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41

小小小文er
首页 > 期刊论文 > 跟月氏有关的文献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Elephantwoman

已采纳

关于月氏的来源,中外史学家看法颇不一致。据中国学者王国维考证,月氏即《逸周书·王会解》中的"禺氐",《穆天子传》中的"禺知"或"禺氏"。欧洲学者也在西方古文献中搜求相当于月氏的记录,异说不下六、七种。关于月氏的族属,中国古籍如《魏略》称其为羌,《旧唐书》称其为戎。近百余年来,学术界更加异说纷纭:有藏族说、突厥说、印欧语族说、波斯说等。由于他们没有文字,而且月氏本身的记录亦不齐全,现时我们要了解他们,只能透过中国史书里的片面记录。而我们从中国史书里所知道的,月氏居于约当今甘肃省兰州以西直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带。大约远在战国初期,月氏便在这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秦及汉初﹐月氏势力强大﹐与蒙古高原东部的东胡从两方面胁迫游牧于蒙古高原中部的匈奴﹐匈奴曾送质子于月氏。秦末﹐匈奴质子自月氏逃回﹐杀父自立为冒顿单于﹐约在公元前205~前202年间举兵攻月氏﹐月氏败。可能从这时起﹐月氏便开始弃河西走廊而向西迁徙。公元前177或前176年﹐冒顿单于再次击败月氏。据冒顿单于于公元前174年致汉文帝刘恒书中说:“故罚右贤王﹐使至西方求月氏击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力强﹐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月氏这次败後﹐更西迁到准噶尔盆地。至老上单于时(前174~前161)﹐匈奴又破月氏﹐月氏乃更向西迁移到伊犁河流域。当月氏离弃河西时﹐有一小部分越祁连山﹐“保南山羌﹐号小月氏”。这部分月氏人日後长期留住该地﹐与青海羌人逐渐融合。伊犁河流域原久为塞族所居住。《汉书‧张骞传》:“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塞族即古伊朗碑铭及希腊古文献中所载Sacae(Sakas)。月氏既击走塞族﹐塞族便向西南迁徙﹐跨过锡尔河﹐到达河中地区的索格底亚那(Sogdiana)地方。 原已移住在天山北麓并服属匈奴的乌孙﹐在其王昆莫的统领下﹐“西攻破大月氏”﹐迫使大月氏和塞族一样离弃伊犁地区向西南迁徙﹐而乌孙便从此占领了他们的地方。这次迁徙的年代约在公元前139~前129年间。有一部分未能西徙的﹐便和少数塞人一样﹐仍留住原地﹐服属于乌孙﹐所以《汉书》说乌孙国内“有塞种﹑大月氏种云”。 公元前2世纪,大月氏从河西走廊出走“塞地”,后又为同类乌孙所逐,南下吐火罗斯坦,远涉北天竺国。唐代于阗王族“尉迟氏”,宋代西夏大姓“讹氏”,甘青藏族“洼扎”和“吾合扎”等氏族,都是“月氏”或“兀者”之后裔,月氏民族遍布河西、中亚、南亚的格局,是在一个漫长的时期中,通过多次的迁徙活动形成的。 月氏人所占地域大,人口众多,畜牧业和农业都发展很快,尤其畜牧业更为突出。生产发展了,有了剩余产品,必然会有互补余缺的要求,一定会发生交换。这种交换可分两种:一种是部族联盟内部的,一种是外部的。无论哪一种,只要是交换,用自己剩余的产品,换来自己所需要的物品,或者借他人之物,换来自己所需之财物,这都属于商业贸易。 月氏以畜牧为主的经济发展了,氏族成员有较多的产品,氏族酋长有更多的产品,就要求在氏族与氏族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进行交换。月氏人的部落联盟已具有国家的功能,部落联盟的酋长,或者说,初步进入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已拥有更多的剩余产品。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同时也为了满足生活上的奢侈和生产上的需要,更迫切要求产品交换。月氏人的周围有其他氏族或部落联盟,月氏下层民众,也会和他们发生交换。作为外部交换来说,这仅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是作为月氏整体的最高联盟和外界的交换。这种外部交换是否有?月氏鼎盛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 先举同时代匈奴族的交换贸易为例。公元前3世纪前后匈奴墓葬出土物中,有大批的汉族文物,还有希腊人的绣幕;匈奴与统治区内的乌桓、羌、东胡等族都有交换和贸易;月氏与匈奴为邻,无疑也与月氏有交换。比月氏后进的匈奴,物物交换和贸易已较发达,比匈奴先进和强盛的月氏,物物交换的商业贸易更会频繁。只不过在这种交换中,政治上的强弱反映在经济交换贸易上也不平等;强者带有掠夺性,弱者带有被压迫被奴役性。匈奴与东胡的贸易就是显例。 月氏人的外部交换和贸易,如果何秋涛先生对《逸周书·王会篇》的观点正确,那么,月氏人最早的外部交换,要算公元前11世纪,禺知(月氏)向周成王献驹驮——张掖出产的一种野马了;如果岑仲勉教授对《穆天子传》的看法有理,那么公元前10世纪禺知(月氏)人蒯柏綮向西游到“焉居、禺知之平,’(今山丹、张掖)的周穆王敬献豹皮10张,良马12匹,周穆王回赠“束帛加璧”,就是月氏人和中原王朝最早的物物交换了。这就是说,可能在周代前期,月氏(禺知)人和中原王朝已有物物交换。到公元前4世纪,印度阿育王(与秦始皇同时代)祖父时的一部书里,已提到中国的丝织品。梵文中“成捆的丝”(cinapatta) 、“丝织衣服”(cinasuka)等词中,都有,Cina(支那,秦字的古音快读,指中国)作词根。中国的丝绸已远销希腊。当时的欧洲称中国为“支那”,希腊故称中国为“赛力斯国”。“赛力斯”在希腊语中即“丝”之意,也就是希腊称中国为丝国的原因。这些销往印度和希腊的丝绸,很可能是由河西月氏人转销的,尤其是销往希腊丝绸的时间,正是月氏将发展到鼎盛的前夕。 月氏在地理上的枢纽地位,决定了它在贸易上十分突出的中介转输作用。 有学者说,月氏就是秦时住在天水附近的鹞诸(一作绵诸),曾在陇西和秦国发生物物交换。后受秦国几次攻击,“西迁河西走廊西部”。据此文之意,鹞诸就是月氏,它是由天水附近的鹞诸迁去的,在西迁之前,曾与秦国贸易。这是月氏来源的又一说。此说恐与史实不符。秦国的西面是义渠,秦国和义渠的斗争时紧时松,因为秦国的主要精力用在对付东面的六国上。西面的义渠只要不攻击它,秦国就对它缓和;否则就斗争激烈。义渠的西南面是月氏。月氏与秦国隔远,月氏没有攻击过秦国,秦国也未西攻过月氏,月氏与秦国未直接交往过,所以秦国的历史上未发现有月氏的记载。相反,鹞诸与秦与邻,秦厉公六年(前471),曾向秦求援;二十年(前457),秦厉公曾伐鹞诸;秦惠公五年(前395),秦又伐鹞诸。以后再不见有关鹞诸的记载,也不见有到河西的记载,可能已被秦消灭。而义渠则灭亡在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秦国的宣太后诱杀了曾与其通奸的义渠戎王于甘泉宫,随即灭其国,将其地置为北地郡,郡治在义渠(今宁县西北)。于此,鹞诸灭亡后120多年,义渠才灭亡。秦国与月氏之间,始终隔着义渠。鹞诸要迁到河西走廊西部,怎么能越过义渠?即使能越过,这时的月氏已很强大,月氏怎能容忍鹞诸占了它灭乌孙后而获得的西部?由上面所述种种情况推断:鹞诸不是月氏,到陇西和秦国进行区别轻重缓急物物交换的是鹞诸,不是月氏。那么月氏与秦国是否有过物物交换的贸易往来?肯定有,转手的丝绸贸易就是东从秦国来的。但这种物物交换的贸易,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虽然间接,但月氏人亦脱离了以物易物的原始形态,而发展到买与卖较高级的商业贸易了。 月氏在古代丝路东段的十字路口上,交换和贸易很频繁。它为东西方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作出过不朽的贡献。

