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15

阿囧小胖只
首页 > 职称论文 > 蝴蝶梦哥特式元素毕业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香喷喷的耗子

已采纳

哥特式小说是西欧文学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充满着神秘与恐怖,给人以独特的心灵震撼和审美感受。它盛极一时,许多作家都受到过它的影响,直到今天,哥特式手法都以其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得到作家们的青睐。哥特式小说源远流长,本文试从其起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来揭示:在西方文学中一直有这样一股“哥特传统”的暗流,它时隐时现,与“两希”源头并存,可谓 西欧文学与文化的第三条源流。 关键词 :哥特式,神秘,恐怖,第三源头 近 20 年研究综述 一. 哥特式小说的特征和文学史地位 布兰丹 ·亨尼塞在 《哥特式小说》一书中总结了哥特式小说的特征: “哥特式” 这个术语有三种主要含义:野蛮,好像中世纪的哥特部落;中世纪,和与之相联的城堡、带甲武士和骑士精神;超自然,和随之而来的恐怖、未知与神秘。 《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中说:哥特式小说拒绝平淡,偏好峭壁和悬崖、折磨与恐怖、巫术、恋尸癖以及心神不定。它沉浸于鬼魅出没、突然死亡、地牢、妖术、幻觉和预言之中。这一批评式术语涵盖了大量的反常性作品,这些作品表现了自然力和超自然力的聚合与冲突。这类小说在18世纪的最后几年进入繁荣期,它的影响的余波,它的耸人听闻的手法的重要方面,从勃朗特到狄更斯时期直至当代的英语文学,可以连续的被感受到。 美国评论家赖特认为:要了解近两百年来的文学,必须具备一定的哥特式小说的知识。 肖明翰、刘新明等人也认为:哥特小说自 18 世纪中期从英国诞生以来,一直拥有广泛的读者,不仅在英国确定了自己的地位,而且还影响到其它一些国家,特别是德国和美国的文学创作。它吸引了各时期、各流派的作家,将哥特小说的手法大量运用于创作以安排情节,深化主题,增强作品的效果,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二百多年来,在英美不仅通俗作家热衷于哥特作品的创作,而且许多第一流的诗人和作家,如英国的司各脱、柯勒律治、拜伦、雪莱、济慈、狄更斯、勃朗特姐妹、康拉德、福斯特、戈尔丁和美国的布朗、华盛顿·尔文、爱伦·坡、霍桑、马克·吐温、詹姆斯、福克纳、奥康纳、莫里森等人都要么直接创作过脍炙人口的哥特故事,要么把哥特小说的手法大量运用于创作之中,使哥特小说从通俗小说这一文学领域的“边缘地位”得以进入文学的中心和文学发展的主流,从而在英美文学中逐渐形成了十分突出的哥特传统。 二、解读“哥特”一词 人类学意义上:哥特是所谓的蛮族之一。古代欧洲的一个民族。他们住在日尔曼部落的最东部,占据南多瑙河盆地和黑海沿岸的土地,被第聂伯河划分成东哥特和西哥特,两个独立的部落。西哥特人善于移动,攻下罗马,最终被同化到已在西班牙建立起的罗马文化中, 8 世纪时被摩尔人征服,同伊比利亚的拉丁成分混为一体。东哥特人穿过巴尔干到意大利,公元 493 年占领了意大利,公元 555 被吸收到拜占庭帝国中 。 艺术风格上:出现于十二世纪晚期,主要体现在建筑与绘画上,起源于法国的巴黎附近。从来源上看,哥特式美术和建筑借鉴了罗马技术,但是把它们置于与前辈完全对立的一种革新的美学观点。哥特式风格在建筑上主要是运用了飞檐扶壁,这样可以使墙体的负担大为减轻,使在墙面上开出大幅的玻璃花窗成为可能,同时使建筑的整体具有强烈的向上的特征。这样,从视觉角度来看,建筑——主要是教堂——具有高耸入云的外观,而其内部空间则在大幅的彩色玻璃花窗透射出的迷离光线和更高的中庭的双重作用下给人强烈的升腾感,同时又优雅纤细。 主要用于建造教堂和城堡。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和英国的圣·保罗大教堂堪称代表性建筑。这种建筑的特点是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狭窄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内部,阴森的地道甚至还有地下藏尸所等。在那些崇尚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文艺复兴思想家眼里,这种建筑代表着落后、野蛮和黑暗,正好是那取代了古罗马辉煌文明的所谓“黑暗时代“( the Dark Ages )的绝妙象征;因此,用那个毁灭了古罗马的“野蛮”、“凶狠”、“嗜杀成性”的部落的名字来指称这种建筑风格自然就再适合不过了。这样,在文艺复兴思想家们的影响下,哥特一词逐渐被赋予了野蛮、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时代、中世纪等多种含义。 哥特式作为恐怖、黑暗的代名词则成为小说这种叙事艺术中的一种风格。恐怖的、黑暗的、怪诞的、野蛮的,就像“拜占庭式”意指了不必要的繁复那样,哥特式( Gothic )成为了一个形容词。 到了 18 世纪后期,哥特一词又成了一种新的小说体裁的名称。这种小说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者荒野为背景,故事往往发生在过去,特别是中世纪;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充斥着凶杀、暴力、复仇、强奸、乱伦,甚至常有鬼怪精灵或其它超自然现象出现;小说气氛阴森、神秘、恐怖,充满悬念。 