺山的美景,品一品晋城特色小吃,感受白马文化的独特魅力,来一场古时与现代的对话,用脚步和镜头记录下灿烂多彩的画面和感人动听的传说,这一切,又有谁能不感到惬意呢?       当然,作为独自游玩的我,更是“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真有点流连忘返了。是的,“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我的内心不正是曾经梦想中的“神话故事与‘诗歌的远方’”吗?       离开白马寺山时,太阳已经西斜。回头再看那匹飞跃在天空中的白马,依然昂首朝天,奋起直追,永不停歇地向着远方的目标,一往无前地冲去。

85 评论

世界前八强吃货

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 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 兴建的第一座寺院

136 评论

瑾年凉薄

儒道纷争借助向秀、郭象等人在理论上的贡献基本平息。但与儒道纷争几乎同时发生的另一股学术思潮即儒佛纷争也是对儒学发展的一次重大考验。儒道纷争所要解决的是正统儒学与本土异端思想的冲突与融合,而儒佛纷争则是中华本土文化第一次面对域外文化的挑战而不得不作出的回应。因此,儒佛纷争在儒学发展史上的意义至关重大,儒学如不能有效地回应域外佛教文明的挑战,便无法继续存在和发展,当然更不会有后来的宋明理学,不会有儒学的再生与辉煌。佛教传入中土的确切时间今已不可确考。但大体说来至少在东汉时期中土士人已知道佛教的存在,并模糊地感觉到儒佛之间的差别,朦胧地预感到儒佛之间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据袁宏《后汉纪》:"浮屠者,佛也,西域天竺有佛道焉。佛者,汉言觉。其教以修慈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静。其精者号沙门。沙门者,汉言息心也。盖息意去欲,而欲归于无为也。又以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应,所贵行善修道,以炼精神而不已,以至为而得为佛也。"显而易见,在佛教传入中上的早期阶段,在士人的心目中,极易将这种域外文明视为与本土文化的思想异端即道家之学相类似。佛教传入中国不久,便必然与儒学思想发生冲突,而与道家思想合流。 儒佛之间的冲突在东汉时期还只局限在一些形式末节问题上,真正从理论层面进行交锋还是在魏晋及其之后。通观汉末魏初出现的牟子《理惑论》,儒佛之间在此时的冲突主要是儒佛同异、本末等问题。牟子认为儒佛相合而不相乖�"书不必孔丘之言,药不必扁鹊之方,合义者从,愈病者良",其用意似乎是以佛补儒,借用佛家的道理以济儒学之穷。《高僧传·康僧会传》所载三国时僧人康僧会与东吴之主孙皓的一段对话,大体可说明当时人心目中的儒佛关系。皓问曰:"佛教所明,善恶报应,何者是耶?会对曰:"夫明主以孝慈训世,则赤乌翔而老人见;仁德育物,则醴泉涌而嘉苗出。 善既有端,恶亦如之。故为恶于隐,鬼得而诛之,为恶于显,人得而诛之。《易》称:‘积善余庆。’《诗》咏:‘求福不回。’虽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训。” 皓曰:“若然,则周、孔已明,何用佛教?”会曰:"周、孔所言,略示近迹,至于释教,则备极幽微。故行恶则有地狱长苦,修善则有天宫永乐。举兹以明劝阻,不亦大哉。"白此不难看出,康僧会一方面论证儒佛为一,二者在根本理念上并不冲突,另一方面则论证佛教的理论备极幽微,比儒学的理论更高一筹。这样一来,便极易引起儒佛之间的冲突。 从孙暗的观点看,儒家伦理既然与佛教义理并不存在根本的冲突,那么有什么理由舍弃儒教而专用佛教?康僧会虽然以佛教义理各极幽微加以解释,但由此并不能减轻素有"内诸夏而外夷狄? 思想传统的儒家十人的困惑以及他们对佛教义理的本能排斥。佛教之徒如果不能有效地回应这种责难,那么儒佛为一说便根本不能成立。对此,牟子《理惑论》曾以设间的形式明确触及这一问题。 问日:"孔子日:‘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仁也。’孟子讥陈相更学许行之术,日:‘吾闻用夏变夷,未闻用夷变夏者也。’吾子弱冠学尧舜周孔之道,而今含之,更学夷狄之木,不已惑乎严牟子对此回答说:"此吾未解大道时之余语耳。若子,可谓见礼制之华,而暗道德之实,窥炬烛之明,未睹天庭之日也。孔子所言,矫世法矣;孟坷所云,疾专一耳。昔孔子欲居龙夷,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及仲尼不容于鲁卫,孟柯不用于齐梁,岂复仕于夷狄乎?禹比西羌而圣哲,瞽瞍生舜而顽器,由余产狄国而霸秦,管蔡自阿洛而流言。传曰:‘北辰之星,在天之中,在人之北。’以此观之,汉地未必为天中也。佛经所说,上下周极,含血之类物,皆属佛焉。是以吾复尊而学之,何为当舍?尧舜周孔之道,金玉不相伤,精瑚不相妨。谓人为惑,时自感乎严确实,从文化交流的观点看,如果继续以夷夏之辩的立场看待佛教文明,当然是一种心胸较为偏狭�"自感"。 然而问题在于,佛教的传入以及在魏晋时期的流行,这一阶段毕竟不是儒学的黄金时代。恰恰相反,儒学当此时除了陷入玄学化的危机外,其自身也面临着深刻性的信仰危机。因此,儒佛之间的冲突并不仅仅是夷夏之辩问题,而是佛道合流共同推进了儒学的玄学化过程。《高僧传·支遁传》载:"遁尝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谈《庄子·逍遥篇》云:‘各适性以为逍遥’。遁曰:‘不然,夫桀、跖以残害为性,若适性为得者,彼亦逍遥矣。’于是退而注《逍遥篇》。群儒旧学,莫不叹服。”那么他们叹服的究竟是什么呢?请看《世说新语·文学篇》注云:"支氏《逍遥论》曰: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庄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鹏晏鸟,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玄感不为,不疾而速,则逍然靡不适。此所以为逍遥也。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忘丞尝于糗粮,绝觞爵于是醪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 此向、郭之注所未尽。"按向秀、郭象的解释:"夫鹏之上九万尺,之起榆枋,大小虽差,务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然物之芸芸,同资有待,得其所待,然后逍遥耳。唯圣人与物买而循大变为能无待而常通,岂独自通而已。又从有待者不失其所待,不失则同于大通矣�"显而易见,支遁的解释之所以令众懦叹服,主要在于他纠正了向、郭"从有待者不失其所待"的偏颇,而直认庄周以"至虚之心"全然超脱了现实的物质世界,而不是依顺于现实世界。这样一来,佛家义理便与道家思想若合符节,从而对儒学的玄学化起到进一步的推进作用。故而孙绰《道贤论》以为"支遁、向秀雅尚庄、老。二子异时,风好玄同矣。" 佛道合流推动了儒学玄学化的过程,然而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激起一些人对佛教的公开反对。