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ephine383
1、《〈燕山外史〉版本考》,载《中国古代小说研究》2008年总第3辑;2、《沈复粲鸣野山房藏书考略》,载《文献》2008年第4期;3、《海内孤本明刊〈新刻全像五鼠闹东京〉考》,载《文学遗产》2008年第5期;4、《清初岭南诗人龚章及其〈澹宁堂集〉》,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第3期;5、《方言与古代白话小说》,载《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6、《新见〈燕山外史〉清稿本考略》,载《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1期;7、《晚明七种争奇小说的作者与版本》,载《文学遗产》2007年第5期;8、《古代小说文献研究新课题》,载《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9、《古代小说珍稀史料知见录》,载《中正大学中文学术年刊》2007年第2期;10、《近代海上画家与通俗小说图像的绘制》,载《荣宝斋》2007年第3期;11、《应该重新评价马廉的学术史意义》,载《书品》2007年第1期;12、《晚清上海报馆与〈野叟曝言〉小说》,载《中国文学研究》2007总第9辑;13、《近代小说的研究现状与学术空间》,载《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14、《铅石印刷术与明清通俗小说的近代传播》,载《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15、《马廉的藏书及其小说研究》,载《国学研究》2006年总第17卷;16、《明末清初山阴藏书家祁理孙未刊诗稿》,载《历史文献》2006年总第10辑;17、《〈野叟曝言〉光绪壬午本为增补本考辨》,载《国学研究》2005第15辑;18、《魏秀仁〈花月痕〉小说引诗及本事新考》,载《文学评论》2005第5期;19、《稀见清代小说〈詅痴符〉考略》,载《文学遗产》2005年第6期;20、《新发现〈野叟曝言〉同治抄本考述》,载《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21、《清代小说家魏秀仁著述新考》,载《中国古代小说研究》2005创刊号22、《新发现明代中篇文言传奇小说〈巫山奇遇〉考略》,载《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3期;23、《清末上海地区的书局与晚清小说》,载《文学遗产》2004年第4期;24、《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的侦探小说期刊述略》,载《历史文献》2004年第8辑;25、《清代小说家杜纲新考》,载《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2期;26、《明凌蒙初刊刻评点〈世说新语〉考述》,载《上海师大学报》2004第5期;27、《清代后期上海地区印刷文化的输入与输出》,载《中华文史论丛》2003年总第73辑;28、《〈工商业尺牍偶存〉所录鸳鸯蝴蝶派作家史料辑考》,载《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2期;29、《晚清扬州吴引孙测海楼及其所藏通俗小说考》,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30、《〈松荫庵漫录〉与〈申报〉所载晚清文言小说》,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31、《〈续同人集〉所录钱大昕遗文佚诗》,《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2002第3期;32、《明邓志谟“争奇小说”探源》,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第2期;33、《小说征文与晚清小说观念的演进》,载《文学评论》2001年第6期;34、《明凌蒙初尺牍真迹考释》,载《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35、《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与传播方式》,载《复旦学报》2001年第1期;36、《不断拓展古代小说研究新视野》(合作),载《学术月刊》2001年第5期;37、《从〈申报〉所刊三则小说征文启事看晚清小说观念的演进》,载《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38、《晚清上海崇明黄超曾所辑日本汉诗集〈同文集〉》,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第3期;39、《档案所见1906上海地区的书局》,载《档案与史学》2001年第6期;40、《古代小说租赁业漫话》,载《文史知识》2001年第5期。41、《〈申报〉所载〈祭蒲柳泉先生记〉》,《蒲松龄研究》2001年第1期;42、《晚清上海五彩石印考》,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43、《南北书肆与古代通俗小说》,载《国学研究》2000年总第7辑;44、《古代通俗小说书目论略》,载《文学遗产》2000年第6期;45、《道教女性崇拜与明清艳情小说的女性主题》,载《中国小说论丛》(韩国)2000年第12辑;46、《晚清上海书坊东璧山房与〈今古奇闻〉小说》,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3期;47、《稗官说》,载《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48、《徐兆玮与〈黄车掌录〉》,载《文学遗产》1999年第2期;49、《唐传奇文体考辨》(合作),载《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50、《佛教俗讲转变伎艺与宋元说话》,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51、《周越然及其藏书考略》,载《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4期;52、《周越然与明清小说》,载《浙江学刊》1998年第2期;53、《〈欢喜冤家〉对〈钟情丽集〉〈寻芳雅集〉的辑采》,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54、《道教房中观与明清小说的性描写》,载《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3期;55、《明清艳情小说结局模式的宗教分析》,载《中州学刊》1997年第4期;56、《陆容与明代拟话本小说》,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57、《敦煌论议考》(合作),载《中国古籍研究》1996年创刊号;58、《勉铃新考》,载《文献》1996年第1期;59、《〈欢喜冤家〉与〈杜新书〉》,载《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第2期;60、《唐表演伎艺“讹语影带”考》,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gaga1001mary
