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54

陈好好很好
首页 > 职称论文 > 与江南梅雨季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蔓陀花主

已采纳

一般在5月——6月表现为 潮湿 多雨

139 评论

美眉要加油

梅雨是一种自然的气候现象,于每年的6~7月在国内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由此此时正值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而得名“梅雨”。在梅雨季节里,空气湿度很大、气温高,导致衣物容易发霉,故而也有人称之为“霉雨”。梅雨季节顾名思义就是在梅子成熟的时候下雨,为什么叫没有呢,其实就是在梅子成熟的时候连续阴雨,有句话叫‘梅子黄时雨’,所以称为梅雨。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梅雨这种情况呢?这就和我们上学时候学的地理有一定的关系了,影响梅雨季节形成主要有暖湿气流影响。

天气湿度过高,太潮湿了,空气里水分大,人的身上都是黏糊糊的,再下一些小雨,人更不舒服,东西还容易发霉,梅雨季节多在南方发生,每年都是雨季的时候,湿度到达最高的时候。 就叫梅雨。梅雨季节来临,梅雨对农业生产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梅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一种具有规律性的雨季。梅雨对农业生产既有利,也有弊,是利与弊各半的自然降雨季节。

总之,梅雨季节的到来,不能说全是坏处,是弊端,也不可能全是好处。梅雨对农业生产,从客观事实是说,最有利益的一方面,又有灾害性的一面。若是没有梅雨,许多缺水地区的农业生产是无法进行,有了梅雨,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缺水少雨地区的干旱问题,保障了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粮食瓜果蔬菜的丰收。

梅雨对不同区域的农产品影响不同,尤其是在授粉期间的梅雨都农产品产量有极大影响。因此,个人认为梅雨弊大于利。当然,现在的农业已经不是完全靠天吃饭了。在梅雨期间,通过技术手段,做好管理。完全可以减少因为梅雨造成作物的病害或减产。

322 评论

张祝君1

到处都很潮湿,雨淅沥沥的下个不停,很多东西都发霉了

275 评论

Dark大先生

五、六月在我国台湾地区由冬季东北季风过渡到夏季西南季风的季节,就是俗称的梅雨季.此时,北来的冷气团与南来的暖气团常势均力敌,僵持不下,使得气流汇合的梅雨锋面,常呈现近似滞留的状态.锋面南侧,南来的暖湿空气在锋面区上升凝结成云,沿锋面呈现带状分布.当锋面来临时,常带来持续性的降雨.有时对流旺盛而发生豪雨,甚至导致洪水发生. 梅雨季的降水是很重要的水资源,特别是中南部地区冬春为乾季,梅雨可以纾解旱象.如果梅雨不显著或甚至消失,将可能出现乾旱问题. 梅雨名称由来已久,早在汉朝即有记载,古时候称为「黄梅雨」.其中,有很多记述和梅雨发生的时间有关:例如晋代有「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唐有「梅实迎时雨」,宋有「梅子黄时雨」,又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等等.由这些记载可以知道,梅雨是因为发生在梅子成熟时期而得名.另外,又因梅雨时期阴雨连绵,空气潮湿,物品容易发霉,所以明朝医学家李时珍有「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生黑霉也.」的说法,因此梅雨又有一个别名:「霉雨」. 梅雨在我国江淮地区甚至日本东南部,在每年6~7月常发生的一种连续降水的连阴雨天气的过程.梅雨期间集中了江淮地区全年降水量的40%以上,因而也被称为江淮地区的雨季.我国梅雨主要发生在湖北宜昌以东,北纬26°至北纬34°之间的江淮流域. 梅雨天气的主要特征是雨量特别丰沛,相对湿度大,日照时间短,地面风力小,降水多是连续性的.由于雨带的来回摆动,且多锋面气旋东移,梅雨期间常有雷阵雨,有时甚至有区域性的大雨、暴雨出现. 正常年份,每年6月中旬,从春季江南连阴雨转入江淮梅雨期,东亚环流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动,入梅前,高压脊位于亚洲西部或欧洲东部,而低压槽处于欧亚大陆两侧沿海地区,东亚上空有南北两支西风急流.入梅开始时,西风带槽脊出现一时“凌乱”状态,但不久即出现了较稳定梅雨期的长波型式,在东经130°~150°范围内出现鄂霍次克海高压,其两侧分别在东经100°和180°地区为两个稳定低槽,在乌拉尔山地区仍为阻塞高压控制.南支西风急流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北移,南亚上空出现东风,西南季风爆发.与此同时,不时有中高纬度的冷空气经河西或华北进入黄淮地区,冷空气与已北上的西南气流交汇,形成江淮地区至日本一带比较持久的锋带和阴雨天气.当梅雨锋形成后,从西向东移来的小波动使锋带上出现一些较小的气旋,气旋经过的地方雨量比较大.7月中旬以后,西风带再一次向北推移,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跳过北纬27°,地面锋面雨带北移到华北地区,梅雨结束,江淮地区进入盛夏季节. 江淮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梅雨季节雨量是否正常,直接影响到江淮流域的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江南农民流传有“黄梅无雨半年荒”之说.在各年之间,梅雨的长短、出现早晚、降水量的多少、雨带位置都不相同,这决定于亚洲大气活动中心的强度和位置以及季风的强弱,也就是决定于西风带、副热带和热带气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副热带高压的强度比较强,并且北移迅速,则会出现“少梅”或“空梅”,易造成干旱;反之,如梅雨期冷势力特强,使雨带仍停留在华南,则会造成晚梅或梅雨中断.因此,江淮地区发展生产,必须根据梅雨天气变化规律,既要疏通沟渠,以利排水,防洪排涝;又要注意保蓄水源,以便灌溉,预防干旱.

