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1

  • 浏览数

    132

我有个性
首页 > 期刊论文 > sulphide论文范文

1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遥CITY

已采纳

提要20世纪80年代初,作者基于对红旗岭矿床的研究,提出了硫化铜-镍矿床的矿浆成

因观点,十余年来已引起中外同行专家、学者的重视。本文拟通过对吉林长白山区赤柏松矿

床的地质学、地球化学、岩石物理化学、地质热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论述硫化铜-

镍矿床的矿浆成因模式。

关键词长白山区赤柏松铜-镍矿床矿浆成因模式

自20世纪80年代初作者提出硫化铜-镍矿床矿浆成因观点[1]以来,先后发表了十余篇论文[2~5]论述有关硫化铜-镍矿床的矿浆成矿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同行专家、学者的关注。笔者以长白山区赤柏松镍矿田为靶区,经多年反复研究,特撰此文,拟对其矿浆成因模式做进一步论述,倘有不妥之处,请惠于指正。

1 矿床地质简述

赤柏松矿田中发育有几十个基性岩体,尽管它们的硫化铜-镍矿床规模不等、远景不一,然而它们的成岩成矿作用却几乎是一致的。本文拟对其中甚为典型、研究程度较高的赤柏松1号岩体及其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与矿床成因模式作重点论述。

赤柏松1号岩体系早元古代五台期产物。其钾-氩同位素年龄为1962~2242Ma,产于华北地台北缘东段太古宙地体中,受古陆边缘浑江古裂谷控制。主要岩体为橄榄辉长苏长岩复式杂岩体,呈岩墙状产出(图1之1~5),总体走向5°~10°,倾向与倾角均有变化。北段倾向南东东,倾角由北向南渐陡,变化在55°~86°之间。北端翘起,向南东东侧伏,侧伏角45°左右。岩体长4800m,宽40~140m,面积约。沿走向膨缩不一,岩体底部形态不规整,呈参差不齐的根须状。主要由多期次侵入的辉长辉绿岩(图1之3),中、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图1之1~2),细粒辉长苏长岩(图1之4)与辉长玢岩(图1之5)等侵入岩相构成。其中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细粒辉长苏长岩是主要含矿岩相。另外,中、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浆的混熔岩带中,矿化尤为富集,研究表明与岩浆混合作用有关(详见下文)。

岩体侵入在太古宙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图1,Ars)中,总体上斜切围岩的北西-南东至东西向的片麻理,接触带具明显的热接触变质及接触混染现象。

矿体主要分布在岩体边缘及部分围岩内,其分布、产状与形态明显受岩相及构造裂隙控制,总体产状与岩体一致。矿石矿物主要是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针镍矿、紫硫镍铁矿、辉镍矿、方黄铜矿、黄铁矿等,此外尚有自然金及铂族元素矿物。矿石结构主要有共结结构、交代结构、似显微文象结构及固溶体分解结构。矿石构造有浸染状、斑点状、角砾状、块状与条纹状等。在成因上主要是矿浆贯入成因,结晶熔离者显居次要地位。

图 1 赤柏松 1 号岩体地质图

2 成岩成矿物质来源及物理化学条件

物质来源

硫同位素信息

45个取自含矿岩体与矿体的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等的硫同位素分析结果(表1)表明,①δ34S变化在-‰~+‰之间,绝大多数为-‰~+‰,变化幅为1‰;②32S/34S=~,主要在~区间,变化很小,与陨石标准值()相比,离差幅度在~之间;③硫同位素塔式分布图(图2)的塔式效应明显;④不同成矿阶段硫化物中δ34S值稳定(图3)。以上足见硫化物同出一源———上地幔,而且,它们所经历的硫同位素分馏历程是一致的。

氧同位素信息

由表2可知,所分析的不同岩相中斜长石的δ18O,除因混染作用(CTD6-8c)使其值偏高(+‰)外,90%左右的δ18O值介于‰~‰之间,与球粒陨石的δ18O值(‰~‰)颇相接近,尤其接近于正常玄武岩的δ18O值(‰~‰)[6]。由此可见,各岩相中的斜长石组分来自上地幔玄武岩岩浆体系。

