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19

热爱每一刻
首页 > 期刊论文 > 国学经典论文的题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DIY不锈钢橱柜

已采纳

阅读国学经典,建设书香校园,是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国学经典进校园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阅读国学经典建设书香校园

摘要:阅读国学经典,建设书香校园,是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阅读国学经典的意义,分析了目前国学经典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教育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加强国学经典阅读,建设书香校园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国学经典书香校园人文素养

国学经典不仅展示了历代大家在人生旅途上的心路历程,而且形象的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风云中的艰辛跋涉。阅读经典名著,诵读优秀诗文,建设书香校园,不仅是青年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之根、把握中华文化命脉的有效途径,也是使他们树立民族自信心、提高人文素养,在文化冲击和碰撞中得以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阅读国学经典的意义

感受古人情怀,培养爱国情操。国学经典蕴涵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我国古代有许多“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志士,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战胜一切困难,勇往直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些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诗文,曾经激励过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祖国独立、民族解放而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鼓励学生诵读历代至情至美的经典诗文,就是要让学生们感受到自己和祖国的血脉相连、生命相依,因为这里既有鹏飞万里、鹰扬世界的起点,也有千尺高树、叶落归根的家园。以人文教化潜移默化的熏染学生的爱国情怀。

继承优良传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蕴涵丰富的内容,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的是国人应该具有自强不息的民族尊严。“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讲的是我们应该胸怀广大,学会包容,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人和事。孔子说:“言必虑其所终,行必稽其所敝。”说的是我们应该具有勤奋务实的民族性格,对于说出去的话必须考虑最终的效果,这就要教育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慎思慎行、勤奋务实。中华经典文化博大精深,通过加强大学生国学经典的学习,可以更多地培养他们的道德自觉性,增强修身自省的自我意识,从而为处理好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奠定更坚实的心理基础。

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养。国家经济的繁荣、和谐社会的构建都依赖于科技的进步。而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则必须有人文精神的支持和导向。人文精神、人文素养在知识经济时代有着极端的重要性。人文素养是科技人才的必备素质,只有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科技大家。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在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中,不仅大思想家、政治家、艺术家、人文学科的学者,都无一例外的接受过文化经典和国学的严格训练;很多自然科学技术专家也都有较深厚的国学功底,对本民族的经典如数家珍。比如华罗庚、钱学森、杨振宁、李政道等等,因为他们学贯中西、文理双通,故才有博深的见识、恢宏的气度。所以新一代的知识青年更应该多读一读经典名著,提高自己的整体人文素养,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创新能力,更好地为科技兴国服务。

二、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众文化、网络文化的冲击,国学经典的阅读量太少。大众文化崇尚新潮、变异和个性化,在其商业化的运作方式下,不断推出“新星”,不断炮制“奇闻逸事”,不断变换新的时尚。而大学生更多地将“时尚”看作是一种个性、一种前卫风格的代表、一种卓尔不群的个性张扬,他们兴奋而盲目地追随“新潮”,追求“名牌”。网络文化的即时快捷,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准呈狭窄和浅薄的趋势,削弱了人们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和探究。部分大学生片面求新、求快、求时尚,具体表现为欣赏影视文化日益卡通化、浏览书籍报刊日益快餐化。大学生中,追求深沉的浪漫和高雅的幽默少了,表现浮躁和媚俗多了;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追求少了,及时行乐、贪图享受的倾向多了。在平面化、快餐化、批量化的大众文化、网络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逐渐陷入被动的文化消费模式,放弃了思考、放弃了对终极价值的追求,也放弃了对国学经典的阅读。

