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01

muxiu木秀
首页 > 期刊论文 > 鲁迅国民性研究论文的前言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仁义小红累不爱

已采纳

鲁迅批判的“国民性”是什么胡尹强的学术新著《破毁铁屋子的希望——〈呐喊〉〈彷徨〉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以现代启蒙理性的理论视角对《呐喊》、《彷徨》作了深入细致的研读。在不少问题上都有重要的学术突破,是近几年来鲁迅研究中的可喜收获。从《〈呐喊〉自序》鲁迅与金心异的关于铁屋子的著名对话,本书概括出铁屋子意象,并以其为基础来理解和把握鲁迅小说的内涵。本书把《呐喊》、《彷徨》视为由20来篇作品组成的系列小说。它们相互补充,相互阐释,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铁屋子意象所隐喻的丰富底蕴——鲁迅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宏观把握和感情。本书的书名——“破毁铁屋子的希望”,就是对铁屋子意象最准确的概括。作者不仅以铁屋子意象作为阐释《呐喊》《彷徨》文化批判底蕴的切入点,而且以此统摄全书,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鲁迅对现代中国人的存在命运与状态的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从铁屋子意象出发,本书认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鲁迅的《呐喊》、《彷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最卓越的贡献是创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系列:昏睡的国民大多数和觉醒者形象系列。本书尖锐地指出,昏睡国民大多数形象系列虽然是鲁迅小说研究中谈论得最多的,却并不等于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个系列的底蕴。由于从40年代开始,阶级论渐渐成了鲁迅小说研究的主潮,学术界对昏睡国民大多数的文化批判内涵的认识反而越来越模糊,对这组系列形象的认识也就不能不形成普遍的广为流传的种种误导,后在80年代的思想解放及五四传统回归的学术思潮中有所纠正,但是其中有的至今仍然被视为鲁迅研究的共识,阻碍着我们对鲁迅小说作品内涵的彻底认识。《破毁铁屋子的希望》在对这些误导提出令人信服的质疑与挑战的同时,又从三个方面,对这个形象的底蕴做了深入的探索和阐释:灵魂里的弥漫着浓烈的血腥气息、深重的奴隶意识和昏乱巧滑的思维定势。本书对上述三个层次的分析没有停留在抽象的层面上,而是建立在细致的文本研读的基础上。通过对阿Q、祥林嫂、爱姑、七斤嫂等形象的分析,凸现出畸形的国民性和国民心理的普遍存在。在阿Q形象的分析中尤其显示了作者的真知灼见。虽然鲁迅生前一再声明,哀怜和滑稽不是他创作《阿Q正传》的目的,然而,阿Q性格的核心是“精神胜利法”却仍然是我们学术界对阿Q的学术共识,这就不能不在无形中消解了我们对国民劣根性和民族畸形心理思考的沉重性。因为精神胜利法只是阿Q的自我解嘲、自我调侃,它并没有对他人造成任何伤害,也承载不起鲁迅所批判的国人魂灵的内容。本书认为,阿Q性格中比精神胜利法更内在、更重要的内容是伶俐巧滑思维定势和深重的奴隶意识。对阿Q伶俐巧滑的思维定势和深重的奴隶意识的阐释,既准确地道出了阿Q形象的真正底蕴,同时其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与反思精神。它是对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创作意图的全面而深刻的把握。毫无疑问,这是本书最有思想渗透力和最有见地的部分之一。

285 评论

Joey玖玖

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认识:国民劣根性,爱看热闹,麻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与其让国民毫无知觉的继续充当看客,不如停下来不让他们有事可看。

175 评论

王小旭zx

篇幅多长 时间

356 评论

jasmine1995

对国民性的批判,鲁迅的态度是偏激的,而老舍的态度则是温和的。此外,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也是不同的,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要求直接相关,而其目的也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是为了改造国民性。而老舍在步入文坛时,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他又与当时的主流文学并不合拍,所以,他对国民性的批判只是他通过“城与人”的关系对“市民世界”进行探讨时所作的文化反思。 老舍和鲁迅都看到了儒家传统文化给中国人民心理和性格上所带来的深刻印痕,但当两者将这种认识渗透到国民性批判的创作实践中去的时候,则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鲁迅主要从政治、经济和社会革命等多个角度去洞察社会,因此,在进行国民性批判的时候,习惯于把政治的、经济的、伦理道德的和文化的批判紧密结合在一起。老舍的批判则完全不同于鲁迅的这一批判模式,他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专注地投放在了对传统文化的负面性的揭示和批判上。“老舍以他特有的生活经验和艺术形式,在丰富开阔的中西文化对比中,从宏观的角度广泛地透视了国民的精神状态。” ①老舍打小就生活在北京的市民阶层,对流传于其中的各种文化都了如指掌,多年的留学英国的经历,西方的文化熏陶又使他摆脱了封建文化的束缚,具备了宏阔的文化视野。因此,当他从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中去关照两个民族的文化时,他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糜烂的传统文化给中国民族所带来的危害以及在这种文化形态的影响下形成的市民性格的劣根性和国民人格的丧失。在他看来,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是一切国民劣根性形成的根源,于是,执着于从批判传统文化的视角入手,去探讨、研究和分析国民性的一切问题便成了老舍小说国民性批判的主旋律。这相对于鲁迅多角度、大范围、重现实的批判来说,又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新特点,尽管温和的文人性格使他的批判缺少点鲁迅那样的尖锐,对文化的批判也过于绝对化,但这并不能抹杀他这一独特的创新所取得的成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能够如此执著地从文化角度将国民性问题解读得如此透彻的人也就只有老舍一个而已。

