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63

四十一度灰
首页 > 期刊论文 > 关于中职学校就业问题的论文题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鱼爱嘟嘟1206

已采纳

大学生就业表面上是个人行为,其实,它与学校的发展、声誉和稳定密切相关,更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以及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是政府、社会、学校和师生共同关心的大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形势与政策有关就业指导的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形势与政策有关就业指导的论文2000字篇一

《创新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渠道》

关键词:中职教育;就业指导;创新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目前全国中职生在校已突破1800万人,创历史最高,如何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这样一个年龄小、社会经验、阅历不足的群体进行就业教育,以完善的职业指导课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就成为了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如何创新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创新就业指导课教学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觉得目前就业指导课不够实用。他们认为,学校就业指导课只是形式而已,内容空洞,与实际需要有很大距离:在就业指导上缺乏个性化指导,针对性不强;消息渠道不全,学生并不了解就业市场,教师指导不符合实际。一些学生甚至总结出就业指导课"老三篇":先强调形势严峻,增强紧迫感;然后调整心态,对工作不要挑三拣四;最后提出本专业往年就业率高,鼓励大家要有信心。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不少学生却昏昏欲睡,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教学内容空洞。现行的《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教材自2008年发行以来,只是做了一些修改,基本上是再版,这样一来内容不免陈旧。再者,在教材使用中,我总觉得教材教学内容有些空洞。比如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理论阐述,理论联系实际太少,这也决定了教学过程过于简单,枯燥无味。

2、教学形式简单。就业指导课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如毕业生工作、心理、法律、形象指导、求职技巧、社交礼仪、创业教育等,但很多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只是停留在传统的"你讲我听"的单纯课堂授课形式上,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也比较空泛。统一上课,统一内容,无法满足毕业生的不同需要。就业指导课除了讲述理论外,还应引导学生去进行模拟训练,如可请已经毕业的学生来讲述应聘技巧,也可以带学生去公司或宾馆及商场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掌握工作流程和从事工作的技巧。这就是说,教师要想办法创设情境,让教学切近实践,给学生传授实用技能和技巧,让学生有更多能力体验机会。

3、教师的专业能力不强。就业指导课是一门新课,但大学并没有将这门课形成公共必修课,这门课在大学里只是专业选修课。因此,中等职业学校从事就业指导课的师资力量非常缺乏。现在承担就业指导课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德育课老师组成,并非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者,因此无法准确及时地反映就业信息,指导老师自己也没有实践经验,辅导方法很简单,就业分析不全面,大部分没有进行过就业市场调查,无法给学生提供高水平的讲授。

由于上述情况的影响,就业指导课教学实效性大大减弱,迫切需要我们采取切实措施,创新就业指导课教学方法,以提高其实效性。

二、创新就业指导课教学方法

根据《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职业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这一规定为深化就业指导课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实效性,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丰富教学内容

第一,加强相关课程教学。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哲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地介绍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近年来,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从学生入学后分层次开设《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系列课程,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第二,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针对就业指导课程的特殊性,学校可根据不同的专业安排不同的内容和教师。例如,我校结合中小企业创业培训班教学,将课程分为若干部分,分别由学校领导、专业教师或行业专家及专职就业指导老师任课,弥补不足之处。

(一)创新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相同的教学内容,常常会引发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同。就业指导课老师只有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实效性。

1、案例引导法。①在就业指导课中运用案例引导法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特别是引用本地、本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实例,可使学生体会到真实感,从而更加关注。笔者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老师举例,设置问题,以学生讨论为主,先分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教师适度引导,分歧较大时可不必下结论,让学生思考。如在讲授"面试的方法与技巧"这一内容时,我以"细微之处见功夫"为例。某职业学校推荐小张、小王和小李三名毕业生与某公司人事主管见面,该公司拟从三个人中招聘一人为总经理办公室的职员。他们三人同时走进人事主管办公室。此时,办公室门口地上有一页文件,小张、小李进门后,依次坐在了为应聘者准备的椅子上等待提问,只有小王走过去把落在地上的那页文件捡起来,很有礼貌地交给工作人员,然后才落座准备应对。或许是这个细小的行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小王被录用了。为什么小王会被录用?我引导学生讨论这一问题。有鲜活的教学案例作为教学内容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理论用之于实践,避免理论架空的现象出现。

