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订阅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订阅

发布时间: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订阅

学报一般是综合性的,专业性要求不是很强,如果写的文章是综述类的文章发学报会好发一点,如果是研究性文章发期刊更有价值

1.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只接受网上投稿,登录网址为:http:// cma.org.cn/ywzx/ywzx.asp2.推荐信 :来稿需经作者单位审核。请作者从中华医学会网站下载《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投送介绍信及授权书》,投稿时附上单位介绍信及授权书,并加盖公章。如涉及保密问题 ,需附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发表的证明。3.投稿清单 :(1)投稿函(推荐信);(2)题名及作者,作者单位,基金资助项 目,项目负责人,Email地址 ,电话 ,传真 ,投稿 日期;(3)中文摘要 ;(4)英文摘要 ;(5)正文:引言,材料与方法 ,结果,讨论 ,志谢,参考文献(视文章体裁选择相关项 目)。 在线投稿的时, 应该按以上要求同时提供相应材料,邮寄审稿费。必要时您可主动与编辑部联系,了解相关情况。

有下列杂志:邮发刊号 刊名 刊期 地址(邮编)1 2-235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月 北京市东单三条甲7号 (100005)2 14-76 中国医院管理杂志 月 哈尔滨市香坊区香顺街41号 (150036)3 4-662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双月 上海市翔殷路800号(200433)4 82-37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季刊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100083)5 2-614 医院管理论坛 月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100083)6 52-83 中国医学伦理学 双月 西安小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710061)7 8-122 医学与哲学 月 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路465号(116027)大连医科大学《 医学与哲学》信箱8 4-663 解放军护理杂志 月 上海市翔殷路800号(200433)9 2-143 中华护理杂志 月 北京市朝阳区十里堡甘露西园1号楼314(100025)10 54-101 西北国防医学 双月 兰州市小西湖西街98号(730050)11 52-133 西北医学教育 双月 西安市雁塔西路76号(710061)12 14-97 中国卫生经济 月 哈尔滨市香坊区香顺街41号 (150036)13 24-120 中国医院统计 季刊 山东省滨洲市黄河三路522号(256603)14 24-115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双月 山东省济宁市建设南路45号(272013)15 82-316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月 北京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100008316 42-122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季刊 长沙市人民中路86号(410011)17 82-717 中国高教研究 月 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100816)18 32-92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双月 浙江杭州延安路浙江大学医学院(310031)19 4-358 全球教育展望 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062)20 82-682 继续教育 月 北京市6304信箱(102206)21 82-489 中国研究生 双月 北京市海淀区王庄路一号(100083)22 2-49 中国医刊 月 北京市方庄芳群园3区3号楼(100078)23 82-878 法律与医学杂志 季刊 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路38号(100040)24 52-221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双月刊 陕西省西安市友谊西路256号25 62-66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月 四川省成都市下汪家拐街16号

主 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 办 中国医院协会 100013,北京市和平街和平西苑20号楼A座101室 《中国医院》杂志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主办的综合性科技类月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目前卫生部主管的惟一一本医院管理科技期刊,其作为中国医院协会会刊,担负着医院管理学术交流和行业指导双重职能,具有鲜明的权威性、学术性、导向性和实用性。 协 办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 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编 辑 《中国医院》编辑委员会 100078,北京市南三环东路27号院6号楼402室 电话: 传真: 网址: E-mail: 编委会主任委员 曹荣桂 社长、主编 苏元福 副社长、副主编 张宝库 编辑部主任 邓雨珍 编辑部副主任 郝秀兰 美术编辑 吴亦锋 法律顾问 郑雪倩 出 版 中国医院杂志社 发行总监 郝秀兰(兼) 广告经营许可证 京宣工商广字第0056号 印 刷 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 发 行 国内: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外: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订 阅 全国各地邮局(代号:2-743) 邮 购 中国医院杂志社 100078,北京市南三环东路27号院6号楼402室 电话: 传真: 定价:每期元,全年元 中国标准刊号 ISSN 1671-0592 CN11-4674/R

中华医学杂志网上订阅

一般都是在线投稿了,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官网,上面有投稿的入口。

网址是需要先进行作者注册,然后再登陆。进入投稿系统后按提示操作上传稿件即可。英文版用这个网站。不知中文投稿是否也可使用。不过知道这个网站后按图索骥应该能找到中文上传系统。