157 评论

多好的青年被

现在有些人似乎很“爱国”,说鲁迅批判国民性把中国人说得太丑了,甚至担心会伤害民族的自尊与自信。他们可能并不了解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的具体内涵,也不了解鲁迅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这种批判。鲁迅毕生致力于批判国民性,这也是他所理解的实现文化转型的切要的工作。他写小说、杂文,时时不忘揭露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说得最多的有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马虎作风,以及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等。鲁迅声称他“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蔽常取类型”。这对于凡事都比较讲面子、讲中庸的传统社会心理来说,的确不合,也有悖于“家丑不可外扬”的古训。但作为一个清醒而深刻的文学家,一个以其批判性而为社会与文明发展提供清醒的思想参照的知识分子,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真是我们民族更新改造的苦口良药。如果承认鲁迅的批评是出于启蒙主义的目的,而启蒙又是我们民族进入现代化必经的“凤凰涅”的需要,那么就不会再担心国民性批判会丧失民族的自尊,相反,会认为这种批判是难能可贵的民族自省。我们读《阿Q正传》,看小说中那些“丑陋的中国人”的处世行为与心理表现,会感到不舒服,甚至恶心,这真是给我们的同胞揭了短,露了丑。但仔细一想,这又是何等真实的刻画,是一种毫无伪饰的真实。一些中国人共同的精神疾患久矣,我们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也都麻木了,但是通过鲁迅的创作我们重新发现了自己,发现我们周遭许多落后的行为习惯,乃至心理模式、民风民性。比如“以祖业骄人”,总是向后看,摆“先前阔”;比如“比丑”心理,癞疮疤也可以作为骄傲的资本;比如自欺欺人的健忘症,不能正视失败和衰落的精神胜利法;比如那想睡上秀才娘子宁式床的狭隘的“革命”理想等等,是鲁迅笔下阿Q等角色的表现,又何尝不是我们社会生活中习焉不察的精神弊病?鲁迅是深刻的,但并非居高临下。他总是带着自己深切的生命体验,带着无限的悲悯和无奈,去表现和批判他所置身的那个病态社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把中国人这个老病根给看出来了,这是非常伟大的地方。我们今天读鲁迅的小说、杂文,还是能看到许多国民性弊病的揭示,感到这些病现在有些依然严重,这就是鲁迅的深刻,鲁迅的厉害。我们看鲁迅的作品,有时候会觉得他写的那些沉重悲哀的东西,老是缠绕着你,甚至让人不得安宁。如果有了这种感觉,那就是读懂了一点鲁迅,慢慢接近了鲁迅。鲁迅不是给十七八岁的少男少女预备的,读鲁迅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较多的人生历练。

261 评论

相关问答

  • 研究鲁迅作品的论文

    《我的失恋》鲁迅的这首诗,不但辛辣地讽刺了当时流行的失恋诗,而且还教育了青年,爱情应建立在共同的志趣的基础上,门第不同,生活不同,立场观点不同,思想感情两样,怎

    candy晓琳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鲁迅研究论文6000字

    我有巴金的怀念鲁迅先生四十五年了,一个声音始终留在我的耳边:“忘记我。”声音那样温和,那样恳切,那样熟习,但它常常又是那样严厉。我不知对自己说了多少次:“我绝不

    皛白白皛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研究鲁迅的论文

    伴随着鲁迅先生的作品,一同凝望逝去的历史,解读上个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同时在成长中,不断剖析自我个体的生命存在,这已是我们见证深刻的必修课,而且势必仍将持续下

    诺仔滴麻麻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鲁迅国民性研究论文的前言

    鲁迅批判的“国民性”是什么胡尹强的学术新著《破毁铁屋子的希望——〈呐喊〉〈彷徨〉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以现代启蒙理性的理论视角对《呐喊》、《彷徨》作了深入细

    muxiu木秀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研究鲁迅的1000字论文

    鲁迅生平: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

    杂草公主/yl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