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83

大力宇哥
首页 > 期刊论文 > 中国悼亡诗研究论文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丶沫小若

已采纳

《离思》年代: 唐 作者: 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为薛台悼亡》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临江仙送王缄》年代: 宋 作者: 苏轼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330 评论

湘剑狠皖

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 是一种心灵相知的留言,也是睹物思人。元稹的诗里也有这样的 句子:“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大致都由《绿衣》化出。 之滥觞,其代表作品对更是对后世悼亡诗的创作,尤其是唐代悼亡 诗的兴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58 评论

我是不是很S

一、“悼亡妻”主题的产生和发展一般而言,悼念亡妻的作品多以“悼亡”名篇。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二十四“寿诗、挽诗、悼亡诗”一条指出:寿诗、挽诗、悼亡诗,惟悼亡诗最古。潘岳、孙楚皆有悼亡诗,载入《文选》。《南史》:宋文帝时,袁皇后崩,上令颜延之为哀策,上自益“抚存悼亡,感今怀昔”八字,此“悼亡”之名所始也。《崔祖思传》:齐武帝何美人死,帝过其墓,自为悼亡诗,使崔元祖和之。则起于齐、梁也。潘岳在妻子去世后作诗以寄哀悼时大概未有诗题,《文选》列入“哀伤”类时以“悼亡”为题。自此以后“悼亡”成为了悼念亡妻作品的专名。除了明人商景兰作《悼亡》悼念丈夫祁彪佳是个例外,其它如南朝沈约《悼亡诗》、隋人薛德音《悼亡诗》、唐人孟郊《悼亡》以及清初顾炎武《悼亡五首》都直接以“悼亡” 为题悼念亡妻。清人纳兰性德在以词悼念亡妻时也题作“悼亡”,如《青衫湿·悼亡》。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有“潘岳悼亡犹费词”也证明了“悼亡” 2是写给亡妻的。而悼祭其他如朋友、亲人的诗词,习惯上并不被称作“悼亡”。这类诗,可按萧统《文选》的标目,归于“哀伤”一类。以诗哀悼多以“哭”、“吊(吊)”为题,在内容上分为悼念友人,如唐人贾岛《吊孟协律》、姚合《哭贾岛》等;悼念丈夫,如宋人李清照《偶成》○、明人商景兰《悼亡》等;悼念父母和子女,2如清人周淑然《元日哭先大人》、唐人元稹《哭子十首》等。然而在当下研究中,悼亡诗词的“悼亡妻”的专指性经常存在疑义和混淆。为表述准确,可以认为,悼亡诗词狭义上专指“悼亡妻”的诗词作品。中国古代最早的悼亡诗是《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这是一首睹物思人的悼妻诗作。不过作为“悼亡妻”主题的作品之一,却长期未能引起学人的注意。那么就诗词而言,真正形成“悼亡妻”主题的文人悼亡诗词是何时产生的呢?陆侃如先生在《中古文学系年》中推断,大约始于晋太始六年(公元270年)“孙楚与王济为友,作《除妇服诗》及《胡母夫人哀辞》”,“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潘岳作《悼亡赋》《哀永逝文》《金鹿哀辞》《悼亡诗》三首。”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明确悼念亡妻的文人五言诗,从而宣告了诗词领域“悼亡妻”主题的开创。那么文人悼亡诗产生为什么如此姗姗来迟呢?其原因有以下三点:首先,在客观条件下,诗歌在魏晋之前的发展是较为缓慢的。诗人的总体数量也不多,文人不大可能放弃固有的祭文、诔碑不用,而去生硬地使用自己并不擅长的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于爱妻的哀思。其次,悼亡诗产生之晚,发展之艰难,最重要的原因是社会与时代局势以及礼教思想的束缚。古代士人追求建功立业的心态极为强烈,无论是太平盛世还是风云战乱,男子保持着求仕以及“万里觅封侯”的热情。社会的普遍观念也多要求男子胸怀治国平天下之志而不应惑溺于儿女私情。如《世说新语》设《惑溺》一章,其中记载“荀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妇亡,奉倩后少时亦卒。以是获讥于世。”所以大多数文人是不敢轻易抒写自己