三. 哥特式小说和运用了哥特式手法的代表作家作品 1764 年,《奥特朗托堡》诞生,作者是英国的荷拉斯 · 沃尔浦尔,这是哥特式小说的开山之作。 其他的代表作有: 英国理查生的《克莱丽生》 英国 克拉拉·利弗的《年老的英国伯爵》 英国安娜 · 拉德克利弗的《乌多尔弗之谜》、《意大利人》 英国威廉 · 贝克福德的《瓦塞克》 英国马修·刘易斯的《修道士》 ( The Monk , 1796 ) 爱尔兰马图林的《漫游者梅尔莫斯》 英国詹姆士 · 郝格的《一个已开释的罪者的自传和忏悔》 英国司各特的《玛米思》 英国玛丽 · 雪莱的《弗兰肯斯坦》 德国霍夫曼的大部分作品 英国 B ·斯托克的吸血鬼小说 美国爱伦坡的大部分作品 运用了大量哥特式手法的作品: 英国狄更斯的《荒凉山庄》,《远大前程》 英国勃朗特姐妹的《简·爱》和《呼啸山庄》 英国哈代 英国罗特特·布朗宁 法梅里美的《维纳斯雕像》、《熊人洛奇》 美国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去吧,摩西》、《我的弥留之际》、《圣殿》、《押沙龙!押沙龙!》、《坟墓的闯入者》、《纪念爱米莉的一朵玫瑰花》 美国霍桑的《红字》 美国费兰纳里·奥康纳的《妇人难寻》 美国特鲁曼·卡波特的《别的声音,别的屋子》 美国卡森·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金眼睛中的映像》 美国查德·赖特的《土生子》、《吸血鬼访谈录》 英国班布里奇的《裁缝》、《到瓶子工厂游玩》 英国 达夫妮 · 杜穆里埃的《蝴蝶梦》 美国斯蒂文金 四. 哥特式小说的心理和美学基础 哥特式小说的心理基础是人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在阅读哥特故事时,我们既感到强烈的恐惧,同时又确信自己的安全,我们既能在幻觉中置身险境,但又从心底知道危险不会真的降临在自己身上,这时,我们就能感到一种强烈的愉悦。 哥特式小说的美学基础是和恐惧相关的壮美。 18 世纪时,英国美学家伯克( Edmund Burke )在讨论壮美时,就已经谈到人类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并且把壮美同恐惧联系起来。他把美分为秀美( the beautiful )和壮美( the sublime )。一般来说,秀美的事物小巧、精致、和谐,并且为人们所熟悉,它们在观赏者心中所引起的是甜蜜、温馨、热爱、安全的愉悦和激动。与之相对,当面对峻峭高山、滚滚大河、亘古荒原、莽莽林海、古老废墟或者雷鸣电闪时,我们似乎体验到一种神秘的超验力量,心中不由充满敬畏甚至恐惧。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这些场面,我们会发现,它们全都是有关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之间的冲突。从基督教的观点来看,这种冲突归根结底是上帝与魔鬼之间的永恒冲突。而这种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上帝与魔鬼的冲突是哥特小说最突出、最普遍、最持久的主题,它贯穿了哥特小说发展的整个历史。 五、哥特式小说的源头和它出现的原因 肖明翰认为:虽然哥特小说与哥特人毫无关系,但日尔曼民族(即条顿民族)中所流传的极为丰富的民间传说,以及以这些传说为素材的中世纪浪漫故事,是哥特小说的一个重要源泉。哥特小说的另一个重要源头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这时期的英国戏剧深受古罗马剧作家塞内加的影响,充满复仇、阴谋、暴力和凶杀,甚至还有鬼魂出没,因此情节惊险刺激。特别是莎士比亚的剧作和詹姆斯一世时期的悲剧,对哥特小说的出现与发展更是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者: 雾中寻你 2007-4-28 16:44 回复此发言 -------------------------------------------------------------------------------- 3 【资料】从哥特式小说看西欧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某学生毕业论文) 《圣经》和基督教传说也是哥特小说的重要源泉。《圣经》里面有许多极为恐怖的场面,而基督教传说也一直在极力渲染地狱的恐怖。这方面最突出的当数《启示录》,里面描写了天使同撒旦的战争,地上的屠杀、瘟疫、灾难和饥荒,以及其它大量关于末日审判的神秘而可怕的征兆。《启示录》因其生动的语言、奇异的想象、丰富的象征、鲜明的意象和震撼人心的气势,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对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密尔顿的《失落园》到今天的许多恐怖电影都直接取材于《启示录》或者受到它的启示。哥特小说中的许多典型人物类型,比如魔鬼、恶棍英雄、“流浪的犹太人”等,都能在《圣经》中找到他们的原型(撒旦、该隐等);而兄弟相残、夺人之妻、仇杀、强奸、乱伦、同性恋等等哥特小说中的通常主题,都无不在《圣经》中反复出现。至于哥特小说里最突出、最普遍、最持久的主题:善与恶之间永恒的冲突,那就更是一部《圣经》从头到尾的主线。 哥特小说之所以产生和繁荣于 18 世纪,最重要的是浪漫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挑战。