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90

侠女游浆糊
首页 > 期刊论文 > 三国演义研究性论文2000字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巧儿妹妹

已采纳

我发啦!望采纳!谁乃真英雄——读《三国演义》有感《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对词中的英雄一词发生了疑问,书中讲到的人物骁勇善战,然而,群雄逐鹿于乱世之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书中写到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关羽、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有人说,孔明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足智多谋,处事果断,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是千年难见的一代贤相,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无不体现这一点。然而,我认为孔明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刘禅无能,根本扶不起来,孔明却把自己的一生,死死的绑在了蜀国这辆毫无希望的战车上。还有人说,关羽是真正的英雄。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我倒觉得曹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尽管书中说他大逆不道,奸诈多疑,还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能者居上,为何偏偏姓刘的能当皇帝?他是政治家,牢牢抓住天子,使他做任何事都变的名正言顺;他是军事家,不计前嫌,招贤纳士,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使敌我力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是文学家,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当然喽,他太多疑,以至于刚愎自用。但功大于过,曹操无论在哪一方面都称得上英雄。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自古英雄,有胆略还需有情义。曹操在这一点上更值得称道,当初刘备在曹营,曹操已知刘备野心,若诛之,也无后来蜀魏之争,可是曹操并未加害于他,直至刘备逃走;曹操安抚关羽,对其厚待有加,与刘备之对关羽,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于后来关羽念旧日情分,放其一条生路。曹操不失为一条有情有义的汉子,虽说后来他也做了不少错事,但那是形势所迫,非彼亡便我死,何有顾他人之理?既有乱世争雄,便不免牺牲,历史上的事纠缠不清,也不可以怪罪于一人之上。至于后来曹操见到关羽头颅吓出病来,则更可以证明其非冷血之人,若是真冷酷无人性,区区一个关羽,又能奈其如何?那再看他人:孙权不过仰仗父兄基业,建功甚少;周瑜虽年少有为,但气度狭小,意气用事;关羽,太骄傲;张飞,勇有余而谋不足;吕布,一见利忘义之徒也……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253 评论