1.〈旧民生主义不具有民粹主义的色彩〉,9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2.〈太平天国时期的湖南团练〉,12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3.〈孙中山“毕其功于一役”思想再评价〉, 8千字,《贵州社会科学》,1986年第8期。4.〈旧民生主义与民粹主义之比较〉,10千字,《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5.〈论清末统治集团内部的立宪派〉,12千字,《江汉论坛》,1987年第9期。6.〈清末预备立宪动因新探〉,13千字,《求索》,1987年第6期。7.〈重评《钦定宪法大纲》〉, 8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8.〈关于清末预备立宪几个问题的商榷〉,13千字,《史学月刊》,1988年第1期。9.〈一八四七年湘桂边境瑶民起义述论〉,《吉首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10.〈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探索〉,18千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11.〈文化保守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18千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12.〈梁漱溟与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15千字,《求索》,1989年第4期。13.〈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论析〉,《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14.〈梁漱溟与阳明学〉,15千字,《孔子研究》,1990年第2期。15.〈自卑与自大:两种不健全的文化心态〉,12千字,《中州学刊》,1991年第1期。16.〈论胡适对中国文化出路的选择〉,18千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6 期。17.〈“古今之别”与“中外之异”——五四东西文化论争反思之一〉,13千字,《江汉论坛》 ,1992年1期。18.〈梁漱溟与五四时期反科学主义思潮〉,18千字,《东方文化》,1992年第1期。19.〈“评判的态度”与“同情的理解”——论胡适与梁漱溟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 12千字,1〈3千字,《中州学刊》,1992年2期。20.〈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18千字,《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2期。21.〈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论五四时期梁漱溟与胡适的中西文化之争〉,15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1年第4期。22.〈“五四”是全盘性的反传统运动吗? 〉,15千字,《求索》,1992年第4期。23.〈梁漱溟新儒学思想研究〉,18千字,《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4期。24.〈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50千字,《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25.〈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15千字,《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三联书店,1993年。26.〈论“东方文化派”〉 ,18千字,《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4期。27.〈中国向何处去——30年代张君励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出路的选择〉,15千字,《新儒家评论》第二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995年。28.〈现代新儒学的历史考察〉,25千字《二十世纪中华学案·哲学卷导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29. 〈1840—1914年中国启蒙思潮的历史考察〉,15千字,《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30.〈不应被忽视的思想家——包世臣思想简论〉,15千字,《近代史研究所青年论坛》2000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31.〈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论纲〉,26千字,(韩国)《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32.〈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中国思想界〉,48千字,(韩国)《东北亚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33.〈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20千字,《浙江学刊》,2002年第4期。34.〈论民国西学传播的特点〉,11千字,《中州学刊》,2002年第4期。35.〈张君劢与西化思潮〉,11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36.〈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13千字,《求索》,2003年第2期。37.〈张君劢与1949年中华民国宪法〉,14千字,《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38.〈再评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15千字,《湖南师大学报》,2003年第4期。39.〈张君劢与现代新儒学〉,11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40.〈重评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12千字,《史学月刊》,2003第4期。41.〈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论略〉,5千字,《新哲学》,2003年第1期。42.〈包世臣与道咸年间的经世思潮〉,450千字,(韩国)《东北亚文化研究》,2003第5期。43.〈张君劢论儒家思想与中国现代化〉,10千字,《孔子研究》,2004年第1期。44.〈张君劢新儒学思想的发展历程〉,10千字,《中州学刊》,2004年第1期。45.〈梁漱溟与西化思潮〉,9千字,《求索》,2004年第3期。46.,1930年代的“全盘西化”与“本位文化”之争〉,12千字,《湖南师大学报》,2004年第3期。47.〈论张君劢对现代中国学术的贡献〉,10千字,《浙江学刊》,2004年第3期。48.〈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保守与激进〉,6千字,《中州学刊》,2004年第3期。49.〈国家.社会与个人——张君劢政治思想的演变〉,12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50.〈一战与战后(1918—1927)中国文化思潮的变动〉,15千字,《淮阴师范学院》,2004年第4期。51.〈国民党训政制度对孙中山训政理论的继承与背离〉,12千字,《史学月刊》,2004年第9期。52.〈辩证看待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保守与激进〉,5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月8日“历史学”。;53.〈如何深化近代湖湘文化研究〉,5千字,《光明日报》,2004年3月9日“史学版”。54.〈“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斗争——以泰戈尔访华为中心〉,5千字,《光明日报》,2004年6月8日“史学版”。55.〈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三个误区〉,5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0月21日“历史学”。56.〈论国民党的训政制度与孙中山训政理论的关系〉,15千字,《第七届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国立国父纪念馆,2004年9月版。57.〈重评学衡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评〉,15千字,《广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58.