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38

水墲月心时
首页 > 职称论文 > 论孙吴的建国道路论文范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刘小刘1234

已采纳

为什么会同归于晋?要一个个分析。首先是蜀,蜀中诸葛仙逝,刘备归西,关羽败走,张飞惨死等都让蜀国实力大减,但蜀国并非是由晋直接击败的。曹魏正始十年(249年),曹魏重臣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了大权。曹奂是燕王曹宇的儿子,曹操的孙子,甘露五年(260年)曹髦死后立曹奂为皇帝,实际上曹奂手中毫无权力,在大臣和军队中也没有任何势力,完全是司马兄弟的傀儡。曹奂在位期间,炎兴元年(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征蜀汉,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发生拉锯战,钟会被挡于剑阁,邓艾避开姜维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司马昭被晋升为晋王。其次是魏,当年曹魏势力的核心人员也早就物是人非,而司马势力却锐不可当。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逼曹奂禅位于他,曹魏就此灭亡。最后是吴。泰始元年(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黜曹魏皇帝曹奂而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仍定都洛阳。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大举伐吴,孙皓投降,东吴灭亡,三国时代结束。 刘备,曹操,孙权都是举世英才,又怎奈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国道中落呢?刘禅恐怕是让人气恼的一个,而司马的崛起确是埋下了伏笔,至于孙皓,倒也不能怪他,毕竟三国势力一旦被打破,成为1打1局面,必定会有一边倒局势,更何况是刘禅投降呢?总而言之,魏、蜀、吴三家同归于晋可谓是天道使之然,不是单方面的原因、

