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32

始终不遇
首页 > 期刊论文 > 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ubluevoyage

已采纳

一、区别:

1、概念不同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在于唯物史观是一个历史学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哲学概念。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

2、运用领域不同

唯物史观是一个历史学概念,主要在历史学领域中使用。

二、联系: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都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应用。

扩展资料

恩格斯指出,“像唯心主义一样,唯物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每一次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而自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以后,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

旧唯物主义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不仅对自然界持一种非历史的观点,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也持一种非历史的观点。现代唯物主义是一种历史的与辩证的世界观。恩格斯指出,由于现代自然科学的新发展,“自然界也被承认为历史发展过程了。

而适用于自然界的,同样适用于社会历史的一切部门和研究人类的(和神的)一切事物的科学”。在社会历史领域,“也完全像在自然领域中一样,应该通过发现现实的联系来清除这种臆造的人为的联系。

这一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关于社会历史的一般运动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结束了历史领域内的哲学,正如辩证的自然观使一切自然哲学都成为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一样。

现在无论在哪一个领域,都不再要从头脑中想出联系,而要从事实中发现联系了”。作为“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意味着从事实中发现联系,而不是从头脑中想出联系。

作为“现代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意味着充分意识到事实及其内在联系的过程性、历史性或辩证性,并由此出发理解事实自身。

恩格斯并没有局限于社会历史领域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正如没有局限于自然领域来理解辩证法一样,而是把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也即与辩证法相结合的唯物主义新形态。

这种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被运用到一切知识领域之中,因而它“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

因此,在恩格斯看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的历史观实现了对社会历史的科学理解,它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一样,体现了一种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是现代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彻底运用的结果。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怎样理解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的解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唯物主义

146 评论

bingdaoyu16

两者关系: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同一概念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两者区别:唯物史观是一个历史学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哲学概念。

两者联系:唯物史观的内涵及外延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相同,两者基本内容是一样的。

---------------------------------------------------------------------

拓展:实质上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都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应用。唯物史观或者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社会历史运动中,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永恒的事物存在;历史发展总体趋势是向前进步,但历史进程中会出现反复、倒退或停滞;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进程中生产力是一个自变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上层建筑属于特殊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不是天命也不是某个个体的力量,而是历史舞台上各种力量的合力;社会变革(改革或革命)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但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范畴是不一样的。唯物史观是一个历史学概念,主要在历史学领域中使用,和历史学的其他概念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英雄史观、天命史观、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是并列的,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一种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是一个哲学概念,主要在哲学(历史哲学)领域使用,和其他历史哲学观点如历史客观唯心主义、历史主观唯心主义、个人主义历史观、集体主义历史观等并列。

171 评论

葉落罒無痕

历史唯物主义也称唯物史观,叫法不同,说的是同一个东西

276 评论

欧阳小七

所谓历史发展的“五形态论”,一般指的是依据社会发展阶段的性质,将社会历史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E世纪80年代中期理论界开始对社会形态问题进行了重新反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发生,昔日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退回到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界对历史发展的“五形态论”是否具有普遍性的争论更加激烈。例如,现在理论界有人提出“五形态论’’是斯大林提出来的,并不具有普遍必然性。在对这个问题作出是与否的回答之前,应该对一些重要的问题作出理论分析。首先,马克思的五形态论是对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本质抽象。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回溯历史,依据社会分工,把资本主义社会以前人噗社会的所有制形式依次划分为部落所有制、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加上当时存在的资本主义所有制,以及将取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共产主义所有制,就是五种所有制形式。这是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雏形。接着,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比较明确地提出了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两种社会形态。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在对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等问题作了全面阐释、分析后,第一次完整准确地提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演进。的确,“五形态论”在马克思著作中是可以找到文本根据的,但是,不能用这一理论机械对应的形式去套每一个国家的具体发展情况,马克思的社会形态论是对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本质抽象。理论与所反映的对象相比一般都具有抽象性,是对象的非本质、次要的东西的舍弃和对象的本质性的东西的提炼。在分析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时,要把立足点放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而不应用某个或某些国家特殊的发展道路来评判已经过抽象的、作为整体的、一般性的理论。其次,社会形态更替的复杂性和曲折性与“五形态论”的普遍性并不是相互排斥的。马克思的“五形态论”揭示的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就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形态发展的历程而言,情况是复杂多变的。有的国家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典型过程;有的国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则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有些国家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甚至多种社会形态特征交叉渗透;有些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而有些国家的社会形态则长期陷于停滞状况甚至由先进转为长期落后;即使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不同特点;等等。表面上看,社会形态更替的复杂性和曲折性与马克思“五形态论”的普遍性是相互排斥的,实际上深入问题的本质就可看出,二者并不相互否定。其一,从人类总体历史进程看,绝大多数国家是向前发展的,而不是向后倒退的。封建社会的产生不可能晚于资本主义社会,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则必然早于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形态的更替有着严格的顺序性。依据俄国社会变革的实践经验,列宁曾深刻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其二,马克思本人也一再肯定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人就可以有所作为,能够运用规律来促进社会的发展,能够“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马克思在1877年所写的《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就明确地谈到了这个问题。信中,他坚决反对米海劣夫斯基把他关于西欧酱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秀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实际上涉及的是社会发展规律的普遍性与每个国家发展道路的特殊性问题。最后,关于社会形态划分的标准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马克思在划分社会发展阶段、说明特定社会形态特征时,往往根据理论的不同需要,用不同的标准,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和划分。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为划分社会形态的客观尺度,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手工磨时代和蒸气磨时代。以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关系为标准,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划分为三种形态:“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从马克思划分社会形态的多种标准和多种社会形态的演进图式并存的思想可知,马克思对社会存在的性质和社会进步的实质与标志的理解是全面的,他不是单纯把所有制形式的变更及社会中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胜利看作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志,而同时把生产力的发展、人在劳动中对自然界及在社会关系中自由度的增长等看作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总之,对马克思“五形态论”要从这一理论的全局视角、辩证思维来看待,同时对马克思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也不能机械单一对待。社会形态具体发展的多样性并没有否定社会形态发展规律的普遍性,“五形态论”的划分标准并不是社会形态的唯一划分标准。只有全面地看待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才能作出“五形态论”是否具有普遍性的客观回答。