尤其是佛教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神不火等思想,越来越被下层民众所接受,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与儒学在争夺信仰群,儒家学说的命运与前途岌岌可危。为此,孙盛在《与罗君章书》中写道�"今以万物化为异形者,不可胜数,应理不失,但隐显有年载。然今万化犹应多少?…"吾谓形既粉散,知亦如之;纷错混淆,化为异物、他物,各失其旧,非复昔日。此有情者所以悲叹。若然,则足下未可孤以自慰也。"孙盛对佛教生死轮回说的批判,实开南朝神灭与神不灭论争之先河。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经魏晋至隋唐始臻极盛。由于佛教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文化结构与中国不同,要在中国立足,必须经过一定的改造和更新,这就是佛教的中国化问题。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魏晋时期,佛学依附于玄学,经南北朝才独立发展,到隋唐才完成了中国化。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仍有讨论的余地。 佛教传入中国,必不可免地与中国固有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相抵触,其中主要是儒家思想及其变种。从秦始皇“以吏为师”确立法家的地位,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经学的兴衰,到魏晋玄学的流行,其间经隋唐佛学,到宋明理学,明显地呈现出一种运动变化的系列。隋唐之际佛教独步青云,也不是偶然的,只是这运动中的一环。只有这样考虑才能完整说明佛教中国化问题。 一、从兴佛与毁佛看佛教中国化 佛教是否中国化,关键就是看它是否适应中国封建社会发生发展的状况。佛教的兴起,首先是统治阶级提倡的结果,然而佛教的发展,又和统治阶级构成矛盾,因而时常遭到禁断。 中国封建社会的矛盾一直很尖锐,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经常迫使人民群众铤而走险。统治阶级就是利用劳动人民绝望的心理,向人民推销精神毒品。东晋时期大臣庚亮认为佛教“殊俗参治,怪诞杂化”,用晋成帝的名义发布诏旨,限制佛教。大臣何充说:“有佛无佛,固是非臣等所能定也。然寻其遗文,钻其要旨,五戒之禁,实助王化!贱昭昭之名行,贵溟溟之潜操,行德在于忘身,抱一心之清妙,……弊无妖妄,神道经久,未有其比也。”〔1〕这位大臣连佛到底有没有, 都断定不下来,却要鼓吹佛教,原因就是佛教禁断人们的欲念,不准百姓有生存的想法,忘却自身,为统治阶级服务,因而可以从思想上控制人民,有利于封建统治。这就是为什么统治阶级要极力提倡佛教。 东晋和南朝的大部分皇帝,都是提倡佛教的,到梁武帝萧衍时达到了顶点。萧衍总结了政权动荡的原因后说:“建国君民,立教为首”,寻找适合其利益的意识形态。萧衍一面大力提倡儒家以维护纲纪,一面又著书立说,宣扬佛教。据《梁书·本纪》记载,萧衍“笃信佛教,制《涅pán盘》、《大品》、《三慧》诸经,累数百卷,所览余闲,即于重云殿及同泰寺讲学,名僧硕学,四部听众,常万余人。”主持编修了五千多卷译注经。萧衍还三次舍身同泰寺,由群臣用重金赎回,把佛教抬到了与孔子同样的高度。这种舍身行动,还有沈约等世家参加,形成一股逆流。 经过统治阶级的极力提倡,南朝佛教空前兴盛起来。桓云说:“京师竟其奢淫,荣观纷于朝市,天府为之倾,名器为之秽黩。避役钟于白黑,乃至一县数千,猥成屯落。”〔2〕一县有数千之众, 这还只是在东晋,萧衍时期,国家财力确到了“天府为之倾”的境地,一次赎身,就达一亿! 寺院经济的强大,削弱了封建国家控制的人口和土地,不利于封建统治,造成国库财富空虚。封建国家也多次禁断佛教,限制其无限制发展,其中以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周世宗三次规模最大。 太武帝崇信道教,听了大臣崔浩的意见,严厉灭佛。“后魏时,太武帝四征长安,以沙门多违佛律,群聚秽乱,乃诏有司,尽坑杀之,焚破佛像,长安僧徒,一时殊灭。自余征镇,豫闻诏书,之匿得免者十一二。”〔3〕这次打击,佛教损失惨重,只是由于达官贵人们的包庇,僧侣才没被杀光。但结果怎样呢?除了太武帝以外,北魏诸帝都是信佛的,到了他儿子手上,又开始恢复佛教的势力。太武帝时,平城仅有寺院约百所,四方6478所,僧尼共计77258人,势力并不很大。 半个世纪以后,宣武帝时,北魏就有寺院13727所,翻了一番。魏末, 洛阳一地就有寺一千余所,全国三万余年,共有僧尼达二百万人。〔4 〕而当时整个人口不足二千万。太武帝灭佛本身和寺院经济的庞大力量,恰好说明了佛教在北魏的巨大势力。 魏末到东魏和西魏,经过战乱,佛教的势力虽然受到打击,但动乱从另一方面又加强了佛教的扩张。北周武帝在继续进行了一系列巩固封建国家的改革中,宣布再次禁断佛教,这次解放了三百万人。 以上两次灭佛事件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太武帝以后佛教势力猛增,超过了原来几倍。周武帝灭佛以后,杨坚称帝的第一年,就“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而京师及并州、洛州等大都邑,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而又别写,藏于秘阁。天下之人,从风而糜,民间佛经,多于六经百十倍。”〔5〕试想, 佛教不适合中国的情况,保持印度的面目,怎么会以连绵不断的声势,不断高涨地存在数百年,并且历经统治阶级大规模的禁毁命令而不绝?这就说明了佛教反映了善良群众的痛苦愿望,在魏晋以后中国化了。 唐朝以后,佛教实际上成了为统治阶级制造理论根据的工具,介乎儒家之上。唐太宗本人并不懂多少佛经,却说“佛道玄妙,圣迹可师”,〔6〕僧侣从太宗开始享受的殊礼,如步迎玄奘,武后与神秀同辇。更是当时的“大儒”仰而不可及的。 唐武宗迷信道教,在宫中筑九天坛亲受道士赵归真符篆,在道士刘云靖等人的鼓动下,下诏“朕闻三代以前,未尝言佛,汉魏之后,佛教寝兴。是由季时,传此异俗”〔7〕为理由禁断佛教, 僧尼还俗二十六万五千人,收田数千万顷。这是封建国家对佛教的胜利。 唐中叶以后,社会动荡不安,禅宗发展起来。后周世宗时,为了加强国家财富和人口,以“节俭”为名,限制佛教的发展。世宗灭毁,是几次大规模灭佛运动中最宽裕的一次,保留了皇家赐匾的一万多所寺院,然而世宗灭佛的成就,却出乎意料的大。宋代建国以后,太祖太宗极力提倡佛教,编修整理佛教的经典,禅宗却不如唐时期能在官方意识形态中占主导的一席,僧侣数量尽管很大,却不过三十万人。佛教从此一蹶,不再复振。若按禅宗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适应中国情况的观点来看,在经济基础没有任何改变的宋代,中国化的禅宗怎么会让位于后起的理学呢?从这里,我们可以反证出隋唐佛教的中国化并不存在。 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大量翻译,在当时引起了震动,其震动所波及的文化领域(思想、政治、经济、文学、绘画、建筑、音乐、风俗等)和阶层(从帝王到平民)极其广泛。