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96

猪猪爱次次
首页 > 期刊论文 > 中国桑蚕的制造技艺研究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璐璐308738

已采纳

2012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由国家文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文化厅、中共嘉兴市委、嘉兴市人民政府承办。嘉兴初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之称,端午民俗源远流长。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交战频繁,吴国大将伍子胥曾在这里屯军练兵,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嘉兴端午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纪念伍子胥。 由于嘉兴地处水乡泽国, 河湖纵横交错, 嘉兴人“以舟代车”, 生活“一日不能废舟楫”, 这给舟船制造和龙舟竞渡创造了条件。嘉兴农村盛产稻米箬叶, 给裹粽食黍提供了方便。而这些正是确保嘉兴一带端午节两大主要活动历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嘉兴端午习俗具有“吴越文化”、“稻作文化”和“水乡泽国”的深厚背景,凸现了江南水乡独特的传统文化。通过节日的举办使得吴越文化背景下嘉兴端午习俗的形成、流变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与传承,嘉兴已成为全国首个“中国端午文化研究基地”、浙江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 嘉兴地处浙江省东北部,东接上海,北邻苏州,西连杭州,南濒杭州湾,陆域面积3915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339万。 7000年前在这里孕育的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公元231年,嘉兴建城,城市肌脉延续1700多年基本未变,至今仍保存着月河、芦席汇、梅湾街等三大历史街区,散发着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体现着古老水城的凝重历史。 嘉兴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后因遭受法租界巡捕房的袭扰而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闭会,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南湖红船见证了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嘉兴南湖历来为风景名胜,“微雨欲来,轻烟满湖,登楼远眺,苍茫迷蒙”的妙趣,备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宋朝杨万里赞其“轻烟漠漠雨疏疏,碧瓦朱甍照水隅”;清代吴伟业则诗云:“柳叶乱翻千尺雨,桃花红带一溪烟”,而乾隆皇帝更是对它情有独钟。他六下江南,八次光临,并写下了“试看浅烟方淡荡,便教不雨也迷离”等诗句。 嘉兴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除南湖外,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西塘、最后的枕水人家——乌镇,保留着浓浓的江南水乡风情。平湖九龙山滨海旅游区,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海盐南北湖,被称为江南一片真山水。海宁钱江潮,更是壮观天下无。嘉兴还保留着众多的名人故居,晚清大儒沈曾植、国学大师王国维、出版巨擘张元济、文学巨匠茅盾、著名诗人徐志摩、艺术奇才丰子恺、海派画家蒲华、译界楷模朱生豪和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著名社会活动家褚辅成、数学大师陈省身等,都在故乡留下他们成长的足迹。 如今的嘉兴正在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和文化兴市战略,建设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全力打造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 2012中国蚕桑丝织民俗文化论坛 6月28日至29日,2012中国蚕桑丝织民俗文化论坛在浙江省嘉兴市举行,来自全国58位专家学者和嘉宾出席论坛。嘉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柴永强、浙江省文化厅副巡视员陶月彪、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办公室副主任李晓松等领导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论坛由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浙江省文化厅和嘉兴市人民政府主办,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湖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协办。 论坛共收到论文63篇。论坛上,与会代表们重点围绕“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及其民俗文化”主题,探讨中国蚕桑丝织民俗文化内涵的历史变迁与当代走向,探讨其科学保护理念、方式和实践,论题涉猎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和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区域特色比较、区域保护互动联动机制、文化空间构成、保护策略、传承模式、文化生态保护、生产性保护、数字化保护、民间蚕神信仰、传统染色技艺以及蚕俗文化保护与现代新农村建设等众多研究领域,这是当前我国蚕桑丝织技艺和蚕俗文化研究与传承实践的智慧结晶。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勤建作大会总结。论坛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把酒画桑麻”书画展,实地考察了嘉兴丝绸博物馆、海宁周王庙镇云龙蚕俗文化园、桐乡洲泉镇蚕俗文化博物馆等场馆。这次论坛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文化部举行的首次蚕桑丝织民俗文化高端学术论坛。 2009年9月,“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蚕桑丝织是中国的原创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五千年来,它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在这个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和织锦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的相关民俗活动。这一传统生产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至今还保存在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的太湖流域以及四川的成都等地,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申报书》) 嘉兴市素有“桑蚕之乡、丝绸之府”美誉,蚕桑丝织文化具有4700多年的历史,蚕桑生产、蚕茧加工、丝绸贸易引领全国、闻名世界。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重要保护传承地区,嘉兴市出台《嘉兴市蚕桑丝织文化生态区保护规划(2010-2015)》等政策措施,命名了海宁市、桐乡市和秀洲区为首批蚕桑丝织文化生态区。先后投资兴建了嘉兴丝绸博物馆、桐乡洲泉蚕俗文化博物馆、海宁云龙蚕俗文化园等蚕桑丝技艺织和蚕俗文化展示场馆。2011年12月,海宁市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合作建设的“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生态园”项目举行签约仪式。生态园规划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其中先期建设的九里桑园核心面积3000亩左右。生态园建成后,将成为国内第一个有较大规模的蚕桑文化生态园,不仅能全面保护、研究、传承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也将带动周边种桑养蚕的发展,有利于保持和改善目前我国茧丝绸业的发展环境。同时,嘉兴市又先后承办了杭嘉湖蚕桑丝织民俗文化研讨会、双庙渚水上蚕花胜会、云龙蚕俗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保护传承和学术研讨活动,以实际行动积极推进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253 评论