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得到空前发展,宗教改革运动与人文主义结盟终得以摧毁罗马天主教的一统天下,然而人文主义的大发展却反过来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并且使以上帝为中心的传统的基督教意识形态处于解体之中。到了 18 世纪,欧洲进入理性时代,启蒙运动思想家们热情讴歌、极力弘扬人的理性,却忽视并压抑情感、想象、直觉,否认神秘和超自然现象。席卷欧美的浪漫主义运动就是对理性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逆反。哥特小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特殊流派,被评论家们称为“黑色浪漫主义”( dark romanticism )。它的所谓“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情节上,它浓墨重彩地渲染暴力与恐怖;在主题思想上,它不是像一般浪漫主义那样侧重于正面表达其理想的社会、政治和道德观念,而主要是通过揭示社会、政治、教会和道德上的邪恶,揭示人性中的阴暗面来进行深入的探索,特别是道德上的探索。 肖明翰 教授还提出了一个新观点,那就是,哥特小说在英美和德国这样一些国家最繁荣、成就最高,而这些国家正是最主要的新教国家,其中英美更是长期为清教主义所统治。清教主义是基督教里的原教旨主义,它是新教的一个比较极端的重要流派。清教徒信奉加尔文主义,把《圣经》里的每一个字都看成上帝的话。 尽管在哥特小说兴起之时,对天主教徒和各种男女“巫”的残酷迫害已经成为过去,但其影响仍然十分明显。早期的许多哥特小说,比如前面提到的《奥特朗托城堡》、《乌多芙堡之谜》、《意大利人》、《修道士》以及爱伦·坡的名作《陷阱与钟摆》等等,都是以意大利、西班牙或者法国南部这样的天主教国度为背景,而且大都是在暴露天主教及其教士的邪恶。同样,“清巫”事件也被广泛运用于文学创作,这在美国文学中特别突出,比如 1692 年在塞勒姆发生的大规模残酷迫害所谓女巫的事件。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刺激着文学家们的艺术想象力,从约翰·尼尔、霍桑到现代剧作家亚瑟·米勒、当代作家斯蒂芬·金等许多文学家都以塞勒姆事件为素材创作出了气氛恐怖、寓意深刻的作品。 六、哥特式小说的发展 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初,浪漫主义成了文学的主流,哥特小说也进入最繁荣的时期,几乎所有主要的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都创作了哥特故事或者使用了哥特手法并且推动了哥特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讲,所有浪漫主义者都是现实的叛逆者,但主流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在于理想化,而哥特小说却意不在此。尽管哥特小说中也有一些理想化人物,而且也在间接表达理想的价值观念,但其重点从来就是暴露罪恶与黑暗。 到了维多利亚时代,现实主义在文学中成为主导,但现实主义作家们并没有拒绝使用哥特手法。在这些作家笔下,哥特故事的背景从遥远的过去和古老的城堡搬到了现实中的工业化大都市。在维多利亚时代,哥特小说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社会化和现实化。 作者: 雾中寻你 2007-4-28 16:44 回复此发言 -------------------------------------------------------------------------------- 4 【资料】从哥特式小说看西欧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某学生毕业论文) 虽然哥特小说在英国产生和繁荣,但 19 世纪 20 年代以后,哥特小说发展的中心移到了美国。哥特小说能在美国迅速繁荣、持续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文学根源。来到美洲的早期移民经历了饥饿、寒冷、瘟疫和死亡,一部美国史可以说就是他们在一个陌生而危险的环境中不断探险、冲突和征服的历史;而且美国小说兴起之时正好是哥特小说在英国和欧洲其它国家最繁荣的时候;不过,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美国历史上和美国文化中极为突出的清教主义传统。 美国第一位有影响的作家查尔斯· B ·布朗在 18 世纪末推出的几部作品都是阴森恐怖并且充满血腥的小说,而第一个享有国际声誉的美国作家欧文在司各脱和德国作家的影响下创作出了《睡谷》等哥特故事。美国小说一开始就具有哥特色彩。 七、哥特小说不会消亡 人们对于这些罪恶往年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甚至以恶为善,这在当今世界更是如此。所以,当人们问奥康纳,她为什么在作品中那样大量使用哥特手法时,她回答说:“对于那些听觉不灵的人,你得大声叫喊;而对于那些快失明者,你只能把图画得大大的。”也就是说,只有借助于哥特小说所特有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才能使人们认识到那些罪恶和危险。因此,只要有使人堕落或者践踏人性的罪恶存在,哥特小说就会继续发展。