国学经典阅读方法不当,阅读途径不够丰富,阅读效果不佳。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有一些大学生,心里想读书,但获得国学经典的途径太少,即使好不容易拿到国学经典,也往往因其晦涩而难以卒读,最后只在脑子里留下一些似是而非的名词概念,并未真正从阅读中受益。目前,大学生们在阅读国学经典的时候也的确存在一些困难,他们很多人在高中时期选择了理科学习方向,为了顺利考取理想的大学,学生们更加重视物理、化学、数学这些学科,而语文学习主要是为了应试。并没有培养起阅读兴趣,久而久之便淡漠了阅读。除了必要的文科学习外,他们很少阅读其他文学经典,造成其语言文字功底不足。当他们阅读国学经典,尤其是原著本时,便有较多的文字障碍,不解其意,读之无味。那些称之为经典的作品,往往思想内容深刻严肃,读起来更费脑筋。于是,学生们便认为国学经典不如武侠小说或快餐式读物对他们来说更有刺激性和吸引力。

三、开展国学经典阅读,建设书香校园

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国学经典的学习,书香校园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氛围营造、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但就学生教育引导方面,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展工作。

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提升校园文明。图书漂流在国内起步较晚,现在,“图书漂流”活动在国内已广泛开展起来。活动参与者也由读书爱好者发展到更为广泛的社会大众、团体、行业协会等,甚至许多地方政府都鼓励、支持。目前“图书漂流” 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传播文化、分享爱心”的社会公益活动。在高校开展以“信任、传播、分享”为主题的图书漂流活动,不仅可是实现资源共享,拓展国学经典的阅读途径,更重要的是,图书漂流,漂流的不仅有书香,还有公德和信任。这是一种自发的阅读大串连,没有硬性的制度约束,也缺少外在的监督, 一切依靠阅读者的自觉自愿。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活动又是校园公德建设的载体。图书漂流,交换的是信任,传递的是尊重。另一方面,一本书以随机的方式被素不相识的人传阅,这本书可能由此成为一个媒介,让互不相识的人彼此联系。这样挟着浪漫气息的活动,也是打破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营造和谐与温暖氛围的一种努力。这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和共享意识,提高学校的文明程度。

努力提高教师与学生管理人员的人文素养,推动国学经典阅读。大学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都是学生们最亲近的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学生管理人员承担着授课以外的各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尤其担当着政治思想教育的重任,他们人文素养高低将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美国著名学者欧内斯特.博耶指出“人文教育与应用学科的综合,在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上,不仅仅依赖于计划本身,还取决于实施计划的人。”因此,教师与学生管理人员都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以高尚的人文涵养,通过日常的教学管理启发和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培育优秀品格。首先,高校教师们必须主动拓展知识面,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其次,学校在加强教师的培训时,不仅要注重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提高,改善和优化知识结构,还要注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要把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师资培训计划。最后,学校还应采取各种手段,积极鼓励搭建师生沟通平台,以高尚的师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品格。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国学经典进校园论文

184 评论

矩阵时差

《中庸》以它独特的方式直指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这种核心思想随着人们对它的包容、领会,逐渐便构成了中国人主要的行为方式。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国学经典中庸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要:一个伟大民族文化生命的精髓所在,往往蕴藏与经典之中,笔者选择了《中庸》对其作出深度诠释。《中庸》以它独特的方式直指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这种核心思想随着人们对它的包容、领会,逐渐便构成了中国人主要的行为方式。笔者从《中庸》一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两方面入手,度诠释了《中庸》思想的哲学意义。

关键词:中庸 思想 本体论 辩证

一、孔子的中庸思想

中庸思想源于史前传说时期。《中庸》一书包括本体论、宇宙观和功夫论三方面,通过性、命、人、天贯穿始终。牟宗三先生将其称为本体宇宙论。笔者将重点从宇宙观和方法论两方面来深度诠释《中庸》思想的哲学意义。

二、《中庸》的宇宙观

(一)诚者天之道也――由人生哲学向世界观的转换

“诚”乃《中庸》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诚”有属性义和实体义两种解释。前者是“真实无妄”之意,“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中庸》第二十章)后者则释为真实无妄之诚体。

