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08

无锡美艺馨
首页 > 期刊论文 > 国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种菜的阿布

已采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不断积淀、更新,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薪火相传,默默影响着生活在这块热土的每一个人,上至治国理政,下至自省修身,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近几年,随着党中央的号召,越来越多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来,并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在高校学生中更是反响热烈。在全民参与的大背景下,更应该在大学生中行之有效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

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文化,中间经历过和平和繁荣,也经历过战火与衰落,其中不乏爱国主义人士,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不断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在过去的战争时代,勇士们奋不顾身抵抗外敌,在和平年代,也有爱国主义诗人写下热血的诗篇。不论何时,祖国这个词,永远需要在我们心中永存。

现阶段中国的和平来之不易,中华民族也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对于战争的残酷很多人可以从新闻报道中看到,但却想象、感受不到那种冰冷和恐惧。

一直以来,中国对待战争的态度都没有变,坚决反对战争但不惧怕战争,这就充分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自信,中国已经从“小米加步枪”的时代站起来了,不光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更有雄厚的国力作为经济基础。

在此基础上,还有大量的军人保卫着我们的国家,亮出了我们的武器,为和平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在国防教育时结合家国情怀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大局观,真正实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46 评论

心之愿c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往的国防意识和国防方式,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要求。因此,传统的国防观念必须被社会国防、全民国防所代替。 当今时代,由于高技术在战争中的普遍应用,网屏天地尽在方寸之间,使国与国之间已无明显界线和边沿可言。太空之上,卫星定位,万里之遥缩于方寸,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阻挡”式防御已形同虚设,“外科手术式”战法的实际应用,可以将战场辐射任何地方。“立体战”已成为世界上多场局部战争的现实。现代条件下的战争,特别是在敌强我弱“不对称”态势下作战,军民将融为一体,“只有军人才是国防的主体”的观念已经过时,人民战争将是未来战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种种现象表明,国防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因此,必须树立“国防就在身边”的现代国防理念,自觉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 一是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自觉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稳定,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是人们安居乐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可靠保障。每个公民都要发扬中华民族“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对危及我国生存和发展的潜在的、现实的威胁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强烈的忧患感。“无防不是国”、“落后就要挨打”。因此,全体公民都要身体力行,自觉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二是要不断加强学习,自觉用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无论是导弹、原子弹、中子弹,还是卫星定位、黑客入侵、电子跟踪,无不是知识积累创新的结果。不掌握现代高科技知识的民族,就注定是落后的民族。要建立巩固的国防,保卫国家安全,就要不断学习积累现代知识,用现代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创造更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是要提高警惕,自觉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当今世界,国防无边沿,敌人也不再全是从边境、海防入侵之敌。各种无形的敌人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对此,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把“防线”设在自己的头脑中,自觉维护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时刻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 四是要勇于奉献,自觉关心国防和军队建设。国防的强盛,社会的稳定,是政权巩固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和军队的建设息息相关。“国无防不立,民无军不安”。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和平时期军队的作用和军人这种特殊而神圣的职业,视军队为“长城”,把军人当亲人,重视和关心国防建设,热爱和支持军队工作。要自觉开展拥军优属活动,保护军事设施,维护军人的合法权益,增强军政军民团结,帮助部队解决战备、训练、演习中的实际问题。要时刻准备奉献自己的一切,一旦发生危及国家安全的突发事件,每个人都应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守护重要设施,保卫祖国安全和尊严。