126 评论

小美人杰西卡

这部影片在我很小的时候看过,至今记忆犹新。 影片原名《吕蓓卡》,在我国翻译成《蝴蝶梦》,好有深意的一个名字。 灰姑娘嫁给白马王子,注定是一场梦而已。 《蝴蝶梦》是悬疑手法运用得十分高明的心里文艺片,也是希胖电影中最典型,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影片气氛诡异,悬疑味十足。片中阴暗压抑的曼陀丽庄园,荒寂的建筑,幽灵般出没的女管家,都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场景。 《蝴蝶梦》是一部有浓郁哥特式风格和优雅古典风味的电影,并且取得了商业和艺术的双重成功。在影片中,希胖通过娴熟的电影手法营造情绪和氛围。片中的每个场景都被处理得恰到好处,扑朔迷离的情感纠葛,曲折诡异而又合情合理的解谜过程,以及如受惊小鹿一样的女主人公,都让影片具备高度一流的凄美神秘风格 。 在《蝴蝶梦》中,希胖放弃了惯用的充满紧张感的惊险样式和剪辑技巧,着力刻画人物的相互关系,通过运用移动摄影网,小道具,画外音以及反应镜头来制造神秘的心理效果。 整个故事以缓缓的节奏展开,但常常插入奇笔,在场面调度上出其不意。影片导演及大部分演员都是英国人,且故事以二十世纪初英国的庄园为舞台。因此影片充满浓郁的英国色彩,风格典雅,庄重。 《蝴蝶梦》是一部特别的电影,作为男主人公的前妻,已经去世的丽贝卡虽然在片中没有出现,但是她却左右着男女主角的行动,甚至左右着整部电影的节奏。因而有评价认为该片是一部女主角始终没有出现的电影,而这种没出场的人设也成为该片最独特,最精彩的地方。 女主角——琼•芳汀凭借此片出色的表演一举获得第十三届奥斯卡影后。她不落痕迹地将一名年轻女子嫁入豪门后,那种谨小慎微,不安,紧张,如受惊小鹿般的心理活动,通过时而挑起的眉毛,惶恐的眼神,紧抿的嘴唇,小手不停摆弄手绢和有些凌乱的脚步等等一系列的肢体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不由地让人对她心生爱怜。 男主角文德斯(劳伦斯•奥利弗饰):是一位英俊潇洒的贵族富豪,他与年轻女子相遇后结为夫妻,并带着妻子回到曼陀丽庄园。然而,曼陀丽庄园被文德斯前妻的阴影所笼罩。导致他与妻子的感情出现问题,而文德斯古怪,狂躁更加深了两人之间感情的裂痕。为了晚会妻子的心,文德斯承认是他杀死了吕蓓卡。 丹弗斯太太——曼陀丽庄园的管家,性格严苛,对文德斯夫人表现出厌恶地态度,由于她念念不忘前女主人吕蓓卡,因此对文德斯夫人百般刁难,像幽灵似的处处跟随着文德斯夫人,不让她越雷池一步。后来出于嫉恨,她放火烧了曼陀丽庄园。 最神秘的前女主人,此人于电影开始只初已经死去,除了角色的对白时提到外从未在影片中出现,但却时时处处音容宛在,并能通过管家,仆人,男主角等继续控制曼陀丽庄园,直至最后这个庄园烧毁。电影中恶毒的女管家丹弗斯太太,实际上起着烘托吕蓓卡的作用,这种¨陪衬¨¨虚无¨的手法颇为别致。 影片中的主人公¨我¨已经相当美了,而传说中的吕蓓卡还要美,¨我¨无法与她相比,但吕蓓卡究竟美到什么程度,无从说起,影片就是让观众去思索,去想像。

