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12

cynthiahql
首页 > 期刊论文 > 看问题要全面议论文素材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不点儿淘气

已采纳

“全面地看问题”与“客观地看问题”等等,可能是我们在各种场合下使用最频繁的话语之一。关于“客观地看问题”后面再用另一篇文章来分析,现在先谈谈“全面地看问题”。我们近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似乎形成了一种风气,就是普遍要求“全面而客观地来看问题”。用于要求自已固然是“全面地看问题”,用于指责别人的说话或者作出学术批评的时候那更是要“全面地看问题”。但是,我们很少想过,“全面”究竟要“全”到怎样的程度才算是全了?全不全,究竟又是以什么为依据?当你说别人不够全面地看问题的时候,我们“全面地看问题”的自信来自于什么地方? 哈耶克曾经在他的晚年写了两部书《科学的反革命》和《致命的自负》对之作了很好的回答。这种“全面地看问题”、“客观地看问题”的要求原来是来自那种“致命的自负”和那种打着“科学”的旗号的对事物的歪曲。而这样自负先是来自于自笛卡尔的理性,特别是发展到理性绝顶高峰的黑格尔的理性。这个理性用辩证法的理论大厦,把整个的宇宙都包容在里面了。乃至后来罗素说:“宇宙渐渐在学习黑格尔的哲学”。(罗素著,马元德译《西方哲学史下》,商务印书馆1976年6月版,第282页。)这种自负来自于黑格尔说的:“理性即对全部实在这样有意识的确信。”(同上书,第280页) 不幸的是,我们正是运用了黑格尔的这种理性,我们把老祖宗的含混粗俗的辩证法教条与高深精细的辩证法口号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在思维上特别自负的一个民族,也形成了国人特有的“全面、客观地看问题。”的一大景观。全世界恐怕没有哪个民族更像我们这样要求每个人“全面地看问题”。为了全面地看问题,我们还被要求要有两点论,要学会正面看过问题后,还要反面来看。好的说过,就要说说坏的了。无论是评价人,还是说到某件事,都要求每个人都来一个全面客观辩证地看问题。但是,奇怪的是,一个这样“全面地而又客观辩证地”看问题的民族却总是犯那些愚不可及,蠢不可言的错误。反倒是没有像我们这样对每个人作出这样的要求的民族与国家却没有犯类似的错误。而奇怪的是似乎凡这样对每个人的思维规定要求“全面地看问题”的社会 都会犯类似的愚蠢的错误。前苏联与中国的“大跃进”及“文革”就是最好的例子。不犯错误的民族在这个世界上恐怕还没有出现过。但是,一旦他们的人民被要求“全面地看问题”的时候,不但要犯错误,而且要犯的几乎是长期的、毁灭性的错误。而且在这样的错误中几乎不能自拔。越是犯错误,我们越是从没有“全面地看问题”来检讨自己的言行。 那么,难道要求“全面地看问题 ”错了吗?难道还要故意地片面地看问题吗?如此追问也不对。人类对事物的了解,就其天性来说固然是在追求全面与客观 ,这个方向是没有错的。我们存在的误区就在于,我们总是要求用一种所谓的“辩证法”教条来武装所有人的头脑。使每一个人都要求“全面地看问题”。以为这样自然就会达到“全面而客观”的境地。所以,我们做员工的,就被要求站在领导的角度来一个所谓的换位思考,不这样当然就不全面。当农民的,也要求站在工人或者商人的角度来思考,当然最好是“工农商学兵”联为一体,以作最全面的思考。可是,不要说是一个普通的庸庸凡夫俗子而已,就是一个极高明的思想大师,恐怕也不容易就真正做到全面地看问题。更何况,全面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全面了?做不到的事被泛泛要求后,就会得到含含糊糊的结果。结果做不到全面地看问题就来一个假装全面的看问题。明明只是对这一点有点认识,还要来一个否定意义观点,以说明自己是全面的。纵观人类的历史,其实,人类的认识正是以其片面而达到认识的深度,我们其实都无法摆脱片面,但是我们可以要求深刻的片面。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西方流行着这样的话:“错得深刻比对得肤浅要更有认识上的意义和价值”。在利益问题上,人们要做到全面地看问题可能就更难,因为利益的有色眼镜会把我们的眼睛弄得昏花。更何况,就是看清楚了,还可能因为利益的驱动而不顾其他因素而变得片面。所以,我的观点就是:人不可能能够真正一劳永逸地摆脱片面。与人类的历史长河相比,特别是相对于茫茫宇宙而言,每一个人,无论是谁,甚至是每一代人都是片面的。而且每一代人对人类知识海洋增添的东西,正是以其片面的方式在追求全面,以其主观的方式在追求客观,以其相对正确的结论在追求一个更为准确的答案。那么,我们在追求真理的问题上,比全面看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什么?这就是一个可以自由言说,独立思考的环境,在法律框架下对个人自由的保证。但是,我们现在的问题却是一方面禁绝大家独立思考与自由言说,另一方面却要求每个人的要“全面、客观”地看问题。这样的要求只能在一个辩证法教条下的话语套套中才能够虚假地“实现”,而不可能在真实的世界中真正地实现。其实一个人无论其多么聪明能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类似于在“盲人摸象”。