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30

善良哒小虾米
首页 > 期刊论文 > 唐贤三昧集研究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寻找梦想之旅

已采纳

(一)以文拟人,形神一贯 余尝作文论中国文评特色①,谓其能近取诸身,以文拟人;以文拟人,斯形神一贯,文质相宣矣。举证颇详。郑君朝宗谓余②:“渔洋提倡神韵③,未可厚非。神韵乃诗中最高境界。”余亦谓然。拙文中已引宋张茂献《文箴》④、方虚谷《瀛奎律髓》评许浑《春日题韦曲野老村舍》诗语、明唐顺之记《李方叔论文》⑤,而说明之矣。人之骨肉停匀,血脉充和,而胸襟鄙俗,风仪凡近,则伦父堪供使令,以筋力自效耳。然尚不失为健丈夫也。若百骸六脏,赅焉不存,则神韵将安寓着,毋乃精气游魂之不守舍而为变者乎。故无神韵,非好诗;而只讲有神韵,恐并不能成诗。此殷璠《河岳英灵集·序》论文⑥,所以“神来、气来、情来”三者并举也。渔洋“三昧”,本诸严沧浪,不过指含蓄吞吐而言,《池北偶谈》卷十八引汾阳孔文谷所说“清远”是也。而按《沧浪·诗辨》,则曰:“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诗之品有九: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其大概有二:优游不迫、沉着痛快。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云云。可见神韵非诗品中之一品,而为各品之恰到好处,至善尽美。选色有环肥燕瘦之殊观⑦,神譬则貌之美而赏玩不足也;品庖有蜀腻浙清之异法⑧,神譬则味之甘而余回不尽也。必备五法而后可以列品,必列九品而后可以入神。参观《庄子·天运》篇论柤梨桔柚,《论衡·自纪》篇论美色、悲音、酒食。优游痛快,各有神韵。放翁《与儿辈论文章偶成》云:“吏部、仪曹体不同⑨,拾遗、供奉各家风⑩。未言看到无同处,看到同时已有功。”窃谓倘易“已”字为“始”字,则鉴赏更深一层,譬如沧浪之论“入神”是也。沧浪独以神韵许李杜,渔洋号为师法沧浪,乃仅知有王韦;撰《唐贤三昧集》,不取李杜,盖尽失沧浪之意矣⑾。故《居易录》自记闻王原祁论南宗画⑿,不解“闲远”中何以有“沉着痛快”;至《蚕尾文》为王芝厘作诗序⒀:始敷衍其说,以为“沉着痛快”,非特李、杜、昌黎有之,陶、谢、王、孟莫不有。然而知淡远中有沉着痛快,尚不知沉着痛快中之有远神淡味,其识力仍去沧浪一尘也。明末陆时雍选《古诗镜》、《唐诗镜》⒁,其《绪论》一编,标举神韵,推奉盛唐,以为“常留不尽,寄趣在有无之间”。盖隐承沧浪,而于李杜皆致不满。讥太白太利,为才使;讥少陵失中和,出手钝,病在好奇。《诗病在过》一条中,李、杜、韩、白胥遭指摘,独推尊右丞、苏州。一则以为摩诘不宜在李杜下,再则以为诗贵色韵,韦兼有之。斯实上继司空表圣《与王驾评诗》之说,而下接渔洋者。后人因菲薄渔洋,而亦归罪沧浪;涂说乱其皂白,俗语流为丹青,恐古人不受此诬也。翁覃溪《复初斋文集》卷八有《神韵论》三首⒂,胸中未尽豁云霾,故笔下尚多带泥水。然谓诗“有于高古浑朴见神韵者,有于风致见神韵者,有在实际见神韵者,亦有虚处见神韵者,神韵实无不该之所”云云,可以矫渔洋之误解。惜未能为沧浪一白真相。胡元瑞《诗薮》内编卷五曰⒃:“作诗大要,不过二端:体格声调、兴象风神而已。体格声调,有则可循;兴象风神,无方可执。故作者但求体正格高,声雄调畅;积习之久,矜持尽化,形迹俱融,兴象风神,自尔超迈。譬则镜花水月:体格声调,水与镜也;兴象风神,月与花也。必水澄镜朗,然后花月宛然;讵容昏鉴浊流,求睹二者。”窃欲为胡氏更进一解曰:讵容水涸镜破,求睹二者。姚姜坞《援鹑堂笔记》卷四十四云⒄:“字句章法,文之浅者也,然神气体势皆由之而见。”其犹子惜抱本此意,作《古文词类纂·序目》云⒅:“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此沧浪说之注脚也。古之谈艺者,其所标举者皆是也;以为舍所标举外,诗无他事,遂取一端而概全体,则是者为非矣。诗者,艺之取资于文字者也。文字有声,诗得之为调为律;文字有义,诗得之以侔色揣称者,为象为藻,以写心宣志者,为意为情。及夫调有弦外之遗音,语有言表之余味,则神韵盎然出焉。《文心雕龙·情采》篇云:“立文之道三:曰形文,曰声文,曰情文。”按Ezra Pound论诗文三类⒆,曰Phanopoeia,曰Melopoeia,曰Logopoeia,与此词意全同。惟谓中国文字多象形会意,故中国诗文最工于刻画物象,则稚癔之见矣。人之嗜好,各有所偏。好咏歌者,则论诗当如乐;好雕绘者,则论诗当如画;好理趣者,则论诗当见道;好性灵者,则论诗当言志;好于象外得悬解者,则谓诗当如羚羊挂角,香象渡河。而及夫自运谋篇,倘成佳构,无不格调、词藻、情意、风神,兼具各备;虽轻重多寡,配比之分量不同,而缺一不可焉。(40—42页) ①指《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见于《文学杂志》一卷四期,1937.8。附于本章之后。 ②郑朝宗:福建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 ③神韵:清王士禛(渔洋山人)提倡神韵说,要求诗歌“天然澄淡”、“风神韵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强调“兴会神到”、“得意忘言”,推崇唐代的王维、孟浩然一派诗。 ④张茂献:宋人章颖字茂献,存疑。 ⑤方虚谷:元代方回号。有《瀛奎律髓》四十九卷。许浑:唐代诗人。唐顺之:明代古文家,有《荆川集》十二卷。 ⑥《河岳英灵集》:唐代殷璠辑唐诗选集,三卷。 ⑦环肥燕瘦:相传唐玄宗贵妃杨玉环与汉成帝后赵飞燕,一肥一瘦,均有姿色。 ⑧蜀腻浙清:川菜与浙菜有浓腻清淡之别。 ⑨吏部:吏部侍郎韩愈。仪曹:唐以前有此官称,即礼部员外郎,柳宗元曾官礼部员外郎。 ⑩拾遗:左拾遗杜甫。供奉:供奉翰林李白。 ⑾严羽以李杜诗为“入神”之作,王士禛推神韵为诗中最高境界,但选辑《唐贤三昧集》,收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四十多家,唯独不收李杜。 ⑿《居易录》:清王士禛撰,三十四卷。王原祁:清代画家。 ⒀《蚕尾文》:即王士禛撰《蚕尾集》十卷,续集二卷,后集二卷。 ⒁陆时雍选辑《古诗镜》三十六卷,《唐诗镜》五十四卷。 ⒂翁覃溪:清翁方纲号。撰有《复初斋文集》三十五卷。 ⒃胡元瑞:明胡应麟字。撰有《诗薮》内编六卷,外编六卷,续编二卷,杂编六卷。 ⒄姚姜坞:清姚范字。有《援鹑堂笔记》五十卷。 ⒅惜抱:清姚鼐有惜抱轩,因称惜抱先生。编有《古文辞类纂》七十四卷。 ⒆译者EzraPound:译音庞德,美国现代派诗人兼评论家。 中国古代文论,以神韵为诗中的最高境界,乃是近取于身,以文拟人者。神韵本是指人的风神气度,从人的骨肉血脉之体中,看出人的胸襟、风仪,这跟教养志趣有关。以神韵谈艺最早见于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所谓“神韵气力”。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亦云:“鬼神人物有生物之状,须神韵而后生。”司空图论诗“神而自神”,在酸咸之外(《与李生论诗》),是以神味为主。殷璠论诗以神、气、情三者并举(《河岳英灵集序》),皆不离近取于身,以文拟人之“神”。可见,无神韵者非好诗,但只有神韵者也不一定能成为好诗。 严羽讲诗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五法必备,而后列品。诗品有九: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九品之后,“优游不迫,沉着痛快”,可以入神,乃诗之最高境界。可见神韵不是诗法,也不是诗品中的一品,而是各品之至善至美者,严羽以为惟有李白、杜甫之诗当称入神之作。明胡应麟云:“盛唐气象混成,神韵轩举”(《诗薮·内篇》〉,陆时雍《诗镜总论》云:“诗之佳,拂拂如风,洋洋如水,一往神韵行乎其间”,皆标举神韵,亦推盛唐。但陆氏不同意严羽推李杜为大家,而以王维“写色清微”、“披情着性”,韦应物“有色有味,吐秀含芳”,高适“调响气佚,颇得纵横”,岑参“好为巧句”为唐诗名手。神韵说始自严羽,陆时雍隐承,但具体认识有如此之不同。钱先生指出陆氏实是“上继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之说,而下接渔洋者”。王士禛选辑《唐贤三昧集》不取李杜,虽主神韵说,仅知有王维、韦应物,实则并未尊崇严羽的主张,他以为“优游不迫,沉着痛快”,不仅李白、杜甫、韩愈有,陶潜、谢灵运、王维、孟浩然亦有,而不知李、杜、韩的“沉着痛快”中亦有陶、谢、王、孟之淡远。后人在批评王士禛时,每每归罪于严羽,毫无道理。翁方纲论诗,谓神韵无处不在,可以矫正王士禛对严羽的误解。 明胡应麟提出作诗的要点,一是体格声调,一是兴象风神。前者关于诗的体制、风格和声律,比较具体,有章可循;后者关于诗的意象气韵,比较抽象,不易捉摸。他还以巧妙的比喻解释说:体格声调犹如水与镜,兴象风神犹如月与花,必水清镜明,然后才能映照出水中月、镜中花,否则水浊镜昏,则花月皆不可见。清姚范论诗认为,字句章法虽是起码要求,但神气体势均得由一定的字句章法才能表现,达不到起码的要求,也无从表现高尚的境界。姚鼐论诗文,以神理、气味为文之精,格律,声色为文之粗,但如舍弃格律和声色,神理和气味便无从表现。这些意见均可作为严羽“五法备,而后列品;九品后,可以入神”的注脚。 总之,诗是可以吟咏的文字艺术,必须有声调格律等形式上的要求,也应有写心宣志等内容上的要求,及至达到“调有弦外之遗音,语有言表之余味,则神韵盎然出焉”的最高境界。刘勰论文,以形文、声文、情文为文采,讲究对偶、声律、词藻,美国的现代派诗人论文有三类,即所谓显像的诗文、音乐的诗文、语言的诗文,与刘勰的意思是相同的。 综观中外谈艺者,大多是从上述几个方面立论的,偶有不同也是侧重点的差异。钱先生总结得很为周全:善歌者,论诗应如乐;善绘者,论诗应如画;善理趣者,论诗应见道;善性灵者,论诗应言志;善于象外求悬解者,论诗应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但是,及至自己写作时,无一不讲究布局谋篇,格调、词藻、情意、风神,均不应舍弃,只是轻重安排不同而已。

