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71

zq13301666852
首页 > 期刊论文 > 论语的君子之道的论文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石小鱼苗

已采纳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君子之道的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所谓的君子就是一个善良的人:君子的内心是完满富足的,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的力量。君子的心中没有担忧,没有恐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个人内心常常反省自己的行为,没有愧疚,就可以做到没有担忧没有恐惧。

真君子是由内而外洋溢出来的人格魅力。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心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所以,君子不苛刻外界,而对自己的内心苛刻。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习上的君子做学问是为了充实自己,修炼自己,完善自己。而如今的人已把学习当作一种为自己谋福利的工具。学习不应想着实用,而要想着自我的修炼。

希望社会上到是一些君子,一个真正的君子。

所谓君子者,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好比一块山间朴玉,经过打磨雕琢后方显得温润有色。那么,君子又当如何雕琢呢?

其一者,以德以善塑其心。古语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书。”德是为人处世的根本。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如果没有道德只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败坏。像我们常听说的“黑客”,用自己的专业技术来损害他人正当的利益,这种作法的确是可耻的。而这种人,是得不到社会尊重的,一旦所作所为公布于世便遭人唾弃,遭人诟病。因此说,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那么怎样才算有道德呢?第一是不犯罪,做一个守法的人,不去偷,不去抢,不去盗,不去。第二是待人接物要将心比心,温润合礼。第三是内外如一,慎独也,即使没人在你的眼前,也不能做有损道德的事。如果能够这样,已经算是一个基本的君子了。

其二者,以诗以书塑其魂。诗可以增人韵味,增人风雅。“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此句正是言人之风雅韵味。一个经常读诗的人必定是一个深有感情的人。我们可以从诗中看到万千意境,万千情绪。我们读诗,也是在了解他人的感情,从欢喜到无奈,从忧愁到悲伤,一字一句之中尽是诗人之情。读诗多了,自然是富有同情心的。既使是一枝花落,但已然成为暗愁无奈的思绪。诗让我们体悟到万千的情感,而这样一个对万物都有情感的人,一定也不会变成凶残无情之人。诗如水也,慢慢地使我们的心越来越柔软,越有人情味。

书则为增智。书是千万年经验的积累,读《本草》可知草木花树之药性,可以医自身;读《史书》可知历史之变迁,可以知人性;读科学著作可以使人知事物的道理。等等书籍,都可增长见识。“书犹药也,读书可以医愚。”但是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人的寿命却是有限的,所以要尽量选择那些重要的书籍去读,好比中外的名著,这些都是经过时代筛选出来的书,自然是有一定的价值。而那些一时畅销书,还是建议少读,毕竟大部分只是为了娱乐心神的。还要知道一件事,那就是阅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我们几乎每天都在阅读,但要分辨哪些是无用的,哪些是有用的,天天读一些明星的琐事新闻,我觉得是没有必要的。但读一些精彩的文章,精彩的故事,倒还是可以的。碎片化的时代,阅读经典则更显得有意义,我们每个人都对一件事一知半解,这就造成了我们的片面浅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很浅薄的话,势必会造成一个社会的狂妄。因此,汲取经典的养料显得更为突出。

其三者,与人交流,为人处世。书上的经验值千金,但是如果没有实践的话,那就并没有什么用处。而且待人接物并不是从书中所学来的,而是在生活中和人交流之中学来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我们在人与人交流之中,才能看清真实的世界。也只有在真实的实践中,经验显得难能可贵。所以说,一个人要经常的出去走动,多去旅旅游,才能真正的'见识到另一番天地。这里我就不用多说了,只要大家走出门去体验一番,就知道市井之间的人情世故。

所谓君子之道,其实无非是让自己臻于完美。在这种臻于完美的道路上,我们可以看到万般的风景。但只有经得住诱惑的人,才能不停的靠近完美。我们应当以圣贤为师,学习他们的品德,去不停的接近他们。圣贤之所以为圣贤,是因为他们有超乎一般人的品质。我们常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但我们又有几人能够做到?我们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我们又有几人能够做到?我们常说“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但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也许早就到了大同社会。之所以我们做不到,是因为人类天性有虚伪的成分,有根本的卑劣性。我们想要摒除这些天生的缺点,无非像圣贤那般,一任而行之。

