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96

爱饭饭大吃货
首页 > 期刊论文 > 少数民族传统织布技艺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欢乐空间装饰

已采纳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民族众多。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生活在各自不同环境区域中的各族人民,身着各式各样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无不体现着所处的地理环境特色和民族风情。总体可以概括为北边长南边短,北边宽南边窄,北边厚南边薄。 同时,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反映在民族服饰情感语言文化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都体现着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统一,体现着各自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 青藏高原地区,主要人口为藏族,他们生活的地方,海拔高,气温低,冬季漫长,夏季短暂,因而他们一年四季都穿着长袍,冬季皮袍,夏季棉袍,袖长宽松,白天当衣,晚上当被。为了生活方便不论男女都将右膊裸露在外,袖子别在腰间。每逢节会,欢歌四起,长空舞袖。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这是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由于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气候条件,使黄土地上人们的服装另有一番情景。冬天人们穿着老羊皮袄,头上裹着白羊肚手巾。夏季白布的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是这一地区典型的民族服装。 生活在新疆天山南北地区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俄罗斯等少数民族兄弟的服饰,则明显的带有西亚各国和俄罗斯的特色,这显然是由于地理环境因素而形成的。 例如:维吾尔族传统的民族服装为男子穿绣花衬衣,外套斜领、无纽扣的“裕袢”,“裕袢”身长没膝,外系腰带。在北疆因天气较寒冷,外套常常有纽扣,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还套穿绣花背心。男女皆喜欢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维吾尔族在此服装用料上喜欢选用纯毛、纯棉、真丝、真皮,妇女喜欢艳丽的衣物,并以耳环、戒指、手镯、项链等饰物点缀。手工刺绣是维吾尔族的传统工艺,衬衣、背心及小圆帽上所绣的花纹图案都十分精美。 居住在云贵高原的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水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也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习习相关。最具特色的是侗族,他们的蜡染闻名于世,成为贵州地区亮丽的风情线。由于这一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山大沟深,林木茂密,溶洞暗河遍布。长期以来与世隔绝,交通不便,为了生存,他们自己纺纱织布,加工洗染。这种用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布料厚实、美观、耐用,可穿、可佩、可戴、可提,不仅有实用价值,更有观赏价值,近年来又成为旅游开发项目之一。作为重要民族的傣族,他们的传统服饰,男子多穿对襟或大襟无领短衫,肥筒长裤,也有少数人穿深色筒裙,用白、青、浅蓝、淡黄色的布包头。女子服饰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西双版纳的妇女上穿白色、绯色或淡绿色紧身窄袖短衫,下着各种花样的长及脚面的筒裙,束银腰带,喜欢留长发,并挽髻于顶,插上梳子或鲜花,典雅大方;也有用大布巾包头的。德宏和耿马的妇女上穿齐腰短衣,下着色彩艳丽的筒裙,发髻位于脑后,余发散拖一绺在背后。服饰衣料过去为土布,现多为丝绸、细花布,更显傣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身材。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江南地区的形容和向往。河流密布,湖海相连,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地势平坦,植物茂盛。在这种地理环境中生活的各民族同胞,他们的服饰天人合一,环境造就,典雅别致,小巧玲珑,以薄、短、轻、柔、艳而著称。 彩云之南的傣族、僳僳族、白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由于生活在祖国的西南边疆,这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天蓝水碧,风景如画。他们的服饰色彩艳丽,轻柔飘逸,女人们的裙子有摆裙,有长裙,有褶裙。特别是傣家妇女穿的筒裙,五颜六色,美丽得像孔雀开屏,不仅好看而且合身适用。由于这里地处边陲,过去封闭落后,观念保守,所以,很少有短裙。瓦族妇女的裙子也是筒裙,但没有傣族筒裙长,色彩以黑、红相间为主,这与她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有关。 我国广大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是重要的农耕地带和人口集中区域,生活在这里的广大同胞以汉族为主,服饰介于高原和水乡之间。生活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渔民,服饰与其他各地区民族的服饰相比较,则是最简洁不过的了。渔民们长年生活在气候温热湿潮的水上作业,捕鱼打捞,穿着简练、轻便、易于晾晒的服装,这完全是由于地理环境而形成的。 贵州东南部地区的妇女,将多种图腾崇拜的形象融合于一体,以水牛的头和角、羊胡、虾须、蛇身、鱼尾等整合为意象中的“苗龙”形象,刺绣在自己的衣服和围裙上,表达自己的民族信仰。 这些视觉信息传达符号不仅对服装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使服装呈现千姿百态、靓丽夺目的艺术效果,同时更重要的是它以形象化的创造性语言,记录下了民族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民族情感世界的演变,为研究民族服饰艺术提供了极具史料价值的佐证。同时,这些信息符号也反映了勤劳智慧的苗族超凡的艺术概括和对装饰艺术的大胆追求。 我国北方民族喜欢在嫁妆的鞋垫、肚兜上刺绣鸳鸯戏水、喜鹊登梅、凤穿牡丹、富贵白头、并蒂莲、连理枝、蝶恋花及双鱼等民俗图案,以隐喻的形式,将相亲相爱、永结同心、白头到老的纯真爱情注入到形象化的视觉语言之中,反映了朴素纯洁的民俗婚姻观,同时,赋予纹样造型以生命的律动,表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勃勃生机。而方胜、如意纹、盘长等造型符号和纹样,则反映广大劳动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真诚期盼,表达朴素纯真的审美情趣。 从上面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服饰实际上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形象。它的功能一是遮风祛寒,二是装饰美观。但是,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和情感的影响,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无不打上这一地区的烙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地理环境和情感造就了民族服饰。