乐乐媚娘

【作品评介】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在长期民间传兑,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依据陈寿写的国志》印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加上他自己的才学和经验写成的。国寅义》成书之后,又经后人多次增删、整理,现在最流行的,是清明康熙年间毛宗岗修改的本子。 《三国演义》讲的历史故事,是东汉末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吁始,到280年司马氏统一中国为止。《三国演义》在描写近一百年的历史故事中,不但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起义的残酷镇压,而且揭露了他们之间各种政治、军事和外交的激烈斗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以及他们反对分裂、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 《三国演义》在描写各封建统治集团的斗争中,全书贯穿了拥蜀反魏,尊刘贬曹的中心思想。在人物好坏的区别上,蜀汉是好人多,坏人少,而在曹魏是坏人多,好人少,在对待各方人物的态度上,对蜀汉方面是以歌颂为主,对曹魏以批判为主。因此,在罗贯中笔下,刘备是宽仁待民的好皇帝。他对百姓是“秋毫无犯,民皆感化”。老百姓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进军西川时,一路之上都受到百姓们的欢迎和拥戴。这是作者理想化了的圣君、明主。而曹操是诡诈残暴的大奸臣。 国演义提供了不少战争经验和各种军事科学知识,对战争的描写,是很出色的。写官渡之战,先介绍两军力量的对比。袁绍兵多粮足,拥军七十万。而曹操兵少粮缺,只有七万人。但是战争胜败不但决定于客观军事力量的强弱,而且还 决定于主观指挥正确与否。曹操是知己知彼,准确判断,继而再攻,各个击破。相反,袁绍自恃强大,没有利用兵多粮足的优势,结果大败而归。这是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其他如赤壁鏖兵、夷陵之战等,都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阔,引人人胜。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为如何写作历史小说,提供了“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基本经验。《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实和人物,大都是真实的。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官渡、赤壁之战等等,在历史上,确有其事。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董卓、曹操、袁绍、刘表、刘备、孙权、关羽、张飞和诸葛亮等,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这就是“七分事实”。但另一方面,国演义》又不等于三国历史,它毕竟是一部小说。所以,其中不少内容和情节是作虚构的,夸张的。不但历史上不存在“吴国太佛寺看新郎”“献密计黄盖受刑”和“七星坛诸葛亮祭风”等事件,而且就是对历史人物如刘备、曹操、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等,也不是从佐国志》里照搬到《三国演义》中来。而是作者依据尊刘贬曹的思想给予加工改造,有的加以美化、神化,有的则加以丑化。《三国演义》中的这些人物,都是艺术的典型。这就是“三分虚构”。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据统计,全书共描写了1230个人物,有名有姓者约千人,其中,被毛宗岗称为“三绝”的诸葛亮、曹操、关羽是小说所刻画的众多艺术形象中最成功的人物。 诸葛亮形象是作者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按自己的审美理想塑造的一个忠贞智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他不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还 有经天纬地之才,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精通军事、政治,通晓天文、地理,是智慧的化身。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而竭忠尽智,为蜀汉的事业奋斗一生。蜀汉的兴衰,三国间的重大政治军事斗争几乎都与他有密切的关系。出山之始,就制定了据蜀联吴抗魏的战略;赤壁之战,他孤身赴吴,身临险境,贯彻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思想;又乘胜智取荆襄,进军益州,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白帝城托孤后,他顾命辅幼主,独撑危局。内修政事,巩固后方,六出祁山,誓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生命实践了自己对蜀汉集团的忠贞。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为理想、事业而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献身精神: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曹操形象是一个既凶残奸诈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他阴险残忍,虚伪奸诈,信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极端利己主义哲学。小说从正统观念出发,通过逼献帝,杀伏后,称魏王,加九锡等情节,突出其欺君罔卜又通过杀吕伯奢全家,借王壁之头以抚军心,借扰乱军心之罪名杀死杨修,以及割发代首、梦中**等情节多方面地描写他的残忍诈。小说在揭露和批判他的恶德的同时,又充分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奸雄的才智与胆略,他具有卓然超越于董卓、袁绍等人之上的政治远见和政治气度。他借迎献帝而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造成政治上居高临下的极大优势;他善于收买人心,笼络部属,在自己的周围聚集了一大群卓有才干的谋臣战将;他深通兵法,善于用兵,施谋用策,以弱胜强,先后消灭了除刘备、孙权以外的大小军阀,统一了大半个中国。作为一个“古往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曹操把历代统治者所积累的权术中的精妙人微处继承下来,并用以左右朝政,扩展势力,把封建社会的秩序、法则和道德一概置于自己的驾驭之中,以实现自己图王霸业的政治野心。 关羽不但勇武过人,而且义重如山。作者以崇敬的感情写关羽威武而儒雅的形貌神态,更以夸张的笔调写关羽辉煌的业绩。他温酒斩华雄,杀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可谓勇猛刚烈,所向无敌,睥睨一切,威震天下。但作为“义绝”的关羽形象,其魅力主要来自于他的道义人格。他始而随刘备,不畏艰险;继而降汉不降曹,挂印封金,千里来奔;最后拒绝劝降,从容就义,完成了道德的自我完善。小说也不回避关羽性格的某些弱点,他的骁勇中包含着骄横,坦荡中滋生着自负,往往虚荣偏执,一意孤行。败走麦城的悲剧结局,正是他刚烈而自矜的性格弱点发展到顶点的结果。 《三国演义》也有种种不足,如否定农民起义的错误立场,宣扬封建迷信思想等等。