“盲人摸象”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规定每个盲人必须全面地“看”问题,甚至把其中一个掌握强权的盲人所摸到的东西说成是真实而完整的大象,这可能才是问题所在。在一种全面看问题的要求下,其实最后变成的总是谁掌握了实权,谁就成了全面地看问题了。所谓全面并不是真正的全面,而是全面的程度随着他的权力的大小而增加。权力最大的人那个人物,他的话就是“一句顶一万句,句句是真理”。把全面的底子翻过来一看,其实就是权力。但是,这样的权力恰好就是要取消每个人自由言说的权利与独立思考的可能。因为,既然存在着一个随着权力大小而变化的全面思想观点,那么其他的观点无论是全面还是片面,其实已经没有多少价值了。因为人们真正关心的其实并不是在于认识上是不是客观全面,而是目前这个观点是不是有利于自己更进一步掌握权力或者巩固权力。 真正的追求真理的社会,第一是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做到诚信,也就是要学会真实地言说,也允许真实地言说。用制度的方式对谎言与行为给予严厉的惩罚。每个人对于自己说出来的言行负责。我们依据的原则就是最基本的逻辑原则:“是什么就说什么”。也许你看到的可能是片面的,但是只要是你真诚的看到的,想到的,认识到了的,不以他人的脸色为标准,不看风使舵,能够诚实地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自由地表达出来。在说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允许片面,还可以允许错误。如果一个色盲把红色的看成了白色的,那就说是白色的,尽管可能说白色是错误的。也绝不跟风唱调。用林语堂先生的话说,就是想革命的革命,要反革命的尽量反革命,大家不要投机,中国就会向一个良性的方向走来。其次是要用一个制度来保护每一个人都有自由而片面地言说的权利。反观一些民主法治国家,他们实行服从多数,保护少数的原则就很有启发意义。服从多数我们是理解的,为什么还要来一个保护少数呢?就是因为人们有片面与错误的权利。少数人即使可能说错了,他真实表达自己思想言论的权利还是需要保护。因为,人们的弱点就在于他永远不能够那么一清二楚地就把正确与错误区分开来。保护少数,也就是保护人们犯片面错误的权利,也就是在保护真理的火种。因为,真理可能就掌握在那少数人手中。不允许人们犯片面的错误,其实就是等于扼杀人们的追求真理的路途,也等于扼杀这个民族的创造力。人们没有任何尝试的可能了。为了正确,以自保,所以只好唯权是从。 一个人片面有什么关系呢?最重要的是他是不是真诚地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他的片面只要不与权威主义结合起来,只要不形成权威的意识形态,只要不成为全国人都必须学习的最高指示,只要允许另一些人也同样的可以自由言说与独立思考,那么他的片面会有人去补充,他的错误会有人去更正,他没有说到的,不等于别人就不会去说。要相信人的思想智慧总是在于趋向于求真的。人类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真实而正确的认识,有时能够认识到问题所在的人最先总是少数。保护他们的自由言说的权力与独立思考的空间,等于为人类保存了一个可以随时反思的对象,可以参照的一面镜子。 据说,在美国,人们在选举的时候,常常就因为某一个观点符合某个选民的意图,他就是选这个人,并不去追究什么全面地看一个人。全面地看一个人怎么可能呢?我们只能看到一个人片面的真实就不错了。他们在制度设计上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充分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局限性。一个人常常在宣称自己全面的时候,很可能只是冒充或者虚假的全面。正因为这个原因,一个社会才需要给人以片面的权利。每个人真实而深刻的片面,合起来不就是更为全面了吗?既服从了多数,又保护了少数。这不就是更为全面了吗? 我们每个人虽然在同一片蓝天下,其实是在不同的世界里。每个人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同,个人经历的不同,家庭背景的不同,个性特点的不同,社会上所担任的角色的不同,每个人理解的世界并不会完全相同。对此人很有兴趣的,对另一个人可能会枯燥无味;对此人至关重要的宝贝,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形同垃圾。人们总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以及不同的立场来看问题的。他们看到的及理解的都不会完全一样。也就是说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与另一个人可能很不相同。更不要说在利益上,特别是生活上的多姿多态,五彩缤纷。说到底,这些都是片面的。每个人的片面可能正意味着我们更需要自由的言说、独立地思考及充分地平等地对话,而不是自我修炼到所谓的“全面”。正因为这些片面的合法的、自由的组合,才构成了一个全面而和谐的社会。