2、场景模拟法。针对本课程实用性、操作性强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地进行有关求职技巧的模拟训练。如我们组织了模拟应聘的现场,在课堂上安排模拟考场,从学生的站、走、立、行、问候、如何回答用人单位的提问等各个方面进行训练。训练方法是分角色进行表演,部分同学当考官,设置问题对应聘的同学进行考查,其余同学则进行评判打分。实践证明,模拟训练作为联系就业理论和择业实践的中间环节,在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类似的模拟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真正地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3、参观讨论法。"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创造实习和实践机会。加强校企沟通,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根据一项调查,许多求职的毕业生对其所选择的行业和职位一点都不了解,甚至对公司都不了解,就开始提自己的要求,对所从事的行业职位完全不了解也去就业。为此,我们组织了学生到企业和人才招聘市场参观,亲自体验,以增强其感性认识。参观带有明确的目标,绝不是走马观花。如参观人才市场的招聘会现场,我们首先研讨参观目的,确定问题,提出问题:本场招聘会有多少招聘单位,各单位招多少,应聘者需带哪些证件等,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有侧重点地去实地考证。回来后让各小组进行分析归纳,介绍各自的见闻,教师适当加以引导总结,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应聘者,我行吗?我还差在哪些方面?应从哪些方面做起?这些深层次的思考,常常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学好专业,培养自身能力,增强就业紧迫感。

4、个别辅导法。随着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实行了广泛意义上的"双向选择",行业壁垒、区域壁垒也相应地被打破,毕业生择业的自主权和用人单位的自主择人权得到切实的确立。但在各种形形色色的求职择业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事例。由于个体存在差异,同样的就业条件,经常导致不同的就业结果。那么如何针对这种差异,有效地提供不同的的咨询呢?主要方式是就业指导老师与前来咨询的毕业生进行对话。这种对话的气氛往往都是很友好的,指导老师平易近人,被指导者也很放松。指导老师一般要询问这样的一些问题:如择业的技巧与方法,个人对职业的要求,个人的职业计划,个人在职业方面存在的问题等,指导老师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辅导。

当然,好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选用,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三)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

就业指导课任课教师一般来说长于德育课教学,这也是进行就业指导课教学的必备条件。但光具备这样的知识和教学能力还是不够的,必须通过自学了解就业理论,把握就业动态,经过实践学会进行就业指导。这对于提高就业指导课教学实效性至关重要。任课教师应多学习就业心理学、人力资源学等知识,最关键的是进行教学探索和实践,以教学实践和创新精神推进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就业。

另外,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存在一个显著弊端就是课堂上讲知识点,书本上划知识点,头脑中记知识点,试卷上考知识点,阅卷中评知识点,然后由此评定学生成绩,这是一种片面的考试评分方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改革考核方式,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终考核相结合,平时成绩包括上课纪律、作业、课堂演讲、课余学生收集的资料以及课堂讨论。②期终考核以调查表的形式,避免过去以客观题为主的形式,抛弃死记硬背的教条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最后写一个总结性的报告,这样既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同时注重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注重了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总之,在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就业形势下,中职毕业生中出现就业困难群体将是无法避免的。能否使他们较好地实现就业,将会直接关系到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③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应当拓展思路,积极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努力提高就业指导课的实效性,使学生觉得这就是他们所需要的就业指导课,从而自觉和乐于接受就业指导甚至主动要求就业指导。

注释:

①芦京昌、徐明、徐乐蔚、邹大东.高职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发展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②朱珍葶.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2).

③江小卫.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4).

作者简介:郑东和,(1962-),福建省漳州财贸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中职教育就业指导;郑岚希(1989-),女,华东政法大学研教院2012级法学(法律与金融)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金融法、证券法。

形势与政策有关就业指导的论文2000字篇二

《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就业指导》

摘要: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讨论的一个热点之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和成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高校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全文分析了影响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几个主要原因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就业;整体素质;就业指导;教学改革

0.引言

就业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也是每个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就业选择过程中既有挑战也有新的机遇。大学生要从实际出发,敢于向社会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保持健康的心理,以积极的态度使自己逐渐适应社会。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计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适宜性职业,以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和成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高校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

