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慧慧
杜甫: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解】:1、合昏:即夜合花。2、修竹:长竹,与诗中“翠袖”相映。【韵译】:有一个美艳绝代的佳人,隐居在僻静的深山野谷。她说:“我是良家的女子,零落漂泊才与草木依附。想当年长安丧乱的时候,兄弟遭到了残酷的杀戮。官高显赫又有什么用呢?不得收养我这至亲骨肉。世情本来就是厌恶衰落,万事象随风抖动的蜡烛。没想到夫婿是个轻薄儿,又娶了美颜如玉的新妇。合欢花朝舒昏合有时节,鸳鸯鸟雌雄交颈不独宿。朝朝暮暮只与新人调笑,那管我这个旧人悲哭?!”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出山的泉水就要浑浊浊。变卖首饰的侍女刚回来,牵拉萝藤修补着破茅屋。摘来野花不爱插头打扮,采来的柏子满满一大掬。天气寒冷美人衣衫单薄,夕阳下她倚着长长青竹。【评析】:这首诗是写一个在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时,在安史战乱中,原来官居高位的兄弟惨遭杀戮,丈夫见她娘家败落,就遗弃了她,于是她在社会上流落无依。然而,她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谷,与草木为邻,立志守节,宛若山泉。这种贫贱不移,贞节自守的精神,实在值得讴歌。全诗文笔委婉,缠绵悱恻,绘声如泣如诉,绘影楚楚动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深寓生活哲理。
曲多多多
《诗经》中的“雅”是“王畿”之乐,指朝廷正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大雅小雅之分在学术界有很多种说法,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 小雅共74篇),也可能根据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
青帝织锦
佳人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题解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由左拾遗降为华州司功参军。第二年七月,他毅然弃官,拖家带口,客居秦州,在那里负薪采橡栗,自给度日,《佳人》就写于这一年的秋季。诗中写一个乱世佳人被丈夫遗弃,幽居空谷,艰难度日。关于这首诗的作意,一向有争论。有人认为全是寄托,有人则认为是写实,但大部分折衷于二者之间。 杜甫身逢安史之乱,身陷贼手而不忘君国;对大唐朝廷,竭尽忠诚,竟落得降职弃官,漂泊流离。但他在关山难越、生计困窘的情况下,也始终不忘国忧。这样的不平遭际,这样的精神气节,可嘉可叹,与这首诗的女主人公很有些相像。所以,作者借他人之酒以浇胸中块垒,在她的身上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杜甫的《佳人》应该看作是一篇客观反映与主观寄托相结合的诗作。 句解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有一位盖世无双的绝代佳人,幽居在空寂的山谷。她说自己本是世宦人家的女儿,如今却沦落山野,与草木相依。开头两句点题。上句言其貌之美,下句言其品之高。又以幽居的环境,衬出佳人的孤寂,点出佳人命运之悲,处境之苦,隐含着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绝代”,冠绝当代。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以上是第三人称的描状,笔调含蓄蕴藉;以下转为第一人称的倾诉,语气率直酣畅。当年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兄弟们惨遭杀戮。官位高又有什么用呢?他们死后连尸骨都不得收敛。“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这里指长安。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官高”应上文之“良家子”,强调绝代佳人出自贵人之家。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世态人情总是厌恶衰落,万事都如风中的烛火飘忽不定。娘家中落之后,轻薄的夫婿也看不起我了,新娶了一个美貌如玉的妇人。这四句托物兴感,刻画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宋代的刘辰翁评论说:“闲言余语,无不可感。”“转烛”,以风中的烛光,飘摇不定,比喻世事转变、光景流逝的迅速。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夜合花还知道朝开夜合,鸳鸯也都是同飞共宿。那负心的人,他只看得见新人的高兴欢笑,哪听得见旧人的悲痛啼哭?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写负心人的无义绝情,被抛弃的人伤心痛苦。在倾诉个人不幸、慨叹世情冷漠的言辞中,充溢着悲愤不平。一“新”一“旧”、一“笑”一“哭”,强烈对照,被遗弃女子声泪俱下的痛苦之状,如在目前。“合昏”,即合欢,一名夜合,其花朝开夜合,故云“知时”。“鸳鸯”,鸟名,多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泉水在山间时是清的,出山以后就浑浊了。