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62

猫女盈盈
首页 > 期刊论文 > 邓石如篆书风格研究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霸气甫爷

已采纳

邓石如,初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安徽怀宁人。终生布衣,以鬻书刻印自给。一生精研书法篆刻,而以篆书的成就为最高,有开创性的贡献。篆书以《石鼓文》、《泰山刻石》、《峄山碑》、《开母石阙》为法,并融合汉碑额婉转飘动的意趣,字形方圆互用,姿态新颖,笔力深雄,婀娜多姿,体势大度,用笔灵活而富于变化,骨力坚韧,一扫当时呆板纤弱、单调雷同的积习。又篆从隶入,隶从篆出,自成一家风范。清代以后篆书家无不受到他的影响,可以说,二百多年篆书艺术风格的丰富多彩,大家辈出,这辉煌的景象实有邓石如为其开端。

书于嘉庆元年以后的 《邓石如篆书册》,笔力遒练,骨力如棉裹铁,体势沉着,运笔如蚕吐丝,尤其是融入了以隶笔作篆的意味,可视为邓石如传世墨迹中的代表之作。在临习此帖要仔细观察和深入体会其用笔多变的笔法特征。就起收而言,既有逆起驻收,内敛含蓄,也有逆入平出,轻松流畅。其弧画的行笔,或用提转之法以见圆畅,或用顿折之法,以见方劲。这些在用笔方面的微妙变化,都是要临到位的`,切不可在临习时一带而过大而化之的。一定要做的孙过庭所言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在结字方面,《邓石如篆书册》是在努力追求均匀的布白方法,因而使得每个篆字都显得平稳而安详,但在空白处,则垂脚曳尾,从而形成疏宕与坚实,空灵与丰厚的对立统一。在处理好均匀和疏密布白的同时,还要充分注意线条的平行、对称、相抱以及相背的关系。此外,要临好邓石如的这本篆书字帖,线条的参差变化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小篆线条之间的参差安排,往往是制造生动的关键所在。清人王澍云:“篆书有三要:一曰圆,二曰瘦,三曰参差。圆乃劲,瘦乃腴,参差乃整齐。三者失其一,奴书耳!”这应该是我们书写小篆时要牢记的。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句出苏轼《后赤壁赋》,是邓石如的代表作之一。艺术构思最忌平均呆板,他在书法理论上曾提出的“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美学观念,这方印可以说是这种观念的生动体现。“流、断”二字繁写增其密度,以密衬疏。“江”字与“岸、千、尺”三字相呼应,笔势开张,大片宽地又正好与“断”字相呼应,加上流、有、声”之繁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用刀既不同于皖派,也不同于浙派,而是使刀如笔,宛转流畅,刻出了他刚健婀娜的风格。

“我书意造本无法”一印,在细白文刻法上,可说前无古人,戛戛独造他把宋元圆朱文的刻法,发展到这种细白文的刻法,印中文字的方圆曲折,完全视印之形式随机搭配而出,而这种白文的线条,最能体现出他书法的笔情墨趣和以刀当笔的金石风味。

“淫读古文,日闻异言”,风格同上印,虽然刀法上不及上印挺劲,但章法上却是苦心经营。全印八个字分三行,疏其中行而密其左右,是这方印的特色。

“家在四灵山水间”全印七字,一如其书。此印的章法正好与上印相反中间密而左右两边疏,紧密处不使人感到窒息,疏处则绰绰有余。绘画大师黄宾虹受此影响,在他画论中也有“疏可走马,密可透风”的说法。

“灵石山长”、“春涯”二印,对角疏密呼应,朱白相映,全印笔酣墨饱,充满着圆浑、朴茂之感。一方印往往有一个基调,相比下来,“春涯”加栏的白文印,由于转折间略见的功力。艺术大师丰子恺曾说,篆刻艺术是“经营于方寸之内,而赏鉴乎毫发之细,审其疏密,辨其妍媸”。所以“书画同源,而书实深于画,金石又深于书”。因此,“非有精微之艺术修养,不足与语也”。这些精辟的见解对我们理邓石如的艺术当有很深的意义。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又名顽伯,号完白山人,又号完白、古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等,安徽怀宁人。有人把他归为皖派,更多的人因为推崇他在篆刻史上杰出的贡献,而尊为“邓派”。

