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38

小坦克秋
首页 > 期刊论文 > 外协管理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弱智好儿童

已采纳

百科名片生产能力是反映企业所拥有的加工能力的一个技术参数,它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规模。总之,生产能力是反映企业生产可能性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录概念分类综述设计生产能力查定生产能力计划生产能力生产能力的计算生产能力的步骤确定生产能力的计量单位综述以产出量为计量单位以原料处理量为计量单位以投入量为生产能力计量单位核定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经济规划销售预测空间成本外协生产及多班工作生产能力核算含义生产效率废品率生产能力收缩产能扩张生产能力调节因素总结概念分类 综述设计生产能力查定生产能力计划生产能力生产能力的计算生产能力的步骤确定生产能力的计量单位 综述以产出量为计量单位以原料处理量为计量单位以投入量为生产能力计量单位核定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 经济规划销售预测空间成本外协生产及多班工作生产能力核算 含义生产效率废品率生产能力收缩产能扩张生产能力调节因素总结展开 编辑本段概念生产能力是指在计划期内,企业参与生产的全部固定资产,在既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能够处理的原材料数量。生产能力是反映企业所拥有的加工能力 生产能力的一个技术参数,它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规模。每位企业主管之所以十分关心生产能力,是因为他随时需要知道企业的生产能力能否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当需求旺盛时,他需要考虑如何增加生产能力,以满足需求的增长;当需求不足时,他需要考虑如何缩小规模,避免能力过剩,尽可能减少损失。 生产能力是反映企业生产可能性的一个重要指标。编辑本段分类综述实际运用中的生产能力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包括:设计生产能力、查定生产能力和计划生产能力等。设计生产能力是企业建厂时在基建任务书和技术文件中所规定的生产能力,它是按照工厂设计文件规定的产品方案、技术工艺和设备,通过计算得到的最大年产量。企业投产后往往要经过一段熟悉和掌握生产技术的过程,甚至改进某些设计不合理的地方,才能达到设计生产能力。设计生产能力也不是不可突破的,当操作人员熟悉了生产工艺,掌握了内在规律以后,通过适当的改造是可以使实际生产能力大大超过设计生产能力的。查定生产能力是指企业没有设计生产能力资料或设计生产能力资料可靠性低的情况下,根据企业现有的生产组织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因素,而重新审查核定的生产能力。它为研究企业当前生产运作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战略提供了依据。计划生产能力也称为现实能力,是企业计划期内根据现有的生产组织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因素所能够实现的生产能力。它直接决定了近期所做生产计划。 计划能力包括两大部分。首先是企业已有的生产能力,是近期内的查定能力;其次是企业在本年度内新形成的能力。后者可以是以前的基建或技改项目在本年度形成的能力,也可以是企业 生产能力通过管理手段而增加的能力。 计划能力的大小基本上决定了企业的当期生产规模,生产计划量应该与计划能力相匹配。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要考虑市场需求量,能力与需求不大可能完全一致,利用生产能力的不确定性,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对生产能力作短期调整,以满足市场需求。 对于老企业可能由于产品方向有所改变,或者是产品结构重新设计,也可能因为工艺方法有所改进等种种原因,当初的设计能力已完全不能反映实际情况,这时需要对企业的产能作重新核准,称此结果为查定能力。查定能力是企业的实际能力,对于企业各类计划有指导作用,是企业计划工作的基本参数。编辑本段生产能力的计算要计算生产能力需要首先确定生产能力的计量单位。不同类型的企业生产能力计算方式不同。相比之下,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能力计算稍微复杂一些,主要原因是这类企业产品的加工环节多,参与加工的设备数量大,设备能力又不是连续变动的,而是呈阶梯式发展的,所以各环节的加工能力是不一致的。计算工作通常从底层开始,自下而上进行,先计算单台设备的能力,然后逐步计算班组(生产线)、车间、工厂的生产能力。生产能力的计算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流水线生产类型企业的生产能力计算,成批加工生产类型企业的生产能力计算和服务行业的生产能力计算。编辑本段生产能力的步骤确定在计算生产能力时,必须了解每条独立生产线的情况、每家独立工厂的生产水平以及整个生产系统的生产分配状况,一般可通过以下步骤来进行: 1)运用预测技术预测每条独立生产线的产品的销售情况; 2)计算为满足需求所需投入的设备和劳动力数量; 3)合理配置可获得的设备与劳动力数量。 企业常常还要考虑一个生产能力余量作为平衡设计生产能力与实际生产能力的缓冲。生产能力余量是指超过预期需求的生产富余能力。例如,某产品的预计需求为1000万,而设计 生产能力生产能力为1200万。这样,生产能力余量为20%,即企业是以83%的生产能力利用率生产该产品。相反,如果一家企业的设计生产能力低于为满足产品需求应达到的生产能力,则说明该企业的生产能力余量为负值。比如一家企业的产品年需求量为1200万,而其生产能力仅为1000万,则该企业的生产能力余量-20%。编辑本段生产能力的计量单位综述由于企业种类的广泛性,不同企业的产品和生产过程差别很大,在作生产能力计划以前,必须确定本企业的生产能力计量单位。常见的生产能力计量单位如下:以产出量为计量单位调制型和合成型生产类型的制造企业生产能力以产出量表示十分确切明了。如钢铁厂、水泥厂都以产品吨位作为生产能力,家电生产厂是以产品台数作为生产能力。这类企业它们的产出数量越大,能力也越大。若厂家生产多种产品,则选择代表企业专业方向,产量与工时定额乘积最大的产品作为代表产品,其他的产品可换算到代表产品。换算系数ki由下式求得:ki=ti/t0(见词条图) 式中: ki -- 代表i产品的换算系数; ti -- 代表i产品的时间定额; t0 -- 代表产品的时间定额。以原料处理量为计量单位有的企业使用单一的原料生产多种产品,这时以工厂年处理原料的数量作为生产能力的计量单位是比较合理的,如炼油厂以一年加工处理原油的吨位作为它的生产能力。