171 评论

双子座的小蛇

公元前 2世纪以前居住在中国西北部、后迁徙到中亚地区的游牧部族。在中国先秦时代的古籍中,或译作禺知、禺氏、牛氏等,后来也有译作月支的。月为肉字的古体(氏古音读作支)。(大月氏读成dà ròu zhī)公元前5~前2世纪初,月氏人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势力强大,为匈奴劲敌。约在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汉使张骞至其国,以后往来渐密。国内分为休密、双靡、贵霜、胖顿、都密五部歙侯。公元前 177年前不久,月氏击破敦煌附近另一个小游牧部落乌孙,杀其王难兜靡,夺其地,难兜靡子猎骄靡初生,其部落逃奔匈奴。公元前 177 ~前176年间,匈奴冒顿单于遣右贤王大败月氏。公元前 174年,匈奴老上单于立,不久又大败月氏,杀其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大多数部众遂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原居此地的塞种大部分被迫南迁到兴都库什山以南。 月氏在河西走廊留下小部分残众与祁连山间羌族混合 ,号称小月氏, 而西迁之月氏从此被称为大月氏。至公元前139~前129年间,乌孙王猎骄靡长大,为其父报仇,遂率部众西击大月氏,夺取伊犁河流域等地。大月氏再次被迫南迁,过大宛,定居于阿姆河北岸。公元前 1 世纪初叶,大月氏又征服阿姆河南的大夏。至公元初,五部歙侯中贵霜独大,建立贵霜帝国。大月氏人的两次迁徙对中亚地区的历史影响至巨。它造成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大夏)灭亡,促使塞种入侵印度北部,并引起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从而开辟丝绸之路。关于月氏的来源,中外史学家看法颇不一致。据中国学者王国维考证,月氏即《逸周书·王会解》中的"禺氐",《穆天子传》中的"禺知"或"禺氏"。欧洲学者也在西方古文献中搜求相当于月氏的记录,异说不下六、七种。关于月氏的族属,中国古籍如《魏略》称其为羌,《旧唐书》称其为戎。近百余年来,学术界更加异说纷纭:有藏族 大月氏王庭祭祀坛说、突厥说、印欧语族说、波斯说等。由于他们没有文字,而且月氏本身的记录亦不齐全,现时我们要了解他们,只能透过中国史书里的片面记录。而我们从中国史书里所知道的,月氏居于约当今甘肃省兰州以西直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带。大约远在战国初期,月氏便在这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秦及汉初﹐月氏势力强大﹐与蒙古高原东部的东胡从两方面胁迫游牧于蒙古高原中部的匈奴﹐匈奴曾送质子于月氏。秦末﹐匈奴质子自月氏逃回﹐杀父自立为冒顿单于﹐约在公元前205~前202年间举兵攻月氏﹐月氏败。可能从这时起﹐月氏便开始弃河西走廊而向西迁徙。公元前177或前176年﹐冒顿单于再次击败月氏。据冒顿单于于公元前174年致汉文帝刘恒书中说:“故罚右贤王﹐使至西方求月氏击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力强﹐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月氏这次败後﹐更西迁到准噶尔盆地。至老上单于时(前174~前161)﹐匈奴又破月氏﹐月氏乃更向西迁移到伊犁河流域。当月氏离弃河西时﹐有一小部分越祁连山﹐“保南山羌﹐号小月氏”。这部分月氏人日後长期留住该地﹐与青海羌人逐渐融合。伊犁河流域原久为塞族所居住。《汉书‧张骞传》:“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塞族即古伊朗碑铭及希腊古文献中所载Sacae(Sakas)。月氏既击走塞族﹐塞族便向西南迁徙﹐跨过锡尔河﹐到达河中地区的索格底亚那(Sogdiana)地方。 原已移住在天山北麓并服属匈奴的乌孙﹐在其王昆莫的统领下﹐“西攻破大月氏”﹐迫使大月氏和塞族一样离弃伊犁地区向西南迁徙﹐而乌孙便从此占领了他们的地方。这次迁徙的年代约在公元前139~前129年间。有一部分未能西徙的﹐便和少数塞人一样﹐仍留住原地﹐服属于乌孙﹐所以《汉书》说乌孙国内“有塞种﹑大月氏种云”。 公元前2世纪,大月氏从河西走廊出走“塞地”,后又为同类乌孙所逐,南下吐火罗斯坦,远涉北天竺国。唐代于阗王族“尉迟氏”,宋代西夏大姓“讹氏”,甘青藏族“洼扎”和“吾合扎”等氏族,都是“月氏”或“兀者”之后裔,月氏民族遍布河西、中亚、南亚的格局,是在一个漫长的时期中,通过多次的迁徙活动形成的。