155 评论

baibaicause

一、社会主义一词的由来及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社会主义的理解 “社会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关于这一词的最早使用,通常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德国神学家、天文教本尼迪克派教士安塞尔姆在1753年把遵循自然规律的人称为社会主义者。第二种说法是意大利传教士,表示一种上帝安排的传说制度。第三种说法认为,“社会主义”一词最初出现于19世纪20至30年代欧文主义的刊物《合作》和圣西门主义的刊物《环球》上。空想社会主义者用这个词来表达他们不满资本主义社会中盛行的个人主义而期望实现的集体主义理想。 19世纪30至40年代,“社会主义”一词在西欧广为流传。起初,这个词含有为提高劳动群众的福利和保障社会和平而改造社会制度的意思,容许财产不平等存在。而当时的“共产主义”一词,则一般是指通过生产资料(有时也包括生活资料)公有的办法来建立社会平等,主张取消财产不平等。所以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于科学社会主义以前的空想社会主义和理论,有时统称为“社会主义”,有时则加以区别。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并作了科学解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无产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以后,资产阶级经常利用“社会主义”来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恩格期曾指出:“在1847年,社会主义是资产阶级的运动,而共产主义则是工人阶级的运动。” 马克思在1842年10月15日写的《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一文中,恩格斯在1843年写的《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一文中,分别首次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并赋予了科学的含义。当时,马克思、恩格期是把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同义语来使用的。 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挫折和社会主义概念 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解体和东欧的剧变及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了一系列严重挫折,中国社会主义的事业发展面临着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要说明社会主义的跨阶段发展是否正确,社会主义建设能否成功,就要从了解马克思晚年的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入手来认识和探讨。 马克思晚年有关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观点反复体现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和《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一方面他非常明确地提出《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的必然性论述只适用于西欧诸国,而不适用东方社会;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对俄国土地公有制的农村公社进行考察时,鉴于它已处于现代文明的历史环境中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设想其可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利用和吸收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成就,缩短历史发展的进程。 恩格斯也指出历史常常跳跃式地和曲折前进的,这并不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如日尔曼民族没有经历奴隶制时代就直接进入了封建社会;资产阶级革命最先发生在封建制度不完备、生产力水平不高的西班牙属地尼德兰(荷兰);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首先发生在资本主义产生较晚、发展水平相对较弱的法国;而当今的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则是一个移民国家。以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过程说明,社会形态的跳跃式的发展并不是俄国十月革命或中国革命等社会主义运动所独有的历史现象,并不破坏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历史更替的整体性和规律性。 东欧巨变和苏联的解体不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而是苏俄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过于教条和僵化,没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含义,没有理解马恩和列宁对于划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社会主义阶段的真正意图。过分强调公有制,没有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及时合理的改革旧有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而导致社会主义运动的巨大挫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要解放,就要发展生产力、发展科技,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晚年马克思从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高度来看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时,就提出了在跨跃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同时,汲取发达资本主义世界文明成果,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革命的基础上进入社会主义。列宁也曾说过,苏维埃的历史使命是充当资产阶级议会制以及整个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掘墓人、后继人和接替人。这就是说社会主义不仅是要代替资本主义,而且要在资本主义的文明基础上继续前进。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价值标准论——“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现阶段适时的提出了当前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急需全人类关注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这与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目的是一致的,社会主义要发展、壮大,并在全世界树立榜样,带动全人类的进步,归根结底也要靠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告诉我们,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够奠定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基础,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稳步进行,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命力,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潜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超过并战胜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决定性和根本性力量。 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中,要脚踏实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生产力当作当前要务,实事求是地制定相关政策和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92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免疫学杂志编辑部

    您好,建议您去相关的专业学术网站或者是论坛上进行相关咨询。

    九种特质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田径杂志编辑部

    还是可以的,投稿的话要具备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才可。《田径》(月刊)创刊于1981年,是由中国田径协会;中国体育报业总社主办。体育刊物,主要介绍田径运动知识,报道

    Yuan圆圆圆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中国兽医杂志编辑部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属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下设基础医学系、预防医学系、临床医学系和继续教育系。现有全日制农学博士、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

    萌萌萌萌瓜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中国通信杂志社编辑

    原为《Ham'sCQ——业余无线电家》,于2009年初改版。《现代通信》是由中国通信学会和人民邮电出版社联合主办,在2009年推出的以无线电通信为基础的兴趣类刊

    恋水无痕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编辑部

    《工业水处理》论文 第12期专论与综述微生物絮凝剂处理污染水体的研究和应用前景管网内壁生物膜的形成与控制方法研究进展污染水体脱氮工艺中外加碳源的研究进展气动絮凝

    蓝精灵粑粑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