仅从佛寺的修建情况,就可以看出佛教影响之大。今存的古寺名刹中有许多是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如甘露寺、灵隐寺、云冈石窟、少林寺、寒山寺等等。梁朝有寺2846座,僧尼八万二千七百馀人;仅建康(今南京)一地就有大寺七百馀座。北魏末,寺院约三万馀座,僧尼约二百馀万人(见唐法琳《辩证论》卷三、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一二○)。北齐一朝,在僧官管辖下的僧尼就有二百多万人,寺院四万馀座(见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八《法上传》)。这么多的古寺名刹、石窟摩崖,充分证明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况。再从佛教与政治的关系方面来看,南朝历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梁武帝尤其笃信,曾四次舍身入寺。东晋名僧慧远与许多权要都有来往。北朝虽然有禁佛事件,但总的看来历代帝王还是扶植佛教的。由此可以看出,佛教已经为魏晋南北朝文学营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土壤。 文人与佛教的密切关系也值得注意。相传曹植曾为月氏人支谦详定所译《太子瑞应本起经》。又游东阿鱼山,忽闻岩岫里有诵经声,清通深亮,即效而则之。“今之梵唱,皆植依拟所造”,世称鱼山梵呗(《异苑》卷五)。谢安“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晋书·谢安传》)。支遁(字道林)也是一位诗人,今存诗18首。他与许询、孙绰、王羲之等都有交往。慧远在庐山与谢灵运、刘遗民、宗炳等许多文人有很深的交往。谢灵运是一位笃信佛教并懂梵文的文学家,他受竺道生影响著《辨宗论》,应慧远之请撰《佛影铭》,又撰《慧远法师诔》、《昙隆法师诔》、《维摩诘经中十譬赞》。(梁)慧皎《高僧传》卷七《慧睿传》载:“陈郡谢灵运笃好佛理,殊俗之音多所达解,乃咨睿以经中诸字并众音异旨,于是著《十四音训叙》,条列梵汉,昭然可了,使文字有据焉。”《十四音训叙》是他参加佛经的“改治”,向慧睿请教后所撰。张野也是“学兼华梵”(《莲社高贤传·张野传》)。齐竟陵王萧子良于齐武帝永明五年(487)在建康召集文士、名僧讨论佛儒,吟诗作文,并造经呗新声。这件事对沈约等人开创永明体诗歌无疑起了催化的作用,而沈约本人也是笃信佛教、精通内典的。著名的文学理论论著作《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曾“依沙门僧佑,与之居处,积十馀年”(《梁书·刘勰传》)。编撰《玉台新咏》的徐陵与智者大师交往密切。江总曾从法则受菩萨戒,后又曾栖止龙华寺。杨炫之所撰《洛阳伽蓝记》记述北魏洛阳佛寺,是这个时期重要的散文作品。 关于佛教对文学的影响,还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考察: 一、想象世界的丰富。佛教传入以前中国传统的思想中只有今生此世,既无前世也无来世,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庄子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庄子·大宗师》)佛教带来了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以及三界、五道的观念。这样就把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扩大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人的想象世界也扩大了。人活着不但要考虑今世,还要考虑前世尤其是来世,今世的善恶是因,种下了来世的幸与不幸是果。用因果报应的观念解释人世间的许多现象,遂有了《幽明录》(刘义庆)、《冥祥记》(王琰)、《冤魂志》(颜之推)等笔记小说。维摩与观音的形象在这时建立起来,并对后代的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很值得注意。 二、故事性的加强。佛经中记载的大量故事,随着佛经的翻译传入中国,并且流传到民间,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故事性。有的故事是直接来自佛经的,在这时的小说里改写为中国本土的故事,如(梁)吴均《续齐谐记》里所记“鹅笼书生”的故事。有的是印证佛教思想的中国本土产生的故事,如上述《幽明录》等书中大量的记载。南北朝时期,记载因果报应之类故事的小说大量出现,显然与佛教有关。唐代的俗讲与变文,导致了中国白话小说的产生,则更证明了佛教的深远影响。 三、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关于反切产生的年代历不有不同的说法,以颜之推所谓汉末说最为可信:“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颜氏家训·音辞》)这正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事。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梵语的拼音法启发人们去分析汉语的声音结构,分析出汉语的声母和韵母,于是产生了反切。而反切欲求准确,就自然会发展到对汉字声调的注意。四声的发现,据文献记载,始自南朝宋代的周颙。但北齐李季节在《音韵决疑序》中已经说到:“平上去入,出行闾里,沈约取以和声之,律吕相和。”则似乎在此前民间已有四声之辨了。陈寅恪《四声三问》认为四声的发现与佛经的转读有关,虽然有学者质疑,其细节是否确切尚待进一步考证,但从大的文化背景看来,这两件事情还是有一定联系的。 四、词汇的扩大。随着佛经的大量翻译,反映佛教概念的词语,也大量进入汉语,使汉语词汇丰富起来。其中有的是用原有的汉字翻译佛教的概念,使之具有了新的意义,如“因缘”、“境界”等。有的是外来语的音译词,如“佛陀”、“菩萨”、“沙门”、“菩提”等。 五、文学观念的多样化。魏晋南北朝本是文学观念脱离儒家强调的政教中心说,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这与玄学有很大关系,而佛教中关于真与空的观念,关于心性的观念,关于境界的观念,关于象和象外的观念,以及关于形神的讨论,也丰富了文学观念。 谈一点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有不合理之处,请老师和同学们帮助指正。 自然的发现这一讲骆老师讲得很深刻,自然的含义也许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对于魏晋士人,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句“越名教而任自然”,这应该可以说准确地概括了魏晋士人的风骨和性情。