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84

繁星若雨
首页 > 期刊论文 > 灾害学的投稿经验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的猫叫毛毛

已采纳

褚智源

灾害是人类生存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全世界每年的灾害损失高达5000亿美元,相当于每年的世界军费开支。我国的年灾害损失亦高达500亿元人民币。所以,研究和预防灾害,已成为人类最迫切的课题之一。

今年是“国际减灾年”,笔者采访了我国的灾害学专家陈荫祥教授,请他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陈荫祥教授是国家地矿部地质遥感中心的总工程师,他还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遥感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地质大学兼职教授等职。1953年,他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矿产系,后留学苏联。1957年回国后,潜心于地质遥感方面的研究,在遥感信息的地质开发及扩大应用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一定声誉。1985年起,他开始致力于灾害问题的研究,成为我国灾害学创始人之一。

一见面,陈教授便开门见山切入了正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也就是一部与各种灾害作斗争的历史。”他说,历代农民战争爆发大多有自然灾害的背景,就这一点,可以说明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冲击及对时代兴衰有重要控制作用。

谈到灾害的种类和危害性时,陈教授告诉笔者,灾害可分为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两大类。自然灾害包括天文灾害(陨击、小行星碰撞、强粒子流、引力变化、电磁异爆、臭氧层破坏等)、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爆发、地面塌陷、土地沙漠化等)、气象水文灾害(超低温、特高温、干旱、洪涝、风灾等)和生物灾害(生态突变、蝗灾、病疫等)。社会灾害包括工业灾害(如工厂事故、大气污染等)、交通事故、战争及犯罪等。灾害是地球生态圈各种物质运动的伴生现象,在地质运动中,生物界发生过多次全球性、区域性和局部性的灾难与绝灭。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以后,这些灾难几乎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生的,世界各个地区和国家浩繁的历史文献中,留下了无数惨痛的受灾记录:中世纪火山喷发毁灭了意大利庞培城;1908年6月30日,苏联西伯利亚中部地区因自然原因引起的“通古斯大爆炸”,使欧洲几年天气不正常;美国每年的火灾、海岸灾害、滑坡、地震、火山灾害的损失总值达35亿~40亿美元;亚洲-太平洋地区近800年来28次大地震中一共死亡万人,经济损失达1325亿美元。在我国历史上,也是灾劫频繁。如1556年陕西华县大地震死伤83万余人;1920年宁夏大地震死18万人;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伤数十万人;1985年青海南部大雪灾,使数十万头牲畜遭殃,等等。大大小小的各种灾害数不胜数。另外,我国每年从陆地流入海里的泥沙达50亿t,其中流失的氮磷钾总量等于我国每年生产的化肥总产量。陈教授还说,我国目前至少有30亿~40亿只老鼠,且繁殖能力极强,每年被它们吃掉的粮食相当于全国10亿人一个月的口粮。

“既然灾害种类那么多,危害又那么大,人类该怎样对付它们呢?”

陈教授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最重要的,是要重视科学,研究科学。”“纵观古今灾害,尽管类型繁多,但并非孤立的、无规律的偶发事件,而是有着强大的地球热动力背景、空间上的群发性和时序上的系列性。历史上的灾害事件往往是系列性进发,天大旱、地大震、火山喷发、雨暴淫、人大疫、战乱迁徙,形成一个灾害链。其总根源在于天文运动影响下的地球垂直热动力强灾变链活动。所以,必须研究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热动力学、气象学、水文学等各门科学。”

陈教授对笔者说,我国对灾害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均走在世界的前列,国家有关部门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1986年9月,召开了第一次“灾害经济学学术讨论会”,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灾害问题。1986年11月,国家科协组织了地质、地震、天文、气象、空间、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古生物、地球物理、海洋、水利和地理等11个学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天文、地质和生物”会议,讨论人和生物圈、岩石圈、水圈的关系,钱学森、何泽惠等著名科学家参加了会议。1989年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10年计划”发表后,我国成立了中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10年委员会,由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任委员会主任,民政部部长崔乃夫为副主任,统一组织协调我国的减灾工作和对外事务。