君子之道在于行,愿我们能够向美好的事物靠拢,上善若水,行之一生。

勾践灭吴讲述了越国国危时,计谋与吴国讲和,达成协议以后,委身于吴国,用了十年的时间招集人口,扩大势力,赢得人心,十年之后,与吴国拼战,报了越十年之辱的一个故事。“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就是言出于此。“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越王勾践就忍辱“偷”生地用了十年的时间来报旧之仇。可见,勾践是一个十分沉得住气,也极稳重的国君。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勾践深明这个道理。用奖赏分明的方法激励每个老百姓,自己也同时下田耕地,“栽稻与脂于舟以行”更为亲近老百姓。使君赢得了民心,老百姓们愿全心全意为越王孝力。

“大丈夫能屈能伸”,勾践“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这正体现出勾践“不俱小节,以大局为重”的难得精神。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勾践若不是对吴国的国情了如直掌,又如何能如此顺利地打胜那一战呢?

在《勾践灭吴》这篇文章中我学到了许多我应该学习的道理和精神。知道我们应该学习勾践的恒心和毅力。在他的身上我明白了,做人“只怕心不恒,不怕事不成”,“小不忍则乱大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勾践灭吴》给我上了深刻的一堂思想品德课,勾践的精神也在我的心里烙下一个深深烙印。

勾践精神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君王应该具备的素质,更应该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是君子之道。

在现实生活中,自己说远远会比别人讲更容易学到知识。

你知道吗?正人君子在说话方面,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言必行,行必果。比如说,当你被你的老板雇佣时,你得尽可能的说服多的顾客来消费,只有这样,你的老板才会考虑给你加薪;当你去理发时,你得描述形容你想要的发型,理发师才会给你做出与之相应的发型;当你坐计程车时,你得告诉司机去哪儿,司机才会将你准确无误的送往目的地……总之,一件事的成败往往在于你是否有一个好的口才,是否有一张好嘴。当然了,正人君子在说话方面,还有一个最明显的优点就是对说话者以敬重,给说话人以面子。在人与人的交谈中,适当的讲个幽默或开个玩笑都会使大多数人觉得你是一个睿智风趣的人,有时甚至会由于你的一个笑话,一个幽默而化干戈为玉帛。给别人提意见时,如果你说的恰到好处,听者也会因你的聪明才智而留下深深的印象。但如果你经常的保持沉默,人们往往会觉得你一无是处,而非沉默是金。

当你陷入困境麻烦之中时,如果你能够将你自己的困境或麻烦准确的说出来时,你会觉得好受些,听者也会更好的去帮助你解决。当然了,如果你觉得心中的压抑像灼烧将要爆裂的铁块时,你也可以在大街上叫喊着狂奔一气,以此来释放心中的不快。

同样的,听也是很重要的。作为一个好的听者,只有善于去听才能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当然了,对别人有意见,在别人说话时是很难说服对方的。在这个时候,你就得先听别人说,只有你愿意听别人说了,别人才会坐下来听你说。作为回报,别人也会考虑你的建议或想法。

总之,说与听是互惠的,只有你洗耳恭听了,才能说服别人;只有你话语准确了,才能造就成功。

这,这就是正人君子的说听之道。

这,这就是正人君子的说听底蕴。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其实每个人都结交过益友损友,只是不懂得如何去选择罢了,与此同时,在莘莘学子的心里,“友”的含义变得广阔无际。