曾经读过余秋雨的一篇散文《遥远的绝响》,专门写了嵇康等人,我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其中我很赞同他说一提到魏晋,总离不开一个“风”字,风流、风采、风骨在魏晋士人的身上展露无遗,似乎已经是那个时代、那群人的专利。我所理解的魏晋之风,可以说是那时的士人性情如风,他们随心任性、不拘于物、不合于俗,是一种完全自由洒脱的生活状态。我想这一点与“自然”应该是相通的。 骆老师讲到东汉后期开始人们对生死有一种强烈的焦虑,这时他们期望重新建立一种崇高、永恒的精神世界。谈到对生死的焦虑,使我想到了士人与佛教的关系,南怀瑾在著作中曾提到中国文人与禅宗之间的密切联系。古代文人不乏有虔诚信佛、以禅宗的精神来自我解脱,离俗遁世、放浪山水之间者。他们除了苦于政治黑暗、仕途多舛的原因外,也有对于生死的思考。正是因为人生短暂,许多士人接受了禅宗,看透生死,也算是一种人生的超脱。他们的任情任性和魏晋士人不无共同之处,都是追求自然和真我。然而一个问题是魏晋的士人似乎并未投向佛教,佛教自西汉末传入中国,到魏晋时大为兴盛,但似乎并没怎么提到如“竹林七贤”等人与佛教的具体关系。骆老师也讲道,生命是短暂的,所以人天生有一种宗教倾向,但我觉得魏晋士人身上体现的不是浓厚的宗教气息,也不是什么信仰,而就是一种纯粹的人的性格,似乎他们天生就是这样另类的。他们对于人生价值的追求、他们的任情任性完全是自己生命的本能,而不是靠着外物的支持。大概中国古代两千多年,人们唯有对魏晋的士人推崇备至,也是因为他们不但在那个时代,甚至在整个封建历史中都是特立独行,卓然不群的人,他们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后世的文人尽管也有品行高洁、超尘脱俗的,但都未能像魏晋的士人那样做到极致。 自然是一个广而深的概念,魏晋士人既关注了大自然这个客观的存在,也更加重视个人的自然,即自我本性的流露。他们就是要活得潇洒、坦荡、自由、有尊严,即便是死也不屈服,这样一种风姿和傲骨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令人赞叹和敬仰的。谈到魏晋之风、谈到“竹林七贤”、谈到嵇康的《广陵散》,人们总有一种向往和怅惘,是因为那种风骨的远去,因为我们无法拥有。也许那个时代士人的生活依旧有无法改变的压抑和悲哀,但我们还是想说:那样的人生真痛快!魏晋是士人的天堂。文士“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于纵酒昏酣,扪虱清谈之际,将争夺文化领袖地位的儒释道之间纠缠不清的矛盾逐一化解,结果儒释道融通为一,皆大欢喜。形成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中国特色传统文化。魏晋士人取得这一丰硕成果的最大突破在于敢于突围经典,打破“循经守数”的桎梏。汉代之前,凡重要著作皆称为“经”,譬如四书五经,道德经。今人为之经典。纵然有人敢僭越妄言,也只能以“论”自居,不像现在百家讲坛这样群魔乱舞,没有规矩。《文心雕龙·论说》:“述经叙理曰论。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隧”。到了魏晋,士人追求生命的愉悦,放任自流,向一切体面的东西挑战,对经书更是“博士家法,遂成废弃”,“得其意而言”,于是就有了王肃敢伪证经书,杜预敢曲解《左传》,王弼以老庄注《易》,何晏、皇侃以玄虚说《论语》。经学之尊严,受清谈之洗礼,有了平和的心态与融合之可能。儒道之争无非是名教与自然之争。也就是社会规范与人的本性的关系问题。儒家强调制名(礼)教以规范人性,道家则主张顺自然而因物性。儒家名教理论沿习至汉末,流弊丛生,是某些诈伪狡黠之徒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的工具,道家,尤其是庄子学派,认为个体的人高于社会的人。他们主张顺自然而因物性,也就是说应当由着个人的自然本性自由发展,社会礼法制度和规范的出现,恰好证明了人类自然本性的不断自我丧失。道家的自然理论,在重视个人性格和意志方面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过分夸大个人意志与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对立,想把个人从社会中脱离出来,则又显然走向了另一个片面。魏晋士人洒脱的人生态度,注定他们崇尚老庄,肯定人的自然本性的根本性和合理性,但亦不排斥名教的规范作用,主张以自然为本,名教为末(用),强调以本统末,以用显本,本不离末,用不异本,努力调和自然本性与名教规范之间的矛盾,使之协调统一,将道与儒作为人的内心与社会的两个层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地保留下来,或许这也是中国人两面性的一个根源。魏晋士人创造奇迹的另一重要手段是“忘象(言)得意”的认知理论。 佛教初期的传入,在翻译中过分讲求文辞,而忽略其思想意义很难为人所理解与接受。魏晋士人的洒脱精神反对支离烦琐的解释方法,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极大地影响了佛典的翻译方法。正如东晋名僧道生所说的:“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此外,东晋名僧僧肇,深通老庄和玄学,他的著作《肇论》,借老庄玄学的词语、风格来论说般若性空中观思想。在使用中国传统名词和文辞来表达佛教理论方面,达到了相当高妙的境地,深契忘言得意之旨。所以说,玄学对于佛教的影响是很深的,它在连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在中国儒、道、玄思想的影响下,原印度佛教的许多特性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诸如,印度佛教杂多而烦琐的名相分析,逐渐为简约和忘言得意的传统思维方式所取代;印度佛教强调苦行累修的解脱方法,则转变为以智解顿悟为主的解脱方法;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更多地为世出世不二,乃至积极的入世精神所取代,等等。而在理论上则更是广泛地吸收了儒家的心性、中庸,道家的自然无为,甚至阴阳五行等各种思想学说,成为整个中国文化中可以与儒、道鼎足而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魏晋世风喜欢谈天说地,同时重视交流,也是使儒释道融合的一个重要契机。 在魏晋士人的学术争鸣中,口头清谈与文章争论是主要的途径与形式。士人们为显示自己的才能,以在清谈中一占上风,自成流派,故而争相博览群书,自发奇思,触发了许多新的观点。有了新观点的人,就会与人“探玄理微”,“引饰妙词”,“至暮忘餐,理竟不定”。有的人不善于“以口舌御人”,就转而将自己的思想付诸笔端,与对手打笔战。这种激烈又睿智的思辨行为,不仅精细地阐述了儒释道的精义,而且在相互的交流中,使得各种看法融会贯通,形成魏晋士人复杂的人格精神。如南齐的张融,遗命在他死后入葬时,应左手执《孝经》(儒家)、《老子》(道家),右手执《小品(方)》(医家)、《法华经》(佛家);而陶弘景也遗命死后当用道士和僧徒的士俑殉葬,可谓是“儒冠僧服道人鞋”。可见,当时儒释道已经在他们身上得到完美的融合。有复制的,也有自己写的~望楼主笑纳