134 评论

掉进米缸的猫

jytjyj

320 评论

神仙姐姐S

三国(狭义220年-280年,广义184年、190年或208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有曹魏、蜀汉、孙吴三个国家。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人口下降,经济受损,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由于战争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较大发展。 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学者各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220年曹丕逼东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使东汉灭亡开始。广义一般认为有184年东汉黄巾之乱开始。这源自汉灵帝为解决黄巾之乱而成立州牧制度,该制度导致地方割据,天下分裂。其他观点还有: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开始,这时东汉朝廷已经崩溃;208年赤壁之战后开始,这时三国鼎立形成雏型。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184年东汉已开始失去政权实体、群雄割据,形成三国雏型直到魏代汉为止,所以往往将这段184年到220年的时间纳入三国时期加以讨论。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后世常常追思当时风云人物。在唐宋诗词中出现大量三国内容。元明清期间,三国事迹更加深入人心,成为戏剧和民间艺术文学常见话题。明代罗贯中以这段历史为蓝本,编撰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成为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丰富多彩的历史内涵也流传到亚洲及世界各地,影响了这些地区。晋代陈寿所作《三国志》,后经裴松之注引,颇有参考价值。直到今天,三国的著名人物、事件仍是耳熟能详,成为电视、电影或游戏题材之一。 更有三国题材小说《斗转星斜》被翻拍成电视剧。[编辑本段]三国局面的形成 189年,汉灵帝驾崩,刘辩继位被立为少帝。执政的何太后之兄何进联络袁绍,杀宦官蹇硕。绍、进等密谋尽杀宦官,并召董卓入洛阳为援。当宦官杀何进,而绍又尽杀宦官之时,卓率兵入洛阳,尽揽朝政。他废黜少帝,另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卓之专横激起了东汉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对,酿成大规规模的内战。卓入洛阳后,绍出奔冀州,桥瑁假东汉三公名义,要求州郡兴兵讨伐卓,关东州郡纷纷响应。他们分屯要害,推绍为盟主,相机进攻卓。190年,卓避关东兵锋,挟持献帝西迁长安。关东联军彼此欺诈并吞,不久就分崩离析了。193年长安兵变,卓被杀,关中混乱不已。经过激烈的混战以后,到196年时,全国形成许多割据区域: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操占据兖、豫二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氏辽东,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士燮占据交州。此外,张鲁以道教的组织形式保据汉中地区,置祭酒以治民。在这些割据者中,势力最强也最活跃的是袁绍和曹操。卓入洛阳后,曹操逃至陈留,聚兵反抗,成为关东联军的一支。他在济北诱降黄巾军三十万众,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又陆续收纳一些豪强地主武装。建安元年,他把献帝迁到许县,取得了挟天子以令不臣之势;屯田续资。200年,曹、袁两军进行官渡之战,操以弱胜强,全歼袁军主力;又利用绍二子的矛盾攻占袁氏的邺城,相继占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统一了北方大部。207年,曹军出卢龙塞,打败侵扰北方的乌桓。208年,曹军南下,攻占刘表之子刘琮所据的荆州。依托于荆州的刘备向南奔逃。鲁肃受孙权之命与备会晤,商讨对策,诸葛亮又受备之命,于柴桑与孙权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迫使曹军退回中原。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操北归以后,用兵于关中、陇西,把统一范围扩及整个北方,不久曹操自封魏王。211年,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219年,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军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刘备军相持。 222年,汉军出峡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蜀中。猇亭之战以后不久, 汉、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编辑本段]三国简介 魏 随着汉丞相曹操对北方的统一和屯田制、租调制的施行,北方社会趋于稳定,生产逐渐恢复。政府修整道路,兴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运。恢复的冶铁业中,水排得到推广,丝织业也兴盛起来。商品交换渐有起色,魏明帝时重新颁用钱币。洛阳、邺城都日趋繁华。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称魏王,建立魏国。220年正月,操死;十月,子曹丕称帝,国号魏,都洛阳,建元黄初。魏得北方。魏置司、豫、兖、青、 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其中凉州领戊己校尉护西域;幽州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汉、吴相接,魏有户六十六万余,人口四百四十余万;魏建立不久,政权开始腐败。齐王芳在位时发生了辅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马懿的权力之争。曹爽重用名士三狗及李胜、毕轨、等人,改易朝典,排斥懿。司马氏是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懿本人又富于谋略,屡有军功。238年,他率军平定公孙渊,使辽东归入魏版图。249年,又乘曹爽奉齐王芳出洛阳城谒高平陵的机会发动政变,逼迫爽屈服,并处死爽及其党羽,独揽朝政,史称高平陵事变。后来,懿及子司马师、司马昭陆续压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251年)、毋丘俭(255年)、诸葛诞(257年)的军事叛乱和其他朝臣的反抗,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玄学名士对司马氏持消极反抗态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马氏以非毁名教和欲助毋丘俭为乱之罪名杀害。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晋初都陆续归服于司马氏。当反抗力量都被消灭以后,司马氏趁时立功,于263年出兵灭汉。两年后,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代魏为晋。历五帝,共四十六年。 曹魏五帝 曹丕 曹睿 曹芳 曹髦 曹奂 庙号 谥号 封号 名字 在位时间 无 高皇帝 无 曹腾 无 太皇帝 无 曹嵩 太祖 武皇帝 魏王 曹操 (魏国缔造者,216年称王,在位4年) 世祖 文皇帝 无 曹丕 (魏国建立者,220年称帝,在位7年) 烈祖 明皇帝 无 曹睿 (226年即位,在位13年) 无 魏哀帝齐王(厉公) 昭陵县公 曹芳 (239-254 在位15年) 无 废帝 高贵乡公 曹髦 (254-260 在位6年) 无 元皇帝 陈留王 曹奂 (260-265 在位6年) 汉 (史学称之为【季汉】、【蜀汉】) 188年,汉宗室刘焉出任益州牧。焉死,子璋继任。焉、瘴相继压平了当地豪强的反抗。207年,备邀诸葛亮为辅佐,提出“隆中对”战略思想。211年璋邀请刘备入蜀,使击保据汉中的张鲁。214年,备占据益州;219年进驻汉中,自称汉中王。