这类企业的生产特征往往是分解型的,使用一种主要原料,分解制造出多种产品。以投入量为生产能力计量单位有些企业如果以产出量计量它的生产能力,则会使人感到不确切,不易把握。如发电厂,年发电量几十亿度电,巨大的天文数字不易比较判断,还不如用装机容量来计量更方便。这种情况在服务业中更为普遍,如航空公司以飞机座位数量为计量单位,而不以运送的客流量为计量单位;医院以病床数而不是以诊疗的病人数;零售商店以营业面积,或者标准柜台数来计量,而不能用接受服务的顾客数;电话局以交换机容量表示,而不用接通电话的次数。这类企业的生产能力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能力不能存储,服务业往往属于这种类型。编辑本段核定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经济规划在完成一个新厂的设计或对现有的生产系统进行重新设计或扩展时,需要对生产能力作出正确的决策。仅仅着眼于各类产品的年销售量是不够的,因为销售情况可能会反映 生产能力出季节性的波动。我们究竟是按销售量的高峰值还 是其平均水平来确定生产能力呢?如果打算按照销售曲线来确定,则会使库存积压的风险减至最小,在这种情况下,工厂的劳动力数量应是可变的,除高峰期以外,工厂的生产能力部分被闲置起来。如果我们把生产能力确定为 中等水平,则劳动力数量趋于稳定,工厂设备的利用趋于合理,但为了应付销售高峰就应注意积累库存。到底哪种方式能使库存成本、工厂投资和劳动力周转的综合成本达到最低呢?在这里,关键的问题是进行经济分析。这可以归结为一个规划问题,即将生产能力按各个经营时期进行规划,以使上述综合成本最低,综合成本中的投资费用可用一个关于生产能力的非线性函数来近似地表示出来。销售预测这样就产生了销售预测的问题。我们究竟是制定一个适应目前销售情况 的生产能力计划呢,还是制定一个适应于预测的1年、5年或10 年后销售水平的计划呢?为了获得超过目前需要的生产能力,我们在经济上是否能负担得起呢?值得一提的是,一定量后续生产能力的耗费与当前耗费并不是相等的。而且,一般的情况是,在任何规模的生产能力水平上,实际上都有些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因此,在改变生产能力时,其实无需购置那些已具有闲置能力的设备。生产能力规划用来确定未来生产所需生产能力,在制定生产能力规划时,即使考虑到未来的预期市场需求。也只需购进目前需要的设备,同时在建筑物和平面布置规划中为将来需购进的设备预留出适当的空间,这样,在对原有的生产能力进行扩充时,就不必再重新进行工厂布置了,只需把新添机器放置到原有系统中去就行了。空间成本由此可见,问题实际上可以归结为预留额外空间以满足未来的预期需求。考虑到后续的扩建空间单位成本要大一些(因为原先的墙壁须打破,还需开出新门来),所以这种预先留空间的方式是合理的。更为重要的是,事后扩建方式除所增空间本身的费用需要考虑之外,还需考虑由其产生的平面 重新布置费用。如果所增空间并不是与已有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则将还需支付物资的运输成本这一额外费用。综上所述,在核定生产能力规模时,必须把扩增新空间所耗的额外成本,与现在预留空间的成本及其维持到需用 时的费用加以权衡比较。外协生产及多班工作下面我们来谈一下外协生产及多班工作制对生产能力的影响。生产能力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如何满足所需的生产能力。投资与生产能力的比值随外协生产规模及设备利用率(是实行单班制、两班制还是三班制)的不同而异。在需投入用于购置新设备的资金时,进行经济分析,从而决定零部件是自制还是外购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在核定未来的生产能力时,有必要首先对自制与外购作出决策。 为一个企业确定合适的班次数目,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例如,我们用两班制代替单班制,并不会使投资成本减少一半,因为,正像我们在前面所指出的那样,追加投资额并不与生产能力的增加量绝对成比例,通常还要牵涉到其他许多费用。对第二班来说,一般要有10%~15%的工资增加额,对多班制而言,还常需增加监督管理费用。班次制定问题也没有一个唯一的答案,因为对于不同的工业部门,厂房、设备和劳动力的成本所占的份额是不一样的,需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经济分析。一般而言,对于厂房和设备的人均投资额较大的工业部门,如钢铁、化学、石油加工等,采用多班制较为经济;而人均投资额为中等或较低水平的部门,由于多班制所导致的工资增加额超过了它所节省的投资,所以从经济角度来看并不合算。编辑本段生产能力核算含义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生产能力的核算问题。生产能力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提到生产能力,在钢铁业中,人们想到的是每天、每周或每月生产钢铁的吨数,而在汽车制造业中,人们想到的是一定时间内所生产出汽车的数量。但是,对一个承揽不同的加工业务的机械加工厂来说,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由于它的产品是千差万别的,所以用成品数量来表示生产能力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用更有普遍性的方式来核算生产能力。通常,生产能力的一般衡量尺度取为不 生产能力同类型机器在一定时间内(如每天、每周或每月)的可利用小时数。之所以说它是个较好的衡量尺度,是因为我们能够比较容易地将物质生产能力相应地换算为所需机器的数量,而这个数量,正是以后进行平面布置时所不可缺少的。进行生产能力核算时,即可把其他所有表示方式都换算为这一数量。考虑到工厂的生产效率和废品率会影 响设备的利用率,在实际制定这一数量的计划时应留有余地。生产效率工厂的生产效率表示出,由于调度延误、机械故障和预防性维修等原因,设备的可利用时数的一部分实际上是无法利用的。工厂的生产效率因厂而异,一般为 到。这样,如果每周生产100台马达的生产能力换算成每周所需的铣床工作时数为 550(由作业流程卡、时间研究等估算获得),那么,若假定工厂的生产效率为,则实际上我们所需的等价铣床工作时数为550/,也就是说,我们预计约有138个工作时数是无法利用的。废品率废品率这一因素表示出,任何实际的生产过程都不可避免地生产出一定量的废品。仍以上面提到的马达生产为例,我们所称的每周100台马达显然指的是没有缺陷的合格马达。但实际上,设备的一部分工作时数会耗费在若干废品的生产上,这一因素必须予以考虑,假定废品率为3%,那么就必须再把688 个可用工作时数增加到688/小时。这样,如我们预计在 两班制下每台铣床每周可工作75小时,则我们需要709/75=台铣床,由于机床需整件购进,所以我们应提供9台或是10台铣床。