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95

乖囡好好
首页 > 期刊论文 > 基于扎根理论的案例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inximeng520

已采纳

扎根理论三级编码案例多少个合适,可能很多人在用扎根理论的时候对概念还不太清楚,其实了解清楚概念就会对编码过程更为了解。这个理论英文名叫Grounded Theory (GT),简单来说呢就是你从一堆实验数据中想办法概念化一个理论出来。GT在从定性数据中形成一个理论时会被频繁用到,在我们人机交互领域中,一般会在调研类CHI论文中数据分析时见到。为了更好地理解扎根理论,在此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冯蓉, 张彦通所著《基于扎根理论的在校博士生焦虑心理影响因素研究》中,研究者对28名在校博士生进行访谈得出以下图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博士生焦虑心理,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可以得到科研任务、毕业条件、导师指导、婚恋状态、婚恋观念、就业资本、就业取向、考博动机、个性特点、价值观念等12个实质性编码,通过进一步抽象,便可以得到毕业因素、就业因素、婚恋因素、认知因素这4个理论性编码。这些是怎么得到的呢?根据费小东博士“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要素、 研究程序和评判标准”的总结,扎根理论的第一点是不带设想和偏见地进行编码,并在编码的过程中保持对以下问题的提问:得到的数据是关于什么的研究?事件指出的是哪一个范畴?事件中指出的是正在形成的理论中哪一个部分的哪一个范畴的特征?数据中真实发生的是什么?哪一个基本社会心理过程或社会结构过程处理了行动现场中可以让生活可行的问题?什么代表了基本问题和过程?通过不断提问,得到的产出为数据的中心范畴和变异较大的外部范畴。第二点是不断比较。数据分析者不断比较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比较的依次是:事件与事件:事件和事件的比较发生在数据行句之间的编码过程中;概念与更多事件:当一个概念已经形成,它会和更多的事件进行比较,以便让这个正在形成的概念饱和;概念与概念:概念和概念之间互相比较,以形成一个更加抽象的概念;外部比较(譬如轶事、故事和文献):当一个概念已经达到了它的理论性完整,它可以和文献或个人经验进行比较。第三点是理论性采样(或称数据收集)。理论性采样的是为了形成理论数据分析者同时收集、编码并分析数据,决定下一步要收集什么数据和从哪里可以找到它们,在理论形成的同时发展理论的数据收集过程。第四点是理论性饱和。何时停止采样呢?达到理论性饱和的时候。理论性饱和指的是分析者即使再增加数据也无法进一步发展某一个范畴的特征了,理论性饱和通过交替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到。但关于什么时候达到