228 评论

牛牛1223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提出,用多发展一些农业的办法来发展工业。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在总结1958年“大跃进”的实践后明确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是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深刻地阐明了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关键,是必须解决好农业和农民问题。毛泽东认为,“我国有五亿多农业人口,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他认为农业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重要基础,农业的发展将会促进其它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积累能力。为此,毛泽东提出了用保护农业,保障农民利益的办法增强农业和国民经济的积累能力。他指出,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应该“先让农业本身积累多,然后才能为工业积累多。只为工业积累,农业本身积累得太少或者没有积累,竭泽而渔,对于工业的发展反而不利。”为了增强农业的积累能力,不能剥夺农民,而应进行等价交换,“应利用商品生产来团结几亿农民”,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农业就是工业。要说服工业部门面向农村。”把“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作为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是毛泽东对马列主义关于工业化理论的贡献,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特殊性,至今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二、毛泽东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一)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根据“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了按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基本原则,即安排国民经济计划要先把农业生产及其需要安排好,然后根据农业所能提供的原料和市场需要,安排好轻工业的生产,最后根据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生产规模,决定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和生产规模。陈云同志高度评价毛泽东这一思想,指出“‘农轻重’的排列,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注:《陈云文选》第三卷,第246页及397页注119。)(二)经济建设要坚持“两条腿走路”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先后提出要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发展大型企业和发展中小企业同时并举、用“土法”生产和“洋法”生产同时并举,“生产、生活同时抓”,他形象地将“同时并举”比喻为“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毛泽东提出“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是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很重,但科技水平不高、财力有限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实事求是地安排经济建设,防止经济工作中的片面性。他认为,逐步建设_批规模大的现代化的企业作为骨干是必要的,没有这些骨干就不能使我国在几十年内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强国。但是多数企业不应当这样做,应当更多地建立中小型企业,利用好原有的工业基础。这个方针是用发展的观点解决经济建设中的问题。只有采用适合中国情况的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大企业自然就多了,先进技术也就会更加普及。(三)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在经济落后的中国开展现代化建设,突出的矛盾是各方面需要办的事情很多,而国家掌握的财力和资源有限。如何处理好这个矛盾,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这里所说的统筹兼顾,是指对于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万不要忘记这一点。”毛泽东讲的适当安排,就是强调经济工作要量力而行,从实际可能的条件,做出适当安排。政府能力有限,不能把一切工作包下来,许多工作可以由社会团体办。毛泽东特别重视综合平衡和按比例发展,认为“搞社会主义建设,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综合平衡”。不仅要搞好农业内部的平衡、工业内部的平衡、工业和农业的平衡,还要在这个基础上搞好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毛泽东还强调,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是经常出现的现象。因此,计划要根据新的情况,统筹兼顾,不断调整,努力实现新的平衡。(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毛泽东提出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在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关系方面,毛泽东强调,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但是也要充分利用沿海工业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在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方面,毛泽东强调,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但是只有经济建设发展的更快,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在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方面,毛泽东强调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三个方面的利益。在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方面,毛泽东强调。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领导,同时又必须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允许各地有适合当地情况的特殊性。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毛泽东提出要改进经济管理体制。在他的推动和领导下,1957年国务院先后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关于改进商业管理体制的规定》、《关于改进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工业企业下放的几项规定》、《关于企业、事业单位和技术力量下放的规定》、《关于加强协作区工怍的决定》、《关于改进物资分配体制问题的意见》、《关于改进计划管理体制的决定》。之后,在他的支持下,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借鉴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管理企业的组织形式,在工业、交通部门试办托拉斯,以改善我国工业的组织管理。这些探索给我们留下许多有益的启示。(五)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毛泽东非常重视科学技术,明确提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毛泽东非常重视科技队伍建设,关注知识分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十分重视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储备技术人才。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和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采取各种办法鼓励在国外工作的科学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选派大批优秀青年到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学习科学技术。1956年初党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毛泽东亲自到会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为了集中科技力量,加快科技发展,经毛泽东批准,由周思来亲自挂帅,制定了1956至1967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六)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坚持的方针。他一贯强调,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一定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找出适合我国情况的前进道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要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经济战线上如此,军事战线上也完全应当如此。”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自主地制造了“两弹一星”和一批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装备,完成了一批处于世界前沿的科技成果。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同时,毛泽东还一再告诫大家,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我们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争取外援,特别需要学习外国一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闭关自守、盲目排外以及任何大国主义的思想行为都是完全错误的。“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好的东西都要学。”