如我们最后决定使用10台铣床,那么预计将会有些闲置生产能力;如果我们将铣床数量压缩至9台来勉强维持,则生产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瓶颈现象,对此,我们可以靠加班工作的办法来加以解决。这样,100台马达的生产能力即被等价地换算为9台或10台铣床的工作量。编辑本段生产能力收缩当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因经营不佳而陷入困境时,需要进行产能收缩。在收缩中应尽可能减少损失,力争在收缩中求得新的发展。下面介绍产能收缩的几条途径: 1.逐步退出无前景行业 经过周密的市场分析,如果确认本企业所从事的行业行将衰退,企业就需要考虑如何退出该行业。由于市场衰退是预测分析的结果,还不是现实,企业只不过在近年中感觉到衰退的迹象。所以企业首先停止在此行业的投资,然后分阶段地撤出资金和人员。之所以采取逐步退出的策略,是因为还有市场。另外,企业资金的转移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企业不能轻易放弃还有利可图的市场,这样做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2.出售部分亏损部门 对于一些大企业,如果某些子公司或分厂的经营状况很差,消耗企业大量的资源,使公司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扭亏又无望,这时不如抛售亏损部门。这个方法是西方企业处理亏损子公司所通常采用的方法。对待出售资产的决策应有积极的态度,出售是收缩,但收缩是为了卸掉包袱,争取主动,为发展创造条件。 3.转产 如果本行业已日暮途穷,而企业的设备还是比较先进的,员工的素质也很好,可以考虑转向相关行业。由于是相关行业,加工工艺相似,大部分设备可以继续使用,员工们的经验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服装厂可以转向床上用品和居室装饰品,食品厂可以转向生产动物食品等等。编辑本段产能扩张在生产过程中,企业有时可能需要扩大产能。企业在扩大其生产能力时,应考虑许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几个方面是维持生产系统的平衡,控制扩大生产能力的频率以及有效利用外部生产能力。 1.维持生产系统的平衡 在一家生产完全平衡的工厂里,生产第一阶段的输出恰好完全满足生产第二阶段输入的要求,生产第二阶段的输出又恰好完全满足生产第三阶段的输入要求,依次类推。然而,实际生产中达到这样一个“完美”的设计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人们不希望的,因为其一:每一生产阶段的最佳生产水平不同,其二:产品需求是会发生变化的,而且由于生产过程本身的一些问题也会导致生产不平衡的现象发生,除非生产完全是在自动化生产线上进行,因为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就像是一台大机器一样,是一个整体。 解决生产系统不平衡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例如:一,增大瓶颈的生产能力。可采取一些临时措施,如加班工作、租赁设备、通过转包合同购买其他厂家的产成品等;二,在生产瓶颈之前留些缓冲库存,以保证瓶颈环节持续运转,不会停工;三,如果某一部门的生产依赖于前一部门的生产,那么就重复设置前一部门的生产设备,可以充足地生产以便供应下一部门的生产所需。 2.扩大生产能力的频率 在扩大生产能力时,应考虑两种类型的成本问题:生产能力升级过于频繁造成的成本与生产能力升级过于滞缓造成的成本。首先,生产能力升级过于频繁会带来许多直接成本的投入,如旧设备的拆卸与更换、培训工人、使用新设备等等。此外,升级时必须购买新设备,新设备的购置费用往往远大于处理旧设备回收的资金量。最后,在设备更换期间,生产场地或服务场所的闲置也会造成机会成本。 反之,生产能力升级过于滞缓也会有很大的成本支出。由于生产能力升级的间隔期较长,每次升级时,都需要投入大笔资金,大幅度地扩大生产能力。然而,如果当前尚不需要的那些生产能力被闲置,那么,在这些闲置生产能力上的投资就将作为管理费用计入成本,这就造成了资金的占用和投资的浪费。 3.外部生产能力 有些情况下还可以利用一种更为经济有效的办法,那就是不扩大本企业的生产能力,而是利用现有的外部生产能力来增加产量。常用的两种方式分别是:签订转包合同或共享生产能力。共享生产能力的新途径还有利用一种企业联合体间的分时柔性工厂等。编辑本段生产能力调节因素可由企业对生产能力加以调节控制的因素很多。从计划的观点看,可将这些因素按取得能力的时间长短,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三类。 1、长期因素 取得生产能力的时间在一年以上的都可归入长期因素。它们包括:建设新厂、扩建旧厂、购置安装大型成套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等。这些措施都能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系统的状况,大幅度地提高生产能力,但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应用这些因素属于战略性决策。 2、中期因素 在半年到一年之内对生产能力发生影响的那些因素为中期因素。如采用新的工艺装备、添置一些可随时买到的通用设备,或对设备进行小规模的改造或革新;增加工人,以及将某些生产任务委托其他工厂生产等,其中,也包括利用库存来调节生产的作用。这些因素是在现有生产设施的基础上所作的局部扩充。它们属于中层管理的决策。一般在年度生产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中加以考虑。 3、短期因素 在半年之内以至当月就能对生产能力产生影响的属于短期因素。这类因素很多,如: 1)加班加点; 2)临时增加工人,增开班次; 3)采取措施降低废品率; 4)改善原材料质量; 5)改善设备维修制度。这能减少设备故障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而提高生产能力; 6)采用适当的工资奖励制度,激发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在短时间内提高生产; 7)合理选择批量。批量选择的不同会影响设备调整时间的变化。合理选择批量能减少不必要的设备调整时间,而提高设备利用率,即提高了设备的生产能力; 生产能力的短期调节因素是对现有生产设施利用的改善,都属于作业层的决策。编辑本段总结综上所述,生产能力问题涉及一系列重要决策,这些决策将决定着工厂的总投资和经营成本。概括起来,这些决策包括:与不同时期销售水平有关的生产规模大小;决定几班制最为经济;决定工厂预留多大的剩余生产能力是经济的。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财政状况常常限制了最理想生产能力的获得。一个资金有限的公司,必须经常对可用资金的投向作出正确抉择:是用于广告促销,还是用于产品发展或是设备更新。