〈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5千字,《吉首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59.〈论民国时期的东学西传〉,15千字,《吉首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60.〈张君劢与抗战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20千字,《绥化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61.〈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13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62.〈西化思潮的历史考察〉,16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63.〈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15千字,《求索》,2005年第1期。64.〈论包世臣在嘉道经世思潮中的历史地位〉,40千字《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第1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会,2005年。65.〈九一八事变后张君劢新儒学思想的发展〉,15千字,《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66.〈梁启超晚年的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及其疏离〉,13千字,《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67.〈论张君劢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30千字,(韩国)《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5期。68.〈泰戈尔访华与五四时期的思想斗争〉,15千字,《2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69.〈论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15千字,《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1期。70.〈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50千字,《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第2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71.〈论晚清爱国主义的三个特点〉,5千字,《光明日报》,2005年11月25日“史学版”。72.〈关于民国乡村建设的几个问题〉,15千字,《史学月刊》,2006年第2期。73.〈九一八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动——以“新年的梦想”为中心的考察〉,13千字,《吉首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74.〈抗战时期钱穆复兴中国文化的思想及评价〉,13千字,《齐鲁学刊》,2006年第2期。75.〈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11千字,(《光明日报》,2006年3月28日“史学版”。76.〈“九一八”后的民主宪政运动〉,12千字,《求索》,2006年第3期。77.〈“九一八”后的民族复兴思潮〉,15千字,《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78.〈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及其他〉,6千字,《史学月刊》,2006年第6期。79.〈谋求儒学的现代转换——梁漱溟与现代中国学术〉,15千字,《孔子研究》,2006年第3期。80.〈民国思想史的几个特点〉,9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81.〈胡适是“全盘西化论者”?〉,18千字,《浙江学刊》,2006年第4期。82.〈包世臣与嘉道年间的学风转变〉,15千字,《安徽史学》,2006年第4期。83.〈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5千字,《光明日报》,2006年9月18日“史学版”。84.〈梁漱溟与马克思主义〉,20千字,《湖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85.〈晚清思想家“振兴中华”使命感的历史考察〉,13千字,《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1期。86.〈西学传播: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桥梁〉,6千字,《河北学刊》,2006年第6期。87.〈马一浮新儒学思想研探〉,2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冬之卷。88.〈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形成〉,20千字,《浙江学刊》,2007年第1期。89.〈包世臣与嘉道时期的禁烟和抗英斗争〉,13千字,《安徽史学》,2007年第2期。90.〈30年代思想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争论〉,18千字,《求索》,2007年第3期。91.〈民国乡村建设之“公共卫生”研究〉,9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92.〈盘点中国近代思想史·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内容〉,9千字,《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93.〈盘点中国近代思想史·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开端〉,10千字,《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94.〈论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对学衡派的影响〉,18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07夏之卷。95.〈论“东方文化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30千字,(韩国)《中国史研究》第47辑,2007年4月。96.〈论东方文化派〉,30千字,《近代文化研究》第一辑,2007年6月。97.〈嘉道经世思潮与晚清社会转型〉,45千字,《中国近代思想研究集刊》第3集,2007年6月。98.〈中国近代思想史开端之我见〉,5千字,《光明日报》,2007年8月26日“史学版”。99.〈要加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之互动关系的研究〉,5千字,《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5期。100.〈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形成〉,30千字,《中国近代思想研究集刊》第4集,2007年9月。101.〈嘉道经世思潮与晚清思想的近代转型〉,16千字,《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102.〈张君劢与1923年的人生观论战〉,12千字,《传记文学》,2007年第11期。103.〈辩证审视中国传统思想的近代转型〉,12千字,《光明日报》,2007年11月30日“史学版”。104.〈嘉道经世思潮与晚清社会的近代转型〉,16千字,《史学月刊》,2008年第1期。105.〈张治中与抗战初期的湖南教育〉,10千字,《教育史研究》,2008年第1期。106.〈五四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及其特点〉,24千字,《四川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107.