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edglaze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应该怎么选呢?应该选择那个方向的?同学们,以下是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大家可以参考哦!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选题范围【1】
说 明
1.所列选题均由北京大学中文系老师提出,涵盖了中文专业各个学科;
2.所列选题有的是具体题目,有的只是选题范围,学生应在此范围内确定具体题目,以利于形成观点;
3.专题写作教材中有论文范文,可作参考;
4.毕业论文还有更具体安排。
一、语言学方面
对立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或偏正式、述补式等)
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
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
汉语的借词
二、现代汉语方面
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
普通话语音研究
XX作家(或作品)语言研究
网络汉语研究
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
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
词典释义研究
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
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
汉字和汉文化
现代汉字学的研究内容
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
部件研究
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如何整理异体字
如何整理异形词
规范汉字的研究
汉字的前途
“修辞与语境”浅谈
“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
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
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
谈词语运用要做到“准确朴实”
谈词语的“巧妙配合”
谈“成语的活用”
谈“叠用句”
谈“四音节语音段落”
谈“比喻”
三、古代汉语方面
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学习音韵学的心得体会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
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
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
古代汉语“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
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四、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论穆旦的诗
论钱钟书《围城》
论贾平凹的散文
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
论余秋雨的散文
论余华的小说
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
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
舒婷诗作简析
王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作的意义
评王安忆的《长恨歌》
评铁凝《玫瑰门》
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
论王朔的《动物凶猛》
论韩东的诗歌写作
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
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
《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
《日出》中的次要人物(黄升东、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或《茶馆》人物论
《我与地坛》文本细读
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
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
我读海子的诗
重读寻根小说
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与上海、王曾祺笔下的昆明、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
五、中国古代文学方面
论《诗经》的赋、比、兴艺术
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
论《诗经》的婚恋诗
论《诗经》的妇女形象
论《诗经》中的战争诗
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
论《诗经》的讽刺艺术
孔子与《诗经》
《诗经》作品研究(具体作品可任选)
《诗经》与楚辞比较论
楚文化与楚辞
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离骚》的艺术构思
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
略论《九歌》的艺术成就
屈原作品研究(具体篇章可任选)
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特色)
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分写出山水、田园)
中唐山水田园诗(可任选某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
李白山水诗研究
送别诗中意象研究(可集中写某一种,如美酒等)