唉,世人该如何看待被遗弃的我?为买口粮,丫环替我变卖了首饰回来了,草棚漏雨,我和她一起牵引藤萝,修补茅屋。这几句似悲似诉,自言自誓,有矜持慷慨、修洁端丽之意。同时,可见佳人居家环境的简陋清幽,生活的清贫困窘。浦起龙评论说:“这二句,可谓贞士之心,化人之舌,建安而下无此语也。”它出自《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四月》:“相彼泉水,载清载浊。”但在本诗中,有多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或以新人旧人为清浊,或以前华后憔为清浊,或以在家弃外为清浊,或以守贞为清、改节为浊。还有人认为:佳人以泉水自喻,以山喻夫婿之家,意思是妇人为夫所爱,世人便认为她是清的;为夫所弃,世人便认为她是浊的。另一种解释是佳人怨其夫之辞。人之同处空谷幽寂之地,就像泉水之在山,无所挠其清。佳人之夫出山,乃随物流荡,遂为山下之浊泉。而她则宁肯受饥寒,也不愿再嫁,成为那浊泉。这就像晋孙绰《三日兰亭诗序》所说的那样:“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邪?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我信手摘了一枝花,却没心思插上鬓发;只是常常把那柏枝拣个满把。天冷了,太阳落了,她穿着单薄的翠衫,静静地倚着那修长的竹树。 末两句以写景作结,画出佳人的孤高和绝世而立,画外有意,象外有情。在体态美中,透露着意态美。这种美,不只是一种女性美,也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一种理想美。诗句暗示读者,这位时乖命蹇的女子,就像那经寒不凋的翠柏、挺拔劲节的绿竹,有着高洁的情操。诗的最后两句,为后人激赏,妙在对美人容貌不着一字形容,仅凭“翠袖”“修竹”这一对色泽清新而寓有兴寄的意象,与天寒日暮的山中环境相融合,便传神地画出佳人不胜清寒、孤寂无依的幽姿高致。“动”,每每。“掬”,把,两手捧取。 评解 以弃妇为题材的古典诗文不乏佳作。如《诗经·卫风》中的《氓》,汉乐府里的《上山采蘼芜》等,而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写被废弃的陈皇后,其中“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娱”两句,正是杜甫《佳人》诗题的来源。 杜甫很少写专咏美人的诗歌,《佳人》却以其格调之高而成为咏美人的名篇。山中清泉见其品质之清,侍婢卖珠见其生计之贫,牵萝补屋见其隐居之志,摘花不戴见其朴素无华,采柏盈掬见其情操贞洁,日暮倚竹见其清高寂寞。诗人以纯客观叙述方法,兼采夹叙夹议和形象比喻等手法,描述了一个在战乱时期被遗弃的上层社会妇女所遭的不幸,并在逆境中揭示她的高尚情操,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全诗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写佳人家庭的不幸遭遇。第二段,佳人倾诉见弃于夫的大不幸。第三段,赞美佳人虽遭不幸,尚能洁身自持的高尚情操。 这首五言古体诗,从开篇一路下来,都是“说”,到了结尾两句,才以一幅画忽然结束。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他没有拿一个结局去迁就读者的胃口,而是用一个悬念故意吊着读者的胃口。读过这首诗的人,一闭上眼睛,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位绝世美貌却格外不幸的佳人,在秋风中,在黄昏里,衣裳单薄,孤伶伶地站在那里,背靠着一丛竹,眼里流露着哀愁。
angelwhere?
论《诗经》二雅农事诗的社会历史意义陈开梅雅诗是西周农业生产状况的记载。在二雅诗歌中,能够比较系统地反映当时农业生产状况的诗篇有《小雅》的《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无羊》、《鱼丽》,大雅的《生民》等。它们反映了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历史研究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诗经》时代的生产,有农业、畜牧、以及渔猎等川之利。但主要的还是农业。周人重视农业生产。而早在夏代,农业就极受重视了。《论语•宪问》说:"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夏的制定,亦可见出适合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商朝也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现以卜辞中常见的谷物,就有禾、黍、稷、麦等多种。周人兴起于渭水中游,在漆水和沮水之间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因而历来重视农业。周人的始祖后稷长期于种植,古书上说帝尧曾举之为农师,《生民》中对后稷所种的稷、黍、麦、瓜、豆和麻有详细描绘。西周的奴隶制是以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制为基础,进行农业生产的。如《小雅•大田》是祭祀田祖的乐歌。始教造田的人叫田租,亦即"神农"。祭祀田祖自然要铺叙稼穑之事。此诗关于农事的记载也很有文献价值。全诗共四章: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耒吕,亻叔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首章写春耕的情况。"