185 评论

败家小歪歪

我正在读的“疯狂的功名成就”不错!一个德国人什么沃尔夫冈.舒尔茨写的!里面的观点比较新颖~此书能对你工作的方向有所引导~此外我觉得易中天的书也不错~品三国,大话方言,中国的男人和女人,很多。。。有盗版的合集,不过推荐正版~此书符合你的要求,拓宽知识面~小说推荐“玉观音”,情节不错还有网络小说“老板我动了你的老婆”

128 评论

神仙鱼左倾45

先秦文学 * 神话:女娲神话,伏羲神话,黄帝神话,帝俊神话,羿神话,夸父神话,嫦娥神话等。 * 先秦诗歌 ** 《诗经》:《国风》,《雅》,《颂》等。 ** 文体 *** 四言诗:《诗经》研究,《诗序》,《毛诗故训传》,《毛诗传笺》,《诗谱》,《毛诗正义》,《诗总闻》,众诗集传》,《诗缉》,《诗经.通论》,《毛诗后笺》,《毛诗传笺通释》,《诗毛氏传疏》,《诗古微》,《诗经原始》,《诗三家义集疏》,《诗经通解》等。 *** 古谣谚 *** 逸诗 *** 楚辞 **** 辞赋家:屈原,宋玉等。 **** 作品:《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等。 **** 文体:骚体,赋等。 *** 《楚辞》研究:《楚辞章句》,《楚辞音》残卷,《楚辞补注》,《楚辞集注》,《楚辞通释》,《楚辞灯》,《山带阁注楚辞》,《屈原赋注》,《屈骚指掌》,《屈子章句》,《屈赋微》等。 * 先秦散文: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周易》,《尚书》,《春秋》,《左传》,《国语》,《论语》,《孙子》,《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商君书》,《韩非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战国策》,《穆天子传》,《礼记》,《列子》等。 * 先秦寓言 * 先秦文学理论批评 ◆ 秦汉文学 * 汉代诗歌 * 两汉乐府 ** 诗人:韦孟,梁鸿,张衡,马融,孔融,秦嘉、徐淑,郦炎等。 ** 作品:《古诗十九首》,苏李诗,《孔雀东南飞》等。 ** 文体:楚歌,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 * 汉赋 ** 辞赋家:贾谊,枚乘,淮南小山,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扬雄,冯衍,班固,班昭,傅毅,张衡,王延寿,蔡邕,赵壹,祢衡等。 ** 文体:古赋 * 秦汉散文 ** 散文家:李斯,陆贾,贾谊,晁错,邹阳,董仲舒,司马迁,刘向,班彪,王充,王符,仲长统,荀悦等。 ** 作品:秦刻石,《淮南子》,《史记》,《盐铁论》,《韩诗外传》,《汉书》等。 * 汉代文学理论批评: ** 理论批评家:扬雄,王充等。◆ 三国两晋文学 * 三国两晋诗 ** 诗人:曹操,曹丕,曹植,陈琳,王粲,刘桢,阮踽,徐斡,蔡琰,应璩,缪袭,阮籍,嵇康,嵇含,傅玄,张华,傅咸,左思,左棻,陆机,陆云,潘岳,潘尼,石崇,欧阳建,张载,张协,孙楚,刘琨,郭璞,王(言赞),张翰,杨方,曹毗,庾阐,许询,孙绰,支遁,谢混,殷仲文,谢道韫,陶渊明,湛方生等。 ** 风格流派: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正始体,太康体,玄言诗等。 * 十六国文学 * 三国两晋赋 ** 辞赋家:曹丕,曹植,王粲,何晏,向秀,刘伶,成公绥,束皙,木华等。 * 三国两晋散文 ** 散文家:曹丕,陈琳,阮瑀,徐干,嵇康,诸葛亮,李康,陈寿,李密,羊祜,杜预,陆机,夏侯湛,皇甫谧,鲁褒,王沈,袁宏,庾亮,李充,王羲之,陶渊明等。 ** 作品:《三国志》 * 三国两晋文学理论批评 ** 理论批评家:曹丕,陆机等。 ** 理论批评著作:《典论·论文》,《文赋》,《文章流别论》,《抱朴子》等。◆ 南朝文学◆ 北朝文学 * 南朝诗歌 * 北朝诗歌 ** 诗人:谢灵运,颜延之,刘铄,王僧达,王微,鲍照,鲍令晖,汤惠休,吴迈远,沈约,江淹,谢跳,王融,虞炎,陆厥,刘绘,孔稚跬,虞羲,萧衍,范云,丘迟,吴均,何逊,柳恽,王僧孺,萧统,王筠,刘骏,刘孝绰,刘孝仪,刘孝威,徐悱,刘令娴,王籍,陶弘景,萧纲,萧绎,徐摛搞,庾肩吾,萧子显,萧子云,阴铿,张正见,江总,周弘正,常景,郑道昭,温子升,邢劭,魏收,刘逖,庾信,王褒,萧憨等。 ** 风格流派:元嘉体,宫体诗,徐庾体等。 ** 总集和选本:《玉台新咏》,《乐府诗集》,《古诗纪》,《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古诗选》,《古诗源》,《采菽堂古诗选》,《八代诗选》,《汉魏乐府风笺》等。 ** 文体:乐府诗体,杂体诗,联句等。 * 南朝乐府 * 北朝乐府 ** 作品:《木兰诗》 * 南朝辞赋 * 北朝辞赋 ** 辞赋家:谢惠连,谢庄,鲍照,江淹,庾信等。 ** 总集和选本:《七十家赋钞》 ** 文体:俳赋 * 南朝文 * 北朝文 ** 散文家、骈文家:傅亮,王微,谢庄,鲍照,王俭,沈约,江淹,谢脁,张融,任昉,刘峻,丘迟,孔稚硅,陶弘景,裴子野,苏绰,徐陵,庾信等。 ** 作品:《后汉书》,《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弘明集》,《颜氏家训》等。 ** 总集和选本:《文选》,《古文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骈体文钞》,《六朝文絮》等。 ** 文体:骈文 * 汉魏六朝小说 ** 作品:《燕丹子》,《博物志》,《西京杂记》,《搜神记》,《拾遗记》,《世说新语》,《神仙传》,《神异经》,《十洲记》,《汉武帝内传》,《汉武洞冥记》,《飞燕外传》,《幽明录》,《异苑》,《述异记》,《续齐谐记》等。 * 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 ** 理论批评家:刘勰,钟嵘等。 ** 理论批评著作:《文心雕龙》,《诗品》等。 * 汉魏六朝文学史料:《华阳国志》,《高僧传》,《建康实录》等。◆ 隋唐五代文学 * 隋唐五代诗 ** 诗人:杨广,杨素,卢思道,薛道衡,王绩,李世民,王梵志,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杜审言,沈佳期,宋之问,上官仪,刘希夷,张若虚,陈子昂,上官婉儿,李峤,苏味道,李隆基,张九龄,张说,王翰,刘眘虚,王湾,崔颢,祖咏,储光羲,崔国辅,王昌龄,常建,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王之焕,高逋,岑参,李颀,李白,杜甫,刘长卿,沈千运,孟云卿,李嘉袖,贾至,张继,元结,郎士元,顾况,戎昱,卢纶,司空曙,韩翃,钱起,寒山,李益,张谓,韦应物,皎然,刘言史,武元衡,孟郊,韩愈,卢仝,刘叉,李贺,贾岛,柳宗元,刘禹锡,戴叔伦,张仲素,王建,张籍,白居易,元稹,李绅,杨巨源,薛涛,姚合,张祜,杜牧,许浑,李商隐,赵嘏,马戴,曹邺,郑嵎,李群玉,方干,陈陶,温庭筠,鱼玄机,于渍,胡曾,曹唐,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聂夷中,唐彦谦,罗隐,秦韬玉,郑谷,张泌,齐己,吴融,韩惺,杜苟鹤,曹松,韦庄,贯休,花蕊夫人等。 ** 风格流派:初唐四杰,沈宋,王孟韦柳,高岑,大历十才子,韩孟,郊岛,元白,张王乐府,新乐府运动,元和体,长庆体,温李,皮陆,香奁体等。 ** 总集及研究著作:《唐人选唐诗(十种)》,《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才调集》,《唐音》,《唐诗鼓吹》,《唐诗品汇》,《诗归》,《唐贤三昧集》,《唐诗别裁集》,《唐诗三百首》,《唐诗大系》,《万首唐人绝句》,《唐音统签》,《全唐诗》,《全五代诗》,《唐诗百名家全集》,《唐诗纪事》,《唐才子传》,《五代诗话》,《五七言今体诗钞》,《十八家诗钞》等。 ** 文体:古体诗,近体诗,律诗,应试诗,绝句,六言诗,竹枝词,杨柳枝等。 * 唐五代词 ** 词人:张志和,白居易,刘禹锡,韦应物,王建,温庭筠,皇甫松,李璟,李煜,和凝,韦庄,牛峤,薛昭蕴,毛文锡,欧阳炯,顾复,鹿虔扆,牛希济,李殉,孙光宪,张泌,冯延巳等。 ** 总集及研究著作:《花间集》,《尊前集》,《唐五代词》,《教坊记》,《乐府杂录》等。 * 隋唐五代文 ** 散文家、骈文家:魏徵,玄奘,慧立,富嘉谟,吴少微,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张说,苏颋,李邕,萧颖士,李华,贾至,独孤及,元结,梁肃,柳冕,陆贽,裴度,权德舆,吕温,李观,韩愈,柳宗元,欧阳詹,李翱,樊宗师,皇甫浞,孙樵,刘蜕,舒元舆,白居易,刘禹锡,牛僧孺,李德裕,杜牧,令狐楚,李商隐,段成式,皮日休,陆龟蒙,罗隐,司空图等。 ** 风格流派:初唐四杰,韩柳,唐宋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等。 ** 总集:《文馆词林》,《文苑英华》,《唐文粹》,《全唐文》等。 ** 文体:古文,时文,四六文,律赋等。 * 唐代传奇 ** 正传奇作家:张(上“族”下“鸟”),沈既济,李公佐,白行简,陈鸿,沈亚之等。 ** 作品及专集:《古镜记》,《补江总白猿传》,《离魂记》,《柳氏传》,《柳毅传》,《霍小玉传》,《南柯太守传》,《周秦行纪》,《无双传》,《飞烟传》,《虬髯客传》,《昆仑奴》,《聂隐娘》,《红线》,《莺莺传》,《玄怪录》,《续玄怪录》,《纪闻》,《集异记》,《甘泽谣》,《传奇》,《三水小牍》,《宣室志》,《酉阳杂俎》,《剧谈录》,《云溪友议》,总集、类书,《异闻集》,《太平广记》,《虞初志》,《唐宋传奇集》,《唐人小说》等。 * 唐代敦煌通俗文学: ** 敦煌歌辞 ** 变文 ** 作品:《伍子胥变文》,《张义潮变文》,《维摩诂经讲经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等。 ** 总集:《敦煌掇琐》,《敦煌变文集》,《云谣集杂曲子》,《敦煌歌辞总编》等。 * 隋唐五代文学理论批评 ** 理论批评家:皎然,司空图等。 ** 理论批评著作:《诗式》,《二十四诗品》,《诗人主客图》等。 * 隋唐五代文学史料:《朝野佥载》,《唐国史补》,《隋唐嘉话》,《大唐新语》,《因话录》,《文镜秘府论》,《刘宾客嘉话录》,《杜阳杂编》,《本事诗》,《阙史》,《北里志》,《唐摭言》,《鉴诫录》,《北梦琐言》,《唐语林》,《容斋随笔》,《登科记考》,《唐两京城坊考》,《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等。