255 评论

M15981511985

以看待问题要长远要全面为话题的一篇作文 如果一个人站高一点,眼界放宽一点,那么他就可能做出更成熟、更着眼长远的决定,而对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也会有更清醒的认识。对于大学生来说,富有远见并整体地看待事情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面临一个不容易作决定的选择——诸如选专业、找工作,或是决定是否考研时,必须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未来。如果斤斤计较于当前的利益,或是囿于眼前的困难而踯躅不前,那是不会做出最明智的决定的。不过,目光长远并不等于空谈海市蜃楼,意识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缺乏经验的年轻人必须注意,要脚踏实地塑造和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为之而奋斗。用长远的眼光看待眼前的需要和问题,用全面的眼光对待现在和未来,这才是最好的。 父母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其实孩子有自己的天地,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到新奇,充满了幻想,好游戏,爱提问题。可是有些父母让孩子“规规矩矩”,总想把孩子变成“小大人”,这种脱离年龄特点的教育很容易造成两代人的隔阂,多数是要失败的。父母不理解孩子还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父母不同,行为习惯和父母不同,等等。孩子的做法往往带有时代特色,而父母的做法往往带有过去时代的痕迹,两代人的经历不同,当然会有很多不理解。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就不会有童心,尽管你是为了孩子着想,但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比如,孩子下雪天想和小朋友去打雪仗,可是妈妈怕孩子着凉,把他关在屋子里。孩子苦苦哀求:“妈妈,让我玩一会儿吧,玩一会儿就回来。”妈妈却说:“外面天气冷,当心着凉。他们比你大,会欺负你的。你有这么多玩具,在家自己玩!”孩子哭了,这小天地怎么能与小伙伴打雪仗相比呢?有的孩子非要用自己的电动玩具去换小朋友手中的泥人,有的孩子养个小蝌蚪会倾注全部心血……这些在大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可对孩子来说却是正常的。“每一个孩子在思想观点、感情、感受、快乐、不安、忧愁方面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谁了解孩子的心理,谁就会赢得孩子的心,取得教育的主动权;反之,则会产生顶牛现象,甚至遭到孩子的怨恨,费力而不讨好。其次,要知道孩子的要求美国学者赫茨为了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求,对五大洲20多个国家10万名孩子进行了调查,发现孩子对父母的主要要求有10条:(1)孩子在场,不要吵架,(2)个孩子都要给以同样的爱,不要偏心。(3)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失信、撒谎,说话要算话。(4)母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谅解。(5)父母和孩子之间要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6)孩子的朋友来家做客时,要表示欢迎。(7)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尽量全面地予以答复。(8)孩子的朋友面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9)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缺点。(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忽冷忽热,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再次,要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妙的童年。可人一做了父母,往往就把自己的童年给忘了,一味以成人的心情要求孩子。如果父母能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将心比心”,遇到问题替孩子设身处地想想,就容易理解孩子的心情,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自然也会改变。比如孩子正跳皮筋跳得来劲,父母非得让孩子马上回家,孩子的嘴就会撅得老高老高。为什么?因为她刚跳完,应该给别人抻皮筋了,这时候走开,小朋友就会对她不满。假如好容易等到该她跳了,而父母把她叫回家,她心里也会不满。如果父母理解孩子的这种心情,说,再玩几分钟就回家,孩子有了思想准备,“告一段落”后自觉不玩,心里的不平衡也就得到解决。做父母的不要忘了自己的童年:拍洋画、弹球、打弹弓、跳皮筋、跳房子、下老虎棋、吹泡泡、过家家,都曾使我们迷恋过;骑马打仗、打雪仗、藏猫猫,也曾使我们激动过,如果这些我们能回忆一下,对于理解孩子,正确引导孩子都是大有好处的。没有理解就没有真正的爱。不理解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爱反而会使孩子反感,其要害是父母脱离了孩子的实际,强人所难,甚至把孩子当成执行自己意志的工具。相反,站到孩子的立场上以孩子的目光看待自己的要求,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与孩子同喜、同忧、同乐,心理相通,情感交融,这样才能爱得准,爱得深,爱得正当。当然,理解不是目的,而是教育的起点。理解代替不了教育,但没有理解往往也很难教育。有些孩子和父母情绪对立,往往是父母不理解孩子,简单粗暴教育孩子造成的。理解就是为了避免这样的做法,变简单粗暴为耐心诱导,变单纯禁堵为积极疏导。

