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10

sjloveyuliqin
首页 > 职称论文 > 80后作家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来打包带走

已采纳

After 80 generations, today's younger generation in society, has started to enter the community, building our country, is the link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generations of society, so the post-80 generation is the impact on the community can not be neglected, I After the single-writer from the 80 works, the analysis of their impact on the younger generation. Several writers of major works as an example the analysis of 80 after the beginn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orks of writer and award-winning works of the young peopl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its impact, the main effects of or in writing and the two major aspects of life. Better education for the future of young people, to lay a foundation, but also enable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oday's social psychology of young people.

279 评论

subluevoyage

耀眼的“80后”——“80后”作家作品阅读感悟2008-04-08 10:11:23桃李秀□朱川 林劲华 向皓宇 廖智煜自信,轻俘,乐天,叛逆,务实,自私,洒脱,固执,孤独……很多自相矛盾的词语在他们身上都能找到。说到玩,他们一代人是很会享受生活的一代,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享乐主义者”。他们追逐着巴黎、纽约的脚步,喜欢花花绿绿,怪模怪样的服饰和发型,以及缤纷的色彩,是80年代的流行特征。或许在此之前您根本不知道什么是“80后”,因为,这只是人为的一种称呼,然而朴实的称呼背后代表的却是当今具有很深影响力的一群青年作家。又或许您会说:“一群十几二十岁的青年写的东西值得品读和研究吗?”但是,他们可能没有像许多成年人一样有饱经风霜的阅历,没有像名作家一样千锤百炼的写作功底,可是他们却拥有与众不同的东西:那就是青春,活力,以及心底对这个社会的憧憬。他们拥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思想,他们热爱写作,善于表达自己的忧愁喜乐。他们的作品全是发自内心的文字,在还没有被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里的阴影所笼罩之前,他们写出了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如同孩子的想象总是具有纯真和美好,而这群“刚出生”的青年作家,用他们感知、还有优美的文字,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在品读后开始对自己的某些东西———例如善良,理想,追求,还有才刚起步的人生,有了自己的思考。这样就够了。那些故事让我们为之动容、陶醉其中。更重要的是,我们从里面获得了许多东西,这些感受是我们无法从别的的地方能得到的。它们弥足可贵,因为它们是来自?而我们研究80后,实际是在研究我们的另一面,另一个自己。每一名80后作家内心深处描绘的“一尘不染”的梦想、爱情所带来的震撼。只要某种东西能让你思考自己身边的人,自己身处的这个世界,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价值。这个东西,就是一种精神力量,一件无价之宝,值得你去研究,去追随下去。正如同他们其中的一员张悦然说的那样:“我现在在努力地创作,因为我怕再过一年,两年或是更多年之后,我写出的是这个社会泛滥的东西,而不再属于我自己内心的文字了。”在研究之中我们了解到,由于年轻作家们并没有受到专业的写作训练,结构上不免松散;同时,由于年龄、经历,其社会阅历、文化积淀不深,也难以写出较有思想深度的文章,情节、人物塑造上稍显单薄,而且有雷同的现象。同时,标榜率真是一件好事,但率真、抒情多了,难免沦为矫情,便失去真实了。语言上追求自由纵情,但是有的也很粗糙草率。难以对青少年青春时期的心理、情感变化作客观、理智的分析,题材的筛选上难免良莠不齐,某些作品过于暴露、夸大青春期的困惑、迷惘,甚至还有一些赤裸裸的性描写,很容易对身心尚不成熟、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少年学生产生不利的引导和指向。可以说这就是他们的通病,80后失落的青春。而我们所研究的作为新生代作家的郭敬明,让我们感动不已。从最初的《幻城》,《爱与痛的边缘》到《悲伤逆流成河》、《小时代》,从以往简单地思考人生到对现实、内心的剖析,在人气日渐飙升的同时,他的文字也在走向成熟。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80后一代的不卑不亢,高歌猛进。自初中时开始写作,在全国报刊杂志发表文章约10万余字,曾获第三、第四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出版长篇小说《幻城》、《1995-2005夏至未至》、《岛》系列丛书等作品。目前是上海柯艾传播文化公司的老板,带领一伙同样具有希望,朝气蓬勃的青年向梦想迈进。一半明媚,一半忧伤———如此华丽的词藻才能勉强概括这个引领了文学与理想,时尚与话题的新锐作家的风格。他用最华丽的语言记录着生活以及悲伤的情感。对待生活消极而又充满自信与斗志;坚信人性中甜美的善良,却始终不改地沉溺于绝望之中。没错,他的风格就是这样。80后的作品率真、原态地记录了部分当代青年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情感特征,适应了他们的困惑心理,满足了他们的阅读需求。阅读这些个性十足的作品,他们的心声得以抒发,情感得以宣泄,例如高考的压力、青春的困惑等等。朋友的离开,进入作协的异议,以及满天的流言蜚语,所有这些都不能磨灭他卓越非凡的才华。郭敬明是两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魁甲。在第一届由韩寒掀起的新概念大热后,多少的优秀写手蜂拥而来,他却可以两次夺冠。面对名与利诱惑,他坚持不懈留守在写作孤独的道路上,孜孜不倦。随后的出书,众多的拥护者的使签售现场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他们拥有自由飞扬的想象力、轻灵潇洒的笔触。他们经历着更跌宕起伏,到处灯红酒绿的人生。他们固执己见却坚持理想,对遥远的梦永不言弃。他们是80后,无论你欣赏他们与否,他们在一天一天进步,迈向梦想。那么,当他们日渐成长的时候,谁能否认他们不是文坛最耀眼的一群烁星?(清远市第一中学学生)评语:随着时间的推移,“80后”,这个名词在文学界上文学界上也流行了起来。因此80后的作家作品也变成了研究的对象。九十年代的孩子们对更接近他们年龄的“80后”非常感兴趣。富有九十年代风格学生们用后辈的眼光,试着体味他们的作品,用激情澎湃文笔,写了上文他们的感想。(指导老师:陈少宜)