◆ 宋代文学 * 宋代诗 ** 诗人:徐铉,王禹偁,柳开,惠崇,杨亿,钱惟演,寇(上“淮”下“十”),石延年,晏殊,魏野,张泳,宋祁,林逋,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石介,李觏,王安石,王令,文同,苏轼,孔平仲,张舜民,张未,郭祥正,惠洪,道潜,黄庭坚,晁补之,陈师道,贺铸,洪朋兄弟,徐俯,晁冲之,韩驹,唐庚,郑侠,秦观,李纲,朱弁,刘子翚,陈与义,吕本中,曾畿,汪藻,吴可,王庭珪,李清照,周紫芝,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萧德藻,周必大,朱熹,楼钥,叶逋,戴复古,岳珂,裘万顷,洪咨夔,高翥,乐雷发,华岳,汪莘,方岳,赵汝(钅遂),刘克庄,敖陶孙,王迈,叶绍翁,严羽,赵师秀,翁卷,徐照,徐玑,林景熙,郑思肖,汪元量,文天祥,龚开等。 ** 风格流派:西昆体,苏梅,苏门四学士,苏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江西诗派,江湖派,四灵体。 ** 总集及研究著作:《西昆酬唱集》,《瀛奎律髓》,《宋诗钞》,《宋百家诗存》,《宋十五家诗选》,《宋诗纪事》,《宋诗别裁集》,《宋诗精华录》,《唐宋诗举要》,《江湖集》,《谷音》等。 * 宋代词 ** 词人:晏殊,范仲淹,王观,张先,柳永,晏几道,苏轼,李之仪,秦观,晁端礼,仲殊,舒亶,赵令峙,毛滂,曹组,魏夫人,贺铸,周邦彦,扬无咎,陈克,张元斡,朱敦儒,叶梦得,苏庠,赵鼎,康与之,李清照,王安中,万俟咏,赵佶,向子谨,程垓,岳飞,朱淑真,史浩,韩元吉,陆游,张孝祥,辛弃疾,葛立方,陈亮,姜夔,刘过,张镃,石孝友,高观国,吴潜,赵善括,李曾伯,杨炎正,王沂孙,吴文英,陈人杰,蒋捷,史达祖,李好古,陈允乎,张炎,周密,刘辰翁,邓光荐,沈瀛等。 ** 风格流派:婉约派,豪放派等。 ** 总集及研究著作:《乐府雅词》,《碧鸡漫志》,《花庵词选》,《绝妙好词》,《阳春白雪》,《增修笺注妙选草堂诗馀》,《乐府补题》,《唐宋名贤百家词》,《宋六十名家词》,《词综》,《彊村丛书》,《四印斋所刻词》,《词选》,《宋四家词选》,《全宋词》,《本事词》,《词林纪事》,《唐宋词人年谱》,《词苑丛谈》等。 ** 文体:词 * 宋代文 ** 作家:柳开,石介,穆修,尹洙,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曾巩,苏洵,宋祁,王安石,苏轼,苏辙,刘敞,沈括,李鹰,胡铨,吕祖谦,陈亮,谢翱,谢枋得等。 ** 风格流派:欧苏,三苏等。 ** 总集及研究著作:《宋文鉴》,《四六法海》,《南宋文范》,《唐宋文举要》等。 ** 文体:文赋 * 宋代笔记文 * 宋代志怪与传奇 ** 作家:乐史 ** 作品:《括异志》,《睽车志》,《夷坚志》,《稽神录》,《幕府燕闲录》,《赵飞燕别传》,《王榭传》,《流红记》,《梅妃传》,《江淮异人录》,《谭意歌传》,《王幼玉记》,《绿窗新话》,《醉翁谈录》,《李师师外传》,《隋炀帝海山记》等。 ** 总集:《青琐高议》 * 宋元话本 ** 作品:《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全相平话五种》,《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等。 ** 文体:平话,话本等。 * 宋代文学理论批评 ** 理论批评家:张戒,姜夔,严羽等。 ** 理论批评著作《潜溪诗眼》,《岁寒堂诗话》,《白石道人诗说》,《韵语阳秋》,《沧浪诗话》,《词源》,《诗人玉屑》等。 * 宋代文学史料:《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冷斋夜话》,《后村诗话》,《宋诗话辑佚》,《能改斋漫录》,《老学庵笔记》,《东京梦华录》,《云麓漫钞》,《贵耳集》,《吹剑录》,《云谷杂记》,《鹤林玉露》,《春渚纪伺》,《邵氏闻见录》,《(木呈)史》,《侯鲭录》,《宋人轶事汇编》,《宋朝事实类苑》等。◆ 辽代文学 * 诗人:萧观音 * 总集及研究著作:《辽诗话》,《辽诗纪事》,《辽文存》,《辽文萃》,《全辽文》等。◆ 金代文学 * 诗人:宇文虚中,党怀英,周昂,段克己,吴激,刘迎,王寂,元好问,蔡松年,赵秉文,李纯甫,辛愿,赵可,王庭筠,李俊民,王若虚,赵元,杨云翼,蔡珪,完颜璹等。 * 总集及研究著作:《中州集》,《金文雅》,《全金诗》,《金文最》,《河汾诸老诗集》,《金诗纪事》等。 * 词人:刘中尹,元好问等。 * 总集:《全金元词》,《中州乐府》等。 * 散文家:蔡松年,党怀英,赵秉文,李纯甫,元好问等。 * 总集及研究著作:《金文雅》,《金文最》等。 * 宋金诸宫调: ** 作品:《董解元西厢记》,《刘知远诸宫调》等。 * 金代文学理论批评: ** 理论批评家:王若虚 ** 理论批评著作:《滹南诗话》 * 金代文学史料:《归潜志》◆ 元代文学 * 元代诗 ** 诗人:耶律楚材,刘秉忠,方回,王恽,戴表元,仇远,刘因,赵孟睿 觯 钤兀 菁 墩ィ 覀菟梗 斓氯螅 钗 澹 碛腥桑 鹏悖 即蹋 哞叮 晔停 绥 趺岬取?lt;BR> ** 总集及研究著作:《元诗选》,《元诗别裁集》,《元诗纪事》等。 * 元代词 ** 词人:张之翰,刘敏中,陆文圭,袁易,张雨,李孝光,张翥,萨都刺,倪瓒,邵亨贞等。 ** 总集:《全金元词》 * 元代散文 ** 散文家:王恽,姚燧,柳贯,欧阳玄,黄(氵晋),马祖常,苏天爵等。 ** 总集:《元文类》 * 元代散曲 ** 散曲作家:杜仁杰,胡祗遹,卢挚,薛昂夫,张可久,贯云石,张养浩,乔吉,刘致,徐再思,张鸣善,王和卿,杨朝英,汪元亨,刘庭信,睢景臣,曾瑞等。 ** 总集:《全元散曲》 ** 文体:散曲 * 元代杂剧 ** 剧作家:白朴,李文蔚,石君宝,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郑光祖,杨显之,张国宾,李直夫,郑廷王,纪君祥,尚仲贤,王伯成,杨梓,乔吉,秦简夫,朱凯,李好古,康进之,武汉臣,高文秀,费唐臣,宫天挺等。 ** 作品:《西厢记》,《包待制陈州粜米》等。 ** 风格流派:元曲四大家 ** 总集及研究著作:《元刊杂剧三十种》,《元曲选》,《元曲选外编》,《中原音韵》,《录鬼簿》,《太和正音谱》等。 ** 文体:杂剧 * 元代南戏 ** 剧作家:高明 ** 作品:荆刘拜杀 ** 总集及研究著作:《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南词叙录》等。 ** 文体:南戏 * 元代小说 ** 作品:《好儿赵正》,《三国志平话》等。 * 元代文学理论批评 ** 正理论批评著作:《修辞鉴衡》,《吴礼部诗话》等。◆ 明代文学 * 明代诗 ** 诗人:刘基,杨基,高启,袁凯,马中锡,李东阳,王九思,唐寅,文徵明,李梦阳,王廷相,王廷陈,康海,何景明,边贡,徐祯卿,杨慎,皇甫冲,谢榛,高叔嗣,徐中行,李攀龙,吴国伦,王世贞,梁有誉,袁宗道,高攀龙,袁宏道,钟惺,袁中道,谭元春,瞿式耜,陈子龙,张煌言,夏完淳等。 ** 风格流派:台阁体,茶陵诗派,前七子,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复社,畿社等。 ** 总集及研究著作:《列朝诗集》,《明诗别裁集》,《明诗综》,《明诗纪事》等。 * 明代词 ** 词人:瞿佑,聂大年,杨循吉,王世贞,施绍莘,陈子龙等。 ** 总集:《明词综》 * 明代散文 ** 散文家:宋濂,刘基,方孝孺,吴宽,马中锡,祝允明,王守仁,何孟春,归有光,唐顺之,王慎中,茅坤,王世贞,宗臣,李贽,袁宗道,袁宏道,王思任,钟惺,袁中道,艾南英,徐霞客,谭元春,刘侗,张岱,张溥等。 ** 风格流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等。 ** 总集:《明文海》,《古文观止》等。 ** 文体:八股文 * 明清散曲 ** 散曲作家:汤式,王九思,王磐,杨慎,陈铎,金銮,冯惟敏,薛论道,顾大典,刘效祖,赵南星,沈自晋,赵庆熔等。 ** 总集及研究著作:《盛世新声》,《词林摘艳》,《雍熙乐府》,《南词新谱》,《吴骚合编》,《顾曲麈谈》,《散曲丛刊》等。 * 明代戏曲 ** 戏曲作家:贾仲明,杨讷,朱有炖,邵灿,徐霖,邱濬,康海,李开先,徐渭,高濂,李日华,梁辰鱼,汪道昆,王世贞,周朝俊,汤显祖,屠隆,沈璟,王骥德,孙钟龄,冯梦龙,吕天成,阮大铖等。 ** 风格流派:临川派,吴江派等。 ** 总集及研究著作:《曲品》,《传奇品》,《盛明杂剧》,《六十种曲》,《曲海总目提要》等。 ** 文体:传奇戏曲 * 明代小说 ** 小说家:罗贯中,瞿佑,施耐庵,李昌祺,吴承恩,罗懋登,冯梦龙,凌濛初,陈忱,董说等。 ** 作品:《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杨家府演义》,《海公案》,《封神演义》,《金瓶梅》,《石点头》,《龙图公案》,《禅真逸史》,《醉醒石》,《醒世姻缘传》等。 ** 总集:《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英雄谱》,《今古奇观》,《西湖二集》等。 ** 文体:拟话本,演义,章回小说等。 * 明代文学理论批评 ** 理论批评家:徐祯卿,谢榛,王世贞,李贽,袁宏道,王骥德等。 ** 理论批评著作:《怀麓堂诗话》,《南濠诗话》,《谈艺录》,《四溟诗话》,《艺苑卮言》,《国雅品》,《诗薮》,《曲律》等。 ** 丛编:《历代诗话》,《历代诗话》,《历代诗话续编》等。◆ 清代文学 * 清代诗 ** 诗人:钱谦益,陈贞慧,吴伟业,杜濬,钱澄之,顾炎武,归庄,屈大钧,冯班,宋琬,余怀,施闰章,尤侗,吴嘉纪,叶燮,梁佩兰,吴兆骞,彭孙通,陈恭尹,王士禛,宋荦,查慎行,赵执信,屈复,沈德潜,郑燮,胡天游,袁枚,蒋士铨,赵翼,姚鼐,翁方纲,洪亮宙,黎简,黄景仁,吴锡麒,王昙,孙原湘,张问陶,舒位,彭兆荪,汪端,席佩兰等。 ** 风格流派:江左三大家,岭南三家等。 ** 总集及研究著作:《清诗别裁集》,《湖海诗传》,《清诗铎》,《晚晴簃诗汇》等。 * 清代词 ** 词人:吴伟业,王夫之,吴绮,孙枝蔚,顾景星,毛奇龄,陈维崧,唐梦赉,朱彝尊,毛际可,曹贞吉,蒋景祁,徐釻,顾贞观,纳兰性德,厉鹗,吴锡麒,黄景仁,张惠言,项鸿祚等。 ** 风格�1�7

