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62

M15981511985
首页 > 期刊论文 > 研究美食的博士生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这点小事

已采纳

饮食文化与健康老祖宗曾有说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以现在科学的说法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意即是要获得人体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素,必须注意食品的合理搭配,切忌吃荤不吃素或吃素不吃荤。同时,合理的搭配亦能提高蛋白质的生理价值,因为各种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组成的,甲蛋白质所缺乏的某种氨基酸恰为乙蛋白质所含有,乙蛋白质所缺乏的恰为甲蛋白质所含有。例如小麦、小米、黄豆、牛肉分别单独食用时,其生理价值分别为67、57、64、76,而混合食用时其生理价值可达89,大大提高了食物蛋白质的利用率,反之未被利用的蛋白质则排出体外,劳而无功,颇似小时曾念过的课文《一个豆瓣的旅行》。实际上,我国北方地区主食以杂粮为主(南方以大米为主)撇开气候、水土等因素,就其摄取的蛋白质看已接近或达到完全蛋白质的生理价值。因此,北方人普遍体格健壮魁梧,脸庞红润。近来随着生活的富足,都市中有相当部分的儿童出现肥胖症,其症结都在于对某类食物超常的食欲感。由于对某种营养素超常的吸收和利用能力,它与成年者出现的热能过剩、脂肪沉积出现肥胖有着本质的区别,应及时调整控制其膳食结构。年轻时曾知晓一个人有怪癖,他常常吞食一些墙土,让人费解,其实从饮食营养学角度看,皆因其胃酸过多,无意中发现掺有石灰的墙土吞食之后人体感到舒服,达到酸碱中和的目的。而现在只要几片苏打片就可解决的问题,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人体自身的修补与对环境的适应性,令人叹为观止。而今环境条件越好,人类机体自我适应、自我完善的意识已逐渐褪化减弱,但并非消失。例如一个不会吃辣椒的人,长期在四川生活并经常吃一点辣,则就有可能会喜欢吃辣椒。一个长期吃较多肉的人,其体内消化蛋白质和脂肪的酶的活力会升高。一个长期吃素者,其消化液中的淀粉酶活性会升高,其蛋白质酶和脂肪酶活性则降低。因此,中枢神经在参与机体对营养素的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避免进餐时精神忧郁、阅读书报或考虑其它问题。有条件可在进餐前听一段轻松愉快的音乐,在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温度适中,布置优雅的餐厅就餐,则更为快事。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欧美各国、日本、台湾等地区肉食的分量不断增加。当肉食猖狂的占据餐桌时,人类许多前所未有疾病也在成倍的增加。其实,肉食已经是人类的第一号杀手。但是,人类对肉了解多少呢?希望所有阅读本文的人,都能够深切的体会到——人类举起屠刀挥向动物的同时,也正挥向他自己!人的生命贵在于身体健康,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在大街马路上经常看到这样的一些广告招牌,什么“美食街、美食世界、美食节”,当今人们追求的是饮食美味竟赛,但没有听说有提倡“美食健康、饮食健康”这种文化内涵。身体是您所吃食物的产物,人们最关心的营养方面,肉类虽含蛋白质,但非肉类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包括所有的豆类、乾果、谷类及奶制品等,都是蛋白质的最佳来源,素食者不但可从中摄取足够的蛋白质,也免除吃肉者可能感染的疾病。聪明有智慧的人,应该选择最好的原料“健康食品”构筑健全完美的身心;人生没有健康的身体,什么事情都干不成。要知道健康是一个人的最大幸福。现代人营养丰富,导致三高即: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因此当今社会疾病多、肿瘤、糖尿病、脑血管等等,是什么原因呢?由于人们的贪食肉类所引起的。吃肉有哪些坏处?我们要了解,因为肉食里面含有相当多的毒素。无形的毒素,就是当动物被宰杀的时候由于内心的痛苦与恐惧会使体内分泌出大量的毒素。肉食致癌的原因:布伦保评论道:“不论在试管、动物、人类试验和人口研究都得到相同的结论:吃最大量的含抗氧化剂食物蔬果的人,癌症、心脏病和传染病的罹患率最低,让人不得不信服。”因此:劝人戒肉戒荤作为预防疾病,劝人信佛行善的多种善因。专家指出: 蛋白质及脂肪在体内吸收消耗后生成酸性物质。蛋白质生成硫酸、磷酸、尿酸等;脂肪则生成脂肪酸。这些代谢后的酸性物质均被身体组织排放于血液中。体内于是排出钙以中和酸性血液。注意:血液呈酸性时,不仅是癌细胞的温床,还会引发多种其他的病症。吃肉等于制造毒血,读过水浒传的朋友,对于梁山泊的好汉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描绘一定不陌生。但是,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这实在是慢性自杀之举动!日本医学博士片濑先生在他的论文中,做了如是的结语:“万病的发生,皆于一元酸性的血液。”这个论点也得到美国营养机构的认同与支持。人类要解除这一层威胁,唯有从饮食着手多摄取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使血液变成微碱性,这种纯净的血液使人抵抗力强,体力充沛,身体健康,各部机能不易老化。