邓石如幼年时家境贫寒,一生社会地位低下,他自已说:“我少时末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训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这样一位读书不多的“一介布衣”,成长为伟大的艺术家,全靠艰定不移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的锻炼。他十七岁后,就开始以书刻自给。三十岁后,通过友人介绍,陆续认识了南京梅缪 三兄弟等友人,遍观梅家收藏的金石善本,凡名碑名帖总要临摹百遍以上,为此起早贪黑,朝夕不辍为以后的篆刻艺术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基础。所以,当时人评他的四体书法为清代第一人。

109 评论

luanqiqing

篆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关于篆刻的学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浅谈清代篆刻艺术

摘要:篆刻艺术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金石味”、以刀代笔、在仅有的“方寸天地”之内抒发文人的情怀、表现天地万物是篆刻艺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文章以清代篆刻艺术为研究对象,探讨清代篆刻艺术兴盛的原因和代表人物、作品及影响。

关键词:篆刻艺术;清代;代表人物

篆刻艺术,就是在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材质上雕刻篆体文字的艺术。因以制作印章为主,故而又称印章艺术。虽然历代有隶书入印、图形入印、楷书入印等,但在历史的选择中均没有成为制印的主流,因其印面多用篆书体,所以习称篆刻。

一、篆刻艺术的发展历史

我国篆刻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先秦古玺、秦汉印开始至今,出现了许多印人大家及风格流派。然就其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如同社会发展,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繁荣、衰落、繁荣的循环往复的历史过程。

(一)印章艺术的发展

自商代出现印章,在春秋战国时,因政治经济的发展,手工业逐渐发达,印章的用途也逐渐扩大。到秦汉,印章艺术进入第一个繁荣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组织的扩大,社会昌盛,官私印章的使用更为广泛,佩印成为普遍风气,从而促进印章工艺空前发展。印章的文字、形制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印文书体上,由体势趋于平正端和的小篆、摹印篆代替了六国文字,布局均衡严谨和富有装饰,并形成了多样的因势布白手法和构图形式,线条挺劲浑厚,气势雄强,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秦汉时期还奠定了完整的官印制度。

(二)篆刻艺术的出现

魏晋时期的印章风格多受汉代影响,到了唐宋时,篆法开始衰微。魏晋以后因真行草书盛行,篆书脱离了实用功能,印篆中掺进了隶楷笔法,这种现象越到后来越严重,以致随意改动笔画,篆法错写比比皆是,所以,篆印艺术的衰微似乎也是历史使然。不过唐宋时期的书画艺术逐渐发展起来,开始把印章用于书画。文人士大夫官场不得志,或不满社会,消极厌世,或寄情于山林,致力诗文书画。印章因而也成了他们抒发闲情逸志、诉诸喜怒哀乐的“方寸天地”。特别是宋元以来的中国画越来越明显地趋向于“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文人画”形式,更加促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唐宋元是印章发展从实用向欣赏发展的过渡时期。

(三)篆刻艺术繁盛

我国真正的篆刻艺术是从明代兴起,文彭以汉印规范印学,推广石质篆刻材料,广收门徒,普及篆刻艺术。到了清代,篆刻艺术在形式和内涵上超越了前代,出现了万紫千红、派别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像皖派、浙派、邓派、吴派、赵派等众多的印学学派,造就了赵之谦、吴让之、邓石如、吴昌硕等一大批印坛巨匠,成就卓著。清代的印风一直支配和影响着中国印学的发展,对当今的篆刻家来说,仍有继承和借鉴之意义。

二、清代篆刻艺术兴起的原因

进入清代,在金石、文字学迅速复兴并推动书法界好古风气的同时,篆刻艺术也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大家为了深入研究、把握第一手实物资料,一时汉碑、汉印、金文款识等的收集、整理之风随之而起,这就大大推动了书法、篆刻艺术的繁盛,同时清朝时期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国内经济、清廷注重文化的政策,清代主流学术的影响,以及其它艺术对篆刻艺术的滋养均对篆刻艺术的繁盛起了重要作用。

(一)文字的影响

从乾隆朝开始,书法的发展异军突起,一批长于金石古刻的书家从帖学的包围中突围而出,举起了振兴篆隶的大旗。篆书和隶书在历史上都曾有过辉煌的年代,邓石如、钱坫、桂馥等,他们的成就可以说直接秦汉远在唐人之上了。在“帖学”之外为清代书法的发展另辟蹊径,篆书和书法的结合引起了清朝书法艺术的复兴,有了“篆隶中兴”的成功经验,书法界学习古碑刻的热情进一步高涨,在新书法形成的发展浪潮中,清朝的篆刻艺术也进入了一个全面振兴的新时代。篆刻离不开篆书,清代篆书的复兴,为篆刻艺术提供了必要的艺术载体和肥沃的生长土壤。