313 评论

叶伟2050

[中国名著]:古典 红楼梦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中国名著]:韬略 易经· 孙子兵法 鬼谷子 [中国名著]:武侠 笑傲江湖 书剑恩仇录 萍踪侠影 天龙八部 [外国名著]: 哈姆雷特 安徒生童话 1001夜 [中国现代]: 野草 金粉世家 - 作家传记 - 金庸 鲁迅 林凯龙 曹操 《诗经》 02《国风》 03《雅》 04《颂》 05《诗序》 06《毛诗故训传》 07《毛诗传笺》 08《诗谱》 09《毛诗正义》 10《诗总闻》 11《诗集传》 12《诗缉》 13《诗经通论》 14《毛诗后笺》 15《毛诗传笺通释》 16《诗毛氏传疏》 17《诗古微》 18《诗经原始》 19《诗三家义集疏》 20《诗经通解》 21《离骚》 22《九歌》 23《天问》 24《九章》 25《远游》 26《卜居》 27《渔父》 28《九辩》 29《招魂》 30《大招》 31《楚辞》研究 32《楚辞章句》 33《楚辞音》残卷 34《楚辞补注》 35《楚辞集注》 36《楚辞通释》 37《楚辞灯》 38《山带阁注楚辞》 39《屈原赋注》 40《屈骚指掌》 41《屈子章句》 42《屈赋微》 43《周易》 44《尚书》 45《春秋》 46《左传》 47《国语》 48《论语》 49《孙子》 50《老子》 51《墨子》 52《孟子》 53《庄子》 54《荀子》 55《商君书》 56《韩非子》 57《晏子春秋》 58《吕氏春秋》 59《战国策》 60《穆天子传》 61《礼记》 62《列子》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名著] 01《古诗十九首》 02苏 李诗 03《孔雀东南飞》 04秦刻石 05《淮南子》 06《史记》 07《盐铁论》 08《韩诗外传》 09《汉书》 10《三国志》 11《典论·论文》 12《文赋》 13《文章流别论》 14《抱朴子》 15《玉台新咏》 16《乐府诗集》 17《古诗纪》 18《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19《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20《古诗选》 21《古诗源》 22《采菽堂古诗选》 23《八代诗选》 24《汉魏乐府风笺》 25《木兰诗》 26《七十家赋钞》 27《后汉书》 28《水经注》 29《洛阳伽蓝记》 30《弘明集》 31《颜氏家训》 32《文选》 33《古文苑》 34《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35《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36《骈体文钞》 37《六朝文□》 38《燕丹子》 39《博物志》 40《西京杂记》 41《搜神记》 42《拾遗记》 43《世说新语》 44《神仙传》 45《神异经》 46《十洲记》 47《汉武帝内传》 48《汉武洞冥记》 49《飞燕外传》 50《幽明录》 51《异苑》 52《述异记》 53《续齐谐记》 54《文心雕龙》 55《诗品》 56《华阳国志》 57《高僧传》 58《建康实录》 [隋唐名著] 01《唐人选唐诗(十种)》 02《河岳英灵集》 03《中兴间气集》 04《才调集》 05《唐音》 06《唐诗鼓吹》 07《唐诗品汇》 08《诗归》 09《唐贤三昧集》 10《唐诗别裁集》 11《唐诗三百首》 12《唐诗大系》 13《万首唐人绝句》 14《唐音统签》 15《全唐诗》 16《全五代诗》 17《唐诗百名家全集》 18《唐诗纪事》 19《唐才子传》 20《五代诗话》 21《五七言今体诗钞》 22《十八家诗钞》 23《花间集》 24《尊前集》 25《唐五代词》 26《教坊记》 27《乐府杂录》 28《文馆词林》 29《文苑英华》 30《唐文粹》 31《全唐文》 32《古镜记》 33《补江总白猿传》 34《离魂记》 35《柳氏传》 36《柳毅传》 37《霍小玉传》 38《南柯太守传》 39《周秦行纪》 40《无双传》 41《飞烟传》 42《虬髯客传》 43《昆仑奴》 44《聂隐娘》 45《红线》 46《莺莺传》 47《玄怪录》 48《续玄怪录》 49《纪闻》 50《集异记》 51《甘泽谣》 52《传奇》 53《三水小牍》 54《宣室志》 55《酉阳杂俎》 56《剧谈录》 57《云溪友议》 58《异闻集》 59《太平广记》 60《虞初志》 61《唐宋传奇集》 62《唐人小说》 63《伍子胥变文》 64《张义潮变文》 65《维摩诘经讲经文》 66《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67《敦煌掇琐》 68《敦煌变文集》 69《云谣集杂曲子》 70《敦煌歌辞总编》 71《诗式》 72《二十四诗品》 73《诗人主客图》 74《朝野佥载》 75《唐国史补》 76《隋唐嘉话》 77《大唐新语》 78《因话录》 79《文镜秘府论》 80《刘宾客嘉话录》 81《杜阳杂编》 82《本事诗》 83《阙史》 84《北里志》 85《唐摭言》 86《鉴诫录》 87《北梦琐言》 88《唐语林》 89《容斋随笔》 90《登科记考》 91《唐两京城坊考》 92《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 [宋代名著] 01《西□酬唱集》 02《瀛奎律髓》 03《宋诗钞》 04《宋百家诗存》 05《宋十五家诗选》 06《宋诗纪事》 07《宋诗别裁集》 08《宋诗精华录》 09《唐宋诗举要》 10《江湖集》 11《谷音》 12《乐府雅词》 13《碧鸡漫志》 14《花庵词选》 15《绝妙好词》 16《阳春白雪》 17《增修笺注妙选草堂诗馀》 18《乐府补题》 19《唐宋名贤百家词》 20《宋六十名家词》 21《词综》 22《□村丛书》 23《四印斋所刻词》 24《词选》 25《宋四家词选》 26《全宋词》 27《本事词》 28《词林纪事》 29《唐宋词人年谱》 30《词苑丛谈》 31《宋文鉴》 32《四六法海》 33《南宋文范》 34《唐宋文举要》 35《括异志》 36《睽车志》 37《夷坚志》 38《稽神录》 39《幕府燕闲录》 40《赵飞燕别传》 41《王榭传》 42《流红记》 43《梅妃传》 44《江淮异人录》 45《谭意歌传》 46《王幼玉记》 47《绿窗新话》 48《醉翁谈录》 49《李师师外传》 50《隋炀帝海山记》 51《青琐高议》 52《五代史平话》 53《宣和遗事》 54《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55《全相平话五种》 56《京本通俗小说》 57《清平山堂话本》 58《潜溪诗眼》 59《岁寒堂诗话》 60《白石道人诗说》 61《归愚集》 62《沧浪诗话》 63《词源》 64《诗人玉屑》 65《诗话总龟》 66《苕溪渔隐丛话》 67《冷斋夜话》 68《后村诗话》 69《宋诗话辑佚》 70《能改斋漫录》 71《剑南诗稿》 72《东京梦华录》 73《云麓漫钞》 74《贵耳集》 75《吹剑录》 76《云谷杂记》 77《鹤林玉露》 78《春渚纪闻》 79《邵氏闻见录》 80《棠湖诗稿》 81《侯鲭录》 82《宋人轶事汇编》 83《宋朝事实类苑》 [辽金文学名著] 01《辽诗话》 02《辽诗纪事》 03《辽文存》 04《辽文存》 05《辽文萃》 06《全辽文》 07《中州集》 08《金文雅》 09《全金诗》 10《金文最》 11《河汾诸老诗集》 12《金诗纪事》 13《全金元词》 14《中州乐府》 15《金文雅》 16《金文最》 17《董解元西厢记》 18《刘知远诸宫调》 19《滹南遗老集》 20《归潜志》 [元代名著] 01《元诗选》 02《元诗别裁集》 03《元诗纪事》 04《全金元词》 05《元文类》 06《全元散曲》 07《西厢记》 08《包待制陈州粜米》 09《元刊杂剧三十种》 10《元曲选》 11《元曲选外编》 12《中原音韵》 13《录鬼簿》 14《太和正音谱》 15荆 刘 拜 杀 16《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17《南词叙录》 18《好儿赵正》 19《三国志平话》 20《修辞鉴衡》 21《吴礼部诗话》 [明代名著] 01《列朝诗集》 02《明诗别裁集》 03《明诗综》 04《明诗纪事》 05《明词综》 06《明夷待访录》 07《古文观止》 08《盛世新声》 09《词林摘艳》 10《雍熙乐府》 11《南词新谱》 12《吴骚合编》 13《顾曲麈谈》 14《散曲丛刊》 15《曲品》 16《传奇品》 17《盛明杂剧》 18《六十种曲》 19《曲海总目提要》 20《三国志演义》 21《水浒传》 22《西游记》 23《杨家府演义》 24《海公案》 25《封神演义》 26《金瓶梅》 27《石点头》 28《龙图公案》 29《禅真逸史》 30《醉醒石》 31《醒世姻缘传》 32《古今小说》 33《警世通言》 34《醒世恒言》 35《今古奇观》 36《英雄谱》 37《西湖二集》 38《明会典》 39《南濠诗话》 40《谈艺录》 41《四溟诗话》 42《艺苑卮言》 43《国雅品》 44《诗薮》 45《曲律》 46《历代诗话》 47《历代诗话》(丛书) 48《历代诗话续编》 [清代文学名著] 01《清诗别裁集》 02《湖海诗传》 03《清诗铎》 04《晚晴□诗汇》 05《清词综》 06《全清词钞》 07《清名家词》 08《古文辞类纂》 09《清骈体正宗》 10《湖海文传》 11《清文汇》 12《诗骚韵注》 13《桃花扇》 14《清人杂剧》 15《杂剧三集》 16《北词广正谱》 17《平山冷燕》 18《聊斋志异》 19《隋唐演义》 20《女仙外史》 21《说岳全传》 22《五色石》 23《绿野仙踪》 24《说唐演义全传》 25《夜谭随录》 26《娱目醒心编》 27《红楼梦》 28《儒林外史》 29《镜花缘》 30《野叟曝言》 31《虞初新志》 32《何典》 33《照世杯》 34《好逑传》 35《东周列国志》 36《闲情偶寄》 37《□斋诗话》 38《围炉诗话》 39《原诗》 40《带经堂诗话》 41《声调谱》 42《说诗□语》 43《一瓢诗话》 44《论文偶记》 45《随园诗话》 46《瓯北诗话》 47《石洲诗话》 48《赋话》 49《雨村曲话》 50《文史通义》 51《北江诗话》 52《剧说》 53《初月楼古文绪论》 54《清诗话》 55《词话丛编》 56《新曲苑》 57《清诗话续编》 58《山房随笔》 59《青楼集》 60《南村辍耕录》 61《万历野获编》 62《少室山房笔丛》 63《蠖斋诗话》 64《漫堂说诗》 65《脂砚斋红楼梦辑评》 66《小说考证》 67《小说旧闻钞》 68《中国通俗小说书目》 69《西湖游览志馀》 70《宋元戏曲史》 [近代文学名著] 01《近代诗钞》 02《道、咸、同、光四朝诗史一斑录》 03《晚清四十家诗钞》 04《全清词钞》 05《箧中词》 06《广箧中词》 07《近三百年名家词选》 08《皇朝经世文编》 09《续古文辞类纂》 10《涵芬楼古今文钞》 11《古今文综》 12《当代八家文钞》 13《晚清文选》 14《儿女英雄传》 15《施公案》 16《品花宝鉴》 17《荡寇志》 18《花月痕》 19《三侠五义》 20《青楼梦》 21《彭公案》 22《海上花列传》 23《自由结婚》 24《负曝闲谈》 25《邻女语》 26《苦社会》 27《市声》 28《黄绣球》 29《六月霜》 30《晚清小说史》 31《榴花梦》 32《笔生花》 33《养一斋诗话》 34《昭昧詹言》 35《艺概》 36《白雨斋词话》 37《石遗室诗话》 38《饮冰室诗话》 39《人间词话》 40《普天忠愤集》 41《中国近代反侵略文学集》 42《晚清文学丛钞》 43《晚清文艺报刊述略》 44《晚清戏曲小说目》 [现代文学名著] 01《初期白话诗稿》 02毛泽东诗词 03《革命烈士诗抄》 04《陈毅诗选》 05《天安门诗抄》 06《现代十六家小品》 07《解放区短篇创作选》 08《红岩》 09《中国小说史略》 10《马克思主义与文艺》 11《谈艺录》 12《诗论》 [文学理论名著] 01《典论·论文》 02《文赋》 03《文章流别论》 04《抱朴子》 05《文心雕龙》 06《诗品》 07《诗式》 08《二十四诗品》 09《诗人主客图》 10《潜溪诗眼》 11《韵语阳秋》 12《岁寒堂诗话》 13《白石道人诗说》 14《沧浪诗话》 15《诗人玉屑》 16《词源》 17《诗话》 18《修辞鉴衡》 19《吴礼部诗话》 20《新旧唐书杂论》 21《南濠诗话》 22《谈艺录》 23《四溟诗话》 24《艺苑卮言》 25《国雅品》 26《诗薮》 27《曲律》 28《闲情偶寄》 29《□斋诗话》 30《围炉诗话》 31《原诗》 32《带经堂诗话》 33《声调谱》 34《说诗□语》 35《一瓢诗话》 36《论文偶记》 37《随园诗话》 38《论诗》 39《石洲诗话》 40《赋话》 41《雨村曲话》 42《文理》 43《北江诗话》 44《剧说》 45《初月楼古文绪论》 46《养一斋诗话》 47《昭昧詹言》 48《艺概》 49《白雨斋词话》 50《石遗室诗话》 51《饮冰室诗话》 52《人间词话》 [少数民族文学名著] 01《蒙古秘史》 02《宝贝念珠》 03《黄金史》 04《仓央嘉措情歌》 05《萨迦格言》 06《贤者喜宴》 07《猴鸟故事》 08《福乐智慧》 09《突厥语辞典》 10《宇宙人文论》 11《越人歌》 12《白狼王歌》 13□勒歌 14《江格尔》 15《格斯尔传》 16《成吉思□的两匹骏马》 17巴拉根仓的故事 18《达那巴拉》 19《勇士古那干》 20《智勇的王子希热图》 21沙格德尔的故事 22《嘎达梅林》 23《格萨尔王传》 24唐东杰布的传说 25《尸语故事》 26《茶和盐的故事》 27《乌古斯传》 28《艾里甫和赛乃姆》 29《阿凡提的故事》 30《尼山萨满》 31《老罕王的传说》 32苗族史诗 33《阿细的先基》 34《勒俄特依》 35《梅葛》 36《阿诗玛》 37《创世纪》 38阿一旦的故事 39《玛纳斯》 40《密洛陀》 41《盘王歌》 42《广西特种部族歌谣集》 43《马五哥与尕豆妹》 44《锦鸡》 45《黄黛琛》 46《米拉尕黑》 47《遮帕麻与遮米麻》 48《拉仁布与且门索》 49《逃婚调》 50《生产调》 51《牡帕蜜帕》 52《布伯》 53《刘三姐的传说》 54达架和达仓 55吴勉的传说 56《骆驼泉》 57《望夫云》 58《辘角庄》 59《召树屯》 60《娥并与桑洛》 61《阿勒帕米斯》 62《阔孜库勒帕什与巴彦苏鲁》 63《萨里哈与萨曼》 [外国名著] 01《壬辰录》 02《春香传》 03《沈清传》 04《兴夫传》 05《伊瑙》 06《昆昌与昆平》 07素可泰碑文 08《马来由史话》 09《杭·杜亚传》 10《吠陀》 11《梨俱吠陀》 12《夜柔吠陀》 13《娑摩吠陀》 14《阿达婆吠陀》 15《摩诃婆罗多》 16《那罗传》 17《莎维德丽传》 18《诃利世系》 19《罗摩衍那》 20《毗湿奴往世书》 21《薄伽梵往世书》 22《五卷书》 23《百喻经》 24《小泥车》 25《嘉言集》 26《伟大的故事》 27《故事海》 28《僵尸鬼故事二十五则》 29《舞论》 30檀丁 31《诗庄严论》 32《韵光》 33《十色》 34《诗光》 35《文镜》 36《佛本生故事》 37《地王颂》 38《蒂鲁古拉尔》 39《西拉巴提伽拉姆》 40《安塔拉传奇》 41《一千零一夜》 42《卡勒瓦拉》 43《伊戈尔远征记》 44 鲁斯塔维里 45《拉奇普列西斯》 46《马纳斯》 47《萨逊的大卫》 48《卡列维之子》 49英语《圣经》 50《贝奥武甫》 51亚瑟王传奇 52《罗兰之歌》 53《特里斯丹和绮瑟》 54《列那狐的故事》 55《玫瑰传奇》 56《百科全书》 57《熙德之歌》 58《塞莱斯蒂娜》 59《阿马迪斯·德·高拉》 60《阿本塞拉赫人和美女哈里法的故事》 61《托梅斯河上的小拉撒路》 62《偷窃的艺术》 63《松迪亚塔》 64《黑人和马尔加什法语新诗选》 65《引导盲人的小拉撒路,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利马》 66《阿劳加纳》