从精神意义的层面看,诚是仁的全部显现。《中庸》中的“诚体”便是“仁体”。含有运动和创造的性能。因此便有了: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第二十二章)

这里的诚之“至”即是性之“尽”。只有至诚、尽性才能将“仁”之本体得以充分展现。而此天命在赋予人之性的同时,也赋予了物质性。尽人之性与尽物之性看似孤立无依,实则是“尽性”这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同时进行,却又独立存在。

(二) “与天地参矣”与“唯天下至诚为能也”――《中庸》物与人的整体性思想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及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中庸第二十五章》)

诚,天赋的本然之理,贯穿在万物的始终,没有诚,就没有万物了。所以君子把诚奉为最宝贵的东西。至诚的人,并非自己取得成就就算完事,还要及于万物,行与他人。成己的人,毫无私意,这是仁;成物的人,随物施教,这是知。无性的仁德,体用一致,符合外内一致的规律,所以随时实行,没有不适宜的了。

万事万物、始终本末,无不以诚为本,诚涵泳全体,贯穿始终,故云:“诚者,物之始终。”沟水易涸,昙花易萎,推而至于道德、事功、文艺,苟出虚伪,终归泯灭。所以说:“不诚无物”。君子成己、成物,合内外之道。

《中庸》这种由个体向群体,再向自然(天、地)转化的人文主义构想,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实则蕴含着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强烈信仰。人的天性是由天所下贯赋予的,但是,人之性并不是被动存在的,它在被创造的同时也进入了到了天无穷尽创造的全部过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想真正实现人性,就必须形成终极的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境界。然而,这样的境界也许只有圣人才能达到,普通人在具体的事务之中很难将其切实实践

三、《中庸》的方法论

(一)“故君子慎其独也”――由践仁到尽性的个人修养功夫

人性皆由天命所下贯,而人性皆显于“仁”。《中庸》的“五达道”、“三达德”皆是仁之一端,可见“仁”之大用。因此,要通过践行“仁”,才能是人回归其本性。要践仁,“慎独”的功夫必不可少。正如《中庸》所说: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第一章)

人之性皆由天命下贯,人人皆有其真性,那么为何会“民鲜久矣”?人性本赤诚,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被物欲所掩盖所渗透。我们并不是像禁欲主义者那样彻底否定欲望,欲望本身就属人性之一端,无从消除。那么怎样才能达到中庸所要求的如此至善的境界呢?“慎独”便是要求人们“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暗得看不见的地方叫做隐,细得看不到的事物叫做微。暗得看不见的地方,却是最显露的;细得看不到的事物,却是最显著的。这些都源于个人内在的一种高度、觉醒。《论语》讲:“吾日三省吾身”、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在讼者”③

(二)“中庸”之“中”是事物的两方面――过与不及

中庸之中起源于“允执阙中”,这里的“中”释为一种政治上的公平。孔子以之为为政的物种美好德行:“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食,泰而不骄,威而不猛。”④如果作为度量来看,则中庸之“中”可理解为中点、中心之意。若以性与道论,则只能将其理解为至善之意,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极致境界,而不是不前不后、不左不右的“乡愿”。

孔子认为中庸之中既非“过”,也非“不及”,却不能离开“过”与“不及”而独立存在。如果能将“进取”与“有所不为”两个好的方面有机结合,便能达到既“进取”又能“有所不为”的中庸境界。而墨家的思想观念却与之相反。“欲正权利,恶正权害”、“两而无端”、“正而不可摇”(“欲”之“正”是“利”;“恶”之“正”是“害”)。他们认为一个质有两方面,但在一个过程中的质只有一方面是主要的、相对安定的,因此必须要有所偏。

三、中庸思想的启示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化和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对于新时期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

第一、对待传统文化应该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有所舍才能有所得”,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亦如此。我们不能执一面之词,也不能将错就错,糊里糊涂全都笼统接受。而是应该要有批判继承的科学精神,去其糟粕,继承那些对我们现代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的积极因素。