174 评论

小百合2011

是因为极地气团在某个地方和热带气团相遇了,所以就产生了梅雨季节。里边富含的科学道理就是冷空气和暖空气相遇就会形成这样的梅雨季节,而且在冷暖空气相遇的时候还可能会产生其他的天气环境,也可能会导致一些极端天气的发生。

279 评论

就叫小胖

特征:

梅雨季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亚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梅雨季节:

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我国长江中下游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

扩展资料

成因:

梅雨的形成是气旋或锋面在当地长期停滞的结果。每年五、六月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迅速加强,湿热的热带海洋气团和赤道气团就乘势扩张到我国南岭一带,与北来的、较冷的温带气团接触,形成锋面,在锋面上,不断产生气旋或低槽,这些气旋或低槽向东移动时,常常被我国沿海的高压挡住去路,因而行动迟缓,先后在东南丘陵、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南部长期滞留,使各地形成阴雨连绵的梅雨。

分布:

梅雨主要出现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国台湾、辽东半岛、朝鲜半岛的最南部、日本的中南部。世界同纬度的其他的地区没有梅雨。华南地区没有明显的梅雨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梅雨季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梅雨期

279 评论

ellalikesyou

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的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或称江淮流域)区域内往往有一段连续阴雨时段,它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是由北上的暖空气和冷空气交汇形成的降雨过程。这时,正是江南梅子成熟时期,故称“梅雨”。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生动地描绘了当地梅雨季节的自然景象。因为梅雨季节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因此也有称之为“霉雨”的。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 除了我国以外,朝鲜最南部、日本中南部也都有梅雨季节,但世界同纬度其它地区却没有,因此,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 我国梅雨区的范围,北起淮河,南至闽、赣、湘三省中部,大致在110°E以东的27—34°N之间。梅雨期长度以梅雨区中部最长,上海平均6月15日入梅,7月9日出梅,长25天。梅雨区南北界附近一般只有20天左右。但这是气候平均情况,每年可以相差很大。例如,入梅期迟早可以相差40天,出梅期可相差45天;最长梅雨期可以长达60天甚至更长,而有些年份甚至更长,而有些年份基本上没有梅雨,称为“空梅”。梅雨期雨量最多的年份要数1954年,该年梅雨期总雨量超过多年平均值的两倍以上。

316 评论

相关问答

  • 与江南烟雨愁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喜欢江南,自然也是忘不了那烟雨蒙蒙中的传说与故事。此时,已是三月,烟花不见,倒是春雨绵绵。每逢早晚,雾气升腾,细雨蒙蒙的轻纱欲遮,江南小镇的朦胧月色,犹如画中走

    shangbabayue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与江南之美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旅游

    little120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与江南梅雨季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一般在5月——6月表现为 潮湿 多雨

    陈好好很好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与青梅为聘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现今社会,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对于企业来说,人才选拔和培养已经成为最迫切的任务。因此,招聘到适合公司岗位的人才,已成为现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命题、新挑战。文中详

    冰心草堂123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与江南彝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历史: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

    霸气甫爷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