正在缓冲1234

远在四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把一种野生的蚕驯化成家蚕,并开始利用蚕丝了。三千多年前,开始人工养蚕。考古学家曾不止一次地在殷墓中发现形态逼真的用玉石雕刻的蚕,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蚕、桑、丝、帛等字,这说明在当时养蚕在生产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公元五世纪,我国的养蚕技术陆续传到了日本、印度、法国和意大利等国。 养蚕主要是为了收蚕丝。蚕丝的成分是蛋白质,它比其他非蛋白质的纺织纤维有许多独特的优点,纤细质轻,光洁柔软,耐磨、耐热、耐酸、绝缘,排湿吸汗,富有弹性等。用蚕丝能织成薄纱、丝绒、锦缎、绸绢等纺织品。我国的丝绸出口量占国际市场丝绸出口贸易的70%左右,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蚕线还被用于制造降落伞、人造血管、手术缝合线、优质绝缘包皮线、飞机和轿车轮胎等。 蚕蛹可以榨油,叫蛹油。还可以提取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用来制味精、酱油、维生素等。在制药工业上,用蚕蛹渣作原料制的水解蛋白注射液,可用于抢救病人。蚕蛹可治疗高血压等疾病。蚕蛹又是制造抗菌霉素的培养剂。蛹渣、蚕粪可作家畜、家禽和养鱼的优质饲料,还可以肥田。

279 评论

夕颜无照

殷代甲骨文中不仅有蚕、桑、丝、帛等字,而且还有一些和蚕丝生产有关的完整卜辞。据甲骨文学家胡厚宣的研究指出,有的卜辞上记载,叫人察看蚕事,要经过九次占卜。可见蚕桑在当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产事业。甲骨文中还有关于蚕神和祭礼蚕神的记载,当时人们为了养好蚕,用牛或羊等丰厚的祭品祭礼蚕神。

考古学家还不是一次在殷墓中发现有形态逼真的玉蚕,例如河南安阳墓和山东苏埠屯都出土的有商代的玉蚕。在殷商的铜器上也常发现有用蚕做装饰花纹的。这些都说明,蚕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重要的位置。

到了周代,栽桑养蚕已经在我国南北广大地区蓬勃发展起来。丝绸已经成为当时统治阶级衣着的主要原料。养蚕织丝是妇女的主要生产活动,周代已经大面积栽种桑树。

战国时期的《管子·山权数篇》中说:"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谨听其言,而藏之官,使师旅之事无所与。"这是说,群众中有精通蚕桑技术、能养好蚕、使蚕不遭病害的,请他介绍经验,并给予黄金和免除兵役的奖励。

中国古代有很多记述栽桑养蚕技术的书。汉代曾经提到我国古代有《蚕法》、《蚕书》、《种树藏果相蚕》等有蚕桑着作。可惜,这些古籍都已经失传了。

但是从汉代以来,两千多年中,仍然留下了不少的有关蚕桑的古籍,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秦观蚕书》、《豳风广义》、《广蚕桑说》、《蚕桑辑要》、《野蚕录》、《樗茧谱》等等,或是专讲蚕桑的,或是讲到蚕桑的。这些书记下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栽桑养蚕的丰富经验。

要发展养蚕,就必须繁殖桑树,发展桑园。远在西周,人们就利用撒树繁殖桑树。至迟到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期,压条法已经应用在桑树繁殖上。《齐民要要》中讲述了这种方法。压条法用桑树枝条来繁殖新桑树,比用种子播种缩短了好多生长时间。