我高中班主任曾说过:一人交友,要乐教益友,避交损友。这句话,想必诸位学子都已烂熟于心了,班主任旧话新谈讲的我都侃然若许。

其实我们在这个年龄段,对花花世界缺乏判断力,总是任由无知的内心,往往这样反而阴差阳错的走上歧途。

例如,在高中时期,往往会出现多个所谓的“混”的学生,反而这样的学生学业往往一事无成,同时养成了一身不良的习惯,这些所谓“混”的学生在一起抽烟,打牌,喝酒。

学生之间彼此打架想必都已是家常便饭了,但是打架,一个叫上自己所谓的“兄弟”一起去帮衬着充"面子"。好几个学生在一起针对一个学生时,那个同学往往势单力薄,不予反抗,往往被拳打脚踢,重伤累累。

而这是一个文明社会不应有的现象。

在学校,这些所谓“混”的学生在一起抽烟,打牌,喝酒。总之,不学无术成为了他们的专有名词,就单是这个泛例,就不足为奇了。

班主任给我们讲起了这个事件:一个“混”的高中生,且所谓的"厉害",他父亲严厉的教唆他,他以为结交了许多“真哥们”,还荒废了自己的学业,和一些人一起,一次,他父亲让他在身上涂了一些类似于血迹的东西,并且让他去找他认为最铁的哥们,去试试看看谁愿意收留他,果真,他去了,想不到一个也没有收留他,在他“兄弟”家,自己说自己杀了人,不知道怎么办,想投靠他时,却冷漠毅然的关上了门。就是这个事件,在回家的路上,心中茫然的重现着刚还在发生的情景。

回到家,被父亲述说了一番后,父亲让他去他叔叔家,这个叔叔和他父亲关系很好,在他敲门时,忐忑不安,见到叔叔时,不知所措,便向叔叔说自己杀了人,不知道怎么办。

他叔叔毅然的让自己的孩子换上有血迹的衣服,去自首。

这个事情,结尾虽然有点传奇的色彩,但却向我们阐明了一个哲理:益友利己,损友害己。

君子之道,你我之间!

君子坐而论道,少年起而行之。

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中,“君子”一次竟出现了一百多次。大圣人孔子在为我们勾勒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君子形象的同时,也诠释了君子的为人之道。

何许人可为君子?

义薄云天,正直浩气方可为君子。

古往今来,一个“义”字素来被人们注重,无论是个人小义,还是民族大义,都发出不可掩盖的光芒。那“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选骨迁坟”的李太白、“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射箭入石”的飞将军李广;皆流传千古,为后人称赞。

然盲讲义气者与“君子”还差一些。俗语说“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在江湖中自然少不了纷争,而君子永远会站在正义的一方,无论利益失得。因为他们正直、清高,一身正气。也正是如此,他们才会被世人敬仰。

信言合一,真诚相待方可谓君子。

从小,父母就给我们讲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懵懂无知的我们仅仅当作了一个故事时光如流水般从手指间逝去,我们一天天的长大,走进家门进入校园后,我们才认知到“诚信”是多么重要。“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句妇孺皆知的话看似毫无分量,但实际上它重若泰山!

多少人只凭自己曾许下的一个诺言而慷慨赴死?又有多少人因食言而被万人讥讽?子曰:“右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真诚待人更是为人处世的第一法则,试问谁愿和一个谎话连篇的人来往?为人诚恳,友谊自固。信言合一,真诚相待正是君子独有的人格魅力。

孝悌修道,百善于心方可为君子。

小时常背的《弟子规》中有“守孝悌”一句,“守孝悌”即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如今仔细品来,古人把它作为育人规则是有道理的。亲情,是世界上最真诚的、最温暖、最珍贵的情感,它伴随着我们的生命历程,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密的“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他们所珍重的母子情、兄弟情、祖孙情无不让历代文人所折服。百善孝为先。只有先做到“孝”才可“成人”进而成“君子”。

一个能做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必定有一颗向善的心。“善”是一种美德,一种智慧。善心好比宝石,在素雅背景的印衬下会显得格外华丽。就君子而竟行善仿佛是与生俱来的,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千千万万的人,经历千千万万的事,到了最后,也许形态样貌都会发生改变,但君子那颗向善的心,如同太阳般永远明亮、温暖。