292 评论

空空的小新

优越的采购成本管理在于采取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成本控制 方法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采购成本管理论文 范文 ,希望你们喜欢。

浅谈采购成本的管理

摘 要:通过对采购成本的分析,展开对采购成本控制的步骤论述,优越的采购成本管理在于采取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成本控制方法。通过正确的方法解决成本控制的关键要素,才能使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发展路线和竞争地位。

关键词:采购;成本管理;控制方法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8-4428(2013)10-20 -02

采购,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获取商品或服务,而对获取对象的 渠道 、方式、质量、价格、时机等进行选择,且把货币资金转化为标的物的交易过程。采购不仅仅是一种购买行为,而是从市场预测开始,经过商品交易,直到采购的商品或服务转移至需方的全部过程。

在整个采购活动过程中,一方面,通过采购获取了资源,保证了企业正常生产的顺利进行,这是采购的效益;另一方面,在采购过程中,也会发生各种费用,这就是采购成本。我们要追求采购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是不断降低采购成本,以最少的成本去获取最大的效益。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的关键,就是要努力追求科学采购。科学采购是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利润源泉。

一、分析采购成本

采购成本在各类企业总成本中都占有较大比重,是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采购成本的构成关键是要分清狭义和广义的成本。

(一)狭义的采购成本

狭义的采购成本包括发生在采购过程当中,显而易见产生的订购过程成本(包括取得商品的费用,订购业务费用等),以及受采购影响的库存维持成本和不及时的缺货成本。但狭义的采购成本不包括商品及物资的价格。

1、订购成本是为了完成交易活动,而与供应商达成采购契约并向其发出订单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成本。这些成本中,部分与订购次数或数量没有直接的关系,如设置采购机构或办事处的开支,都称作订购的固定成本;另一部分则随订购次数或数量的变化而变动,如差旅、邮递、通信及餐饮等费用,都称为订购的变动成本。

2、维持成本指为保持商品和物资的数量和性质不发生变化而产生的费用。可同样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种。前者如仓储折旧、仓储人工等;后者如商品物资的占用资金、损坏和变质、 保险 费用和税金等。

维持成本不容小觑,往往占采购成本的大部分比重,年度维持成本占采购成本的比重往往变化较大,可在9%-50%范围内,超市类企业一般在20%左右,这主要取决于超市的存货政策。

3、缺货成本,因采购延误持续供给而造成的损失,如待产、停工、延迟发货、丧失销售机会和失去客户等损失。

(二)广义的采购成本

广义的采购成本也就是整体采购成本,也可称作战略采购成本,指商品物资整个生产周期中发生的所有与产品、物资采购相关的成本。如采购市场调研费用、采购决策成本、产品开发中供应商参与成本及交货、库存、生产、质检、售后各阶段因供应商的参与所导致的成本增加或损失。

对采购成本的控制和分析也主要是对整体采购成本的关注,最终目的也是降低整体采购成本的花费。

从整体成本的各个功能出发,可将整体成本分为以下几种成本:

1、由于对供应商的选择和供应商参与可能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及零部件影响产品的规格与技术水平而增加的成本;对供应商各项水平的审核产生的费用;原材料或零部件的鉴别过程产生的费用;原材料及零部件不合格而产生的影响和损失带来的费用。

2、采购过程成本。主要包括商品采购价格及过程费用;文件处理费用;付款条件导致的汇率、利息费用;材料运输及保险费用等。

3、运营过程发生的采购成本。如收发货费用;安全库存费用,库存利息;不合格产品带来的退换货、包装、运输费用;原材料及部件库存费用;行政费用等。

4、质量控制中发生的采购成本。包括供应商质量体系审核确认;检验费用;不合格品对生产交货方面的影响;不合格品造成的返工及退货成本等。

二、制定采购成本控制方案

采购人员的最终目的是降低整体采购成本,在对整体采购成本进行分析后,应制订可行的采购成本控制方案。采购成本控制方案每一个步骤都直接影响到控制效果的实现。

(一)分析影响采购成本形成和变化的内、外部因素

首先要按照狭义采购成本,分析影响订货成本、维持成本和缺货成本的可能因素;然后进行仔细紧密的供应价格因素分析。

(二)制定采购成本标准

成本标准作为成本控制的准绳,在成本计划中一般表现为各项指标,采购成本控制也是如此。按照整体采购成本概念,不同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实际,规定一系列具体的标准。确定这些标准的方法大致分三种。