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在20世纪向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设备;60年代中期开始,向日本和欧洲派出留学人员,引进了大批先进设备;70年代初,我国从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化肥、化纤、钢铁等先进生产设备,这些生产设施的建成投产,为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七)厉行节约,勤俭建国毛泽东指出:“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他要求“在企业、事业和行政开支方面,必须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作风,厉行节约。在生产和基本建设方面,必须节约原材料,适当降低成本和造价,厉行节约”。要精简机构,下放干部,在国家机关干部中培养与群众同甘共苦,不计较个人名利的作风。要教育青年人,使他们懂得,我们国家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体青年和全国人民要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即使将来我们国家富裕起来了,也不能丢掉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方针。毛泽东不仅提出了这个方针,还带头实践这个方针。1983年,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毛泽东同志、周思来同志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成为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化身。他们的感人事迹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中,发挥了多么巨大和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我们这一代,而且影响到子孙后代。”(注: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5页。)三、毛泽东初步总结和提出了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代表人民群众利益,依靠人民群众开展经济建设毛泽东始终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社会主义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毛泽东认为,要依靠人民群众,首先要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毛泽东曾经形象地指出“要保证人们吃饱饭,然后人们才能继续生产。没有这一条是不行的”。毛泽东认为,我们的干部要依靠人民群众,就必须“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虚心向群众学习,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倾听群众的呼声,根据群众的要求制定路线和政策,然后让这些路线和政策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毛泽东特别强调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求中央各部门,各省、市、自治区党委派遣负责同志深入到基层单位,总结群众中的先进经验,并将这些经验推广到其他单位。要在听取基层党委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修改那些不利于提高群众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规章制度,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新的规章制度。(二)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毛泽东一向提倡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在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他特别反对经济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反对不加分析地照搬别人的经验,反对在不深入实际,不了解情况的条件下制定方针政策。为了做到实事求是,毛泽东认为必须开展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要求中央和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领导,除生病和年老的以外,一年之中一定要有四个月的时间轮流离开办公室,到下面去作调查研究,接触工人农民,增加感性知识。哪怕一个地方谈三四个小时就走也好。毛泽东特别强调要到农村、工厂、商店去蹲点,切切实实地搞调查,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组织过几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农业合作化时期,他组织了一次全国范围的调查。1956年为了准备召开“八大”,他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对国务院34个部委的工作进行了比较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形成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在总结“大跃进”的实践时,他指出,过去几年犯错误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情况不明。因此。“要做系统的由历史到现状的调查研究。”并且组织党中央和国务院主要领导,分头下去开展调查研究,要求省委领导也要亲自做调查研究。60年代初,正是由于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才形成了符合实际的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政策,使我国经济较快地摆脱了困境,实现了新的发展。(三)尊重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毛泽东特别强调经济工作要尊重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他认为,“革命事业是不容易的,是科学,经济建设也是科学。”如果对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没有认识,或者认识不清楚,就会碰钉子,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毛泽东认为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要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必须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进行研究,而且必须经过胜利和失败的比较。反复实践,反复学习,经过多次胜利和失败,并且认真进行研究,才能逐步使自己的认识合乎规律。”毛泽东还认为,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永远是不完全的,需要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特别是当客观环境发生变化以后,要注意对新问题、新规律的研究和认识。他认为,“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用《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毛泽东认为要掌握规律,必须经常对工作进行总结,“对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作历史的考察,才能找出客观事物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造的规律,才能制定适合情况的各种条例。”“不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下手,规律是说不清楚的。”对于经济规律,毛泽东特别强调要重视商品生产和价值法则。提出“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他还指出,计划工作必须重视经济规律。要提高计划的科学性,关键在于计划要符合规律。(四)用民主集中制的方法领导经济建设毛泽东认为,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不实行民主集中制不可能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为此,毛泽东特别强调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讲民主,听取基层的意见。只有通过民主这个办法,了解下情和各种不同意见,才能避免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二是要实行集体领导。“只要是大事,就要集体讨论,认真地听取不同意见,认真地对于复杂情况和不同意见加以分析。”只有在民主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实现更好的集中。毛泽东认为,要实行民主集中制,必须在党内创造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要创造这样一种政治局面,关键在于领导要允许人家讲话,要听得进不同意见,要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总结“大跃进”的错误时,毛泽东带头开展自我批评。正是在他的带动下,党内形成了较好的民主集中制的气氛,为克服当时经济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五)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指出“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不要摆官架子”。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毛泽东要求党员干部一定“要养成学习习惯”,“要老老实实学习。如果粗心大意、调皮、充好汉,一定会跌跤的”。他认为政治和业务是对立统一的。政治家要懂业务,了解实际情况,了解科学技术,否则就是一个空头政治家。实际工作者要注意学习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他要求广大领导干部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他要求大家既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也要学习我们自己的先进经验和好的作法。而且,一定要联系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去学习,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经济工作。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中的经验教训,是为了更好地继承毛泽东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推进现代化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