图 2 赤柏松 1 号岩体硫同位素塔式分布图

续表

表 1 赤柏松 1 号岩体硫同位素数据表

图3 赤柏松1号岩体中不同成矿阶段δ34S对比图

表2 赤柏松1号岩体各侵入岩相中斜长石的δ18O分析结果

分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同位素室。

锶同位素信息

不同岩相中单矿物的87Sr/86Sr值(表3),除混染岩相(CTSr6-8c)与变质辉绿岩(CTSr38-2c)中斜长石的87Sr/86Sr为~外,余者均变化在~之间,与上地幔现代玄武岩中的87Sr/86Sr值(±)非常接近[6],此亦证明成岩物质来自上地幔。

REE信息

含矿岩相∑REE=×10-6~×10-6,LREE/HREE=~,δEu=~,(La/Yb)N=~(表4)。这些数据不仅变化小,而且∑REE与大陆型非洲玄武岩(∑REE=22×10-6)和大陆型德鲁斯辉长岩(∑REE=50×10-6)很接近[7]。在(La/Yb)N-∑REE图(图4)与(La/Yb)N-(Yb)N图(图5)上的分布位置,明显趋近于球粒陨石,故系上地幔产物。尤其是(La/Yb)N值介于大洋岛屿拉斑玄武岩与大陆拉斑玄武岩之间,进一步显示出其大陆边缘产出的地质环境。

表3 赤柏松1号岩体不同侵入岩相中单矿物的87Sr/86Sr值表

分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同位素室。

表4 赤柏松 1 号岩体不同侵入相与矿石中稀土元素数据表

成岩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

橄榄石结晶温度

橄榄石是岩体中结晶最早的主要造岩矿物之一,其结晶温度即是岩浆温度的下限,又是固相开始晶出温度的上限。

按夏林圻(1981)提供的方法[8],由橄榄石化学成分算得的XFo=80,XFa=20,XMg=,XFe=,K1=4,K2=,代入公式:

T(℃)=[(-lnK1/K2)×104÷]+273℃算得的温度为1412℃。

图4 赤柏松1号岩体(La/Yb)-∑ REE含量图解

图5 赤柏松1号岩体(La/Yb)N-(Yb)N变异图

辉石类矿物的结晶温度、压力

由辉石类矿物地质温度、压力计计算的温度、压力见表5。

表5 赤柏松 1 号岩体辉石类矿物的结晶温度、压力计算表

*括号内为计算的样品数。

值得强调的是中、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相中的辉石拥有两个结晶温度梯度,一是在数量上占优势的~℃;另一是为数较少的~℃。不言而喻,这两种结晶温度的辉石是在不同压力、深度条件下的产物。研究表明,它们是两次温度相近,成分有别的岩浆(即中、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岩浆)发生混合作用的结果。

斜长石的结晶温度

作者采用王润民改进了的和(1970)方法[9]的“基质法”,计算了岩体中斜长石的结晶温度,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中斜长石为℃,中色橄榄辉长苏长岩中斜长石为℃,它们分别与相应岩相中辉石的结晶温度接近,与同岩相中近共结的辉长结构相协调。

硫化物矿物的结晶温度

运用爆裂法、矿物对硫同位素计算法与磁黄铁矿d102法测定或计算的不同侵入岩相中硫化物矿物的结晶温度不同(表6)。

表6 赤柏松 1 号岩体硫化物矿物结晶温度测算表

表6 表明所述矿床硫化物矿石在 470 ~280℃温度区间结晶的。然而,尚应指出,爆裂曲线出现两个峰值,亦即硫化物也有两个形成温度梯度,与辉石相一致,可见硫化物的形成也与两期岩浆的混合作用有关。

2. 2. 5 成岩压力

基于岩石中有中长石、顽透辉石与石英的共生组合存在,表明岩石在结晶过程中存在以下两种反应: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按文献 [9],其中 ( 1) :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因αSiO(β-θ)2=1,故lgαSiO(β-θ)2=0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其中(2):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按等(1971):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按等(1973):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在平衡状态情况下: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亦即:

-309/t+-(P-1)/t=-1410/t-(P-1)/t+lgαCaAl2Si2O(Pl)8-lgαCaAl2SiO(Cpx)6

整理后得: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则化简后: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据中色橄榄辉长苏长岩中Pl与Cpx的化学分析结果计算: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代入(3)式: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把辉石形成的平均温度(℃)代入(4)式,算得成岩压力为×105Pa。

成岩氧逸度(fo2)

利用不同岩相中橄榄石与辉石的端元组分(Fa,Fs)与结晶温度求得成岩氧逸度(表7)。由表7可知,中色橄榄辉长苏长岩相的fo2高于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相,足见后者是在相对更为还原的环境下形成的。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相中fs2、αs,相对较高可资佐证。

表7 赤柏松1号岩体成岩氧逸度(fo2)测算表

成岩成矿的Eh-pH条件

在对不同成矿阶段矿石的研究中,铁的硫化物与氧化物在生成顺序上为:磁铁矿→磁黄铁矿→磁铁矿(-黄铁矿)。表明在成岩成矿过程中,Eh-pH具反复变化特点。据铁的硫化物与氧化物的Eh-pH值图解,不难看出,所述含镍岩体各成岩成矿阶段的pH值变化在4~7之间,Eh值变化在-~+之间。一言蔽之,金属硫化物矿石是在弱酸性介质条件下,还原环境中形成的。

3岩、矿浆形成机制

除了原始矿浆外,大部分矿浆乃系岩浆在分异演化过程中的衍生产物[3]。作为本区大陆型岩浆作用,其岩浆形成机制与地幔深部层位热能聚集有关。诸如由于构造活动、放射性热与化学反应热等热能的聚集均可使地幔部分熔融成为岩浆(或原始矿浆)。但应指出,大陆地壳(或岩石圈)在岩浆(矿浆)形成中具有双重效应:一是上覆巨厚的(一般为70~100km)大陆岩石圈物质,热导率低,是良好的热传导屏蔽层,有利于原生地幔物质的熔融;二是当热流向稳定地块边缘迁移(或传导)至地球壳层时,受热的地层在该地段因热导率低而起着制动或阻塞热流传播的作用,使热能大量聚集,结果在稳定地块边部便形成了经常含硫化物的基性-超基性岩浆,甚至形成原始硫化物矿浆等。此乃世界上主要镍矿床大都分布在太古代地块边缘活动带中的缘由所在。这时的熔融体因温度高,可以使地幔熔化物质中的硫化物熔体在氧化物-硅酸盐熔体中保持悬浮状态,二者一道沿上升通道侵入到地壳适当部位中的岩浆库内。

研究表明,岩浆进入岩浆库往往是多次重复贯入的。

如系一次侵入的,其硫化物与硅酸盐间的层状液状不混熔作用,主要是由于温度降低,铁镁组分晶出,CaO,Al2O3,SiO2,Na2O,K2O的增加降低了硫的溶解度,加之此时硫呈二原子气体与铁、镍、铜的化学亲和力增强,当硫蒸气压大于离解压时,硫便与铁、镍、铜化合成化合物,当熔体中硫离子与金属离子的浓度积大于相应硫化物溶度积时,便以硫化物形式从熔浆中熔离出来,形成硫化物矿浆,并在重力场作用下,沉到岩浆库底部。其上部的硅酸盐岩浆,因其准晶态组构系由硅氧四面体聚合而成的复杂络阴离子或分子团[SixOy]z-同金属阳离子与氧组成的配位多面体[MeOx]2x-n两种群聚态组组成。当不同聚合程度的[SixOy]z-与不同金属的[MeOx]2x-n键合时,因所含O2-的多寡及金属阳离子种类与比重的不同,使不同组分的群聚态组具有不同的重力差,在重力场作用下,轻者上浮,重者下沉,遂使熔浆产生了层状液态分异作用,使岩浆库中的熔浆变成了层状分异岩浆与矿浆。岩浆在上,矿浆在下(图6)。

如熔浆系多次贯入岩浆库中的,自然不具备上述层状液态分异条件,这时岩浆发生层状液态分异作用的因素主要是“双扩散对流”(double-diffusive convection)作用[10~12]。