是年,留守荆州的关羽被孙权军袭杀。221年,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世称蜀,又称蜀汉,建元章武。汉置益州,自秦岭至于南中。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备为争夺已失的荆州,于次年出峡,夷陵之战,败退入蜀,病死白帝。刘禅继立。备死,亮辅刘禅。小国弱民,处境困难。西南夷接连叛乱。益州郡豪强雍闿执太守,求附于吴。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太守高定都响应雍闿,南中地区动乱扩大。225年,亮南征,亮军西平越嶲,马忠军东平牂柯,然后与中路李恢所部共指益州郡。此时孟获已代雍闿据郡。亮败获,并按马谡“攻心为上”对孟获七擒七纵,终使获归心,南中平定。亮把夷人渠帅移置成都为官,把南中青羌编为军队,并允许大姓招引夷人作部曲;以南中的牛马特产充实汉国军资。西南夷人地区的闭塞状态,从此有所改变。南中战争结束,汉吴结盟也取得圆满成果。亮227年率军进驻汉中,同魏展开争夺关陇的激战。亮在益州疲惫情况下急于求战,一方面力图以北伐来巩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正统地位;一方面则以攻为守,借以图存。228年,诸葛亮北伐开始。以后三年,亮又屡次北伐,都由于军粮不济,没有成果。234年再次北伐,进军渭水南面的五丈原,病死军中,汉军撤回,北伐停顿。亮死后,蒋碗、费祎、董允等人相继为相,因循守成而已。258年以后,宦官擅权,政治腐败。姜维北伐,劳而无功。263年,魏灭蜀之战开始,年冬灭汉。历二帝,共四十三年。 季汉皇帝 庙号 谥号 封号 名字 在位时间 无 汉昭烈帝 蜀先主 刘备 (开国皇帝221-223 在位2年) 无 孝怀皇帝 蜀后主 刘禅 (223-263 在位41年) 吴 黄巾起义时,孙坚随朱儁到中原镇压黄巾,后转战于凉州和荆州江南诸郡。董卓之乱时,坚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隶属于袁术,在淮南活动,坚死,子策统领部众,约于194年开始向江东发展。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驱逐刘繇,逼降王朗。196年献帝迁许以后,策拒术而联曹操,受封为吴侯。199年,策击破庐江太守刘勋,吞并其部,并取得豫章郡地。200年策死,策弟孙权统众。208年权由吴徙治京城。筹划赤壁之战,势力达于荆州;210年招附士夑兄弟,取得东南半壁。211年权徙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219年权破关羽,占有荆州全境。夷陵之战胜利,限制了汉出峡发展的可能。229年,权称帝,迁都建业,建立吴国。有扬、荆、交三州。有户五十二万余,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权尚存的困难,一是对付山越的不宁,一是在巢湖地区抗拒曹魏的压力。东南州郡山区的山越人,阻险割据,甚至北联曹魏,反对孙权势力向南方内地扩张。权与山越进行过多次战争,屡获胜利,234年诸葛格率军进攻丹阳山越,经三年围困,山越十万人出山投降,其中四万丁壮补兵,余下的成为编户。孙吴统治的几十年中,山越人大体与汉人趋于融合。权主要军事活动在淮南。赤壁之战后,曹操军屡攻合肥地区,双方互有胜负。江北居民多渡江,濒江数郡成为空虚地带。 诸葛亮死,魏汉战争停止,魏加强淮南对吴的进攻。吴军除沿江设督驻军、遍置烽燧以外,还在巢湖南口筑濡须坞,严密防守。魏水师有限,进攻难于奏效,魏吴相持有年。权统治时,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北人南来,山越出居平地,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江南运河云阳至京口一段流经山间,不便通航,未得到修整。云阳以西开辟破冈渎,使秦淮河和江南运河联通,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但织造技术还不高,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铜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230年万人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吴使臣朱应、康泰泛海至林邑、扶南诸国。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建业。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居士支谦从洛阳南来,世居天竺的康僧会稍晚从交趾北上。他们在建康译经传法,影响颇大。道教在南方民间继续流传。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同时,江南也出现了像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权死后吴日趋衰弱,而魏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三次军事叛乱后日趋强大。司马氏以先灭汉后取吴作为国策,而在灭汉、代魏后又忙于新朝定制,吴政权暂得延续。269年,羊祜命王浚在益州筹建水师,并预定攻吴的军事方略。279冬,晋灭吴之战开始,280三月攻下建业,孙皓降,吴亡。历四帝,共五十二年。 孙吴4帝 孙权 孙休 孙亮 孙皓 庙号 谥号 封号 名字 在位时间 无 武烈皇帝 乌程候 孙坚 无 长沙桓王 吴候 孙策 太祖 大皇帝 无 孙权 (公元229年称帝,建立吴国。在位23年) 无 会稽王 孙亮 (252-258 在位6年) 无 景皇帝 无 孙休 (258-264 在位6年) 无 文皇帝 无 孙和 无 无 乌程候 孙皓 (264~280 在位17年) 190年后出现的全国分裂局面,经过魏、汉、吴三个区域的局部统一和相持后,至此又归于全国的统一。 解释庙号 这时期的政治背景比较复杂,三国之间只承认本国是正统,其他两国非正当称帝。所以,各国自家都追封上一代君主称什么帝,魏到了正元年间的时候,大权先后落入曹爽、司马氏的手里,所以,当时并没有追封曹芳为帝的庙号,而把曹芳未登基前的封号齐王作为庙号,包括后来的高贵乡公曹髦没有受到后世皇帝的追封,以及蜀汉的后主刘禅、乌程候孙皓也没有受到晋朝司马皇帝的追封,当时吴的孙亮称作会稽王和齐王曹芳的情况差不多,都是因为孙亮后期、孙休前期政权被乱臣贼子篡夺,所以,也没有追封太庙。[编辑本段]三国的发展 三分雏型 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率大军南下,向荆州进攻,而刘表也在此时病死,其次子刘琮接位并向操投降,刘备见此,决定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至夏口。此时鲁肃到备处探听情况,备也派诸葛亮出使到江东,双方结盟,孙刘联军以弱胜强,操退回北方。权、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备向荆南施压,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权部将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用了很长时间,最终攻克南郡。权为向备示好,将其妹嫁给备。而权为拓展势力,占据了交州。其后,瑜曾想出兵攻打益州,但在途中病逝。鲁肃接替其位,并将南郡借给备。而操在南方战争失败,转移向西发展,操欲进攻汉中张鲁,西凉诸军阀疑其将攻击自己,在211年起兵,共推马超、韩遂为首领,操率军镇压,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 三国鼎立 刘备受到益州之主刘璋邀请,入蜀帮助璋防守张鲁、曹操的入侵,备口头答应,但入蜀后不断收买人心,双方最终在212年决裂,备调兵直指成都的璋,虽然其间军师庞统中流矢死,但仍于214年成功逼使璋投降,备成功入主益州,留下关羽防卫荆州。同时,操曾南下攻击孙权,最后双方撤退。215年,操快速地得到汉中,而同时孙刘两家开始争夺荆州拥有权而发生战斗,两军对垒。但备得悉操得汉中,危害蜀地安全,便和权平分荆州,回师益州,但双方关系经已恶化。216年操就任魏王,一年后,备进攻汉中,而操内部有守将叛乱,权也偷袭合肥,汉中成功落入备之手,操虽曾挥军要夺回,但都不成功。219年,备自封汉中王。同年,羽率荆州军北上攻魏,但主战、刚接鲁肃之位的吕蒙突袭荆州,并擒杀羽。220年,操死,曹丕登位,并逼汉献帝禅让,建国号魏;而于221年,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权向魏称臣,而丕封权为吴王,加九锡。同年,备以报羽之仇为名东征权,权派出接替吕蒙的陆逊迎战。结果备惨败,不久病死于