陈荫祥教授在灾害研究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先后倡导研究灾害学理论,建立灾害的预报系统、预警系统和防卫系统。他认为,要研究灾害学,必须建立灾害数据库,这是基础,如果连必要的数据都没有,研究根本无从谈起;灾害可以预防,但难度很大,所以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监测系统,加强国内国际间的学术交流,逐步建立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必须加强灾害学的综合理论研究,紧密结合当前的灾害防救及经验总结,聚集我国科研、信息、人才优势,发展前沿科学,探索灾变规律;应该在高等院校设置专门课程,培养一批专门研究灾害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必须研究救灾策略,把救灾的损失压缩到最低限度。陈教授说,解放后我国治理的灾害不少,但救灾付出的代价太大。

陈教授还特别提到,长期以来,世界科学研究力量主要是用于战争,今后应转到研究灾害上来,共同来对付这一人类的大敌。

陈教授强调:“灾害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灾害造成的损失往往难以弥补,研究灾害学应当成为造福人类的最新浪潮。在这方面,新闻界应该带一个好头。建议成立一个‘灾害新闻学会’,利用舆论工具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全社会都来为抗灾减害作贡献。”

———录自:北京科技报,1990-08-22(3)

[墨西哥]马卡尔山圆涌构造

[玻利维亚]拉巴斯对偶圆涌构造

94 评论

2013rabbit

分享一下我近期投稿并被《自然灾害学报》录用的过程:

初次投稿是2021年5月11日,经过两天后通过了编辑部的初审,但由于论文格式以及结构不满足要求,编辑要求修改。同时要求缴纳审稿费200元。此时,还未送审。

2021年5月21日按照编辑部的要求修改稿件后再次投稿。由于未缴纳审稿费因此没有送审(个人认为是合理的)。2021年5月26日缴纳了审稿费。27日立即送了外审。至此,编辑部的效率是非常高的。

审稿时间从5月27日至6月7日,不到一个月,可以说速度很快。送审了三个专家,其中两位的要求不多,基本上篇幅的问题。另一位专家的意见非常有建设性,意见多达20条。有细节方面的问题,也有可以让科研水平得到质的提升的意见。总之,非常感谢这位专家。

6月28日我修改完毕。

7月17日,那位负责任的专家,依旧提出了不足之处,恰是我偷懒没有好好改的地方。然后针对专家的意见认认真真的进行领会和修改。

大的问题没有了我以为会录取,专家依旧提出了一些细节和格式问题。至此,我对这位专家非常非常的敬佩和尊敬。认真修改完9月9日投稿后,10月1日收到了录用通知。

期刊比较重视创新点,会要求在文章的首页阐述创新点。因此,如果被拒稿可能是期刊中相似文章很多或者缺乏创新点。总的来说,期刊处理稿件的效率较高,审稿专家也比较认真负责和有水平。

审稿费的问题,大多数期刊都是收的,也大多数是200元。

我为什么花时间用这么长的篇幅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在投稿之前在网上搜索了一样的问题,然后也看到该问题下的回答。以至于我直接筛除了这个期刊。后来导师建议我投稿自然灾害学报,我就投稿了。我发现并不是网络上说的诸如垃圾,有关系才可以发表等等。

仅以我的实例给同样困惑的小伙伴一个客观的角度。

补充:我的论文研究的雪崩灾害,算是灾害学中少有人关注的类别。

264 评论

芊芊百合Y0Y

自然灾害学报是一集学报,偏重灾害研究。比较权威!出版周期短一些!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审稿很快的,相对简单,1~2月就可以接受让交版面费。但是见刊需要一年左右!!!

92 评论

相关问答

  • 灾害学的投稿经验

    褚智源 灾害是人类生存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全世界每年的灾害损失高达5000亿美元,相当于每年的世界军费开支。我国的年灾害损失亦高达500亿元人民币。所以,研

    繁星若雨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给花火投稿的经验

    投稿方式可以邮寄也可以网上投稿。邮寄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万家丽中路 2段万科金域华府11栋 6楼魅丽文化 xx编辑部收 邮编:410007《花火》

    都亲上了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自然灾害学报投稿经验

    收到稿件之后,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0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

    a长了一半的草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nutrition投稿经验

    推荐《现代食品》,见刊快,以下是关于该杂志的简介和投稿须知,希望有所帮助:《现代食品》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批准办刊的国家级刊物,由郑州中粮科研设计院

    艳醉迷风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农学学报投稿经验

    农业工程学报是好难投。一、《农业工程学报》报道范围主要刊登农业工程学科领域的应用技术基础研究、农业水土工程、农业机械与农业机械化工程、设施农业与生物环境控制工程

    赵13先生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