320 评论

Bohollsland

公元前2世纪以前居住在中国西北部、后迁徙到中亚地区的游牧部族。 在中国先秦时代的古籍中,或译作禺知、禺氏、牛氏等,后来也有译作月支的。 起源 大月氏人油画作品月为肉字的古体(氏古音读作支)。 (大月氏读成dàròuzhī)公元前5~前2世纪初,月氏人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势力强大,为匈奴劲敌。 约在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汉使张骞至其国,以后往来渐密。 国内分为休密、双靡、贵霜、胖顿、都密五部翁侯。 公元前177年前不久,月氏击破敦煌附近另一个小游牧部落乌孙,杀其王难兜靡,夺其地,难兜靡子猎骄靡初生,其部落逃奔匈奴。 公元前177~前176年间,匈奴冒顿单于遣右贤王大败月氏。 公元前174年,匈奴老上单于立,不久又大败月氏,杀其王,以其头为饮器。 月氏大多数部众遂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原居此地的塞种大部分被迫南迁到兴都库什山以南。 月氏在河西走廊留下小部分残众与祁连山间羌族混合,号称小月氏,而西迁之月氏从此被称为大月氏。 至公元前139~前129年间,乌孙王猎骄靡长大,为其父报仇,遂率部众西击大月氏,夺取伊犁河流域等地。 大月氏再次被迫南迁,过大宛,定居于阿姆河北岸。 公元前1世纪初叶,大月氏又征服阿姆河南的大夏。 至公元初,遂建立强大的贵霜帝国。 大月氏人的两次迁徙对中亚地区的历史影响至巨。 它造成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灭亡,促使塞种入侵印度北部,并引起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从而开辟丝绸之路。 西汉同匈奴的战争与张骞出使西域 月氏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後1世纪一个民族名称。 早期以游牧为生,住在北亚,并经常与匈奴发生冲突,其後西迁至中亚。 这时,月支开始发展,慢慢具有国家的雏型。 由于大月氏位处于丝绸之路,控制著东西贸易,使它慢慢变得强大。 到後来被匈奴攻击,一分为二:西迁至伊犂的,被称为大月氏;南迁至今日中国甘肃及青海一带的,被称为小月支。 编辑本段历史来源 关于月氏的来源,中外史学家看法颇不一致。 据中国学者王国维考证,月氏即《逸周书·王会解》中的"禺氐",《穆天子传》中的"禺知"或"禺氏"。 欧洲学者也在西方古文献中搜求相当于月氏的记录,异说不下六、七种。 关于月氏的族属,中国古籍如《魏略》称其为羌,《旧唐书》称其为戎。 近百余年来,学术界更加异说纷纭:有藏族大月氏王庭祭祀坛 说、突厥说、印欧语族说、波斯说等。 由于他们没有文字,而且月氏本身的记录亦不齐全,现时我们要了解他们,只能透过中国史书里的片面记录。 而我们从中国史书里所知道的,月氏居于约当今甘肃省兰州以西直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带。 大约远在战国初期,月氏便在这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秦及汉初﹐月氏势力强大﹐与蒙古高原东部的东胡从两方面胁迫游牧于蒙古高原中部的匈奴﹐匈奴曾送质子于月氏。 秦末﹐匈奴质子自月氏逃回﹐杀父自立为冒顿单于﹐约在公元前205~前202年间举兵攻月氏﹐月氏败。 可能从这时起﹐月氏便开始弃河西走廊而向西迁徙。 公元前177或前176年﹐冒顿单于再次击败月氏。 据冒顿单于于公元前174年致汉文帝刘恒书中说:“故罚右贤王﹐使至西方求月氏击之。 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力强﹐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 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 ”月氏这次败後﹐更西迁到准噶尔盆地。 至老上单于时(前174~前161)﹐匈奴又破月氏﹐月氏乃更向西迁移到伊犁河流域。 当月氏离弃河西时﹐有一小部分越祁连山﹐“保南山羌﹐号小月氏”。 这部分月氏人日後长期留住该地﹐与青海羌人逐渐融合。 伊犁河流域原久为塞族所居住。 《汉书‧张骞传》:“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 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 ”塞族即古伊朗碑铭及希腊古文献中所载Sacae(Sakas)。 