300 评论

邮政邮政

云南,人类重要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云南各民族融合、演变、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自战国时期建立滇王国以后,行政建制和区划经过无数次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云南。元谋人:大约170万年前,原始人群时期的人类就生活在中国大地上。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到新石器时代,居住在滇池、洱海附近的人们,已能使用石斧之类简单的生产工具,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有些地方的人还会建造简易木结构房,并逐渐形成较大的村落。庄跤入滇:公元前三世纪,庄跤通过黔中郡向西南进攻,“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建立了滇国。庄跤等将较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带进了云南,促进了云南的发展,标志着云南从政治上与内地联系的开始。秦开五尺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云南设置郡县,开“五尺道”,从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附近,因路宽仅五尺,故称“五尺道”。五尺道的开辟沟通了首都咸阳经四川与云南东部的联系,并委派官吏入滇治理,使其成为秦帝国的组成部份。汉武开滇: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将军郭昌率巴蜀之兵临滇,设益州郡,下属24县,郡府设在滇池县(今晋宁县),云南为其中一个县,县城设在今祥云县的,“云南驿”。汉王朝调整了郡县,改变部落相立,不相统属的状况,带进了一些封建生产关系。这一时期青铜工具的使用,牛耕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农业耕作水平。高超的冶炼技术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各种青铜器物品的出土,显示了民间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大群被放牧的牛、马、绵羊和山羊与家畜猪、犬一道,标志了滇国发达的畜牧业。汉武帝还派唐蒙扩建“五尺道”,改名“西南夷道”。汉王朝还组织人力开凿博南古道,日趋频繁的商贾往来,促进了西南与东南亚各国,尤其是与缅甸、印度的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武开滇。 诸葛亮治南:三国时期,现在的云南及黔西,川西南的部份地区统称为“南中”。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统三路大军亲征云南,他采取“不以力制,而取其心服”的政策,当进入滇西地区洱海(大理一带)时,迅速平定了云南奴隶主贵族发动的叛乱,降服了当地大姓孟获,对孟获“七擒七纵”,使盂获心悦诚服地投降,井发誓永不造反。因此诸葛亮很快平定南中,云南成为蜀汉的一部分。爨氏据滇:公元317年司马睿称帝,建东晋,东晋初年,由内地迁至云南的爨(音窜cuan)势力逐渐强大,爨琛自主为王,统治滇池地区,爨氏历统治400多年,把滇池地区称作昆川(或昆卅),并与随、唐王朝保持经济文化联系。六诏统一:公元738年贞观时期,唐王朝扶持蒙舍诏统一“六诏”,建立以洱海为基地的“南诏国”,诏主皮罗阁被封为“云南王”,南诏历传13王,统治200余年。段氏建立大理国:公元937年,段思平灭南诏建大理国,公元1117年,宋朝封大理首领为“云南节度使”,政治中心在洱海区域,以大理为都城,相传22 世,共统治316年。在大理国统治期间,鄯阐城(今昆明)逐渐成了滇中最繁盛的一座城池。其间留下了著名的“孔雀胆”的故事。元跨革囊: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军征云南,破大理国,1267年封第五子忽哥赤为云南王, 1271年其子被害身亡。公元1274年忽必烈派赛典赤·赡思丁到云南。公元1276年,元朝已正式建云南行中书省为全国11个行省之一,从此“云南”正式作为省级行政区的名称。政治中心由大理迁至昆明。赛典赤到云南后,在经济上制定赋税,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在政治上,一改过去残酷屠杀的做法,代之以善民族关系,兴办教育、安定政治形势的政策。突出的如五百里滇池,原常泛滥成灾,赛典赤征召民工,凿开海口,疏通螳螂川,使滇池水由海口经螳螂川流入金沙江通。云南现有世界遗产有:丽江古城、三江并流保护区、石林三处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昆明、丽江、大理、建水、巍山现有历史遗迹:元谋人、白沙壁画 、滇越铁路、茶马古道、沧源崖画、陆军讲武堂 、爨龙颜碑云南历史名人:熊庆来、郑和、龙云、卢汉、楚图南、李根源、赵藩、钱南园

