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326

迷茫的前途
首页 > 期刊论文 > 解剖学杂志慢嘛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ingmaotong

已采纳

我觉得是的,因为人类需要适应环境而不断做出改变,所以我觉得不断在进化。

84 评论

yanran8385

并不是人类退化了,反而是进化的结果。因为现在的人类相比古代,营养丰富后平均体重增加了不少,因此增加的这块骨头能够帮助人体承担身体的重量。

176 评论

篠田麻里子

人类究竟在进化还是退化?

自从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来,人们下意识的会认为生物会随着时间推移缓慢进化。从人类身体结构上的变化来看,确实如此。比如最近《解剖学杂志》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这项表明了人类在不断进化。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年轻人与爷爷那辈相比,手臂上多出了一条血管。

这条血管名为正中动脉。什么是正中动脉呢?正中动脉有何作用?其实,正中动脉就是一条动脉管。人体内有大量的血管,可分为动脉管、静脉管、毛细血管。其中动脉管是将血液由心脏运送至身体各处,有压力大、血流速度快、壁厚等特点。存在于我们手臂中的正中动脉出现于胎儿期,起到供血、促进胎儿发育的作用,不过正中动脉在妊娠8周之后会逐渐退化,然后正中动脉就会给其他血管腾地。不过,并非所有人的正中动脉都会消失。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医学家在解剖时,还能发现正中动脉。

根据《解剖学杂志》发表的论文显示,人们手臂中正中动脉的存在率明显增高了。从19世纪80年代的10%到现在的33%,足足扩大了三倍。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下去,到22世纪,大部分人类都会拥有这条血管。

我们都知道,人类进化的方向会朝着对自身有利的方向进行,既然这条血管能够遗留下来,就说明这条血管有显著的作用,并且作用逐渐明显。那么这条血管究竟有何作用呢?

实际上,这条血管的最大作用就是“备胎”。总之能多一条血管总是好的,因为当我们急需供血或者需要血管的时候,这条血管就能够派上用场。比方说心脏搭桥手术,搭桥手术需要用到血管,而且最好是自己的血管,在人体腿部有大量的备用血管,所以凡是进行过搭桥手术的朋友,腿部都会留下一道疤痕,其实就是取了一段腿部血管。手臂上的这条血管的作用其实和腿部的备用血管差不多。

除了手臂中的这条血管之外,科学家还发现了一个新器官,也证实了人类是在不断进化的。2020年9月,《放射性治疗与肿瘤学》期刊刊登了一篇论文,论文显示,在人鼻子咽喉位置出现了一个新器官,最后经过研究,证实了这是一个唾液腺。这个新的唾液腺引发了科学家思考,人类已经有了三种唾液腺,为何还要多一种呢?又有什么作用呢?

其实呢,唾液腺的作用也就是分泌唾液,只不过早前人恶魔你只是认为这不是一种器官,而是咽喉相连的一部分,不过经过这次的研究,人们已经确认了这是新器官。

从这两种现象来看,人类确实是在进化,而且进化的方向也都是有利的。不过却有另一种现象表明,人类似乎在退化。这又如何说起呢?

科学家发现有不少年轻人膝盖处出现了早已经退化了的法贝骨,也就是豆骨。豆骨位于膝盖后方连接肌肉和大腿骨的肌腱中,长约13毫米,为肌腱提供一个光滑表面来消除部分压力,猫、狗等动物身上都有。而出现豆骨是由原因的,因为人们缺乏锻炼,体重逐渐增加,导致胫骨变长和小腿肌肉变大,使膝盖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造成豆骨比过去更加常见。根据数据显示,2018年大约有38%的人膝盖处存在豆骨。

如今,豆骨也广泛存在于我们人体中,这是一种进化还是退化呢?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讲,器官的重新出现要么是变异,要么是人类需要。显然豆骨属于第二种,人类需要不断适应环境,更好的生活,这是进化。但已经退化的器官重新出现,又可以说是退化,由此看来,确实很难区分。