(二)金石学的影响

金石之学始于宋,它的任务是“研究中国历代金石之名义、形式、制度、沿革,以及所刻文字图像之体例、作风。清代金石学的兴盛对当时篆刻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金石学还有玺印的研究在清朝这一形势下,治印者与学者们一样,也接触了大量金石文字,并在赏鉴、研究过程中触发了艺术的灵感,提高着印章的审美能力,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篆刻实践。金石学对古代印章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它的理解,也直接丰富、深化了篆刻艺术的各种风格,金石学中各门类的研究,扩大了篆刻艺术以资取法的范围,直接孕育了“印外求印”理论。从现象上看,清代著名篆刻家数量之多,成就之高在印史上都是空前的,而且他们常常是篆刻家、金石家、书法家、画家等双重甚至多重身份集于一身,也统一于一身。

(三)其它影响因素

清朝篆刻艺术的兴盛从更深的层次去探讨,与清朝的文化背景、政治质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清王朝的建立,割断了明末诸贤所形成的浪漫书风,把偏离主线的书法革新局面重新扳回到中和体系上来。石质印材引入制印领域对篆刻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还有清代稳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丰富、发展对篆刻艺术产生了需求。另外作为篆刻主体的制印者,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到,文化层次的提高对篆刻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清代篆刻艺术代表人物、作品及影响

清代是篆刻艺术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风格各异,流派独立,特别是在清代碑学盛行时,碑学家无不兼擅篆刻,可以说清代的碑学与篆刻学是相辅相成的。在清代,最有影响者当属浙派、邓派和黔山派。浙派为丁敬首创。以古玺和秦汉印为宗,有刚劲朴茂、雄健苍古之目。邓派亦称新皖派,以邓石如为代表。石如工四体书,“书自印出,印由书出”,推崇阴柔,以圆取胜,作品苍劲质朴,恢弘酣畅,洒脱清新,自成面目。对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后学晚辈有较大影响。黔山派,为黄士陵所创。士陵早年学吴让之,取法古玺,于浙、皖两派之外另辟蹊径。布局峻峭,用刀凌厉,平洁光滑,静中见动,古雅秀美。承继者有黄石、李尹桑、乔大壮等。现着重介绍两个颇具代表性的派系―浙派和邓派。 (一)丁敬和浙派

浙派兴起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由丁敬创始,继起的有蒋仁、黄易、奚冈等人。四人篆刻风格较近,但又各具特色,蒋仁以朴拙取胜,黄易和奚冈则以秀逸著称。与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继合称为“西冷八家”。“西冷八家”是浙派的代表,反映了国人对乡先贤的尊崇,因都是浙江杭州人,后人就把他们及效法他们艺术风格的印家,总称为“浙派”。浙派崇尚秦汉玺印,应用坚挺的切刀来表现秦汉风貌,以其古朴雄健的风格有别于柔美流畅的皖派诸家,所以有“皖派阴柔,浙派阳刚”的评论,浙派艺术支配清代印坛这一个多世纪,影响极深远。

丁敬远承何震,博采众长,不主一家。著有《武林金石录》、《砚林印谱》等,以“碎刀”为技法,千变万化,强调节奏起伏,锋颖明快,线条呈现轻重疾涩的变化,能有效的克服明人浮华的风气、纤巧的弊端。丁敬的篆法特点在于简洁工稳,自然平淡,不假华饰,达到脱尽豪华见真淳的境界。他的“两湖三竺万壑千岩”、“洗句亭”、“采菊东篱下”、“心无妄思”、“启淑私印”诸白文印,篆法逐渐删繁就简,参以隶法,简古平淡,尚率真而厌华巧,颇有高古含蓄、大智若愚之风度。如其中的“水”字旁,多参用隶书写法,“无”字写法则完全借用隶书结体,“启”字则参用简体字。尤令人惊异的是,丁敬在五十五岁时为其诗友大恒和尚所刻祝寿印,以佛教的一个吉祥标志“�”来代“万”字,此符号本梵文“吉祥万德之所集”之义,丁敬将此字置于印的中部,取佛典所云“如来佛胸现大人相”之义,蕴义甚深。自此,后世多有模仿者。

