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18

叶子晓桐
首页 > 期刊论文 > 大科技杂志的文章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独酌邀明月

已采纳

有一些可能,不过我跟专家比起来没有发言权,你问专家吧

107 评论

怪叔叔是绅士

一间静悄悄的实验室里躺着一百多具古老人类遗骸。考古学家来到此处,采集了它们的DNA并进行分析。可是当看到分析结果的那一刻,考古学家们都惊呆了,结果显示5000年前的欧洲人就曾被鼠疫折磨过!更令人惊讶的是,这次的鼠疫和14世纪席卷欧洲的鼠疫不太一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个疯狂的想法

5000~6000年前,中国还没有正式的朝代,也许只有一些零零散散的部落。此时的欧洲也没有国家,只有一些散居村落,坐落在有充足水源和肥沃土壤的地方。人们开垦土地,栽培谷物,饲养牲畜,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

但是在这期间,欧洲本地农民像是突然集体失踪了一样,人口数量急剧下滑,而且涉及的范围非常广。考古学家一直搞不懂这是为什么。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农民们死于一种致命的传染病,因为已经没有任何其他更合理的原因了。可是幕后元凶到底是哪一种致命的流行病呢?考古学家百思之后,产生了一个念头:有没有可能是鼠疫呢?

恐怖的黑色斑点

在深入分析之前,我们先得了解一下鼠疫的历史。

鼠疫,是因感染鼠疫杆菌而引发的疾病。人类被鼠疫杆菌感染后,会产生严重发热、淋巴结炎、肺炎、咳嗽和腹泻等症状,几天内鼠疫杆菌就能将感染者杀死。当然,今天我们已经可以用抗生素来直接杀死鼠疫细菌。但如果患者不进行治疗,那么紧接着他的淋巴和肺部会被感染,发展成肺鼠疫,或淋巴腺鼠疫。

肺鼠疫是最活跃、最致命的鼠疫变异。在人病死之前,会经常咳出泡沫状液体,甚至咳血。通过咳嗽和呼吸,鼠疫细菌就能在人和人之间传播。

相比于肺鼠疫,淋巴腺鼠疫的致命性稍微弱些,但仍极具传染性。淋巴腺鼠疫会使患者皮肤下面的组织坏死,皮下出血,然后血液会凝固住,形成恐怖的黑色斑点(鼠疫被称作黑死病的由来)。

人类第一次有记录的由它引发的瘟疫发生在公元541年的地中海。大规模的疫情对当时的拜占庭帝国造成了巨大损失,史书上将此次鼠疫称为查士丁尼大瘟疫。之后的第二次大瘟疫,也就是14世纪泛滥欧洲的黑死病。

据史料记载,第二次大瘟疫的传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角色——跳蚤,身体内有鼠疫杆菌的跳蚤叮咬人类,导致人类被感染。而在14世纪的欧洲,街道上几乎满是跳蚤,鼠疫传播速度非常快。那时,为治疗鼠疫,人们用尽一切稀奇古怪的治疗方法,比如有的人吃下了粪便和草木灰;有的人将活蟾蜍抱到胸前祈祷,期望能治愈疾病,但疗效甚微。很多人相继痛苦死去,在短短5年时间内,鼠疫就无情地夺去了1/3欧洲人的生命。人类快速地死亡还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劳动力缺失,村庄废弃,农田荒芜,紧随着便是欧洲的大饥荒,更多的人死去,阴暗的死亡氛围笼罩这片大陆,挥之不散。如今人们回顾历史时,仍旧对这场杀伤力极强的瘟疫心怀畏惧。

101个骨骼的测定

对比之下,5000多年前的人类集体失踪的情况,跟14世纪鼠疫肆虐的场景似乎确实有点相似。有了这个疯狂的想法之后,科学家们开始寻找鼠疫留下的历史痕迹。他们打算分析101个骨骼的DNA(从牙齿中采集),而这些骨骼的主人们都是生活在3000~5000年前欧洲大陆的古人类,或许它们能透露一些答案。

可是,古人类骨骼的DNA通常保存得很差,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早些年科学家几乎无法从他们的骨骼中提取DNA。直到不久前一种新方法的出现——下一代测序法,可在纳米级别分析DNA序列,速度超级快,能同时对上千到上百万条序列进行测定。它几乎能分析所有DNA样品,无论是从人类、动物体内,还是微生物中提取出来的DNA。