按双扩散对流理论,当中色橄榄辉长苏长岩岩浆注入岩浆库后,密度相对较大的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岩浆贯入岩浆库底部时,由于后者密度大、温度高,经过一段时间在岩浆库底部形成一个稳定的双扩散对流层(double-diffusive convecting layer),层之间由扩散界面(double-diffusive interface)隔开。这样,多次注入岩浆库中的镁铁质岩浆在双扩散对流作用下,便形成了层状液态分异岩浆与矿浆[11](图6)。需要指出的是,在双扩散对流过程中,当后注入的岩浆由于向上热扩散作用而降低温度,引起橄榄石等铁镁矿物的结晶,从而降低了后注入岩浆的密度,即温度差驱动力抵消成分差效应,使其密度与上层岩浆密度相等时,则发生强烈的岩浆混合作用[13,14]。岩浆混合作用降低了岩浆的温度,改变了岩浆的成分,使岩浆中所含的硫化物因发生不混熔作用[15]而熔离出来成为矿浆,并沉降到岩浆库底部。

在地台(地盾)较为稳定的条件下,熔浆在岩浆库中实现层状液态分异作用,形成岩浆与矿浆之后,在构造运动作用下上侵。首先是上部较轻的硅酸盐岩浆多次侵位,冷凝后形成复式岩体;然后是下部相对较重的硫化物矿浆相继多次贯入在岩体底部接触带、岩体内部与围岩的构造裂隙中,形成具多次成矿特征的矿浆矿床(图6)。由此可得出两个重要结论:①双扩散对流作用与岩浆混合作用在硫化铜-镍矿浆及其矿床的形成中起了决定性作用;②越是较晚侵入的岩浆,含矿性越佳,越是较晚期侵位的矿浆,硫化物矿石越富,此二规律,对中国已知大型与特大型硫化铜-镍矿床来说几乎概莫能外,如金川、红旗岭、力马河、喀拉通克等矿床。

4成岩成矿作用与矿床的矿浆成因模式

综上所述,大约在1960~2184Ma间,地球上发生了一次规模宏大的构造-岩浆活动,在北美称为Kenoran运动(1700~2000Ma),在非洲称做Limpopo运动(1650~2150Ma),在我国为五台运动(1950~2500±100Ma)。这次构造-岩浆热事件,形成了举世闻名的萨德贝里、布什维尔德、贝辰加等硫化铜-镍矿床。

五台运动在华北地台上的多次活动,使得龙冈陆核早元古代边缘活动带中的古裂谷与之相应地多次复活,结果使上述岩浆库中的层状岩浆与矿浆熔融体多次侵位,造就了所述岩体与矿床。

图6 赤柏松矿床矿浆成因模式图

进而言之,伴随早元古代五台期构造运动的多次活动,岩浆库中已经过层状液态分异的岩、矿浆由上至下依次间歇式贯入,先后形成辉长辉绿岩、中色橄榄辉长苏长岩、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细粒辉长苏长岩与辉长玢岩等侵入岩相,构成赤柏松 1 号复式基性岩体。各岩相间均为侵入与隐秘侵入接触关系。

研究证实,当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岩浆侵入中色橄榄辉长苏长岩岩浆时,在二者接触处由于双扩散对流作用而发生了岩浆混合作用,形成了矿化异常富集的混熔岩 ( hybrid) 。混熔岩中矿化之所以富集 ( 图 7) ,除上述原因外,A. J. Naldrett ( 1990) 实验研究表明,新鲜岩浆的注入可以使所产生的混合岩浆中的硫化物达到过饱和而熔离出来,促进硫化物的富集[16]。(1977)亦曾指出,“镁铁质岩浆混合可引起硫化物的不混熔性”。等(1983)研究认为非洲布什维尔德杂岩体麦伦斯基硫化物矿脉的形成与岩浆的混合作用有关。