宋元以来,我国南方蚕农更发明了桑树嫁接技术,这是一种先进的栽桑技术,它对旧桑树的复壮更新,保存桑树的优良性状,加速桑苗繁殖,培育优良品种。都有重要的意义,到现在也还在生产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从明代以来,对某些传染性蚕病,如脓病、软化病和僵病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知道采取淘汰或隔离的措施,来防止蚕病的蔓延。

在明清时期的着作中,有关蝇蛆病和防蝇的记述就更多了。

扩展资料:

夏秋养蚕应注意

一、防农药中毒。养蚕季节不要在蚕室以及桑田附近的农田喷洒杀虫双等有机农药,其气味作用会导致蚕儿中毒;喂蚕桑叶要经过试喂确认无毒后,才能采叶喂蚕。

二、蚕室内禁用蚊香或灭蚊、灭虫剂。在邻近蚕室的住房内使用,也要关闭蚕室门窗,以防蚕儿中毒。

三、蚕室要安装纱门、纱窗,防止蝇类入蚕室内危害蚕儿,并添加“灭蚕蝇”乳剂或喷蚕体,以杀灭蝇蛆。

四、养蚕前要堵塞鼠洞,蚕架与墙壁要保持一定间距,蚕架脚周围要撒上石灰粉或蚕药,以防止老鼠上爬。养地蚕,要做好药物灭鼠。

五、夏、秋养蚕气温较高,要打开门、窗,加强室内通风换气。桑叶喷洒清水,室内用电风扇吹微风,也有利于室内降温。

六、发现病蚕要及时清理,投入盛有漂白粉溶液或石灰浆的消毒盆内,禁用病蚕饲喂畜禽,以防止病原传播扩散,污染环境。

七、蚕沙含有大量病原物,不要在蚕室周围摊晒,应集中到野外堆沤或放入粪坑内沤制,以防止病原扩散。

八、夏秋高温,病原繁殖快,要注意按需采叶、及时运叶,合理贮叶。贮桑池每个龄期要消毒一次,不要喂过夜桑叶。

九、高温多湿天气忌喂湿叶,贮桑叶不能洒水,要勤除沙,多撒新鲜石灰粉、干稻草等材料,抑制病菌滋生繁殖。

十、不是养蚕季节,蚕室不要存放谷物、糠麸等物,以免受潮产生螨类,养蚕时危害蚕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养蚕

290 评论

金威家具

中国桑蚕丝绸文化展从6月6日开始已经是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开展啦!这次的展览将会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一直讲述到现代的桑,蚕的种植。展览上也会展出多达四百多件的文物,丝绸的各种物品也将会涉及到各个方面!

展览时间:

6月6日至8月25日

地点:

中国农业博物馆

中国桑蚕丝绸文化展在农展馆开幕,展览从新石器考古发现开始,通过传统种桑养蚕、丝织技艺的演进,现代桑、

展览共计展出文物展品400多件,有纱、绢、罗、绮、绫、锦、缎等丝绸织物,还有丝绸之路不同历史时期的见证物(陶俑等),各种丝绸纺织工具,反映种桑养蚕、丝路文化的汉代画像砖石拓片、耕织图、绘画等,以及活体种植的桑树、饲养的家蚕。其中部分是国家二、三级文物。展览将持续到8月25日。

中国桑蚕丝绸文化展近日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开幕,展览通过丰富的展品,传统丝织技艺展演、科普活动和讲座等主题活动,全面展示中国桑蚕丝绸的悠久历史、产业发展成就以及丝绸之路的文化积淀。

展览由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主办,将展出至今年8月25日。

中国是桑蚕丝绸的发源地,种桑、养蚕、制丝、织绸技术长期领先世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桑蚕丝绸文化。

据悉,此次展览主要内容包括序厅以及“桑、蚕、丝、绸和路”共六个部分。

其中,“桑为圣树”部分展示植桑的历史变迁、生产技术,以及桑的当代价值与文化内涵;

“蚕为丝母”部分揭示桑蚕奥秘,再现养蚕历史,展示蚕业副产品,反映蚕事习俗;

“丝缕流光”部分介绍缫丝的历史、技艺及工具,蚕丝的多种功能和丝品修复技艺;

“织绣华章”部分展示丝织文物;

“丝路无疆”部分讲述古代丝绸之路的中国故事。

展览主题活动包括传统丝织技艺展演,如浙江桐乡传统缫丝技艺、河北保定文彩绣传统技艺、天然丝绵制作技艺展演等。

展览还将举办“我和蚕宝宝一起成长”蚕种认养活动,桑果、桑叶茶现场品鉴活动,并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做丝绸文化与“一带一路”、从考古发现揭秘中国丝绸文化等学术报告,并举办多场科普知识讲座。