236 评论

春天的薄荷叶

悼亡诗二首 悼亡诗二首(选一) 潘 岳(晋〕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重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鹧 鸪 天(选一) 贺 铸 〔宋〕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 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293 评论

大大大华哥呢

唐风。葛生葛生蒙楚,蔹 liǎn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於其居!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於其室!译文葛藤生长覆荆树,蔹草蔓延在野土。我爱的人葬这里,独自再与谁共处?葛藤生长覆丛棘,蔹草蔓延在坟地。我爱的人葬这里,独自再与谁共息?牛角枕头光灿烂,锦绣被子色斑斓。我爱的人葬这里,独自再与谁作伴?夏季白日烈炎炎,冬季黑夜长漫漫。百年以后归宿同,与你相会在黄泉。冬季黑夜长漫漫,夏季白日烈炎炎。百年以后归宿同,与你相会在阴间。【赏析】关于此诗的主旨,《毛诗序》云:“刺晋献公也。好攻战,则国人多丧。”郑笺解释说:“夫从征役,弃亡不反,则其妻居家而怨思。”孔疏又解释说:“其国人或死行陈(阵),或见囚虏,……其妻独处于室,故陈妻怨之辞以刺君也。”后世治诗者承其绪而各有所取,宋朱熹《诗集传》云:“妇人以其夫久从役而不归,故言葛生而蒙于楚,蔹生而蔓于野,各有所依托,而予之所美者独不在是,则谁与而独处于此乎?”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云:“征妇思夫久役于外,或存或亡,均不可知,其归与否,更不能必,于是日夜悲思,冬夏难已。暇则展其衾枕,物犹粲烂,人是孤栖,不禁伤心,发为浩叹。以为此生无复见理,惟有百岁后返其遗骸,或与吾同归一穴而已,他何望耶?”他们都取“征妇怨”说,不言刺义,持论较《毛诗序》圆通,但认为所怀之征夫未亡,似非。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锦衾”为收殓死者的用具,指出:“《葛生》,悼亡也。”今人多取其说。显然,凭“亡此”、“于域”、“角枕”、“锦衾”、“其居”、“其室”、“独处”、“独息”、“独旦”等词语证本诗悼亡之旨,是有说服力的。同时,笔者又以为直接从文本出发,将诗作的历史年代、社会背景乃至男词女词等不能根据文本得出结论的问题撇开,在较宽泛的意义上解说此诗,视之为一首普通的悼亡之作,更具有本质性的兴发感动力。全诗五章,每章四句,从结构上看,可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为有“予美亡此”句的三章,后一部分为有“百岁之后”句的两章。对后一部分是用赋法,诸家无异议,但对前一部分,除第三章皆认为是赋外,第一、二两章却有“兴”、“比而赋”、“赋”等三种说法。细细玩味文辞,“葛生蒙楚(棘),蔹蔓于野(域)”两句,互文见义,都既有兴起整章的作用,也有以藤草之生各有托附比喻情侣相亲相爱关系的意思,也有对眼前所见景物的真实描绘,不妨说是“兴而比而赋”吧。这一开篇即出现的兴、比、赋兼而有之的意象,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荒凉凄清、冷落萧条,使之马上进入规定情境,作好对一种悲剧美作审美观照的心理准备。接着,在读到“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两句,知道诗是表达对去世的配偶表示哀悼怀念之情后,对《诗经》艺术手法有所了解的读者马上就会感受到其比兴意义:野外蔓生的葛藤蔹茎缠绕覆盖着荆树丛,就像爱人那样相依相偎,而诗中主人公却是形单影只,孤独寂寞,好不悲凉。第三章写“至墓则思衾枕鲜华”(郝懿行《诗问》),“角枕、锦衾,殉葬之物也。极惨苦事,忽插极鲜艳语,更难堪”(牛运震《诗志》)。而“谁与独旦”如释“旦”为旦夕之旦,其意义又较“独处”、“独息”有所发展,通宵达旦,辗转难眠,其思念之深,悲哀之重,令人有无以复加之叹。后两章,语句重复尤甚于前三章,仅“居”、“室”两字不同,而这两字意义几乎无别。可它又不是简单的重章叠句,“夏之日,冬之夜”颠倒为“冬之夜,夏之日”,不能解释为作歌词连番咏唱所自然形成,而显然是作者刻意为之。两章所述,体现了诗中主人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永无终竭的怀念之情,闪烁着一种追求爱的永恒的光辉。而“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室)”的感慨叹息,也表现出对荷载着感情重负的生命之旅最终归宿的深刻认识,与所谓“生命的悲剧意识”这样的现代观念似乎也非常合拍。应当说,《葛生》取得如此出色的艺术效果,与诗的特殊结构很有关系。陈仅评曰:“此诗五章,前二章为一调,后二章为一调,中一章承上章而变之,以作转纽。‘独旦’二字,为下‘日’、‘夜’、‘百岁’之引端。篇法于诸诗中别出一格。”(陈继揆《读诗臆补》引)分析得很透辟。今人认为本篇“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朱守亮《诗经评释》),又认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杰作”,“不出此诗窠臼”(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显然都是言之成理的。唐风。无衣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 yù兮?译文: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此诗与下面《秦风》中的《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厘王。