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n黄月月
1、和面,有筋道的挂面一定要头天晚上和面,和面时要加点盐10斤面粉一汤勺,温度高时多加一点,温度低时少加一点。
2、切面,和好的面放至第二天清晨才开始切面,注意不是用刀切而是用碟子切。圆碟在面团上旋转,将面切成粗长条状放如盆中,每放一层撒点面粉防止粘连。
3、盘条,将粗条状的面条拉成细面,注意保证粗细一致。然后成“∞”字缠绕在两根棍子上,将缠好的面放入醒面箱。
4、醒面,醒面就是将缠好的面放置不动,一般在5-6个小时。
5、拉面,醒过的面并没有完全干,有超好的弹性,这时将面挂到室外太阳下从上至下拉面,可以拉得细如发丝哦。
6、晒面,阳光均匀的撒在拉过的面上,2、3个小时就会晒干。
7、收面,将晒干的面收起来,扎好,存放在箱子里。哈哈,原生态,纯手工的挂面存放一年都不会坏哦。
扩展资料:
手工挂面是一种传统的中国面食,是以小麦粉添加盐、碱、水经手工拉制悬挂干燥后切制成一定长度的干面条。
开水煮两三分钟即熟,适合速食。可以打卤子吃、夏天可以过熟之后捞出来过凉水做凉面、也可以过凉水之后做麻辣面等等。
唐代,中国人就已经在食用这种“快餐”。专门从事敦煌饮食研究的高启安博士说:“检阅敦煌文献发现,远在唐代就出现了挂面,当时叫做‘须面’”。过去,学术界一直认为成书于元代的《饮膳正要》所记的“挂面”,是中国有关挂面的最早记载。
而在敦煌文书中不止一次出现“须面”,并被装入礼盒送人。如当时敦煌的一户人家将“须面”用作了婚俗中的聘礼。
今日中国仍有地方将挂面称作“龙须面”。 相传古时,军卒和百姓不分酷暑严寒日夜苦干,家人为使亲人能吃上面条,便把擀好切细的面条挂在竹竿上晒干捆把,让亲人在劳动之余,下锅煮熟,入酸汤食之。被誉为上等慰劳饭食。
后来有人将晒面条改进为手工挂面,在酸汤中加入“漂稍”(鸡蛋煎饼、嫩韭菜、白菜心切碎即成),就成了如今在民间及宴会上广为流传的酸汤挂面。
参考资料:手工挂面_百度百科
李哈尼尼
1、和面,春秋两季每公斤面粉放食盐50克左右,夏季放60克左右。冬季放30-40克,食盐先溶解成盐水后再和进面中。和面时,不能和得过硬或过软,要反复用力揉和。直至不粘手,不粘盆为止。
2、醒面,将和好的面进行放置20分钟;
3、盘条,将和好的面团放在平整的桌面上,用快刀将面团划割成直径3厘米左右的圆形长条。连续划割,中途不能停断,随之用手来回反复捻搓成直径1-2厘米的圆条。再将其层层盘入盆中,接着放入食油(每公斤放10克),以防条与条之间相互粘边。切不可用面粉替代食油,否则挂面会显得粗糙。
将粗条状的面条拉成细面,注意保证粗细一致,将缠好的面放入醒面箱。
4、绕条,把两根65厘米长、一指粗的竹扦固定好。将盘好的面交叉地缠绕在竹扦上。至竹扦绕满为止。扦与扦之间的距离为35厘米。绕条时用力要均匀。自然有序,最好一气绕成。一般情况下,1分钟可绕满两根竹扦。每两根竹扦可绕面条3公斤左右。
5、二次醒面二十分钟后开始拉条,拉制时要平均用力向外慢慢伸张,拉到80厘米左右时;醒过的面并没有完全干,有超好的弹性,这时将面挂到室外太阳下从上至下拉面,可以拉得细如发丝。然后在阳光均匀处晾晒2-3个小时。
6、三次醒面三十分钟后上杆,将面条从发酵槽中取出,放置高为2米的架子上;并二次拉长,将面从架子上垂直下拉至米长,进行晾晒;
7、下杆,晒干后小心收起然后切段,然后包装,根据要的规格进行裁切,包装完成即可。
karenhoney
第一章 原料、辅料及面质改良剂第一节 原料品种1一、小麦粉1二、玉米粉13三、荞麦粉20四、绿豆粉30第二节 水、盐、碱33一、水33二、食盐37三、食碱38第三节 淀粉及变性淀粉41一、淀粉41二、变性淀粉43第四节 面质改良剂48一、增筋剂48二、增白剂53三、乳化剂55四、磷酸盐59五、着色剂60六、增稠剂65第二章 挂面生产技术第一节 挂面的特点、配方71第二节 挂面的品种72一、细条挂面73二、普通挂面73三、宽带挂面74第三节 挂面的生产工艺及其设备75一、原料输送75二、和面76三、熟化88四、轧片93五、切条98六、烘干102七、切断114八、挂面计量和包装118九、挂面的包装119十、面头的处理119十一、挂面生产中的能耗121第三章 杂粮挂面生产技术第一节 杂粮挂面生产工艺124一、荞麦挂面125二、燕麦挂面132三、青稞挂面136四、玉米挂面137五、薏苡挂面140六、黑豆挂面144七、黑米挂面146八、魔芋挂面150九、大豆挂面153十、山药挂面154十一、甘薯挂面156十二、葛根挂面159十三、小米挂面161十四、高粱挂面163十五、绿豆挂面165十六、籽粒苋挂面165第二节 杂粮挂面生产过程中常遇的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法166一、和面167二、酥面167第四章 特种挂面生产技术第一节 蔬菜挂面169一、蔬菜挂面配方和生产工艺169二、蔬菜挂面常遇的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法173第二节 营养强化挂面174一、添加营养剂的挂面174二、添加营养辅料的挂面176三、营养强化挂面生产过程中常遇的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法180第三节 异型挂面181一、龙须面181二、火锅面182三、空心挂面183四、蝴蝶面185五、半湿面185第五章 特殊人群挂面生产技术一、产妇营养挂面187二、儿童营养挂面188三、老年人挂面189四、肥胖症患者挂面189五、糖尿病患者挂面190第六章 挂面的品质检验和贮藏一、挂面短期贮藏192二、挂面中长期贮藏193三、挂面品质检验195参考文献
呀哟哇啦
