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45

0子爵绿子0
首页 > 期刊论文 > 中学生的问题研究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春天里的流星

已采纳

关于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和应对方式研究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和应对方式研究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中学生问题行为一直是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也备受教育者的关注。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仔细研究学校生态系统中不同性别、教龄、年级教师对中学生在学习适应、人际交往、行为、情绪、个性等方面问题行为的认知和应对方式。

关键词:

教师;中学生问题行为;认知;应对方式

一、前言

经研究结果表明:

(一)教师认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学习适应、沉迷网络、情感脆弱、意志力薄弱等方面;

(二)女教师比男教师更关注中学生在学习适应和情绪方面的问题行为;不同教龄的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看法基本一致,只在意志力薄弱问题上,教龄10年以上的教师认为更严重;

(三)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

二、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总体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情况

1、中学生存在大量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行为

无论是教师对中学生常见问题行为的选择还是严重程度的判断,参考文献结果表明,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大多数为学习方面的问题,且教师对不同类型问题行为选择的结果也表明教师对学习适应维度的选择所占的比例最大。这些都说明教师认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来自学习适应方面的各种问题行为,且情况较为严重。教师之所以认为学生的主要问题行为来自学习方面是因为,他们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好好学习,所以如果学习方面出现了问题自然是“大问题”;而且学校及以上各级教育机构对教师的考评很大程度是以所教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标准,“于公于私”教师都会将主要的精力投放于学生的学习上,因而也就更关注在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行为。教师提出的中学生学习问题行为具体表现在学习习惯(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遇到不懂问题不主动请教他人、不按时交作业)、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厌学)、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动力、缺乏理想追求不在乎成绩和前途)、学习压力(考试焦虑、过度看重成绩和排名)等方面。

2、中学生沉迷网络

教师普遍认为中学生在行为方面的问题行为突出地表现为沉迷网络,将过多的时间花在网络游戏和聊天上。但在对这个问题可能原因的分析上,教师们持有不同的态度,一类教师认为中学生沉迷上网主要是因为好奇心、自我满足感、寻求刺激的驱使;而另一类教师则认为学生沉迷网络与家长的教养方式和不负责任的态度密切相关,如“有的孩子一整夜没有回家,家长都不知道”等等。这些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有着直接关系。

3、中学生意志力薄弱,情感脆弱

教师认为中学生在个性和情绪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意志力薄弱,不能持之以恒和情感脆弱。在访谈中,大多数教师都认为中学生这两方面的问题行为是密切相关的,“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往往在情感表现上也特别脆弱,经不起一点小小的挫折”。现在提倡要赏识教育,要给学生更多的鼓励,这是对的,但是只提倡这个的话,孩子听到的都是好的,就受不了一点点批评,你说他一点不是,就掉眼泪。还有的教师分析说,“中学生意志力薄弱是导致问题行为的关键,比如意志力差的学生往往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所以学习成绩上不去,而且他们往往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控制,所以也容易迷上网络游戏”。

(二)不同性别、教龄、年级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

1、不同性别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

不同性别教师对中学生常见问题行为的选择和严重程度判断的结果都表明,相对于男教师,女教师认为中学生在学习自觉性、意志力薄弱、情感脆弱等方面的问题更严重。这大概与男女性各自的特点有关。如女性的感觉器官、语言等方面比较发达,加上工作细心、细致等方面的优势,使女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关心学生等方面就做得相对更好一些。而男性口头语言存在着明显的逻辑性和哲理性以及个性方面的独立、坚定和批判性,往往让学生对男教师产生种敬而远之的陌生感,学生因为敬畏男教师,而会掩饰自己。

2、不同教龄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

不同教龄的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基本相同,只在意志力薄弱问题上,教龄10年以上的教师判断更为深刻。根据上述的教师对中学生意志力薄弱的分析,可以看出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往往自我控制能力差,因而也更容易产生问题行为,而教龄越长的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分析也往往更深刻,因而把这项内容看得更严重。一位教龄4年的教师是这么看待学生上网的,“网络其实还是可以给学生带来很多学习上的帮助的,就看老师怎么引导他了,比如安排一些课题让学生通过网络查阅资料,学生慢慢会对网络上的知识感兴趣,而不仅仅是游戏和聊天。”另一位教龄17年的教师则认为,“网络不知道到底有什么会那么吸引他们(学生),对这种上网的问题实在是没有办法,怎么说都没有用”。

(三)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

1、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发现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可以分为直接作用的应对方式和间接作用的应对方式。直接应对方式是指当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出现或尚未出现时,教师对学生直接采取矫正或预防的措施。形式上包括包括

(1)开展主题班会,以中学生出现的某种问题行为为主题,让全体学生共同来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正在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某种问题行为及其带来的影响,并懂得如何进行自我控制、调节;

(2)和学生谈心,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单独交谈,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分析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原因,进行自我认识。同时,教师再采取直接应对方式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1)关爱学生,比如教师更应该把目光关注一些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让他们觉得老师在他们的身边,对他们有信心,这样他们也就会对自己多一点信心”;

(2)尊重学生,“只有你尊重学生了,学生才会尊重你”;

(3)平等对待每位学生,“要在细节上体现对学生的公平、公正;