新方法成为了科学家分析古人类的好帮手。从101个古牙齿中,科学家分离了超过890亿个微小的DNA片段。此外他们还利用计算机软件细细查看这890亿个DNA片段,寻找是否有鼠疫杆菌留下的痕迹。一个月后,科学家有了答案:在101具骨骼中,有7具包含了鼠疫杆菌的DNA。其中,最古老的DNA是来自于一具5000多年前西伯利亚的古人类骨骼。

一眨眼的工夫,鼠疫第一次出现的时间倒退了近3500年。

“发育不良”的致命菌

可是,科学家却发现了这7具古人类骨骼中鼠疫杆菌的差别。如果鼠疫杆菌要靠跳蚤传播,它必须有两个重要基因,一个是 ymt基因,另一个是变异的pla基因。在7具骨骼中,只有一具含有的鼠疫杆菌DNA中同时存在这两种重要基因。那是一具年轻的骨骼,它的主人生活在3000多年前的亚美尼亚。而剩下的6具(包括5000前的骨骼)所含有的鼠疫杆菌DNA并没有这两种重要基因。这说明什么呢?这要从重要基因的功能说起。

首先是ymt基因,它能将鼠疫杆菌保护起来,不受跳蚤肠道毒素的影响,还能破坏跳蚤的消化系统,导致跳蚤饥肠辘辘变得饥不择食,疯狂暴躁起来,狠狠噬咬人类,与此同时,还会把胃里的东西和鼠疫杆菌一同吐在人类皮肤的伤口上,使人类被感染。而变异的pla基因使得鼠疫杆菌能在人体的不同组织间转移,使鼠疫杆菌从肺部进入血液和淋巴节,破坏淋巴系统,最终引发淋巴腺鼠疫(皮肤下出现黑色斑点)。

重要基因的缺失,好像在暗示着5000年前的鼠疫杆菌还没有“发育完好”,无法入侵淋巴系统。所以,这种古老鼠疫杆菌不能导致淋巴腺鼠疫,只能导致肺鼠疫。

致命的DNA交换

让我们在脑海中还原这样一幅场景:5000多年前生活在欧洲的人类祖先,本来一切都好好的,但是有一天,他们发现自己呼吸变得不顺畅了,紧接着,他们的肺部就像是一个破风箱,一呼一吸之间都嘎嘎作响。他们开始接二连三地发烧、咳嗽,甚至咳出鲜血,他们无力地躺在床上,只能在绝望的咳嗽中等待死亡。这是令人悲伤的画面,但却是发生在历史上的真实事件。

不过,一些实验表明,发育不良的古老鼠疫杆菌可能没有立即致命的威力。一些科学家认为在5000多年前,许多人在欧洲和亚洲之间迁移走动,或许古老、杀伤力小的鼠疫杆菌并没有立即杀死它的感染者,因此感染者可以带着身上的鼠疫杆菌走了很长距离,将疾病传播开来,导致大范围内很多人同时死亡,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后来,大概在3000~3600多年前,鼠疫杆菌可能是从其他细菌那里“吸收”了ymt基因和变异的pla基因,使自己能够在跳蚤体内生存,然后通过跳蚤来感染人类——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黑死病,而后在14世纪的欧洲上演了一场大规模的杀戮。

本文源自大科技*科学之谜 2016年第10期杂志文章、欢迎广大读者关注我们大科技的微信号:hdkj1997

138 评论

j解y语h花

谈起外星怪物,绝对不能不提1979年上映的科幻电影《异形》。《异形》虽然不是最早描述外星怪物的电影,但它绝对是最为知名的。该电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还衍生出了三部官方续集,以及两部前传。这些电影都为我们描述了一种噩梦般的生物——异形。

异形的外形,是瑞士超现实主义艺术家H·R·吉格尔为电影所设计的。借此,吉格尔还捧回了第52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不过,与许多其他科幻作品中的外星生物不同的是,异形不是智慧生命,而是一种极富攻击性和生命力强的野蛮生物。但在电影《异形》中,“诺史莫”号太空船上的生化人Ash却对异形赞叹不已,认为异形是“完美的有机体”,因为它具有超强的构造和攻击能力,生存是它的唯一目的,它还“不被良知、悔意和道德左右思想”。可以说,异形是一台活的杀人机器。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完美的有机体”的生理结构,并试着用我们的生物学来解读一下。