106 评论

痴货小逗逗

孔明不用魏延长驱直入之计,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 赵云杀死西凉大半韩德父子五人,大败魏军,退入南安郡。 诸葛亮计取南安郡和安定都,擒夏侯。

309 评论

我喜欢小吃

还不是魏国的司马氏家族后来渐渐强大了,于是,他们背叛了魏国,创建了新的小国,而这时的蜀、吴两国和魏国的开创人都去世了,一代接班人不如一代接班人,便渐渐走向了衰落,司马氏趁此机会,灭掉了三国,一统中原。OK,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154 评论

毛毛爱囡囡

东汉末年,天下纷乱,地方割据势力四起,汉家天子已经失去了号令天下的共主地位。经过官渡之战,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建安二十三年,曹操又与孙权刘备爆发了赤壁之战,此战以曹操战败退回北方而结束,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在两汉接续统治的四百年的历史下,再加上汉代统治者不断采取强化刘姓天下的措施,使得非刘氏不得为王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魏、蜀、吴三国要想使自身政权取得合法性,都必须采用天命相授、五德始终、 谶纬神迹等方式进行鼓动宣传。特别是接受汉朝禅让的曹魏与以延续汉室为号召的蜀汉,大举“继承”与“恢复”汉朝的旗帜,强调自身统治的建立与汉王朝的承续关系。

但是,相比较之下,孙吴从建国之初,便另辟蹊径,从年号、祥瑞、谶纬等方面出发。以上承天命,下启民情,来宣传自身建立统治的正当性,一定程度上回避了自身与汉王朝的关系。

一、曹氏挟天子以令诸侯,孙吴面临继续承认汉朝的正统地位,还是屈膝于曹氏集团的两难选择

汉建安元年,曹操挟持汉献帝定都于许昌,从此以后,曹操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以辅政大臣的身份,以汉献帝的名义号令天下。但是无论是曹操集团,还是其他势力集团,名义上都依然尊奉汉献帝为天子,各方的势力的争霸名义都是为中兴汉室。而此时的孙吴之主——孙策也顺应形势,依然遥尊汉献帝。据《三国志》记载:

孙策的目标是“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于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

公元200年,孙策受伤而死,孙权继而为孙吴之主,初期继续采取其兄之策,遥尊汉献帝。但是其身边谋士鲁肃等都宣称不应该继续以复兴汉朝为业,而应转向谋求自身霸业,但困于时局,孙权依然继续选择拥护汉室王朝。

公元 220年,曹丕强迫汉献帝禅位,结束了汉王朝, 建立了曹魏政权。公元221年,刘备在蜀接受了群臣表奏,建立帝位,但以刘氏继承人的身份建立了汉政权。因统治中心在巴蜀地区,故称蜀汉。曹丕称帝是以汉室禅让,帝位传袭为由,所以曹魏政权是继承汉朝的,而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一直秉持着恢复汉朝的宗旨。

但是在曹丕与刘备称帝后,孙吴在内面临着山越势力的挑战, 在外面临蜀汉的进攻和曹魏政权的威胁,孙权只得选择暂缓称帝。但是此时孙权却面对着是继续承认汉朝正统地位,并举义兵讨伐曹魏政权,还是屈膝于曹氏集团,保存实力的两难的局面。孙权分析局势,认为当务之急在于平定内部势力 ,统一国内局面。所以孙权选择了表面接受曹魏册封,集中力量整顿内部,集聚实力,抵抗刘备进攻,静待时局转变。

二、走曹魏代汉自立的道路还是走蜀汉继续以汉王室为尊建立政权道路的新抉择,和孙吴的弃汉自立

自从曹丕和刘备称帝后,孙权审时度势,决定暂缓称帝,并接受了曹魏政权的册封,从而积攒实力,并等待时局的变化,但等来的除了曹魏政权和蜀汉政权的皇帝更替,并没有较大的变化。人到中年的孙权没有时间再去等待时机的到来,决心称帝。

但是孙权又面临如何为称帝做舆论的准备,如何使政权取得合法性。曹丕称帝走的是强迫汉献帝禅位,自己像上古明君一样以贤德并顺应形势而得地位的道路,刘备一直秉持着光复刘氏政权,恢复汉王朝的宗旨。这两条道路各有其中优劣,但都取得了暂时的成功。

在这种抉择之中,孙权开始选择一条既不同于曹丕的道路也不同于刘备的称帝道路,另辟蹊径,选择了走弃汉自立的新道路。孙权为称帝的舆论准备中,选择了天命、符瑞、谶纬等方式,声称汉朝天数已尽,而自己称帝是上承天命,是天命所授予的,不可予夺。并在民间广泛制作人为的福瑞,从而显示自己称帝得到了上天准许和称赞。而且孙权还让臣民大量上奏劝进表奏,显示自己称帝是下启民意,得到了万民拥护。

在一切舆论工作做足以后,公元229年孙权接受群臣表奏接受了帝位,建立孙吴政权,改元黄龙。孙权称帝后得到了蜀汉的祝贺,并决定重修盟好。在盟约中蜀汉政权和孙吴政权,重新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并决定双方共同讨伐曹政权,双方中否定了曹魏政权的合法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否决了曹魏所走的代汉自立的道路。而在盟约表达中,并不是称为蜀汉与吴的结盟而是称作汉与吴的结盟,这既表明了蜀汉是汉王朝的正统继承人,也表明孙吴是与汉政权并列的独立政权。

孙权称帝以后,便开始任命臣下为各州牧,领冀州牧步骘、领兖州牧朱然、领青州牧朱桓、领豫州牧诸葛瑾、徐州牧全琮、领青州牧、辽东太守公孙渊等等。在孙权统治的各个阶段都有任命臣下为州牧。孙权除了任命州牧外,还分封了一批诸侯,燕王公孙渊以及封于豫州的鲁王孙霸、封于青州的齐王孙奋、封于徐州的琅邪王孙休等等。这些举措都是孙权称帝后构建天下秩序的筹划。

三、蜀汉与曹魏政权相继而亡,天下局势转换中,孙吴所面临的是对抗与抉择

公元263年,蜀汉政权为曹魏大军所灭,天下从此变成了曹魏政权与孙吴政权的对立。公元264年,孙权去世,孙皓即位。公元265年曹魏政权被司马氏撺掇。短短三年时间内,时局匆匆转换,天下形势变成了晋吴对立。