君子,就如同黑夜里的天空上那金刚钻般的北斗星;义薄云天,正直浩气;信言合一,真诚相待;孝悌修道,百善于心,是他们发光发亮的条件,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君子之道,成为周围那些星星,形成满天星空,照亮黑暗。

169 评论

小花花cat

一、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由孔子所作。在《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待人接物的重要思想。这些思想对当今社会也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世界、正确看待人际关系。本文将就“待人接物”这一主题,分析《论语》中相关内容,并深入剖析孔子的思想。二、 孔子对“待人接物”的思考1. 诚信原则 在《论语·卫灵公章句上下》中, 孔子明确表明: “君子之道, 无不忠信. ”这句话告诉我们, 待人接物应当遵守诚信原则, 用心去体会间隔者的愿望, 避免使用不合适的方式来表达间隔者所带来的冲击; 也就是要真心对待间隔者, 真心地体会间隔者所带来的冲击。 2. 敬重原则 在《论语·雍也上下》中 , 孔子敦促大家 : “敬而无失 , 是仁之大焉 . ” 这只是告诫我们要尽量敬重间隔者 , 采取适当方式来表达对间隔者的尊重 ; 还应注意不能因此而妄加侵略 , 使间隔者处于不利地位 . 3. 有度原则 在 < > 中 , 孔子明白 : “君子之道 , 有度而行 . ” 这告诫我们要根据不同情况适当施加压力 ; 我们应根据间隔者能承受之量施加压力 ; 太大或太小都会适得其反 .三、 结 语 通过上述内容 , 我们已然渐浸理出孔子对“待人接物” 的思考 : 高尚、勤奋、真诚、敢于奉璧———即用心去体会间隔者所带杤ㄧㄢˇs愿望 ; 采取适当方式杤ㄧㄢˇs衷︷ぷ⒆氐┕Σ邪�;