(4)实时“跟踪”,“布置给学生的任务,不能是一句话交代就完了,一定要有反馈”。

2、影响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应对方式的因素

(1)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知。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教师对师生关系有三种不同的认知,第一种教师将自己定义于同学生“父母”般的角色,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往往表现出苦口婆心的说教,然而这样很可能给学生带来反感,效果并不好。第二种教师认为应该和学生是朋友的关系,这种教师通常为年轻教师,他们常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和学生平等交往,因而很多学生的问题行为就在这种平等的聊天中得以发现和解决。第三种教师也主张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但觉得“和学生打成一片,反而会让一些学生觉得老师好说话,自己犯错误也没有关系,因此这种教师在应对学生问题行为时主张在思想上要有民主、平等的观念,但在行为上和学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2)自身成长和受教育的经历。不少教师在回忆他们自己的成长和受教育的经历中时,这些体验往往影响着他们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我就常给我的学生讲我当年学习生活的艰苦,他们现在的生活太优越了,没有吃苦精神。我想老师不应该高高在上的俯视学生,想想我们自己当学生那会也是一样的,特别希望老师能像大哥哥、大姐姐那样和你聊聊,多关心关心自己;

(3)家长态度的影响。不少家长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行为不闻不问,或是在孩子出现问题后就将所有的责任推卸到学校,这种消极的态度往往让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也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

(4)此外,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有关部门的做法也让教师在应对中学生问题行为时感到困惑和无奈。

三、结论

(一)总的来看,教师认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学习适应、沉迷网络、情感脆弱、意志力薄弱等方面;教师对中学生在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行为有很高的关注,但是对学生内隐的问题行为较少关注。

(二)女教师比男教师更关注中学生在学习适应和情绪方面的问题行为,如学习自觉性差、情感脆弱;不同教龄的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看法基本一致,只在意志力薄弱问题上,教龄较长的教师认为更严重。

(三)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对师生关系的认知、自身的成长和教育经历、家长的态度以及其他社会因素影响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具体应对方式。

273 评论

Summer若然霜寒

近年来,中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与此不对称的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远远做得不够。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摘 要: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被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厌学、考试焦虑普遍。其次,还表现在人际关系、青春期等方面。加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包括:更新教师观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教育研究等。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问题、心理素质、素质教育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前提。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为此,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重视。

1、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1)学习方面: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有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学习效率不高等。

①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中学生中已经有一定的普遍性。

②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等,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2)人际关系方面:

①与老师的关系不和谐产生对抗心理。在中学时期,老师仍然是学生心目中的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护。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影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

②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也缺少了交流和沟通。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膜,缺乏应有的同窗情。

③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能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而专制式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会造成这样的家庭中的学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加上“单亲”家庭等问题的存在,使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或制造了痛苦,会因此憎恨父母、家庭。

(3)青春期方面:

①自卑情绪严重

青少年时期处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过渡的阶段,认知特点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正如“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旦将他们的主观想象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灭,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有自卑倾向的人就会难以忍受,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使自卑的心理深入内心。

导致中学生形成自卑的直接因素有:成绩落后、交往受挫、生理原因、家庭背景等因素。

②逆反心理普遍

。中学生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在许多问题的认知上,都对家长和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将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独立。但是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还是个孩子,还很幼稚,惟恐他们上当吃亏,于是对他们关爱有加,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

另外,中国传统“师道尊严”、“父为子纲”的观念对人们的影响十分深远。于是许多家长和教师无论正确与否,都要求中学生接受他们的观点,这引起中学生的强烈反感。于是,部分中学生就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家长和老师的观点无论对错一律拒绝。以免家长和老师对自己进行干涉,这样就形成了较强的逆反心理。

③性困扰频繁。

性早熟的女生因为发育较快,在班上找不到交往的对象,性晚熟的男生因为较同龄人发育缓慢,在班上也找不到交往的对象。这两种人在班上好象被孤立起来了,于是,他们很痛苦,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性冲动是人的一种本能要求,这是自然的东西,可是,在许多情况下,自然性不得不服从于社会性。如果中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势必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2、加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更新教师的观念。

尽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但仍有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错误认识严重阻滞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有些学校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左右下,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情,有些学校简单地以思想政治工作取而代之,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压服了事。因此,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大力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处于发展期的人。给予学生应有的人文关怀,在解决了他们精神上的困惑和痛苦之后,再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促使他们更好的发展,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本意,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目的。

(2)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一部分是开展心理健康调节训练。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

(3)开设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等原则,这样才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在进行心理治疗时,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

(4)深化学生心理教育研究。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大量的实践问题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教材、研究资料以及评价机制的构建还欠缺;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等也有待进一步明确。中学一线教师应结合实践,深入研究,推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2000字

256 评论

相关问答

  • 高中生早餐研究问题论文

    吃早餐对青春期学生的危害: 一、对大脑的危害。虽说脑组织的重量只占人体重的2-3%,但脑的血流量每分钟约为800毫升,耗氧量每分钟约为45毫升,耗糖量每

    lucherking18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生态学研究问题论文

    中国知网 自己查去

    注册个名那么难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小学学困生问题的研究论文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谈谈笔者肤点的看法:一、关心爱护学生,激发其信心由于“学困生”学习有困 难,往往缺乏学习的自信心,与老师产生心理

    yuki19861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中学生上网吧问题研究论文

    中学生上网利与弊 问题提出 今天当我们步入网络社会,发现青年与网络之间存在众多的契合点,正是这些契合点使青年对互联网“一网情深”。青年在网络影响下千状百态虽然向

    小茉莉0906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大学生问外教的有趣问题研究论文

    Which is your favorite city in China?你最喜欢中国的哪个城市?

    佳佳13817062298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