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
唐人咏物诗研究(可选择某一种,或某二、三种对比研究)
宋人咏物词研究(可选不同词家咏同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
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
《琵琶行》
关汉卿的杂剧创作
关汉卿、马致远之比较
汪道昆之短剧
徐渭的《四声猿》
汤显祖
孟称舜
沈自徵之剧作
论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
试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地塑造
论《水浒》的人物描写(亦可选择某一个人物,如论武松,论宋江,论李逵等)
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论孙悟空形象)
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
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
论王熙凤形象
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论《红楼梦》整体反映生活的特色
六、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方面
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
《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白”技巧
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神话模式
论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谬感
论罗格——格里耶小说中的“物化”
《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的运用
论《百年孤独》的叙事艺术
论黑色幽默的杂糅手法
博尔赫斯小说的玄学色彩
论《日瓦戈医生》中俄罗斯精神
七、中国古代文论方面
“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
先秦儒家文论研究
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
“发愤著书”说综论
“文学自觉”说新探
六朝人物品藻与文论之关系
《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谈
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李渔戏曲理论研究
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
八、西方文论方面
柏拉图“艺术模仿自然”解密
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
论亚里斯多德的“净化”说
贺拉斯《拾遗》与亚里斯多德《诗学》比较
布瓦洛《诗的艺术》再评价
狄德罗“美在关系”说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说比较
对莱辛《拉奥孔》的现代阐释
康德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
议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
论黑格尔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论泰纳的文艺思想
别林斯基与形象思维论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特征
从叔本华到尼采
现代主义与自我表现
精神分析学和文艺学
评卢卡契与布莱希特的论战
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
九、比较文学方面
李白咏月诗与法国波特莱尔所作咏月诗(见《巴黎的忧郁》、《恶之花》)的比较研究
林纾译文一种与后来译文的比较研究
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看西方人对中国农民的误读
王国维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研究
钱钟书论“通感”
从《春江花月夜》看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
从梁山伯祝英台故事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看中西文学形式交流的可能
十、美学方面
劳动与“自然人化”的美学意义
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
美感特征简析
论审美想象
论悲剧与崇高
论艺术的美学意义
当代大众传媒和审美消费主义对传统艺术门类(诸如文学)的挑战
论审美鉴赏的创造性
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
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指导【2】
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现实题材相和构思小说的创作基调和艺术风格
论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或者农民形象
鲁迅小说创作题材的变化
从《阿Q正传》、《示众》等作品来谈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
鲁迅小说独特的艺术想象和构思
论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
就《在酒楼上》的描写文字,解说“鲁迅气氛”的创造
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鲁迅小说中“黑色家族”的创造
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
茅盾《子夜》的史诗性和社会剖析特点
论曹禺《雷雨》中人物形象的新认识
吴荪甫形象的复杂性
论《雷雨》中蘩漪与《日出》中的陈白露形象比较
从城市文明病和人性关系的层面,探讨《骆驼祥子》的创作视点和艺术深度
试论曹禺笔下的妇女形象