1、计划指标分解法。即将大指标分解为小指标。分解时可以按部门、单位分解,也可以按不同产品和各种产品的工艺阶段或零部件进行分解,若更细致一点,还可以按工序进行分解。

2、预算法。就是用制定预算的办法来制定控制标准。有的企业基本上是根据季度的生产销售计划和采购计划来制订较短期(如月份)的费用开支预算,并把它作为成本控制的标准。采购用这种方法需由实际出发进行制订和调整预算。

3、定额法。就是建立起定额和费用开支限额,并将这些定额和限额作为标准进行控制。在企业里,凡是能建立定额的地方,都应把定额建立起来,如材料消耗定额、工时定额等。实行定额控制的办法有利于成本控制的具体化和经常化。

(三)制定采购成本控制规范,监督采购成本的形成

企业可通过制度建设,形成完善的采购成本控制规范,以根据控制标准,对采购成本形成的各个项目经常地进行检查、评比和监督。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不仅能规范企业的采购后活动,提高采购效率,杜绝部门之间的矛盾激化,还能预防采购人员的不良行为。首先,采购制度应规定商品和物资采购的申请、授权人的批准许可权、采购的流程、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关系、各种材料采购的规定和方式、报价和价格审批等;其次要建立供应商档案和准入制度;同时,要建立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价体系,组织专门小组,对采购物品的价格进行比较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还应设置标准采购价格和成本费用标准,根据工作业绩对采购人员进行奖惩。 企业对供应商的管理有待加强。目前很多企业的采购工作都存在着一个误区,认为采购工作就是和供应商搞好关系,然后在这种关系基础上,与企业需求之间寻求磨合和平衡。其实对企业而言,这种情况是很危险的。在采购行为中,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固然重要,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企业对某些特定供应商的依赖,不利于企业寻找新的更好的供应商,不利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也会在企业内部滋生腐败行为,损害企业的利益。

(四)及时纠正差错

对于成本差异发生的原因,查明责任者后按情况给予相应 措施 ,分别提出改进方法,并贯彻执行。

三、控制采购成本的关键因素

采购成本控制的关键因素,以制造业企业为例,是指物资采购的控制、入库与存储的控制和对采购部门的考核。

(一)对物资采购的控制

生产所需的采购品、外协件、元器件等物资一般实行集中采购,统一供给,目的在于实现批量采购,降低采购成本。

采购部门以生产计划部门提出的需求计划为依据,结合库存情况,编制采购计划。组织采购时,要加强市场调研,坚持货比三家,推行竞争机制,实行优质优价的采购原则。同时,根据企业实际,确定采购额度审批权限,。此外,在市场上经常采购的物资,可实行定点采购。

(二)对物资入库与存储的控制

物资到达公司后,采购人员应及时填制入库单,库管员和验收员根据物资的不同形态,分别采取各种计量手段,准确计量,认真验收。财务部应该加强会计监督,审核合同或计划、发票、入库单规格,手续是否齐备、完善。采购部年末应根据财务决算的要求进行全面的财产盘店清查,做到账账相符。并组织各部门清查盘店已领未用物资的结存情况。

(三)对采购部的考核

公司定期下达成本控制指标,并据以对采购部考核:

材料采购价格差异=∑当年实际采购量×(当年采购价-上年采购价)

采购品损失额=∑采购品损失数量×采购单价

采购费用降低额=本年采购品总额×(本年采购费用率-上年采购费用率)

财务部设账单单独核算采购费用及损失。

四、采购成本控制方法的选择

企业的成本控制方法有多种可选:价值分析(value analysis ,VA)、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 VE)和ABC分类控制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此外,企业可以通过采购模式和策略的调整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一般包括实施准时采购策略(JIT采购)、网上采购策略、集中采购策略、联合采购策略、与供应商建立采购同盟或签订长期采购协议、阳光采购策略和国际采购策略等。

选择哪种采购成本控制方法与企业采购物品的性质密切相关。一般说来,各行业采购物品可分为杠杆产品、战略物资、一般产品和瓶颈产品四类。

对于采购风险小、采购金额也小的一般产品,成本控制的重点在于降低采购管理费用,减少采购频率。其中,可应用总订单、综合性供应商、长期合作等方式进行管理和控制。

对于采购风险小、单位时间采购金额大的杠杆产品,要求采购人员要具备充分的专业知识,利用VA、VE方法进行单件产品的成本分析;此外,还要培养潜在供应商,利用有效价格竞争得到合适的采购价格,当然供应商要保持相对稳定。

对于采购风险大、单位时间采购金额也大的战略物资,除了要进行单件产品成本分析外,更重要的是要垄断资源,保证供应,与供应商建立稳定和坚实的供应关系。

对于采购风险大、单位时间采购金额小的瓶颈产品,则需要与供应商进行长期合作,进行有效的搭配组合,提高对稀缺资源的掌控能力。同时,要努力缩短付款周期。

采购的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科学的工作,在物资价格及采购过程费用飞快波动的今天,对于整体采购的成本控制更显得至关重要。如何能做好采购成本管理的工作,是企业建立自身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把握采购成本的管理,加强控制方法的多变性,有利于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槐林.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8.

