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50

Z黑暗中獨舞
首页 > 期刊论文 > 易县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inyuyinyusuzezz

已采纳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2010年)社会发展城市规模城市总布局卫星城和建制镇的建设市区的调整和改造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住宅和社区建设城市交通对外交通城市能源城市水源和供排水城市通信和广播城市环境和绿化城市防灾近期建设实施措施总则八十年代,在全国改革开放大好形势下,贯彻实施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原则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依据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发展战略目标,以及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适应新的形势,对原规划方案进行必要的修订。总体规划修订的重点是:(1)调整城市发展规模,开拓新的城市发展空间。(2)优化城市布局,建立完善的城镇体系。(3)保护和发扬历史文化名城的优良传统,创建社会主义中国首都的独特风貌。(4)完善市域规划,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协凋发展。(5)改善城市坏境,建设完整的城乡绿化系统。(6)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总体规划期限为20年(1991年至2010年),若干重大问题考虑到21世纪中叶的长远发展需要。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本世纪末。城市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功能,建设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际城市,成为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最发达、道德风尚和民主法制建设最好的城市;建立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第三产业发达,产业结构合理,高效益、高素质的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到20l0年,北京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科技的综合实力,达到并在某些方面超过中等发达国家首都城市水平,人口、产业和城镇体系布局基本得到合理调整,城市设施现代化水平有很大提高,城市环境清洁优美,历史传统风貌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发扬,为在2l世纪中叶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第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奠定基础。城市性质北京是伟大社会主义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北京的建设,要保证党中央、国务院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领导全国工作和开展国际交往的需要,要为首都人民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方便的条件。要充分利用北京深厚的文化基础,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北京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建设要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中国首都的独特风貌。北京作为首都,要积极为全国的经济建设服务,同时要大力发展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并对经济发展提出更高的质的要求。经济发展北京的经济发展,要加快改革,扩大开放,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不断推向新水平。力争在2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以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和适应国际经济运行的能力,为建设具有现代化水平的、运转灵活的市场体系提供发展空间。集中力量发展微电子、计算机、通信、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办好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建设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丰台和昌平科技园区以及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带动各区、县经济技术开发事业的发展。9.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起服务首都、面向全国和世界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服务一流的第三产业体系。适应进一步扩大国际、国内经济活动的需要,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商务中心区和现代化的商业服务设施,逐步形成发达的消费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技术文化市场、信息服务市场和劳务市场。同时把北京建设成第一流的国际旅游城市。