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厘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从诗意来看,本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对于诗中的句读,笔者的理解与旧说不同。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我觉得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前四字为一句,用以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诗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了一腔哀思。另外在一些字、词的解释上也颇多歧见。如“七”字、“子”字、“六”字,朱熹《诗集传》以为“侯伯七命,其车旗衣服,皆以七为节。子,天子也”。又云:“天子之卿六命,变‘七’言‘六’者,谦也,不敢以当侯伯之命,得受六命之服,比于天子之卿亦幸矣。”朱熹的解释,完全服从于他对于这首诗主题的理解。这首诗既然是述晋武公向周厘王请求封爵之意,那末他就必然把“七”解释为“诸侯七命”,把“六”解释为“天子之卿六命”,而把“子”解释为“天子”。前二者与晋武公的诸侯身份相当,后者则与周厘王的天子地位相称。其说固然言之成理,不失为一家之见,然与诗的本意可能相去甚远。从对此诗主题的理解出发,我们认为“七”和“六”俱为数词,也可以看作虚数,极言衣裳之多。而“子”则为第二人称的“你”,也即缝制衣裳的妻子。这样的理解,应该是符合诗的本意的。全诗分为两章,字句大体相同,唯两起变动一个字:“七”易为“六”;两结也变动一字:“吉”易为“燠”。这主要为的是适应押韵的需要。从全篇来说,相同的句式重复一遍,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之妙,我们在吟诵中自然能体会其中的情韵。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bǐ无訧yóu兮!絺chī兮绤xì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面子黄里子。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止!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上衣黄下裳。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忘!绿丝线啊绿丝线,是你亲手来缝制。我思亡故的贤妻,使我平时少过失。细葛布啊粗葛布,穿上冷风钻衣襟。我思亡故的贤妻,实在体贴我的心。注释:1.衣、里、裳:上曰衣,下曰裳;外曰衣,内曰里。已:止。2.曷:何。维:助词。已:止。3.亡:一说通忘,一说停止。4.古人:故人,指已亡故之人。5.俾:使。訧:同尤,过失,罪过。6.絺:细葛布。绤:粗葛布。7.凄:凉而有寒意。凄其,同"凄凄"。以,因。8.获:得。诗人睹物伤心,感情缠绵地悼念亡妻。【赏析】这是一首怀念亡故妻子的诗。睹物思人,是悼亡怀旧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一个人刚刚从深深的悲痛中摆脱,看到死者的衣物用具或死者所制作的东西,便又唤起刚刚处于抑制状态的兴奋点,而重新陷入悲痛之中。所以,自古以来从这方面来表现的悼亡诗很多,但第一首应是《诗经•绿衣》。(旧说谓诗的主旨是卫庄姜伤己,《毛诗序》云:“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庄公惑于嬖妾,夫人庄姜贤而失位,故作此诗。”今不取其说。)这首诗有四章,也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鉴赏之时,要四章结合起来看,才能体味到包含在诗中的深厚感情,及诗人创作此诗时的情况。第一章说:“绿兮衣兮,绿衣黄里。”表明诗人把故妻所作的衣服拿起来翻里翻面地看,诗人的心情是十分忧伤的。第二章“绿衣黄裳”与“绿衣黄里”相对为文,是说诗人把衣和裳都翻里翻面细心看。妻子活着时的一些情景是他所永远不能忘记的,所以他的忧愁也是永远摆不脱的。第三章写诗人细心看着衣服上的一针一线(丝线与衣料同色)。他感到,每一针都反映着妻子对他的深切的关心和爱。由此,他想到妻子平时对他在一些事情上的规劝,使他避免了不少过失。这当中包含着多么深厚的感情啊!第四章说到天气寒冷之时,还穿着夏天的衣服。妻子活着的时候,四季换衣都是妻子为他操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妻子去世后,自己还没有养成自己关心自己的习惯。到实在忍受不住萧瑟秋风的侵袭,才自己寻找衣服,便勾起他失去贤妻的无限悲恸。“绿衣黄里”是说的夹衣,为秋天所穿;“絺兮绤兮”则是指夏衣而言。这首诗应作于秋季。诗中写诗人反覆看的,是才取出的秋天的夹衣。人已逝而为他缝制的衣服尚在。衣服的合身,针线的细密,使他深深觉得妻子事事合于自己的心意,这是其他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所以,他对妻子的思念,他失去妻子的悲伤,都将是无穷尽的。“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自居易《长恨歌》),诗是写得十分感人的。这首诗在文学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晋潘岳《悼亡诗》很出名,其实在表现手法上是受《绿衣》影响的。如其第一首“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寝兴何时忘,沉忧日盈积”等,实《绿衣》第一、二章意;第二首“凛凛凉风起,始觉夏衾单;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岁寒”、“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等,实《绿衣》第三、四章意。再如元稹《遣悲怀》,也是悼亡名作,其第三首云:“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全由《绿衣》化出。可见此诗在表现手法上实为后代开无限法门。