147 评论

Toffee0528

——收听自《第六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 扎根理论是一套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程序,它强调理论要来源于原始资料。理论来自1967年美国60年代很多研究者都是将宏大理论进行检验,而年轻人只能做理论的推理和检验,民族志的研究理论不够, Glaser提出扎根理论,他是冷静的经验主义的,强调中层理论,强调理论一定是生成的。 Strauss受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派影响,强调能动性,强调过程、意义探究、要做田野调查。 因此,扎根理论是两大学科传统融合。 在资料、文献以及个人经验和专业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理论;可以将文献作为资料,也可以与现有理论对话, 但不直接搬用已有理论。(不能找一些资料来支持一个理论,比如我想套用SCCT理论来解释就业访谈的个案,这样做就是不对的) 产生的理论必须有资料支撑,扎根在资料中,通过连续比较法生成理论;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生成理论同时进行。 最好开始的时候,不要读本领域实质性的文献,可以读本领域更高位的大理论,比如社会学、人类学、哲学,要有理论的视角,但是读太多本领域的文章会限制你的视角,把自己框住了。 提出研究问题是可以自由灵活的,如果该现象有关的概念还不明晰的时候,或者概念之间的关系还不够理解的时候,你都可以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要有足够的开放性和广泛性,要朝向行动和过程,很多人没有行动、没有困境。当行动者遇到困境,适合用扎根理论。一定要有情境、有困境、有行动、有过程。有人研究好教师的标准,这就没有研究的意义,因为它是静态的,没有情境,不太符合扎根理论的要求。 收集资料,一般按照 理论性抽样 ,而不是人口学变量抽样;根据理论的需要决定抽样标准;根据初步分析结果,采用连续比较法,决定后面的抽样标准。比如说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找了一个老师,发现了一个特点,你会觉得这个特点有点单薄,你可以找跟他不一样的,去访谈,收集资料和实物。抽样的对象可能是事件而不是具体的人,关注的是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一个事件群。什么时候可以停下了了呢?就是理论性饱和的时候,当类属不再出现新属性,有关类属的相关资料开始重复出现。 理论饱和的条件:资料获得的可能性;理论整合度和密度;研究者的理论敏感性 一定要读大理论,扎根理论非常强调对大理论熟悉。理论敏感性怎么来的呢?它来自于读文献、专业经验、个人经验、分析过程。在科学性与创造性之间保持平衡:经常要怀疑,定期跳出来思考,“对方想告诉我什么呢?”“他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经常让我们往上跳一跳,保持怀疑的态度。“机会只给有准备的头脑”。 1。提问。这个事情是怎么发生的?谁?什么?何时?何地?多少?为什么? 2.先概览资料,然后聚焦到词语、句子 3.亮红旗(表示怀疑,是什么意思?真的是这个意思吗?) 4.比较:系统地比较两个以上不同类型,可以创造不同群的类型;翻转法,比较极端,(为什么有的人很快成长成专家,有人五六十岁还是讲师) 基本逻辑:通过连续比较法生成理论 连续比较的目的:找到相关但不必精确的证据;建立经验事实的一般性;概念的具体化; 生成理论的类型: 实质理论:一个实质或经验领域的理论; 形式理论:跨实质领域或概念性理论 自然浮现论:强调实证,资料客观,不要带着自己的理论污染 互动浮现论:强调实用主义+符号互动论。强调把研究者的经验带入到研究中, 参与建构论:实用主义+建构主义。是建构主义的扎根理论,因为你收集的资料是因为你的角色带入到了现场,资料是被你建构过的,各种个人因素和社会关系都让你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这几种版本,都重视编码:将资料掰开、概念化,然后用新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中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扎根理论的本土化改造。 工作任务繁杂,有九个方面的职责,被要求“专业化”,专业发展标准、路径通道不明晰。教育部要求可以走双线发展。 同样类比,师范生是如何找到工作的? (师范生的求职现状是怎样的?各类教育行业对师范生求职有什么要求?师范生是如何应对这些要求的?)看到一段话、一个词,就要给他取个名字,这个事件说了什么事件,代表什么上位概念。 