[2]宋健.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

[3]黄昌华.采购主管高效工作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刘陶然,男,河北廊坊人,东南大学MBA在读研究生,现供职于南京威立雅环境服务有限公司。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采购成本管理论文范文

318 评论

冬日恋鬼

现代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的新领地 王立明 【摘要】过度竞争的市场环境压力使企业纷纷寻找新的财务亮点,并将目光由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现代物流是企业最后的也是最有希望的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环节,更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强力支撑。它既为企业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为做好现代物流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有效措施。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达到预期利润指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和永恒主题。但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使企业财务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局限于传统的财务管理领域和操作流程,已很难保证利润目标的实现。 一、现代物流:财务管理的新领地 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科技的飞跃进步,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全面转化,使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企业间竞争的重心和形式亦在不断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企业竞争集中体现在产量或产值上,但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转向以价格竞争为主,80年代转为质量竞争,90年代又转向以服务竞争为主线。 进入21世纪,由于社会产品空前丰富,不同企业产品趋于同质化,企业以质量和服务取得竞争优势愈来愈难。而惨烈的价格战往往造成两败俱伤或数败俱伤,更加压缩了原本已不大的利润空间,使企业财务状况雪上加霜。 过度竞争的环境压力使企业纷纷寻找新的财务亮点,并将目光由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这便是现代物流诞生和发展的财务背景。依据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的产权理论和交易成本概念,道格拉斯·诺斯将生产成本划分为转型成本(主要指产品加工成本)和交易成本。而且认为,物流环节创造了产品75%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国外厂商把物流当作企业最后的也是最有希望的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环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将企业推向市场舞台。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入WTO,开阔了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的视野,企业财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原材料、能源、设备、零部件、外协件乃至产品的流通成本,纷纷将目光转向现代物流,且不乏成功案例。跻身世界企业500强的青岛海尔集团,积极引进现代物流理念,且从1999年开始,将采购、仓储和配送职能统一整合,成立海尔物流推进本部,实行一体化供应链管理,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每年降低采购成本5%,仓储面积减少88%,库存资金减少63%,覆盖全国市场的产品配送时间不超过4天,大大压缩了产品营销费用,树立起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形象,培育了大批忠诚用户。不仅制造业成功运用了现代物流技术,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中国邮政在2003年也成立了中邮物流有限公司,利用遍布全国,联通世界的邮政网络优势,广泛采用信息技术,积极拓展以一多(多批次),二高(高附加值、高时效),三小(体积小、重量小、批量小)为特征的“精益物流”市场,为中国邮政走出财务困境,全面扭亏增盈发挥了不容低估的作用。 因此,笔者有充分理由认为:现代物流,既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新领域,更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强力支撑。 二、我国企业物流发展的三个阶段 为了有效做好企业物流的财务管理,我们应对我国企业物流的由来和现状有所把握。总体而言,我国企业引入“物流”这一经营理念和管理手段较晚,企业物流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属起始阶段。企业将物流理解为企业内部的成本中心,主要承担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发货、配货,以及生产流水线的数量和质量控制。制造业着力介绍和推广的“看板管理”,便是典型的企业内部物流。“看板管理”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最早创出,将“看板”作为传达生产指令、反馈执行情况的工具,由最后一道工序步步向前追溯,直至原材料采购部门,做到“准时运送、准时领取、准时制造”,保证了各道工序同步运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看板管理”使产品制造流程和成本形成过程更加清晰,各道工序、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责任更加明确,使成本管理进入生产全过程,科学合理地制定和控制由原材料采购开始,到产品总装出厂的各个环节的成本,从财务管理角度着眼,较之传统的“成本分摊”前进了一大步。 第二阶段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对企业内外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使企业物流进入专业化。原来物流是渗透到生产、运营、营销等过程中,随着精细化生产、精准化运营和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开始建立专业的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譬如前文提到的1999年海尔集团组建的物流推进本部、中国邮政2003年成立的中邮物流有限公司,均标志着真正进入现代物流时代。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不同,现代物流基于电话、传真、互联网的应用,把超大量的企业内外产品、市场物资、财务等信息进行整合、分发,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而传统的物流过程极其繁复,仅从销售着眼,企业产品从生产线下来,先入工厂仓库,再进入批发、零售,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这长长的销售链往往多达十几个环节,至少停留五、六个仓库,经过十次以上装卸,不仅大大增加了产品流通成本,而且延误了产品到达消费者的时间,还容易造成装运、仓储事故。我国物流先进企业——三联集团的物流费用率只有,而国内百货业的此项费用率通常为3%以上,最高可达40%。 第三阶段从2004年开始,我国物流先进企业开始市场化、社会化运营尝试。 为了强化企业市场地位、提高企业获利能力,更快更好地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至关重要。国际著名企业无不从物流业务流程、组织机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等方面进行物流重组,与供应商、销售商和物流商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物流外包集中核心业务,提高生产效率、服务水平和市场适应能力,近年国内知名企业也纷纷效仿。三联商社以家电连锁经营为核心,与海尔、海信、科龙、西门子等数十家上游供应商,下游百余家销售商以及多家金融企业建立家电电子商务联盟,通过互联网进行采购、物流、数据汇总等业务活动,实现商流、信息流、物流全面集成,信息共享,大幅度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分销效率。三联的订单处理由原来的2160分钟(约天)缩短到5分钟,减少物流成本,配送及时率达99%。