2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扩招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队伍迅速增大,用人单位有了充分选择余地,这是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扩招同就业难之间确实存在关系,中国大学生表面上看起来过剩了,但这种过剩并不是大学生总量过剩,而只是一种结构性过剩,其实社会对高技能、高层次的人才需求量还相当大。与其他国家相比,有13亿人口基数的我国高教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在50%以上,像美国就在70%以上。所以把就业难的根本原因算在“扩招”身上,是不合理的。

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

许多应届毕业生不断的抱怨:“企业用歧视的眼光在看待应届大学生。”对此,有企业家表示,倒不是排斥所有的应届毕业生,只是在实际工作中确实有部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不敢恭维。有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学本科毕业生不如中专生和大专生敬业;再者,有少数大学生受不得委屈,他们害怕挑战和压力,一旦受挫就缺乏自信,怨天尤人。确实这些都是应届毕业生整体素质下降的原因。高校不断扩招造成生源总体水平下降与教学质量降低已逐渐形成共识,而现在在高校里有多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有多少大学生把时间浪费于恋爱游戏中等等造成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整体下降。事实上,整体素质好的学生找份好的工作还是比较容易的。

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而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当今是高等教育客观存在的现象,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扩展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求结构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专科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近几年来,虽然高等教育也加快了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高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些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结果是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突出。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当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大学生就业难仅仅是观念问题。部分学者将大学生就业难归结为结构性失业,认为大学生不愿意去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大学生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条件的要求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差距较大,换句话说依然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不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北京、上海、深圳绝对是最具诱惑力的前三个就业地点。但是,城市再大,它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是有限的。

3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缺陷

由于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与社会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内容上单调、无针对性

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指导内容常限定于传授求职技巧、面试技巧,联系用人单位和推荐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完成就业率指标。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于是,现实中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出现了工作临时应付,指导内容肤浅、泛化,指导效用差,观念教育缺失等情况。

缺乏专业性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专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人员缺乏,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专业人员配备不足,专职指导人员数量较少,不少指导人员自身已经承担了高校的其他学生工作。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二是专业机构缺乏,尽管目前我国大学的组织体制中,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工作的机构,但这些机构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事实上目前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那么,面对一个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市场,与市场不相匹配的非专业化指导的效果是不好的。

存在开环封闭性

就业指导应当是一个系统化的职业指导、培训、咨询与信息反馈网络。首先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没有与公共就业机构建立必要的信息交流制度,没有与治安管理部门建立起危险预警机制、危机共同处理机制,高校和不同地区招聘会的组织者也未能建立紧密的联系。这种封闭的、分割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跨地区就业是不符的。其次,高校未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学生求职材料证明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诚信危机,给毕业生就业带来消极影响。最后,商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的“供需基地”在深度和广度上还不够,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4.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生产出的“教育产品”,在教学活动中,大学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让学生早日介入就业市场,为就业早做准备。我们应当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应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使学生能通过实际的操作对本专业涉及领域的知识,加深理解,并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就提前做好准备。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改变培养模式

高校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质量。由于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高等学校毕业生必须适应岗位变换、更新知识和学习新技术的需要。因此,要加快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做到人才的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仅靠单一的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各个高校可以尝试按专业大类招生,不必一开始就细分专业,同时扩大选修课的范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应用性、操作性、技能性的课程,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知识和本领,更好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各项建设,促进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正规化

首先应建立和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各项职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发挥信息采集、就业政策与职业咨询、择业技术、技巧指导等功能作用;其次应当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与基层的院系及相关专业人员的联系与沟通,在高校内部组成上下贯通的指导网络。同时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当前尤其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专兼职人员队伍。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放性

畅通的就业渠道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低的基础。作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可以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举办大型供需见面会和专场招聘会,既加强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又降低了毕业生的就业成本,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可以走出校门,深入企业,跟踪调查已就业学生,及时了解企业的具体用人需求以及历届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以掌握第一手市场需求信息和市场反馈信息。高校要借鉴国外“合作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在就学期间分阶段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工作。要用人单位提前介入培养和物色人才。

5结论

职业选择对于每一个大学生的一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以高等教育的目的为指导,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为导向”的观念,以塑造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引导调整大学生的择业心态为核心内容,坚持工作的持续性、专业性、预见性、针对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冯婧.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中国轻工教育.2006(3)

[2]薛浩.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职业时空:综合版,2006,2(7)

[3]郭玉东.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人口与经济,2004(10)

268 评论

不想在你身后

中职生就业指导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就是我整理的中职生就业指导论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存在的问题