每一句一个批注,要试着理解语言里面想要表达的意思,隐喻的意思,上位的意思, 发现类属: 可以采用分栏的方式逐步抽象,围绕同类现象将概念集群(类属化),然后提出一个更为抽象的概念,这个概念最好是被研究者的本土概念(例如“24小时不停歇”“高速公路和乡间小路”等等),没有的话,可以借用学术的,可以是自创的,可能是借用别的概念而来的,最好是一个本土概念, 把几个类属合并,把属性和维度进行分析,看看这些属性和维度有哪些特质和特征,每一个特征和维度有什么样的连续统计性(强、弱、大、小),进一步把维度归类,确定更上位的属性和类属 以上是第一轮收集资料的过程,我们形成了初步的类属 找到一个跟第一位不同情况的辅导员(为了差异性) 在这个资料出来后,就不用一行一行细致的看了,凡是前面没有的,就抽出来,重要的是补充新的类属及其属性和维度,如“分化的策略”,比如 “进取性”和“适切性” ,表示辅导员在不同干预条件下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多样历程” ,其属性包括反映个体生命阶段的“生命周期”和职业阶段的“生涯资历”等等。进一步完善已有的类属的属性和维度。(我觉得,研究者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把辅导员工作特征概括为“弥散”和“热忱”,提出“进取性”“适切性”“生命周期”“生涯资历”等类属,但普通人只能说出来辅导员工作琐碎、需要给学生爱、需要管孩子和家庭平衡等等通俗的话,不能概括类属) 焦点团体(科级干部、处级干部、组织干部等参加) 根据新的资料,增加新的类属,对已有类属补充新的属性和维度。这个就很有意思,增加了丰富的资料,下图是最终形成的9个类属: 表格中的维度都用大小高低来区分,是比较好分析的,为什么需要有维度呢?因为要形成“模式”, 这一堆人,面临同样的问题,因为不同条件的制约,会有不同的行动,然后形成了不同的结果,每一种结果都有不同的模式 ,这个模式通常是从维度后面往前推的,比如,职业抱负,是高还是低,就是形成了不同的模式,从后面往前推才能形成不同的模式。 截止到目前,这才是第一级编码的完成,但很多人的文章就截止到这里了。 参考格拉泽的做法,先形成核心类属。核心类属的意思是,前面的9个类属,能不能找一个,把前面的都拎起来,就好像一串肉粽,一提都起来了(所有其他类属被其整合入内的主要概念,是对中心现象的概括)一般一项研究通常只选择一个核心类属。 怎么来做呢? 1.讲故事:对中心现象进行描述性叙述 故事讲得精炼而精彩,用很多精炼的概念,把辅导员晋升的困境描述的淋漓尽致,很多描述特别精到,比如:晋升实力、机会空间、职业抱负;饱受伦理的煎熬;理性和感性的犹豫徘徊;专业认同危机,特别形象的概括了辅导员的三种不同的状态。 这是比较理论的客观描述了故事。然后提炼核心类属,从9个类属的更上位开拓出一个新的概念,叫做 “双线晋升悖论:名实分离”,核心类属有两种模式,一是太阳模式,二是房子模式,9个属性都是独立的一部分,共同组成了“核心类属”。 把个各类属的关系讨论一下,其实就是行动者碰到问题的过程是什么样子的,还要形成理论,和理论对话。 界定:将某一主类属与次类属关联起来的一套程序。 于是研究者提出一个范式模型,其实就是符号互动论的视角。 这个时候,才返回去读文献,提出文献中提出的问题。没有人做 政策外意料后果的研究 。强错位:准度、强度大(双职谋取) 弱错位:准度大,评优秀,鼓励展演性工作(论文)(职级为先) 大偏差:(职称为主) 小偏差:没有政策要求的时候,容易晋升(双职弱化) A:很高的位置,不适合做行政 B:副教授、处长,怀疑专业性 c:理性和感性二分 D:没时间精力管学生,内心折磨

162 评论

l波波刘

百度不出吗?

173 评论

相关问答

  • 管理案例研究小论文

    财务管理案例论文选题 一篇论文的选题很重要,选题的好坏关系到论文的价值,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财务管理案例论文选题,欢迎阅读。 1、基于中小企业如何完善薪酬分

    小冷0623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案例研究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研究生案例论文写作时属于注意选取的紧贴时代主题,而且所选的证据要充分正过的

    张壮壮zy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个案研究案例论文

    论文的格式,论文案例怎么写呢? 论文写作,先不说内容,首先格式要正确,一篇完整的论文,题目,摘要(中英文),目录,正文(引言,正文,结语),致谢,参考文献。

    jewelleryz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论文的案例研究法

    案例分析方法亦称为个案分析方法或典型分析方法,是对有代表性的事物(现象)深入地进行周密而仔细的研究从而获得总体认识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如研究科学家的综合方法,就

    苏州饭饭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创业基础论文3000字案例研究

    树立全新的教育目标在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的工作当中,我国的高等教育就是以培养就业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而且还要求学生们被动的去适应这个社会。在这样的目标下,只强调

    馋佬胚祖宗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