我觉得这个网站很不错,可以参考一下:http://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封面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自1955年创刊至今已经40年了。40年来,她既是我国神经精神科学事业发展的客观记录和里程碑;又是在我国神经精神科学领域中,传播科学信息,记录科研成果,开发智力资源,促进人才成长的高级专业学术刊物,对推动我国神经精神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回顾40年来的历程,总结经验,将更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发挥更大的作用。 时间:(1955~1966)解放前,神经精神科学事业未受到当时政府的重视,专业机构很少。因此,从事本专业者寥若晨星,神经精神科学成了我国医学科学中薄弱的一环。建国后,党和政府特别关心和重视广大人民的疾苦和健康,神经精神科学事业逐步发展起来,并于1951年8月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此期间有少量的神经精神科论文刊登在《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上。随着神经精神科学的发展,专业队伍的壮大,神经精神科工作者怀着满腔的热情,急于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他们渴望获得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为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于1954年7月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常务委员扩大会议上,决定创刊我国神经精神科专科刊物——《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随后组成了以许英魁为总编辑,冯应琨、伍正谊、王慰曾、张沅昌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穆怀珠任专职编辑。经过全体编委和专职人员的积极筹备,《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创刊号于1955年3月13日问世,为季刊,每期80页,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由当时卫生部副部长、中华医学会会长傅连暲题写了刊名。办刊方针是以神经精神科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贯彻卫生工作方针,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普及对危害人民健康严重的疾病知识,如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肿瘤、癫痫、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防治方法、研究心得,要求医学研究密切结合实际,以更好地为生产建设服务。《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创刊初期编辑室设在中华医学会内北京东单三条胡同,1957年迁至北京东四西大街新建的中华医学会办公大楼,创刊初期,编委会议都是在协和医院神经科许英魁和冯应琨教授的办公室内召开,参加者经常有许英魁、冯应琨、魏毓麟、赵葆洵、王芷沅、穆怀珠等。到60年代,则转到中华医学会会议室召开,参加人员有许英魁、冯应琨、黄克维、赵葆洵、王芷沅、谭铭勋、伍正谊、沈渔邨、许迪、陈学诗、王忠诚、张继志等。在50、60年代,在京编委会经常是在星期天或晚上召开。当时编委赵葆洵、谭铭勋、王芷沅、陈学诗、张继志还经常来学会帮助加工稿件、撰写编者按语等。外地编委张沅昌、夏镇夷、陶国泰、于清汉等也很关心杂志工作,帮助组织稿件。1958年6月在南京召开全国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对精神病人实行三级管理制度,由卫生、公安、民政三个部门组成精神病防治领导小组,并组织实施;提倡对精神病人实行开放管理,即不要把精神病人关闭或关锁在病房内。这次会议对我国精神病学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各地通过各部门的协作成效显著,其中以上海、北京、南京、天津、杭州、苏州做得比较好。如上海成立了精神病防治领导小组,办起了多所精神病工疗站,使精神病的复发率下降了3/4以上。外出伤人毁物者也大大减少。这次会议的纪要及会后各地开展工作的经验介绍,该刊从1958年第4期起陆续报道,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从1959年起改为双月刊,第1期84页,以后每期68页。从1959年起开始刊登英文目录,从1959年第三期起刊登主要论著英文摘要。1960年6月4日根据上级通知,该刊与医学会办的所有期刊一起停刊,检查浮夸、泄密和“修正主义”问题,同时也有纸张困难等原因。至1963年国家经济情况好转后,经改选组成以许英魁为总编辑,冯应琨、伍正谊、王慰曾、张沅昌、陈学诗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增加11名年富力强的新编委。专职编辑仍由穆怀珠担任,1965年增加了陈秀华。经积极筹划于1963年5月25日复刊,为季刊,每期84页。并改由中华医学会出版。1963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在广州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会议交流了许多有价值的临床经验和科研资料,包括应用神经病理、生化、生理等实验研究方法,对神经病理学、神经外科学和精神病学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原理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学术探讨,反映了建国以来我国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和精神病学的成就和进展。本刊从1964年第1期起改为104页,较详细地报道了这次大会的内容。重点介绍了有关脑血吸虫病的病理,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病理及外科治疗,颞叶癫痫的临床、脑电生理,颅内肿瘤快速显微诊断和手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转氨酶测定,不典型内因性精神病的生化代谢紊乱,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生物因素调查、生化代谢及心理学的研究,以及神经衰弱的综合治疗等方面的论著。正当我国神经精神科学及其专业刊物蓬勃发展之际,出现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本刊与几乎所有的期刊一样于同年9月又一次被迫停刊。直停至1978年。从1955年创刊至1966年9月停刊,共刊出10卷、39期,刊登文章1366篇,平均每期35篇文章。从1955年至1960年每卷末期附有总目录,从1963年复刊改为文题索引。每期印数从4030册上升到7658册。本阶段特点: 刊出内容以实用为主,较多地报道常见病的临床分析和临床诊治经验总结:建国初期,我国科研机构尚少,科研设备有限,所以回顾性临床分析文稿较多,也很需要。过去我国的有关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疾病的流行情况、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多引用外国的数据,与我国实际情况常不尽符合。因此,陆续发表大量的临床分析文稿,颇受广大读者欢迎,也为我国撰写有关教科书、参考书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同时,还经常刊出“临床病理讨论”,对锻炼临床思维、准确诊断疾病、妥善地治疗护理大有帮助,因此,成为读者喜读乐看的栏目之一。 在初期,译文和译文摘要(文摘)所占比例较大:在50年代,每期译文1~4篇,译文摘要1~14篇;译文和文摘多来自苏联,部分文摘来自英美。从1958年开始设“综述”栏,对国外的有关进展予以综合报道。由于我国神经精神科学基础很薄弱,50年代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较多地引进外国的经验和成就来充实自己,还是很有必要的。 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文章较少。本阶段共刊出论著605篇,其中基础研究15篇(占),临床研究95篇(),该两类文章绝大多数在60年代前期刊出的。50年代的基础研究以大体解剖学、病理学研究较多,而生化、生理学研究在60年代开始增多。 神经外科论著较少:在50年代刊出很少,60年代开始逐渐增多,但所占比例仍较少,在此阶段刊出的605篇论文中有关神经外科者仅44篇(占),其原因是我国神经外科起步较晚。本刊编委会对神经外科的发展一直很重视,经常优先刊出神经外科研究成果的文章。 