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9

  • 浏览数

    265

刀剑如梦1
首页 > 期刊论文 > 民国女性对男子的影响研究论文

9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嘻哈精神9999

已采纳

有很大的作用,解放人的思想,提升当时女子的地位,现在的衣服有不同的版型款式,可以让人们随心所欲穿自己想穿的衣服,也不会有什么顾虑,这些衣服的款式都很好看。

283 评论

呵呵呵达

民国时期女性地位有所提升确是不争事实、是历史性突破,也为日后女性争夺更多权力和地位打开一个关键的窗口。中华民国成立以后,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婚姻家庭制度的生存土壤逐渐消失,社会、经济、政治各领域的立法纷纷确立。婚姻制度在法律领域也进行了规范和变革。婚约由男女当事人自己订定;有配偶者不得重婚,否定了传统的腾妾制。多妻制合理化在传统社会及传统思想中根深蒂固,女子同男子平等享有结合与离异的自主权这一重要自由在旧社会更是无法想象。……

263 评论

下一个路岔

现在很多的服饰是从这些服饰演变过来的,这些服饰更方便干活的,穿着身上是比较舒适的,是推动了我们服饰的发展,让服饰有一个更好的演变,是上现在的服饰跟得上国际的潮流。

197 评论

LIZHIPINGZHAOBOWEI

美:放足已经成风,女性不再裹脚,高跟鞋渐渐成为时尚。旗袍开始开叉到大腿,衣摆做得越来越小。地位:从康同微开始提倡的男女平等渐渐的女性开始出来在社会上从事一些职业,并得到大家的认可

274 评论

钱川同学

我觉得这个不算普遍现象吧,看异性和同性审美标准也不一样。比如初中的时候做过一个调查,陈慧琳和梁咏琪,谁更美,男的普遍答案都是梁咏琪,而我觉得陈慧琳更好看啊。再比如徐若瑄,我从来就没觉得她是美女!有人说我长的像她的时候我还很怄(你竟然说我长的像这么丑的女人)。再比如现在比较红的国民女神杨幂AB之类的,我都觉得长的很一般,但是大部分男的都很喜欢吧。至于范冰冰这种从丫环开始我就没有觉得她漂亮过,但是她同样是很多男人的女神,还珠里面3个我还是觉得林心如最漂亮。再来说说对男人的审美,在我认为算比较帅气的有林志颖、吴奇隆、张东健、裴勇俊,这些都算我觉得很帅气的,说实话吴彦祖彭于晏之类的国民男神,我觉得只能说还不错,反正在我心里不算非常帅。你举例的周杰伦只是粉丝捧起来的啦。但是欣赏不代表觉得他很帅,比如陈小春,我真觉得他很有型,都算不上帅。总之审美这个东西真是因人而异的。

204 评论

shchengzhang

美的性状是客观的,而美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偏好。这种偏好来源于生命设计原则,只有有助于其自身传播的设计,才有利于其自身传播。举个例子,我们本能会讨厌脏东西,偏好干净的东西。最先的祖先(不一定是人类时期)不是所有的个体都有这种偏好的(本质上脏东西和干净的东西都是分子原子构成的,是客观事物,不存在干净肮脏的说法)。不偏好干净东西的致病(致死)的概率显然大于偏好干净东西的,所以偏好干净东西的生物个体在自然选择中有优势,幸存下来。我们也就继承这种偏好。至于美女丑女的说法,这是人类繁殖的偏好。能留存下来的生命设计必定是有助于生命延续的设计,那些对有利于生命延续的设计有所偏好的生物(没有这种偏好的生物靠大量繁殖取胜,是没有求偶习性的),在自然选择中是有优势的(有利于延续优势生命的设计,即保持这种优势设计。没有人会喜欢傻子吧,就算有喜欢傻子的也很快被淘汰,因为没有自然竞争优势不说,我们其他人还都不喜欢)。我们只对自己物种所偏好的设计偏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某些从进化角度来讲很成功的生物很丑),有这种偏好才会有竞争优势(假如你喜欢凤姐,而你也丑,又没有基因突变的话,你的后代很快就悲剧了)。

225 评论

我爱蟹爪兰

民国时期的女人还是封建社会。所以基本上女人是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的。所有的钱都需要男人来给女人致富。如果是大家族没有分家的话。可以由家里的组长来给各家分配,每月的月供。就好像是现在的公司老板给员工发工资那样。民国时期的女人也不能参加1些工作。嫁人之后基本上在家就是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