349 评论

万有引莉

一 唐诗与唐以后的诗 研究唐诗,原本是范畴明确边界清晰的,如许文玉的《唐诗综论》、胡云翼的《唐诗研究》、苏雪林的《唐诗概论》、杨启高的《唐代诗学》、王士菁的《唐代诗歌》,直到陈伯海的《唐诗学引论》都是有关唐一代诗歌的研究,视野完整或者说对象完整,论述也完整。我曾经说过,做唐诗研究“可以完全忽略不计与宋诗的纠缠”。但做宋诗研究的人与唐诗的纠缠太多、太深的缘故,孤立地谈唐诗似乎也就缺乏一个比较的视角。因此最注重唐诗学科建设意义的《唐诗学引论》首篇“正本篇”中也不得不先要提到“宗唐宗宋”的历史争议,也要就唐宋诗比较的学术意见中引出自己的思考。钱钟书《谈艺录》开篇第一节就是“诗分唐宋”,明确提出“诗分唐宋乃风格性分之殊非朝代之别”,他有一段很著名的话称:“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态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曰唐曰宋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便。非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东野实唐人之开宋调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则宋人之有唐音者”。钱先生这段话概念很清楚:唐诗不必出于唐人,即唐人写的未必就是唐诗;宋诗不必出于宋人,即宋人写的也未必就是宋诗。——唐诗宋诗应以审美质性来划分,即以“体态性分”来判别,所谓“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所谓“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这个诗学审美意见影响极大,流播极广,将唐诗的时代概念打破了,或者说打通了,然而它也只是诗学理论上的一种极有价值的审美见解(德国的席勒与清代的吴雷发均有类似的意见),“美学”上固然有突破的意义,而在“历史”上的雷池却仍无法跨越。——唐诗仍有它天然的、不可移易的历史规定性。我们看钱先生的《宋诗选注》,就没有选收一首唐朝人的诗歌,尽管他谈过杜甫、韩愈、白居易、孟郊都写出过真正的“宋诗”,开出宋调之先河。 严格意义上的“唐诗”,无疑即见于《全唐诗》与《全唐诗》的各种“补编”(包括《全唐诗逸》、《补全唐诗》、《补全唐诗拾遗》、《全唐诗补逸》、《全唐诗续补遗》和《全唐诗续拾》等)里的诗——全唐的诗的数目亡佚的无疑要大大超过存世的,在辨识上似乎也应撇去《全唐诗》始作俑收录在这些书里的五代诗。从唐人孙翌第一部编选唐诗的《正声集》开始,《南薰集》、《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才调集》等著名的“唐人选唐诗”以来,历王安石《唐百家诗选》、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元好问《唐诗鼓吹》、高�秉《唐诗品汇》、胡震亨《唐音统签》、钟惺、谭元春《唐诗归》、王士礻真《唐贤三昧集》、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到孙洙《唐诗三百首》,到余冠英主编的《唐诗选》,再到葛兆光选注的“中国古典诗歌基础文库”的《唐诗卷》,千余年唐诗精华不断被人甄选推扬,唐诗的精魂血魄已沉潜于中华民族的灵魂里,融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一个古老诗国的光辉灿烂诗歌遗产的顶峰与典范。以至于鲁迅先生要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而中国的文化巨匠的成长几乎无不受到过唐诗的雨露沾溉,如郭沫若在《少年时代·我的童年》里就说到他的母亲,“她完全没有读过书,但她单凭耳濡目染,也认得一些字,而且能够暗诵得好些唐诗。在我未发蒙以前,她教我暗诵了很多的诗。”——这又可见出中国民间唐诗之深入人心,这也正是《唐诗三百首》这样的普及读物,不断有“新注”,又不断有“新编”的原因了。 当然我们应看到从唐代以来对唐诗的认识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唐人眼中的唐诗似乎更应该引起我们研究的兴趣,我们要更多看一看唐人对唐诗的地位的认识与理解、唐人审美趣味的承续与演化、唐人对唐诗人成就的评价及其依据的文化价值、哲学内涵的思考。这里我只想就唐人眼中的唐诗,包括唐人选诗评诗的实践扼要指出三点:一、唐人选唐诗各家标准差异很大,宗旨也大异其趣。有的对唐诗(盛唐为主)评价很高,如殷@③的《河岳英灵集》;有的批评甚峻,如元结的《箧中集》;有的树“察风俗之邪正”,“审王化之兴废”为选评准则,强调政治讽喻“系国家之盛衰”,如顾陶的《唐诗类选》;有的以韵美调新、风情宛然为艺术追求,宣扬“韵高而桂魄争光,词丽而春色斗美”的审美趣味,如韦谷的《才调集》。这里可以见出唐人对唐诗的认识差异很大,文学主张与审美趣味各呈其词,颇有一种百花齐放、众声喧哗的自由局面。二、编选范围五花八门,有的主要甄选一个时期如初唐,如盛唐,也有主要选大历诗人的。前期的几种选本往往将唐诗与六朝诗编在一起,以为一脉承传。也有的企图目观全唐,尝试集大成打通一代诗歌。目光一路朝放大走,一路朝精细走,呈现多元的认识判断,唐诗史的历程初具界碑。三、在诗人取舍上更是目断心审,标准林立。最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几种重要的选本都不选杜甫。如果说《箧中集》因局格太狭窄,主张太偏激,不选杜甫可以理解的话,殷�《河岳英灵集》的不选杜甫似实难理解。从他完备且明确的理论主张,如“神来、气来、情来”的创作意识,如“既多兴象,复备风骨”、“既闲新声,复晓古体”,称美建安气骨又不忘太康宫商的审美标准来判断,不选杜甫更是不可思议。他的选诗以盛唐为主,也确实反映了盛唐诗歌的气象风貌,他甚至有意识地要通过诗歌评选和理论概括立出自己的文学主张。然而他竟没有注意到杜甫,或者说竟放弃了杜甫!殷�选诗时密切注视诗坛动态发展,敏锐地探捕新星,荐拔佳篇,而且认真分析寻索同时代诗人的风格特点。再如果说殷�之不选杜甫还有其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杜甫彼时进入诗坛不久,诗名不很大,信息交通不发达等等,那么,晚唐人韦谷的《才调集》不收杜甫,则更令人无法解释。《才调集》十卷,规模宏大,选诗一千首,初、盛、中、晚齐全,而且还选了和尚和妇女的诗,却不选杜甫。而且此书明显是承接韦庄《又玄集》的模式框架,人又与韦庄同在西蜀先后做官,应该是信息资料上可以沟通接续的。《又玄集》三百首,选了杜甫,《才调集》一千首却不愿选杜甫,而且从审美主张上他能独具只眼地选白居易的《秦中吟》,竟不肯选杜甫。这跟后来的千家注杜局面真是不可同年而语,这一点应引起我们足够的学术兴趣。——总的来说,唐人眼中的唐诗与我们今天理解中的唐诗有很大差异,这个差异或正是我们今天的唐诗研究者不可忽略的。同时代人的认识与评介或许更有人文层面上的研究意义和历史文化及其接受领域上的判断价值。 唐以后的诗基本上笼罩在唐诗的影响下。五代十国五十年,与晚唐往往看作一体,与宋初又混沌接续,不易分割。宋初六七十年间,宋人学白居易,学李商隐,学韦应物,学张籍,学贾岛,又移步到学韩愈,学杜甫,沿王禹�、梅尧臣到欧阳修始出露自己的面目,到王安石、苏轼与黄庭坚三大家,才真正形成宋诗体制。所以严羽说:“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但到了南宋的中晚期,四灵、江湖派又掀起回归唐诗的大潮,学贾岛、姚合,学晚唐的风气,一直绵延到南宋的灭亡。元诗不甚发达,无论是元诗四大家,还是刘因、姚燧、杨维桢、萨都剌等都在一片宗唐学唐的潮流里沉浮,学李杜,学白居易,学韦应物、学李商隐,尤其是元末的一股学李贺旋风,仙灯鬼火,大放异彩。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说:“宋诗深却去唐远,元诗浅,去唐却近。”——元诗的学唐近唐,大多趋于“�缛绮丽”的一路。胡应麟所谓“元人诗如缕金错采,雕绘满眼”。——元人学的唐也在“中晚”,不过不同于宋季学的“中晚”,一条趋走的是李贺、李商隐绮丽之路,一条追尚的是贾岛、姚合“清苦”之风。或许正是出于反拨归正的心理,元之后的明代,从高�秉到前后七子重新打出严羽的“诗必盛唐”的旗号。南宋的严羽曾心怀忧患地指出:“唐诗之说未唱,唐诗之道或有时而明也。