107 评论

pisces850318

有以下特点:1:神秘主义→隐形世界,宗教意义上的神秘主义,设造迷宫,借用侦探推理小说的手法,使艺术达到了最了不起的境界是要有异常的复杂性和迷惑性的。★★例:《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题目:《假如我只有十天可活》第八天:我Vs我→→→上午我找到一个我的复制品,并被它打倒。下午我打倒了它。我不知谁躺着、谁站着。他、我?我、他?或都是?这几天来我第一次感到生命在衰竭。★★作者:应炯2:感觉崇尚→现代青少年写作善于运用感觉,补捉无限丰富的意象。★★例:《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题目:《窗外有棵天堂树》→→→真子很喜欢望窗外看。外面的世界很美,空气里有泥土的气息,有草木的芬芳。阳光撒在窗台上,金色的,常常有美丽的小鸟停在不远处的树枝上唱歌并跳来跳去。真子常常觉得这就是天堂,自己做的味置就是天堂中的位置。★★作者:范仲毅3:流浪意识→流浪是体悟人生,面对社会然后认识其真面目的一种方式,有浪漫主义流浪、“无根感”等,代表作家:郭敬明★★例:《第三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题目:《剧本》→→→有人说: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在自己的眼泪中开始在别人的眼泪中结束。我觉得说这话的人很聪明但未免太宿命。两次眼泪之间的几十年是光芒万丈还是晦涩暗淡完全由你自己作主。★★作者:郭敬明4:语言至上→看看现在的《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特点是:语言非常的经典、唯美,许多孩子的文章都带有西方“欧化句式”的。★★例:《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题目:《青苔》→→→那是恍惚的一种绿,被时间耽搁了的,它是依附的、孤独的、缄默的。……★★作者:陈武★★“欧化句式”■例:《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题目:《梵高的后裔》→→→夜色已降临,彩虹遮掩着这个城市疲惫的面容,闪出最后的妖冶。……★★作者:李欣(另外,卫慧的作品中“欧化句式”也较多。)※发展方向→→→→★★终级追问★★:现在的文学将通过“象征”、“荒诞”、“变形”等手法走向“形而上”,从而将文学和哲学合为一体,思考世界本原、生存、生命之类的永恒问题上。★★详细★★八零后在出现时是一个文学词汇“所谓八十后作家,就是出生于80年代,以网络为主要创作媒介,以商业利益为主要目的,作品意境与内涵以城市为背景、青春为主题的青年作者群。”——著名80后作家 韩寒目前绝大多数80后作家依然处在学艺期,生活积淀的增多、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文学修养的提高,是写作升华的关键。虽然80后文学正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受到主流文坛的确认,《花城》、《上海文学》《人民文学》等主流刊物已发表他们的大量作品。但文学毕竟应有其特殊的质地和要求,不能降低对他们这一代的评价标准。这时,对80后来说,文学自上的演练与高下之分,需要的既有才力,更有定力,而沉寂、思考、阅读显得尤为重要。作者以为,对传统历史文化、时代精神、当下社会心理、基本的理论等等的了解与掌握是必要的,因为这些是促使有效的写作资源形成的重要因素。在诱惑丛生的当下,谁能保持必要的独立和清醒,能够不断地超越、否定自己,维系内心的一份纯净,将文学创作进行到底,谁便能真正地傲立文坛.“80后”不是一个文学概念,是一个市场与商业炒做出来的概念。自己被不被笼络到这个概念之下无所谓。真正的文学不是以年代划分的。一个作家,他不乐意自己被划入任何一个流派,因为作家追求艺术性的独一无二。划分流派,圈定概念是评论家或者出版商愿意做的事情。因为这样做对他们都有利。前者是学术上的方便,后者则是经济上的利益趋势。、“80后”主要文本:韩寒《三重门》、《像少年啦飞驰》。郭敬明代表作《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 张悦然 《樱桃之远》。 泽婴 《荼縻》、孙睿《草样年华》、春树 《北京娃娃》。马教授认为,80后现象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的市场化、文化化的一种表现,是适应青少年阅读需求,在外部商业资本(传媒、出版)的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学创作现象,是借助小读者和小作者的互动进行偶像化市场造势和炒作的文化现象。80后创作,可以上溯到上海《萌芽》杂志创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他们一方面适应新的环境下小读者对于文学创作、欣赏的新的需求,另一方面利用中学生的高考情结和教育弊端,与一些著名高校达成协议,在大赛中表现优异的小作者可以通过自主招生方式录取,从而极大地吸引了中学生参与其中,同时也引起传媒、家长以至社会的普遍关注。