充分报道有关学术会议的资料:本刊编辑委员会十分重视学术会议的报道,认为学术会议是展示各地有关经验总结和科研成就的大课堂,是沟通信息、开阔眼界、启迪思想、切磋学术,促进科学发展、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本刊编委、编辑积极参与并组织稿件加以报道,使未参加学术会议的广大读者也从中受益。 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受当时政治影响,特别是1966年,本刊登了不少政治性文章,有时每期占一半版面。两次停刊(1960年和1966年)均受到当时政治运动的影响,1966年停刊长达12年之久,对神经精神科学事业的发展影响很大。此期间各地神经精神科工作者科学研究工作很少,零星的成果只能刊登在文革后期复刊的《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上,专职编辑陈秀华先后参加上述两杂志的编辑工作。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1978年春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大会发出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伟大号召,并在改革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的影响下,激励我国广大神经精神科学工作者奋起追赶国际神经精神科学发展水平,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形成兴旺发达的繁荣局面。为迎接这一局面,1978年初卫生部同意上报经国家科委批准复刊《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从《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调出陈秀华负责筹备复刊事宜。在京原编委冯应琨、黄克维、陈学诗、赵葆洵、谭铭勋、王芷沅、沈渔邨、王忠诚、张继志等多次召开筹备会,讨论编委会人选和复刊计划。复刊后的编委人选原则上是上届编委中身体状况较好者建议继续聘用,有的省缺少编委请当地医学会推荐人选,最后由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后聘任。组成以冯应琨为总编辑,伍正谊、王忠诚、张沅昌、黄克维、夏镇夷、陶国泰、陈学诗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适逢当年7月4~10日在南京召开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大会,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由冯应琨、陈秀华在会上分别介绍了杂志筹备情况和提请审议的编委会工作条例草案、审稿原则草案和组稿计划。会上讨论热烈,各地编委表示将努力为杂志组审有关稿件。随后,在同年9月5日杂志正式复刊,仍为季刊,每期64页,并开始在论文参考文献前刊登论文英文摘要。从1983年起改为双月刊,每期64页。1988年起论文英文摘要改在每期后部集中刊登并取消论文英文目次。1993年起则将论文英文摘要放在中文摘要之下,并恢复论文英文目次。本刊从1980年起被纳入美国的《医学索引》,亦被纳入我国《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中国医学文摘》。编辑室专职人员由1名编辑增加到3名编辑,1名编辑干事。复刊后,本刊除针对当前防病治病的需要,组织相应稿件外,特别注意报道有关学术会议的内容以满足广大读者的渴求。1984年4月10日国家科委批准创办《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5年《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正式创刊后,该刊不再刊登神经外科稿件。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领导下,进行了第四届编委会改选筹备工作,经过反复酝酿,1986年5月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批准组成以陈学诗为总编辑,夏镇夷、周孝达、陶国泰、史玉泉、谭铭勋、沈渔邨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调整了1/3编委,遴选50岁左右、专业水平较高的专家取代身体不好的65岁以上的老编委,并保留部分身体尚好的老编委作咨询编委。1986年6月3日至7日在重庆召开第三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会上由陈学诗总编辑介绍编委会改选经过,陈秀华汇报了本刊1978~1986年工作报告以及编委会工作条例(修订草案)、审稿办法(修订草案)提请审议通过。并围绕如何办好杂志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和建议,特别是要求把神经科和精神科分开办刊物的呼声较高。为了使读者了解本专业的最新信息,从1986年开辟了“精防动向”栏目,介绍国际学术会议情况,国外神经精神科发展状况。为了加强思想导向,开辟了“人物述林”栏目,介绍老一辈神经精神科专业工作者艰苦创业、刻苦钻研、治学育人的业绩。1991年初进行第五届编委会改选筹备工作,经过反复酝酿于1991年4月组成了以陈学诗为总编辑,沈渔邨、郭玉璞、姜佐宁、江德华、张明园、陆雪芬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1991年5月在吉林市召开《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陈学诗总编辑报告编委会改选经过和1986~1990年杂志工作总结。会议重点讨论了如何解决杂志压稿时间长和脱期问题;部分编委再次提出本刊应分办神经科和精神科两本杂志的建议。由于本学科专业的杂志在各地相继创办,如《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等20余种,同时这期间,纸张、印刷、邮局发行费用不断涨价,本刊每期的定价从1986年开始突破了多年的每册元,逐渐上涨,以致发行量逐年下降。从1980~1993年每年平均每期印数为22294、20066、19297、19617、20445、18193、17876、17330、13569、13593、13485、13270册。到1988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在物价上涨的压力下,经济状况陷于低谷,于1988年7月1日起停付作者稿费1年,9月1日起收取稿件处理费(1991年1月1日起对中华医学会会员停收稿件处理费)及发表费。自1991年开始封面加印中华医学会会徽。根据出版署的规定,从1993年第2期起停用傅连暲会长题写的繁体字刊名,改为简体字刊名。从1978年复刊到1994年底共刊出17卷,90期,刊登文章3106篇,平均每期篇。本阶段特点: 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增多:自本刊1978年到1994年底,发表的论著共1379篇,其中基础研究82篇(),临床研究541篇()。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所占的百分比为50~60年代(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的1倍多。这是可喜的改变,是这些年来各单位加强科研工作、推行研究生制度的结果。基础研究论文对我国医学科学有促进作用。多数临床研究有利于基层专业人才的成长,促进神经科和精神科防治工作的开展。 神经外科论文迅速增多:这阶段神经外科发展迅速,从1978年复刊至1984年底,共刊出论著472篇,其中神经外科162篇,占,与50年代神经外科仅占(5/292)、60年代占(39/313)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表明我国神经外科的蓬勃发展,已能用手术方法根治或明显改善多种颅脑、神经疾病,同时也表明已有可能创刊神经外科专业杂志。 重点号和专辑增多:重点号和专辑的专题是编委会根据来稿和有计划地组稿,尤其是结合专题座谈会和有关学术会议组编的。本阶段刊登45个重点号和13个专辑,两者共58个,平均每年3~4个。这是由于自1978~1993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已成立14个专业学组,专业学组均举办各种专业学术会议,加上本刊组织的专题座谈会,总计有29个(不包括本刊编辑部未参加的会议),其中神经科19个,精神科10个。本刊除了报道这些学术会议水平较高的论文外,多数专业学术会议和专题座谈会都写了富有指导意义的会议纪要及相关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疗效判定标准等。这些纪要和方案标准(详见附表)较充分地反映了会议各种内容和各种见解,并发挥了学术导向作用,颇受读者欢迎。 增辟栏目,活跃版面:本刊原有栏目有述评、论著、论著摘要、病例报告、讲座、综述、临床病理(例)讨论、学术动态、书讯,本阶段增辟了学术讨论、技术改革、国际学术交流、精防动向、读者*作者*编者、人物述林等,以充实内容,活跃版面。 加强编辑规范化:从1986年起,加强编辑规范化工作,严格实行法定计量单位,同时加强对图表、统计学符号、参考文献、名词术语及版面设计等的规范化,贯彻各种有关编辑出版的国家标准。 