不过呢,我们需要明白一点,任何新器官出现或者基因变异,都是朝着有利的方向进行,如果不能适应环境,早就被淘汰了。

154 评论

落落晓婷

这是进化了,人类把自己养好了。变得特别健全,器官也增加了,这不是进化还是退化?当然是进化。

91 评论

草莓牛奶L

从大约4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第一个单细胞生物到现在,地球生物已经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沧海桑田。

直到200-300万年前,在非洲大陆上,一只古猿站了起来,尝试只用后肢行走,并且尝到了甜头。后来,越来越多古猿站了起来,他们的双手也愈发灵活,并且通过吃烤熟的肉,促进了大脑的发展。就这样,地球上最强大的生物出现了,这就是人类。

至少从现在的研究可以看出,人类是地球上出现过唯一的智慧生命。 我们虽然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的支配,但已经具备了主动改造自然的能力。尽管当初的恐龙统治地球长达亿年,但它们依然没有形成任何的文明,停留在生存的本能上 。

作为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我们经常在思考:我们之所以达到今天的成就,是不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已经足够完美?几乎不再有任何天敌威胁的人类,是否已经不需要进化了?

实际上并非如此,只要生物还存在,那就会进化。环境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而生物的身体构造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如果你不相信,那么最新的一项研究或许可以说服你。

发表在《解剖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指出:研究人员已经找到了人类还在进化中的证据,并且我们现代人正在经历这一个进化的过程。一百年后的人类和一百年前的人类相比,将会多出来一部分,那就是手臂上的一条血管。这根血管,叫做 正中动脉 (median artery)。

实际上,正中动脉也说不上是全新的血管,在人类胚胎中就已经存在。胚胎的小臂上一共有三根动脉,中间的就是正中动脉,上面的叫做 桡动脉 ,也就是中医把脉时跳动的那根脉搏;另外一侧的叫做 尺动脉 。这些可以把血液输送到我们的手臂,给我们的双手提供营养。

不过,一般来说,在婴儿出生后8周左右,正中动脉就会消失,双手供血的任务就留给桡动脉和尺动脉。但是解剖学家们发现,在有些情况下,一部分人群的正中动脉可以多保存1个月。甚至还有一些人,即使到了成年以后,他们仍然拥有着正中动脉!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心,来自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和阿德莱德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现在人类手臂内的这根正中动脉已经越来越多地持续存在下去,而不会在出生后不久就消失。

这个情况,早在18世纪就已经被注意到了。来自弗林德斯大学解剖学家Teghan Lucas介绍说:“从18世纪开始,解剖学家就开始研究成年人体内这根动脉的普遍性,而我们的研究表明,它的存在概率正在日渐提升。 在19世纪80年代中叶出生的人群中,这个比例是10%;而在20世纪末出生的人群中,就提升到了30% 。从进化的角度来讲,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这个提升是十分显著的。”

为了这项研究,Lucas和他的同事Maciej Henneberg以及来自阿德莱德大学的Jaliya Kumaratilake对80具遗体进行了解剖分析。这些遗体都是欧洲后裔的澳大利亚人捐献的,其中最小的51岁,最大的101岁,这意味着他们大部分都出生在20世纪上半叶。这些遗体给了他们最直观的研究对象,也可以让他们更加清晰地对不同年代人类正中动脉的保存比例进行综合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他们记录下了在手臂中发现可以供血的正中动脉的概率,然后查阅了以往相同研究的文献中所记载的概率,并且将二者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和一个多世纪之前相比,今天的成年人体内保存着正中动脉的概率大约提升到了3倍。这个提升比例十分令人惊讶,看起来在自然选择中,拥有并且保持正中动脉的人似乎更有优势。