沈从文的文学理想和他笔下的两个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从诗化小说和语言的角度,看沈从文的《边城》
论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及牧歌情调
从少数民族作家的角度,探讨老舍、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底蕴
论沈从文小说的都市题材和湘西题材的特点
张爱玲小说对人生的观察角度和艺术视点
论张爱玲的《金锁记》及曹七巧形象
《金锁记》和《倾城之恋》人物形象与艺术格局之异同
论张爱玲女性题材的特点
汪曾祺的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论张爱玲女性题材与王安忆女性题材的比较
王安忆《长恨歌》中的都市与女性的关系
柠檬心的颜色
散文有大美
——贾平凹散文整体导读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后改称“平凹”,中国当代着名作家。贾平凹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黄土高原、西北地域动人的山水草木、浓厚的乡土文化、淳朴的生活方式对他的一言一行皆有深远的影响。即便他以后身处城市多年,创作笔触仍离不开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笔触间流露出浓浓的乡音乡情(如本书中的《商州又录》《五味巷》)。可以说,有了西北黄土地的滋养和润泽,贾平凹的散文才显得厚重大气。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贾平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创作实践者更是一位有影响的散文理论的创立者。他从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和主编《美文》杂志的编辑实践出发,深感散文题材越写越窄,写作路数越来越模式化的弊端,提出了“大散文”的概念。他在阐述这个概念的时候称:“‘大散文’讲究的是散文的境界和题材的拓宽,它并不是提倡散文要写大题材,要大篇幅。”具体是指散文的内涵要有时代感,有生活真实;同时,散文的题材要拓宽,什么都可以写入散文。而在创作手法上,散文亦应转益多师、为我所用。贾平凹“大散文”写作观念的提出,对于当代散文创作内容偏浅、情感偏轻、境界偏小的趋向,是一种反拨,也引发了文坛的相关争论。
引用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郜元宝先生的话来做一个总结:无论对于时时反顾的隐秘沉沦的民间世界,还是对于时时瞻望的时代精神,贾平凹都十分认真,刻意的虚伪做作与他无缘,因此他的作品蓄积着当代中国丰富的精神文化信息,不管怎样,他仍然不失为一个有才气的值得尊敬的作家。
我们不妨从这本书的目录看起。所选二十二篇文章,分为三类。三类的标题分别是:“生活与记事”、“人物与精神”、“风物与民俗”。
“生活与记事”所选七篇,大体为贾平凹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其中不乏对幼时艰难的家庭生活的回忆(《纺车声声》),对幼时美好的人和事的回忆(《我的小学》《风筝》《月迹》《月鉴》),对成长过程中难忘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的回忆(《祭父》《六棵树》)。散文是纪实的,作家又总是从写自己开始的,所以这一类从内容来说,可以看作是贾平凹的自述类文章,独立成篇固然可看,纵向观照,又成作家的生长编年史和精神发展史。在这一辑的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艰苦的生活条件对作家的磨炼,我们可以看到慈爱的母亲怎么逼迫他幼时读书才不至于辍学,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于艰难时代中仍然无悔地追求美和真。
“人物与精神”所选五篇,前三篇可以看作是前一辑内容的延续:《初人四记》记叙了贾平凹少年时期生活中遇到的喜怒哀乐,以一个少年的视角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状貌,这不也是“生活”的内容吗?当然侧重点在人。《我的台阶和台阶上的我》写自己从小到大,特别是大学以来,是如何一步步在追求文学的道路上无悔跋涉的,这和《纺车声声》、《我的小学》在时间线上不是一脉相承吗?《我不是个好儿子》和《祭父》在内容上堪称姐妹篇,是对自己母亲一生的深情回忆。这三篇确实可以归入“人物”,可同时也都是“生活”——这提醒我们,叙事类的文章,写人和叙事应该是统一的、融合的。这一辑的最后两篇的内容,用“人物和精神”来概括,才名至实归。这两篇的笔法不同于普通的写人文章,它们采用了类型化的手法,点面结合,努力勾勒某一类人的特点,笔触却并不粗放,反而细致富于个性;又在对这类人的刻画中,折射出时代的影子和社会的变迁,这确实是既有“人”,也有“精神”。
“风物与民俗”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贾平凹“商州系列”的散文这是极富地域风情和生活体验的写作。《商州又录》就如作者所说,写的是陕西省商洛市(即作者的家乡)的“山光水色、人情风俗”,而下面几篇或长或短的文章,即使只看标题(《陕西小吃小识录》《吃面》《茶事》),也可看出端倪,无非是陕西一带的吃喝玩乐、世俗生活。对比前两辑,我们可以发现,自述类的散文,是对自己生活的回忆和梳理,这是从作家个人的内部视角出发而兼及对外部环境的叙写;“人物与精神”的后两篇,作者的视角已经由内而外,试图突破个体,写出某个人群的特征和他们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到了“风物与民俗”里,贾平凹可以说在出入之间达到了一种平衡——既有对外在山水民俗的细致刻画,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而存在;同时又有对世俗生活和民情风俗的切实体验,以一个体验者的身份而存在。两者糅合,才是贾平凹所谓“大散文”应有的视域:“写大的境界,追求雄沉,追求博大感情;拓宽写作范围,让社会生活进来,让历史进来。继承古典散文大而化之的传统,吸收域外散文的哲理和思辨。”
对这本书的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梳理以后,我们进一步通过一些实例的分析,来看一看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布封说:“风格即人”这句简短的箴言可以看作我们读文学作品的重要圭臬。文学是表现人的,不仅在内容上如此,在艺术风格上更是明白可见作家的性格、阅历、品味、兴趣。我们不妨通过这本散文选集窥得一个立体的贾平凹。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贾平凹散文的文体特点,在这里可以概括为继承和创新并重。