月氏既击走塞族﹐塞族便向西南迁徙﹐跨过锡尔河﹐到达河中地区的索格底亚那(Sogdiana)地方。 原已移住在天山北麓并服属匈奴的乌孙﹐在其王昆莫的统领下﹐“西攻破大月氏”﹐迫使大月氏和塞族一样离弃伊犁地区向西南迁徙﹐而乌孙便从此占领了他们的地方。 这次迁徙的年代约在公元前139~前129年间。 有一部分未能西徙的﹐便和少数塞人一样﹐仍留住原地﹐服属于乌孙﹐所以《汉书》说乌孙国内“有塞种﹑大月氏种云”。 公元前2世纪,大月氏从河西走廊出走“塞地”,后又为同类乌孙所逐,南下吐火罗斯坦,远涉北天竺国。 唐代于阗王族“尉迟氏”,宋代西夏大姓“讹氏”,甘青藏族“洼扎”和“吾合扎”等氏族,都是“月氏”或“兀者”之后裔,月氏民族遍布河西、中亚、南亚的格局,是在一个漫长的时期中,通过多次的迁徙活动形成的。 编辑本段流传事迹 大月氏建筑群 前162年,大月氏再度被匈奴攻击。 当时冒顿单于的儿子老上单于还把大月氏的国王杀掉,并把国王的首级割下带返匈奴,把他的头盖骨作杯来使用。 月氏人深恨匈奴,但苦于没有支援力量。 而败亡的大月氏唯一再往西迁,来到粟特。 在这里,大月氏征服了大夏,并在当地立国。 立国後,因著贸易中转而变得繁荣。 (大夏即希腊人在中亚所建立的巴克特里亚(Bactria)。 有关巴克特里亚的灭亡,大月氏只是其中一个说法。 另一个说法,是指他们被西徐亚人所灭。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听到月氏王被杀这个消息就立即传诣召募能出使月氏的人,因为出使月氏必须经过匈奴。 张骞前来应募,他只带了一大月氏庆祝活动 百多人向西而去。 出了陇西,果遇匈奴骑兵,张骞一行人全被活捉带到了单于面前。 单于得知张骞要出使月氏后恼怒地说:「月氏在我北边,你们汉朝想遣使从我头上过?我想出使南越,汉天子答应吗?」于是单于将张骞扣留在匈奴十年,逼他娶妻生子,希望消磨他的意志,但张骞始终记得他的使命。 终于有一天张骞趁看守不严逃了出来,翻山越岭,向西走了几十天,来到了大宛,大宛国王听说了他的遭遇和中原的丰美富庶,非常高兴,很想和汉朝通好,就派向导把张骞领到康居,再转程到月氏。 可是此时的月氏国已经新立了一位夫人为国王,他们臣服于大夏国,得到一块水草肥美的土地安居乐业,已经不再有向匈奴报仇的心了。 更何况他们觉得汉朝离他们太远,更难帮助他们。 张骞在月氏停留了一年,始终不能圆满达成使命,只好回国。 大月氏相传是把佛教带入中国的民族。 当时是公元前2年,有大月氏国王的使者伊存,把『浮屠教』等口述经典传入。 不过,亦有人指这种说法比较草率。 编辑本段分支小月氏 至于往东南迁至今日中国甘肃及青海一带的小月支,由于当时的甘肃和青海尚在中国以外,为匈奴所管治,这一班居住在匈奴人中间的月氏人,渐渐地与匈奴本族融入,被称为匈奴别部卢水胡。 其中沮渠家族推後凉汉官段业为主,在现甘肃地区建立北凉。 後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北凉主。 後被鲜卑人拓跋氏北魏所灭。 编辑本段月氏的“月”字读音问题 关于月氏的读音,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小学历史课本一直注音为ròuzhī(肉支)。 但据考证,这个注音是不对的,月氏的“月”字旧读作“肉”,这是以讹传讹结果,是误读。 《说文解字》中“月”与“肉”是形似而不同的两个部首,但常被混淆。 新版的《辞海》已经将“月支”读音纠正为“越”。 “月氏”国在先秦史籍中早就见诸记载,即《逸周书》和《管子》中所记载的“禺氏”国。 禺、月是同一外来语音的不同译写,不应当读为“肉”。 1982年第二期《文史知识》曾登过一篇题为《“月氏”究竟读什么音?》的文章对此做过勘正说明。 文章提出了三个证据:一、查《史记·匈奴列传》、《汉书·西域传》以及《资治通鉴》卷十八汉纪十,凡首见月氏名字的地方,月氏的“氏”都专门注出“氏,音支”,而“月”字却都没有另外注音,可见自古以来,月氏的“月”字不另读音。 二、清人何秋涛和近人王国维考证,《逸周书》和《穆天子传》中提到的“禺氏”、“禺知”,即《史记》、《汉书》中说的月氏,月、禹音相近,说明月氏的古音不可能为ròuzhī(肉支)。 已故历史学家岑仲勉在《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一书中,对月氏应读为yùezhī(月支),有专文论述。 三、通行的辞书,如《辞源》(修订本1980年版第二册1473页)、新编《辞海》(3425页)、《中华大字典》(846页)、《康熙字典》中,“月氏”的条目均注为yuézhī,或在“月”下注音“鱼厥切”。 “月”与“肉”的读音关系,用普通话(满达令)是难以理解的,一个读yùe,一个读ròu。 但在吴侬方言里“月”、“肉”、“玉”都读nùo,和“玉”普通话读音有些相近。 编辑本段王国世系难题 贵霜王朝及大月氏王国的世系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非常复杂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中国、印度及中亚诸国的历史,还涉及到佛教史尤其是禅宗西天二十八祖说,许多学者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经过长达百年的研究,迄今尚无一个令人满意的结论。 尽管新的资料不断被发掘出来,却仍然无助于定论的产生,因为大家对新资料的理解和解释纷乱不一。 本文试图以汉文资料为主,结合近期的考古成果,提出一个近乎史实的假说。 编辑本段民族祖先 月氏本是世居我国河西、祈连山一带的游牧民族,公元前二世纪为匈奴所败,西迁伊犁河、楚河一带,后又败于乌孙,遂西击大夏,占领妫水(阿姆河)两岸,建立大月氏王国。 月氏西迁伊犁河、楚河时,逐走了原居该地的塞人(Saka),迫使塞人分散,一部分南迁罽宾,一部分西侵巴克特里亚(Bactria)的希腊人王国,建立大夏国。 后来月氏复占大夏,月氏王亲辖巴克特里亚平原的沃野,而将东部贫瘠的山区分封五部翕候治理。 关于休靡、贵霜、肸顿、高附五部翕候究竟是月氏人还是大夏人(塞人)的问题争论很大,近人余太山在《塞种史研究》中力辨五翕候是大夏人,为月氏王所扶植的亲奉月氏的大夏国原小长的后裔或亲族,其说甚是。 据《魏书·西域传》,可以考定五翕候领地都在东部山区,绝非大夏国的全部领地,大月氏王未必会将亲族置于这些贫瘠的地方,而起用原大夏国的小长或其后裔来管理这些并非要害的地区是很有可能的。 编辑本段史籍记载 据《后汉书·西域传》:初,月氏为匈奴所灭,遂迁于大夏,分其国为休密、双靡、贵霜、肸顿、都密,凡五部翕候。 后百余岁,贵霜翕候丘就却攻灭四翕候,自立为王,国号贵霜王。 侵安息,取高附地。 又灭濮达、罽宾,悉有其国。 丘就却年八十余死,子阎膏珍代为王。 复灭天竺,置将一人监领之。 月氏自此之后,最为富盛,诸国称之皆曰贵霜王。 汉本其故号,言大月氏云。 文中"分其国",显然是指大夏国,意即大月氏王将大夏国臣民分为五部翕候,并非大月氏族本身分为五部。 一些西方学者不大了解月氏族前史,误认为月氏族本是分为五部的,至丘就却始得统一,也有些中国学者认为月氏至大夏后发生分裂,这些意见都是靠不住的。 月氏很早就有以月氏王为代表的中央政权,当时匈奴、乌孙等游牧民族也都有自己的王,这种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是集中力量、求得生存的关键,很难想象月氏到大夏后会自取衰弱,发生分裂。 从中国史料来看,月氏占领大夏后都妫水北岸为王庭,可见当时是有月氏王的,又据《魏略·西戎传》,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可见公元前二年时仍有大月氏王存在,根本没有月氏族分成五部之事。 不管五翕候是大夏人还是月氏人,毫无疑问都是月氏王所任命并从属于月氏王国的,按说两种可能性都存在,但既然后来贵霜翕候丘就却统一五部并占领月氏全国后自称贵霜王而不是大月氏王,可见贵霜及其他四翕候是大夏人(塞人)而非月氏人。 因此贵霜王朝与大月氏王朝是两个不同的民族所建立的两个王朝,不可混为一谈。 贵霜王朝是建立在大月氏王朝之后的由大夏人创立的王朝。 月氏始灭大夏,后又为先据大夏的贵霜族所灭,复又由小月氏取代贵霜王朝,复兴月氏王统,其间曲折复杂,难以悉知。 今且据上述考证,将月氏及贵霜王朝诸王世系简表列之如下:迦腻色伽一世(公元前58年-前31年),在位二十八年。 胡维什卡(公元前31年-公元元年或更迟),在位约三十年以上。 韦苏提婆(约公元元年或稍迟-约公元40年),在位三十年以上。 丘就却(约公元40年-公元75年),在位约三十五年。 阎膏珍(约公元75年-约公元95年),在位二十余年。 韦西什卡(公元78年-公元105年),在位二十八年。 迦腻色伽二世(公元105年-公元137年),在位三十二年。 迦腻色伽三世(约公元150年-公元195年),在位四十余年。 韦苏提婆二世(约公元195年-公元230年),在位三十余年 编辑本段文化艺术 大月氏位于丝绸之路中段,是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碰撞点,它的文化艺术成果兼具了东西两方特色。