工业要按照技术密集程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和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运量少、占地少的原则进行调整,广泛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改造,形成适合首都特点的工业结构。重点发展电子、汽车工业,积极发展机械、轻工、食品、印刷等行业,冶金、化工和建材工业要严格控制发展规模,积极治理污染,在控制总能耗、物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总量的前提下求发展。逐步改变工业过分集中在市区的状况。20年内在防止污染转移和产生新污染的条件下,基本完成市区内污染扰民工厂和车间的改造和迁移。进一步调整改造通惠河两岸、铁匠营、宋家庄等工业区,腾出部分用地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远郊工业,建立各县(区)的工业区,集中建设建制镇或乡的乡镇工业小区,努力改变“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状况。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结构和布局,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和利用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使农村经济走上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道路,在服务首都的同时,积极拓展国内、国际市场。积极开发山区,注意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加强公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造林绿化,把山区建设成首都的生态屏障;因地制宜发展林牧副业、旅游业和符合山区特点的乡镇企业,尽快改变山区落后面貌。利用首都的科技、人才优势,按照自愿互利、平等协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方针,促进和加强与津、冀地区的经济技术协作,为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社会发展北京的社会发展要与首都的地位和加快改革开放的形势相适应,要与经济建设相协调,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进一步发挥首都的科技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科技攻关以及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放到突出位置。发展科普事业,建立各种类型的科技博物馆。加强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哲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使科学技术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一些科技领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切实加强教育工作,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种人才。积极鼓励社会办学,充分发挥首都作为全国高等教育基地的作用,加快地方高等院校调整与建设的步伐,为全国培养、输送高级人才。健全幼儿教育体系,在全面实施城乡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0年的10%左右提高到20%以上。进一步发展文化、体育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扩大国际文化交流,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在市区重要地段,逐步建设国家大剧院,国家艺术宫、青少年宫及各类博物馆等国家级和市级大型文化设施,为开展国际、国内各类文化活动,充分展示我国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提供场所,增强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功能。在区、县和街道、镇(乡),要普及和完善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以及各种游乐设施,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完善大中型体育设施网络,新建一批体育场、馆,努力发展基层体育场所,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加强医疗卫生工作,进一步提高医疗保健水平。继续建设各级医疗设施,完善市、区(县)、街道和镇(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发展休养、疗养事业。发展和完善社会化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改变“单位办社会”的现象,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发展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各种新兴服务行业。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社会养老制度,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居住区和住宅的建设,要充分重视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特殊需要。城市规模今后50年北京市人口仍呈持续增长的趋势,2040年前后,北京常住户籍人口(简称常住人口,下同)将出现1400万左右的高峰,流动人口将达300万左右。对北京的人口,实行有控制、有引导的发展方针,尤其要严格控制市区的人口规模。(l)计划生育要严格依法管理,使自然增长率从八十年代的平均9‰逐步下降到2‰至4‰。(2)人口的迁移增长要通过指令性计划和经济手段严格进行管理,逐步实行总量控制。