巨大的甲虫

典型的成年异形,是一种有着细长大头、可双脚站立、带有巨大长尾的类人形生物。虽然像人形,但它更像节肢动物,比如蝉或螃蟹,因为它有着分节的身躯、分节的附肢,外表还有着一种厚厚的、保护性的外骨骼。可以说,它就像一只巨大的甲虫。

节肢动物的外骨骼最外一层是很薄的蜡质层,可防止外界水的渗入或体内水的蒸发。蜡质层下方是壳多糖层,由壳多糖构成,是外骨骼的主要构成成分。电影暗示,异形的外骨骼的构成可能与上面的类似,不过表层还包含硅化合物,这使得它的外骨骼更加坚固。但是,外骨骼会带来一个麻烦,那就是限制身体的生长。

地球上的节肢动物,如果想要长大的话,需要进行蜕皮。在蜕皮时,节肢动物的表皮细胞会分泌一种酶,将壳多糖溶解,同时使蜡质层破裂。这样,节肢动物就可以从外骨骼中钻出来,而表皮细胞会分泌新的外骨骼。在新的外骨骼未完全硬化之前,身体可以增大体积。正在发育的节肢动物幼体,需要进行很多次蜕皮,才能长大。发育成熟时,它们就不再长大了,蜕皮也就停止了。

蜕皮期是所有节肢动物最脆弱的时期,而且体型越大,蜕皮越困难,耗时越长。于是,自然选择决定了节肢动物无法变成巨兽。与之相反的是,成年异形十分庞大,身高通常在2米左右,身长连尾部在4米左右,很显然它不遵守我们的生物学原理。

嘴里还有一张嘴

异形张开它的血盆大口后,还能从嘴里伸出一个较小的嘴,用来咬住猎物。看似十分怪异,但是在地球上,海鳝的嘴部结构就跟异形的极为相似。海鳝有两套颌骨,当它用自己的主颌骨咬住猎物后,其内部的颌骨会从里面伸出来并咬住猎物,直至将其拽进喉咙里。可以说,海鳝是现实世界中的“深海异形”。

此外,一些昆虫的口器也与异形的比较相似。例如,蜻蜓的幼虫水虿的口器下唇如同一个铲子,具有折叠结构,平时不用时折叠于头胸部之下,当遇到猎物时,水虿就把下唇展开,伸向猎物,并用下唇前方的双钩(或锯齿)夹住猎物。下唇出击的时间极短,常常是在几毫秒之内。然后,水虿会把下唇收回来,并将猎物送进嘴里。

强酸性血液

异形的血液呈强酸性,可以腐蚀很多东西,包括人类的皮肤、金属等。电影《异形》中,主人公们把异形的血液叫做“分子酸”,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重复的说法,因为所有的酸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么,一种生物的血液可以呈强酸性吗?

不管是其他动物还是人类的血液,正常情况下是呈弱碱性的。强酸会破坏蛋白质的结构,如果像异形那样,血液都呈强酸性,那么就会腐蚀体内的组织和器官。不过,人类以及许多动物的胃里面含有较强的酸,但胃部有胃黏膜,能起到保护作用。也许,异形体内也存在类似的保护机制。

复杂的生命周期

异形最为特别的地方,是它复杂的生命周期。它不是直接由母体产下自然成长的,而是借助别的宿主发育长大的。它的最初状态是异形卵,由异形女皇产下。异形卵结构很复杂,里面装有像蜘蛛一样的 “抱面体”,它因会抱住宿主的脸而得名。“抱面体”内是异形胎儿。异形卵对周围的环境十分敏感,一旦感应到适合的宿主接近时,异形卵会打开顶部让“抱面体”弹出袭击宿主。“抱面体”行动迅速,腿部力量惊人,会扑到宿主的脸上,撬开其嘴巴,把异形胎儿从宿主的喉咙注入宿主体内。