256 评论

Huanglingying

《三国演义》真英雄之高顺最早的载录中,当吕布在丁原麾下时,高顺就已经在营中效力了,甚至比张辽的资历更老(张辽是在董卓败亡后,才带兵投靠吕布的)。乃至于吕布叛杀丁原投奔董卓时,高顺也跟随前往,虽然没有张辽前前后后那般详细的资料记载,但可以知道的是,高顺远远比张辽更早在吕布军中,自然也身处高位。可就这样一个身处高位的人,平时并不喜言语,而且做人清白,从来不会接受别人的馈赠!非常注重个人修养,裴松之注《吕布传》引《英雄记》记载,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短短十二字里,一位严毅威重,清廉自守,生活朴素严谨,善于自我克制的真正军人形象跃然纸上。高顺威严而有仪表,治军也很严格,也不饮酒,这在当时对于一个提刀策马的武将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汉末乱世,兵戈四起,朝不保夕,人多有世事无常,及时立业行乐之叹,加之汉人有豪饮之风,因此后汉三国人物多嗜酒无度,就连文人类的代表——孔融都是嗜酒如命,让他让个梨容易,但让他让壶酒就等于要了他的命。而像那些提刀策马在战场上杀人如杀鸡一样的武将,哪怕是此刻的现代人,喝一两壶小酒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新鲜的是,还真有人不喝酒!还是一个古代武将(军人),放到现代,可是好男人一枚!只能说,高顺放弃了血战之后无节制的放纵与欢乐,而选择能够随时保持清醒与克制的道路。仔细想来,让人佩服的不仅是他的自律,更是为君主随时准备清醒状态的那一份忠义之心,换句话说是真正的“无我”。《素书》说:“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无误。”这一点,高顺做到了。同样,他也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这对于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来说,比不饮酒更加难得!哪个人没有一点点私心?偏偏高顺就克制住了这一点点私心——我不要你的东西,所以你也别送来。我蛮想说:中国官员什么时候才能有像高顺这样的自觉,要把高顺当榜样学习!若能如此,壮我华夏大国指日可待啊!为人清白,不饮酒,不接受馈赠……这在骄悍暴虐,杀掠无度的吕布并州军团中,独善其身的高顺,使人感到分外的清新可敬,可能也正是这样,才造就出他日后的悲催人生。高顺也是一个忠臣。他死心塌地的跟随吕布南征北战,哪怕他已经知道吕布不会成就大事,但仍然紧紧跟随着,并没有像徐晃、张辽和关羽这样选择“转会”,最后被擒后一言不发凛然受死。忠心二字,在高顺的心中是无价的,甚至比命更重要,我们扪心自问:自己如果是他,能做到这等水平么?不仅仅如此,还有:顺每谏布,言“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高顺经常劝谏吕布说:“凡是破家亡国的君主,并不是手下没有忠臣和能臣,只是因为君主不能用人。将军每次的言行举动,都不肯深思熟虑,动辄喜欢说失误,将军的这种失误太多了。”高顺这一段话堪称经典,不仅适用用于治兵理国,对现代企业用人也很有使用价值。诶诶,高顺的确是个武将,可我也没说他是个粗人啊?也没说他大字不识一个,相反,他是有文采的,也是懂得劝谏和建议的,只不过这样的劝谏太过于直接,感觉像是带着责骂的态度,但这又间接证明高顺敢于犯上,不惜触怒君主来劝谏!如果我是吕布,这样的忠心,就算触怒了我都会不忍杀他,这样的忠臣实在是太稀有了。高顺的忠心证明还有历史事例的记载!可不是我在乱掰,且来看看:【古文】建安元年六月夜半时,布将河内郝萌反,将兵入布所治下邳府,诣厅事合外,同声大呼攻合,合坚不得入。布不知反者为谁,直牵妇,科头袒衣,相将从溷上排壁出,诣都督高顺营,直排顺门入。顺问:“将军有所隐不?”布言“河内儿声”。顺言“此郝萌也”。顺即严兵入府,弓弩并射萌众;萌众乱走,天明还故营。萌将曹性反萌,与对战,萌刺伤性,性斫萌一臂。顺斫萌首,默舆性,送诣布”。【译文】建安元年196年6月夜半,吕布部将河内人郝萌发动叛乱,攻击下邳府的厅事合,吕布不知道谋反者是谁,急忙和妻子(罗氏)衣不蔽体地突破厕所的墙壁脱逃到都督高顺的营内,高顺主动让出督将位子给吕布然后称吕布为将军。高顺询问吕布有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用来判断敌人的线索,吕布只回答听到河内人的话,高顺马上就冷静判断出敌人是郝萌,并且立即带兵进入下邳府,弓弩并射郝萌和他麾下的士兵。这些士兵奔逃乱走,于天明回到自己的营地中,属于郝萌营帐下的小将曹性造反,与郝萌对战,虽被刺伤,却斩掉了郝萌的一只手臂,高顺赶来斩杀郝萌,把首级送到吕布面前,迅速平定了这一起叛乱。在当时情况,高顺其实就是最高指挥官,有着最高的权利,如果高顺要造反成为新主,他完全有机会也有能力!然而,他并没有,更没有像历代的权臣那样产生任何僭越之心,即使吕布终究无法成就大事,他依然心无旁骛,一片公心,尽心尽力平定叛乱。深夜兵变这种险恶无比的形势下,吕布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高顺不会背叛,于是逃往高顺营中。高顺确实没有辜负吕布的期望,详细询问了叛乱的细节后,迅速确认了叛乱主谋,严兵整甲,半夜之内就平定了叛乱,速度之快让人咂舌,并且亲手砍杀了叛乱主谋郝萌。明实果断之称,高顺受之无愧。个人修养高,资历老,能力强,还忠心不二,然而,就算是这样,吕布却不信任他——布知其忠,然不能用。飞将吕布虽然在打斗方面特别厉害,但是在御人统军这些方面他只能算是一个小学生,还有翻覆无常、轻狡刚愎这一类的坏毛病,可这样一个人又对谁都不信任,猜忌诸将,其中也包括高顺。