258 评论

圓滿如意妹

【摘 要】关于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学术界观点不一,颇有争议,但总体来说趋向于“仁学核心说”,但也有学者认为“关于孔子的思想核心争议,多是来自观察的角度不同”。文章正是立足于这一点,结合学术界关于孔子核心说的观点论述,对《论语》中的仁、德思想内容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论述,以便进一步分析理解孔子的主体思想内容。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孔子;仁、德;思想 要准确把握和理解《论语》中的“仁、德”思想,必须明确“仁、德”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特点,要讨论这一点首先要弄清楚孔子的思想核心内容。再将其思想核心与孔子的德之思想进行比较分析,以便对《论语》中孔子的“以仁释德”思想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一、核心之论 关于孔子思想的核心历来学术界观点不一,众说纷纭,现就目前学术界关于孔子思想核心内容学说观点进行简要梳理总结,以便能恰当理解论证孔子的“以仁释德”思想。目前,学术界关于孔子思想核心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仁”是核心说。目前这种观点在学术界是主流,而且代表多为名家大家,如冯友兰先生认为:故直尚有行不通处,而仁则无行不通处。故仁为孔子“一贯”之道,中心之学说。故《论语》中亦常以仁为人之全德之代名词。唯仁亦为全德之名,故孔子常以统摄众德。此外,冯友兰先生还认为:仁可包括孝、忠、智、礼、信等德目的含义。持此观点的还有谢无量(《中国哲学史》)、匡亚明(《孔子评传》)、劳斯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一卷)等著名学者。 二是“礼”是核心说。持此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仁”只不过是解释礼、恢复礼的一种手段和措施。如李泽厚先生认为:孔子讲仁是为了释礼,与维护礼直接相关。礼是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氏族统治体系。要求维护和恢复这种体系是仁的根本目标,故提出孔子“以仁释礼”的观点。美国著名学者Fingarette Herbert的观点更为明确:孔子思想外在的礼仪是中心,不是内在的个体心理(仁),此外还有著名学者蔡尚思也持此种观点。 三是多核心说。认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忠恕”、“仁礼”、“仁义”、“仁义礼”等复合或多个概念搭配组成。还有学者认为,孔子思想的包容性与庞杂性,很难用单一的核心学说来概括。学术界关于什么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一直存在着争议,这种争议很大程度上来自观察的角度不同。 二、以仁释德 “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孔子伦理概念群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要明确“仁”与“德”之间关系,首先要对《论语》中“仁”的含义、内容及地位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仁的含义 关于仁的内涵解释是多方面,古今中外学者对此解释可以说众说纷纭,但大都是以德释仁的方法,对仁进行分析阐述,现就朱熹等为例,以人物时间顺序进行简单对比分析。 一是朱熹以德释仁。在《论语集注》中,朱熹常常使用“以德释仁”的方式将德与仁联系起来阐述。朱熹通过“以德释仁”的方式表达了对仁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德的内涵得以进一步明晰和深化。朱熹首先阐述了德与仁的关系: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仁者心存而不放,故其言若有所忍而不易发,盖其德之一端也。仁者,本心之全德。二是晚清通儒陈澧认为:“仁”有三义,一曰爱;二曰心德;三曰淳恳。由此可以看出前两点是根据朱子“爱之理,心之德”的分解而来。三是杨慧杰先生认为,仁有七义:德之总称;一德之名;抉择;自我实现;功能;功夫;仁者。这是杨慧杰先生在“爱与心德”解释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七种解释。四是谢无量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论述孔子之“仁说”时,论述了孔子仁智勇三大德,同时对这三德的关系也做了说明,并认为:“仁可以兼智勇,智勇不能兼仁,故仁为全德之名也。”他进而认为:“仁者实为天理之至纯,可以总括人心之全德者。五是冯友兰先生认为“仁”为全德之名,统摄众德,包含孝、礼、忠、信、直等德目的含义。六是劳斯光先生认为“仁”观念是孔子学说之中心,亦是其思想主脉之终点,“仁”为视人如己,净除私累之境界,并认为“仁、义、礼”构成孔子基本理论,并认为仁能统摄义、礼。再联系朱熹将仁解释为“爱之理,心之德”,杨伯峻在解释《论语》中109个仁时将105个都解释为“仁德”,都可谓以德释仁的典型。 综合上述七家学者对仁的含义解释可归纳为:爱;心德;一德之名;仁德;德之总称;全德;自我实现;功能;功夫;仁者等十一种解释,以德释仁者居七(爱、仁者也为德目之一),且上述学者都强调”仁”为孔子的思想核心,由此可以见得仁是和德密不可分的。对于个人的品德,孔子强调仁和义,尤其是仁。它是一种绝对的道德律。在《论语》里,孔子用“仁”这个字时,有时不是仅指一种特定的品德,而是泛指所有人的德性,这便是“仁人”一词的含义,这种场合下“仁”是品德完美。由此可见“德”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因为从上述各家观点的论述很容易看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勇、清、直、道、和乃至中庸等概念都是孔子的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和论述重点,但无论是从内涵还是外延来讲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和根本目标,那就是德。 因此,本文认为孔子无论是“以礼释仁”还是“以仁释礼”、以及对仁的各种阐释和发挥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德、普及德,借以实现德治的大同理想社会。