91 评论

装饰小板凳

《白马寺》年代: 现代 作者: 老She中州原善土,白马驮经来。野鹤闻初磐,Ming霞照古台。疏钟群冢寂,一梦万莲开。Jie乱今犹昔,焚香悟佛哀。《白马寺Shi》年代: 宋 作者: 李廌湠漫Han江皋,迤逦楚山岫。衡门掩半麓,飞甍耸层Gou。高林敞华榱,双泉逼瑶甃。龟鱼水中Zuo,牛马饮残溜。我卜关外居,此计春可Jiu。参差菱荇香,猗傩参术秀。行吟池上Pian,来倒壶中酎。《游白马寺》Nian代: 宋 作者: 张耒秋林转层崖,Bu踏落叶响。森森夹路竹,矗矗羽林仗。Jing庐隐深坞,门启台殿敞。累累霜果悬,落落Han木壮。房深灯火暖,纵饮颇酣畅。山寒Ye已深,岭白月微上。天明寺南去,幽路Ai而昉。林分径忽断,浅涧阔逾丈。崩奔Bei涧石,大小非一状。丸丸列囷廪,落落排瓮Ang。鸣泉走石罅,联络弄清涨。喧颓竞飞Shu,派泻或平漾。群行命朋俦,困息植吾Zhang。沿松见奇鼠,石蟹侑朝饷。深行耳目Jing,挤险谁复让。寒联老木阴,暖值丹崖旷。Qiu晖堕平野,暮鸟啼青嶂。徜徉未知返,欲去Yi先怆。膏粱与薇蕨,美恶随所尚。当其Liang自得,厌满绝余望。乃知山林乐,岂为Yin者妄。况吾不事事,枯槁理则当。遑遑Shi仁义,此固圣贤量。我自沮溺徒,疏顽安可Qiang。