新概念作文大赛也确实涌现出一些有天分、有个性、有创造力的小作家。由于他们的作品率真、原态地记录了部分当代青年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情感特征,适应了他们的阅读需求和心理,个性十足,抒发了他们自己的心声,例如高考的压力、青春的困惑等等,说出了自己心里话,在阅读中得到宣泄,受到广泛的推崇和喜爱。一些敏锐的出版社和书商发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市场和商机,全力打造这样一批青春写手、作家,导致80后创作大量出现,一些小说的销量竟逾百万册。由于新概念作文大赛、80后创作在社会上掀起的巨大影响,媒体也热烈地关注、参与其中,不断为80后创作造势、炒作。通过对此的运作,许多涉猎其中的传媒影响力剧增,而他们的宣传、造势,又为80后文学的创作、作家的名誉提高、作品的销售推波助澜,相得益彰。对于80后创作,马相武的评价中肯而客观。他认为,从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发行量来看,80后创作在青少年中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但是,这种巨大的影响与其说是因为其文学艺术上的造诣,不如说是抓住了青少年读者们的阅读心理。80后作品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主要反映在语言层面上富有艺术性,个性十足,同时其细腻、逼真的心理、情感变化,也有十分可取之处。千百万青少年需要在自己的成长期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期有自己最喜欢最合适的“青春读本”,80后小说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这个需求。当然,其价值取向还是有很大争议的,也许争议并未充分展开。现在是大家都愿意表现宽容的年代。马相武肯定80后创作的积极一面,同时也指出了80后创作的一些弊端。一方面由于书商、出版集团要在短时间内出书、获取利润,所以会要求作家在短时间内交稿,有很有限的工作期限;另外,在版税、稿费以及创作名望的推动下,作者们有时候也希望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创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的质量有时难以保证,部分作品的创作立意源于出版集团的策划,容易造成作者个体写作行为失范。另一方面,由于小作家、小作者们并没有受到专业的写作训练,结构上不免松散;同时,由于年龄、经历,其社会阅历、文化积淀不深,也难以写出较有思想深度的文章,情节、人物塑造上稍显单薄,而且有雷同的现象。同时,标榜率真很好,但率真、抒情多了,难免沦为矫情,真实便失真了。语言上追求自由纵情,但是有的也很粗糙草率。青年读者对于80后创作的喜爱与推崇,也反映了一代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文化以及生存状态。马相武形象地指出,80后创作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是“我们写我们”,后一个“我们”是指8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也就是青少年群体;前一个我们则是指80后作家们,也就是用青年的手,来写青年的事。这是区别于“他们写我们”的,这里的他们,是指那些先一代的专业作家们。相对于“他们写我们”,“我们写我们”显然更加容易为“我们”所接受,受“我们”的推崇。然而,“我们写我们”,与“他们写我们”相比,尽管的确更加率真、更加贴近青年生活,也更能反映青少年呼声,但是由于这些“我们”的生活阅历、文化积淀并不丰厚充实,往往显得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作品的深度有限,难以对青少年青春时期的心理、情感变化作一客观、理智的分析,题材的筛选上难免良莠不齐,某些作品过于暴露、夸大青春期的困惑、迷惘,甚至还有一些赤裸裸的性描写,很容易对身心尚不成熟、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少年学生产生不利的引导和指向,这也是马相武所深感忧虑的。沉湎于文字的赤裸狂欢,在安静的夜晚异常亢奋,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过黎明!在熙攘嘈杂的环境中,无法真正宁静地写作;在虚热、浮躁和追捧中……这一群人,闹哄哄地走向了文学的殿堂,但是活在尴尬里,活在阴影里,活在文学丧失它纯粹性的危机中!这就是所谓的“80后”。