该刊创刊40年来,贯彻卫生工作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努力不懈地工作,因而不论在提高防病治病水平,保障人民健康方面,还是在促进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育方面,都做了重要贡献,兹简要分述于下。 普及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建国初期,我国神经精神专业队伍很小,随着各地专业医疗防治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专业人员迅速增多,但多系从内科队伍分流出来,专业知识不足,且有关专业参考书缺乏,为适应这一需要,本刊创刊后,特别注意针对这些需要进行组稿,除了通过论著介绍我国各地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外,用较多的篇幅以译文、文摘形式,继之采用文献综述形式及时介绍国外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起到没有围墙的全国专业性继续教育大学的作用。 促进各种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的诊疗规范化工作:为了统一各种神经精神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疗效判定的依据和标准,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及其14个专业学组和本刊召开的学术会议、专题座谈会都十分注意分别就有关疾病制定“分类”、“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疗效评定标准”,本刊均及时在有关重点号、专辑中予以报道,以便各医疗防治单位推行应用。对于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和科学研究的规范化,均起到了促进作用,受到广大神经精神科工作者的热烈欢迎。 反映我国神经精神学科的新成就,推动学科发展:本刊是我国第一本专业高级学术期刊,肩负着反映我国这一专业的先进水平的重任。建国后,我国神经精神科工作者意气风发,越来越多地开展科研工作,其研究成果大量投寄本刊,本刊总是力争及时地严密审查后择优刊出,尤其是1980年召开了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后,研究报告迅猛涌现,多种先进的诊断手段和新技术的应用,如CT扫描、数字减影、磁共振成像、多普勒超声检测、核素造影、红外热图、脑地形图、诱发电位等;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基因定位、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以及神经化学、精神药物药代动力学等的研究工作;各种实验性脑血管病、癫痫、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等动物模型的建立;神经组织移植,如垂体移植、胎脑组织移植、肾上腺组织脑内移植等;各种常见的神经和精神疾病的流动病学调查报告等;众多的新成就的报道传播,推动着学科的迅速前进。 促进临床医生的诊疗思维锻炼:本刊创刊不久就设立了“临床病理讨论”栏,先后刊出了59篇。由于其内容与读者日常工作密切相关,可以启发读者从临床难题中独立思考,有力地进行诊断思维锻炼。 该刊创刊40年来,编委会和编辑部一直努力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并侧重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服务的方针,做出了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 充分发挥编辑委员和审稿人的作用,做好审稿和组稿工作:本刊的编辑委员和审稿人大都是我国神经科和精神科界有名望的学术水平较高的专家,是本学科各地的带头人,在审稿和组稿工作中能够严格筛选把关,提供恰当有力的组稿线索,促证了杂志质量。特别是在创刊初期,老一辈编委曾牺牲个人大量休息时间,为本刊审阅和修改稿件,经常星期日或夜晚参加在京编委会,不管刮风下雨,酷暑寒冬,他们都按时出席,认真讨论每一篇文稿。继续充分发挥这样一支有无私奉献精神的有权威的专业编审队伍的作用,是搞好杂志的根本保证。 充分反映国内外神经精神科研究新成果和新动向:本刊始终将反映国内外神经精神科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动向放在首位,通过良好的总体设计与导向,使广大专业人员获得新知识,扩大其眼界,提高其医疗水平和科研层次,进而促进我国神经精神科事业的发展。 充分报道学术会议的内容,扩大其社会效益: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及其后来的14个学组,早年每隔几年召开一次学术会议,后期每年总要召开2~3个专科学术会议或专业学术讨论会。并就有关重要问题进行讨论。专业学术讨论会是针对本专业中各有关方面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组织的学术讨论会,除公开征文外,根据主要议题特邀专题报告和综述报告,这些会议结束之前,会议领导小组总要根据报告的论文和广泛讨论的情况以及与会人员对会议的评价意见,认真总结,指出主要的收获、学术争鸣情况,取得一致认识的意见和尚有不同认识的几种意见,以及今后应努力探索的课题等,委托一位主持人向大会作总结报告。本刊为了充分发挥学术会议的效益,除了选登有代表性的重要论文外,组织有关专家写出会议纪要。会议纪要要求不要套话、空话,要求在会议总结报告的基础上,把会议的重点议题所涉及的问题充分反映出来,纪要应达到使未参加会议的读者读后感到象参加会议一样真正有所收获。有关这些学术会议的重要论文、会议纪要、综述,加上述评,形成一个重点号或专辑,以使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会议内容,获得效益。 有计划地组织专题座谈会和重点号:举办专题座谈会是一种重要的组稿形式。选题是由编委会制定下年度编辑计划时确定的。选择当前急待讨论的问题,并提出各有关分题的中心发言人、特邀综述报告人以及拟约请参加讨论的专家或单位名单。对于一些涉及多学科的问题,可邀请多学科专家参加讨论。座谈会一般以50~100人的规模最好,讨论范围明确,人数少,但均是专家,便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交流和争论,达到讨论深入。会后将座谈内容整理,写成充分反映会议内容的纪要刊出,可使读者增长知识,开阔思路,提高认识和诊治水平,促进研究的深入。同时选登一些有关研究报告和综述,约请对该专题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撰写一二篇指导性述评,对有关问题提出看法,指出方向,集中刊出这些文章,就可形成一个很受欢迎的重点号。 加强读者、作者和编者的联系:本刊1992年、1993年两次在杂志上刊出启事征求读者对本刊的意见,有不少读者和作者就本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批评和希望。这些意见很定贵,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对策,并认真改进、落实,对杂志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大有好处,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读者、作者的联系,除不定期公开征求读者意见外,还要通过编委、座谈会多方收集读者的要求、希望、批评、建议,及时改进杂志工作。 由于作者、读者、编辑的密切配合。《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从1978年复刊后,认真抓好编辑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杂志社主管社长、总编辑、编江部主任对每期稿件认真核查及签发。刊出稿件质量是较高的,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以来本刊发表的1379篇论文,有101篇获国家、部、全军科技奖,58篇获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科技奖,31篇获优秀论文奖(附件2),共有190篇获奖,获奖率达,我们衷心感谢全国广大作者对《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的大力支持。 处理好神经科和精神科的关系:创刊以来,该刊在处理两个学科的稿件上是基本协调的,基本按1∶1的比例编辑的,1990年一度出现的精神科稿偏少的现象已得到纠正。尽管如此,由于近几年来神经科和精神科事业发展迅速,队伍不断壮大,县级医院已有专科医生,两科均有上万名专业医务工作者,来稿逐年有较多的增长,稿件积压日趋严重,虽曾采用增加页数、出版增刊、部分论著改为论著摘要等措施加以缓解,仍存在压稿时间较长现象,今后将更进一步加强这些努力,力争1年内刊出率达到70%,消灭来稿2年登不出的现象。鉴于199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已分成两个学会,分别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和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将本刊分成《中华神经科杂志》和《中华精神科杂志》已提上了议程,可望在1996年得到实现。