图 7 赤柏松 1 号岩体岩浆混熔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异图解

复式岩体形成后,接踵而至的是纯硫化物矿浆沿岩体边缘(往往是岩体底部)与围岩破碎接触带贯入,先后形成以镍及铜为主的两次硫化物矿浆贯入成矿,分别形成致密块状矿脉与条纹状矿脉。矿浆成因矿石的主要宏观标志是:①以硫化物为主,特别是纯硫化物矿体,均以贯入方式沿构造裂隙贯入在岩体内、岩体接触带上、甚至变质岩围岩中;②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几乎见不到二者呈过渡现象,即使是混熔岩中的矿体亦然;③矿石中常见母岩或围岩的角砾状捕虏体;④矿石中冷缩裂隙发育,且多被后期热液方解石-石英所充填;⑤近矿围岩蚀变弱,作者(1991)研究表明[17],与成矿关系较密切的为金云母化,系矿浆与围岩(母岩)反应之产物;⑥硫化物矿石中,除金属硫化物外,尚含有比例不定的先结晶的橄榄石与辉石等镁铁硅酸盐矿物,它们与硫化物矿物为共生关系;⑦小岩体有大矿。

基于所述含矿岩体的上述地质背景、生成条件与物理化学环境、控矿因素、成矿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作者编制了赤柏松1号岩体硫化铜-镍矿床成因模式图(图6),以综合概括、反映所述含镍基性岩体及其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与矿浆成因。

最后,尚应指出,恩格斯曾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所以,尽管所描述的成因模式来自于实践,毋庸置疑,仍未脱离假说形式,当然需要在更加广泛的实践中加以检验、修正,使其日臻完善,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与找矿意义。须知,任何一种成因模式,都只适用于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矿床,即使在一个大的成矿区带内也不可局限于一种哪怕是很成熟的模式,而必须结合具体的地质条件与成矿环境等选择更为合宜的模式,这点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傅德彬 . 论 H 含镍基 1 超基性岩体中的 “隐秘侵入接触”及矿浆成矿问题 .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北京: 地质出版社,1981. 181 ~182

[2] 傅德彬 . 论 401 矿区 1 号岩体硫化铜镍矿床的成因问题 . 吉林地质,1982,( 4) : 1 ~ 16

[3] 傅德彬 . 基-超基性岩硫化铜镍矿床矿浆形成机制及成矿作用特征 . 吉林地质,1983,( 2) : 12 ~ 24

[4] 博德彬 . 基-超基性岩硫化铜镍矿床深成矿浆贯入成因论 . 地质与勘探,1986,( 4) : 12 ~ 21

[5] 傅德彬 . 硫化铜镍矿床矿浆成矿的基本问题 . 吉林地质,1988,( 1) : 9 ~ 21

[6] Faure G. Principles of isotope Geology,John Wiley and Sons,1977,pp. 286,90 ~ 289

[7] Haskin L A,et al. The Abundance of rare earth element for certain basic rocks. Journal of Geophsical Research. 1968,73( 18)

[8] 夏林圻 . 橄榄石地质温度计 . 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分刊,1981,2 ( 1) : 73 ~ 81

[9] 王润民 . 新疆哈密土墩—黄山一带铜镍硫化物矿床控制条件及找矿方向的研究 . 矿物岩石,1987,( 1) : 1 ~ 159

[10] Huppert H E,et al. Double-diffusive convection due to crystallization in magmas. Aun. Rev. Earth planct. Sci.,1984,( 2) :11 ~ 37

[11] Turner J S and Campbell I H. Convection and mixing in magma chambers. Earth-Science Review,1986,23 ( 4) : 255 ~352

[12] Irvine T N,Keith D W and Todd S G. The J—M platinum-palladium reef of the Stillwater complex,Montana,Ⅱ origin bydouble-diffusive convetive magma mixing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Bushveld complex. Econ. Geol,1983, ( 78 ) : 1287~ 1334

[13] Huppert H E,Sparks R S J and Turner J S.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s of viscous effects in replenished magma cham-bers. Earth planet. Sci. Lett,1983,( 65) : 377 ~ 381

[14] Соболев В С. Проблема смешение магм при образовании изверженных пород. Зап. всесоюз. минер. обще,1981,( 6) : 641 ~ 645

[15] McBirney A R. Mixing and unmixing of magmas. J. Volcanol. Geotherm. Res,1980,( 7) : 357 ~ 371