晋朝建立既继承了曹魏的实力范围又占有了蜀汉的领域,可以说是天下三分而独占其二,相比之下孙吴是偏居一隅。晋政权既有曹魏政权继承汉王朝的正统地位,又有蜀汉直接承袭汉室的独特性,完全有统一天下的优势。

刚刚即位的孙皓,面对天下形势大变,晋军压境的紧急态势,又开始了新的历史抉择。此时蜀汉覆灭与曹魏为晋所撺夺,孙吴完全可以重新选择以汉朝正统继承者的身份自居,并按照蜀汉与孙吴的盟约去继承所划分的一半天下,称晋政权为撺魏的伪政权,自己以天下正统之名,举兵讨伐。

但是孙皓出于维持政权的稳定性和晋吴力量对比的考虑,选择继续维持原状,以孙吴政权继承于天命自居,并开始再次制造大量福瑞,来为自己统治制造舆论效应。孙皓在位期间为自己起了大量带有福瑞的年号,如甘露、宝鼎、凤凰、天册、天纪、天玺等等,所作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统治的正统性。

孙皓虽然在天命正统性方面选择继续维持孙权的现状,但是在天下秩序方面却有了新的安排。孙皓即位之初即开始调整各州牧的安排,并且重新分封了一批诸侯,并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到边境各地。孙皓重新对天下秩序的安排,显示孙吴扩展实力,与晋争雄天下的野心。

四、在“恢复”与“继承”抉择中,确定孙吴天命正统观并安排了天下秩序,对孙吴政权发展的影响与意义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期,可谓曹氏实力最为强盛时期,孙权选择接受接受曹魏册封,保存实力,不与曹魏政权、蜀汉政权共同争锋,而是驱逐山越出山,进行屯田,开发江南,发展自身实力。此举使得孙吴实力大增,并开始与蜀汉政权恢复盟好,解除了内忧外患。

孙权称帝时,不走曹魏与蜀汉建立政权的道路,而是弃汉另谋发展之路,以天命和民意确定自己的统治合法性与正统地位。并且在蜀汉与孙吴重新结盟中承认蜀汉是正统汉室,从而达到与蜀汉的重修盟好,增强了孙吴抵御曹魏的实力,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拓展自己的领域。

而且孙权重新确定了天下秩序,增强了孙氏家族的势力与孙吴的防备力量,巩固了统治,也有利于抵御外敌进犯。

在面临蜀汉政权和曹魏政权相继覆灭的形势,孙皓选择继续维持孙权所定的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政权的稳定性。虽然孙皓在天命正统观方面继续维持原状,但是在天下秩序方面却有着重新安排,这种安排是适应形势变化之举,在面临晋军的进逼,孙皓的调整天下秩序举措,增强了孙吴的边防力量,并试图与晋政权争夺天下霸权。

孙吴审时度势的举措,的确为孙吴在纷乱的时局中赢得了一方霸权的地位,并且在蜀汉和曹魏政权覆灭后继续存在了一段时间。但是由于晋军的强大攻势和孙吴政权内部的腐败,孙吴政权最终未能统一天下,反而于公元280年为晋军所亡。

150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建材杂志吴冬

    4.本次绿色建材博览会有哪些有特色和亮点的活动?答:我们本届的建博会可以说是每一个活动都是有特色和亮点的活动。一是我们的高峰论坛,这个论坛是由中国建材联合会、中

    wangjue0512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论孙吴的建国道路论文范文

    为什么会同归于晋?要一个个分析。首先是蜀,蜀中诸葛仙逝,刘备归西,关羽败走,张飞惨死等都让蜀国实力大减,但蜀国并非是由晋直接击败的。曹魏正始十年(249年),曹

    水墲月心时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道路建设毕业论文摘要

    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承揽建设项目,编制投标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毕业 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

    漳南一邺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铁路轨道论文范文

    浅谈铁路工程技术研究论文 铁路工程技术论文范文一:浅谈铁路工程技术与发展 摘要:铁路工程技术,主要表现为施工技术,施工技术管理包括技术基础工作、施工过程技术管理

    樱花卫厨ks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农村道路建设毕业论文

    我可以帮你完成你的毕业论文 专业代做毕业论文 多年经验 团队合作 质量保证 诚信可靠 需要的话看昵称

    晓布丁2011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