为什么医院上面会有一个蛇的标志 因为罗马神话中的医疗之神——亚希彼斯的形象是拿着一支灵蛇缠绕的木棒。因为蛇每年都蜕皮,向来被认为是恢复和更新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图标为什么是蛇 「 蛇绕柺杖」--医学的标志和徽记,人们称之为「蛇徽」。 蛇徽由来已久,且有特定的意义。希腊伟大诗人荷马,在史诗中赞颂民间医生阿斯扣雷波为伟大的十全的医生。传说,他是公元前400年被奉为医神的阿波罗的儿子。阿斯扣雷波是一个庄严、文雅、慈祥的医生,他手持一根盘绕着灵蛇的神杖,云游四方,治病救人。因为医术高明,为人善良,特别受人拥戴。后世出于对神医和灵蛇的崇敬,也为了纪念阿斯扣雷波,便以「蛇绕柺杖」作为医学标记,这就是蛇徽的来历。据说,神杖表示云游四方,为人治病之意,灵蛇则是健康长寿的象征。 希腊是蛇徽的发源地,从古到今,蛇徽遍布希腊各地。到了近代,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以及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都用蛇徽作为自己的医学标志。50年代前中国中华医学会的会徽上也有蛇徽。1948年4月出版的《中华医学杂志》,封面就是一个赫然醒目的蛇徽。 直到今天,蛇在西方仍是医务工作者的标记。一些医科学校的校徽上有蛇的形象,便是缘于此。在欧洲城市街头建筑物上,常可见到这样一个奇特的标记:一条蛇缠绕在一只高脚杯上。这就是欧洲药店的标志。这种标志与「蛇绕舞蹈杖」有异曲同工之妙。欧洲各国的药店为什么要以蛇为标志呢?原来,几千年之前,人类就知道了毒蛇的药用价值,并有目的地收集毒蛇,提炼成药,用于治病救人。古罗马画家、艺术家的作品中,几乎都有描绘健康之神手拿杯子喂蛇的场面。无论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在艺术创作中,蛇与医药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从中世纪开始,欧洲各国的药店就开始出现这种标志。蛇象征著具有救护人类的能力,高脚杯则代表人类收集蛇毒的工具。 世界上的医学标帜有两大系统:一种是双蛇缠杖,上头立著双翼作为主题;另一种则是以单蛇缠杖作为主题。双蛇双翼之杖源自于希腊神话中的神使赫密斯/马克里之魔杖。而单蛇之杖则为罗马神话中之医神亚希彼斯之主要表征。传统上的看法均认为单蛇之杖才是正统的医学标帜。不管是单蛇杖也好或双蛇杖也好,两者皆隐含了「性」的含义,表示疗疾养伤之根本来自于创造生命的神奇力量,梵文中的昆达里尼(Kundalini),中文译作「灵量」可以与之对应。总之,蛇杖象征神奇的医术和中立的医德。 许多医科院校、医院、医疗系统机构的标志上都有双蛇杖或者单蛇杖。例如广西医科大学的校徽上就是单蛇杖。同样我国卫生部图标也是单蛇杖! 医院的标志一杆上有一条蛇是什么瑜喻意 西医是以“蛇杖”作为自己的标志的。所谓“蛇杖”,就是一支盘绕着蛇形图案的手杖。这里有个典故,源于古代希腊的传说:古希腊医学创始人之一——阿斯克勒皮俄斯,传说是太阳神阿波罗和凡人科罗妮的儿子,曾经跟随医技高超的开隆学医,医术非常高明。一天,他正在潜心思索一项病例时,一条毒蛇爬来,盘绕在他的手仗上,阿斯克勒皮俄斯大吃一惊,当即把这条毒蛇杀死了,谁知这时又出现了一条毒蛇,口衔药草,伏在死蛇身边,用药草敷在死蛇身上,结果死蛇复活了。阿斯克勒皮俄斯看到这一情景,立即省悟到:蛇是有毒的,可以致人于死地,但蛇又有神秘的疗伤能力,可以拯救人,怪不得人们一直就认为蛇是智慧的化身。从此以后,阿斯克勒皮俄斯去各地行医时,不但要带着手仗,而且在手杖上总是放条盘绕着的蛇。此说一经传开,从事医业的人纷纷效仿,于是“蛇杖”就成了西方医业的标志。旧时 *** 军医官的领章就是“蛇杖”图徽。医学象征 世界上的医学标帜有两大系统:一种是双蛇缠杖,上头立著双翼作为主题;另一种则是以单蛇缠杖作为主题。双蛇双翼之杖源自于希腊神话中的神使赫密斯/马克里之魔杖。而单蛇之杖则为罗马神话中之医神亚希彼斯之主要表征。传统上的看法均认为单蛇之杖才是正统的医学标帜。不管是单蛇杖也好或双蛇杖也好,两者皆隐含了「性」的含义,表示疗疾养伤之根本来自于创造生命的神奇力量,梵文中的昆达里尼(Kundalini),中文译作「灵量」可以与之对应。总之,蛇杖象征神奇的医术和中立的医德。 赫密斯 希腊神话之中神的信使赫密斯(Hermes)是宙斯(Zeus)与美雅(Maia)所生的儿子,他是管商业、旅行及竞技等体能锻炼,甚至包括了偷窃,总括来说,他掌管所有需要技巧(skill and dexterity)的活动。他是希腊众神的信使,头戴着插有羽翼的帽子,脚上穿着插有羽翼的鞋子,手持双蛇缠绕的魔杖(Caduceus),它具有催眠的作用,有一次宙斯吩咐赫密斯将看守情妇的百眼巨人阿古斯(Argus)催眠,用的就是这根魔杖。 罗马神话 在罗马神话中,马克里(Mercury)相当于希腊神话的神使赫密斯,1480年波提切利的著名画作「春」最左边的维纳斯使者马克里,用有蛇缠绕的魔杖抵挡云层,使维纳斯的花园始终保有永恒之春。据说古老的拨弦乐器里拉(lyre)就是他发明的。某日,他找来了一只乌龟,取下它的壳,在壳缘上钻了孔,然后用亚麻线穿在这些孔上,于是新的乐器就诞生了。线分九股,以纪念九位缪斯(Muses)女神,她们掌管了文学与艺术的力量。马克里(Mercury)将里拉献给了太阳神阿波罗(Apollo)以换取神奇的蛇杖(Caduceus)。另外,Mercury这个字,也是九大行星中的水星以及化学元素的水银。 双蛇杖 双蛇杖(caduceus;希腊语karukeion),是神的信使赫密斯/马克里的标志,也代表了传令棒,两条蛇缠绕左右,两头相对,有的杖顶端有一对天使的翅膀。现代人将双蛇杖视为贸易和运输行业的象征,也象征著医学以及炼金术。也有这样的传说,当马克里将手杖丢到正在撕咬的两条蛇中间,两条蛇就重归于好。因此,双蛇杖亦被视为和平象征。 