(一)具备较高的就业准备意识,但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

中职学生进入职校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生理、思维等也在逐步成熟。从数据分析上可以看出,大多数中职学生在入学前及求学期间已经开始考虑就业问题,也正在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的比率也在逐年增长,这说明中职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就业准备意识。但仍有 1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没有特别的准备,顺其自然"和"很焦虑、很茫然",可见这些学生还没有准备好就业。由于中职学生多数是在初中阶段学习基础较差、自控能力不强的"问题"学生,整体的素质比较低,并且他们在进入职校学习后同样不够努力,这就导致了他们知识水平、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都较差,职业能力不够。在回答"你是否在就业问题进行过规划,并为此努力过"问题时,只有 11%的学生回答"详细的规划过,并为此努力",67%的学生回答"有过大致的规划,但不算努力",15%的学生回答"不知道怎么规划",另外还有 7%的同学回答"从未想过".由此可见,多数中职学生具备了就业准备的意识,但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9]

(二)盲目苛求专业对口,与社会现实产生矛盾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可能看出,只有小部分学生是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工作的,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工作,不愿意改行,对专业对口的认知产生了偏差。在安排学生就业工作中,部分学生陷入了一种思维定势的误区,认为就业就必须专业对口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才能才尽其用,过分苛求专业对口,对学校推荐的一些非对口专业的工作岗位根本不予考虑,失去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和数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现实需求与传统教育机制培养出的人才之间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矛盾,很多企业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并不会过分关注学历及专业。中人网曾做过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现代企业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更加关注人才的质量,他们认为人才是创造产品和为企业赢得更多利润的主要因素。特别是技术含量并不高的企业,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安利中国 HR 饶总监也曾表示:"安利公司从不苛求专业对口和毕业于名校,即便是比较冷僻的专业,只要学生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自身综合素质好,遇到问题时能及时找到症结所在,并且能及时调动自己所学的知识,迅速制定出可操作的方案,同样会受到欢迎。"[10]所以中职学生应该认清形势,要意识到不是每个毕业生都能专业对口,要及时转变错误观念,为自己争取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就业定位不够准确,就业期望值相对过高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 号)中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与要求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1]

但调查显示只有 9%的同学选择一线工人,这说明中职学生对中等职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不明确的,对就业岗位的期过高,目标定位不准确。合格的中职学生毕业时的专业技能水平及理论知识只能算同行业的中级技术水平,中职学生要走向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需要相当的努力和时间。所以,中职毕业生应该从一线工人做起,在业务方面从简单的动手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在做人方面虚心向他人学习,吸收他人的经验,使自己茁壮成长;在态度方面正确认识自己,直面现实,努力进取,通过奋斗、拼搏用过硬的本领赢得他人及社会的认可,尽早达到自己的目标,成为技术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12]

自身定位不够准确,在就业单位选择方面过于挑剔。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的学生希望能够找到一份收入稳定、看似"体面"的工作。由于行业间发展的不平衡和企业文化理念的不同,不同性质的单位间福利和待遇以及发展的机会差距很大,特别是外企、合资企业与私营企业间的差距更为明显。因此,相当数量的学生以外企和合资企业为择业的首选,还有很多学生选择工作稳定、社会保险待遇好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只有小部分学生会选择私营企业。事实上,一方面由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以及中职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局限,决定了机关、事业单位对中职学生的需求量是少之又少;而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民营经济已在国民经济的构成中占有了很大的比重,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岗位空缺,对技术人才求贤若渴。

但中职学生不能注重现实,在用人单位的性质上过于挑剔,不愿意去私营企业,这就加剧了中职学生与社会需求的供需矛盾。中职学生对就业薪酬和就业地域的期望值偏高。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的月薪标准为 4000 元以上,这个薪酬标准远远超出了我市职业工种工资指导价位,是不切合实际的。想拥有一份高薪的工作,是人之常情,是人正常的心理反应,但是由于薪酬标准不是个孤立的问题,它是与工作岗位紧密联系的,再从就业的角度来分析,就反映出了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学生选择的薪酬标准实际上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标准,这就反映出他们仍然是不能很好地对自己的进行定位,仍然没有接受将来自己将是位"一线工人"的现实。由此可见,就业薪酬是就业意向、自身定位的一个集中反映。

