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41

芊芊寻2013
首页 > 期刊论文 > 历史课程设计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精品窗帘

已采纳

历史教学的本质与历史学科的特点密不可分。历史学科具有前瞻性、当代性、人文性、主客观统一性及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历史学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历史学科论文 范文 一:浅谈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有效教学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命。如何作到有效教学,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从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问题,联系现实(实际),使课堂教学生活化几个方面谈谈感受。

关键词:有效教学;创设情境;精心设问;生活化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何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挑战,是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历史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了回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学会到会学;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就结合近几年我的教学实践谈谈。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重温历史

我们都明白一个现实: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却可以让历史“重演”,那就是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 方法 很多,著名学者韦志成先生有如下论述:1.扮演角色

体会情境;2.播放音视频渲染情境;3.联系生活展现情境;4.运用实物演示情境;5.借助图画再现情境;6.锤炼语言描绘情境;7.结合实际优化情境等等,我们在教学中不妨加以尝试。

我在讲授“三顾茅庐”时,采用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的教学方式。课前找五个同学分别扮演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门童,向五个同学交代演出的内容:刘备如何三次 拜访 诸葛亮,张飞、关羽如何显得很不耐烦,最后刘备终于请到了诸葛亮并成就了一段佳话等。学生结合平时从广播、电视等平台中获取的相关知识自编台词,我帮助修改,同时进行简单的布景设计,学生边看演出边体会刘备为成就大业而三顾茅庐的辛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引导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逐渐改变其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二、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否动起来,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设计与生成。问题的设计,首先足以让学生真正开启思维而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其次又应当是使学生可以有一定的思维成果,即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品尝到问题解决的喜悦。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促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对有关历史问题的探究中去。这样的问题设计才具有其存在价值,才能作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学习“伏尔泰启蒙思想的意义和影响”时,课本中这样描

述:“伏尔泰等人的思想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此时我就引导学生思考“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促进了传播这些思想的国家的思想解放”。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这些?此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互相探讨,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大的活跃状态。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联系现实(实际),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美国著名的 教育 家约翰·杜威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扼杀历史的活力的隔离现象,就是把历史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各种方式和事务分离出来。他特别强调:历史关于过去的知识是了解现在的钥匙。很明显,他强调的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有许多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中的 热点 时事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将经过筛选过的热点时事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摆脱教材所限定的时空限制,使学生能穿梭于时空的走廊,古今结合,拓展了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中联系现实,使学生既能在课堂上学到历史知识,也了解了新闻时事,进而帮助学生了解和关心国家大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进而增强学生的时代感和历史学习的使命感。

总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组织教学,加强学习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学科论文范文二:《中国近代现代史》学科能力提要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教材,体例新颖,内容丰富,有鲜明的国情意识和时代特点,体现了跨世 纪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但它是一套无“纲”(教学大纲)之“本”,用之者还在起步阶段。所以,一线教师 深感它的难度太大,很不适应,急待解决的问题不少,其中就有学科能力这一难题。我把这两年教学的感受 “提要”出来,仅供批评研究。

一、熟悉重要史实的能力

这是一项首要的、最基本的历史学科能力。主要有:听、视和观察的能力,阅读能力(小字和好懂的原始资料),记忆能力和区分史实作用的能力等。配置于教材页面上的文字和画图,大都有史实意义,所以要善于 区分它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是教材特点所要求的一项能力。(1)区分主体内容和从属内容;(2)区分必须储存和 “过眼烟云”;

(3)区分基本史实和非基本史实。基本史实(在历史的点、线、面、体中不可或缺)必须熟悉, 扎实准确,“入库”储存,例如大字(主体)的内容、大事年表和历史地图中最重要的地名、空间等;(4)区分基本史实的相对性。即在这一历史体系中是基本史实,而在可以涵盖它的另一再大的体系中,是非基本的史实 了。此点较难,重点较不妨试试。

中华民族拥有的文物、古迹和馆藏极为普遍,图片影视资料极为丰富,可同熟悉重要史实结合起来,并适当发展乡土访古考察的能力。

二、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历史概念是在历史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思维活动抽象概括而成,以反映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掌握和运用历 史概念是理性认识历史的起点,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发祥地”。历史概念在学科能力中举足重轻,是基本能力中的“基本”。