日本饮食文化琐谈摘要日本的餐饮业比较发达,除日本自有的传统料理外,中国料理、韩国料理、法国料理、意大利料理等在日本也很多见。这种饮食文化体现了日水民族的双重性格,既喜欢追求新事物并加以吸收,又坚持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关键词料理;寿司;天然感;健康日本的饮食文化,很能体现日本民族的双重性格。一方面善于追求新事物、新观念、喜好模仿,并能巧妙地将他人的东西有机地调合、吸收,变为己有、为己所用。另一方面又顽固地坚持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民族意识等,小心翼翼地提防着被外来文化所同化,排斥性地选择与本民族文化不相冲突的、并可以完善自己的东西,日本饮食文化中对外国料理的态度就显露了这一点。,一、外国料理在日本在日本各自家庭里最为普及的外国料理是:煎荷包蛋、汉堡牛肉饼、咖哩饭、意大利细挂面等。喜欢牛排的人也很多,但由于牛肉价格昂贵,不能说是日常料理。(由于日本养牛需要特别的精饲料,所以烤肉味道鲜美,但价格特别昂贵。)在日本较普及的外国料理有以下几种:中国料理、韩国料理、法国料理、意大利料理、印度料理、巴西料理。由此可见,不用出国远游,在日本就可以品尝到世界各国的正宗风味。尤其是在大城市里,集中了世界各国的风味餐厅。·多种美食杂志上也满载着意大利、法国、中国、非州、阿拉伯、俄罗斯、南美洲等世界各地风味餐厅的信息。最早进入日本,并且赢得了日本人的喜爱的是中餐,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尤其是中日恢复邦交之后,中餐的影响愈来愈大。因公出差或旅游去中国体验过正宗中餐风味的人,又推动了日本的中式餐厅日益向正宗口味看齐。现在,单纯用“中式餐厅”一句话己经很难概括日本饮食行业的这一巨大体系。因为它下面又可分为跟北京餐厅协作经营的正宗北京烤鸭店,聘请香港一流厨师掌勺的鸿式餐厅,专营饮茶、点心的茶楼,台湾小吃店、客家餐厅、药膳餐厅等多种分支。当今,咖哩饭、意大利式细面条、神面、麻婆豆腐等东西方食品按照日本人的口味进行了改造,并且,制成了种种方便食品,成为家常菜谱中不可缺少的食品。二、日本料理日本料理是在日本列岛诞生发展起来的有其日本独特风味的菜肴。现在,日本料理正在世界不少地方走红。四喜饭(寿司)、天妇罗、鸡素烧、烧鸡肉串,成了代表性的日本料理的品种,甚至,日语的发音也原封不动地出现在英语的菜单上。日本菜的一大特点就是保持新鲜鱼介类原味,含热量低,营养平衡,并且餐具与摆盘都十分讲究。具有日本的饭菜是用眼睛欣赏的饭菜特点。向时,日本饭菜引起了经济发达国家那些苦于过分肥胖和被血液循环器官疾病纠缠的“美食家们”的关注,许多日本人也因此而陶醉。日本除了米饭、汁、香食之外,还有垫席菜、生鱼片、烧烤食品、油炸食品、炖菜、拌凉菜、醋拌凉菜(鱼肉、蔬菜相拌)等。这些料理在保持材料原味的基础上,用酱油、洒、醋、沙糖等进行调味。但调味不能太浓。外国人所喜欢的日本料理有寿司、油炸大虾、鸡素烧等。在以米为原料的日本烹调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寿司”了。“寿司”一词的词源是寿(在日语中与醋为同一读音),也就是说“寿司”原是一种把鱼和贝类加盐发酵后带酸味的保存食品。后来为促进发酵又加入米饭,有些地方习惯把鱼和米饭一起腌渍并发酵后做成寿司,如滋贺县的“鱼即鱼寿司”等。由原来的保存食品发展到今天一般吃的那种不发酵的寿司是在江户、大坂等城市形成的。17世纪左右,在米饭中拌上醋、盐、砂糖做成寿司,例如,放上鱼介类捏成的“握寿司”,用紫菜卷成的“卷寿司”,还有用鱼介类、鸡蛋、蔬菜点缀的“散寿司”等等。其中的“散寿司”即美观又有营养。今天,无论什么季节,人们经常在家中制作“散寿司”。特别是在每年3月3日的“女孩节”、“散寿司”是不可缺少的佳肴。在这一天,人们摆上偶人娃娃,并备上用米或曲霉做的甜洒,家人一起吃“散寿司”,文蛤汤及贝肉和葱拌成的凉菜等。油炸大虾,是把鱼介类,蔬菜类裹在稀释的面糊里用油炸的食品。鸡素烧虽说不是日本传统料理,但在19世纪后半期已得到了普及。把牛肉切成薄片与蔬菜等一起烹调,主要用酱油和砂糖调味。日本人喜庆之事时吃的料理有红饭和用鳃烤的带头尾的烤鱼。红饭即是在糯米里加入小豆蒸出的米饭。小豆的颜色贴在米上就成为红饭了。红色象征着火和太阳,是由历史缘起的美好吉祥颜色。鳃的日语发音与可喜可贺相同,颜色也是被看成红色缘起的美好良色的鱼。在庆祝的宴席上,从头到尾都是完整的形状。这意味着以完整的形象祝福着人类。当今的日本人在追求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正在逐渐改变着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例如:做为消遣之一的手工制作爱好,都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民众基础。“男子汉不下厨房”的观念开始淡薄,男人们羞于独自一人去市场买菜的状况渐渐消失了。七十年代后期“男子汉的烹调手艺开始走向高潮”。三、酒与饮料日本酒是由米制作而成的酿造酒。全国各地都能生产,有好水好米的地方称为名酒产地。其中兵库县的滩、京都的伏见、广岛的西条等地是闻名的日本酒产地。日本的啤酒几乎都是国产的,深受人们的喜爱。但喝威士忌和葡萄酒的人也相当多。这些酒除了国产之外,多数从外国引进。还有白兰地、茅台酒、伏特加等也是由外国引进的。日本酒的生产量据1985年统计为每年698万公升,消费量是724万公升。其中啤酒为65%,日本酒为18%,白酒为8%。在饮酒方面,日本人习惯适可而止,酒杯干了,只要说一声“已经可以了”。