110 评论

流星又来临

记得黑格尔曾说过:“只看人的一面,你永远也分辨不出好人与坏人。”生活亦是如此,如果只看其一面,生活与我们仅仅是一片一望无垠的尘埃,但只要我们全面的,一览无遗的看待它,就会发现那尘埃之后,是璀璨的星光。 前不久,在被问到中国现状时,著名作者梁晓声先生说:“唯有网络中国,数字中国,身边的中国,三个中国叠加在一起才是真实的中国。”诚然,这样的中国,才是真实的中国,如果仅仅看数字的一 面,看网络的一面,我们会被漫天的信息遮蔽双眼,混淆思绪,而只看身边的中国,我们又无法与时俱进,视野永远被局限在着有限的天地中。因此,我们需要全面的看待这个问题,既不偏激,也不傲慢,唯有此,方能于安乐处寻蔽陋,于蔽陋处,思进取,方能感受真实的中国。(此节用题目材料方法可圈可点。) 试看唐朝女皇武则天,一席黄袍,真可谓巾帼不让须眉。但这仅仅是武则天的一面,辉煌的一面,再看其其他方面,武则天登基后,大肆屠杀老臣,老将,李氏子弟,又常用酷刑,使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若仅其辉煌的一面,我们会被那盛世遮蔽双眼,迷失心智,而无法看到这锦绣盛世背后那可悲可叹的血泪史。唯有全面看待武则天,全面看待这盛世,方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方能借古人之史鉴今人之世,方能使国家更好更强。 反观当下,在这充斥着焦躁与不安的世界中,人们早已成为黑格尔口中那无法辨别好人与坏人的人。各种偏见,各种片面早已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底,牢牢的牵引着人们的思维。诚如那高调行善的中国第一捐陈光标先生,当媒体指责他捐献爱心过于高调,有炒作嫌疑时,不少网友一哄而上,纷纷谴责,谩骂。这些网友便是那些偏激偏见之人,他们没有全面地看待问题,仅就在一个方面发挥自己有限的智慧及无穷的精力,而不是跳出当前这一层次,全面的看待问题,这不仅伤害了别人,同时也使自己在偏见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其实生活也是这个道理,只看白天的天空,谁能知道,原来黑夜也是如此的美!

315 评论

臭臭爱毛毛

1.马克思主义辩证观作为总的观点进行阐述2.各种历史事件,比如秦王的功与过、拿破仑的功与过之类的3.举身边的例子,比如中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利与弊之类的

215 评论

相关问答

  • 环境问题议论文素材

    素材一:中国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凯旋 XX年9月20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出色完成了科学考察任务,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载誉凯旋,顺利返回位

    我是毛毛虫妈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不同角度看问题议论文素材

    中国有一位著名的国画家俞仲林擅长画牡丹。有一次,某人慕名要了一幅他亲手所绘的牡丹,回去以后,高兴地挂在客厅里。此人的一位朋友看到了,大呼不吉利,因为这朵牡丹没有

    风荷丽景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因材施教议论文反面素材

    问题一:关于“扬长避短”或“因材施教”作文素材 素材一 田忌赛马的故事 田忌与齐威王赛马,但是他的马略逊一筹。孙膑给他出了个主意,说:“用您的下等马去

    乖乖小猫侠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议论文申论素材大全

    一位诗人说过:过错是短暂的遗憾;错过,是永远的遗憾。这也许正是一种美丽,正如维纳斯的断臂,让人回味无穷,而回忆里总有一种甜甜的酸酸味道。下面是常用的议论文素材,

    武汉碧海蓝天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安全感议论文素材

    一路上有你 朗朗乾坤,我一踏上新的征途,在过去的六年里,感谢有您你伴随着我成长,伴随着我懂事,感谢有你——我亲爱的许老师。 感谢你教会了我勇敢。还记得

    束缚的漂流瓶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