262 评论

慕容诗月

《近百年中国古代文学的性别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8期转载)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观的初建及其反思》 《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试论孙犁小说的意境》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第2期《读朱淑贞诗词札记二则》 《天津师大学报》1987年第3期《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创作的文化反思》《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 (《人民日报》1988年4月3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1988年第6期、《文史知识》1989年第2期转载 )《李清照的自我艺术形象与古代妇女文学》 《天津师大学报》1989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1989年第6期转载)《光明.黑暗.怎么办》 《读书》1991年第1期《中国古代妇女文学的感伤传统》《文学遗产》1991年第4期《灵魂苏醒的歌唱――论五四时期女性文学》《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1992年第6期转载)《醒世之文,坦诚之心――评孙犁〈芸斋小说〉》 《孙犁作品评论续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丁玲小说对妇女人生道路的探索》《天津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1993年第5期转载)《论陈衡哲及其创作》 《南开学报》1993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1993年第7期转载;收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推荐论文目录》)《中国女性现代精神的高扬――论新时期女性文学》《南开学报》1993年第6期《论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 《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论庐隐及其创作》 《庐隐代表作》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女性人生与文学》 收入《女性与持续发展》天津科技出版社1995年《论冯沅君的小说创作》 《南开学报》1995年第2期《当代纪实文学中的妇女问题》 《文学自由谈》1995年第3期,收入联合国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95北京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 中国论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98年《二十世纪中国女性的文学选择》 《南开学报》1996年第3期《中国古代女性的文学选择》 《天津师大学报》1996年第3期《有斜阳处有春愁--沈祖棻及其创作》 《程千帆沈祖棻学记》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1998年第5期转载;收入《当代中国女性文学文化批评文选》,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张爱玲的女性观及其前期创作》 《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第3期《当代文坛新景观―― 女性主义文学在中国》 《升华与超越》(第1辑)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关于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学科建设的思考》 《南开学报》1999年第2期《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开展多学科妇女学研究》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论中国女性文学的思想内涵 》 《南开学报》2001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1年第11期转载)《谈女性文学的基础性建设》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2年第5期转载)《女性写作与文化生存》《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文艺理论》2002年第5期转载)《女性视角与文学》 《百花洲》2002年第5期《论女性文学的学科建设》 《南开学报》2003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6期转载;收入《中国妇女研究年鉴(2001~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多姿的飞翔--论20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 《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世纪之交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略论》 《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女性:思想舞动三月》(访谈录) 《中国妇女报》2004年3月23日《“与男共舞”的理论演进》 《社会科学报》2004年4月8日《两性问题断想》 《中国女性文化》2004年第4期《试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的性别策略》《南开学报》2005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5年第7期转载)《关于高校女性文学课程建设的理论思考》《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2期(收入《妇女/性别理论与实践——《妇女研究论丛》(2005-2009)集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五四”传统与新时期女性文学》《江汉论坛》2005年第7期《不谈“身体”》 《百花洲》2005年第5期《世纪之交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新进展》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5期(收入《2005北大文选:批评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胸襟 视角 心态——近十年女性文学研究反思》《天津师大学报》2006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9期转载)《新时期女性文学的爱情书写与现代启蒙叙述》《长江学术》2006年第1期《<周易>的家庭观念及其影响论略》 《南开学报》2006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5期摘要)《新时期女性文学与现代国家意识》 《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4期摘要)《博客上的女性写作与女性形象》 