246 评论

荤淡美食家

古代历史——基本上是南越的藩属时代和独立时代相互轮替的时代 秦朝统一了中国(公元前221年)之后,就派遣五十万大军侵略南方。秦朝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和紧接着赵佗(注:赵佗为秦朝派遣官吏,后面还要出场,大家注意看好了 )的入侵曾激起了越族人民的英勇反抗,说明北方的侵略进入了一个大规模的有系统的新阶段。 秦朝军队侵占了长江以南各族人民的一些领土,设立了闽中(福建)、南海(广东)、桂林(广西北部)和象(广西西部和贵州南部)等郡(公元前214年)。但是,当秦朝军队越深入到越族地区,它就越遭到瓯越和雒越人民的英勇抵抗。瓯雒人和其他各族人民暂时撤退到深山密林中去。他们组织抗战力量,推选杰出的人材做将领,趁夜晚伏击秦军。越族人坚持长期抗战达十年之久。消灭秦军十余万。秦军的主将屠睢也被击毙。 中国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写道:“当是时,秦案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路,宿兵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公元前209年),天下大叛。”(《史记》卷112) 公元前207年,秦朝的一位官吏赵佗,占领了南海、桂林和象三个郡,建立了南越(粤)国(——这就是从古代历史开始我就称之为“南越”,越南文明历史基本上从此开始),自称王。赵佗称王,对于北朝来说,只是中国封建集团内部的一支割据势力。称王不久,赵佗又重新归服北朝(那时在中国,汉朝已经代替了秦朝,那个说服赵佗从新归顺的那个汉朝官吏也是鼎鼎大名呢,留给各位看官自己去查来看看,更有意思点吧)。 建立了南越国后,赵佗曾多次发兵,妄图吞并瓯雒国。赵佗的军队攻打到仙游山(河北省仙山)和武宁(河北省桂武)地区(均为越国地名,现在还有什么河南、河北、河西的地名),但全部被击溃。 秦朝侵略军的失败和赵佗头几次侵略的失败,说明当时我国人民有能力抵抗外来敌人大规模的有计划的入侵。这种力量的源泉是越族人民上千年来为自己建立起丁一个早在瓯雒国时期就已经得到高度表现的社会秩序、生活习惯和独特的文化。第二个源泉是,在建国和卫国事业中,民族团结的精神日益得到加强,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的表现是文郎和蜀两个兄弟小王国统一成为一个大的瓯雒国。在瓯雒国范围内,分散的部落一天天削弱,民族因素一天天增加。因此,民族精神——自主意识的表现——进一步地得到了提高。 赵佗知道不能用军事战胜既能国,便把军队撤回武宁山,与安阳王讲和。他派遣自己的儿子仲姑到瓯雒国向安阳王投降称臣。安阳王把女儿媚珠嫁给仲始为妻。仲始在瓯雒国做赘婿。 这正是赵佗侵吞瓯雒国的阴谋。仲始在做赘婿的几年时间里,刺探了瓯雒国的情况,又学会了制造弩和破坏弩的方法,于是潜逃回国向赵佗报告。这次赵佗利用军事和间谍相结合的方法,吞并了瓯雒国。安阳王吃了败仗,跳海自尽。这件事大约发生在公元前179年。 赵佗占领了瓯雒国之后,把瓯雒国并入南越,划分为交趾(北部)、九真(中部以北)两个郡。并派遣官吏和军队建筑营寨,进行统治。 公元前111年,汉朝调动了数十万军队南下攻打南越。南越抗抵了一阵之后,赵佗王朝的君臣有的被杀,有的被俘。在瓯雒西于地区的首领(西于王)趁机起义,打算恢复国家的独立。但是西于王被左将军黄同杀死。赵朝的使者急急忙忙带着上百头牛和上千坛酒以及交趾、九真二郡的户口册到合浦(广东省),交给汉朝官吏,表示投降。 南越国被消灭。瓯雒地区转到汉朝手中。汉朝在这里设立了交趾部,委派了一位刺史驻守在麋冷(永富省,安郎),统管九个郡。 九个郡包括:交趾(北部)、九真(中部以北)、日两(中部中区)和六个在我国范围以外的儋耳、珠崖(海南岛)、南海、合浦(广东)、郁林、苍梧(广西)。 在每一个郡里为首的是一位统管政治的太守和一位指挥军队的都尉。 郡以下是县。在交趾郡大部分县仍然由雒将管辖,虽然他们披上了县官的外衣,手中有了青铜印。起初,汉朝也和赵朝一样,仍然采用“诸雒将主民如故”和“从其俗而治之” 的政策。基本的剥削方式是强迫进贡珍贵产品。此外还进行土特产和奴婢的买卖。 汉朝的直接统治范围,也和赵陀时期一样只局限在一部分中心区域里(州治、郡治所在地)。但其同化阴谋比过去却更加露骨。汉朝流放了很多罪人,迁移了大量穷苦人到交趾来。 根据汉朝的统计材料,瓯雒三个郡共有十四万三千64十三户、九十八万一千七百三十五人。 公元初年,北方朝廷内部发生了变乱,王莽篡夺了西汉的王位,自立新朝(公元8—23年)。东汉又代替了王莽。在那段时期里,汉朝在交趾地区的官吏阴谋进行割据,但很快又归服了东汉。从此,以锡光为交趾太守、任延为九真太守的外国统治就变得更加残酷。这表现在剥削方式和同化程度两个方面。 关于剥削方式除了强迫我国人民缴纳南方的珍贵物品(犀角、象牙、玳瑁、珍珠、裴翠、金银等)外,汉朝还占领土地建立庄园,进行沉重的地祖剥削,垄断盐和铁的生产和买卖等。在同化政策方面,他们强迫我国人民从吃、穿到嫁娶都得遵循汉朝的封建“礼教”。他们设立了几所学校,目的在于为统治当局培养一些得力的官员以及宣传封建思想和道德(三纲五常等)。 为了达到上述两个目的,东汉巩固了和完善了在交趾的统治机构,打算废除“从其俗而治之”的方法,采用了汉朝的法律,以便束缚人民和限制雒将的权力。苏定接替锡光担任交趾太守,他非常贪婪、残暴,是一个“张眼视钱”(《东观汉记》)的财迷。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带有新的内容和不同的形式,这就是遍及全国的人民起义运动,它的顶峰是千秋万代永远闪烁着光芒的二征夫人起义。 公元40年3月,征侧和妹妹征贰在喝门举兵起义。各地爱国者纷纷云集于麋冷。起义军从麋冷向平原进军,攻打东汉在交趾的首府赢偻(河北省顺城)。二征夫人起义前后,在交趾(北部)、九真(中部以北)、 日南(中部中区)和合浦(中国广东省内)四个郡,相继爆发了多次起义。 根据《后汉书》(卷五十四和卷八十六)记载:在交趾、九真、日南和合浦四个郡的许多蛮人、俚人(泛指南方各少数民族)都一齐奋起响应二征夫人起义。 在二征夫人的领导下,各地方的起义——从山区到平原,包括过去瓯雒国范围内的越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很快就统一成为一个巨大的、群众性的起义运动。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起义军的将领中有许多妇女。 赵佗吞并了瓯越国之后,我国国土被并入了南越。到汉朝统一了中国时,所有的诸侯、藩臣都归服汉朝。 匈奴被打败,赶到了西边。