主客双方就不在饮了。日本人不讲究请客。他们盛行的是“打平”。就是喝完之后共同分摊酒钱。这是日本人喝酒的常见方式。在饮料方面最大众化的是绿茶。茶质在原料的使用上大致可分为玉露(上等茶)、煎茶、番茶。玉露用不太热的水沏。煎茶、番茶要使用高温水。还有把玉露级的优质茶磨成粉状注入水不过滤直接喝的抹茶。咖啡也受到日本人的广泛喜好。爱喝咖啡的人,喜欢买咖啡豆在自家调整着喝,也有常在咖啡店喝的。出现方便咖啡后家庭喝咖啡的习惯得以增多。红茶也广泛地得到了普及,各种名牌受到青睐。苏丹可乐果在80年代前半叶也得到了普及。最近除了罐装咖啡之外,各种体育保健饮料、果汁、乌龙茶等都以成为品类繁多的罐装饮料。现在日本每年大约销售150亿听罐装饮料。其中大约80%为自动售物机销售的。四、饮食与健康日本人的平均寿命自1984年就一直高居世界首位。男性平均寿命达到了岁,女性高达岁。现在65岁以上的人口己经占人口的14%,完全进入了高龄的社会。这一现象标明饮食质量是起到了一定性的作用的。饮食质量的提高改变了日本人的体格和体形。以年满20岁的成年人平均身高和体重为基准来观察,1949年男性身高为厘米,体重55公斤。女性身高巧厘米,体重公斤。而1993年的统计结果是男性身高达到了厘米,体重公斤。女性身高为厘米,体重公斤。44年的时间里男性身高增加了厘米,女性增加了厘米。在体形上,男性的身高和腿长的比例1983年为。虽说变化微乎其微。但也证明了日本人开始摆脱“身长腿短”的传统形象了。女性的身高也有所增加,但体重几乎没有变化,不管是年轻的男性还是女性都日益变得细瘦苗条,接近欧美人的体形了。这是由于战后日本人的饮食生活发生了从数量到质量上的转变。卫生和营养状况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肉类、鱼类的摄取量比过去大大增加。所有蛋白质中动物性蛋白质的摄取量三十年代是,1984上升到493%。这就出现了身体内部摄取了过多的蛋白质和糖分。同时又出现了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不足,再加上摄取过多的高热量食品、运动不足、单独进食机会增加以及平均寿命的上升等种种原因。成人病也开始不断增加,中年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者相当多,而且成人病的患者的年龄也在不断地向下推移。小学里肥肥胖胖的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在七十年代社会上就出现了健康热。绿色食品、天然食品的市场需求日益高涨,健康食品和功能性食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强化了的铁质和钙质的牛奶、饼干以及含有纤维质的饮料、维生素水果糖等,在任何一家便利店的货架上都很容易找到。低热量食品深受糖尿病患者和刻意减肥的女士的欢迎。由此可见,日本人也摆脱着自我中心主义的饮食生活样式,开始立足于全球,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平心静气地考虑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能称为富裕生活。参考文献[1]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能力开发室·[J]日本:1998[2]松下幸之助·关于日本和日本人[M]
fenny80231
不是,挂面起源于唐朝!补充答案:“挂面”出自敦煌唐朝时称“须面” 中国人喜欢吃面,尤其在北方,方便面、挂面等大行其道。新的研究表明,远在唐代,中国人就已经在食用这种“快餐”。专门从事敦煌饮食研究的高启安博士说:“检阅敦煌文献发现,远在唐代就出现了挂面,当时叫做‘须面’。” 过去,学术界一直认为成书于元代的《饮膳正要》所记的“挂面”,是中国有关挂面的最早记载。而在敦煌文书中不止一次出现“须面”,并被装入礼盒送人。如当时敦煌的一户人家将“须面”用作了婚俗中的聘礼。今日中国仍有地方将挂面称作“龙须面”。参考资料:
yk小康哥
中国文论传统及其现代命运 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体系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特征密切相关。可以说,作为文学观念之理论化形态的文论话语乃是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直接体现。具体言之,与古代士人“社会导师”的文化认同直接相关,形成了儒家工具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与古代士人维护个体精神自由与超越意识直接相关,形成了以道家、佛释之学为思想依托的审美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与士大夫诗文酬唱的文人情趣直接相关,形成了以文本分析为核心的诗文评话语系统。 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系统 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系统,是中国古代居于主导地位或者官方意识形态地位的文论话语。就其产生的动因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西周文化之遗存。