厦华彩电与三联物流合作,在山东省的仓库由原先的4个减为现在的1个,库存资金占有率减少60%,销售额却以60%的速度增长。 在企业物流迈向市场化的进程中,可以实现物流从单一的储运功能向多元化功能扩张,衍生出现货市场交易功能、仓单质押功能、信息服务功能等,变据点经营为网络经营,真正将企业经营网络由企业内延伸至企业外,甚至由国内延伸至国外。所有这些,都为企业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做好现代物流的财务管理 现代物流通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设置信息平台,将企业的生产管理、供应管理、销售管理、价格管理、库存管理、批次管理、账期管理等有效联结,融为一体,保证了企业内外各部门、各分系统信息的及时准确,尤其是相关数据的一致性,既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方便,同时又增大了财务管理的难度。做好现代物流的财务管理,要有新的思路和有效措施。就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合理的目标设置 先进的企业物流系统,是以最简单的方式、最低的成本,实现预定的产品生产、营销和服务。为了实现整体目标,要设置科学的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对模型予以优化,对可供选择的不同物流方案予以比较和取舍。模型就是把优化要求和限制转化为计算机可以接受的语言和程序,在保证真实的前提下,应尽量加以简化,所用的各种实测和统计数据必须准确、及时和口径一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要】过度竞争的市场环境压力使企业纷纷寻找新的财务亮点,并将目光由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现代物流是企业最后的也是最有希望的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环节,更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强力支撑。它既为企业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为做好现代物流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有效措施。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达到预期利润指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和永恒主题。但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使企业财务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局限于传统的财务管理领域和操作流程,已很难保证利润目标的实现。 一、现代物流:财务管理的新领地 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科技的飞跃进步,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全面转化,使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企业间竞争的重心和形式亦在不断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企业竞争集中体现在产量或产值上,但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转向以价格竞争为主,80年代转为质量竞争,90年代又转向以服务竞争为主线。 进入21世纪,由于社会产品空前丰富,不同企业产品趋于同质化,企业以质量和服务取得竞争优势愈来愈难。而惨烈的价格战往往造成两败俱伤或数败俱伤,更加压缩了原本已不大的利润空间,使企业财务状况雪上加霜。 过度竞争的环境压力使企业纷纷寻找新的财务亮点,并将目光由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这便是现代物流诞生和发展的财务背景。依据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的产权理论和交易成本概念,道格拉斯·诺斯将生产成本划分为转型成本(主要指产品加工成本)和交易成本。而且认为,物流环节创造了产品75%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国外厂商把物流当作企业最后的也是最有希望的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环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将企业推向市场舞台。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入WTO,开阔了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的视野,企业财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原材料、能源、设备、零部件、外协件乃至产品的流通成本,纷纷将目光转向现代物流,且不乏成功案例。跻身世界企业500强的青岛海尔集团,积极引进现代物流理念,且从1999年开始,将采购、仓储和配送职能统一整合,成立海尔物流推进本部,实行一体化供应链管理,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每年降低采购成本5%,仓储面积减少88%,库存资金减少63%,覆盖全国市场的产品配送时间不超过4天,大大压缩了产品营销费用,树立起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形象,培育了大批忠诚用户。不仅制造业成功运用了现代物流技术,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中国邮政在2003年也成立了中邮物流有限公司,利用遍布全国,联通世界的邮政网络优势,广泛采用信息技术,积极拓展以一多(多批次),二高(高附加值、高时效),三小(体积小、重量小、批量小)为特征的“精益物流”市场,为中国邮政走出财务困境,全面扭亏增盈发挥了不容低估的作用。 因此,笔者有充分理由认为:现代物流,既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新领域,更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强力支撑。 二、我国企业物流发展的三个阶段 为了有效做好企业物流的财务管理,我们应对我国企业物流的由来和现状有所把握。总体而言,我国企业引入“物流”这一经营理念和管理手段较晚,企业物流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属起始阶段。企业将物流理解为企业内部的成本中心,主要承担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发货、配货,以及生产流水线的数量和质量控制。制造业着力介绍和推广的“看板管理”,便是典型的企业内部物流。“看板管理”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最早创出,将“看板”作为传达生产指令、反馈执行情况的工具,由最后一道工序步步向前追溯,直至原材料采购部门,做到“准时运送、准时领取、准时制造”,保证了各道工序同步运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看板管理”使产品制造流程和成本形成过程更加清晰,各道工序、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责任更加明确,使成本管理进入生产全过程,科学合理地制定和控制由原材料采购开始,到产品总装出厂的各个环节的成本,从财务管理角度着眼,较之传统的“成本分摊”前进了一大步。 第二阶段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对企业内外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使企业物流进入专业化。原来物流是渗透到生产、运营、营销等过程中,随着精细化生产、精准化运营和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开始建立专业的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譬如前文提到的1999年海尔集团组建的物流推进本部、中国邮政2003年成立的中邮物流有限公司,均标志着真正进入现代物流时代。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不同,现代物流基于电话、传真、互联网的应用,把超大量的企业内外产品、市场物资、财务等信息进行整合、分发,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而传统的物流过程极其繁复,仅从销售着眼,企业产品从生产线下来,先入工厂仓库,再进入批发、零售,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这长长的销售链往往多达十几个环节,至少停留五、六个仓库,经过十次以上装卸,不仅大大增加了产品流通成本,而且延误了产品到达消费者的时间,还容易造成装运、仓储事故。我国物流先进企业——三联集团的物流费用率只有,而国内百货业的此项费用率通常为3%以上,最高可达40%。 第三阶段从2004年开始,我国物流先进企业开始市场化、社会化运营尝试。 