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12

浮生若梦762
首页 > 期刊论文 > 萧红呼兰河传论文开题报告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atcat654321

已采纳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   《呼兰河传》作者萧红被誉为“现代文学洛神”。深受“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的熏陶,尤其受鲁迅、茅盾和辛克莱作品的影响。主要作品有小说《生死场》《马伯乐》《旷野的呼唤》等,她的文字如清水芙蓉,不加修饰,率真得如从地里长出来的,让人喜欢之余叹为天人。鲁迅先生称她是“当代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就是这样一位天才女作家,前途还未显光明之时,客死在他乡,享年31岁。要想发现和理解一个人,一定要溯源她的童年生活,童年所遇的人,所经的事。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走进了萧红以家乡为原型的“呼兰河城”传记,想从文字中去寻找她生活的轨迹,探寻她的传奇的一生。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开篇,萧红这样描述呼兰河。但是,这两条孤独的街市却在她的笔下无限延长和拓宽。十字街口集中全城的精华,开有金银首饰店、油盐店、药店、布庄、茶庄;东二街上有庙宇、烧饼铺、粮栈、学堂、磨坊、豆腐店、染房、扎彩铺一一铺陈开来;卖馒头的老头、卖药的“李永春”医生、开染房的王寡妇、学堂里逃学的学生、豆腐店里打架的学徒,市井百态、人间烟火、人情冷暖构成了呼兰河城里的“清明上河图”,萧红都给了他们最眷恋的目光,最温暖的情愫,最鲜活的描写。“卖豆腐的一收了市,一天的事情都完了。家家户户都吃过晚饭了。吃过晚饭,看晚霞的看晚霞,不看晚霞的躺到炕上去睡觉的也有。”小城朴素的生活教会了她把自己放得最低,以致于几十年后的颠沛流离,疾病缠身,她都努力地活着,活出了自己。       如果说呼兰河城是灰白的,是荒凉和萧索的,那她家的园子却是浓墨重彩、繁花似锦、流光溢彩的。“我家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昨子、蝴蝶、蜻蜒、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太小,不太好看。好看是大红蝴蝶,满 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她站在自家园子欣赏火烧云,“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金洞洞的了,一会半紫半黄的,一会半灰关百合色,葡萄灰、大黄梨、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一时恍恍惚惚的,满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共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没有了。”这是对枯燥平淡生活的慰藉,也是是对辽阔世界美好的想象。这段火烧的描写选入小学课本,编者把它当作写景的文章来处理,其实,火烧云退了,看云的不看云的人都睡了,世界很快开始陷入单调的寂静之中才是萧红要表达的。       萧红在园子渡过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丰衣足食的童年,虽说小城是封闭的,但始终挡不住她向外探寻的心,这也是照进生活中的一束光。成年后的她离开家乡,不停地奔跑,在战火中,她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从哈尔滨到上海到武汉、山西、陕西、重庆,最后病逝于香港。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就是寻找那个让她死不瞑目的东西。       园子外她的家是荒凉的。每当写到她家用到的都是“荒凉”。屋子荒凉、家具荒凉、土荒凉,人心也是荒凉的。世世代代生活在呼兰河这片土地的人们,心地是善良的,人们之间的关系也是朴素的。但是朴素过头了也许就是愚昧无知和腐朽不堪。呼兰河尽管偏僻、闭塞,赶不上潮流,但小地方的人也有自娱自乐的活动: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这些热闹的活动,乡民们热衷的并不是对活动本身意义的追问,而是人们拥挤在一起东家长李家短地谈天说地和插诨打科的嬉笑怒骂。萧红并不喜欢这样的热闹,她只觉得“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童年种下的种子,成年后在心里开了花,萧红用一悲子来证明人生是终究是一场悲凉。       呼兰河有恶人、有俗人,有罪人,卖馒头的老头天寒地冻滑了一跤,馒头被一抢而散,人们只会看热闹;王寡妇不仅死了丈夫,儿子也失足掉进河里淹死,后来自己疯了,“街坊们看她在㾄台上也会引起一点恻隐之心来的,不过为时甚短罢了。”团圆家的童养媳,婆婆为了“给她一点下马威”天天毒打,十二岁的孩子吓得魂不附体,病入膏肓,最后信神人的话,用开水洗澡活活烫死。冯歪嘴子的妻子难产而死,留下两幼小的孩子,人们不仅没有对冯歪嘴子施以援手,反而天天等着看他的笑话。站在旁者的角度看,这些人真的是恶人吗?说到底,他们也是可怜人。在战乱年代,大家都朝不保夕,他们只是缺乏爱的能力,他们对抗命运,对抗自然只能依赖跳大神、布道场、做法事这种神秘的力量。但是,萧红却不以为然,“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地难舍。”这跳大神的鼓声既是对人生百态的诉说,又是对人们冷漠自私的控诉。在这人们习以为常的鼓声中,萧红看不到希望,她只能逃离,逃离窒息、逃离惶恐,去寻找那个她自认为清明的世界。       当然,在呼兰河中也有爱她的人——她的祖父。祖父给她抓鸭子吃、烤乳猪吃;教她背唐诗宋词、明事理;白天和她一起在园子里玩耍,晚上陪她睡觉。在祖父爱的庇护下她渡过了美好幸福的童年。反而,是家里两个女性——祖母和母亲与她生疏。母亲对她冷淡,不顺心是就打她,祖母拿针扎她。祖父让她相信人间还是有爱的。后来,当她被未婚夫抛弃之后遇到了对她一见钟情的萧军,在他们同居的日子里能忍受他一次次地不忠,同时与几个女学生暧昧;和萧军分手后又遇到了端木蕻良。未婚夫自私,萧军多情,端木懦弱,他们都没有给到她没有不忠,没有讽刺,没有争吵的生活。一段感情结束,马上又投入到另一段感情,萧红总在寻寻觅觅,寻求心灵上的安稳和爱的良人。       呼兰河的故事讲完了,读者和萧红一起走出了呼兰河小城了,掩卷长思:姑娘,你值得吗?我想,每个喜爱萧红的人心目中都有一个模糊的答案。

132 评论

扬帆飘舟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讲述了作者小时候的童年故事。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 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 当然,最值得重视的是这部作品的独特的艺术个性。对此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堪称精当。 “但是我却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论萧红的〈呼兰河传〉》)希望能帮助你哈

136 评论

逸轩设计

萧红创造了独具一格的叙事方式,她通过对反讽修辞的自觉运用,对故乡的风土人情作温而又不乏深刻的剖析,进而达到批判国民劣根性的目的。

309 评论

夏萱萱大人

这本书具有着非常独特的文学价值,尤其是这本书当中,对于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也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后世文学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而且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更加探讨人性,而且对于现实当中的问题也有了更加具体的描述。

254 评论

相关问答

  • 萧红作品论文开题报告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创作

    angelwhere?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有关萧红呼伦河传论文开题报告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   《呼兰河传》作者萧红被誉为“现代文学洛

    奔跑de小土豆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有关萧红呼兰河传的论文题目

    建议不要搞那些都写烂了的,什么余华的《兄弟》呀,鲁迅呀,张爱玲啊啥啥啥的。可以写写路遥啊,什么其他的。以下找了一点做例子,但是看了一下都不是很有新意,你可能还得

    yuyu88yuyu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有关萧红呼兰河传论文开题报告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创作

    优雅的猫214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呼兰河传论文研究背景

    《呼兰河传》创作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

    chensilong812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