〈张君劢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演变〉,20千字,《浙江学刊》,2008年第2期。108.〈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自由主义〉,12千字,《光明日报》,2008年5月10日“史学版”。109.〈30年代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25千字,《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3期。110.〈盘点中国近代思想史——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方法〉,9千字,《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111.〈“五四”前后的民族主义与三大思潮之互动〉,18千字,《学术研究》,2008年第7期。112.〈包世臣的文论.诗论和文学成就〉,15千字,《安徽史学》,2008年第4期。113.〈《瀛环志略》与《海国图志》之比较〉,14千字,《晋阳学刊》,2008年第6期。114.〈1949年后留在大陆的现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之关系初探〉,15千字,《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6期。115.〈中国知识界对国联处理九一八事变的不同反应——以胡适.罗隆基和胡愈之为例的考察〉,25千字,《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1期。116.〈从徐继畲看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与卖国〉,10千字,《晋阳学刊》,2009年第2期。。117.〈论苏联“一五计划”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影响〉,25千字,《世界历史》,2009年第2期。118.〈继承五四.超越五四——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12千字,《光明日报》,2009年4月28日“史学版”。119.〈论包世臣的吏治思想〉,15千字,《安徽史学》,2009年第3期。120.〈论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苏俄热〉,45千字,(韩国)《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1期。121.<论“民生主义”的内容及其当代意义>,13千字,《学术研究》,2009年第7期。122.<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历史分期>,5千字,《光明日报》,2009年8月18日“史学版”。123.〈改造与五四社会主义之传入>,18千字,《求是学刊》,2009年第3期。124.<理性民族主义——九一八事变后的〈大公报〉>,20千字,《浙江学刊》,2009年第4期。125.<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15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126.<九一八事变后费希特民族主义思想的系统传入与影响>,30千字,《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6期。127.<张君劢对西学传播的贡献>,15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夏之卷。128.<论清代嘉道时期的湖湘经世派>,5千字,《光明日报》2010年7月27日“史学版”。129.<新路:批判国民党一党独裁的第一刊>,25千字,《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130.<新世纪以来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5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秋之卷。131.<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及其过程>,18千字,《华东师大学报》,2010年第5期。132.<关于近代史上激进与保守的对话>,10千字,《中华读书报》2010年9月27日。133.<中国近代社会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15千字,《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1期。134.<论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的几个特点>,5千字,《光明日报》2010年12月14日“史学版”。135.<报刊与民国思想史研究>,18千字,《史学月刊》,2011年第2期。136.<中西与新旧之间:中国近代史上的保守与激进>,15千字,《学术研究》,2011年第1期。137.<论国民观在清末的兴起>,15千字,《学术界》,2011年第6期。138.<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知识界的思考>,15千字,《浙江学刊》,2011年第4期。139.<论九一八后文化民族主义思潮>,15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140.<国民观:从臣民观到公民观的桥梁>,15千字,《晋阳学刊》,2011年第5期。141.<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15千字,《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0期。142.<论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作用>,15千字,《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第10期。143.<论五四时期的世界主义>,18千字,《吉大学报》,2011年第6期。144.<欧战后中国知识界对建立国际联盟的思考---以《太平洋》杂志为中心的考察>,18千字,《安徽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145.<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及其理论构建>,18千字,《近代史研究》(英文版),2012年第2期。146.<论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主义思潮>,5千字,《光明日报》2012年12月28日“史学版”。
一转眼这学期就要过去了,我的国学选修课也到了最后阶段。作为一名理工类专业的学生,选修课给我提供了更多接触文学和一些文科生的机会。在这学期的国学课中,陆老师分块给
我觉得这篇高考作文不仅说出了很多的人生哲理,同时也可以看出这位小作者的思想非常的丰富,他的文学功底非常的强,所以才会被得到这么大的好评。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漫长的岁月为她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字骨,画魂,音容,文气,诗节,镌刻下了五千年历史的兴颓变迁,凝炼成了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铸就了永
1、《〈燕山外史〉版本考》,载《中国古代小说研究》2008年总第3辑;2、《沈复粲鸣野山房藏书考略》,载《文献》2008年第4期;3、《海内孤本明刊〈新刻全像五
经典诵读进校园,滋兰树蕙育新人 摘要:文章基于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就新形势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校园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等课题,作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