1.单一型历史概念

这类概念就是一个一个的“历史单位”,教材中比比皆是。属于史实性的有“井冈会师”,“《北京条约》”,“台儿庄战役”等。属于论断性的有“民族英雄林则徐 ”,“工农武装割据”,“中外‘和好’局面”,“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爱国统一战线”等。

2.复合型历史概念

它由若干个单一型历史概念组合贯通而成,又称概念系列。“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是三个独立存在的单一概念,但组合贯通之,成了“三大战役”这个复合型概念。“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这一概念复合了时间、“恢复国民经济”、“三大运动”、“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这五个单一概念。参 与“复合”的各个概念之间,是由其内在逻辑联系而成——或递进关系、或因果关系、或包含关系、或并列关 系等。

3.历史概念的特点

(1)各类各个概念都有客观性、独立性;(2)凡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准确的外延(量的属性)和内涵(质 的属性)。这是掌握和运用它的关键所在;(3)历史概念是历史基础知识的一个方面;(4)概念群体之纵横及其 网状化、序列化、具体化,就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了;(5)对概念失之准确或错乱,必定损害正确的历史思维能 力的发展。

此外有众多的理性化概念,“半殖民地”、“共和政体”、“民主革命”、“改革开放”等等。运用时, 不要抠定义、追外延、究内涵,能恰当地揉合于史便罢。

三、纵横基本线索的能力

历史是线索的交织品。基本线索是跳动在历史有机体中的脉络,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途径。万千纵横有线索 ,万千变化有线索。会抓、会用历史线索为历史学科独特有之的一项能力。

1.历史线索的两大类

在历史整体中,线索或隐或显地表现为粗细、长短、远近、中外、主从等;有曲线、直线、折线等;有政 治的、经济的、 文化 的、战争的、社会过程的等。但是,按性质和作用分辨,只有基本线索和非基本线索两大 类;按走向分辨,只有纵向、横向两大类。掌握了分类,就懂得了这项学科思维能力的基本思路。

2.基本线索的三重性

客观性,是它的第一性。主观性,为师生对它的认知(即“理线索”)。相对性,指它的起止时空限定和 功效的特定范围。三相结合,才能抓准用好。

3.基本线索的三功能

(1)贯通来龙和去脉,体现内在联系;(2)提挈内容和要点,利用抓纲织网;(3)明确趋势和归宿,揭示变化 规律。纵横这三项功能,可以让学科能力同历史的脉搏一起跳动。

4.基本线索的两误区

教材的“引言”本非基本线索,不可误认。有些教学参考书把基本线索写成了“内容简介”或“内容提示 ”或“内容概要”,都不可取。规范地表达基本线索时,必须精炼概括为一句或几句话说出。被基本线索所纵 横的重点要点,不是基本线索本身。

四、运用基本观点的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其核心和灵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没有正确的观点 ,肯定不会有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

近几年来,各省县市推出的初三结业考试卷,反映了当前大多数学校的实际水平。但课上能力素质的要求 ,完全可以也应当高出它三两个“调头”。必须看到,初中学生没有多少基本观点在备用、待用,需要“实实 在在”地充分利用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领悟和初步运用基本观点的主 渠道 。

主渠道——本教材,可供领悟和运用的基本观点有: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主要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 质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主要有:继承和发展的观点,前进和曲折的观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现代史上更明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地位和作用,政党及其领袖的地位和作 用等。

2.历史学科基本观点

主要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观点,从基本国情和具体国情出发的观点,政权和政体的观点,反帝反封 建相结合的观点,民主革命坚持三大法宝的观点,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有机组成部分的观点等。

3.摘选引用性的观点

指教材根据需要而摘引他处的观点,但不全是照搬照抄。(1)对纲领、宣言、政策、 口号 等的引用;(2)对 人物言论的引用;(3)对著作的引用;(4)对定性、结论的引用,例如“林彪集团发动武装政变”、“‘一国两 制’的构想”、会议有关决定等。