第二、对待传统文化要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孔子的中庸思想源于古老的几千年前,经过无数锤炼、发展和丰富,具有了十分厚重的内涵。毛泽东身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引领者,站在广大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运用马克思唯物辩证分析法这把利器,打破了传统文化道德层面局限性的这堵围墙,运用运动发展的观点进行了生动的创新。

第三、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准则。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五千余年的形成、发展、积淀,在如此宏大深邃的文化体系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如何实现“舍”与“得”便成为了中华文明兴衰的重要因素。事实证明,实践中才能出真知。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国学经典中庸论文

312 评论

fomeca刘勇

国学经典教育已普及到幼儿教育中,成为幼儿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人文素养教育效果取决于幼儿教师的国学知识及人文素养水平。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国学人文经典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领悟国学经典,培植人文素养

摘 要:鉴于国学经典在提升人文素养中的教育价值,未来幼儿人文素养教育的岗位需求。针对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人文素养以及国学经典学习现状,分析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凭借国学经典提升人文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国学经典;人文素养;提升策略

国学经典教育已普及到幼儿教育中,成为幼儿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人文素养教育效果取决于幼儿教师的国学知识及人文素养水平。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幼儿教师的后备力量,更要凭借国学经典学习培植人文素养。

一、现状调查

为掌握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国学经典学习现状,我们对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通过调查有了一个较为详细的认识。

1、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

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文素养缺失。

在被问及对人文素养是否了解时,超过80%的学生“一般”了解,只有15%的学生“有所”了解,还有5%的学生“不”了解。

问及人生价值体现在那些方面时,选择“金钱、权利、地位、享受”占到了35%。

针对目前社会讨论比较多的“中国式过马路”和“旅游文明”的热点话题, 45%的学生在社会公德和文明素养方面欠缺。

50%的学生表示有社会责任感,但在生活中往往会妥协。

问到对集体的义务劳动的态度,超过40%的学生表示有时间就参加。

超过45%的学生对国内、国外时事新闻不感兴趣。50%的学生上网时无目的地浏览网页。

2、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国学经典学习现状

调查显示,超过80%的学生对国学不感兴趣。

喜欢积累一些传统的名人名言或诗句的学生只有20%,经常购买或关注国学方面书籍的学生也只有20%,

对国学知识的获得,60%的学生认为主要从学校获得,能够朗诵的诗词仅限于教材。

当被问及你不了解国学的原因时,50%的学生选择了苦涩难懂,太过于深奥,另有50%的学生认为身边没有学习国学的氛围。

问到有无学习国学的必要,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不必强迫,有兴趣的人自己学习即可。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自我的价值取向不明确,责任意识薄弱,理想信念淡薄,价值观念庸俗,使命感不强。对国学经典的作用认识不足,国学知识比较欠缺,学习方式过于狭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二、现状分析

对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功利性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 高的同时意识形态逐步产生了功利性。面对社会的多样性,加重了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的功利心理,在责任意识、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方面逐渐缺失。这样的功利心理会转化成学习的功利性,国学经典中的人文精神就难以被接受,人文素养提升受到阻碍。

2、重视实用性

在教学中,更多地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侧重字词句主题的讲解,专业技能的提高,轻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知识水平的高低不能够等同于人文素养的高低。学习国学经典不能是简单的知识学习,更多的是反复咀嚼,深刻体会精神内涵。

3、忽视自主性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认知自己的知识、能力上有缺陷,难以根据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注重课上学习轻视课下学习,对国学经典里的人文精神不愿深入思考。

4、缺少实践性

学习国学经典必须有足够的积累,这是不容忽视的规律。有积累就必须会运用,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在实践中,重视知识转化成教学能力培养,忽视了人文精神培养。我们在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的同时,也要在实践中将人文精神积淀内化,这是提升人文素养最佳路径。