【原文】“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顺亦终无恨意”——《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裴松之注引《英雄记》【译文】吕布在郝萌兵变后,对高顺变得更加疏远,凭借和魏续有外内之亲,甚至把高顺的兵权给夺了交给自己的小舅子魏续打理,直到当要战争的时候,因此才令魏续还给高顺统领的陷阵营部队与交还兵符,高顺也从来没有恨意,依然为他冲锋陷阵从来不怠慢战机,尽自己的一切力量来辅佐自己的君主。比较戏剧性的是,到最后这个小舅子绑着吕布献城投降了,不知当时那位驰骋中原的飞将会作何感想。也因为吕布的不信任,作为中郎将的高顺能指挥的兵力只有七百人而已,在三国乱世里,七百人根本什么都做不到,完全就是摆设。当然,这是对于正常的将领而言,可对于高顺来说,七百人确实不多,但要看在谁的手里,这些士兵到了高顺的手里,可就“战”出了名堂。就算只有七百人也能屌起来,高顺是这样想的,他并没有自己的兵力少就龟缩在阵后,他即将告诉你,什么才叫作名将的传奇。仅仅靠着这七百人,他创建出一支三国时期战斗力相当强悍的特种部队,一会儿就提到,正是因为这一支战斗力爆表的特种部队,让得以他名留青史,也靠着这一支特种部队,证明了高顺就是一个名将。高顺打造这一支特种部队也是吕布军中唯一一支特种部队,不但有统一的指挥系统,装备精良,而且士气高涨也非常注重气势,还时不时会喊几句口号,士兵们都急于表现自己的英勇,相当有冲劲,他们不畏惧任何敌人,快准狠是他们的特点,移动机动性强,冲锋时机准确,且攻击够凶猛。同时,这一支部队也是这个三国时代里,仅次于“曹魏虎豹骑”的【骑兵制】特种部队,甚至数量比该兵种更稀少,只有区区七百人而已,然而其历史地位和战斗力竟可匹敌足足有五千人的虎豹骑,也就说这一支只有七百人的部队以一当五也不为过。可能有人会问,什么是虎豹骑?骑着老虎和豹子出战的士兵吗?咳咳,别胡乱脑补,已经从《三国演义》跑到了《封神演义》了。虎豹乃是百兽中最为凶猛残忍的存在,取这样的名字刚好能凸显出该兵种的特性!虎豹骑可是三国时代里战斗力最为强悍的特种骑兵,分为虎骑营和豹骑营。两营的最高长官以及大小头目均按武艺、智谋、战略战术等实力定夺。当然,“一把手”都是由曹操最信任也是最忠心的曹氏将领担任。先不妨从正史里看看“虎豹骑”的赫赫战绩: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在南皮之战中,虎豹骑斩杀了袁谭。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时,“纯部骑获单于首级”,其千里奔袭的能力可见一斑。建安十三年,长坂坡之战击破刘备,要不是关羽及时率兵前来,可能历史就要改写了。建安十六年,曹操征马超时出战的又是虎豹骑,“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建安二十三年,虎豹骑在下辩击破张飞和吴兰……曹操几乎会在每场战役的最关键或者最危急时候,投入虎豹骑参战,并能扭转乾坤取得胜利。由此可见该部队的攻坚、奔袭和战斗能力到底有多强,战绩太辉煌了。高顺的特种部队呢?那再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只有七百人的特种部队,也能知道高顺靠着这一支部队如何修炼成名将的:《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中记载:(高顺)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受到高顺直属指挥的部下,只有七百余人,却号称千人,多出来的三百人大概是后勤部队,并不是用于直接正面参加战斗。但是这一支部队,每个战斗士兵的铠甲和兵器都精练齐整,每一名士兵都严守军纪,而且军备严整,作战时相当勇猛,可谓是我不怕死我怕谁?相当有战斗力,杀人跟杀鸡一样,谈不上怕。在战场上高顺每次率领这一支部队去攻击敌方阵营时,能非常快速地攻陷掉敌方阵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以高顺率领的部队就有为了“陷阵营”之美誉,也正是这一支特种部队的名称。那么主题来了!也是我们这些三国爱好者孜孜不倦的话题:那便是这一支部队的兵种。有人说,陷阵营是重装步兵,身披铠甲,防御力特别强,一手持铁盾,一手持大戟,攻击力也不落后。唯有如此,才能解释只有区区七百人的一支部队就敢冲锋敌军阵营,还每次都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没有足够且强大的攻击力和防御力,冲锋陷阵完全就是瞎扯。又有的人说,陷阵营其实是由轻骑兵组成的,身披皮甲,手持刺矛。兵法有云:兵贵神速。只有这样才有足够的高机动性发动冲锋,并且在敌军阵营里来去自如,定是一支以速度见长的特种骑兵。也有人的说,陷阵营是由大刀兵、皮盾兵和弓弩手诸多步战兵种组成的多元化部队,只有这样才能适合多变的战场环境,不同的兵种起到不同的作用,做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个观点更加有力的证明莫过于:在郝萌兵变时,高顺只能指挥自己的部队去平叛,要以最高的速度解决,只能带领步兵,直接率众冲郝萌所在的将府,进行狭窄的巷战,所以不可能是骑兵,因为马怎么进府?反而还成了累赘。说真的,当时我看到了还真觉得是这样——陷阵营是由一支陆战型多元化步战兵种部队。直至今日才明白,陷阵营,其实是正面冲击的骑兵王者,它被高顺创建出来就是为了冲垮天下的。自古以来,骑兵都是战场上最具威力的兵种之一,在马的帮助下,原本柔弱的步兵成为了具有高度突击性和机动性的部队,在很多历史记载中所提到的中国“铁骑”,根据推测往往只是在要害部位装备金属护甲以高机动力为主的轻(型)骑兵,而西方的法兰西重(装)骑兵,则是在全身都被铠甲所覆盖,这正是该兵种装备异常高昂的原因,无法广泛建立制式军队,只有家境殷实的贵族才能拥有。而陷阵营就是参照该标准建立出来的,他们并不是铁骑,也不是多元化步兵,而是真正的重装骑兵!参考资料:

297 评论

cherryhu111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对词中的英雄一词发生了疑问,书中讲到的人物骁勇善战,然而,群雄逐鹿于乱世之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书中写到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关羽、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 有人说,孔明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足智多谋,处事果断,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是千年难见的一代贤相,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无不体现这一点。然而,我认为孔明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刘禅无能,根本扶不起来,孔明却把自己的一生,死死的绑在了蜀国这辆毫无希望的战车上。还有人说,关羽是真正的英雄。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我倒觉得曹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尽管书中说他大逆不道,奸诈多疑,还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能者居上,为何偏偏姓刘的能当皇帝?他是政治家,牢牢抓住天子,使他做任何事都变的名正言顺;他是军事家,不计前嫌,招贤纳士,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使敌我力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是文学家,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当然喽,他太多疑,以至于刚愎自用。但功大于过,曹操无论在哪一方面都称得上英雄。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自古英雄,有胆略还需有情义。曹操在这一点上更值得称道,当初刘备在曹营,曹操已知刘备野心,若诛之,也无后来蜀魏之争,可是曹操并未加害于他,直至刘备逃走;曹操安抚关羽,对其厚待有加,与刘备之对关羽,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于后来关羽念旧日情分,放其一条生路。曹操不失为一条有情有义的汉子,虽说后来他也做了不少错事,但那是形势所迫,非彼亡便我死,何有顾他人之理?既有乱世争雄,便不免牺牲,历史上的事纠缠不清,也不可以怪罪于一人之上。至于后来曹操见到关羽头颅吓出病来,则更可以证明其非冷血之人,若是真冷酷无人性,区区一个关羽,又能奈其如何? 那再看他人:孙权不过仰仗父兄基业,建功甚少;周瑜虽年少有为,但气度狭小,意气用事;关羽,太骄傲;张飞,勇有余而谋不足;吕布,一见利忘义之徒也……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206 评论