4.因史为论性的观点

这类观点(论断、结论)是教材编者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指导下 ,依据必要的史实和特定历史条件,提炼概括而成为教材的“具体观点”。本教材的“具体观点”比现行任何 其它 教材(人教版)都突出。表现在:①在引言中;②在论断性性的章、节、目标题中;③在课文之中,例如 ,衙门的建立“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 程度”;④在性质、意义、评价和 经验 教训中。运用时必须注意:“具体观点”无普遍性,只起特定作用,只 能“对号入座”。

357 评论

criminalabuse

已发表文章190余篇,其中在CSSCI杂志发表的文章(只记原发作品)如下:1.《西周教育模式初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2.《当今日本学校近现代史教育状况评介》,《课程教材教法》,1993年第4期。3.《对中学生历史学习成就动机的初步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4.《评日本高中新编历史教材的基本特征》,《课程教材教法》,1995年第5期。5.《【礼记·学记】教育论的现代意义》,日本《三重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纪要》第46卷,1995年3月版。7.《日本历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历史教学》,1995年第7期。8.《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9.《中日历史教育学研究之我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10.《试论日本社会科(历史)教育学的理论建设》,《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11.《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与中学历史教育评价的体系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12.《历史学科学习能力的测定概念、种类和途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13.《日本小学社会科的学科概念与特性》,《北京教育》,1998年第11期。14.《日本小学社会科的教育目标与课程内容》,《北京教育》,1998年第12期。15.《日本小学社会科的学习形态与教材》,《北京教育》,1999年第1期。16.《日本小学社会科的学习指导与方法》,《北京教育》,1999年第2期。17.《日本中学社会科教育目标的设计理念与内容》,《外国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18.《日本小学社会科的教育目的》(译文),《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2期。19.《美国学校社会科教育的诞生与发展(1916~1985)》,《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20.《论与新世纪相适应的社会课建设》,《上海师大学报》,1999年第7期。21.《日本初中最新国语学习指导要领(译文)》,《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9、10期。22.《日本高中最新国语学习指导要领》(译文),《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6、7期。25.《试析社会综合课的课程理念与内容设计方法》,《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26.《关于综合文科中宗教问题的处理》,《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27.《小学社会课程的基础和理念》,《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第3期。28.《试论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与知识整合原理》,《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增刊。29.《制定历史学科人格培养目标与评价方法的一般原则》,《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30.《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探索》,《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4期。31.《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单元设计》,《学科教育》,2003年5期。32.《韩国社会科中的国史教育》,《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10期。33.《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评介》,《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34.《追寻历史教育的本义》,《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3期。35.《论我国社会课程的终结与再生》,《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36.《历史与社会的课程本质是发展学生的行动能力》,《课程理论与实验》,2004年第2期。37.《中国大陆社会科课程的变迁与发展趋势》,《名古屋大学研究纪要》,2004年10月号。38.《特色鲜明的加拿大家政课程》,《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39.《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技能的策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9期。40.《现代教学理论在社会科课程中的应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41.《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有待改进》,《历史教学》,2006年第5期。42.《历史教学的基本课题与方法》,《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4期。43.《我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几点建议》,《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44.《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教育的现代化:围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反思》,《教育学报》,2006年第4期。45.《基础教育中公民教育的价值理念与行动指南》,《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12期。46.《中国大陆社会科蕴含的现代意义》,日本早稻田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2006年版。47.《历史与社会的内容精选与整合原则》,《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4期。48.《研究教学细节不等于讲究教学技巧》,《历史教学》,2007年第4期。49.《历史教学目标刍议:如何理解历史知识》,《历史教学》,2007年第5期。50.《历史教学目标刍议:如何理解历史能力》,《历史教学》,2007年第6期。51.《历史教学目标刍议: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历史教学》,2007年第7期。52.《课堂讨论与交流技能》,《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5期。53.《谈谈学材是个什么样子》,《历史教学》,2007年第9期。54.《怎样帮助儿童了解历史》,《历史教学》,2008年第3期。55.《从〈历史课程标准〉的行为动词看问题》,《历史教学》,2008年第4期。56.《怎样铺陈史实》,《历史教学》,2008年5月上。57.《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历史学习的价值》,《人民教育》,2008年第5期。58.《历史与社会的整合与公民教育的效益》,《教育学报》,2008年第3期。59.