117 评论

主君的太阳Soo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是一种民族文化,其本质是为人们创造合理和美的视觉享受。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创造与文化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文化在少数民族服饰特征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民族服饰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又体现着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征和意义。 时代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八十年代,我们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看到男女老少穿着民族服装在田间劳动,赶集,参加民族节日,载歌载舞,体现出浓郁的民族气息和地方特点。九十年代后,还看到中、老年妇女、儿童穿着民族服装。到2000年以后,只有老年妇女穿民族服装。例如2004年,我们到云南神秘美丽的泸沽湖,即以摩梭人独特的婚俗著称的女儿国住了两个晚上,看到平时只有老年人穿民族服装,晚上酒吧里的服务小姐才穿民族服装招待客人,还有举行营业性的篝火晚会时才有男女青年穿着民族服装和客人一起跳舞。在白天,除了老年妇女,感觉都是汉人,感受不到电视报导、杂志和图片反映的民族人物风俗。其他民族地区的情况基本类似。在丽江的四方街只有餐馆、茶室、商店的服务员才穿民族服装,体现出浓厚的商业味,缺少自然亲切的气氛。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在提倡保护环境、回归自然、保护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今天,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服饰逐渐汉化。这个问题若不能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再过几代,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将不复存在,这将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遗憾。由于云南省复杂多样的地理和立体气候因素,人们迁徙定居,各个民族的文化长时间相互影响,逐渐形成本民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民族服饰也紧跟着形成了一套有着本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风格。过去多数少数民族都居住在偏远地区,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很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相对较慢,有的地区经济还相当落后。服饰形成自身的民族特色后,一般变化相对不大。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交通便捷,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缩短了地球的空间距离,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出现了不同文化的大碰撞。这些情况难免影响了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心理。内地人穿的服装款式多样化、个性化、形式简洁大方、穿戴方便,体现着时代的审美意识。多数服装是工业化大生产的产物,因此经济实惠,人们不做服装,只选购服装。而少数民族的传统服装大多数是自己做,也有一些是由当地裁缝做。制作工艺是一代代传承下来。苗族服装满身都是花纹图案刺绣,一套服装做下来要花一年的时间,至少半年时间。有的民族服饰还要用无机原料装饰,如玉石、翡翠、宝石、玛瑙、绿松石、金、银、锡、铜。还有人工制品,如陶瓷、珐琅、料珠、玻璃等等。一套服装做下来成本也很高,从原材料的采集和处理,纺线,织布,裁布,缝衣,刺绣都是在劳动之余进行,很少有妇女能专门在家做女红而不干农活和家务事。这些都是辛苦费时的劳动。也反应出少数民族妇女勤劳、朴实、爱美的精神追求。一套服装制成后,穿戴也较繁杂。如打包头,系腰带,扣钮扣,打绑褪,戴装饰物,编头发等。现在少数民族中的中青年人都是建国以后出生的,接受的是现代文化的教育,和外部世界的接触也较多,受到城里人的生活方式的影响。青少年要读书学习,在家务农,做家务事,很少有多余的时间学习制作服装和刺绣。看到城里人的穿着和电视里的时装模特儿的表演,也增加了自己的好奇心和审美感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审美观念。我曾问过一些少数民族为什平时不穿本民族服装,他们说主要是穿戴麻烦,制作民族服装费工费时,缝制成本也高。有的人还认为自己的民族服装土气,但恰愉是这种土气才有特色。人们一般都有从众的思想,毕竟汉族人口众多,和汉族生活和工作在一起的少数民族逐渐改变了自己民族的习俗,而忽视了自身独特的民族风俗文化。从广意上讲它就是一门艺术,也是时代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开发旅游经济的重要资源。所以那些制作精细费工耗时的民族服装的工艺技术面临失传的危险,加上少数民族穿着汉化的问题,这也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忧虑和思考。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和民族地方文化作为代价,走向单一性的现代文化。那不是变相的种族灭绝吗?如果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单调,失掉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内多样化民族的生命力。对我国长远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将产生隐性的消极影响,显性的影响就是阻碍旅游事业的发展,千百年来蕴育出的灿烂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将付之东流。拯救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呼吁政府对现代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流失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发挥其调节社会关系的职能作用,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重振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风采。本人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建立民族服饰文化活性的保护机制少数民族服饰汉化的倾向是现代化生活冲击的结果。如果我们不采取活性的保护机制,到完全汉化后再来恢复民族服饰文化就相当困难了。这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文化管理部门认真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建立建全有效的活性保护机制,同时也需要民间的积极配合和参与保护。1.树立保护本民族服饰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民族服饰文化的形成有自身的历史渊源和合理性,也是现代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本民族生命力的象征。如果本民族文化被汉化,就意味着本民族有名无实和变相的消亡。这不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吗?这些问题应该让每个少数民族引起共识,并为保护本民族服饰文化做出积极的贡献。在“保护本族语言”的一文中写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那些一开始用本族语言接受教育的人会具有更好的自信心,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只有学生一开始就接受本族语言的教育才会产生最优秀的人才。”那么,从民俗学的角度看,穿本民族服装,才能树立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自尊心,才能知道保护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吸取别人的长处,自我更新,发展,完善,确立自信心,才能以自己的独特风貌在多民族的大家庭中相互交往,实现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在建筑形式上,一些专家提出要有民族性才有国际性,我想这个观念引用到民族文化服饰上也是一样的。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国际社会的接轨,各民族只能展示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精心打造自身可持继性发展的文化品牌才能屹立在国际大家庭里。在2003年,台湾高山族访问团身穿民族服装来到祖国大陆,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接待,并和当地民众联欢,以本民族的歌舞表演给大家看,体现出对祖国的眷恋、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自尊自信。这些使人深受感动。