因此,我们欲从肉食祸害中脱逃出来,须做一次彻底的换血,其唯一的方法,便是——吃清净素食。因为吃素有利于身体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确保人的身心健康。经常食肉吃荤,等于慢性自杀。肉类是最不卫生、最浪费的食物。 肉类是动物的死尸,不但有千千万万的腐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细菌,并且有新陈代谢的毒素和寄生虫。就拿旋毛虫病来说,这完全是肉食者的病,在美国百分之六十的人都有这寄生虫在肌肉里。幼小的旋毛虫经过肉类到人体的肠子后,会穿过肠子到血管里,然后被血液带到各处,最后穿过肌肉留在肌肉里。这经常会引起发烧、肌肉痛和其他不适。从科学观点看,现在的肉品都是从人工饲养的牲畜身上取下,在宰杀之前,为加速牲畜成长、增肥,已不知喂食了多少化学药剂,包括各种不同的荷尔蒙、抗生素与镇静剂,最后都由食肉者承接。过去的人生活很平淡,只要填饱肚子就心满意足。虽然没有什么营养,但没有那么多疾病;现代人由于物质生活丰富,营养过盛。反而病越来越多。多数病都是由营养过盛所引起的,例如:现在人多吃野味所引起的怪病多、绝症多、肿瘤多。据专家研究,癌细胞在体内,如果营养过盛就会让癌细胞吸收,所以会造成病情越来越严重,如果体内没有什么营养,那么癌细胞就会自然死亡,所以说:人只要填饱肚子就行。古德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为了生命的生存,需要食物来维持。但不能像鸟一样,为食而亡。而在饮食方面要节制,适当便是,不要过分追求美味享受口福。俗话说得好“病从口入”,要知道饮食不注意,就会产生很多疾病。我们时常在报纸上会看到关于假药品、假食品等危害他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新闻报导,例如前几年发生在市场的假牛奶粉事件,假药品事件。近期含致癌物苏丹红鸭蛋事件等等,这些假食品不仅危害人的身体健康,更危害人的生命。有些商家或商人在市场竞争中唯利是图,一心想着赚钱而丧失了道德良心,只顾眼前利益,不顾他人的死活。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饮食安全,不要乱吃东西,护好我们的“口”,不然疾病就会从口而入,造成我们身心的痛苦。人们贪求美食的欲望越来越高,通常有些人,喜欢吃那些厚油猛火多美味的食品,但是这些食品多数有毒素。俗话说“无毒不美味”。因此来说:多吃美味的食品,毒素是比较多的。同时亦产生疾病的根源就在于这些毒素。例如:河豚:1克河豚毒素能使500人丧命,河豚肉之鲜美已成中国美食界之“貂婵”,越是危险,越是垂涎。牛肉:至今全球已有100多人因进食染有疯牛病的牛肉而死亡,更估计已有200多万人感染上克雅氏病(由疯牛病引发的人类症状),这种病的潜伏期是10-30年,危险仍然潜伏在体内。“人如果吃了得疯牛病的牛肉、脑髓、血等,可能染上致命的克雅氏症,人脑也会像牛脑那样,变成海绵状,最终神经错乱、死亡。果子狸:作为野味派的代表菜,果子狸的鲜味正在国人的味蕾中淡出,尽管它仍然是驯养繁殖技术成熟的陆生野生动物,允许进入百姓餐桌。但“蹊跷地”,果子狸的身上发现的SARS样病毒与人类感染的SARS病毒惊人地吻合。生蚝(牡蛎):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这些可靠卫生的产地吃的话,你只能忍受产生下泻、呕吐与反胃等现象之苦了,无他,我们的养殖环境和海洋正在遭受工业污染,而牡蛎正如其身体般,是个垃圾回收站。蟹:金秋时节,持蟹斗酒,此乃国人人生之一大饮食乐事。但这种食腐动物,同样也是伤人肠胃的腹泻利物。甲鱼:“甲鱼吃甲鱼——六亲不认”这句谚语说的也许是甲鱼的荒诞,它的确味道不错。不过其问题在于:如果是野生的甲鱼,它是多年生动物,体内大量的寄生虫不得不防。腊味:它们有种把五香滋味浓缩的味觉刺激,有种体会风端气息的怀旧回忆。于是,我们会在其中加入发色剂、稳定防腐剂和其他可能的癌变元素的危险而进食,硬要患食道癌、胃癌、甚至肠癌的“莫须有”几率,至于是不是在臭水沟旁用死母猪肉做成的,就更不管不顾了。鹅肝:人们却想出了用混合了小麦、玉米、脂肪、盐的饲料来进行4个星期的强化喂养的方法,使鹅“肝病变”。体形够大、重量够重、颜色够纯才是上等。除了让人发狂的柔嫩与浓香外,其中蕴含的卵磷脂更加丰富。三文鱼:它那种可爱的粉红色原来源自饲料中的染色素,它的肥美厚实源自人工饲养中使用的抗生素添加,它体内残留的化学毒素如今已经足以摧毁人体的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随着经济市场的竞争,有些养殖场为高效率、高收入经常用激素打针,使一些动物体形够大、重量够重,作为谋取高效率、高收入的经济利益。而完全不顾他人的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那么人们会问肉不能吃,鱼能不能吃?很多朋友说,不吃肉,吃鱼总可以!现在海里面的污染相当严重,因为所有的垃圾都往哪里排?最后都到了海洋,海洋成了最大的垃圾场。科学家就研究出来,吃肉的跟吃素的,他们体内所含有的农药比例是十五比一,因为他们吃的肉当中,这些动物也是吃这些喷有农药的农产品。因此: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有关食素方面也要注意、讲究卫生、安全,不是说绿色食品都健康;例如蔬菜等,都要注意卫生。首先要把青菜用温水泡20分钟后,才能放心的做来食用。因为现在环境污染严重、水质差、农药多,如果不处理好,同样会造成毒素,一样会生病。所以提倡不吃肉,不但能减少致癌及心脏病的机率,也能降低血压及胆固醇。研究已证实,一般素食者的寿命,较食肉者长七年,而绝对素食者的寿命,比食肉者长十一年。 因此:朋友为了你身心的健康,送你一个良方,就是“青菜萝卜汤,越吃越健康”!只有平时注意饮食,才能拥有健康的生活。