我们知道,西周是政文合一的社会,文化系统与政治系统密不可分,国家意识形态直接表现为政治的与文化的制度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所以,诗歌在西周时期乃是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系统与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尊崇的。 就现存《诗经》作品来看,西周诗歌的功能首先是沟通人与神的关系,那些以祭祀上帝、山川日月之神以及祖先神灵为目的的颂诗和部分“大雅”之作就属于这类作品。其意识形态功能在于:向天下诸侯证明周人统治的合法性,向周人证明贵族等级制的合法性。对神的祭祀从来都是一种特权,因此,祭祀活动本身就已经具有意识形态功能了。西周诗歌的第二个重要功能是沟通君臣关系。这里又分为“美”、“刺”两个部分。“美”是臣下对君主的肯定性评价;“刺”是臣下对君主的批评与规谏。根据郑玄《六艺论》和《毛诗序》等汉儒的记载我们知道,西周时期之所以采用诗歌的形式来沟通君臣关系,主要是因为这种形式比较委婉文雅,便于言说与倾听。现在看来,这大约是贵族社会一种言说的特殊方式或权力——可以“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根据《诗经》可以知道,在西周后期,诗的这种功能得到了十分充分的实现。对于诗歌这种功能,我们可以理解为国家意识形态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十分清楚,西周时期诗歌的这两种主要功能都是意识形态性质的。这意味着,西周诗歌本来就是彼时国家意识形态的话语形式。这对于以继承和弘扬西周礼乐文化为天职的儒家思想家来说自然会产生莫大的影响——在他们看来,诗歌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就像母鸡有下蛋的功能一样是天经地义的。 促成儒家工具主义文论观形成的另一个主要动因则是儒家士人的身份认同。儒家士人作为一个知识群体, 自产生之日起就是以“克己复礼”——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达到改造社会的政治目的为最高任务的。他们的一切话语建构与阐释活动无不以这一目的为核心。对诗歌的阐释自然也不例外。从现存的《论语》、《孟子》、《荀子》和被定名为《孔子诗论》的楚简等涉及诗歌的论述来看,先秦儒家已经在诗歌阐释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工具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从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到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说,再到荀子的“诗言是,其志也”之说,都不离“克己复礼”之宗旨。 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从产生之日起就成为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主流,其影响至为深远。汉代是儒家知识群体擎着儒学大旗与统治集团讨价还价、形成“共谋关系”,从而建立起新型官方意识形态的关键时期。所谓经学,实际上乃是统治集团与知识阶层在政治上终于形成联盟关系的话语表征,是知识阶层进入权力系统的意识形态保证,也是权力集团获得合法性的直接产物。经学是政治权力正式承认知识阶层话语之权威性的标志,是“势”对“道”的妥协;经学也是知识阶层话语压制了其固有的乌托邦精神之后的结果,是“道”向“势”的让步。因此,经学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它最终确定了中国主流文化始终在政治与知识之紧密联系中发展的基本格局,从而也决定了这种文化始终不能获得纯粹的知识形态而向自然领域拓展的命运。 在经学语境中的文论话语自然是彻底的工具主义的。从《毛诗序》和郑玄的《诗谱序》、《六艺论》等文论话语来看,在汉儒的心目中,诗歌直接就是一种规范君权、教化百姓的政治工具。诗歌存在的合法性依据不能在个体情感世界中去寻找,而必须在人伦关系,特别是君臣关系中去寻找。汉儒说诗,非美即刺。无论美或刺,都是一种具有明显政治性的话语建构,是对儒家给出的价值秩序的维护与阐扬。汉代《诗》学四家,无论存在怎样的差异,其主旨都是用工具主义的眼光来解说《诗经》作品,其目的都是借助于对古代诗歌的解说来实施对现实君主的约束与引导。总之,是出于现实的政治策略。手段是文化的,目的是政治的——这就是经学语境中文论话语的根本特征。 隋唐之时,儒家工具主义文论大体上继承了汉儒传统。但由于诗文自身的发展,文论话语也相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经过了魏晋六朝的诗文创作大繁荣局面之后,儒家文论家所面临的问题早已不再是如何阐释已有的诗文作品,而是如何创作新的作品。因此,隋唐儒家不再满足于通过阐释古代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工具主义文论观点。他们直接提出诗文要为现实政治服务的观点。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之说,乃是此期工具主义文论的典型口号。这是一种典型的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文论观。