朋友你好!描写的有:《白马寺》年代: Xian代 作者: 老舍中州原善土,白马驮Jing来。野鹤闻初磐,明霞照古台。疏钟群Zuo寂,一梦万莲开。劫乱今犹昔,焚香悟佛哀。《Bai马寺诗》年代: 宋 作者: 李廌湠漫汉江皋,迤逦楚山岫。衡门掩半麓,飞甍Song层构。高林敞华榱,双泉逼瑶甃。龟鱼Shui中坻,牛马饮残溜。我卜关外居,此计Chun可就。参差菱荇香,猗傩参术秀。行吟Chi上篇,来倒壶中酎。《游白马寺》Nian代: 宋 作者: 张耒秋林转层崖,Bu踏落叶响。森森夹路竹,矗矗羽林仗。Jing庐隐深坞,门启台殿敞。累累霜果悬,落落Han木壮。房深灯火暖,纵饮颇酣畅。山寒Ye已深,岭白月微上。天明寺南去,幽路Ai而昉。林分径忽断,浅涧阔逾丈。崩奔Bei涧石,大小非一状。丸丸列囷廪,落落排瓮Ang。鸣泉走石罅,联络弄清涨。喧颓竞飞Shu,派泻或平漾。群行命朋俦,困息植吾Zhang。沿松见奇鼠,石蟹侑朝饷。深行耳目Jing,挤险谁复让。寒联老木阴,暖值丹崖旷。Qiu晖堕平野,暮鸟啼青嶂。徜徉未知返,欲去Yi先怆。膏粱与薇蕨,美恶随所尚。当其Liang自得,厌满绝余望。乃知山林乐,岂为Yin者妄。况吾不事事,枯槁理则当。遑遑Shi仁义,此固圣贤量。我自沮溺徒,疏顽安可Qiang。

《宿白马寺》年代: 唐 作者: 张Ji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Xiao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Bai马寺》年代: 现代 作者: 老舍Zhong州原善土,白马驮经来。野鹤闻初磐,Ming霞照古台。疏钟群冢寂,一梦万莲开。Jie乱今犹昔,焚香悟佛哀。《白Ma寺诗》年代: 宋 作者: 李廌湠漫汉江皋,迤逦楚山岫。衡门掩半麓,Fei甍耸层构。高林敞华榱,双泉逼瑶甃。Gui鱼水中坻,牛马饮残溜。我卜关外居,Ci计春可就。参差菱荇香,猗傩参术秀。Xing吟池上篇,来倒壶中酎。《白马寺Wan泊》年代: 宋 作者: 秦观蒙Meng晚雨暗回塘,远树依微不辨行。人物渐Xi疏磬断,绿薄丛底宿鸳鸯。《游白Ma寺》年代: 宋 作者: 张耒秋Lin转层崖,步踏落叶响。森森夹路竹,矗Chu羽林仗。精庐隐深坞,门启台殿敞。Lei累霜果悬,落落寒木壮。房深灯火暖,Zong饮颇酣畅。山寒夜已深,岭白月微上。Tian明寺南去,幽路隘而昉。林分径忽断,Qian涧阔逾丈。崩奔被涧石,大小非一状。Wan丸列囷廪,落落排瓮盎。鸣泉走石罅,Lian络弄清涨。喧颓竞飞漱,派泻或平漾。Qun行命朋俦,困息植吾杖。沿松见奇鼠,Shi蟹侑朝饷。深行耳目静,挤险谁复让。Han联老木阴,暖值丹崖旷。秋晖堕平野,Mu鸟啼青嶂。徜徉未知返,欲去意先怆。Gao粱与薇蕨,美恶随所尚。当其两自得,Yan满绝余望。乃知山林乐,岂为隐者妄。Kuang吾不事事,枯槁理则当。遑遑施仁义,Ci固圣贤量。我自沮溺徒,疏顽安可强。

《游白马寺》年代: 宋 作者: 张Zuo秋林转层崖,步踏落叶响。森森夹Lu竹,矗矗羽林仗。精庐隐深坞,门启台Dian敞。累累霜果悬,落落寒木壮。房Shen灯火暖,纵饮颇酣畅。山寒夜已深,岭Bai月微上。天明寺南去,幽路隘而昉。Lin分径忽断,浅涧阔逾丈。崩奔被涧石,Da小非一状。丸丸列囷廪,落落排瓮盎。Ming泉走石罅,联络弄清涨。喧颓竞飞漱,Pai泻或平漾。群行命朋俦,困息植吾杖。Yan松见奇鼠,石蟹侑朝饷。深行耳目静,Ji险谁复让。寒联老木阴,暖值丹崖旷。Qiu晖堕平野,暮鸟啼青嶂。徜徉未知返,Yu去意先怆。膏粱与薇蕨,美恶随所尚。Dang其两自得,厌满绝余望。乃知山林乐,Qi为隐者妄。况吾不事事,枯槁理则当。Zuo遑施仁义,此固圣贤量。我自沮溺徒,Shu顽安可强。张耒,字文潜,号柯山,人Cheng宛丘先生、张右史。因其仪观甚伟,魁梧逾Chang,所以人复称其“肥仙”。生于北宋至和元Nian(1054),殁于政和四年(1114),Xiang年六十一岁。他是宋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Huai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以Zhi龙阁知润州。宋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苏Men四学士之一。“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Jian、张耒、晁补之)中辞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Zui深的作家。