仁的思想即便是孔子儒学的最高境界或思想核心,但其内容任然是由众德组成,其根本目的还是实现德,实践德。这正是孔子思想中“以仁释德”的最明显例证。 (二)仁的内容 作为孔子的重要思想内容“仁”,在《论语》中一共出现110次之多,可见孔子对仁的重视,但在另一方面孔子又“罕言利与命与仁。”且不轻许人以仁,并认为自己不具备仁的资格,仅以君子居。下面我们就以孔子弟子问仁及孔子理解的仁等几个方面来理解《论语》中“仁”的思想,以便能进一步佐证孔子的“以仁释德”思想。 第一,孔子心目中的仁。孔子及弟子关于仁的问答论述可以简单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仁的含义。孔子心目中的仁的含义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侠义的仁简单的说就是爱人,如樊迟问仁。孔子则直言“曰爱人”,司马牛问仁,孔子的回答是慎语,勿多言,这些回答只是具体而简单的含义。而具有广义的则是对颜渊、仲公和子张问仁的回答分别是: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缘,在家无怨;恭宽信敏惠等宏观方面的论述。 如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意思是说,如果在政治领导上能奉行这五种德行,便是仁。这里主要是就政治和行政领域而言,孔子理解的仁政主要着眼在执政者德行,而不及于政策措施。同时也表达出,仁可以散化为一组更具体的德目,反过来说,一些更具体的德行共同构成了仁的体现。从而,仁既代表了诸多德行的统一性,又是诸德行的总和,可以是整个德行的代表。后世儒学认为仁不仅是所有德行中最重要的德,而且是几个主德之首,更是能够代表各种德性的唯一德性。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这里的回答当然可以被认为与问者的特定状况有关,同时,与子张问仁孔子答恭、宽、信、敏、惠,也是类似的,盖仁是全德,故可以散见几个不同的其他德行。这些对仁的抽象广义解释在本章前面已有论述,不再赘述。 第二,理想之仁。在孔子的心目中仁无疑居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体验和实践仁的主体依然是人,可以说通过仁的体验和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一个“道德的自我”。同时仁在实践的过程中,是一个渐进的历程,任何人在一个时间和一个阶段也不能完美的实现它,所以孔子也不以仁人自居,也不轻许人以仁,有人说:“雍也仁而不佞。”孔子的答复是,“不知其仁(意即雍不为仁),焉用佞”。又答复孟武伯说,子路、冉有、公西华,都“不知其仁”。孔子对所有学生,仅仅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这也未必是说颜渊是仁人。对于令尹子文和陈文子,说他们“忠”或“清”,却不同意他们是仁。 那么在孔子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算仁人呢。下面我们就以《论语》中孔子及与弟子关于子产、管仲的平价,来简要分析一下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之仁。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产之惠。从上述第一段材料可以看出子产具有“恭、敬、惠、义”为特征的君子之德,但孔子只称之为惠人即宽厚慈惠之人。众所周知,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其主要政绩为“论政宽猛、子产告范、不毁乡校、铸刑于鼎”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政治措施,并使郑国民众在强国林立之间平安生存数十年,并以此成为孔子最尊敬的人之一。以至于在其去世之时,孔子泣而流泪称之为“古之遗爱矣”,而并没有许之于仁。分析其原因:一是子产施政宽猛(刑)相济,而不是孔子提倡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二是子产施政益民的范围只是郑国一国之众,而非孔子的天下苍生;三是子产铸刑鼎治国政,而不是孔子所提倡德礼相结合的以德治天下。 管仲之仁。从上述第二、三、四段材料看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孔子说管仲不俭,不知礼,却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由这点来看,孔子认为管仲纵是“有反坫”“有三归”等诸多“不礼”的行为,孔子却称其仁。原因有三:一是有德政之举,辅助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符合孔子“远人不服,修文德使来之”的政治理念;二是有德治之功,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匡扶周室,使天下有一个较长期的(齐桓公在位四十三年)安定局面,这是大有益于大众的事,而这就是仁德。由此可见,按照孔子的观点,谁能够使天下安定,保护大多数人的生命安全,并使之安居乐业,就可以许他为仁。从上述最后一段材料子贡与孔子的问答可以看出孔子最终评价仁人与否的标准是是否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宏伟政治理想目标。由此可见孔子心目中理想“仁”的重要标准,不但要有德政之举,而且还要有德治之功。 (三)求仁之举 仅就仁的概念含义而言,孔子对仁的广义解释包含着求仁的方法,首先是“克己复礼为仁,”并进一步指出“为仁由己”不由人,具体方法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本文认为其含义还应有“非礼勿思”,这符合孔子“仁由己”即主张内在约束的思想特点,在这一层含义中,孔子强调了礼的重要行,同时主张外在的规范“礼”与内在的约束“克己”相结合以实现“天下归仁”目标。其次是以礼待人,仁心爱人。如仲公问仁,孔子的回答也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是强调与人相处要以礼相待,并且要在行动上给予充分重视,如“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其次是真心爱人,替他人着想,做到“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责人之心责己”,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后是对待他人无论是外在于行,还是内在于心,都要表里如一,真正做到“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三、以德为本 仁被朱熹阐述为德的具体表现,在某些情况下,仁表现为“德之一端”,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仁则表现为德的全部。