“这种提升可能来自于参与正中动脉发育的基因发生了突变,或者是母亲在怀孕期间出现了一些 健康 问题,抑或二者兼而有之。”Lucas解释说。

但是, 进化包括两部分,基因突变只是第一步,如何通过自然筛选提升这个性征的比例也是关键的一步 。

你可能以为,多一根血管就可以给手部提供更多的血液,从而使得双手更加灵活,最终使这样的人更容易存活下来,所以正中动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现代人的手臂中。

乍一听,这个理论似乎有些道理,但是经不起推敲。 如果是这样的筛选过程,进化速度应该会非常慢,而不至于像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样,仅仅在100年的时间里就提升了这么多。其次,研究人员认为,体内多一根血管,会让一个人有更大的风险患上腕管综合征。 由于正中血管和手臂内正中神经连接紧密,它会导致后者受卡压,导致一些手指感到麻木等不适。因此,多一根正中血管看起来也算不上什么优势,反而像个累赘。

因此,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正中动脉不消失的概率越来越低,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我们甚至也不知道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只是从目前来看,有没有这根血管好像没有什么所谓。

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保持下去,正中动脉在未来会越来越常见。Lucas甚至预测:“ 到2100年,拥有正中动脉的人将会占到大多数 。”

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的身体还远远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尽管我们的 科技 已经很发达,甚至可以对身体的一些部位进行改善和加强,但是进化是不会停止的。如今,我们的身体不仅要适应日益变化的气候环境,也要配合自身 科技 发展带来的生活变化。因此,人体的改变或者说进化仍然会不断地进行下去。

未来的人到底会有怎样的变化,他们和我们会有多大差别呢?没有人能说得准。随着人类 科技 发展越来越快,可能人类的外形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也许,当几百年后的人再看我们的时候,都会觉得我们长得很奇怪吧!