白马寺诗诗人:李廌 朝代:唐湠漫汉江皋,迤逦楚山岫。衡门掩半麓,Fei甍耸层构。高林敞华榱,双泉逼瑶甃。Gui鱼水中坻,牛马饮残溜。我卜关外居,Ci计春可就。参差菱荇香,猗傩参术秀。Xing吟池上篇,来倒壶中酎。

《白马寺》年代: 现代 作者: 老She中州原善土,白马驮经来。野鹤闻初磐,Ming霞照古台。疏钟群冢寂,一梦万莲开。Jie乱今犹昔,焚香悟佛哀。《白马寺Shi》年代: 宋 作者: 李廌湠漫Han江皋,迤逦楚山岫。衡门掩半麓,飞甍耸层Gou。高林敞华榱,双泉逼瑶甃。龟鱼水中Zuo,牛马饮残溜。我卜关外居,此计春可Jiu。参差菱荇香,猗傩参术秀。行吟池上Pian,来倒壶中酎。《游白马寺》Nian代: 宋 作者: 张耒秋林转层崖,Bu踏落叶响。森森夹路竹,矗矗羽林仗。Jing庐隐深坞,门启台殿敞。累累霜果悬,落落Han木壮。房深灯火暖,纵饮颇酣畅。山寒Ye已深,岭白月微上。天明寺南去,幽路Ai而昉。林分径忽断,浅涧阔逾丈。崩奔Bei涧石,大小非一状。丸丸列囷廪,落落排瓮Ang。鸣泉走石罅,联络弄清涨。喧颓竞飞Shu,派泻或平漾。群行命朋俦,困息植吾Zhang。沿松见奇鼠,石蟹侑朝饷。深行耳目Jing,挤险谁复让。寒联老木阴,暖值丹崖旷。Qiu晖堕平野,暮鸟啼青嶂。徜徉未知返,欲去Yi先怆。膏粱与薇蕨,美恶随所尚。当其Liang自得,厌满绝余望。乃知山林乐,岂为Yin者妄。况吾不事事,枯槁理则当。遑遑Shi仁义,此固圣贤量。我自沮溺徒,疏顽安可Qiang。

《梦游洛中十首》年代: 宋 作者: Cai襄白马寺前冠盖盛,送行宾友尽英豪。Geng丞血染边场草,留得声名日月高。

摘要】唐代诗人张继以一首诗歌《枫桥夜泊》Er被后人传诵。关于张继的平生及其诗歌的研Jiu很多,但大多都是对他的诗歌《枫桥夜泊》De研究,对于他的其他作品研究相对较少。而Dui于张继生平的研究也是不少的,但是关于他Chuan奇的一生却没有得到一致的肯定。从历代诗Ge选本中看,张继诗歌入选是很少的。更为遗Han的是,迄今为止,关于张继及其诗歌的专门De论著也就寥寥无几了。在次文中,主要综述20Nian来有关张继的及其诗歌的评论。【Guan键词】张继平生 《枫桥夜泊》 综述Yi、张继的平生关于唐代诗人张继的Ping生众说纷纭,但主要集中于钟国本的《唐代Shi人张继诗歌初探》和王辉斌的《张继平生订Zheng》。这两篇论文主要是从张继的一些诗歌和Qi友人的一些文集,还有就是从一些比较简单De历代有关张继记载的文章来对张继生平的考Zheng。在钟国本的《唐代诗人张继诗歌Chu探》中也对张继的平生作了较细的论述。Zhang继,字懿孙,新旧《唐书》无传,其生年不Ke考关于他的籍贯,历史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Kan法:其一认为他是襄州人。如《新唐书·艺Wen志》著录“张继诗一卷”,下注云“襄州人”。Ci后的《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全唐Shi》都持此说。其二认为他是南阳人。如唐代Du孤及《唐故扬州庆云寺律师一公塔并序》(《Pi陵集》卷九),以及《宋高僧传》卷十五的《Tang余杭宜丰寺灵一传》,都称“南阳张继”。Du孤及与张继为同时代人,他对张继了解较详,Yin此张继的籍贯,应以邓州南阳人为确。Zhang继的生平经历,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Kao》中做了详细的考证,基本可以概括为三个Fang面:第一,长安应举时期。《唐诗纪事》卷Er十五张继条说他:“登天宝进士第”;《唐Cai子传》卷三张继小传则谓:“天宝十二年礼Bu侍郎杨浚下及第”。二者足证张继于唐玄宗Tian宝年间考中进士。又张继同时诗人刘长卿有《Zeng张继司直适越》诗,诗题中称张继为“司直”,Zhe可能是张继中进士后担任过的官称。Di二,吴越洛阳客游时期。据《会稽掇英总集》Juan十八可知,于幼卿于天宝十三年至至德二年Wei会稽太守,张继游吴越必在此时。而安史之Luan结束之后,张继即结束吴越客游生涯,西去Luo阳,并在《宿白马寺》、《洛阳作》等诗中Jian接地反映了安史乱后的残破荒凉景象。Di三,武昌洪州任职时期。与张继同时诗人皇Fu冉有首《酬张继》诗,诗前小序云“懿孙,Yu之旧好,祗役武昌”;《新唐书·艺文志》“(Zhang继)大历末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Zhou。”可见张继曾供职于武昌、洪州。Zhang继的卒年不可详考,大约于德宗建中时迁为Sui州刺史,张继之卒年应在大历末。Zai王辉斌的《张继平生订正》一文中,认为:Zhang继为襄州襄阳人,天宝十三年后登第,授职Jiang南;大历初检校祠部员外郎;大历五年在润Zhou与皇甫冉、齐长卿、邹绍先等人过从,诗酒Chou唱一时,未几,赋诗送邹绍先赴河南,旋“Zuo役武昌”。刘长卿《毗陵送邹绍先Fu河南充判官》诗,认为其乃为张继大历四、Wu年在洪州任租庸判官或转远判官之说,实可Shang榷。大历三年七月以河南副元帅赴幽州,则Shi年秋皇甫冉尚在京洛一带。刘长卿集中亦有《He樊使君登润州城楼》一诗,表明其在大历五Nian至六年正月间亦在润州。张断进士Deng第的时间,辛文房《唐才记考》均订为天宝Shi二年,傅文从之不疑。张继及第后Ji在于幼卿幕府或会稽一带作过官。《唐才子Chuan》所谓“尝佐镇戎军幕府”,或是诗中“戟Hu”一词而言之,则张继进士及第当在天定十San年至德二年之间。在上述中,关于Zhang继的平生主要是从历代的有关诗人的一些文Xian记载、张继诗歌极其他的一些游记,还有张Ji友人的一些文章去对张继平生的定位。但是Da多关于张继的考证还://3rxing/question/ff1465494c86531012.是实仍......余Xia全文>>