249 评论

Yuan圆圆圆

少数民族学着汉族的样子,统一和改革了文字,中原的农作物输入并开始兼用先进的农(阴)历纪年法,中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汉族人也开始从少数民族那里学习少数民族音乐,同时大量的外域乐器也随之传入中原,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织布机械和织锦技术的传入

198 评论

相关问答

  • 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生论文选题

    您好,体育专业也有很多侧重点的,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一点的方面写,如球类、体操类等,也可以写自己对体育专业的一些看法和观点等等。 为您提供部分体育论文选题: 1、

    汉口小霸王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论文

    生物多样性科学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话题。贵州是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的省份,据统计,贵州省境内植物种数在国内名列第四位,动物种数在国内名列第三位,贵州还是野生食用菌生长的

    幻影墨斗鱼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布依族民族服装制作工艺研究论文

    文化变迁是文化人类学最富时代感的研究课题。我国民族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把研究的重点从过去的社会形态理论转向了各个民族具体的文化现象和现代化进程,涌现出了

    PaperwizPx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民族艺术研究期刊多少钱

    《民族艺术研究》自1988年办刊以来,有22年的历史了。2007年,我院与云南民族研究所正式签订协议,携手办刊。在双方的努力下,《民族艺术研究》已发展成为全国核

    猜我猜不猜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少数民族传统织布技艺研究论文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民族众多。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生活在各自不同环境区域中的各族人民,身着各式各样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无不体现着所处的地理环境特色

    爱饭饭大吃货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