(3)适应郊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调整,制定和完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市区人口迁往郊区城镇。今后20年北京市的人口控制规模为:2000年全市常住人口从1990年的1032万增至1160万左右,流动人口从127万增至200万左右:2010年常住人口1250万左右,流动人口250万左右。全市的常住城市人口,2000年从1990年的640万增至750万左右,其中市区从1990年的520万控制到600万左右;2010年全市为850万左右,其中市区控制在650万左右。城市用地规模要与人口和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贯彻紧凑发展、节约土地的方针。根据城市人口的发展规模估算,2000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将从1990年的600多平方公里增至750平方公里左右,2010年达到900平方公里左右。规划市区城市建设用地将从1990年的420多平方公里,增至2000年的500平方公里左右,2010年的610平方公里左右。这是市区城市建设用地可能达到的上限。今后20年,每年竣工的建筑面积仍将维持在1000万平方米左右的水平,共新建房屋约2亿平方米。除去每年拆除的房屋,城市拥有的建筑量(不含农村建筑)将从1990年的1.9亿平方米,增至2000年的2.8亿平方米,2010年的3.6亿平方米。随着市区产业的疏散和远郊城镇的开发,远郊每年竣工的房屋建筑面积占全市新建房屋总量的比重,将从目前的20%逐步增加到40%。城市总布局北京城市规划区即北京市行政辖区,包括规划市区和远郊地区,总面积为16800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市区的范围,东起定福庄,西到石景山,北起清河,南到南苑,方圆1040平方公里。市区中心地区的范围大体在四环路内外,面积近300平方公里。城市总布局的基本方针是:改变人口和产业过于集中在市区的状况,从现在起城市建设重点要逐步从市区向远郊区作战略转移,市区建设要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大力发展远郊城镇,实现人口和产业的合理布局,进一步加强与首都周围的城市和地区的协调发展。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形势下,以市区为中心,沿京包、京榆、京津塘、京石以及京承、京开等对外交通干线两侧的城镇,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要根据各县(区)的地理或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促进城镇建设的发展。城市东部和南部平原地区,向东有高速公路、铁路通向天津新港、秦皇岛港、唐山港和黄晔港等出海口,向南又有主要铁路、公路干线通向广大中原腹地和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具有明显的优越条件,将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沿京津塘高速公路是城市主要发展轴。北京城市规划区按照市区(即中心城市)、卫星城(含县城)、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四级城镇体系布局。(1)市区是城市的主体,政治、文化中心功能和各项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方,是按“分散集团式”布局原则,由市区中心地区和环绕其周围的北苑、酒仙桥、东坝、定福庄、堡头、南苑、丰台、石景山、西苑、清河10个边缘集团所组成,规划城市建设用地610平方公里左右。2000年,规划常住城市人口为600万(其中中心地区460万,边缘集团140万),2010年为650万(其中中心地区450万,边缘集团200万)。旧城区的常住城市人口要逐步向外疏散,将从1990年的175万降至2000年的160万,2010年的150万以下。到21世纪中叶,随着居住水平的提高和人口逐步向远郊区疏散,市区人口将逐步减少,城市绿化用地将大量增加,城市环境质量将显著提高。(2)卫星城既承担由市区延伸的部分功能,又大部分是远郊县(区)政府所在地,是其所辖县(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相对独立性。规划确定14个卫星城,即:通州镇、亦庄、黄村、良乡、房山(含燕山)、长辛店、门城镇、沙河、昌平(含南口、捻头)、延庆、怀柔(含桥梓、庙城)、密云、平谷和顺义(含牛栏山、马坡)。2000年卫星城规划常住人口从1990年的108万增至160万左右,其中城市人口从80万增至120万左右,城市建设用地从1990年的155平方公里增至200平方公里左右。20l0年规划常住人口增加到200万左右,其中城市人口约160万左右,城市建设用地250平方公里左右。21世纪中叶,卫星城的总人口可能增加到300万人以上。(3)建制镇是所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全市现已设有建制镇77个,今后20年规划增加到140个。其中除卫星城外,根据各建制镇的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水源和土地资源以及对于周围乡、镇的辐射作用,选择30个左右建制镇确定为中心镇,平均每县(区)2至3个,其他为一般建制镇。2000年中心镇的常住人口共约20万人,建设用地约30平方公里:2010年共约30万至40万人,建设用地45至60平方公里。21世纪中叶,中心镇可能发展到50个左右,人口达到100万左右。(4)建制镇以下的乡、村为农村地区,也将容纳一定数量的城市人口。28.各县(区)要在城市总布局的指导下,按照立足全市、充分发挥本县(区)优势的原则,制定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县(区)域规划,作为各项事业发展的依据。县(区)域规划要确定各城镇的性质和功能,提出社会经济发展纲要以及城乡人口、产业和各项建设的空间布局。昌平、延庆、怀柔、密云、顺义一带,发展工业要防止污染城市水源。在各风景名胜区开矿、发展建材工业,要防止破坏自然景观。确保城市总体规划中公路、铁路、航空港、电力、电信、广播、煤气、供水、污水处理、河湖水系、引水和排水渠道等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和场、站用地。