244 评论

我吃了一鲸

国家利益最根本的是国家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具体地说,也就是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问题。这是关乎国家的全局性战略问题,也是人民利益的根本依托。这一重要地位,决定了我国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的全部活动,必然要围绕着这三个根本问题而展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二条就明确把“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作为国防的根本目的。这个目的所反映的就是国家的根本利益,其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创造和维护一个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和安全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在和平中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是人民群众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根本的利益。从“三个代表”的角度看,不论是发展先进生产力,还是建设先进文化、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离不开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和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国家安宁,社会稳定,人民的利益才能得到根本的保证。可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就必须把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问题放在国防活动的关键地位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高校国防教育正是国防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增强国防观念。《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阐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时要求:“规范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继续搞好军训工作并使之制度化。”《决定》不仅明确提出要“规范国防教育”,而且明确规定了“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这个教育目标。国家安全与国家主权、国家利益是国家权益的统一体。要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就要注重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和国家利益意识。可见,注重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的这三种意识,既是国防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赋予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任务

324 评论

芊芊寻2013

L论我国国防建设 国防,顾名思义即国家的防卫.自古以来,有国就有防.任何一个国家的国防,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国家的国土,资源,人口,民族和社会制度,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心理,文化教育和意识形态等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个方面.一个国家安全系数的多少,生产发展的快慢,国际威望的高低,对世界和平事业贡献的大小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国防力量的强弱. 当时代的滚滚车轮步入21世纪的时候,对和平的企盼已成为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心愿.但伊拉克战火,科索沃的轰炸声一次次地把人们从和平的梦中震醒,隆隆的炮火声反复证明:人类的发展史即是一部轰轰烈烈的战争史.自公元前3200年以来,人类共经历大小战争14 550次,和平时期仅有292年,无任何战争的日子仅有26天,战争与和平总是在交相更替.虽然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但战争仍不可避免.因此,世界各国都争相把国防建设,摆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要想国家真正的强大,必须拥有强大的国防实力.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深刻地指出,要始终把国家安全和主权放在第一位.只有国防建设搞好了,国防实力强大了,才能给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内外环境,才能真正地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 国防是为了捍卫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而采取的一切防卫措施的总和.它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凡是国家为增强自身防卫力量,保卫自己的领土主权,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防卫措施都包括在内. 国防建设,是国家根本利益需要的综合国防力量的建设.包括了国防物质技术基础建设,国防精神基础建设以及国防武装力量建设等各个方面.概括地说,它是一个大系统,有很强的整体性,涉及各个领域,主要内容有:武装力量建设,国防经济,国防科技,国防教育,国防立法,国防动员,国防理论,国防外交,兵役制度,战场建设,民防体系以及交通通信等诸方面的建设.这些体现了综合国力建设,构成了国防的完整体系. 国防观念,即对国防的看法和态度.