赤土(月氏)从前原是汉族的邻居,而这时却住在印度大门口。汉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曾经到达了帕米尔高原西边的康居,之后经过西藏返回京都长安。中亚变成了受汉朝影响的地区。汉朝曾直接与波斯相接触,听说还到达过罗马帝国。朝鲜半岛北部变成了汉朝的乐浪郡。滇国(云南)被消灭。东越和闽越(浙江和福建)的各个越王都臣服汉朝,不久也都被消灭了。南越国(广东、广西)吕嘉抵抗失败以后,也被消灭了。瓯越也道到了同样的命运被分割成为郡县,并入了中国的版图。 汉帝国正进入其全盛时期。 从此,各个“蛮夷”民族和各个“番邦”臣服于汉朝“天子”,被看成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汉族统治者大力传播“尊君、大一统”的思想,其目的在于使边疆各民族臣服“天子”、“天朝”。这好象是谁也不敢争辩的事! 二征夫人的起义震撼了全国。从这次英勇崛起的烈火中放射出历史的真理:一个民族虽小,但它曾建立起国家,并且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和做了国家的主人,这样的民族是不会屈服的。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消灭它。二征夫人的起义是越南人民时而隐蔽时而公开的整个斗争过程的结晶。这是一次全民崛起的运动,它既把起义力量聚集到二征夫人在喝门高举起的义旗下,又在过去的瓯雒国全境各地点燃了起义的烈火。起义取得了胜利,这是因为它是一次具有广泛群众性的运动,而不是个别部落、个别酋长的自发行动。它体现了各民族、各阶层男女老幼在二征夫人的旗帜下团结一致、驱逐外寇和建立国家的崇高精神。 二征夫人起义的爆发是一次民族精神的觉醒。一个小民族取得了胜利,征侧称王,并建立起独立的政权,这是对汉帝国“平天下”权威的直接否定。二征夫人同全民一起起义,又同全民一道维护自主权达三年之久。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反抗正处在兴盛时期的亚洲最大的一个帝国领导起义的是妇女,这是越南妇女的最大光荣。她们不愧为传说中所歌颂的、具有高贵品质的“仙龙”的后代;不愧为现代进步人类所赞誉的翱翔在高山之额上的雄鹰。 国家获得了独立。但敌我力量对比相差悬殊。 听到征侧起义、称王的消息之后,汉朝光武帝下沼,令华南各郡制造车船,修筑道路、桥梁,储备军粮,准备重新侵占我国领土。公元42年4月,汉朝封马援——一位曾经多次镇压了羌人的起义、双手沾满了中国皖城(安徽)农民的鲜血的老将——为“伏波将军”,命他带领二万军队和二千艘车船南下侵略我国。马援的大军水陆配合,首先集中在合浦(广东),然后进入浪泊(河北省仙山)地区。 征王和诸位将领从麋冷发兵到浪泊打击敌人。在那里,我军和侵略军进行了一场激战。征王的军队战斗得非常勇敢,但因力量比较薄弱,所以遭到失败,被迫退回锦溪(永富省安乐县)。马援率兵尾追。经过将近一年的英勇抵抗,因我军力量弱小,终于失败。二征夫人回到喝门投喝江自尽。(公元43年5月,根据民间传说,二征夫人于阴历二月六日殉难。自古以来,每年二月六日,我国人民都组织集会祭祀二位伟大的民族女英维,以示纪念。)至此,由二征夫人领导的抗战基本上己失败。但是在很多地方,人民和起义军仍继续抗击敌人。都羊将军仍活动在九真地区。 根据传说:圣天夫人在上游一带(越北地区)抵抗敌军。八难夫人率军凭险扼守山隘。黎真夫人堵塞河道,打击敌人的水军。我军力量虽然弱小,但战斗却非常勇敢。之后不久,黎真、圣天、八难夫人答都跟随二征夫人自尽。 公元43年11月,马援通过凿口(宁平省安模)向九真进军以镇压义军。当地的首领和九真人民继续英勇战斗。马援残杀了成百名首领和上千名义军。三百多名首领被俘,流放到了零陵,(湖南省)。我国又丧失了独立。 ——因为伏波将军马援留下不少中国发配的犯人和士卒驻守越国,所以有将中国人称为“马留人”的说法。 越南一方面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基本上维持稳定的上供,虽然中央帝权的兴衰更替使得两方关系偶有变化。汉朝衰败之后,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对南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有效管理。——大家玩三国的游戏可以接触到彼时的越南,无论是三国志系列还是三国群英转系列。越南另一方面也受到先进、强大、丰富的汉文化的哺乳,使得越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工商业等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 直到唐朝末年,一场白滕河之役,越南吴权打败中国,总算使越南达成独立愿望。 然而,越南的政治并未随着独立而稳定,尤其是在吴权死后,国家立即陷入混乱局面,直到1009年开始,越南先后出现三个大王朝——李朝、陈朝与后黎朝。在此三大王朝经营下的越南,总算维持了700余年的长治久安局面,期间虽曾遭蒙古大军和明朝入侵,但皆被击退,也因此造就不少名垂青史的越南民族英雄。继三大王朝之后的阮朝,曾借助外力泰国和法国完成再统一大业,却也因此引起外人的觊觎。 三、近现代史 插一句:越南无论如何自吹牛X,但是一个令他们尴尬的现实是他们的历史总是离不开“中国”这个字眼,如果在他们的历史书中将这个字眼删除的话,越南历史就成了一盘沙子,看不出任何有机的联系。 越南人与西方的接触,最早始于1516年的葡萄牙探险家,随后又有荷兰与英国企图打开通商之路,但均未成功。而曾出兵支援阮朝的法国,因要求传教与通商被拒,乃决意以武力侵越。积弱成疾沉疴已深的老大帝国自顾不暇,无力响应越南的求救来帮助应对新权贵的入侵,纵使有爱国老将冯子材将军率领黑旗军在镇南关(——现称睦南关,在广西省凭祥市)打败法国侵略者,满清政府仍然签署了丧权辱国的条约。(此次大败促使法国内阁总理引咎辞职,法国报纸称“不胜而胜”,自然对应的中国“不败而败”了)1885年,越南终于沦为法国殖民地,越南人民反抗殖民地运动也从此展开。1930年,胡志明在共产国际组织协助下,于香港创立越南共产党,1941年又在中国南部创建越南独立同盟(简称越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积极展开游击战。 1945年法军被日本解除武装,越南保大皇帝宣布独立,但实权则握在日本占领军手中,同年8月日本投降,越盟发动总起义,保大皇逊位,胡志明再度宣布越南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负责解除越南南方日军武装的英国,竟支持法国卷土重来,于是爆发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1946-1954),最后法军在奠边府战役中败北,法军自越南全面撤退。 