240 评论

闪闪惹人爱ii

民国时期的女人经济来源主要是靠她的丈夫,靠家里的经济支撑。富有一点的家庭,经济来源有可能是靠朝廷官家发的俸禄。贫困一点的家庭,可能就是靠自己家里种的一些谷物或自己做了一些小玩意出去买也可以自己出去找工作。

234 评论

吐司酸奶

你的这个题目太大了吧,个人感觉这个太复杂了,就当今社会来说,美得表现尚不能一句话两句话表达出来,更何况民国时期,受进步思想潮流和外来事物双重影响,国人的审美观在不同阶级,不同地域,不同空间里参差不齐,还有你是指民国初期还是哪段时期,因为民国时期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定论,现在台湾甚至还自称民国,所以你的这个题目要再小一点,再细一点。 地位变化也是面临这样的问题。一下是我找的一点资料 窥斑见豹吧民国时期女性形象不是静止的、凝固的,而是动态的、带有自身生命力的,对“她们”的多样描画,正说明了这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与斗转星移。所以,需要说明的是:任何时代,我们对女性形象的研究并不是为“她们”确定某种超时空的规范与造型,而是希望通过探讨曾经存在的女性“身影”来揭示某些普遍性的原因或“趋势”,更好地理解和期待女性群体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与整体的社会现实、历史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民国时期的电影中出现了一批积极要求人身自由、个性独立的女性形象,这些影像中的女性作为社会生命力的有力代表,呼唤着自我主宰个人命运的可能,拥有着坚定生存意志和“出走”欲望的女性影像如一股潜伏在中国整个文化启蒙语境下的汹涌暗流,激荡着整个时代要求自由、平等、解放的时代启蒙的话语浪潮。在民国时期的影片中出现了都市知识女性形象,“文明女性”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电影表现的主角。当然,她们自身的美丽性感、感伤气质和罗曼蒂克的气息无不投射着观者的“观看欲望”,但她们所承载的社会启蒙作用显然则更加重要:召唤与表达了中国之前几乎从未被提及的女性欲望和女性意识。1934年蔡楚生导演的《新女性》无疑将这种女性模式发挥到了较高水准。阮玲玉饰演的知识女性韦明善良纯真,是一个不安分的女作家、一个音乐教师,渴望做一个“自由”的、“不倒”的“新女性”,希望自己有尊严地活着。从身份上看,她是一个典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具有女性的性别自觉,将自由作为生命存在的终极目标;同时她追求美满的爱情生活,周身充盈着享受生活的完全欲望,这种在传统影像中从来不曾得到丝毫认可的赤裸裸的女性个人主义,成为创作者实现自由话语表达的绝好中介。1933年由田汉编剧、卜万仓导演的影片《三个摩登女性》,以鲜明的立场、奔放的革命热情,创造了代表三种社会类型的典型女性形象,批判了反映在虞玉、陈若英身上的堕落、绝望、空虚和伤感,肯定和歌颂了周淑贞的自食其力和勇敢坚定。而后的20世纪40年代,由田汉编剧、陈鲤庭导演的《丽人行》从原型角度看,《丽人行》是《三个摩登女性》的模板衍生,依然是创作者对以女性为代表的、真正的个人力量与意识觉醒的大声疾呼。近代以来,男女平等问题日益引起关注,并且成为五四时期讨论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问题之一,“这‘男女平等’四字一时竟成为社会人士聚争的问题”。五四时期人们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女性形象——“娜拉”,将男女平等放到个性解放的角度来论证,发出“女人是人”的呼声。五四以后,“女人是人”的呼声更加响亮:“要知男女同为人类,同是做一个人,各自有其各自存在的目的;男子不是为女子而存在,女子也不是为男子而存在。男子若要求女子做贤母良妻,就是不承认女子人格的独立。因为女子并不是为要做男子的妻或母而存在,实有其自己存在的目的——就是做一个人。”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开始积极探讨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和实现平等的途径。有人将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归结为男女生理和心理特征的不同,也有人认为妇女解放的关键在于教育、法律等方面,而一些接受了唯物史观的学者则认为“女子在政治上、法律上、教育上、职业上和男子不平等”,真正的原因是“女子在经济上失了独立”。这种观念在五四时期的思想界是相当普遍的,例如1923年12月26日,鲁迅先生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上作了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其中推测娜拉的出路只有两条:“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原因很简单,因为娜拉没有钱用以维生。“所以一切女子,倘不得到和男子同等的经济权,我以为所有好名目,就都是空话。”茅盾将家庭服务与经济独立直接对立起来,认为正是有了家庭服务,妇女才没有经济独立,而经济不独立,便是妇女地位、人格低落的原因,是妇女被压制的原因,“所以妇女运动的第一句Motto(座右铭)便是经济独立”。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女人是人”的呼声在五四时期已经响起,并且得到了一部分人的响应,但是并未在社会各个阶层中得以普及,它在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更是遇到了强大的思想抵抗。