大田多稼",指出当时农业生产的多样性。"既种既戒",写春耕前已作准备工作。"种",是说"将稼者必先相地之宜而择其种"。可见在当时已有选种经验了。优选种子已成为增产的必要条件了。优选种子等春耕准备工作完后,开始用锋犁犁地,播种百谷。于是庄稼长得挺直硕大,并完全顺从了主祭者的心意。既方既白十,既坚既好,不稂不莠。去其螟�,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禾犀。田祖有神,秉畀炎火。此章写农业的除草去虫。首先承接上章写庄稼成长的顺利:"既方既白十,既坚既好,不稂不莠。"禾稼从萌芽到结实所以能成长得很好,另一重要原因则是能和虫害作斗争。要"去其螟�,及其蟊贼",使之"无害我田禾犀"。防治这些虫害之法为火攻。晚上用火光可以把各种昆虫引来。烧掉,然后埋在土里。"田祖有神,秉畀炎火。"可见用火灭螟、�、蟊、贼,是从田祖开始的古老消除农田害虫的办法。这种办法一直流传影响到近代,可谓深远。朱熹《诗集传》曰:"姚崇遣使捕蝗,引此为证;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盖古之遗法如此。"有�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彼有不�禾犀,此有不�禾齐,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第三章写风调雨顺,得到丰年,秋收时的情景。"有�萋萋,兴雨祁祁"云兴雨降,雨水调和,这是丰收的重要条件。"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在此提出了井田制的问题。《孟子•滕文公上》载:"《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并指出井田的具体情况:"方里有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又《谷梁传•宣公十五年》载:"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私无稼不善则非吏,公田稼不善则非民。古者公田为居井灶葱,非尽取焉。"从"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所表达的关心公田,先公后私的思想情感来讲,夸饰的成分很大。因为这是上层者的祭歌,非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在秋收时,地里剩下还不能收割的禾犀禾,没能来得及捆起的禾稼,拉下的禾把,漏掉的禾穗,这些都让孤苦伶仃的寡妇们去拾。既不弃利于地,又可成为不费之惠。这是从我国古代一直遗留下来的淳厚风俗。今天在农村仍可看到秋收后订出开捡的日子。但今天的捡地和古代不同,目的不在于对鳏寡者施惠,而是尊重劳动成果,不弃利于地。曾孙来止,以其妇子,�彼南亩,田�至喜。来方�祀,以其马辛黑,与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末章写祭祀祈求景福的情况。主祭的曾孙来了,带着他的妇与子送饭到南亩。田�看到了也非常欣喜。"要用与四方颜色一致的牲和黍稷去奉献、祭祀,祈求最大的幸福。拿《小雅•大田》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同类性质的描写相比较,它们有着相类似之处。《伊利亚特》中有个情节:阿喀琉斯的铠甲为敌手赫克托耳所得。其母女妖忒提斯请匠神赫维斯托斯替他重铸一副铠甲。匠神在为他造的一面巨大牌上,镂刻了成群农人在阿喀琉斯王家田地上耕作的情形。史诗中写道:"他刻了一大片柔软、肥饶的休耕地,正在那里作第三次的耕耘。一群耕田的人一来一去的在那里赶他们的牛群。他们耕到地尽头的高坎待要旋转身,就有一个人走上来送给他们一杯醇和的酒。于是他们掉转头,重新辛辛苦苦的从那深厚的泥土里向那一头耕下去。那一片地原是金做的,可是犁头耕过的地方都变了黑色,正跟新翻起来的泥土一般。这位艺术家造成了一个神迹了。"这节写一群人辛苦耕作,国王看到丰收,心里得意,命侍从送酒给耕田的人,又令妇女们为割麦人准备晚饭,并且杀牛以准备庆祝筵席,而《小雅•大田》中也正有: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彼南亩,田�至喜。"他又刻了一片王家的田地,一群受雇的割麦人手里拿着锋利的镰刀在那里工作。一抱一抱的麦子沿着畦沟成行列地倒下来,随后就有人来拿草绳捆起。站在旁边打捆的三个人,还有一些男孩子跟在后边,不断抱起地上的麦子,跑着送给他们去捆。国王自己也在他们当中,手里拿着王杖站在麦束的旁边心里得意。背景上的一棵橡树底下,他的侍从们正在备办筵席。他们在烤一头刚刚杀了的大牛,妇女们拿一把把雪白的麦面撒上那些给割麦人当晚饭的肉。"(傅东华译本)这一节(指《伊利亚特》片断)还写了捆麦和儿童拾麦穗的情形,而《大田》中也有:彼有不获禾犀,此有不敛,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的描写。这些相同相类的情景,曾引起历史学家的兴趣,李亚农著《西周与东周》就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进行了比较。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用人力生产。随着牧畜业的发展,用牛耕和马耕,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高。《易•系辞上》载:"服牛乘马,引重致远。"认为这是帝尧时的事。《山海经•内经》载:"稷之孙叔均,是始作牛耕。"