一是主题鲜明

展览以“一棵圣树、一只天虫、一缕丝线、一方锦绣、一带一路”为脉络,展示中国桑蚕丝绸文化的灿烂历史,讲述古丝路上的中国故事,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二是面宽点多

展览从新石器考古发现、到传统种桑养蚕、丝织技艺的演进,再到现代桑蚕生产技术、品种改良,丝织技艺改进和提高,回顾了桑、蚕、丝、绸的发展变化、科技进步,以及丝绸之路的开拓与贸易交流,呈现给观众多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造发明实物和历史事件。

三是形式多样

展览主要采用文字、图片、实物和影像方式进行展示,除此之外,还营造出让观众身临其境、触景生情的文化氛围,既有静态桑蚕丝绸文物、展品,动态的影像、电子翻书等展项,又有独具农业博物馆特色的活体桑树植株和各龄期活蚕生长。

四是主题活动多

展览期间将举行“礼乐嘉谟”复原明代先蚕礼仪式、“汉服北京”、“喻双双旗袍文化”表演,演绎古代和现代桑蚕丝经典旗袍魅力。

在传统丝织技艺展演中,浙江省桐乡传统缫丝技艺、河北省保定文彩绣传统技艺、天然丝绵制作技艺展演,将集中展现难得一见的传统丝绸制作技艺,让观众大饱眼福。

在科普活动中,包括现场养蚕,科普辨识台(蚕的一生、桑树微观世界、纤维材料辨识)、“我和蚕宝宝一起成长”蚕种认养活动,以及青少年蚕桑知识导学,桑果和桑叶茶现场品鉴等等。

此外,主办方还邀请业内知名专家举办丝绸文化主题学术报告会和多场科普知识讲座。

307 评论

秋风扫落叶

远在四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把一种野生的蚕驯化成家蚕,并开始利用蚕丝了。三千多年前,开始人工养蚕。考古学家曾不止一次地在殷墓中发现形态逼真的用玉石雕刻的蚕,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蚕、桑、丝、帛等字,这说明在当时养蚕在生产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公元五世纪,我国的养蚕技术陆续传到了日本、印度、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养蚕主要是为了收蚕丝。蚕丝的成分是蛋白质,它比其他非蛋白质的纺织纤维有许多独特的优点,纤细质轻,光洁柔软,耐磨、耐热、耐酸、绝缘,排湿吸汗,富有弹性等。用蚕丝能织成薄纱、丝绒、锦缎、绸绢等纺织品。我国的丝绸出口量占国际市场丝绸出口贸易的70%左右,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蚕线还被用于制造降落伞、人造血管、手术缝合线、优质绝缘包皮线、飞机和轿车轮胎等。蚕蛹可以榨油,叫蛹油。还可以提取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用来制味精、酱油、维生素等。在制药工业上,用蚕蛹渣作原料制的水解蛋白注射液,可用于抢救病人。蚕蛹可治疗高血压等疾病。蚕蛹又是制造抗菌霉素的培养剂。蛹渣、蚕粪可作家畜、家禽和养鱼的优质饲料,还可以肥田。

316 评论

相关问答

  • 德国制造业研究论文

    德国文化是根本。德国人崇尚脚踏实地、老老实实、不好高骛远:德国上市得企业不多,不像这里上市圈钱成潮流。职业道德:每人做好每人事情,对得起良心。恪守规则:不偷工减

    zhouchang1988127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诗经中桑蚕意象的研究论文

    在中国古代"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在文学作品中桑意象频频出现。在这些作品中桑不再是自然意义上的桑,而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文化内容:桑既象征古代先民原始的生

    玉皇小帝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桑椹酒酿造工艺的研究论文

    桑葚酒的操作步骤如下:1.要选购新鲜饱满的桑葚,有发霉的要扔掉,切记不可用水洗,有水会影响酒的保存。 2.用小剪刀剪掉桑葚的蒂,不能直接用拔的,果肉太柔弱了很容

    残殃之暮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蚕桑产业发展技术模式研究论文

    农业技术推广是联系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能够有力的促进农业发展和带动农村经济。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农业技术推广论文2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

    Rainniebaby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中国制造主题的论文

    1、树立发展的观点,培养创新意识,坚持与时俱进.中国制造说明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差,要转变为中国创造,首先应该树立创新意识,其次还应该从制度、思想等方面进行创新.2

    五小样儿同学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