在学生对就业地域的选择调查结果显示:72%的学生把眼光瞄准大城市、沿海城市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而不愿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农村和基层。当然这也是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城乡条件差别较大造成的。但是大城市里人才济济,竞争相当激烈,人才相对过剩。特别是近年来,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很多本科院校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大学生们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就业心态也越来越踏实,中职学生就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很多中职学生根本不考虑自己的专长及自身的实际情况,把地理区域作为选择的标准,一味地向往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大大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四)求职途径趋向多元化,但依赖心理仍较强

从调查情况来看,有 39%的中职学生选择直接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56%的学生选择由学校推荐和通过亲朋好友介绍。这说明中职学生求职的途径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也明显增强,通过学校就业部门推荐、自己通过招聘会以及网上求职等多种方式直接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已经逐渐成为主要的就业渠道。但从调查情况看,选择由学位推荐和通过亲朋好友介绍的学生仍有56%,这说明这表明学生在就业渠道的选择上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依赖、等、靠的思想。很多学生缺乏就业的主动性,缺乏自我推荐的信心和勇气,把就业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家庭和亲朋好友等社会关系上,对学校的依赖尤为严重,缺乏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已、依靠自身努力赢得人单位的青睐的勇气。目前,虽然国家早已再包分配,便是很多中职学校为了揽生源,在招生宣传时承诺包分配,这也导致中职学生产生了等、靠思想。其次,家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中职学生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

(五)就业价值取向功利化,忽略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当今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多元化的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对中职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很大影响,经济利益成为他们择业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就业价值取向呈19现出日益功利化的倾向。部分中职学生在择业时注重的是自己所将从事的职业能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是不是有很好的发展空间,还有更多的学生则更加注重薪酬水平和福利待遇,也就是更加注重经济上和物质上的利益,一切从自身利益出发,忽略了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忽略了社会价值的实现,不能正确处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二、原因分析

从中职学生的就业意向存在的问题来看,学生的自身因素是形成这些问题的主体因素,但它同时还受到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学校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环境影响着中职学生的就业意向

国内就业的社会环境影响着中职学生的就业意向。从国内就业形势来看,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国家对技能型实用人才的需求缺口一直很大,因此,职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居于高位,中职学生更是成了近几年就业市场的"香饽饽".这样一来,一部分中职学生和学生家长就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奇货可居",觉着具有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就是一种"资本",是可以与用工单位讨价还价或"待价而沽"的资本,产生了一些超出自身能力及与当今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趋势不相符的期望,把自己的就业之路理想化。他们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自己的就业意向,对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地域等的期望都显得不切实际,明显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再者,依赖学校及社会关系找工作,把就业的期望寄托于学校安置上,这实际上还是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包分配"的影响所致。

地区贫富差别、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都影响着中职学生的就业意向。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有着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有着较高的收入和较多的培训、晋升的机会,还有着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这些都是中职学生们向往得到的。因此,许多中职学生即使是在这些城市中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也仍然不愿去经济不发达地区就业,即便是那里有着更多的机会。

(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着中职学生的就业意向

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中职学校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但是目前很多中职学校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已经无法适应职教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专业设置、专业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也不能完全符合社会需求,因此导致学生的就业意向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未来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要让他们能够宏观把握所学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坚定他们的职业理想、强化他们的职业认知,让他们能够对未来职业进行合理选择和客观评价。另外,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又有着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素养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的就业意向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正面的影响。

(三)学校就业指导的不完善影响着中职学生的就业意向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中职学生都很关心自己将来的就业问题,但是进行过思考或者规划过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只有少部分学生,甚至部分已临近毕业的学生仍未意识到并思考过这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只有通过良好的就业指导,才能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转变和更新就业观念,形成合理的就业意向,使他们能够顺利实现就业,提高他们的就业质量。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多数学校学生就业指导滞后,职业规划指导欠缺。在调查目前学校的职业指导内容是否有用时,35%的学生认为一般,更有 16%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或没用,这说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很不完善。目前,虽然多数中职学校设置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但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仅局限于课堂传授一般知识,基本上是传统的照本宣科,普遍缺乏有针对性的、个别化的职业指导,这种方式很容易使职业指导课沦为形式的说教,进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产生逆反心理,也极不利于正确就业意向的形成。