稷与帝尧在时间上大体是一致的。在父系氏族社会畜牧业在农业逐渐发展的基础上,也有很大的发展。马、牛、羊以及猪、狗等家畜都早已驯化了,不仅种类很多,而且能够大量地成群饲养。《小雅•无羊》就反映了西周时代的这一情况。这是一首十分优美的畜牧歌,它描写了牛羊的蕃盛;放牧的情景以及牧人的美好愿望。《无羊》共四章,章八句: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尔羊来思,其角��。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讠化。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饣侯。三十维物,尔牲则具。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既升。牧人乃梦,众维鱼矣,�维�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买维丰年;�维�矣,室家溱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歌勒川》民歌中的这几句诗,为我们粗线条地勾勒了一幅气势壮观、宏阔粗犷的"西北草原放牧图";"曰之夕矣,羊牛下来",《王风•君子于役》的这两句诗,却从一个角度为我们拍摄了一幅"傍晚牛羊进栏图";而当读完了《无羊》后,我们的眼前便立刻呈现出另外一幅优美动人的放牧图:画面上,放牧人正披蓑戴笠,身背干粮,骑着骏马,挥扬皮鞭,精心看护着牛和羊。这些牛羊,有的正下山坡,有的饮水池边,有的蹦蹦跳跳,有的侧身卧躺,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动静配合,和谐成韵。有人有物,相映生辉。方玉润《诗经原始》中云:"诗首章'谁谓'二字,飘忽而来……,以下人物杂写,或牛羊并题,或牛羊浑言,或单咏羊不咏牛,而牛自隐寓言外,总以牧人经纬其问,以见人物并处,两相习,自不觉其两相忘耳。其体体入微处,有画手所不能到。晋、唐田家诸诗,何能梦见此境?末章忽出奇幻,尤为匪夷所思,不知是真是梦,真化工之笔也!"古往今来,在描写放牧的诗文中,《无羊》理当叹为观止。而《无羊》的深刻意义在于:它的作者当是那些常与牛羊为伴的牧人。尽管阶级的压迫,使得奴隶们的劳动变得十分艰难和痛苦,但他们并不轻视、鄙视劳动,正如高尔基在《论艺术》中所说:"人们生活不能没有欢乐,他们善于发笑,会编快乐的歌曲,爱舞蹈。他们为自己的劳动成就而感到欢欣雀跃,甚至在祭司们的宗教仪式上也采用了歌曲、舞蹈和游戏,连阴郁冷酷的耶稣都也不得不在自己的节日里唱一些快乐的圣歌。而艺术也就给奴隶们沉重的、苦役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在伊斯拉斯坎人的瓷瓶,在古老的金饰品、武器和雕刻,在埃及、希腊、墨西哥、秘鲁、印度和中国的古寺遗迹,在欧洲中世纪的大教堂,在东方的地毯和法兰德斯的织花壁毯等等上面,我们所看见的美,正是奴隶们创造的。"《无羊》是一首牧人的歌,歌中所表达的是牧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劳动的赞扬和他们面对辛勤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的欣悦心情,并在千百年后,仍给我们美的享受,这正是它具有永恒魅力的所在。除《大田》、《无羊》外,其他篇章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周代的农业生产情况,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而周代重视农业的传统为后世各朝所继承,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也建立起以农为本、以食为天、重农轻商的牢固观念。~~~~各种语言论文代写、发表、翻译、现存论文提供~~~~
腊八醋w
《大雅》多为西周王室贵族的作品,主要歌 颂周王室祖先乃至 武王 、宣王 等的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周末厉王 、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大雅》换现在来说相似于偏正式的音乐,很像现在关于”中国梦“的音乐创作或者国家大剧院上演的剧曲)《小雅》作品以西周末年厉、宣、幽王时期为多。《小雅》大体以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出彩,与《国风》有异曲同工之妙。PS:《国风》:地方的土风歌谣(《小雅》换现在来说相似于流行音乐和民歌民谣,很像中国新歌声、寻找刘三姐什么的)至于参考的文献,众说纷纭,自成一家,我个人推荐《诗大序》和《观堂集林.说周颂》(《说周颂》虽然主攻《颂》,里面或多或少也谈到《雅》,王国维对《诗经》的解读我很喜欢)
格式手法时间
《刚强不阿 理性抗争——也谈《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代表汉乐府民歌最高艺术成就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
杜甫: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
这里面有 目录序要把岁月的侮辱改造成一曲音乐、一声细语和一个象征肖 潇 想起这一年李 冰 窗子旱 子 粮仓郁 颜 省略吴英文 邻居唐不遇 1979年12月庞 非
我也不清楚,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