三、提升策略

国学经典蕴含着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和文化资源。如果说掌握科学知识是立世之本,那么国学经典学习就是处世之根。如何认识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采取何种策略是提升人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1、继承优良、与时俱进

教学中加大对国学经典活态学习,吟诵是传统的诵读方式,是高效的学习方法。在文化传承中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要给学生提供诵读的机会,把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的语言,掌握吟诵的方法和技巧,在反复吟诵中发挥想象,唤醒内心情感,接受人文的熏陶,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

当今学习的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的形式不再局限于上课,学习的途径不再局限于讲授,全方位立体式学习的时代已经到来。从最早运用于学习的录音机到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使学习不再是面对书本的文字,而是视觉听觉带来的丰富。网络更是以便捷、高效和灵活成为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

2013年6月16日,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项目在沪启动。众多知名导演和演员利用电影艺术的高雅性和通俗性,将国学经典用艺术情感作直接的表达和诠释。国学经典学习不再苦涩难懂,毫无兴趣,这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2、注重效率、强化自主

课堂教学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再加上自身学习存在惰性,自主学习的动力不足,国学经典发挥的效率较低。

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教材因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倡导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并运用反思性教学,提升教学情境的适用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深入挖掘语言中的人文内涵,指导学生扩展学习空间。 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具有年龄偏小,自我约束能力差,学习习惯尚未养成等特点。教学中要避免功利性和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自主学习、发挥想象、发散思维,在学习中才能找到属于自我的国学经典。在自悟自醒中不断吸收圣贤名家文化智慧,加深文化底蕴,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3、学科融合、综合欣赏

国学经典不能独立学习,学科之间相互融合,齐头并进。将国学经典学习渗透到各学科,培养学生综合欣赏能力是我们探索的方向。

如,很多学生从周杰伦的《东风破》中领略古典诗词的意境美,而音乐课是学前教育学生的专业技能课,那就在音乐课中倾听国学经典;在舞蹈课中诠释国学经典;在美术课中展现国学经典;在书法课中体现韵味;在历史课中探索厚重的中华文化;在英语课中培养海纳百川的胸怀兼具民族精神等等。

人的全面发展是各种知识和经验的综合性结果,探寻把各种课程综合模式和课程形式最佳结合起来,避免学科单一化,实现学习自主性,将实践理论结合,使学习形式更加丰富,汲取国学经典精髓,才能不断提升人文素养。

4、形式多样、加强实践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巩固学习成果。

如,唱红歌、读经典活动;国学经典演讲比赛、舞蹈比赛、书画比赛;在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等组织开展文艺演出;定期开展国学经典专题讲座;进行实践调查等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国学经典的魅力和蕴藏的人文内涵。教师在实践指导中,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渗透,从而将人文素养和学前教育职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活动建立国学经典学习氛围,通过氛围带动兴趣,通过兴趣增强意识。从而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立足于学前教育的需求,注意教学中的价值,着眼于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凭借国学经典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才能把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幼儿教师。

230 评论

相关问答

  • 有关小学国学经典论文的题目

    论文题目1 浅谈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2 福建小学地方性课程中加入方言文化课的构想3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4 厦门市

    Coco爱美食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国学经典诵读论文题目

    经典诵读进校园,滋兰树蕙育新人 摘要:文章基于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就新形势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校园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等课题,作了一

    无敌小肉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国学经典论文摘要

    经典诵读进校园,滋兰树蕙育新人 摘要:文章基于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就新形势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校园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等课题,作了一

    清晨一叶浮舟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热门国学经典与教育论文题目

    引导语:“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传统文化,以下是我整理的国学智慧经典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人生智慧的关注和

    好运大鸟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国学经典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一篇好的古代文学论文首先是要选好标题,选准了标题就等于完成论文写作的一半,题目选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古代文学 毕业 论文题目的内

    吃喝玩乐nnn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