(四)家长的价值观及意志影响着中职学生的就业意向

家长的传统观念影响着中职学生的就业意向。家庭是构成社会的一个最小单位,而且家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社会风气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而父母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子女的价值观和就业意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由于我国传统观念的长期积淀,每个家庭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位父母都希望"一代胜过一代",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有所作为,能有一个较高的起点。由于受到父母现有职业的直接影响,父母对孩子就业的建议,与现实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把工作是否稳定、工资的高低、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等作为衡量就业好坏的标准。[13]在与招生就业处的`老师进行交流时,有位老师反映了这样一个现象:农村孩子的父母更希望孩子将来能"坐办公室",而城市孩子的父母稍显理性,多数能够意识到找工作的不易,能够接受孩子在生产一线工作。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农村孩子的父母由于信息的闭塞,不了解当今社会发展的现状,不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而城市里的家长信息来源渠道较多,有的家长甚至是经历过下岗再就业等,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着较深刻的了解,深知找工作的不易。一般来说,由于父母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会明显地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因此孩子的就业意向往往是父母意向的一种体现。

(五)中职学生的个性及心理缺陷影响着其就业意向

中职学生的个性影响着其就业意向。学生个性因素主要包括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其中影响中职学生就业观念的个性因素主要是气质和性格。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职学生存在着自负、焦虑、怯弱、急躁等很多不良的心理状况,这些因素都影响其正解就业观的形成,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中职学生,对职业也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和追求。

中职学生的从众心理影响着其就业意向。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因受到周围群体行为的影响,而表现出符合于这部分群体的行为方式。一般人的心理感觉少数服务从数,应该是不会错的,但是自己不独立思考,缺乏应有的分析,一味地随大流就属于盲目从众心理。在中职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中,个体的不自信、偏离大众的恐惧、大众的凝聚力造成了这种从众心理的突出反应。在与学生的进行访谈交流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主见,从众心理比较严重,很容易受到他人及社会观念的影响,别人说哪个企业好、别人选择了哪个企业,自己也跟着选择,完全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判断,无法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选择。

(六)中职学生的自身素质影响着其就业意向

中职学生的自身素质包括知识水平、知识结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能力素质等。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决定了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的主动权,具有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的知识水平在求职时就具有了很强的竞争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就是学生是否具备应有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奉献精神,这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一个方面;能力素质是指导个体在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时所具备的各种能力。目前看中职学生或多或少的缺乏这些素质,普遍缺乏应有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奉献精神,欠缺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奉献社会的精神,更多地要求用人单位和他人为自己作考虑,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意向。中职学生年龄较小,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再者,中职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但是由于基础较为薄弱,知识面相对狭窄,也缺乏相应的适应能力、创造能力。所以中职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盲目乐观,依赖心理比较严重,在这一阶段形成的就业价值观往往会在自我定位与就业选择上出现偏差,对职业的期望值普遍过高,期望的职业也往往是本人不能胜任的职业,从而影响着其正确的就业意向的形成。