汤汤小朋友

曹操 曹操(cáo cāo)(公元155~公元220),即魏武帝,汉族 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诗人。在政治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史书评论】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的确如此。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众人评说】 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裴松之评价曹操:“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三国志(注)》 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唐玄宗常自比“阿瞒”。 元稹评价曹操:“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 刘知几评价曹操:“罪百田常,祸于王莽。”——《史通·探赜》 司马光评价曹操:“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资治通鉴》 洪迈评价曹操:“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容斋随笔》 王夫之评价曹操:“曹操父见杀而兴兵报之,是也;阬杀男女数十万人于泗水,徧屠城邑,则惨毒不仁,恶滔天矣。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术也,非道也。”——《读通鉴论》 古人评价曹操:“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民怨矣。”——《辩亡论》 顾炎武评价曹操:“孟德既有冀州,崇奖跅驰之士,观其下令再三,至于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于是权诈迭进,奸逆萌生。”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就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意是他吃败仗之原因。 他的野心亦能体现在他的生性残忍,为报父仇,攻城屠杀百姓数万,无辜的残骸把汜水都堵的水泄不通。 可是他的雄才大略依然为我们至尽传诵。 曹操是中国百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为为命世英雄、毁之者称其为逆贼奸臣。曹操有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这是无法泯灭的历史事实。在北方统一的战争中,曹操发挥了杰出的才干,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说曹操是军事家,这点我很同意。有的学者认为曹操是个诗人,我也赞同。因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诗句不是一般文人所能达到的文学意境。 有的人认为曹操是政治家,我认为有些评价偏高:首先,曹操有屠杀百姓的暴行,公元193年,曹操借替父亲曹嵩报仇,曾经血洗徐州和从雍、凉逃难来的手无寸铁的百姓,战争是残忍,而百姓是无辜的。他们不应该成为军阀之间征战的牺牲品。屠杀的黎民达到几十万之多,‘泗水流之不畅’(《后汉书·陶谦传》)足见当时杀人场面之惨烈。太残忍了,这件事暴露了曹操内心深处的凶残。也是曹操一生最大的污点。曹操也有镇压农民起义军的罪行,曹操的双手沾满了黄巾军的鲜血。其次,曹操个人作风也有很大问题,曹操这个人非常的好色,虽然‘圣人’有云:‘食、色,性也’的高妙论调,但曹操为了女人确实到了疯狂的地步。征战张秀时霸占其婶母,打吕布时强占其部将秦宜禄的夫人。虽然不是很坏,可在道德问题上,是应该予以谴责的。最后,曹操为了自己的权力‘挟天子令诸侯’而屠杀了许多文臣武将。孔融、杨修、崔炎等对曹操有极大贡献的手下也尽死其手。验证了封建统治者能为我所用留之 不用则杀之的恶劣作风。可笑的是中国文坛所谓的巨子郭沫若先生竟然写《替曹操翻案》这样毫无价值的文章,文章没有正视曹操屠杀百姓的一些列罪行而单方面鼓吹曹操实行的屯田,曹操的屯田实际上是一种高度的剥削制度,不足后人效仿。我们国人所崇拜的鲁迅认为曹操‘至少是个英雄’曹操到底英雄在何处?却并未明言。任何极端的评价曹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更加辨证公正的评价和认识曹操。

103 评论

相关问答

  • 高中三国演义研究性论文

    众所周知,关羽大意失荆州,可细细分析,关羽失去荆州的责任不应完全归罪于他,关羽攻打曹操时,曾经沿江设下烽火台以及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论)

    胖墩儿可可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三国演义毕业论文曹操

    等后面的复制品吧

    丁锋8934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三国演义研究性论文2000字

    我发啦!望采纳!谁乃真英雄——读《三国演义》有感《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

    侠女游浆糊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三国演义蜀汉后期人物研究论文

    《三国演义》 读《三国演义》一书,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

    北京美克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三国演义性格研究论文

    我不知道你想要什么样的性格。我个人的关点是在三过演义中文诸葛他的性格是冷静机智。做事认真事先想好对策。个人评论他一生最有贾直的是他的空城计。

    CallmeNicole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