蒋仁诗书画兼工,印风师丁敬,朴拙苍劲,洗练简古,自有创格,别具情趣。因性情耿介,不轻易奏刀,流传作品不多,其代表作有 “真水无香”“邵志纯字曰怀粹印信”等。

黄易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秋景庵印谱》等。专研金石学,善山水画,书法以篆隶名世。其治印受业于丁敬,而以稳中求变、灵动清劲出之,章法注重虚实对比,耐人寻味。有“蒋仁尚拙,黄易尚巧”之说。他的“小心落墨,大胆奏刀”,深得个中三昧。

奚冈著有《蒙泉外史印谱》,诗词书画皆有声于当时。篆刻服膺丁敬,印风能拙中见放,透落秀逸之气。篆法方圆互见,更得自然率真。

总之,蒋、黄、奚三家从不同方向对丁敬平方正直一路的朱文印和仿汉白文印有所发挥并走向精熟稳定的阶段,碎刀、短切的刀法进一步强化,呈现出浙派上升期的勃勃生机。

(二)邓石如和与邓派

在清代的印坛上,邓石如是一位别开生面的杰出巨匠,有《完白山人印谱》传世。清代魏锡曾对其作过“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的评论,可以说是对他的艺术特征及其形成因素的深刻剖解。在书写工具上,他突破“秉笔烧毫”之法,充分发挥羊毫刚柔相济的特性,形成体势方圆互见,结构宽阔开张,意态千变万化,线条富有笔情墨趣的雄浑朴茂的篆书新体。篆书风格的变革,为他印风的更新奠定了基础,在书法和刀法、笔意和刀味完美统一上,邓石如大大超越了他的前辈和同时代的人。

他的代表作“意与古会”、“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淫读古文甘闻异言”,具有“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独特印风。前二方在章法上颇有特色,“意”印三密一疏,构图自有空灵之处;“江”印篆法流动自然,婀娜不失刚健,拿浙派驻涩势切刀相异,对角虚实交叉,读来饶有起伏,堪称绝胜之作。“淫”印可以视为邓氏的基本风格,以小篆作白文,颇为大胆,不落陈规。无显匠意,一气呵成,流露明确的自然主义倾向。在刀法方面,此期作品则开始走出徽派印人讲求笔画匀整、工致的习尚,以较为自由的运刀手法表现线条,走刀如笔、转运轻浅的特点已经形成。从这一点上看,邓石如刀法的“写意”性格也已经十分鲜明。

邓石如的篆刻美学思想,直接催生了他的艺术新面目并启迪了后世印人。他提出“刻印白文用汉,朱文用宋”,阐发了不同形式的印章用篆的差异性:他以“刚健婀娜”这一审美境界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他在章法上强调“计白当黑,奇趣乃出”、“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对比效应。以求生动出奇趣,呼应得平衡的视觉效果。

三、结语

篆刻艺术作为国粹之一,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记载着厚重的悠久传统。篆刻是书写、刻印、转印相结合的艺术,是浓缩的、有蕴含的美,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篆刻艺术作为中华民族多种艺术形式中的奇葩,除了它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寸方天地、刀石生趣的篆刻艺术,以其独特的创作形式和艺术魅力,深受历史文人雅士的青睐。千百年来,传承演进、异彩纷呈、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邓散木.篆刻学[M].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6.

[2]韩天衡,孙慰祖.印章艺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1999.

[4]高文亮. 试论篆刻艺术的形式美[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3).

[5]戴林.中国印章艺术[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褚晓琼(),女,浙江嘉兴人,本科,副研究馆员,浙江省嘉兴市文化馆,群文专业书法艺术。)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篆刻的学术论文

300 评论

相关问答

  • 石油学报版面风格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好运大鸟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邓石如篆刻研究论文

    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由于康、乾二帝都喜欢赵孟頫、董其昌的书法,一时之间帖学盛行,充斥了整个书坛,于是形成了一字万同、工整呆板的“馆阁体”书风。这时,愈来愈多的有

    sherry美享家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mbe风格论文研究

    学设计不如学【视频剪辑】。理由很简单,容易学(不像其它行业学习成本高,难度大),适合短期3-4个月短期学习,而且行业缺口非常大,无论是找工作还是自己在家里接私单

    快乐花蛇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书屋杂志的风格

    高中学段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对于学生而言,大多数高中生处于16--18岁之间,接近成年,思想上渐趋成熟;对于学业而言,高考又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升学考试,其结果甚

    cupid8698小博士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论文研究风格差异

    据学术堂了解,科技论文的写作文风格有许多种:简单的,实用的,经典的,浪漫的,沉思的,演说式的,等等。写作风格由以下五个问题的立场来确定。真理:作者对真理的哲学立

    宇过天晴……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