卫星城和建制镇的建设卫星城的建设要根据不同情况和条件,形成相当规模、相对独立、设施齐全、各具特色的新城。20l0年以前各卫星城的人口规模一般在10万至25万人左右。从长远看,保留发展为15万至40万人的可能,有条件的卫星城规模还可以更大一些。每个中心镇的人口规模视具体条件为1万至5万人。今后20年,各卫星城都将有较大的发展。确定位于公路二环与京榆、京津塘、京开等对外公路干线相交处的通州镇、亦庄和黄村,作为全市重点发展的卫星城,要加大综合开发的力度。其中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基地,近期要集中力量加快建设。卫星城及建制镇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调动市、县(区)、镇(乡)各级积极性,加快建设伐。(1)要制定和完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各方投资,大力促进经济发展。(2)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比较完善的交通、通信、能源和各项市政公用设施,使卫星城与市区之间有方便的联系,有良好的环境和企业发展条件。依据乡域规划,调整市区范围内农村地区的土地使用功能。(1)划定绿色空间地带(包括公园绿地和各种绿化隔离带以及菜地、粮田、果园、水面等)。在公路一环以内,各乡的绿色空间地带不少于乡域总用地的60%;四季青、花乡和公路一环以外各乡不少于乡域总用地的70%。在规划绿化隔离带内,尤其是中心地区与各边缘集团之间,以及边缘集团之间的隔离带内,要以植树绿化为主,适当安排公园、游乐等设施,加快建设步伐。(2)大力节约用地。乡镇企业要逐步以骨干企业为核心,把分散的厂、点集中起来,建设各乡的工业小区。农村居民点要相对集中,逐步由无规划的分散建房过渡到各乡、村统一规划、集中建设。提倡建农村楼房住宅,修建必要的市政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形成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新农村。(3)保证城市规划确定的各项交通、市政设施场站的用地,确保城市对外交通干道的畅通,以及城市干道两侧绿化隔离带和城市水源保护区的实施。(4)乡镇企业要积极治理三废污染,纳入全市环境保护统一管理的轨道。(5)适时改变行政管理体制。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及时撤并一些实际已无耕地的乡、队,由农村建制改为城镇建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以保护北京地区珍贵的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建筑物、历史地段、风景名胜及其环境为重点,达到保持和发展古城的格局和风貌特色,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目的。对于新的建设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地方特色,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使新旧建筑、新的建设与周围环境互相协调,融为一体,形成当代中国首都的独特风貌。要继续在旧城区和广大郊区增划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对于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外的分散的好四合院,在进行城市改建时也要尽量保留,合理利用。 47.要从整体上考虑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尤其要从城市格局和宏观环境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1)保护和发展传统城市中轴线。必须保护好从永定门至钟鼓楼这条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的传统风貌特点。继续保持天安门广场在轴线上的中心地位,要在扩建改建中增加绿地、完善设施。鼓楼前街和前门大街要建设成为具有传统特色的商业街。中轴南延长线要体现城市“南大门”形象;中轴北延长线要保留宽阔的绿带,在其两侧和北端的公共建筑群作为城市轴线的高潮与终结,突出体现21世纪首都的新风貌。(2)注意保持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平面。沿城墙旧址保留一定宽度的绿化带,形成象征城墙旧址的绿化环。原城门口的建筑应体现“城门旧址”的标志特点。(3)保护与北京城市沿革密切相关的河湖水系,如长河、护城河、六海等。(4)旧城改造要基本保持原有的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5)注意吸取传统民居和城市色彩的特点。保持皇城内青灰色民居烘托红墙、黄瓦的宫殿建筑群的传统色凋。(6)以故宫、皇城为中心,分层次控制建筑高度。旧城要保持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由内向外逐步提高建筑层数,建筑高度除规定的皇城以内传统风貌保护区外,分别控制在9米、12米和18米以下。长安街、前三门大街两侧和二环路内侧以及部分干道的沿街地段,允许建部分高层建筑,建筑高度一般控制在30米以下,个别地区控制在45米以下。旧城以外,一般不超过60米。住宅和社区建设今后20年,要大力进行城镇住宅和社区生活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逐步提高居住水平,不断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新建住宅建筑面积平均每年500万平方米左右,20年共新建住宅1亿平方米左右,并相应建设各类生活服务设施2900万平方米左右。按这个目标实施,2000年北京城镇居民住宅总量将从1990年的近1亿平方米增加到1.4亿平方米,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从1990年的11.6平方米(居住面积7.7平方米)提高到14平方米左右(居住面积9.5平方米左右),解决住房严重困难户。2010年住宅总量为1.9亿平方米,人均住宅使用面积16.5平方米左右(居住面积11平方米左右),基本实现每户有一套住宅,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市区居住区的建设,要由新区开发为主,转向新区开发与旧区改造并重,加快对危旧房的改造。