在这时的价值坐标中,建功立业乃居于最高位置。因此,“有补时政”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工具主义文论的基本宗旨。 宋代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此期的儒家已经不再把建功立业视为人生最高理想,因此也就不再满足于仅仅赋予诗文直接的政治功能。从社会地位看,宋儒与汉唐儒者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有幸成为君主集团唯一的合作和依靠对象;而汉唐时代的功臣、外戚、宦官、世族才是君主集团最重要的依靠对象,文人士大夫常常处于被压制与被排挤的地位。宋儒的这种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不再以进入仕途、建功立业为人生最高理想,而是要追求更加高远的目标。一般说来,成圣成贤是宋儒普遍存在的人生理想。如此,则宋儒所主张的工具主义文论观也就有别于汉唐儒者。其根本之处是宋儒不仅仅要诗文服务于社会政治,而且更要服务于具有形而上学色彩的“道”。宋儒的文论处处离不开对“道”的阐扬。这个“道”可以说乃是宋儒乌托邦精神的话语表征而不是现实社会秩序。这种将“道”视为“文”之本体、将“文”视为“道”之发用的观点,本来是唐代中后期韩愈等人提出来的,是所谓“古文运动”的核心主张。但是这种观点在唐代并没有被发扬光大,而只是昙花一现。只是到了宋代,由于言说者的社会境遇发生了变化,才成为人人言之的普遍性的文论观点。 这样一来,在中国古代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观内部就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要求诗文直接服务于现实政治,成为“治教政令”的工具;一是要求诗文从属于某种超验的精神价值,成为载道之具。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紧张关系:为现实政治服务与为某种高远难达的理想服务是迥然不同的。可以说,这种不同就是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差异所在。自宋直至晚清,儒家工具主义文论观的发展即是这两种倾向的此消彼长。 以老庄、佛释为依托的审美主义文论系统 老庄之学与佛释之学从根本学理上来说都是否定诗文存在价值的,但是这两种思想系统却又都对古代诗文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是什么原因呢? 毫无疑问,这只能说明无论老庄之学还是佛释之学都与诗文价值具有某种相通之处。在我看来,这种相通之处是一种超越的精神品格,是对物欲横流之现实世界的否定。对此,人们名之曰审美主义。这是在康德的意义上使用“审美”这个概念的,即无直接的功利目的,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老庄、佛释之学当然有诸多差异,它们各自在学理上也是头绪繁多。但究其主旨,可以说正在于否定一切现实世界所奉行的价值观念,将人的心灵提升到一个无知无识、无利无害的价值真空之中。所谓挣脱“名缰利锁”,也就是否弃现实生活中人人信奉的价值观念之意。老庄之“无”,佛释之“空”,根本言之即是将通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统统荡涤之后剩下的空灵心境,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灵在消除了一切内在与外在强制之后的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老庄的“体道”、“达道”,佛禅的“顿悟”,大约就是指进入这种精神状态之中了。这种精神状态究竟如何,以平常心境自然很难真正体会得到,但根据老庄、佛释之学的言说以意度之,则这种精神状态与人人都可以体会到的“审美体验”大约有某种重要的相似之处。或者可以说, “达道”或“悟”的境界是恒常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瞬间的“达道”或“悟”的境界。老庄、佛释之学追求的是这种超越境界的恒常性故而否定诗文之价值。然而诗文和其他审美活动却是在现实中体验老庄、佛释境界的方便形式,故而对其多有汲取。正如人们不能在现实中成为英雄豪杰,就愿意借助于想象在虚拟的世界中实现这一理想一样,老庄之学以自然为指归,但是绝大多数现实社会的人却是无法真正回归自然之中,于是吟咏自然山水与田园生活的诗文就来满足人们这种精神需求了;佛释之学以“四大皆空”为人生至上境界,然而现实生活的人绝大多数都在追求“实”而逃避“空”,于是描绘静谧、空灵、清幽的诗文就来满足人们这种对“空”的向往了。简言之,老庄、佛释之学在现实生活的实际实现是难以确知的,但其于文学审美领域的实现却是有目共睹的。审美主义文论观念于是成为中国古代堪与儒家工具主义文论相媲美的话语系统。 这种审美主义文论观念是在魏晋六朝时期才形成的。此期主流文化的承担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士大夫,而是其变体——士族文人。士族文人是具有实际贵族身份的文人。他们与传统文人士大夫最大的区别是:他们无须依靠个人奋斗就可以获得社会上、政治上、经济上的优势地位,这一切都来自家族门第。