胎儿注入完毕后,“抱面体”的使命就完成了,它最终会从宿主脸上脱离,然后自动死亡。经过几个小时的妊娠期后,异形胎儿会在宿主体内发育完全,变为“破胸体”,顾名思义,就是破开宿主的胸部出来。“破胸体”还没一只家猫大,而且未发育完全,基本上会尽量避免战斗,但它会在几个小时之内发育完全,变为一只战斗力极强的成年异形。

根据异形的繁育方法,我们可以认定,异形是一种拟寄生生物。拟寄生本质上是一种捕食行为,只是过程有些像寄生而已。拟寄生生物会在生命的某些关键时期(比如幼年期),寄生于宿主体内或体表,然后最终将宿主吃掉,然后开始独立生活。

地球最常见的拟寄生生物,就是寄生蜂。雌性寄生蜂会把卵产入宿主体内或体表,卵孵化之后,幼蜂就会以宿主为食。通常,宿主不会立即死亡,直到幼蜂发育成熟。幼蜂会在宿主干枯之后,化蛹羽化而出。

生长速度极快

在电影《异形》中,“破胸体”冲破宿主胸腔后就跑掉了,但在几个小时之后,当主人公们再次遇到它时,它就已经成长为一头巨大的怪物了。那么它怎么长大的呢?可惜,《异形》系列电影并没有指明。随后出版的小说暗示,异形跑掉后,把存储在飞船上的好多吨食物吃掉了,然后经过几次蜕皮后迅速变大,成为一只凶猛的大怪物。

不管怎样,这表明异形身体具有极高的代谢效率,以及极快的细胞分裂速率。也许,异形的细胞能通过存储大量的水来增大体积。不管怎样,它的生长速率远超地球上的动物。而在地球上,蓝鲸是长得最快的动物之一,不过幼年蓝鲸通过不断进食,一天之内也只能增重90千克左右。

?混合基因

异形最为怪异的是,发育完全后的异形将会具有一些宿主的特征。例如,宿主是人类的异形,能像人类那样用后腿走路,而且头脑灵活,速度和战斗力均衡。宿主是狗或牛的话,那么异形就会具有一些狗或牛的特征。在2007年的电影《异形大战铁血战士2》中,还出现了一种宿主是铁血战士的异形。铁血战士是一种虚构的战斗力极强的智慧外星生物,而宿主是铁血战士的异形,就成为了一种最凶残的异形,比其他异形要强壮得多,只是身躯略显笨重。

异形的这种特点,可能是因为“破胸体”在宿主中发育时,把宿主的部分基因融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了。地球上多数的动物都不会这样,不过,许多细菌却具有类似的能力。细菌能从外部环境或从其他生物体中吸收一些DNA片段,然后再把这些DNA片段整合到自己的DNA中。借助这种方式,细菌可能会获得一些有用的基因,比如能抵抗抗生素的基因。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异形的许多特征都能在现实的生物中找到类似的对应生物。我们虚构出的异形很怪异,但大自然本身也是奇妙无比的。

本文源自大科技<科学之谜> 2017年第7期杂志文章 欢迎读者们关注大科技官微:hdkj1997

144 评论

Q471468543

这个目前没定论,权威但不可靠的说法是,我们的宇宙像一张超膜上的肥皂泡,通过虫洞与平行宇宙相连。

312 评论

相关问答

  • 大科技杂志停刊了吗

    没有。根据查询资料显示,《国外科技动态》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创刊于20世纪60年代的译文期刊,2012年12月31日已停刊,原刊号改出其他刊物了,所以没有再

    saiber赛八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农村经济与科技杂志社印章

    刊名:农村经济与科技Rural Economy and Science-Technology主办: 《农村经济与科技》杂志社;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周期: 月刊出版地

    小顽童阿淑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科技类的杂志

    《科学画报》、《科学中国人》、《人与自然》。 《科学画报》月刊: 主要栏目有:当代科技、热点聚焦、科技未来、科学生活、科技博览、科技新产品、科学文艺等,内容包括

    随风来雨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大众科技杂志社

    《科技新时代》杂志邮发代号是:82-721《科技新时代》是美国《POPULAR SCIENCE》杂志的中文版,1996年1月创刊于中国。其80%以上图文来自《P

    kellycai414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大科技杂志的文章

    有一些可能,不过我跟专家比起来没有发言权,你问专家吧

    叶子晓桐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