按照就近居住原则,在旧城外围的国家机关、工厂、科研、高校等工作用地附近开辟新居住区,实现人口的合理分布。随着卫星城建设以及市区人口和产业向远郊区迁移,要逐步增加远郊卫星城住宅建设的比重。住宅标准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随着住宅商品化的发展,住宅标准和住宅设计要增加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满足现代生活需要。住宅层数以四、五、六层为主,在旧城区严格控制高层住宅的建设,在旧城外合适地段可以建设部分高层住宅。住宅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要满足日照、通风、绿化、停车、消防等要求,既要节约用地,又要为以后居住条件的提高留出必要的余地。住宅造型要丰富多彩,避免千篇一律。居住区环境要精心设计,创造风格各异和方便、宁静、舒适、优美的居住条件。把居住区建设成为组织居民生活的基本单位。新建居住区的规模一般为1万多户、3万至5万人,由若干小区组成。在建设住宅的同时,根据居民生活和社区管理的需要,进行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居住区的建设要与街道办事处、派出所等基层政权建设结合起来;基层政权区划尽量与居住区划分相一致,形成能行使各项城市管理职能、设施比较齐全、居民日常生活要求基本满足、相对完整的社区2000年城市货运总量将从1990年的3.1亿吨(其中汽车货运量为2.3亿吨)增加到4.6亿吨(其中汽车货运量为3.5亿吨);2010年为6.2亿吨(其中汽车货运量为5亿吨)。今后20年,民用汽车将有较大增加,预计在采取适当调控措施的情况下,2000年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可达到70万辆左右,2010年将达到130万辆左右。20年内全市自行车仍大体保持在600万辆左右。市区道路系统由4条环路、10条主要放射路、15条次要放射路,以及贯通旧城区的6条东西方向干路、3条南北方向干路,并辅以次干路和支路组成。(1)市区道路网包含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结构层次。(2)市区规划路网密度平均为每平方公里2.44公里,规划道路用地率为11.1%。三环路以内道路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64公里,规划道路用地率为21.18%。旧城区规划道路用地率达到25.85%。(3)市区快速路系统由环路和若干主要放射干线组成。主要放射干线在公路一环以内的市区段为城市快速路,以外为高速公路。(4)市区道路红线规划宽度:主干路60米至80米,次干路40米至50米,支路30米左右,快速路不小于80米,特殊干道还要宽一些,如东西长安街为120米。道路横断面的布置,除了为合理组织车流与人流创造条件以外,还要为街道绿化、地上杆线,地下管线以及各种道路附属设施留下合适的空间。三环路以外地区的主干道及部分次干道,要保留远期发展地面轨道交通的可能性。(5)立交形式应力求标准化,就简避繁。平面交叉路口应按规定拓宽进口车道,并相应拓宽红线。各类交叉路口周围建筑应按规定后退红线。郊区卫星城的道路一般分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三级。主干路宽30米至60米,次干路宽25米至40米,支路宽15米至30米。无论旧城改建或新区开发,都要安排足够的停车设施。除配套建设自行车库外,新建居住区要预留小汽车的停车用地,机关事业单位、旅游设施和其它大型公共建筑,还应按规定配置社会车辆停车场。在市区主要交通集散点,开辟相应规模的地上和地下公用停车场(库)。2000年市区拟安排公用停车场(库)201处,车位2.3万个:2010年停车场将增至219处,车位达3.4万个。贯彻以发展公共客运交通为主的方针,在20年内初步形成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多种客运方式相结合的综合客运体系。(1)从长远看,快速轨道交通网要覆盖市区城市用地范围和通州镇、亦庄、黄村等卫星城,形成有12条线路、300公里左右的轨道交通网络。2000年运营路线预期达到70公里,2010年达到120公里。为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三环路以内地区采用浅埋地下线,三环路以外尽可能修建地面线或高架线。(2)要充分利用公共电、汽车现有优势,努力提高公共客运服务水平。通过深化改革,改善经营管理体制,完善线路网络结构,调整车辆构成,既满足干线交通走廊的快速大容量客流要求,也照顾中心地区小街小巷的支线客流需要。充分利用现有道路条件,发展地面准快速客运交通系统。(3)按大修和高级保养场、运营场、枢纽站(含首末站)三个层次安排好场站用地。2010年以前新建和改建10座高级保养场,新建20处运营场,在市区范围内布置22处换乘枢纽站。各类场站尤其是首末站的建设,一定要纳入新区开发规划,同步实施。(4)统筹规划小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场站,加强运营管理,使之真正成为公共客运的辅助方式。加强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建设。继续完善交通指挥、控制与实时监视系统。进一步完善道路标志标线以及安全诱导和保障设施。优化市区道路行车组织方案,合理使用道路空间。对外交通北京地区公路网系统由国道、市道、县道、乡道和专用公路组成。公路与城市道路的交接点在公路一环。(1)国道系统是国家公路网和战略性快速通道系统的组成部分,京包(至包头)、京榆(至山海关)、京津塘(至塘沽)、京石(至石家庄)4条公路为国道主干线,规划标准均为高速公路。京承(至承德)、京唐(至唐山)、京济(至济南)、京开(至开封)、京原(至原平)、京兰(至兰州)、京丰(至丰宁)7条公路为一般国道,规划标准除京开公路及京承公路的北京至密云段为高速公路外,其它均为一级或二级汽车专用路(山区段例外)。(2)市道系统是市区与远郊区之间、北京与邻近省市之间的主要通道,由京津(至天津)、京张(至张家口)、京平(至平谷)、京怀(至怀柔)、京易(至易县)、京黄(至黄村)、颐南(颐和园至南口)7条放射线和3个公路环组成。公路一环、二环规划标准为高速公路,公路三环为二级公路,其余市道均为一级或二级汽车专用路。(3)县道和乡道系统是远郊各县、乡之间以及县城、乡中心与各中心镇、一般建制镇之间的地方性道