再加上这个时代的世家大族与君主集团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冲突,所以他们自然就将家族利益看得远远高于社稷利益,以至于可以说,在士族文人心目中是有家无国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在中国古代十分独特的文化场域——以谈论哲理、品藻人物、赏析诗文书画为主要内容的言说空间形成了,即所谓“清谈”。这个文化空间的形成实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尚、价值观念、审美趣味、诗文风格都是在这个文化空间中形成并充分发展起来的。这个文化空间是士族文人开拓出来的,体现了一种贵族化的精神倾向;反过来,它又大大强化和孕育了主流文化的贵族气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开掘出一个具有超越性的、极为精密细微、高远深湛的精神之域。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都是在这个时期臻于成熟的。 在这样一种贵族气息浓厚的文化空间中产生出来的诗文价值观,当然也不再是两汉经学语境中的诗学观念,“经世致用”的口号也被“诗赋欲丽”、“诗缘情而绮靡”所取代。审美主义文论观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先秦时期道家那种自然主义的社会乌托邦与个体精神乌托邦在这时都成功地转化为诗文书画的审美风格与艺术境界了。 我们可以随意挑选几个文论概念来说明这种审美主义文论观的基本特征: (1) 自然。在六朝的文论话语系统中,自然这个概念是指诗文作品看上去像自然生成的一样,没有丝毫人为痕迹。这个概念的深层文化内涵是老庄崇尚自然无为、否定一切人为的文化建构的精神。在玄学风尚熏陶下,六朝文人极为欣赏自然山水,但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总是生活在山水之间,于是他们一方面大造园林,将山水林木搬到自家庭院中来,另一方面又大量创造表现自然山水的诗文及绘画作品,以寄托向往自然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种以自然为上、雕琢为下的审美价值观就形成了,于是, “自然”就成为文论话语中的核心范畴之一。(2) 远。这个概念在六朝时期正式成为重要文论范畴。“远”本来指空间距离之大,后来引申为时间距离之大。在《老子》一书中曾用来指“道”循环往复的运行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即所谓“逝曰远,远曰返”。六朝文人借这个概念意指精神对现实的超越,是诗文的一种重要审美境界。诸如“淡远”、“清远”、“高远”、“玄远”、“深远”以及“意远”、“心远”等等,其文化内涵都是指诗文所言说描绘的意象、意境对现实政治生活或通行的价值观念的超越与背离,是指精神对物质、灵魂对肉体、无对有、无为对有为、超验之物对经验之物的超越与背离。(3)韵。这个概念本是关于声音的,由于有韵之音能够令人回味无穷,所以后来引申为言辞表面之意背后隐含的余意、余味。六朝文人将这个概念用之于诗文书画的评价,有神韵、气韵以及风神气韵等用法。老庄之学有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说,认为能够用通常言辞说出的东西不是那个真正有意义的东西。老庄又有“大象无形”、“大音稀声”之说,意指真正的“象”与“声”是不可以用通常的感官把握的。这样,老庄就给出了一种具有阐释学意义的观念:应该重视没有说出的东西。六朝士族文人秉承了老庄这种精神,在人物品藻上崇尚内涵与风骨,在书画鉴赏上标举“气韵生动”与“传神”,在诗文评价上则讲究“滋味”与“言不尽意”。总之,就是主张含蓄蕴藉而反对浅陋直白,这也是老庄之学在审美层面的显现。 经过六朝时期的张扬,自隋唐以降,审美主义文论观已然成为堪与儒家工具主义文论观相抗衡的文论话语系统了。以王昌龄(托名)《诗格》、释皎然《诗式》、司空图《诗品》为代表的审美主义文论观与元白的新乐府运动、韩柳的古文运动的工具主义文论观并行不悖,足见这种文论观已经深入人心,获得了言说的合法性。宋、元、明、清同样如此。这说明在长期的碰撞磨合之后,在古代文化场域之中,儒、释、道三家学说已经找到了共存的方式;它们之间的互相渗透、触发,已经构成了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从更深层的原因来看,儒学与道、释之学的同时共存现象表征着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在生存智慧上走向了成熟——他们建立起了一种将出世与入世、建功立业与心灵自由、博施济众与人格提升融为一体的新型文化人格。在中国古代,文论或诗学话语、哲学或学术话语、文人士大夫文化人格三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同构关系,可以说是三位一体的。 以文本分析为核心的诗文评话语系统 专门关注诗文的文本构成、语言形式、表现技巧等等方面的文论话语在中国古代同样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传统,对此以往的古代文论研究重视不够。这个文论话语系统并不直接与某种意识形态或乌托邦精神发生联系,因此可以说是“价值中立”的,也可以说是关于“形式”或“技艺”的言说。《易传》中关于言、象、意关系的论说,可以看作是这种文论话语的滥觞。在六朝时期,这种诗文评话语系统才正式形成并蓬勃发展起来。