《历史–理解–文化:历史课程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缩写),《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第9期。60.《社会科课程体系中的历史教育》,《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8期。61.《怎样理解活着的历史——口述史》,《历史教学问题》,2008年第4期。62.《我的〈历史课程标准〉的再思考》,《历史教学》,2008年第12期。63.《学校历史课程的公民教育追求》,《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4期。64.《日本高中历史最新学习指导要领世界历史部分》(译文),《历史教学》,2009年第6期。65.《日本新编世界通史的特色》,《历史教学》,2009年第7期。66. 《日本高中地理最新学习指导要领》(译文),《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年第12期。67.《历史教育学的学术归位与研究的学术化》,《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第1期。68.《日本新订世界历史学习指导要领的基本特征》,《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9期。被其他杂志全文转载(主要为人大复印资料)1.《对中学生历史学习成就动机的初步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教学》,1994年第4期。2.《日本初中最新国语学习指导要领(译文)》,《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9、10期。/载入中外母语教材比较丛书,《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397-405页。3.《个性·创造性:新世纪历史教育的核心(历史教育的前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学》,1999年第6期。4.《日本高中最新国语学习指导要领》(译文),《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6、7期。/载入中外母语教材比较丛书,《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416-426页。5.《个性·创造性:新世纪历史教育的核心(怎样的历史教学过程才是合理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学》,2001年第5期。6.《个性·创造性:新世纪历史教育的核心(历史教育的个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1年第5期。7.《制定历史学科人格培养目标与评价方法的一般原则》,《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3年第3期)8.《关于新世纪历史课程与教材的若干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3年9月)9.《公民教育——新时期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3年10月)10.《知识教育在新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新课程》,2003年第10期。/(《福建教育》2004年2、3期转载)11.《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评介》,《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4年第7期)12.《追寻历史教育的本义》,《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3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4年第8期。)13.《日本高中历史教科书对侵华战争内容的处理》,《中学历史教学》,2004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4年第12期。)14.《历史课堂教学实录分析的价值与操作,《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5年第7期。15.《历史教育与读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学》2005年第9期。16.《日本教科书中的逆流》,《中学历史教学》,200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5年第9期。17.《历史教育理论建设的几个重要问题:历史教学论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7年第1期。18.《历史教育理论建设的几个重要问题:历史教育为什么要有个全球视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7年第2期。19.《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有待改进》,《历史教学》,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6年第12期。20.《找准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23日第6版。/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7年第06期;《素质教育报》2007年23日第4版转载。21.《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从根本上追问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7年第07、08期。22.《社会科课程体系中的历史教育》,《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8年第12期。23.《历史–理解–文化》,《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9年第2期。24.《日本新编世界通史的特色》,《历史教学》,2009年第7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世界史》,2009年第9期。25.《我对历史教育发展方向的一点看法》,《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年第9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学》,2011年第1期。

169 评论

相关问答

  • 历史毕业论文设计方案

    【导语】以下是无忧考网为您整理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计划怎么写,供大家学习参考。一、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1、进一步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形成系统化和综合化的知识

    腹黑芝士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历史学课程论文题目

    如下: 1、 浅谈中国货币制度的变革。 2、 浅谈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3、 何谓“封臣建国”。 4、 浅谈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性质、影响和意义。 5、 浅谈汉民族

    东宫洗马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plc课程设计论文

    PLC的自动送料小车摘 要可编程序控制器(Programmable controller)简称PLC,由于PLC的可靠性高、环境适应性强、灵活通用、使用方便、维

    背信弃翊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历史课的论文

    历史教学的本质与历史学科的特点密不可分。历史学科具有前瞻性、当代性、人文性、主客观统一性及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历史学科论文,供大家参

    石头脾气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初中历史导学案设计课题研究论文

    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七年级历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讲故

    沈阳老五0459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