为了强化企业市场地位、提高企业获利能力,更快更好地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至关重要。国际著名企业无不从物流业务流程、组织机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等方面进行物流重组,与供应商、销售商和物流商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物流外包集中核心业务,提高生产效率、服务水平和市场适应能力,近年国内知名企业也纷纷效仿。三联商社以家电连锁经营为核心,与海尔、海信、科龙、西门子等数十家上游供应商,下游百余家销售商以及多家金融企业建立家电电子商务联盟,通过互联网进行采购、物流、数据汇总等业务活动,实现商流、信息流、物流全面集成,信息共享,大幅度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分销效率。三联的订单处理由原来的2160分钟(约天)缩短到5分钟,减少物流成本,配送及时率达99%。厦华彩电与三联物流合作,在山东省的仓库由原先的4个减为现在的1个,库存资金占有率减少60%,销售额却以60%的速度增长。 在企业物流迈向市场化的进程中,可以实现物流从单一的储运功能向多元化功能扩张,衍生出现货市场交易功能、仓单质押功能、信息服务功能等,变据点经营为网络经营,真正将企业经营网络由企业内延伸至企业外,甚至由国内延伸至国外。所有这些,都为企业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做好现代物流的财务管理 现代物流通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设置信息平台,将企业的生产管理、供应管理、销售管理、价格管理、库存管理、批次管理、账期管理等有效联结,融为一体,保证了企业内外各部门、各分系统信息的及时准确,尤其是相关数据的一致性,既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方便,同时又增大了财务管理的难度。做好现代物流的财务管理,要有新的思路和有效措施。就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合理的目标设置 先进的企业物流系统,是以最简单的方式、最低的成本,实现预定的产品生产、营销和服务。为了实现整体目标,要设置科学的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对模型予以优化,对可供选择的不同物流方案予以比较和取舍。模型就是把优化要求和限制转化为计算机可以接受的语言和程序,在保证真实的前提下,应尽量加以简化,所用的各种实测和统计数据必须准确、及时和口径一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企业若成立诸如“物流改造攻关小组”的专门组织,负责筹划和设计新的物流方案,一定要吸收财务管理人员参加,并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不要忘记:控制成本,提高利润,既是企业引入现代物流的目的,也是检验物流改造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尺。 (二)有效的财务度量 物流方案的优化是靠计算机予以计算、模拟和比较的,因此算法结构必须能够被各个物流系统理解和识别,并且具有良好的弹性,使用时能应对各种可能性,与其他系统相协调。例如货物运输涉及到不同的批量、车型或装车容量,乃至仓储和道路条件,发生的运费必然不同,应在计算中予以反映和选择,并留有伸缩余地。 财务度量既要有效量化,又要简明易算。不要误认为有了计算机,就可把计算模型和公式搞得很庞杂,造成数据收集、汇总和使用的困难。还要注意与企业以往财务数据的相容和接轨。 (三)适宜的投资回报 现代物流的应用可使企业有效降低成本,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但物流优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企业必须综合考虑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做好成本价值估算,力求准确预算投资回报。经验表明,在应用现代物流技术初期,企业对使用物流优化技术的设计和运营成本大都存在低估倾向。为正确计算投资回报,在实施优化方案之前,要根据关键绩效指标测定基础状况,以将实施物流优化方案后的结果与基准状态予以比较,并且持续监测物流系统的行为绩效。 由于精细化生产、精准化运营要求企业小批量采购、小批量生产和小批量运输,势必提高货物的供应、销售和运转频率,从而增大企业的物流成本。单个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很难实现物流的“规模经济”,要求专业的物流公司提供物流服务,可能比企业自营物流更为节省。若企业应用物流技术、自建和优化物流系统的投资不能获得满意回报,突破追求小而全的传统思路,委托提供集成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不失为明智的选择。因专业物流公司较之生产企业或商场,可通过综合配货、混装运输来减少或消除返程空车率,巨大的配送批量便可享受规模经济,于是更具成本优势。一般来讲,企业内部物流不可能“外包”,所以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时,要注意企业内、外物流的时空协调,并统一做好财务管理。 (四)恰当的财务软件 现代物流始终与信息化相伴,依靠计算机系统予以指挥和协调,物流的财务管理也必须以系统思想为指导,开发和使用恰当的财务软件。这既包括对物流优化的财务评估,又包括对物流系统的日常财务管理。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找到适合企业自身的“通用软件”,需聘请专业的软件开发商,对企业物流系统做出专门设计,或将“通用软件”作针对性的改进。在具体做法上,一要统筹兼顾,做出全面、系统的财务管理程序,而不要局限于某个物流作业环节或局部问题;二要注意财务软件的可行性和兼容性。财务指标要能量化、财务数据要便于收集、计算、汇总方法要简单易行;还要注重和整个企业管理系统的统一对接,以及企业物流系统优化和计算机系统的升级。 物流财务管理软件交付使用,仅是企业与软件开发商合作的第一步。在物流作业的每个环节,时刻会出现意外情况,可能是使用不当,或者是软件设计自身缺陷所致。所以要注重财务软件的日常维护,确保正常运行。 (五)及时的人员培训 不论是物流技术的不断优化,还是物流领域的日常财务管理,都需要高素质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这些高素质的企业员工不仅需要了解企业财务的相关法规和准则,有丰富的日常财务管理知识和经验,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以便适应现代系统化、信息化的财务管理。 企业可采用“请进来”、“送出去”两种途径,培训自己的财务人才,有效实施物流财务管理。既可请专家和优秀的实务工作者来企业作项目、开发软件和办培训班(中小企业可联合办培训);也可将财务骨干送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尤其是现代物流成功企业进修。 人员培训十分重要,应早订规划,教育先行,以适应和推进企业物流的持续优化。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现代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的新领地 王立明

242 评论

小布丁儿0126

有具体的题目吗?或者大致要求啊~

88 评论

相关问答

  • 经济管理类外文期刊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会计学与经济学杂志》荷兰ISSN:0165-4101,1978年创刊,全年6期,Else

    KingkonG19870210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研究协调管理论文背景与意义

    写意义的时候根据你的选题来决定形式可以分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也可以不细分,把目的和意义和在一起写,总之突出你观点的新颖和重要性即可建议可以从这两点来叙述,不过要根

    自由自在的GUCCI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中外管理杂志和企业管理杂志

    以前我是习惯去邮局汇款订阅的,后来慢慢就讨厌去邮局订了,一年漏了我两期,今年开始我是在杂志云的官网上面订阅的,物流查询比较方便。“杂志云”上面有8000多种国内

    rayyeung23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国外城市管理论文

    城市精细化管理论文篇二 对我市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思考 摘 要: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加强城市管理

    楼兰芥末姑娘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薪酬管理论文外文

    It is the University's policy to establish and administer salaries in line with

    木姑娘Zara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