自隋唐以至清季,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文论话语系统。概而言之,这种文论话语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文体论。中国古代文体意识成熟较晚,汉儒刘歆《七略》与班固《汉书·艺文志》的分类标准只能算是文体意识的萌芽状态。只是到了六朝时期,文体意识才算比较成熟起来。曹丕有“四科八体”之分,首次从文体角度将“诗赋”与奏、议、书、论等实用文体区分开来;陆机《文赋》有“体有万殊,物无一量”之说,是讲诗文文体的复杂多样;到了刘勰的《文心雕龙》,则进一步以专篇论述文体之流变与特征,自《明诗》至《书记》凡二十篇,论及文体三十余类。而且对这些文体中所包含的更细微的文体差别也言之甚详。因此, 《文心雕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成熟的标志。此后,文体论的演变基本上都离不开刘勰给出的范围。当然,按照现代文学的定义和分类标准,刘勰依然存在着文学与非文学浑然不分的问题。因为从审美角度看,古代文体几乎没有不讲究审美性的。即使是一封书信,也要写得情文兼至才行。对他们来说,无往而非文学;相比之下,倒是现代人的审美范围缩小了。另外,六朝时期的“言、意之辨”、“文、笔之辨”都是文体意识成熟的表现。 二是创作技巧、技法。先秦乃至两汉时期,文人普遍相信“有德者必有言”以及“诚实在胸臆,文章著竹帛”的观点,不大重视诗文的写作技巧问题。同样也是在六朝时代,由于精神生活成为士族文人首要关注的事情,并且因此而在各个精神生活门类中都形成了独立而细致的评价系统,于是各种“技艺”也就被空前地重视起来了。刘勰根据各种文体的特征,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写作要求,已经涉及到写作技法问题。沈约等人更进一步提出“四声八病”之说,从声律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诗歌创作技法方面的原则。隋唐之时,诗人沿着六朝开创的创作习惯写作,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和丰富了创作技法与技巧。到了宋代,诗人们开始关注所谓“诗法”、“句法”问题。由于宋代新产生了“诗话”这种文论体裁,所以宋、元、明、清几代关于“体”、“格”、“音律”、“句法”等诗歌写作技巧和修辞方式的议论大大发展起来。涉及这方面的文字远远超过了那些工具主义和审美主义的文论。 三是关于诗文发展源流的观点。这也是这派文论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钟嵘《诗品》分析魏晋六朝时期诗人们的渊源,虽多有牵强附会之处,但注意到诗歌创作的前后继承关系应该是一项重要贡献。唐宋以后的诗文评,都把梳理诗人对前人的承继关系作为重要内容。例如,宋人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梳理江西诗派源流关系;明人许学夷《诗源辩体》从体制、格律、风格等角度入手,对自《诗经》以迄宋代的诗歌发展演变源流进行梳理,等等。这种着眼于形式诸因素的源流辨析并不属于工具主义或审美主义文论话语系统,而是一种比较客观的论说,故而应归于诗文评系统。 传统文论的现代命运 现代以来,中国传统文论陷于窘境。由于现代汉语的言说方式代替了古代汉语的言说方式,面对现代汉语语境中的文学创作,传统文论似乎失去了阐释能力。但是,传统文论毕竟是曾经延绵千百年的主流话语,事实上,它们构成了现代文论话语形成的基础,并且以改头换面的方式进入到现代文论话语系统之中。如果说中国现代文论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中国现代知识阶层接受西方文论话语的过程,那么,古代文论话语也就自然而然地构成了这一接受过程的“前理解”或“前结构”,从而对接受对象的选择、接受方式以及接受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传统的工具主义文论话语在现代以来一直拥有很大市场。无论是“启蒙”、“救亡”,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都需要将文学这种具有莫大社会效果的言说方式当作影响社会、改造社会的工具来看待。于是,现代文论就与传统工具主义文论建立起极为亲密的关系——后者成为前者最有力的话语资源之一,前者则成为后者合乎逻辑的现代发展。从晚清改良主义者对文学社会功用的空前阐扬,到自由主义者主张的“为人生的艺术”、左翼作家主张的“文学革命论”,再到20 世纪50 —70 年代一系列文艺政策的推出,其间无论存在着多大的差异,有一条一以贯之的精神却是比较鲜明的,这就是文学应该服务于社会。可以说,正是由于有根深蒂固的传统工具主义文论做基础,才使得这种以现实服务为宗旨的现代文论话语以压倒性优势获得主导地位。从1980 年代至今,由于来自中国传统与西方的工具主义文论话语资源在一个时期内被过度使用,导致了文论话语主流地位先后被唯美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主义等等五花八门的西方文论话语所占据;倡导文学社会功用的言论空间受到挤压,日益被淡化和边缘化了。 传统的审美主义文论在现代文论话语中的影响则比较微妙,现代只有那些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文论家才与之结缘。审美主义文论虽然以老庄佛释之学为理论依托,但它并不一定直接体现具体的老庄、佛释思想,后者只是为前者提供了进入纯精神、无功利的意义空间的阶梯而已。