医疗之神 阿斯克勒皮俄斯(Asclepius;拉丁语aesculapius)是罗马神话的医疗之神。他的形象是拿着一支灵蛇缠绕的木棒。为什么希腊人要将这个标志和医疗扯上关系呢?那是因为蛇每年都蜕皮,向来被认为是恢复和更新的过程。木棒代表着人体的脊椎骨,亦是中脉所在位置。代表着灵量沿着中脉升起时,作双螺旋状向上推进的活动。巧的是,灵量活动的这种双螺旋(double h......>> 为什么外国医院标志是 一把剑 上面缠着蛇? (一)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志。蛇代表病魔,杖(剑)代表铲除病魔。 (二)蛇杖很久以来就是医药和医药职业的象征,源于美丽的传说。 在后荷马时代,治愈疾病的力量来源于阿波罗、雅典娜、阿尔提弥斯。每天清晨阿波罗携带金蛇杖、驾着金马车出巡,去管理农牧业、保护出行者和航海人,还要兼管疗疾祛痛。后来他把金蛇杖传给了儿子埃斯克勒庇俄斯(Asclepius)。埃斯克勒庇俄斯就是希腊神话中的专职医神,有起死回生的神术,其法物就是蛇。相传他经常手持蛇杖,云游四方、救死扶伤。长杖表示要踏遍天涯海角,灵蛇象征着要为人们带来健康和长寿。蛇也因每年蜕皮而成为复活的象征。 希腊神话中,蛇杖上镌刻着一段很有意思的铭文:“Life is short,Art is Long,experience is difficult.”(可意译为:生命苦短,艺术长存,积累经验,必付艰辛) 为什么很多医院的Logo都有这个图案? 有什么寓意吗 这些医院标志的设计,理念应该源自世界卫生组织。 这个图案是橄榄枝。橄榄枝象征世界和平和安全,环绕着地球象征联合国的宗旨和维护团结。而橄榄枝取材于《圣经》中的诺亚方舟的故事,象征著和平与希望。 具体可以参考以下两个标志,世界卫生组织会徽与联合国的正式徽记。 世界卫生组织会徽 世界卫生组织会徽是由1948年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选定的。该会徽由一条蛇盘绕的权杖所覆盖的联合国标志组成。长期以来,由蛇盘绕的权杖系医学及医学界的标志。它起源于埃斯科拉庇俄斯的故事,古希腊人将其尊崇为医神,并且其崇拜涉及蛇的使用。 希腊是蛇徽的发源地,从古到今,蛇徽遍布希腊各地。到了近代,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以及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都用蛇徽作为自己的医学标志。50年代前中国中华医学会的会徽上也有蛇徽。1948年4月出版的《中华医学杂志》,封面就是一个赫然醒目的蛇徽。 蛇徽源自基督教的一个著名典故:在《圣经·民数记》21章,以色列人被毒蛇侵害,上帝便命令摩西“制造一条铜蛇,挂在杆子上,凡被蛇咬的,一望这铜蛇,就活了”。后来耶稣在传道时曾引用这一典故,并预言自己要如这条铜蛇一样被挂在木头上,作为救赎的暗示(《约翰福音》3:14)。于是在基督教兴起之后,“杖上盘蛇”的标记就在西方成为了获得救护的含义了。 联合国的正式徽记 联合国的正式徽记是一个从北极看上去的世界图,周围用一个橄榄枝圆环围绕着的图案。联合国旗帜的底色为浅蓝色,正中的图案是一个白色的联合国徽记。橄榄枝象征世界和平和安全,环绕着地球象征联合国的宗旨和维护团结。旗帜上有白色的联合国标志,蓝色作为底色。联合国标志中间是世界地图,以橄榄叶包围。橄榄叶是象征和平,世界地图则代表全地球的人。蓝色和白色为联合国的官方颜色。 橄榄枝。而橄榄枝取材于《圣经》中的诺亚方舟的故事,象征著和平与希望。 整个徽记是一幅以北极点为中心、方位角等距离的平面投影世界地图。地图上的陆地为淡蓝色,水域为白色,其8条经线延伸至南纬60°,纬线由5个同心圆表示,象征联合国是世界性的国际组织。图案由两根交叉的金色橄榄枝组成的花环相托,象征世界和平。“国徽”上还有联合国的名称缩写“UN”。蓝色和白色被定为联合国的官方颜色。 此旗帜不属于国旗。 联合国旗中并没有列出南极洲,目的在于依照联合国 *** 的规定,即南极洲不属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全人类所应该共同保护之地,因此就没有南极洲的图案。 图标里面的蛇和针代表什么意思? 世界卫生组织会徽是由1948年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选定的。该会徽由一条蛇盘绕的权杖所覆盖的联合国标志组成。长期以来,由蛇盘绕的权杖系医学及医学界的标志。它起源于埃斯科拉庇俄斯的故事,古希腊人将其尊崇为医神,并且其崇拜涉及蛇的使用。 希腊是蛇徽的发源地,从古到今,蛇徽遍布希腊各地。到了近代,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以及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都用蛇徽作为自己的医学标志。50年代前中国中华医学会的会徽上也有蛇徽。1948年4月出版的《中华医学杂志》,封面就是一个赫然醒目的蛇徽。 直到今天,蛇在西方仍是医务工作者的标记。一些医科学校的校徽上有蛇的形象,便是缘于此。在欧洲城市街头建筑物上,常可见到这样一个奇特的标记:一条蛇缠绕在一只高脚杯上。这就是欧洲药店的标志。这种标志与「蛇绕舞蹈杖」有异曲同工之妙。欧洲为什么要以蛇为医护标志呢?国内的说法是蛇在许多方面都具备很大的药用价值,但实际上具备巨大药用价值的并非只有蛇这种动物啊。其中真实的原因,其实是源自基督教的一个著名典故:在《圣经·民数记》21章,以色列人被毒蛇侵害,上帝便命令摩西“制造一条铜蛇,挂在杆子上,凡被蛇咬的,一望这铜蛇,就活了”。后来耶稣在传道时曾引用这一典故,并预言自己要如这条铜蛇一样被挂在木头上,作为救赎的暗示(《约翰福音》3:14)。于是在基督教兴起之后,“杖上盘蛇”的标记就在西方成为了获得救护的含义了。