因此,我们可认为朱熹将仁界定为一个经验性的道德本体,通俗地讲,就是诸多道德品质的本原,那么,以“爱人”为基本内涵的仁自然也是以德为本原了,下面以文献为例,进行分析:“心不违仁者,无私欲而有其德也”;“仁,则心德之全而人道之备也”; 尹氏曰:“成德以仁为先。”上面材料旨在说明想要拥有德,就必须按照仁的准则行事,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其德”。 也就是说,在这里,朱熹认为仁是以德为目的的,在现实中实践仁, 实际上是间接地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养,最终使自己的道德趋于完善。 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仁、礼、德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礼只是仁的体现与落实,没有礼,仁就无所依托此,在“齐之以礼”的同时,还要“道之以德”,把德与礼或说是仁与礼紧密结合起来。在孔子这里,仁既是德,德既是仁,“仁德”作为一种系统的道德思想体系,却是孔子首先提出的。把德和礼联系起来,把道之以德与齐之以礼统一起来的德治思想,也是孔子首先提出的。虽然仁和礼是统一不可分割的,但从思想的发展来看,孔子在思想史上做出的新贡献是他的德治思想和仁的思想。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虽然齐之以礼是孔子的目标,而孔子所最关心和讲得最多的,却是道之以德。” 我们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德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包容性,并且很难理解把握,这才促使仁、礼的思想的产生,因为只有两个概念,才能更好的从内心和外在两个方面,对德进行完美的诠释。相对于德来讲,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仁是德的内心道德情感,礼是外在行为规范;仁是德的基础、灵魂,礼是德的体现、落实。有了仁,德才有人性内心的约束和最终归属,那就是一心向善;有了礼,德就可以落实到具体行为上,就有了可以实际检验的德具体标准。仁、礼不只是使德从内心到外在得到落实,它们反过来也起着培养着德的作用;通过仁、礼的内外两方面规范和约束,可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因此,从周公以礼释德思想的产生,到孔子以仁释德思想的建立,并通过孔子对礼之思想的发展和超越,才从内心和外在两个方面对德之思想的真实内容进行了一个全方位的阐释。至于中庸思想,孔子曾说过“中庸之德为至德矣”,本文认为只是德之思想得以完美体现的准则和尺度。至此孔子的“以仁释德”的思想体系已完全确立了起来,其主要内容就是仁礼相结合,中庸为准则,以德为根本。 参考文献 [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 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5] 钱逊.先秦儒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6]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 北京:三联书店,2008. [7]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册[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8] 王博著.汤一介,杨中华主编.中国儒学史・先秦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 Fingarette Herbert:Confucius:The Secular as Sacred,New York :Harper and row,1972.

244 评论

相关问答

  •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论文题目

    法律与道德是重要的行为规范,二者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一直是法律理论的焦点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道德与法律相关的思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小喵酱一小只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高中议论文范文君子之道

    君子,在我眼中,不仅仅是男人的专利,女性达到标准,也可称为君子。 “君子之交淡如水”,这说明了和君子交往,撇开名利色香,只是一种志趣相投,心灵与精

    玥玥285966231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浅析昭君出塞的毕业论文

    王昭君是西汉元帝时和亲宫女,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读了有关王昭君的 文章 ,大家的感想是什么?下面由我来给大家分享王昭君心得,欢迎大家参

    sunbaby8893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与君子报仇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老子有云:“上善若水” 。水是温和的。它平平静静地在那里流淌着,没有风的作乱,它永远都是那样平静、温和。水似乎没有形状,可也能是世上所有的样子。随欲而安的个性,

    佐鉺三鉺洞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关于君子自强不息的议论文素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自强

    豆大王zz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