255 评论

乐趣小鱼

图片 有许多相当无聊的研究涉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变得更僵硬的事实。“人类腹部筋膜机械性能与年龄相关的变化”就是这样一项研究,我将花 5 秒钟时间来说明一个观点。虽然它表明运动范围的减少可能与筋膜增厚有关,但这项研究存在一个主要问题。继续阅读。 作者说:“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和模拟与年龄相关的人体筋膜机械性能的变化。样本分为三个年龄组:A组,最长60岁;B组,61-80岁;C组,81-90岁。对垂直和平行于纤维切割的筋膜样品进行单轴拉伸试验。5%应变下的割线模量、最大应力和最大应力下的拉伸由应力-拉伸比曲线计算。结果表明正割模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纵向趋势更加明显。” 如何阅读调查结果 图片 首先,弹性的“割线模量”来自物理学,是一种测量弹性的方法。其次,结果正是我们所期望的: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或至少因为样本来自已故的老年人),他们的弹性、柔韧性和弹性往往会降低。 最后,这是数百个类似研究的问题。它们是在 体外完成的,意思是在它们正常的生物学环境之外,而不是相反——在 体内或“在生命中”。差异是巨大的。尸体或组织样本如何近似于活有机体中发生的情况?正确的。它不能,这始终是尸体研究的主要限制。然而…… 虽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测试灵活性和运动范围,但有什么方法可以测试活体的筋膜增厚?谁能说“超声波”? 诊断超声检测活组织中增厚的筋膜 诊断超声——不要将它与一些脊椎治疗师和治疗师仍在使用的超声机器混淆——不仅便宜且无创,研究表明它甚至没有被用于远接近其对受伤或“增厚”成像的能力筋膜。谈到增厚的筋膜,2019 年 1 月的《解剖学杂志》 (“筋膜厚度、老化和柔韧性:是否存在关联?”)在著名筋膜研究人员 Wilke 和 Stecco 的一项研究中处理了这个问题。 在一项被认为是同类研究中的第一项研究中,作者选取了年轻(20 岁出头)和老年人(70 岁左右)的健康受试者,然后进行了大量测量。他们使用超声波将筋膜各个区域的厚度与特定区域/关节的运动范围进行了比较。在我们讨论结论之前,先听听这些作者对 ROM 的看法。“运动范围 (ROM),即关节可以移动的最大距离,代表了肌肉骨骼健康的重要标志……” 此外,这些运动范围由“国际准则”确定。 我为什么要提这个?因为我不再看到运动范围被检查(当它们被检查时,它们通常会提供极具欺性的结果。请允许我给你一个前者的例子。 为什么不使用运动范围作为诊断工具? 图片 本周我在办公室里有一个50 多岁的女人。10 年前,我因长期头痛和颈部疼痛而见过她,其他人无法帮助她。十年后,她的头痛和颈部疼痛又回来了,所以她决定再次来看我。她脖子的活动范围实际上是正常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换句话说,它严重不足。危险的不足。尽管她刚刚进行了年度体检。 她的颈部运动范围被忽略了,我当然并不感到惊讶(如果你很慢,检查它们需要 20 秒)。但考虑到她的医生早就应该意识到这一点,我不得不摇头。 筋膜增厚与运动范围的关系 图片 作者得出了一些关于增厚筋膜和运动范围的有趣但肯定不是意料之外的结论。我们走了,以樱桃采摘的方式。 “最近的研究表明,慢性疼痛患者的筋膜厚度增加与关节灵活性降低之间存在关联。除了其他因素(例如水合状态和收缩细胞活性)外,组织的拉伸刚度还取决于其横截面积。因此,较厚的筋膜可能与受限 ROM 相关联。在颈部患者中发现了这种关系。本研究旨在调查健康人群中筋膜厚度和柔韧性的可能关联。据报道,老年人的柔韧性下降和筋膜僵硬增加,另外一个假设是老年人表现出更高的筋膜厚度。 “检测到筋膜厚度和可变关联(即筋膜厚度和柔韧性)的系统性组间差异。年轻人的小腿前部和后部、大腿前部和腹壁的筋膜厚度较高(+)。相反,年长参与者的腰椎厚度更高(+)。发现了体重和筋膜厚度以及柔韧性和筋膜厚度的相关性。与年龄相关的筋膜厚度变化可能是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的一个因素。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描绘体重指数、柔韧性和筋膜厚度的因果三角形。” 检测增厚的筋膜可能有助于从业者治疗疼痛 图片 请记住这一点,因为在我的下一篇文章中,我将向您展示如何利用这些结论,以便您可以在 DIY 时尚中帮助您的事业!此外,请意识到这些作者最后建议将超声可以轻松且廉价地纳入您试图应对无情疼痛的众多检查中。“总而言之,筋膜厚度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肌肉骨骼疾病(如颈部或背部疼痛……)的一个有价值的结果参数。” 不幸的是,使用内部已经拥有的技术诊所(MRI、X 射线、CT)可以赚到太多钱。 -Namaste- 图片 YOGACARE 让瑜伽回归 **纯粹、简单、身心灵合一**

173 评论

我与食俱进

人类有207块骨头了,消失器官重现,人类这不是退化,人类的生长本来就是不断发展

252 评论

相关问答

  • 解剖杂志排名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美国医学杂志》美国ISSN:0002-9343,1910年创刊,全年18期,Elsevier

    amandawei201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解剖学最权威杂志

    医学核心期刊是指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审批准后公开发行的医学学术期刊。 1、《中国社区医师》: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期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旬刊。 2、《

    24678happy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解剖学杂志第

    第9版。丁文龙主编2018.6出版。丁文龙 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原副院长、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解剖学教研室主任。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

    且行且珍惜02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神经解剖杂志张勇

    你好,《现代养生》分上半月刊下半月刊,查相关资料有:2014年 2 期上半月刊目录《遵生八笺》载录马年说马 石柱国我国各民族的春节习俗 常乐春光明媚动起来 强健

    fabregas89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中华解剖学杂志

    R 综合性医药卫生 1.中华医学杂志 3.医学争鸣 2.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4.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5.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6.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7.解放军医学杂志

    zhangyekiki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