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吃无阻
1、《诗》“深则厉,浅则揭”新说 《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1期2、李光地与《音学五书》 《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8期3、试论柴绍炳对古音学研究的贡献 《语言研究》1997年第1期4、一代儒宗同所向,邛须金石正皇初——清初古文字学家张弨事略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5期5、论顾炎武《诗本音》通韵合韵处理之得失 《语文研究》1999年第2期6、“媳妇”考源 《中国语文通讯》1999年第9期7、功盖千古,启牖后人——论顾炎武对-K尾入声的离析及其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8、王夫之《诗经叶韵辨》述评 《语言研究》2000年第2期.9、宋代古音学考论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10、论清儒仇廷模对《集韵》声韵问题研究的贡献 《汉语史研究集刊》2002年第5期11、诗文用韵与古文《尚书》辨伪 《长江学术》第三辑、朱熹《诗集传》的修订与叶音考异 论文集《古代语言现象探索》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1月13、郑庠、项安世《诗经》古韵分部考 《语言研究》2003年第2期14、元代古音学考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15、宋儒《诗经》音释与《经典释文》版本校订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6期16、顾炎武佚文二则及其人事考 《文史》2003年第3辑17、符山堂刻本《音学五书》版本问题考释 《文献》2004年第4期18、顾炎武早期韵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南京大学《南大语言学》第1辑、赵与时《宾退录》射字诗声韵问题探讨 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第29辑、顾炎武经学复兴与《诗》本音思想之探讨 《孔孟学报》第82期、程迥《古韵通式》及其古音说通考 《语言研究》2005年第1期22、万光泰古音学述评 《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1期
qiuchi0808
《古文字研究(第27辑)》主要内容:古文字学界为什么能够在构建群众性学术团体方面率先迈出如此关键一步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可能得益于祖宗的赐予。20世纪70年代是我国考古发现的黄金时代,一批批周原甲骨、战国铜器和秦汉简帛相继被发掘出来,令海内外学术界为之轰动。即便在十分封闭禁锢的“文革”时期,有关单位也不得不举办诸如“出土文物出国展”之类的活动,《文物》、《考古》和《考古学报》也得以先行复刊;国家文物局还特地组织专业人员从事出土秦汉简帛的整理工作。尽管当时主其事者也标榜“为政治服务”,但客观上却显示出古文字学这门古老而富生命力的学科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它是打开古代历史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因而受到一些有真知灼见的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支持。其次是当时《古文字研究》的现状令人堪忧,抢救工作迫在眉睫。回顾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成立前的情景:专业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在古文字学界享有崇高威望和重大影响的郭沫若同志刚刚谢世,唐兰先生卧床不起,容庚和徐中舒二老也因年迈不能远行;40岁以上的专业人员为数不多,30岁左右的专业人员稀如凤毛麟角。加上工具书奇缺,技术设备落后,所有这些,与层出不穷大量涌现的古文字资料形成了强烈的落差,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改变。然而,促使迈出这关键一步的更加直接的重要因素,则是以于省吾老先生为首的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学术团队勇于肩负历史使命和富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他们冲破重重的枷锁,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提出了各种可行的方案,动员所有的力量,争取各方的支持。记得从1978年上半年开始,中华书局的赵诚同志即多次将于省吾老先生关于组建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的方案带到北大、川大、中大和考古、文物单位征求意见,他纵横穿梭,舟车南北,终于促成这一举世瞩目的创举。
绰号昵称
1.《Calligraphy and Culture Cultivation》,Higher Education of Social Science,20142.《文化修为:书法艺术“技进乎道”的必由之路》,载《美术观察》2014年第11期;3.《Exploring the Secret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Development:A Hindsight After R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character》,Higher Education of Social Science,2014;4.《安徽博物院藏蔡侯戈摹释》,载《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第一辑,巴蜀书社,2014;5.《我学书法》,载《华夏大家》第七季,四川美术出版社,2014年;6.《当代书法亟待文化滋养》,载《美术观察》,2012年第9期;7.《徐王义楚专“永保身”新解及安徽双墩一号钟离墓的年代推定》, 载《古文字研究》第 29辑, 2012年8.《近十年来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综述》,载《学术界》2011年第3期9.《邓石如书学师从考论》,载《学术界》2010年第7期10.《钟离氏始祖“宋襄公母弟敖”新证暨“鷔鷔雝雝”释义的再探讨》,载《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3期11.《金文考释二则》,载《古文字研究》第27辑, 2008年10月12.《姚鼐与林散之——论桐城派文艺观对林散之书风形成的影响》, 载《书 画艺术》13.《理学家的书法观——论朱熹在书法理论和实践上的贡献》,载《合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5期, 独撰;又收入《朱子学研究·2008年卷》,2008年报7月14.《新出列国青铜器铭文的史料价值》,载《古籍研究》2007年卷上15.《攸戒鼎新释》, 载《古文字研究》第26辑, 2006年11月16.《释鷔鷔雍雍》,载《古文字研究》第25辑, 2004年10月17.《金文考释四则》,载《学术界》2005年第5期,18.《隶与八分》,载《书法》2004年第10期,19.《战国文字研究的一次全面总结》,载《学术界》2003年第5期,20.《楚系简帛文字的书法学价值》,载《书法世界》2003年第8期;又收入《安徽文艺论坛理论评论文集·书法卷》,2008年报10月21.《珠联璧合的集联书法》,载《书法之友》2002年第4期;22.《禅是书家切玉刀》,载《书法之友》2002年第2期;23.《<战国文字编>:与<甲骨文编>、<金文编>鼎足而三》,载《书法之友》2002年第8期;24.《从尹湾汉墓名谒木犊谈关于隶八分的一些问题》,载《第二届中国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25.《释贩》,载《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2003年26.《论林散之诗画与书的关系》,载《林散之研究》第一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又收入《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第1 卷》,荣宝斋,2006年11月;27.《林散之诗歌论》,载《江淮论坛》2001年第5期;28.《赵孟頫的书法艺术》,载《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29.《林散之艺术论》,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30.《字帖:现状、问题及走向》,载《中国出版》2000年第6期;31.《甲骨文书法史年表》,载《书法研究》2000年第6期(合撰);32.《温和醇厚·潇洒劲健——徐无闻金文联赏析》,载《书法之友》年第12期;33.《却羡渊明归去来》,载《书法之友》1999年第8期;34.《筑室松下·脱帽读诗——齐白石篆书联赏析》,载《书法之友》年第4期;35.《释攀》,载《汉字研究》第一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 ;36.《从尹湾汉墓名谒木犊谈关于隶八分的一些问题》,载《第二届国际中国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37.《书法创作的良师益友 》,载《书法之友》
title(称号)分为教授(Prof.)、博士(Doc.)、女士(Mrs.)、先生(Mr.),如果不是前2个的话,只能选择后者了,或女士或先生,一般投稿时都有选
1、《诗》“深则厉,浅则揭”新说 《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1期2、李光地与《音学五书》 《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8期3、试论柴绍炳对古音学研究的贡献 《语
我们写作古代文学论文时,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论文的题目,一个好的题目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古代文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古
据学术堂了解,论文题目只要没有送审都是可以改的,但是最好不要和原来的相差太太,比如你原来的题目很大,自己做不过来,现在想写其中的一个小的方面就可以更改题目。当然
论启功书法理论的表述形式(其实不就是文章诗词那么几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