医学核心期刊是指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审批准后公开发行的医学学术期刊,经各高校、医学研究所、医学行政机关等机构根据期刊刊录文稿被摘引率等系统的对期刊按医学学科进行评定。因国内医学学科核心评定标准不同,所以医学核心期刊目录也不尽相同。期刊类目医学核心期刊封面(3张)核心期刊 第五编 医药、卫生R 综合性医药卫生R1 预防医学、卫生学R2 中国医学R3 基础医学R4/8 临床医学/特种医学R9 药学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1、中华医学杂志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3、第三军医大学学报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5、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6、解放军医学杂志7、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8、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9、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10、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1、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2、复旦学报.医学版13、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4、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15、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6、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7、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8、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广东医学20、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2、上海医学23、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4、江苏医药25、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6、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7、实用医学杂志28、山东医药29、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30、重庆医学31、重庆医科大学学报32、天津医药33、安徽医科大学学报34、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35、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36、首都医科大学学报37、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公共卫生2、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3、中华流行病学杂志4、卫生研究5、营养学报6、中华预防医学杂志7、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8、中华医院管理杂志9、环境与健康杂志10、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1、中国卫生统计12、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3、中国职业医学14、环境与职业医学15、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6、中国卫生经济17、毒理学杂志18、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现代预防医学21、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2、中国妇幼保健23、中国学校卫生24、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5、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6、生殖与避孕中国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草药2、中国中药杂志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4、中国针灸5、中成药6、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7、中药材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中药药理与临床10、中华中医药杂志11、针刺研究12、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3、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4、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5、辽宁中医杂志16、时珍国医国药17、中医杂志18、新中医19、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中国天然药物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3、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4、解剖学报5、中国免疫学杂志6、免疫学杂志7、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8、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9、生理学报10、解剖学杂志1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2、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3、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改名为: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14、生理科学进展15、中华病理学杂志16、神经解剖学杂志17、现代免疫学18、病毒学报19、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1、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改名为:国际免疫学杂志)22、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3、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4、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改名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5、基础医学与临床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中国医学影像技术3、中国临床康复(改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4、中华检验医学杂志5、中国超声医学杂志6、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7、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8、中华护理杂志9、临床检验杂志10、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1、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2、中国急救医学13、检验医学14、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5、中国全科医学16、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7、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8、中国输血杂志19、中国实验诊断学20、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1、护士进修杂志内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中华内科杂志3、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5、中华血液学杂志6、中华肝脏病杂志7、中华消化杂志8、中国地方病学杂志9、中华肾脏病杂志10、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1、中华糖尿病杂志(改名为:中国糖尿病杂志)12、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3、中华传染病杂志14、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5、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6、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7、中国循环杂志18、高血压杂志(改名为:中华高血压杂志)19、中国老年病杂志20、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1、中国内镜杂志22、肠外与肠内营养23、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4、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外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外科杂志2、中华骨科杂志3、中华泌尿外科杂志4、中华创伤杂志5、中国实用外科杂志6、中华实验外科杂志7、中华显微外科杂志8、中华神经外科杂志9、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0、中华烧伤杂志11、中华麻醉学杂志12、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3、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4、中华手外科杂志15、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6、中华整形外科杂志17、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8、中国器官移植杂志19、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1、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2、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3、临床麻醉学杂志24、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5、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6、中华男科学杂志妇产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妇产科杂志2、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3、实用妇产科杂志4、现代妇产科进展儿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儿科杂志2、中国实用儿科杂志3、临床儿科杂志4、实用儿科临床杂志5、中华小儿外科杂志6、中国当代儿科杂志肿瘤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肿瘤杂志2、癌症3、中国肿瘤临床4、肿瘤5、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6、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7、肿瘤防治研究8、中国癌症杂志9、实用肿瘤杂志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神经科杂志2、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3、中华精神科杂志4、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5、中国行为医学科学6、临床神经病学杂志7、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8、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改名为:国际脑血管病杂志)9、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皮肤病学与性病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皮肤病杂志2、临床皮肤科杂志3、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耳鼻咽喉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改名为: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3、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4、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眼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眼科杂志2、中华眼底病杂志3、中国实用眼科杂志4、眼科研究5、眼科新进展口腔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华西口腔医学杂志3、实用口腔医学杂志4、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5、口腔医学研究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放射学杂志2、临床放射学杂志3、实用放射学杂志4、中华核医学杂志5、中国运动医学杂志6、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7、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8、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9、放射学实践10、介入放射学杂志药学类核心期刊1、药学学报2、中国药学杂志3、中国药理学通报4、药物分析杂志5、中国新药杂志6、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7、中国医院药学杂志8、中国医药工业杂志9、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0、中国抗生素杂志11、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2、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3、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4、中国药房15、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6、中国现代应用药学17、华西药学杂志[2]投稿须知作品内容来稿内容、字数不限,任何形式皆可,如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评论、论文、游记等。投稿作品必须出自原创,并且在中国期刊网首发,不得作假,一经发现,将取消作者的投稿资格,情节严重者,将在首页进行公布。投稿者若有抄袭、模仿他人作品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或者稿件内容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人格权的,由投稿者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作品发表要求:期刊网网站保留审稿、退稿和修改稿件的一切权力。期刊不接受含有下列内容之一的作品:1、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2、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3、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5、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6、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7、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8、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9、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版权要求1、所有作品无论是否发表,作者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享有著作权。2、所有投稿作品中国期刊网及其相关合作机构(包括网站、出版物、移动网络等),享有有使用权。