《上海文化》2006年第6期《论北美华文文学“离散”内涵的演变——以女性创作为中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7期转载)《性别:文学研究的一个有效范畴》《文史哲》2007年第2期《“人”的主体性启蒙与女性的自我追求》《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性别视野中的“小女人散文”批评话语》(台北)《中国现代文学》2007年第2期《自恋与自审间的灵魂历险》《江汉论坛》2007年第3期《性别批评的构建及其基本特征》 《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文艺理论》2008年第3期转载)《海派文学中的尤物叙事》《湘潭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漫谈女性文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扬子江评论》2008年第1期《当身体不再成为“武器”——“80后”部分女作家身体书写初探》《天津师大学报》2008年第1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当代女性小说中的流产叙事》 《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1期《沉郁悲怆 凝重苍凉——评张洁〈无字〉》 《名作欣赏》2008年第3期《关于<女性文学教程>编写的思考》 《中国女性文化》第9辑 2008年《论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空间概念》《文艺理论与研究》 2008年第4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12期转载)《“女国民”的兴起:近代中国女性主体身份与文学实践》《南开学报》2008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12期转载;译文收入《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2月)《打开语文教育的一扇新窗——尝试将性别视角引入大学语文教育》,《母语?文章?教育——大学语文研究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西绪弗斯式的悖谬——张洁新时期创作中的女性观》《东方丛刊》2009年第1期《〈为奴隶的母亲〉小说叙事的性别分析——兼及与〈生人妻〉的比较》《湘潭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日常化情欲的指归——论早期新海派文本的题旨转换》 《南开学报》2009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11期转载)《追寻与建构:现代女性文学史书写》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年8月11日《现代女性文学史写作的最初实践》 《中国女性文化》2009年第2期《茅盾女作家论的性别因素》《东岳论丛》2009年第1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7期转载)《晚清“女国民”话语中的性别想象》《中山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女人作为“人”与女人作为“女”:现代中国女性文学中的性别意识》,谭国根、叶少娴编《性别、话语与文学中的自我:中国大陆、台湾与香港的议题》,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0年《<周易>与<礼记>家庭观念之比较》,《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第3期《论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及其本土实践》,《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舒芜的妇女观及其性别批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5期《近三十年“城乡交叉地带叙事”中的“新才子佳人模式”》 《南开学报》2011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3期转载)《民族﹒性别﹒历史叙事——重读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 《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2期转载)《萧红与百年中国文学》 《文学与文化》2011年第3期《性别文化与文学研究》 《华夏文化论坛》第六辑, 吉林出版集团、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8月《史铁生的女性观及其〈务虚笔记〉》,《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3期《问题与挑战:女性文学学科建设之思》,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新华文摘》2012年第2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6期转载)《“性别”:在“文化政治”的视野中》,《妇女研究论丛》2012年第6期;【译文】《论嵇康的自我——关于嵇康的生活和思想》 [日] 福永光司著,乔以钢译,刘柏青、张连第主编《日本学者中国文学研究译丛》(古典文学专辑)第5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

350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研究论文

    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在文学作品中建构出的一系列系统的符号和有意味的空间形式。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

    晨馨1205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80后上学时看的杂志

    《文艺杂志》,现代文艺月刊,创刊于桂林。王鲁彦主编,出版第3卷第3期后因日寇侵犯湘桂日紧而停刊,复刊于重庆,出至新1卷第3期后,因抗日战争胜利宣告停刊。

    呼啦啦呼嘞嘞 9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80后作家研究论文

    After 80 generations, today's younger generation in society, has started to ente

    sjloveyuliqin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80后看的娱乐杂志

    《读者》,《儿童文学》《故事会》《文学周刊》

    周周-Sophia 10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作家对比研究论文

    在全球化的时代,民族文学的趋势是走向世界文学。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它特有的研究对象及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对研究世界文学并对抑制 文化 霸权起着重

    chenjialu198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