贾平凹提出“大散文”的概念,他说“散文是大而化之的,散文是大可随便的,散文就是一切的文章”。这虽然是自由而灵活的散文创作观,但却并不意味着贾平凹的散文是不讲规矩和章法的。相反,他的散文在中国古典散文写作中吸收了诸多营养,在文体选择层面尤其如此。比如,《我的小学》《祭父》《我不是个好儿子》这样的文章,就是吸收了中国古代散文中人物传记类或行状类的文章,回忆叙写身边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其文细节生动、情真意切。《祭父》这篇文章的标题,更让我们联想到古代文学史中的诸多着名的祭文,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袁枚的《祭妹文》。再如《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此文以书信为体例,一则确实是致远方小妹的挂念劝诫之意的合适文体,一则是有意摹古。中国古代散文中,尺牍占有重要比例。这种私人场合(与亲朋)交往的文字媒介,常常真情流露,无所顾忌。贾平凹此文,从拟题到文字书写,都在向古人书信致敬。再如本书“风物与民俗”中的系列文章,如《河南巷小识》《陕西小吃小识录》,倡导“大散文”者落笔却不回避其“小”,这样的文体明显可以从众多的古代笔记中找到:一物一记,点到为止,绝无多言。
当然,贾平凹的散文文体,除了上述继承之外,还有一些仅仅借用评述言辞、文学史知识是无法归类、总结和指称的。比如他的代表作《商州又录》,往简单了说,可以说这是十一篇散文的组合。但是往细处看,却又发现如此判定仍嫌粗疏。比如,一二篇可以看作写景散文,三、四、五、六写人,都是常规笔调;但“八”忽然写了一个来无踪去无影的采药老人,飞鸿雪泥,余音袅袅,直如前人笔记小说;回看“六”,又和海明威《印第安人营地》何其相似乃尔,可以看作是翻写外国小说的商州散文。难怪很多论者,对“商州”系列的文章究竟是小说还是散文争论不休。其实,这正是贾平凹散文的高明之处,在这里,他的创作不刻意讲究文体规范,却又幻化无迹,借用多种文体,从而打散文体带来的束缚,扩大了散文写作的疆域。他在《商州又录》的小序里说“我更不知道这算什么样文体”时,一定是得意多于困惑的。
其次,贾平凹的散文有着多样的语言风格,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他首要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清新优美与质朴浑厚并重。《月迹》里写月亮,看上去几乎是孩童的稚拙语调:“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用了多处叠词,并不刻意加上富丽的词藻,一派天真浑成,骨子里却是精心写作的态度,把月亮的纯净优美写到十分,语言本身也不带一点尘滓味道。这样的语言,在《月鉴》《风筝》等描写作者儿童时代、少年时代的文章里有多处体现,大家阅读的时候可以好好品味。”
贾平凹的散文,尽可能遴选质朴平易、亲切自然的文字来写人状物,文章自有一种厚度。《商州又录》的好几篇开头,都是平白如话“这个冬天里,雪总是下着”、“西风一吹,柴门就掩了”、“秋天里,什么都成熟了”,写得自然又随便,但下文语言描写的奇崛处,却往往与之相映衬(枯死的是软弱,柯枝僵硬……满山树的柯枝,使它分不清哪一丛是老鹿的角),质朴的词句里,可见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宽广博大的人文视野。
但是,贾平凹的语言,也有贴近乡土人情、不避俚俗但求真切的那一面,比如《六棵树》里对于秃子的体征和言行的纯自然主义的描写既可说是优点,也可能被评论家诟病。
除此之外,贾平凹尚有夸张、幽默、风趣甚至略带荒诞的语言风格,使得我们在读完某些篇章之后莞尔一笑,乃至捧腹大笑。在这本书里,此种语言风格集中体现在《闲人》和《弈人》这两篇,作者简直是通过这两类人,写出了社会的一幕幕活剧!“闲人一气吃下一百二十串羊肉串,喝下十瓶啤酒”,离生活尚不远;“将老子端起来”,使其知道儿子的存在,有点离经叛道;为了逃避寂寞,挂在钟楼上自杀,“而且报话的大钟是每一小时要长鸣一次”。这样的了结生命的方法,已经远超常态,做了文学的变形,显示出属于哲学的荒诞意味,在读者的瞠目结舌、啼笑皆非之中,显现出作者非凡的文字表现力。
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贾平凹的散文,善于取譬设喻、随物赋形贯穿他多篇散文的几个重要意象,值得我们细细把玩咀嚼。
值得注意的意象之一是贾平凹散文中的“月”。“月”本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文学意象,其意义指称如故乡、团圆、相思、亲情等,前人之述备矣。但是贾平凹在《月迹》这篇笔调近乎透明的散文里,居然用最为童稚的笔调,写出了“月”之新意!如果要概括的话,那就是妹妹的一句话:“月亮是个好。”这么简单似涂鸦的话语,却又总结、提炼、升华了月之意象的几乎所有古典语义,还在新时代下(此文写于1980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诚哉!此文、此句不由让人回想起鲁迅当年所写的同样是简单稚拙的《好的故事》。我们甚至可以说,从这篇纯净的文字中,从月亮意义的重构中,已经可以初窥贾平凹的日后大散文观的雏形,比如对古典的继承和再创造。同理,《月鉴》中的月之内涵,大家也可以细细品味。
值得注意的意象之二是贾平凹散文中的“山水”。这在本书《商州又录》里体现得最为明显。我们可作如下几个层面的解读。其一是自然山水风光之美,这在《商州又录》一二篇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其二是人活动的背景,如第三篇写“女人从窗子里往外看,对面的山头上,孩子的爹正在那里犁地。一排儿五个山头上,山头上都是地”,写的是山里人家生活在怎样的一种环境里。其三是“山水”和人的生命融为一体,成为人的生命的见证、延续和归宿。如第六篇写一个山里男人艰难地等待他的儿子出生,最后一句话是“又一个山里人”;第九篇写“在水里钻了一生,死了却都要到山顶上去”的山里人,写在这同时妊娠的女人祈祷儿子顺利产下,“咱山上河里总盼着一个劳动力啊!”,到了这一层,山水有灵,即是人生。
还有一些意象,虽然不像以上所提那样在贾平凹的散文创作里具有整一性和连贯性,可也在文中或为线索,或有寄托,如纺车、风筝、台阶,都值得单独拿出来想一想。
在对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作了以上总结之后,我们最后谈谈该如何结合他散文的特点进行阅读。
一、长短拾取。贾平凹的散文长短皆宜且好写长文。这里短文不赘,单说长文。大家一定要学会“长文短读”,如果是组合式的(如《商州又录》),就先概括每一篇的含义,再看看篇与篇之间的关联为何;如果是单篇的,一定要注意节与节之间的“经脉关联”,甚至可以先采用速读、跳读的手法把握此篇的整体写作方向和脉络,再走向局部细品长文其实并不难读,适当的方法练习,加上经由阅读经验获得的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某种预设和估计,使长文阅读变成一个有趣的探索文心的过程。