今既唱其体曰唐诗矣,则学者谓唐诗诚止于是耳,得非诗道之重不幸邪。”——故他提出了“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的明确口号。——明前后七子“诗必盛唐”不仅总结了严羽的理论经验,也总结了元诗学唐的创作实际。由于他们的诚挚提倡与逼真实践,明诗在公安、竟陵之前的“盛唐”面目尽管傀儡装束、肤廓皮相,却是唐诗传承史中最辉煌的一段。 清初的诗人与学者,显然眼孔放得大了,晚明乱提口号,师心自重,闹哄哄的诗坛局面使他们多了个心眼,不肯轻易跟着别人走。但大的样板却只有两块:唐与宋,正如钱钟书所说,没有第三条道路。到了那个时候,无论是谁,“所作不能出唐宋之范围,皆可分唐宋之畛域”。于是,宗唐宗宋形成了胶着状态,宗宋的黄宗羲、吕留良、吴之振、叶燮拼命拉抬宋诗的地位,顾炎武、朱彝尊、王士礻真、毛西河等“大家”则力主唐音,又偏重盛唐。吴乔、贺裳、冯班等一批小批评家则又花言巧语鼓励引诱学晚唐。王夫之干脆说宋一代无诗,他评选古诗、唐诗、明诗,独不取宋诗(因为元一代在异族统治之下,他干脆也一笔抹去了元诗)。清初特定的政治文化和思想史背景左右着人们的审美旨趣和批评情绪,诗坛人物多少有些情绪化的表现,理性思维气氛淡薄。难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作者论及这个局面时要说:“尊唐抑宋,未为不合。而所谓宋诗,皆未见宋人得失,漫肆讥弹,即所谓唐诗,亦未造唐代藩篱,而妄相标榜”。到了乾嘉时,唐宋诗之争才趋于调和——恰恰本于人心思想的趋于平和——诗坛上可以各自宣明旨义,不必漫肆讥弹。沈德潜主唐音,讲求温柔敦厚;翁方纲喜宋调,尤好辨析肌理;袁枚出入唐宋,唯性灵为归的;赵翼则更是放大眼孔唱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互相不见倾轧与攻击。但沈德潜有两句话还是相当委婉精到地道出了他主唐音美学上的原因:“唐诗蕴蓄,宋诗发露。蕴蓄则韵流言外,发露则意尽言中。”——这段话与钱钟书先生的“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有些貌似,但钱说更多有一点双峰并峙的意味,而这种双峰并峙的具体阐释无疑要以缪钺《论宋诗》中“唐宋诗之异点”之“论其大较”一段名句为代表。总括而言,唐人的诗更多一点主动性的感情发抒,自主且真率;更多一层心灵的自然流荡,澄净而明朗;更显出一种自由的独特风格,唐人评判外部世界的意见主观单纯,往往带有唯美的意绪。宋诗及宋以后的诗不免多一层模仿的味道。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王志》)说:“三唐风尚,人工篇什,各思自见,故不复模古。”而宋人则不免被认为是最要模古的,后来的宋诗派更是有意标榜宋人处处是学着唐人的,好用唐诗的标准来评判宋诗,好以唐诗的模式来比附宋诗。如陈衍在《宋诗精华录》卷一的“按语”里,以唐诗发展的过程阶段来套宋诗发展的脉络线索,仿严羽、高�秉的初盛中晚四唐说来规画初盛中晚的四宋说,不仅四期一一对应,而且四期的代表人物也一一对应。——不管这种刻意模古是否道出历史真相,也不管宋诗的面目是否被人误解,宋诗以及宋以后的诗实际上已被主流的诗学批评家们人为地与唐诗的形体血脉粘连在一起,而唐诗与唐以后诗的魂魄气骨、精神风貌的区隔却是更清晰可辨了。 二 唐诗学术与唐学术 张潮《秋星阁诗话》小引云:“李唐之世,无所谓诗话也。而言诗者,必推李唐。……夫唐人无诗话,所谓善《易》者不言《易》也。”——诗话以北宋欧阳修《六一诗话》为始作俑。唐一代无诗话,但不能说唐一代没有诗歌的理论建设,没有有关诗歌的“学术”。但是唐人不是善《易》而不言《易》,只是用力在《易》也即是诗的致“善”之道。致“善”之道大抵有二:一、为做诗做好各种充分的准备工作——各种文学类书的编纂;二、为做诗定出细密的格式、法则——各种诗格、诗式的编撰。 类书,是介乎文学与学术之间的(或者说是混合了两者的)一种做文做诗的参考书。体制上以语词、文句、典故、事实、妙语镌策汇编为主,所谓“英词丽句,以类相从”,所谓“事类联属,便于采撷”。这种类书有唐一代名目繁多尤以初唐产品为夥:《文思博要》、《累璧》、《瑶山玉彩》、《三教珠英》、《芳林要览》、《事类》、《文府》、《碧玉芳林》、《玉藻琼林》、《笔海》等等。如今存世名声最大则有《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和白氏《六贴》(大部分都亡佚了)。闻一多在《类书与诗》(《唐诗杂论》)说它是“太像文学的学术和太像学术的文学”,“不过是《兔园册子》的后身,充其量也不过是规模较大品质较高的《兔园册子》”。这一类文学参考书或者做诗实用手册,从中央编的大部头巨型类书到民间比如敦煌发现的《珠玉钞》、《随身宝》之类的微型“兔园策”,在一个相当广泛层面上凝聚了一支自觉的诗人创作队伍,因而在实践上大大推动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兴旺。难怪闻一多嘲笑说:唐初是个“大规模征集词藻的时期”。“词藻”——英词丽句的巨量镶嵌——也便成了一个时期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与形式特征。病态的文藻与浮华不仅给初唐的诗坛带来了畸型的繁荣,而且为有唐一代的诗歌创作的世俗化普及大开了方便之门,尤其为那些天分不高、才气不足且被一个时代的做诗潮浪卷了进去,拼命努力要做出成就的大量中下等诗歌作者鼓足了做诗的信心。——唐诗研究者有的已经发现了这种“兔园册子”深刻地影响到较高层次文人的创作(后来的李商隐还精心自制“兔园策”,如《金钥》、《杂纂》、《蜀尔雅》等,为自己做诗时随心调用故典镌策而预为之备),而且不自觉中规范与牢笼了一批诗人的词语选择与表达形式,为诗歌创作唱酬、联句、应对、测试的机械化、公式化、标准化铺设了便道,不管这种类书“指导”诗歌的理论意义如何,它已是唐诗学术的一种,对唐诗的创作发生了独特的影响。 第二点便是诗格、诗式的大量撰作。明胡应麟《诗薮·杂编》中存录了一批名单:“唐人诗话,入宋可见者:李嗣真《诗品》一卷、王昌龄《诗格》一卷、皎然《诗式》一卷、《诗评》一卷、王起《诗格》一卷、姚合《诗例》一卷、贾岛《诗格》一卷、王睿《诗格》一卷、元竞《诗格》一卷、倪宥《龟鉴》一卷、徐蜕《诗格》一卷、《骚雅式》一卷、《点化秘术》一卷、《诗林句范》五卷、杜氏《诗格》一卷、徐氏《律诗洪范》一卷、徐衍《风骚要式》一卷、《吟体类例》一卷、《历代吟谱》二十卷、《金针诗格》三卷。今唯《金针》、皎然、《吟谱》传,余绝不睹,自宋已亡矣。”——“诗格”、“诗式”、“诗法”均是讨论诗歌体式、法度与规则的“金针”,实际上也是传授写诗的基本格式与形式的要诀,王夫之斥为“画地为牢”。——先是为社会大众服务,像函授的诗学教程,“三家村”知识分子最得益。后来诗赋取士,又理所当然成为一种“高考参考资料”,刻意为公式化、标准化操作服务。等皎然因《诗式》而获荣名,一批有志通外学、修文辞的和尚也嗜好此道,借以光耀佛门。此类“诗格”、“诗式”著作有的比如皎然《诗式》不仅着眼在形式法则、声病偶对的探讨,而且涉及到创作论、艺术论、审美特征的讨论,如“取象”、“取境”,已经在诗歌理论上颇有建树与开拓,对晚唐五代乃至两宋的诗格理论发生过巨大影响。——当然对有唐一代诗歌创作产生推动作用的则主要还是初盛唐的著作,这些著作从上官仪的《笔札华梁》开始,较有积极影响的如崔融《新定诗格》,王昌龄《诗格》、元竞《诗髓脑》、皎然《诗式》多因日本释空海的集大成《文镜秘府论》六卷的整理而得以保存。所谓“唐人卮言,尽在其中”。张伯伟有《全唐五代诗格校考》一书,校辑考释甚为精详,对“诗格”形式的历史演化、利弊功用的分析评判也甚客观。——客观来说,诗格、诗式与类书“兔园策”一样,尤其是初盛唐的,都是为唐诗的创作繁荣、唐诗发展高潮作了准备工作、后勤工作、服务工作。——严格地说,它们谈不上理论建设,更无所谓学术建树。一为征集词藻,一为规范形式,当然征集词藻的还附有作品大全的展示,规范形式的也偶备审美经验的传授。从某种形式的意义上来说,这两者或可以构成唐诗的理论建树与学术规模。尽管它们是如此的简陋、粗糙,与唐诗实际上取得的巨大成绩远不相配,也几乎没有人肯承认两者之间的直接因果关联。——唐诗的繁荣与它的学术建设、理论指导是一个悖论。 唐诗的学术建设与理论指导更多的融化在时代实践中政治的引导和文化的诱导。我们知道,有唐一代,由于初盛的几个皇帝的大力提倡和躬自表率,以及一些诸如开科诗赋取士、礼敬厚遇文人的行政措施,唐诗到开元年间已是十分繁荣。唐玄宗即位不久,在答一位臣子的手诏中还专门强调“夫诗者,动天地,感鬼神,厚于人,美于教矣。朕志之所尚,思与之齐,庶乎采诗之官,补朕之阙”(《旧唐书·崔日用传》)。