149 评论

豆豆腐腐点

八、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加快人才强市步伐 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增强创新能力,不断强化科教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加快推进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源强市转变。 30、促进教育协调发展。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优化教育布局,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完善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落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和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着力提升薄弱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 31、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向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努力建设创新型保定。重视和支持自主创新,引导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以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为主体,以驻保高校和京津科研机构为依托,建立一批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和工程技术中心,围绕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及能源设备、电子信息及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力争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促其上规模、上水平。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加快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 32、实施人才强市计划。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人才优先发展理念,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政企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依托毗邻京津的优势,大力吸引京津人才来保发展创业,特别是加强与清华大学等京津高校的人才合作。实施“五个一创新工程”,着力培养和引进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加强在编人员的继续教育,高度重视人才使用,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使其各展所长、各得其所。创新和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创造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良好环境,调动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33、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企业家是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力量,要倍加重视、倍加爱护,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尊重、支持企业家的浓厚氛围。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家制度,持续开展亲商重商主题活动,主动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着力加强本地企业家队伍建设,打造精英型、梯次型、开放型企业家队伍。实施“回归创业工程”,以亲情乡情为纽带,以政策环境为动力,引导各地保定籍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发展。 九、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十项“幸福工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完善系统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34、拓展社会就业空间。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就业作为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第三产业,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不断扩大就业空间。加强政策扶持,创造全民创业的良好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完善就业扶助政策,重点实施对高校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失地农民、复转军人的就业扶助。积极创造条件,推行城乡统一的劳动者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形成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执法,改善劳动条件,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35、加大医疗惠民力度。坚持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方向,建设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扶持力度,优化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加快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提高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健全卫生防疫体系,预防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蔓延。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环节的动态监管,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36、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建立健全城乡全覆盖、一体化保障体系,使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完善救灾、救济、优抚、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医疗救助,以及教育、司法、住房等综合型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规范管理,增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建设用地供应,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对城市住房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加快城中村和城市危陋住宅区改造步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37、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重点控制农村人口和流动人口出生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鼓励支持各类资本建设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养老产业,积极探索建立老年人救助指挥系统,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体育事业,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素质。重视妇女儿童工作。加强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机构设施建设,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 38、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大力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加强综合治理和执法监督,重点加大污染物减排和治理力度,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对重点企业及其周边环境质量监测和治理力度,使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让群众呼吸新鲜空气、饮用清洁水源、享受安全食物。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区绿化水平,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研究建立白洋淀长效补水机制,加强白洋淀滞洪、泄洪等功能建设,积极谋划淀区群众外迁,推进淀区生态环境可持续保护。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整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促进环保工作从末端治理向防治并重转变。 39、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眼于健全社会管理体制,提高社会管理能力,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管理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凝聚社会管理合力。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深入开展亲民爱民活动,切实加强农村(社区)群众工作站建设,建立更加密切的党群干群关系。全面提升政法工作水平,深化社会矛盾化解、公正廉洁执法等工作。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等综合调控机制,超前化解矛盾纠纷,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严管、严防、严控措施,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和改进对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加强城市社区建设。 十、发挥历史文化优势,提升保定文化软实力 依托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优势,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视发展文化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以优秀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 40、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充分挖掘保定文化特质,打造鲜明的城市主题文化,培育新时期保定人文精神。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4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加大城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建设东湖文化中心、西湖体育中心,着力建设关汉卿大剧院及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档案馆等高标准城市文化设施。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县(市)全部建成图书馆、文化馆和体育场馆,乡镇全面建立综合文化站、农村书屋和村民(居民)中心。广泛开展“三下乡”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把敬老健身节、地方戏剧艺术节、空竹艺术节、篮球文化节等活动办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4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坚持用大手笔、大市场、大园区、大项目的理念指导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着力发展以会展、演出、影视、印刷出版等为主的文化产业园区和以体育训练、健身、竞赛、体育用品经营等为主的体育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国家动漫产业基地,推出更多创意精品,促进动漫产业上档升级。充分挖掘以晋察冀革命文化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做大做强保定红色文化产业。大力推进曲阳石雕、安新苇编、易水砚、定瓷等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引导文化产业规模化布局、集约化发展。 4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政府主导、经营性文化产业市场主导,支持转企改制的文化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演艺文化产品生产,促进艺术团体、剧场和媒体业、旅游业联合发展。深入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文化发展指标体系,提高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水平。鼓励支持文化创新,培育造就一批文化大师和文化工作骨干队伍。 十一、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对接京津,创优发展环境,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44、积极深化各项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更加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系,推动国有资产监管全覆盖、规范化。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增强县级财政的综合调控能力,加大面向民生、面向基层、面向薄弱环节的转移支付力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重视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发展,推动政府投融资平台健康发展。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引导投资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倾斜。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45、全面扩大内外开放。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开放促开发、促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培育一批战略型、领军型外贸企业,增强外贸出口竞争优势。鼓励骨干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支持企业承揽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境外工程项目。积极推进一批重点企业上市。加快与京津对接步伐,全面融入,借力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规划对接;推动交通、通讯、电力、服务等基础设施融合,加快基础设施对接;瞄准京津大企业,找准结合点,融入产业链,发展配套经济,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对接;破除行政壁垒,促进生产要素、各类商品双向流动,加快市场对接。 46、下大力优化发展环境。以优化政务环境为重点,切实加大优化发展环境力度。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提高行政运行效率。积极推进和规范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网络。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力度,建立政府信息共享平台,推动行政权力运行监控平台上档升级,确保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规范、高效运行。加大发展环境监督力度,建立发展环境定期评估制度,让企业和服务对象对职能部门的服务质量进行评判,评议结果与单位实绩考核和干部提拔使用挂钩。 十二、凝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凝聚各方力量,调动各界积极性,为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47、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各级干部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水平。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干部队伍政德建设的意见》,引导各级干部锤炼政治品德、恪守职业道德、遵守社会公德、弘扬传统美德。坚持凭政德、凭实绩、凭公论看干部、用干部,绝不让老实肯干的人吃亏,绝不让投机钻营的人得利,绝不让德才平庸、不思进取的人占着位置不干事。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农村干部、社区工作者三支队伍建设,深化农村干部“一定三有”激励关爱机制,夯实乡镇、农村、社区等基层基础工作。 48、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无党派人士建言献策,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构建和谐的政党、民族、宗教、阶层及海内外同胞关系。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畅通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把各方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发展上来。加强法制建设,创造公平正义的法制环境。坚持党管武装,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深入开展军民共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49、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体共产党员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带头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扎实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带头树立务实、高效、勤政、廉洁的形象,团结和带动社会各界人士,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强市兴县富民作出新贡献。 全市广大党员和全市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圆满实现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322 评论