《中国当代医药》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卫生部主管,中国保健协会、当代创新(北京)医药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国家级医药卫生专业期刊,国内刊号CN11-5786/R,国际刊号ISSN1674—4721;本刊现为旬刊,每册定价20元人民币,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邮发代号2-515,国外发行代号M5169。 刊名:中国当代医药China Modern Medicine主办:中国保健协会;当代创新(北京)医药科学研究所周期:旬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674-4721CN:11-5786/R邮发代号:2-515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当代医药创刊时间:2008 设有专家论坛、论著、短篇论著、研究进展、实验研究(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药理与毒理、生物医药、药品鉴定、药物与临床、新药评价、麻醉与镇痛、医学检验、病理分析、影像与介入、中医中药、护理研究、医药教育、健康教育、个案报道、误诊误治、社区医疗、乡村卫生、不良反应监测、药物经济学、制剂与技术、制药装备、营养与保健、疾病防控、医疗器材、政策研究、法规与标准、产业研究、市场透视、卫生管理、医疗保障、药品监管、医院管理、企业管理、营销与服务、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科研管理、药事管理、设备管理、医药文化、医风医德、医药信息化、调查研究、工作探讨、医护论坛、封面报道、医药资讯、业界关注等。

中华医院感染管理杂志

因为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世界发生了变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是全国唯一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的专业学术期刊。办刊宗旨显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全国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在全国医院感染管理、消毒来菌、抗生系使用等工作中起导向作用。达到一是高学述水平,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二是普及性,指导医院感染管理,监控,提高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的整体水平。《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半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是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医院感染学学术性期刊,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系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STPCD

比较好投的医学类杂志有:

1、《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CN:44-1193/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半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实用医学杂志》以临床实用为基础,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主要报道全国各地各级临床医生及医学科研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实用性较强的临床经验、医学新技术、新动态等。

2、《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半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办刊宗旨显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全国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在全国医院感染管理、消毒来菌、抗生系使用等工作中起导向作用。

3、《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CN:61-1419/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国际眼科杂志》为一综合性眼科专业学术期刊,涵盖面广、信息量大;包括眼科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及相关学科研究论文。

4、《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半月刊)创刊于1989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的部级综合性医学科技期刊(旬刊),是中国科技优秀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CSCD期刊。

本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王陇德副部长担任名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主任张阳德教授担任主编,面向全国公开发行。

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以及医学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以及医学信息、动态方面的文章。设有论著、综述、临床研究、临床报道、学术交流、病例报告等专栏。

5、《按摩与康复医学》

《按摩与康复医学》:ISSN:1008-1879,是康复医学期刊中很热门,也很不错的一本期刊,半月刊,审稿周期短,出刊速度快。

《按摩与康复医学》创刊于1985年,曾用名《按摩与导引》,是由广东省中医药局主管,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主办的医学科技期刊。

如何订阅中华护理杂志

北京市朝阳区十里堡甘露西园1号楼315室《中华护理杂志》编辑部,邮编:100025。 这个是对的,寄过审稿费很多次。要邮局去汇款,以前都是30元,今年好像涨到50元吧

登陆,然后注册即可。

楼上施宁宁同学回答很好,在这里给想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同学们一些建议,通过施宁宁同学的介绍,相信大家都了解了这本杂志,其权威性,学术性,以及在护理专业晋升之路的不二之选,可这本杂志每期收录的稿件有限,全国何其多的作者想发这本杂志,甚至中介的介入也占据了一定份额,真正留给我们大众的版面少之又少,那么如何通过自己的写作技巧,自己投稿才能虎口夺食,占据一版之地呢?①自己的单位级别,三甲才可,②自己的学历,本科,硕士优先,③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是否符合所投杂志的收稿范围及要求④是否拥有课题,⑤其他作者的职称,科室以及所在单位。当然了,这些都是外在因素,文章本身还是需要很多注意的写作技巧,喜欢研究写作自投稿的同学们,请多多关注支持,纯手打,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互学共勉!

在官网的右上角。进入中华护理杂志官网后,在页面的右上角登录键,直接点击就可以了。《中华护理杂志》创刊于1954年5月1日,是中国创办最早、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护理学术期刊。本刊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护理学会主办,在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报道护理学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以及对护理临床有指导作用的护理理论研究。

  • 索引序列
  •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订阅
  • 中华医学杂志网上订阅
  •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封面
  • 中华医院感染管理杂志
  • 如何订阅中华护理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