222 评论

尛小尛111

作为被社会广泛关注的健康话题,肥胖与饮食习惯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学者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显示,进食时增加咀嚼次数,可有效降低从食物中摄入的热量,从而有望减少肥胖风险。 作为被社会广泛关注的健康话题,肥胖与饮食习惯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学者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显示,进食时增加咀嚼次数,可有效降低从食物中摄入的热量,从而有望减少肥胖风险。 在7月份的美国营养学会权威期刊《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称:“咀嚼次数较少是导致肥胖的风险因素之一;较多的`咀嚼次数可减少每餐的能量摄入;进食时增加咀嚼次数在肥胖的预防和治疗中可能会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上述论文的第一作者、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博士研究生李杰介绍,近年有许多调查研究显示,进食速度过快、暴饮暴食等饮食习惯在肥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作为摄食第一步的咀嚼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本研究显示每吃100克食物,肥胖者比体重正常者少咀嚼约50次。进一步研究发现,当每口食物的咀嚼次数从15次增加到40次后,肥胖者的能量摄入减少了13.8%,体重正常者能量摄入减少了10.1%。 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授王舒然说,改善咀嚼行为之所以能减少一餐能量摄入,胃肠激素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生长激素释放多肽是外周循环中唯一一种刺激食欲的胃肠激素,而胆囊收缩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等则主要发挥抑制食欲的作用。该研究发现,咀嚼行为被改变后,影响了这些胃肠激素的水平,从而调节食欲,使能量摄入减少。研究进一步显示了胃肠激素在治疗肥胖问题上的前景。 研究人员同时表示,目前这项研究尚处于基础阶段,其研究成果能否对肥胖的预防和改善产生明显效果仍有待深入研究,但现有结果已经为人们提出了一种更科学的饮食观,即“吃什么固然重要,怎么吃也不容忽视”。

325 评论

笑脸笑脸笑脸

你丫是深大的?我也在找这个

336 评论

相关问答

  • 论文博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使我对物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使我对自己有了重新的认知。我认为,这段学习生涯,是我人生的一次重要旅行。在这次旅行即将结束的时刻,回忆途中的

    zhakuqinglong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研究的深度不一样,所以在写论文的时候篇幅长短不一样,里面突出的重点和内容不一样,一定要注意封面,还要注意论文的题目,要注意关键词,然后博士毕业论文一般含金量是比

    上海花满屋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硕博士研究生论文

    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有什么区别?有人会直接想到博士论文篇幅更长,篇幅其实不是区别不同类型论文的主要标准,博士论文篇幅是不短,但硕士论文篇幅也有比较长的,但从篇幅来

    justjoshua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美食博主研究论文

    写作思路:可以从中国的历史上的饮食文化进行追溯描述,从古至今的饮食的传承与发展等等,比如“以和为美”与中国食文化,“意境美与中国食文化”等等。 正文: 食文化历

    j解y语h花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教育博士研究生论文

    摘要: 基于对思辨与实证研究范式的分析, 探讨文献综述的特点及其与研究方法的关系, 指出研究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独特性, 所谓“文献法”不属于研究方法的范

    karastt823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