——玄宗本人便是一个酷爱文艺、酷爱美的皇帝。“开元天宝的时代在文化史上最有光荣。开国以来一百年不断的太平已造成了一个富裕的、繁荣的、奢侈的、闲暇的中国,到明皇时代,这个闲暇繁华的社会里遂自然产生出优美的艺术与文学”(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册)。我们看看《旧唐书·音乐志》里记载的玄宗如何热心提倡和指导音乐艺术——音乐直接关系到有唐一代乐府诗的发达,而乐府诗的发达与衍变正是唐一代诗歌兴旺繁荣的关键。(注:胡适在《白话文学史》第十二章《八世纪的乐府新词》中说:“盛唐是诗的黄金时代,但后世讲文学史的人都不明白盛唐的诗所以特别发展的关键在什么地方。盛唐的诗的关键在乐府歌辞。第一步是诗人仿作乐府。第二步是诗人沿用乐府古题而自作新辞,但不拘原意,也不拘原声调。第三步是诗人用古乐府民歌的精神来创作新乐府。在这三步之中,乐府民歌的风趣与文体不知不觉地侵润了,影响了,改变了诗体的各方面,遂使这个时代的诗在文学史上放一大异彩。”)《音乐志》还记载,玄宗亲自创作乐曲:“玄宗新曲四十余,又新制乐谱”。——这同唐太宗亲自写诗与宫廷大臣唱和酬答一样都有一种躬为表率的作用。——唐诗的繁荣原因诸多,但帝王的提倡尤其是带头实践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他们的文艺才性与实践作品虽不是第一流的,但为第一流的诗人与诗的诞生铺开了红地毯,也正是在唐玄宗时李白、杜甫大步走上了文化舞台。 唐诗在初盛唐乃至整一代的繁荣发达又引出一个与唐代整个思想文化学术的关系。尽管李姓皇帝提倡道教,武姓皇后抬高佛教,传统士大夫知识分子却大多秉持儒教正宗观念,并且不反对严重鲜卑化了的艺术形式(音乐歌舞)。故在主流形态的文化生活层面上真有一派三教并兴、百花齐放的局面。魏晋六朝以来的文学传统(尤其是乐府文学的传统)垂直影响或者说严重熏染了一大批士大夫知识分子,随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完成,意识到了的审美追求大大激活了他们的文学审美才性,文学的兴趣、绘章雕句的习惯几乎贯穿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而且考科名由进士入仕途还得备习诗赋,《文选》几乎是最热门的一部必读书,莘莘学子固然案头必备,士大夫官员也必须时时温习,用心揣摩。在官场的应酬中,有文学的修养素习才能潇洒地周旋俯仰,才能引得圈子里的尊仰与朝廷的敬重。比如张说为宰相时曾把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亲手题在政事堂,让朝中文士作为人才及其作品的楷模。——《文选》本身即是文学的一部集大成的参考书,一个文学经典的样板。“选学”是炙手可热的学问,理所当然也成了一种正宗学术。朝廷在刚刚流行的李善注本之外,又迫不及待命工部侍郎吕延祚等五位大臣合注《文选》,以求完备新颖。文学的学术化又拉动了学术的文学化,朝廷上上下下、江湖幽深之处都弥漫着追逐文学的浓烈气氛。一个直接的结果是人人都写诗,王公大臣、士大夫知识分子自不必说,林泉隐逸、岩樵渔父、和尚道士、闺阁名媛、娼妓宫嫔也都写诗,响应一种上下合流的时代精神,陶醉在这个诗化的时代之中,唐一代文化格局几乎就沉浮在诗歌的大潮之中。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唐代的史学高度发达,尤其是初唐。但初唐的史学又恰恰是文学味最浓重的。初唐官修的几种重要断代史都染有非常浓重的文学气味,绮藻丽句、文学的笔触随处可见。闻一多说:“只把姚思廉除开,当时修史的人们谁不是借作史书的机会来叫卖他们的文艺——尤其是《晋书》的著者!”这话虽偏激一点,但触到了一个史的诗化的问题,即史学叙述中调动文学手段的问题。其实,这一种我称之为“史的诗化”的现象上可追溯到《史记》、《汉书》,而尤以范晔的《后汉书》最为典型。司马迁著《史记》,抑止不住内心的文学描写的冲动,诗的才性与激情不自觉中流荡而出,一部《史记》直可当文学书来读,故鲁迅先生有“无韵之《离骚》”之赞颂。两《汉书》也是文采飞扬的,班固、范晔都是文章高手,都是文学当行,作史时忍不住时时调动文学手段,使严峻的史的叙述染浸上浓重的诗的情调。至初唐的几位史家更是踵事增华,不惜要“借作史书的机会来叫卖他们的文艺”了。这种风气与趋势到盛唐的刘知几出来大声疾呼直言其弊,才被刹住,而且是永远的刹住了。刘知几的《史通》在史的理论上把中国诗化史学的传统截断了,从此以后历史与文学严格分了家,正史均秉笔直书,精炼简核,不敢再有文学的夹羼染绘,连润色都很少见到了。甚至欧阳修这样的大文学家修史时也严格按照了刘知几的规矩,不敢涉入文学一步。 刘知几在那个时代几乎是唯一的一位守住学术阵地、拒不肯让文学浸漫过来的纯粹学者。他在《史通·自叙》中说:“予幼喜诗赋,而壮都不为,耻以文士得名,期以述者自命。”“幼喜诗赋”是时代习染,及壮,则明确对诗赋说“不”!“耻以文士得名,期以述者自命”。学术的家学渊源,“著述”的崇高使命,扬雄以来不为雕虫小技的文化眼光使刘知几自身与盛唐文学风气划清了界限。刘知几的例子是很有认识意义的,他的著述立场与学术态度在盛唐以后是不可能再有的。开元以后,天下士人“耻不以文章达”,诗赋取士的制度确立并固定化之后,攻诗赋、擢科举是一代人心所向,是一代人才精英的正途出路。刘知几虽把文学驱除出了史学领地,但在一个诗与文学光焰万丈的时代里,史家守住自己的贞节的同时也只得忍受自己的寂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唐一代的学术(包括史学)在精神上已被诗赋冲垮了,人才流失,光芒黯澹,虽然成果累累,但在整个时代文化大格局中只有默坐隅角的地位。 唐一代学术大抵有两端:史学与佛学。史学最称发达,成果十分丰厚,除了姚思廉、李百药、令狐德、李延寿等正史作者之外,还有撰“国史”的吴兢、韦述、柳芳、令狐�亘、于体烈等名家。《贞观政要》(吴兢)、《东观奏记》(裴庭裕)、《顺宗实录》(韩愈)都是重要的“国史”专书。特别值得称道的当然是刘知几的《史通》和杜佑的《通典》。杜佑《通典》是我国第一部典章制度的通史,后世所谓“九通”、“十通”之首。开元间修撰的《唐六典》、《大唐开元礼》也是十分重要的典礼类专书。唐一代通俗史事类杂著笔记也相当纷繁,著名的如《通历》(马总)、《大唐创业起居注》(温大雅)、《明皇杂录》(郑处诲)、《安禄山事迹》(姚汝能)等。另外,唐僧玄奘口述辩机编纂的《大唐西域记》也应列入山川地域史志的范畴,此书已开了释僧撰属的先河。 唐代的佛学相当繁盛,著名的佛学家,有学术性著述可考并声名显赫的就有玄奘、窥基、神秀、慧能、神会、法藏、湛然、宗密、怀让、马祖、怀海等等。唐代的佛学固称辉煌,但内典佛藏、方外奥义毕竟不是严格意义的中国学术,也不是纯正形而上范畴的哲学思考。唐代哲学一般不称发达,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主要诠释官方的经典见解,陆德明《经典释文》也只是儒典的一般音韵、训诂的著作。儒学在佛学(也包括道学)的重重压迫之下,几无成绩可言。那是胡适所谓“印度思想哲学泛滥的时代”,儒学的复兴要等到两宋才开始酝酿并最终完成。唐初的傅奕力主反佛,影响所及有中唐韩愈的排佛,但韩愈的主要哲学文章《原道》、《原性》以及李翱的《复性书》也并无严格意义的学术推进。而对哲学问题深感兴趣(也困扰半生)的刘禹锡、柳宗元们却用心在宏观的天人关系的探索与寻绎,《天论》、《天说》、《天对》固有一些深辟的见解,闪耀出睿智的思想火花,但于中国哲学的发展影响有限。而“文中子”王通的《中说》旨在调和三教,不但入不了儒家的“经”,自立一“子”也似乎是非常勉强的。——有唐一代在汹涌奔腾的诗歌潮流的映照之下,学术的音响总觉空杳渺远,学术的景色显得暗澹无光。 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赋相对沉寂,连新近出版的《中国文学通史·唐代文学史》都几乎没提到)。这个时代盛产诗人与诗歌,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拼命写诗,引吭高歌,率性任情,阔步前行,——整整一个时代,诗是生命的原旨,诗是文化的正色,诗是学术的主调。几乎整整一代人高张着感性的风帆,喷薄着生命的热力,内心激涌着诗的冲动,笔下铺展开锦绣玉缀,只认创作,不思其他。诗人们关于时代的对话,同行间技艺与情思的交流,生命的理解,审美的实践,功名进取成功的矜夸、失败的怨屈,诗几乎是唯一的媒介。读读《高氏三宴诗集》、《断金集》、《元白继和集》、《三州唱和集》、《刘白唱和集》、《汝洛集》、《彭阳唱和集》、《吴蜀集》、《三舍人集》、《汉上题襟集》的题

