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22

海鸟2010
首页 > 期刊论文 > 叶燮研究史上硕博论文述评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o晴天娃娃o

已采纳

清初叶燮的《原诗》以其史、论、评相结合的言说方式,有别于传统诗话的形而上学品格,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原诗》作为继《文心雕龙》之后又一部自成体系的理论著作,基于他的结构特色,很多学者把叶燮和王夫之的美学思想体系看作中国古典美学走向总结形态的标志。但对其美学思想的系统分析却相对薄弱,对《原诗》在整个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及理论价值的认识也比较模糊。 本论文采用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从现代美学的视角切入,把叶燮置于中国古典美学和谐特性的参照之下,对其美学及文论思想进行研究,探讨他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谐特性的发展与突破。在研究方法上没有局限于《原诗》这个单一文本,而是结合叶燮的性格、人生经历、时代思潮和其他文字资料,从多方面探讨他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与发展。这一研究不局限于论述《原诗》的理论性和体系性,有助于拓展叶燮美学思想研究的视域,从更广阔的意义上来认识叶燮在中国古典美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叶燮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渊源。叶燮的人生思想兼备儒释道,呈现出一种以儒为主,纵贯佛老,兼集诸子百家的特性,具有丰富的人格内涵。理论渊源上受宋代理学、明清实学的影响,追求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强调理性主体的地位。同时叶燮的哲学思想受东汉王充影响很深,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泛生命哲学"的信仰和朴素的辩证观点,都为叶燮的美学思想提供了哲学的和思想的滋养。 第二部分叶燮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体系性。叶燮认为“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在强调美的客观性的同时强调了审美主体的重要作用,透露出美必须是审美客体与具有“神明才慧”的审美主体构成对象性关系这一审美关系理论。所谓“神明才慧”也就是审美主体既要具有知觉和想象力,又要具有理性和认知能力。审美创造就是审美对象的客观要素“理”、“事”、“情”与主观要素“才”、“胆”、“识”、“力”通过审美意象这一中介,形成的互动。而叶燮的艺术发展观消解了前人在正变概念上附加的价值色彩,将伦理批评与审美批评融合,也预示了中国审美价值观由强调政教价值向艺术审美价值的转折。总之,叶燮的美学思想始终贯穿着人与自然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并建立了比较完整、严密的美学体系。 第三部分叶燮美学思想的历史地位与现代意义。贯穿叶燮整个美学体系的和谐思想,以及对“兴”的注重,都体现出对中国美学古典和谐特色的初步系统的总结。同时叶燮受到明代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对情感的作用有独到的认识,并从审美接受的角度赋予“比”更为丰富的内涵,预示了古典美学自身的裂变和突破。而叶燮美学思想中的审美关系理论、文学史观、审美意象论和想象体验论,则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富有极强的现代性。

340 评论

small891227

功名之士,决不能为泉石淡泊之声;轻浮之子,必不能为敦庞大雅之响”的意思是:

追求公明的人,决不成为像泉石淡泊的声音一样;

轻浮的儿子,不一定会发出是敦促庞大雅的声音。

淡泊名利的诗词: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3.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陶潜传》)

4.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三》)

7.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陶渊明《丙辰岁八月中於下潠田舍获诗》)

8.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唐 王维的《辛夷坞》)

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唐 杜甫《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10.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1.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

12.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 夜归临皋》)

13.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北宋 柳永《鹤冲天》)

322 评论

霍爾因斯基

叶燮《原诗》是中国古代诗话的集大成者。自30年代以来,叶燮诗学从研究方法和内容都经历了大的变迁,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文学批评史本身学科建设的成熟,另一方面,也说明叶燮诗学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显学,越来越受到应有的重视。本论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变”为视角,以“关系”为《原诗》理论生成的逻辑脉络,以《原诗》写作运思方式为轴心,用阐释学的研究方法,对《原诗》进行了全面分析比较,从而加深了《原诗》理论的传统性和现代性认识,拓宽了中国古代文论现代性转换的现实性视域。导论,通过对叶燮诗学研究的意义梳理,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本论文以作者的运思方式为切入点,以“关系”做为叶燮展开具体论述的框架,对《原诗》进行文化学视域下的现代性特质分析,从而为《原诗》之“是”和之所以“是”的理论背景提供了综合性审视空间。论文第一章,以“源流本末”、“正变盛衰”、“沿革因创”、“陈熟生新”,为《原诗》关系之变的逻辑思路,进行诗变前提论、相对论、分期论、尺度论的内涵分析,从而对关系之变的求真内涵进行诗歌批评发展形态阐释。同时,通过对历代诗歌批评论的否定,叶燮不仅展示了诗变的关系内涵,而且诗歌批评的潜在真实标准,也随之建立。论文第二章,以“才、胆、识、力”为中心,对诗人主体论进行中西比较式研究,并以“才、胆、识、力”作为“知行合一”关系的进一步体现,进行了历史综合性探讨,其中,才的先验基础性、识的后验前提性、胆的依托性、力的完成性,是叶燮诗人主体论的主要内涵,力的完成性,是中西诗学主体创作论的汇通和体现。论文第三章,以“情”的对象性和非对象性为特质,对主客体论的逻辑基础、意境生成,进行以体验为主导,以想象为主线,以突破现实关系为主旨的“理、事、情”主客体论还原,其中,情的统和性,理的体验性,法的辩证性,是“理、事、情”说成立的关键,从而诗歌本体呈现出哲理本体、情感本体、历史本体交相为一的多元特质。论文第四章,以诗歌流变论为中心,以叶燮的儒家人格道德批评论为先导,社会历史批评为主线,艺术审美批评为高下,进行批评方法的哲学性、科学性、学科性历史探讨,由此,叶燮诗歌批评论不仅呈现出多元性的文化特质,而且以“境”为中心的诗歌批评规范,成为叶燮审美艺术批评的核心,展示了诗歌批评的学科性动态演变过程。论文第五章,以《原诗》的文化学意蕴为中心,进行了以境为中心的天人合一论、以史为中心的经验方法论、以对话体为机制的圆通性理论文化学意义探讨,从而凸显了中国古代的艺术理性精神、经验实证主义认知结构、致用型语言观的文化学存在背景。

135 评论

相关问答

  • 历史学论文研究综述

    历史教学的本质与历史学科的特点密不可分。历史学科具有前瞻性、当代性、人文性、主客观统一性及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历史学科论文,供大家参

    happyzhang123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硕博论文研究

    对于论文查重来说的话,就是看你的成功率高不高,一般来说跟这个论文库里面的数据来比对,如果比例不超过10%一般都是没问题的。

    yjqs221990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茶叶包装国内外研究综述论文

    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有关于茶文化论文的摘要,一起来看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消费需求在

    后颈伤痕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硕博士研究生论文

    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有什么区别?有人会直接想到博士论文篇幅更长,篇幅其实不是区别不同类型论文的主要标准,博士论文篇幅是不短,但硕士论文篇幅也有比较长的,但从篇幅来

    justjoshua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案例研究论文述评

    案例研究型硕士论文的结构基本包括7个部分:1、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硕士论文的该部分主要包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思路。也就

    可爱滴娃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