[16] Naldrett A J,BruGmann G E. Models for the concentration of pge in Layered intrusions. Canadian Mineralogist. 1990,( 28) : 389 ~ 408

[17] 傅德彬 . 赤柏松 No. 1 含镍基性岩体中矿物界生 ( Synantectic) 现象浅析 . 岩石矿物学杂志,1991,( 4) : 365 ~369

A Genetic Model for Ore Magma ofThe Chibaisong Copper-NickelSulphide Deposit,Jilin

Abstract

Through geological, geochemical, physicochemical and thermodynamic studies of theChibaisong nickel-bearing rock bodies,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genetic model for ore magma ofthe Chibaisong Cu-Ni sulphide deposit.

( 1) The ore-bearing bodies occur on the margins of an old platform and are controlled by alower Proterozoic rift zone. The potassium-argon model ages of the ore-bearing bodies range from1900 to 2200Ma.

( 2) The ore-bearing body is a composite intrusion with a heterrogeneous texture formed bymultiple intrusions.

( 3) Ore-bearing intrusive rocks occur as dikes and hardly show good crystalli-zation differen-tiation.

( 4) The spatial position of the orebodies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intrusive fracture-contactstructural or ore-bearing intrusive rock facies and is not restricted at the bottom only.

( 5) The percentage of orebodies in the rock body is too high to be explained by the theory ofin-situ crystallization liquation. Fluidal structure is well developed in ore-bearing rock facies,which indicates the dominance of dynamic processes.

( 6) δ18O = 6. 1‰ ~ 7. 7‰ for plagioclase;87Sr /86Sr = 0. 70321 ~ 0. 70888 for plagioclaseand pyroxene; δ34S = - 0. 5‰ ~ + 0. 5‰ and32S /34S = 22. 218 ~ 22. 236 for ores. So rock-form-ing and ore-forming substances were derived from the upper mantle.

( 7) The order of crystallization of major rock-forming minerals in the rocks is divine→pyrox-ene→plagioclase. The crystallization temperature of the olivine was 1412℃ and that of the plagio-clase,1155. 81℃ ~ 1206. 26℃.

( 8) The pressure for the formation of intrusive bodies was 6. 48 × 108Pa.

( 9) fo2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ore-bearing intrusive body ranged between × 105~× 105Pa.

( 10) pH = 4 ~ 7 and Eh = - 0. 1 ~ + 0. 16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orebodies indicate thatthe orebodies were formed in acidic media and under reduction conditions.

( 11) There occur clinopyroxenes with two compositional series ( End-Aug and Di-Sal) andtwo formation temperatures ( > 1000℃ and < 1000℃ ) are in the same ore-bearing rock faci-es.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indicate that their formation is related to the mixing of magmas.

Therefore,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Chibaisong copper-nickel sulphide deposit wasformed by multiple injections of sulfide-rich ore magma resulting from deep-seated liquation of pri-mary ore-bearing magma driven under regional stress; crystallization gravitative differentization insitu was only a secondary factor in the process of ore magma injection; and hence; according tothe genetic type this ore deposit belongs to an “abyssal ore magma in jection deposit”.

Key words: Chibaisong, Changbai Mountains, copper-nickel deposit, genetic model ofore magma

318 评论

相关问答

  • 道德模范论文范文

    作为道德模范人物,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做一个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人,树立好的榜样。下面是我整理道德模范主要 事迹 的

    昆山angelababy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规范审计论文范文

    财务审计论文范文 企业财务审计,是指审计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国家企业财务审计准则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国有企业(包括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

    街头流浪泡泡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商丘师范论文范文

    就业专家:大学生科学就业观亟待修正现在许多高校在大力提倡“先就业后择业”,从就业结果的角度来看是正确的,但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值得商榷。作为权威的职业规划咨询机

    蓝冰儿雪莲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规范的议论文范文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规则,做一个文明守法的好公民。下面是关于遵守规则的议论文范文,让我们一起来看吧! 规则无处不在,正所谓:不以规则,不能成

    lee是个小吃货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学位论文范文范例

    论文一般都具备六要素,但有的论文,如果其中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

    吃货在学厨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