328 评论

最爱尛草莓

论文摘要:中职生的就业问题是决定学生今后职业生涯和谋生的重要问题,中职生在选择专业和准备就业时要做好职业规划和设计,明确目标,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做好充分准备。选择好适合自己的职业是中职生走出校门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实现个人职业梦想的关键一步,面对当今社会强大的职业竞争压力,中职生应确立新的就业观念,正确给自己定位,一旦机会到来,就要把握机遇,稳步发展,朝着既定的目标迈开坚定的脚步。论文关键词:职业生涯;职业理想;中职生;就业最近看天津卫视的大型职场节目《非你莫属》颇有感触,许多刚刚走出校门或即将走出校门的学生因对自己要选择的职业和应聘的职位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或定位不准而错失良机。作为中职校的一名政治课教师,我在教授学生《就业与创业》这门课时,熟知选择职业是学生们极其头疼的一件事。中职生经过二到三年教的学习和实践,多数对专业有了较清醒的认识和定位,对未来的职业也有了一定的预期和憧憬,但他们视野不够开阔,社会阅历较少,职业发展道路上容易偏离正确的方向或失去目标,教师应根据所任课班级的学生专业特点去帮助学生明确他们的职业方向,帮他们认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教会他们认清实现职业梦想的因素,坚持实现职业梦想的原则,让他们在校期间或走出校门时学会如何为自己的未来进行职业定位,如何朝着制定的目标去努力。职业一旦被拥有,它将陪伴我们的工作生涯,因此中职生在选择专业和准备就业时,明确职业方向是实现职业梦的关键问题一、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明确职业目标,决不可好高骛远。中职生进行职业规划时应立足于生产一线,立足于利于发挥自己专业特长,从基层坐起,以求稳步发展。其次根据自身能力兴趣等做好职业分析和自我分析,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制定职业目标既要考虑到自己的生理条件(如性别,身高体重,相貌,视力听力体力等)又要考虑到自身的学习,阅历,兴趣,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现实情况。职业的社会需求,职业未来发展的态势也要做好正确的分析和科学的预测。最后在校期间应构建好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职业理想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并参加一定的职业训练。中职生应避免重专业知识轻基础知识的思想意识,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多元复合的动态的知识体系。知识和实际能力是相互促进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多来自实践,社会是最好的舞台,中职生选择职业前既要学会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培养锻炼职业技能和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二、明晰影响实现自己职业梦想的主要因素(一)个人因素1、思考力和判断力。在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有思考力才有创造力,才能更好的把握自己的命运。2、能力因素。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的评价不再是唯文凭学历而论,能力的重要性正日趋显现。3、人品因素。一个人的品质往往决定他的命运,职场中最可怕的不是没文化而是没思想。工作能力可以在工作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没有思想没有良好的素质最可怕。人格的魅力有着无穷的力量。4、行为因素。选择职业,规划职业不是理论而是行动是过程。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节。没有达成目标的行动,目标就难以实现,也就永远实现不了自己的职业梦想。例如,为达成目标,在业务素质方面,你计划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提高你的业务能力?在潜能开发方面,采取什么措施开发你的潜能等等,都要有具体的计划与明确的措施。并且这些计划特别具体,以便于定时检查。(二)环境因素。主要是政治经济体制、人才市场的管理体制、社会文化习俗、职业的社会评价等等。环境因素决定了社会对职业岗位的数量、结构、层次等等,环境因素决定了人们对不同职业岗位的接受、赞誉或贬低的程度,决定了个人步入职业生涯的基本方式以及开始职业生涯后的基本态度以及由此引起的个人职业生涯的变化。(三)组织因素。生产组织日益取代家庭成为人们最主要活动场所,随着人们活动场所的扩大,诸多标志个人在生产组织中身份与地位的职业成了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地位标志。人们职业声望的评价和变化对未来择业的取向有很重要的影响。三、遵循实现职业梦想的原则(一)选择社会所需的原则.设计职业生涯要分析社会需求,目光要放长远,社会需求不断转化,新的职业不断产生,因此选择的专业和职业不仅要有社会需求而且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还要长久。(二)择己所好的原则。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本身就是人生一件快事,职业生涯才能妙趣横生。(三)择己所长的原则。任何职业都要求具备一定的能力,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时应从利于发挥自身优势的原则出发,扬己所长去选择冲突较少的行业。(四)择己所利的原则相对于中职生来说,今后的职业是个人谋生的手段,选择职业时要考虑预期的收益。明智的选择是要结合收入,社会地位,成就感和工作付出等多种变量因素综合考虑后所做出的决定。总之,“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理念决定思路,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中职生要实现职业梦想,就要根据自身特点,认清自我,开阔眼界,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行动决定成败,计划已定,方向明晰,接下来就是一步步去努力去拼搏,职业理想与现实往往有很大差距,但我们中职生要有自信,“不怕千人万人阻挡,只怕自己在投降”。为自己的职业梦想去努力,不给人生留遗憾。

143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职学校教学论文题目

    教育教学论文题目一: 1、试析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探讨 2、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研究 3、基于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审美教育研究 4、广西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对

    啊阿阿陽不是阳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关于投资就业的论文题目

    没问题的,我会的了

    小咩要减肥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关于美国就业的论文题目

    论文写作通常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1、定义主题 撰写论文的第一步是定义主题。了解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教育、宣传、推广)以及针对谁。这一步至关重要,因为它为整篇论

    芥末花vera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中国社会的就业问题论文题目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大学生就业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但大学生在求职面试时,往往因为忽视了细节处的表现,以及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从而与工作失之交

    chenmingzhu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社会就业的问题论文题目

    社会工作论文选题方向如下: 关于城市低保的调查分析,单亲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研究,大一新生适应性与社工介入,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与管理自考学生的专

    小吃货圈圈y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