对于那些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奉行老庄清静自然或佛释无住无执修身原则的大多数文人士大夫来说,偶尔躲进空灵、超越的审美境界之中小憩一刻,也是对心灵的抚慰与净化了。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传统文人士大夫,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几乎人人对这种审美境界钟爱有加。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积淀,审美主义文论在现代知识阶层那里也依然时时有所显露,这也就是他们接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论话语的文化心理基础。我们知道,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是在德国古典美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其核心口号就是“为艺术而艺术”。20 世纪20 年代,中国文学界有不少作家、文论家(主要是创造社成员)接受了这个口号,成为与“为生活而艺术”相对立的重要文艺主张。从表面来看,这种主张毫无疑问是从西方唯美主义文论话语“拿”过来的,但是如果细加考察就不难发现,他们所“唯”之“美”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传统审美主义文论的东西。例如,周作人、林语堂、宗白华、朱光潜等人的文论观点就是如此。再看看那些在“为艺术而艺术”口号下进行的创作实绩,例如小品文、抒情诗之类,所表现的艺术境界也同样带有明清小品文的鲜明印记。这就足以说明,中国传统的审美主义文论观在现代唯美主义思潮中实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传统诗文评可以说是中国式的文本中心主义文论,它只关注文学文本构成方面的事情。这种文论传统构成了中国现代文论对西方以“新批评”和“意象批评”为代表的文本中心主义文论接受的文化心理基础。例如,英美“新批评”的代表人物燕卜荪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先后两次来中国任教,他的诗歌批评方法对当时中国诗歌创作与批评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人对燕氏提出的著名的“含混七型”说颇能心领神会,因为他们是从中国传统文论中固有的“含蓄蕴藉”角度来接受这种观点的。20 世纪80 年代,俄国形式主义批评、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在中国文论界掀起热潮,将人们的眼光从社会历史拉向文本自身,这当然主要是当时文化历史语境所决定的,但是中国传统文论对于文本分析的重视以及积累的大量经验肯定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武汉碧海蓝天
1、和面是加入食盐可以使面条更筋道。不同季节加盐量也不相同。春季和秋季每斤面粉加盐25克左右,夏季30克,冬季加20克左右。食盐需要溶化后在加入。和面时要用手来回揉搓,直到面不粘也不粘盆才可以。
2、之后,将揉好的面团开始醒面,放置在案板上2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3、之后将面团盘条,把醒好的面上用刀切成3厘米长的小块。之后再用手来回揉搓,将面团变成直径1厘米左右的长条状。然后将其一条条盘起来放在盘子里。为了防止面条粘连,可以加一些干面粉。
4、之后再将面条抻开,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抻成细面或者扁片状。然后准备大约一指粗干净的竹竿并且固定好,接近着将抻好的面条晾至在竹竿上。注意,面条间需留有一定的间隙。最后,再把面条放到室外晾晒3小时左右。
5、最后,把晒干的面条收起来,并且切成长短相同的段,再包装起来就可以了。
外文参考文献没有页码的方法如下: 1.复制文章标题到百度学术,点引用即可查看 2.到谷粉学术进行同样操作也可得。这里说明下,操作不要太快,不然要让你登录账号,然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7.300”应该是一篇期刊论文的数字对象标示符,通过它可以查到此文献的作者、题名、期刊名
1、和面,有筋道的挂面一定要头天晚上和面,和面时要加点盐10斤面粉一汤勺,温度高时多加一点,温度低时少加一点。 2、切面,和好的面放至第二天清晨才开始切面,注意
国内3大中文文献数据库系统:中国知网、万方、中国期刊网。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 Info)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研制。该数据库收录的
字母代表所引用的文献的类型,如【J】代表所引用的这篇文献来自期刊。 根据国家标准,参考文献的引用需要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其中不同类型的参考文献的引用需要做出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