starjing99

有。河北省易县的柴厂村10年前人均年收入只有350元。从那时起,柴厂村开始学习韩国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林果业和生态旅游。十年来,这个村的人均年收入已经从350元提高到现在的3千5百元。柴厂村是河北比较典型的深山区,山场面积占到全村面积的75%。十年前,村民在山地上种的全是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一年下来没有多少收成,山上的几十棵柿子树也是自生自长,无人管理,当时的人均年收入还不到350元。1996年,中国农学会借鉴韩国的新村运动,在中国开展“科教兴村”活动,柴厂村成了第一个试点村。柴厂村有山有水,有发展林果业的天然优势,但同时地下丰富的铁矿金矿,当时在产业选择上干部和群众都犯了难。河北易县县委书记刘立明:“有的想发展矿产业,矿产业收入高,挣钱比较快,但也有的坚持发展林果业,在这个方面,我们重点考虑了长远发展,生态发展,考虑到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青山绿水,留下更多更好的发展空间。

293 评论

相关问答

  • 新农村建设研究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

    jason19203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如何建设新农村论文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哲学思考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哲学思考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 葛兴坤 中国共(论文库)产党第十(论文库)六届五中全

    撒野撒野王子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建设新农村发展论文范文

    这几年,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这让我的家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早晨,我走在上学的路上,亲眼见证着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我的心情无比爽快。脚下踏着平坦

    dp72893325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新农村建设论文800字

    这几年,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这让我的家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早晨,我走在上学的路上,亲眼见证着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我的心情无比爽快。脚下踏着平坦

    攀爬—蜗牛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建设新农村论文10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内容提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

    嘟嘟07179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