在当时很多人的心目中,追求经济独立固然是妇女应有的权利,但是“贤妻良母”仍然是妇女不可推卸的天职。很多青年谈及未来妻子的选择标准时,都要求她们既有相当的职业,能独立谋生,又能操持家务。1927年《新女性》杂志曾根据“为妻为母与尽力社会及学问是否并行不悖”这个问题,以《现代女子的苦闷问题》为题,向社会各界征稿。编者表示:“究竟女子应该抛弃了为妻为母的责任而专心攻究学问,改造社会?还是不妨把学问和社会事业暂时置为缓图而注重良妻贤母的责任?或者另有一种调和这冲突的办法?这实在是目前最重大的问题。”在22篇征文中,多数人的意见是这两种情形可以并行不悖。1935年1月,《妇女旬刊》以“中国妇女应上哪儿跑”为主题,向全国知名之士,普遍寄发征求意见函。在40余位回函者中,包括郁达夫、陈小蜨、罗家伦、易家钺等多数人也同样倾向于“家庭与职业应该同时顾到”的折中看法。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不仅男性对女性抱有这样的期望,不少女子也以此自期,这从黄寄萍访问当时妇女界的先进人物所编纂的《新女性讲话》可见其端倪。以张默君(中国同盟会会员,曾任上海神州女校校长、中国妇女协会副委员长、国民政府立法委员,中国妇女参政运动领袖之一)为例,她认为所谓贤妻良母,“诚为古今中外社会中不可缺少之主张”。正如有论者在1946年所指出的:“治理家政的一件事,至今还是普遍被人承认着是女子唯一的责任。因此,尽管你是如何的在交际场中和丈夫或朋友出双入对,然而等到回进家庭,你断不能抛弃自身应有的责任。尽管你在社会上干着什么事业,你一踏进家门,儿女牵衣,家事纷繁,又在你脑海中盘据(踞)着。的确,现阶段的妇女,无时无刻不在双重以上责任里过活。”成功地扮演家庭主妇与职业女性的双重角色,成为许多近代中国知识女性的最大愿望。但是要想过上完美的“双重责任的生活”,中产阶级以上的妇女在佣人的帮助下,尚有几分实现的可能。而贫困的妇女家中没有佣仆,白天劳累了一天,晚上还要回家承担家务,难度很大。很多妇女不得不在职业与家庭生活之间作出痛苦的选择:“家庭妇女们究竟是就业好?还是在家育儿好?这确是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当时有不少女性或出于对职业的热爱,或出于对婚姻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失望,选择了过独身生活,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独身主义”的思潮。她们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数量相当可观,吕碧城、曾宝荪、张竹君、杨荫榆、林巧稚、冼玉清等人,为其中之佼佼者。但是,更多的女性则被迫选择退回家庭,做一个纯粹的家庭主妇。在1928年对燕京大学42位已婚男生的调查中,妻子受过教育的有35人,占总数的%;但是婚后妻子在外就业的只有4人,专职“理家”的却有34人,占总数的%,受教育的人数与理家的人数几乎相等。还有大批未婚女子,因为生活所迫,只好无奈地把“职业”和“结婚”对立起来,她们要想不失业,就只有不结婚,放弃婚姻生活和家庭生活。尽管当时有人为了协调妇女职业与家事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兼顾二者的方案,如家务社会化、家事职业化、废除家庭、儿童公育等。但是家庭的改革不能仅仅依靠家庭自身形式的变革,而应该把家庭发展放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中去考察,否则就会脱离社会现实。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这些主张根本没有全面实现的可能。妇女职业问题的真正解决,必须以社会的完全解放和传统男外女内的家庭分工模式的彻底瓦解为前提。

217 评论

相关问答

  • 税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论文

    是宏观调控的手段,调控国家经济用的

    木易小青争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高铁对民航研究的影响毕业论文

    高铁比民航更便宜,且正点率高 。而且高铁比民航更便捷,省时。极大的抢占了民航的市场。

    shangbabayue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财政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

    政府并不是市场的外部参与因素,而是市场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使用才会是整个市场更加完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财政政策的效应论文,供大

    素素V587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研究中国电影女性的论文

    禁闭与逃离——特洛塔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本文为中山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学位论文,请尊重知识产权。本文为纯文字版,如需引用请注明出处,如需发表、阅读图文版全文

    宝宝不胖c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中国音乐对女性的影响研究论文

    一些乱七八糟

    游客小孩儿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