240 评论

哈笑折腰

[名句]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原文]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忘)!绿兮丝兮,女(汝)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尤兮!絺兮兮,凄其以风;思我古人,实获我心!〔析赏〕古人-故人。啊!我想念我的故人,故人啊!实在太合我的心意啦!原诗是写一丧偶的男人,看到亡妻遗物,触景伤情,依依追念。

246 评论

mercury211

唐代元稹写了许多悼念亡妻的诗,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贫贱夫妻百事哀”,等等,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宋代苏轼写了《江城子》悼念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由于这些诗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因而对后世文学影响极大,诗人写悼亡之作成为潮流。

124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过程论述论文

    田园风光美 人民生活苦——中国古代田园诗词一、 所谓田园诗,应是指歌咏农村田园生活的诗歌。人们通常把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一些诗称为

    秋风扫落叶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国古诗词翻译技巧研究论文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

    喝酒当喝汤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中国古代诗词发展研究结论论文

    有人说,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此话不假.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思想感情与文学素养的积淀, 是我国千年文明的历史画卷. 然而二十一世纪现代人的生活或是考学求

    五爷威武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中传回应研究生活疑因论文坠亡

    学校对此表示十分的悲痛,会配合警方找到教授坠楼的原因,网友们也相信法律一定会还教授一个公道。

    sofa上的猫 1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研究生疑因论文坠亡

    网友关注的焦点都在男子的导师上,从聊天记录可以看出这位导师非常的无良,总是压榨研究生。

    Z.L.小姐 10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