重点讲讲奠边府战役,奠边府战役是越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抗法战争中取得的一次决定性胜利的战役。1954年3月13日,越南人民军在中国人民的支援下,向奠边府发动猛烈攻击。5月7日,解放奠边府地区,全歼守敌16000多人,活捉法军司令官戴卡斯特利。此役是越军在中国顾问团的谋划下,首次进行的阵地攻坚战。奠边府的胜利加快了战争进程,对于签订《印度支那停战协定》具有重要意义。顾问团的四位团长:梅嘉生、邓逸凡、罗贵波、韦国清。由于韦国清的一系列电报和中央军委的复电,中国军事顾问们后来回顾历史的时候,倾向于认为韦国清在改变奠边府作战方案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越军干部们则认为,武元甲在这件事上肯定有首倡之功,居功至伟。但他们对中国军事顾问团方面的电报是不知情的。事过半个世纪之后,随着历史档案逐一解密,当事人回忆录纷纷问世,对此综合研究,可以看出,1954年1月20前后,在奠边府前线越方一侧,武元甲和韦国清的决心都在变化,几乎同时作出了判断:应该改变最初动议,改“速战速决”为“稳扎稳打”。 在中越双方的齐心协力下,越南人民军创造性地将大炮拆散运上法军认为不可能的高山进行炮击,,彻底瓦解法军士气。在这次决定性的战役中,中方顾问团的谋略和指挥作战水平给越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日内瓦协议将越南临时分为南北,以北纬17度为分界线,北方由胡志明领导的越共控制,南方则是以吴庭艳为总统的越南共和国。 越南分为南北之后,北越的共产党潜入南方进行宣传及游击战,导致美国派兵干涉,引起第二次越南战争(1965-1975),也就是历史上闻名的越战,此次战争中方派遣战略家、军事家、革命家陈赓大将为中国军事顾问团团长,并派遣大量“工兵”援助。整师建制的越军换装崭新的中方装备,最新的军用雷达、枪械等军用物质无偿援助。中国扣下自己的口粮,大量供给越南,中越后来交恶的时候,越军工事上的沙袋上都印着“中国大米”的红字!据事后统计,中方援越物质折合400亿美元!在中国、苏联的大力支持下,美国投鼠忌器,自缚手脚,最终无法将空中的巨大优势转化为地面优势和全面优势。在国内强大的压力下,双方大量伤亡的事实面前,从1968年开始,美国国内反战口号四起,迫使美国和北越进行初步和平谈判,后认定这南北战争乃越南本国的家务事,于是双方在1973年签订停战协定,美军自越南撤军。1975年南越政府垮台,北越共产党全面解放越南。1976年7月2日南北越正式统一,成立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定都河内。统一后的越南,一方面调养生息,另一方面却遭受美国禁运的经济制裁,越南几乎封锁在自己的理想国里,结果导致经济破败,人民一贫如洗。 中苏交恶后,适逢越南新一代领导人黎笋上台,在强大的苏联和彼时仍显弱小的中国之间,越南领导人选择了全面倒向苏联老大哥的怀抱。并在苏联支持下,不断挑起边境冲突,终于在1978年爆发了中越边境战争,在长达10年的战争中,虽然有苏联的支持,但是随着老大哥的日益衰落最终土崩瓦解,而中国将朝战后囤积了20年将近报废而未处理的炮弹全部倾泻在了领土面积比中国云南省还小的弹丸小国上。基本上到后来中方是各大军区各师轮流上阵将越南当作练兵场的情况下,越南的人民和国内经济陷入了可怕的战争泥沼之中,最后无奈言和。——据传黎笋同志(当然还叫同志,党内都叫同志,同志加兄弟!)战后视察谅山,看满山遍地弹坑,满面铁青,一言未发。 1987年,为顺应世界潮流,越南门户大开,改善与自由世界的关系,而中国台湾与越南则在1992年正式通航。如今,台商已跃居越南外商投资首位,观光客亦络绎于途。1993年2月美国正式对越南解除禁运,1994年美越宣布恢复邦交,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解脱美国对越南经济制裁的枷锁,越南,已成为各国互相较劲的经济舞台。 中越顺利恢复关系之后,中国逐步加大在越投资,随着边境谈判的结束,两国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现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已经成为越南重要的外资来向——具体的谈判和仍存纠纷参照前面愚作已有,略过。据传台湾同胞最牛:在越招聘时,直接问到“会不会国语,不会国语的不招”。参考文献: 越南1977年出版的《越南历史》

182 评论

相关问答

  • 跟会计有关的科技文献检索论文

    [2]. 代理记账管理办法[J]. 商业会计, 2005,(10)[3]. 财政部颁发代理记账管理办法[J]. 中国工会财会, 2005,(05)[4]. 代理

    蝶澈0825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跟心理学有关的文章

    长着一头沙色头发的7岁男孩最喜欢反复看个没完的是那套《heavy bag》。他经常几个小时地连续阅读这本几乎有他体重1/3的大书,一字一句地从头到尾地看。他常常

    a淡淡小雨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跟祖国有关的论文题目

    学而思高考研究中心刘强2017年北京卷,在形式要求上延续了二题选一、文体特征鲜明的传统,在内容导向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责任担当意识。无论是议论文"说纽

    华鑫绿创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跟猪有关的论文题目

    老猪的哲学老猪可爱之处,为何女人都爱他?老猪的理想老猪与性、性幻想。老猪与女人老猪成佛的理由

    红颜一笑吧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跟月氏有关的文献论文

    关于月氏的来源,中外史学家看法颇不一致。据中国学者王国维考证,月氏即《逸周书·王会解》中的"禺氐",《穆天子传》中的"禺知"或"禺氏"。欧洲学者也在西方古文献中

    小小小文er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