二、形象把握。上面已经说了,贾平凹的散文里有一些精心择取和营构的意象。除此之外,他的散文里还有各色人等,刻画如在目前这些都值得我们在阅读时去赏鉴。对于意象,除了把握形象本身的美,还得关注作者于其中的寄寓。而关注作者的寄寓,就必得在文本中了解作者的心胸——他与古人如何对话,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创新,他属于自己的艺术生命究竟哪些继承了古人,哪些又脱化了古人。这样的问题,我们当然不要期望在某几篇文章或这本书的阅读当中就透彻掌握,但理应作为基本读书方法时时实践。对于人物形象我们可以去揣摩形象本身的特点,可以看看这是个体还是群体,可以找寻个体中的共性,可以找寻群像中的个性,可以看看人物和作者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写人物事迹时,是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还是有意或无意地跳出来了。如此,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才算立体而完整。
三、语言涵泳。贾平凹散文的语言,风格多样,自成一家,这在上文已有评析。对一个作家语言最好的致敬方式,就是多读。默读当然是最普通、最常见的方式,放声朗读则可以从声音层面检验作家的语言有无美感,反复诵读其中的精彩段落直至能背,则是初步完成对美好语言的礼赞。下一步就是动一动笔头,抄写之,仿写之。特别是仿写以后,虽然纸上文字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但内心对遣词运句的方法理解,又会深入一层。最后,你放开这本散文选,去读其他书,似乎忘了你背过、抄过、学过,但是,随着时间的流淌,语言的灵魂会慢慢沁入你的骨髓。
四、参照比较。让我们偷懒引用本书中《读书示小妹十八岁生日书》一篇中提到的读书方法来说明此点:“多找这位作家的书来读”,“再读外人对他的评论,所写的传记”,“也可再读和他同期作家的一些作品”,“明白当时是什么社会,如何的文坛,他的经历、性格、人品、爱好等等是怎样促使他的风格的形成”。这就是精研文本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读书法,即“知人论世”,通过时代背景、文学背景来了解一个作家具体的写作风格作品。贾平凹本人读书极多,在散文文体和写作上有借鉴极广,因而他的散文集是一本能引发更多阅读的书。或者说,大家以后有了更广的阅读面之后,可以回过头来想一想,有哪些书,哪些文章可以和本书的写作互相参照验证。
Honeychurch
1.语言学方面:"对立原则和 ΧΧ 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 ΧΧ 方言的音位"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偏正式,述补式也可以,任选一种)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 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汉语的借词2.现代汉语方面: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普通话语音研究(某一方面)ΧΧ作家(或 ΧΧ作品)语言研究网络汉语研究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词典适意研究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汉字和汉文化现代汉字学的研究内容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部件研究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如何整理异体字如何整理异性词规范汉字的研究汉字的前途"修辞与语境"浅谈"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谈词语运用要做到"准确朴实"谈词语的"巧妙配合"谈"成语的活用"谈"叠用句"谈"四音节语音段落"谈"比喻"4.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论穆旦的诗论钱钟书《围城》论贾平凹的散文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论余华的小说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舒婷诗作简析汪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意义评王安忆的《长恨歌》评铁凝的《玫瑰门》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论王朔的《动物凶猛》论韩东的诗歌写作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日出》中的次要人物(黄升三、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或《茶馆》人物论《我与地坛》文本细读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我读海子的诗重读寻根小说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与上海"、"汪曾祺笔下的昆明"、"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
在70年代末崛起的新时期作家中,贾平凹是从未中断过文学创作与艺术追求的唯一一个。其斐然坚实的文学劳绩与勤奋执著的进取精神让文坛同样瞩目。这位以独特姿态默守于西北
这个题目可以做,很好,很有新意。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应该怎么选呢?应该选择那个方向的?同学们,以下是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大家可以参考哦!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选题范围【1】 说
欧阳定稿
散文投稿可以投在以下这些刊物上:1、意林;2、南风;3、哲思;4、萌芽;5、青年文学;6、青年文摘;7、读者;8、散文选刊;9、火花;10、诗歌月刊。散文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