294 评论

freekalong

这个夏天不寂寞!充满激情的夏日,《梦幻西游》为大家准备了暑期盛宴,精彩的线上线下活动将带广大玩家快乐整个夏天,更有全新的服务器期待着大家的光临! 2007年7月6日中午12:00(周五) 河北1区 河北张家口市的清远楼又名钟楼,位于古城宣化正中。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造型结构精巧严谨,素有“第二黄鹤楼”之称。该楼建筑独具一格,与城内的镇朔楼、拱极楼成一轴线。二楼内悬有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铸造造的宣府镇城钏一口,用四根通天柱架于楼体上层中央,钟声修扬洪亮,可传20多公里,颇负盛名。1988年,清远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7月13日中午12:00(周五) 山东1区 山东省聊城市海源阁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历经四代人悉心相守,总计藏书四千余种,二十二万余卷,地方文献1000余种、4000余册,其中宋元珍本逾万卷。它与北京皇史宬、文渊阁、宁波天一阁同为历史上官私藏书的典范。海源阁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7年7月20日中午12:00(周五) 河南2区 洛阳白马寺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乃佛教传入我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誉为“释源”、“祖庭”。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史载: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六十七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汉明帝躬亲迎奉。公元六十八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 2007年7月27日中午12:00(周五) 江苏3区 江苏徐州风景秀丽,四面环山,历史悠久,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稼悦园也是近几年来新开发的旅游景点,深受大家喜爱!赏鸟观鱼,品尝苏北农家土菜……这是一个生态环保公园,一个农业主题公园,当然更是夏日休闲、放松心情的好地方。 历史名胜、优美风光……应有尽有。全新的游戏世界期待您和您的朋友携手同游!《梦幻西游》和大家共同演绎夏日奏鸣曲!新服开放之际,热忱欢迎全国各地的玩家相约相会在新奇的游戏乐园,和更多的朋友们一起分享快乐,《梦幻西游》的世界永远因您的到来而更精彩!

338 评论

快乐的陆小晶

河南省洛阳白马寺为中国第一古刹,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位于洛阳市东12公里处。世界著名伽蓝,乃佛教传入我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誉为"释源"、"祖庭"。白马寺北依邙山,南望洛水地势北高南低。寺院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距今已经有了1900多年的历史,白马寺是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后营建的第一座佛寺,因此被尊为东土释源。据历史文献记载,东汉时明帝晚上做梦时梦见有金人飞行于庭院当中,醒后派遣蔡愔、秦景为使,到西域请佛求法。这两个使者历尽千辛万苦,在走到大月氏时遇到了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然后用白马驮着经卷,把二位高僧迎回洛阳。明帝敕令在都城洛阳城西雍门外的御道以北,按天竺寺院形式建造此寺,专供二高僧传经译法,因为用白马驮回经卷,遂得名为白马寺

357 评论

相关问答

  • 洛阳师范论文格式

    洛阳师范学院招收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有三种类型:高中起点升本科、高中起点升专科、专科起点升本科。高中起点升本科学制为5年、高中起点升专科学制为2.5年、专科起点升本

    chenjialu1988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论文模板洛阳

    标准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标准论文格式模板范文,毕业论文是我们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呈现,论文基本上是每个人都要写的,对论文的题目要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论文的格式也

    tobyzhao520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马斯洛的论文题目

    1.21世纪初叶中国社保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2.e 时代人力资源职能的转变 3.HR管理的e化生存 4.Internet网络招聘与在线培训研究 5. In

    foxbaby168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洛阳日报投稿

    找一些权威的杂志也可以投,因为至少不是,你要是写的是故事的话,读者,意林啊什么的,都可以投,杂志背面一般都会有投稿地址的

    尐籹孒16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洛阳晚报如何投稿

    百分之30,我是洛阳晚报的记者,投稿的话通过我们新闻网的电子图稿上传稿件,并且一定要记住写好收稿人,一般只在百姓写手和三彩风这两个版面登热心读者的稿件,另新闻网

    小小千寻小尼玛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