335 评论

chongyanyuan

万物简史.果壳中的宇宙.时间简史.二十四史.企鹅的脚为什么不会动.曾国藩家书.福尔摩斯探案集.门萨系列.本草纲目.钢铁是怎么炼成的.论语全球通史圣经物种起源资治通鉴社会契约论梦的解析性爱与文明资本论

300 评论

相关问答

  • 对选贤人的研究论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请叫我开森果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汉唐研究的论文

    问题一:在中国古代“和”被看成万物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有了阴阳相和,有了不同的基本因素之和才有万物,才有一切。“和”成了生存之力,生命之依。重和,则体现了强大的内

    静静的娇儿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唐研究论文

    1.经审查的论文(仅列2002年以后发表者)1. 〈唐「望秩」类官员与唐文官类型〉,《唐研究》,第16卷,2010年12月,页373-401。〔此为唐史学界排名

    踩野花屌丝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论文唐碑研究

    唐碑,是唐人书法承随代余绪,又多取魏晋,追迹钟王,兼有新的突破。有的讲究从端庄中求其险绝;有的从稳健中求其浑厚;有的从匀称中求其挺拔;也有的从严谨中求其凝重。唐

    villavilla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唐宋词研究论文

    落花之下的独立人 ——从宋词中的落花意象浅析宋代文人的命运观 【关键词】 落花 命运偶然性 文人的个人际遇 家国忧患意识 【内容摘要】宋词中的意象浩如烟海,本文

    茶舞清香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