是指以群体为标志的主体意识和潜意识,是防卫外来侵略,自觉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行为观念.它是以爱国主义为精髓,以国家防卫为中心的理性思维,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国防力量,是每个公民为国家安全与发展而构筑的心理堤防,是国防赖以确立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在当前看似和平的表象下,其实还有许多不安定,不和平的因素存在,因此,必须强化全民的国防观念.我国20多年来无战事,一些人便随着战争枪炮声远去而淡化了国防观念.有的人把国防只看成是国家的事,军队的事,把国防教育当成战争教育,这是十分危险和可怕的认识.战争可以千日不打,而观念却不可一日松懈. 在和平时期重视强化全民国防观念,教育人们树立有备无患,居安思危的观念,无论对国防安全,经济建设还是社会的稳定等都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未来的战争不再是简单的敌我双方对垒,而是陆,海,空,天,电(电磁战)一体的五维战场,没有前方后方之分,军队民众之别,一旦战争爆发,需要举国迎敌,全民参与.人们的国防观念怎样,不仅表现为对国防建设的态度,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也息息相关.世界在走向成熟和理智,为了各自的利益进行直接的军事掠夺的现象不会很多,代之利用经济文化等交往达到获利目的将成为主要方式.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对外交往中,一些人解除了心理防线,边防海关成了旅游通道,了望塔变成了浏览风景的参观台,过去的敌人都变成了贸易伙伴,泄密事件屡次发生,经济,科技等情报经常被盗,使国家蒙受损失.如果不加强国防教育,强化国家安全利益观,在国际交往中掉以轻心,失去应有的警觉,必然要造成被动,要吃大亏.强化国防观念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讲,能形成很强的凝聚力和责任感.古时有"郑人犒师退秦"的典故,说明了"国家安危,匹夫有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反对分裂和外来干预,维护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全国人民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团结一致,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与台湾一样,钓鱼岛早就是我们中国的领土。有历史证明钓鱼岛是我们中国最早发现的,日本只不过是后来居上,然而就在日本对我们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之前也并没有否定这一实事,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中日战争,战争结束后,中国被逼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将台湾、澎湖列岛以及周边的附属岛屿全部交给日本。但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时。法律规定日本将所有本来是中国的东西全部还给中国,但当时美国却以各种理由要把钓鱼岛以内的所有岛屿让他托管,如今一想还不是为他想称霸亚洲欲望选择条件。日本,连我一个小孩子都看得出来的道理你们难道不懂,美国会好端端的为了你们对付我们中国吗?你们给了他多大的好处?如果等他灭掉了中国、统治了亚洲,再灭了你们。你们才高兴?你们试想一下,在你们国家发生危险的时候,是谁不计前嫌的去帮你们,换来的是什么?一次一次的伤害,一次一次的侵略,不过这一次我们不会再让步了,因为事实证明一味的妥协,一味的让步,一味的忍气吞声,换来的只是你们无法满足的欲望。 我们中国已不会再受人欺负,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国的,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如果美国你们真的是要统治亚洲,请你们赶快收手吧!如果你们还是想灭一个国家就灭一个国家的话,那么又一次的世界大战,将是我们全世界一起攻打你们美国。【文章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与本人没有任何关系!】

173 评论

相关问答

  • 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论文

    每一个民族的强大都离不开自己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确传统文化是国民精神的一种体现。对于快速发展的我国社会来说,创新与继承一样是文化发展必须面对的任务。现在提出要

    miamia小牛牛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国防教育的论文文献

    论文题目:论中国海权与海军发展论文摘要:海权的概念,如何区别海上权利与海上力量,了解中国海权的个性特征,当代正式战略机遇期,建造航母战斗群,加强海军力量,中国崛

    西尔米奥奈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论国防与国防教育论文

    学术论文具有四大特点:①学术性 ②科学性 ③创造性 ④理论性一、学术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

    大锅饭饭饭饭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传媒与文化的关系论文题目

    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选题的要求: 1、选题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本科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长,选择适当

    蓝SE妖蝶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知网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传统 文化 是在特定的民族或群体在生产及生活实践中,人们不断 总结 并创造的智力成果、具有鲜明的文化标志。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传统文化的

    火星的星星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