299 评论

陈709479558

《蝴蝶梦》原名《吕蓓卡》,是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 达夫妮·杜穆里埃在本书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颇富神秘色彩的女性吕蓓卡的形象,此人于小说开始时即已死去,除在倒叙段落中被间接提到外,从未在书中出现,但却时时处处音容宛在,并能通过其忠仆、情夫等继续控制曼陀丽庄园直至最后将这个庄园烧毁。 小说中另一女性,即以故事叙述者身份出现的“我”,虽是喜怒哀乐俱全的活人,实际上却处处起着烘托吕蓓卡的作用,作者以“实有”陪衬“虚无”的手法颇为别致。这是一本30年前,从学校图书馆借来阅读的小说,直到现在还记得那白色的封面,封面上简单的写着“吕蓓卡”三个字。 开始阅读时,没引起太大的兴趣,随着情节的推进,逐渐被书本内容所吸引。当时因为借阅的时间比较长,前前后后翻看了好几遍。 前几天看有个朋友介绍《蝴蝶梦》这本书,不禁纳闷自己为何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特别是那个“住进童年时代自己买的一张明信片的图片中”。百度了一下,原来就是自己看过的这本小说,只是翻译过来的名字改了。再吸引我的是关于作者的介绍。 达夫妮·杜穆里埃受十九世纪以神秘、恐怖等为主要特点的哥特派小说影响较深,同时亦曾研究并刻仿勃朗特姐妹的小说创作手法,因此,“康沃尔小说”大多情节比较曲折,人物(特别是女主人公)刻画比较细腻,在渲染神秘气氛的同时,夹杂着带有宿命论色彩的感伤主义。难怪,她的小说中有那么多《简爱》的影子。一样的穷女学生,一样的地位“不平等”的爱情,一样有个对比的女人存在,一样有个大庄园。 而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手法,又很有《呼啸山庄》中的阴森和诡秘色彩。 可除了效仿之外,又有作者特有的悬疑小说的特点,扑簌迷离的“自杀案”,婚姻里“赢家”的较量,使得情节更加曲折离奇。正如驶向“曼陀丽庄园”的车道,以为转个弯马上就到了,没想到转过弯来,前面还是蜿蜒的小径。 虽然记得里面的大部分情节,但还是想再读读这本书。张爱玲说过,不肯翻开同一本书的女人是不值得娶回家当太太的。因此,旧书重读,也是一种美德。

167 评论

小鱼爱嘟嘟1206

米莉个性孤独倔强,落落寡合,但她始终生热爱自然,苦恋故乡约克郡的荒原。她的小说和诗歌作品都充满了对大自然细致入神的描写。尤其在《呼啸山庄》中,旷野、神秘的的自然环境与凯瑟琳和希斯克厉夫这对旷世情侣的性格释放和人生故事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极度的爱与极度的恨在在这个封闭的小宇宙中,戏剧化地获得一种神秘而又崇高的艺术气质。如此孤傲、叛逆又热情如火的灵魂,除了在这魔幻般的荒原上,还能在哪里生存呢?1神秘的原野评论家阿诺 凯特尔(Arnold Kettle)认为这部小说“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 。故事背景具有哥特式神秘、超自然的气氛,而几乎所有的人物都被置于各种悖论关系所产生的危境中,弥漫着悬念,不断累积和爆发着能量。在这个前工业时期的约克郡荒原上,没有文明城市的状貌描画,没有繁华时尚的情趣点缀。只有阴郁荒凉的原野,四季不断的风、孤独的山庄,倾斜的树木、嶙峋的岩石,纷繁五彩的世界被过滤成为一个单纯的的黑白底色的梦境。 这梦魇般的夸张氛围中才能生发出非理性的人生价值和超越现实的精神追求。雨雪、风暴、黑夜是这荒凉原野的主要基调,野性的自然与激荡的精神一样,深不可测,令人生畏。这神秘漠然的荒野就是凯瑟琳和希斯克厉夫永远的精神之源,孕育滋养着他们孤傲不羁的灵魂、痴顽的爱情迷恋和对抗现实的疯狂。这荒原,是艾米莉终生不能离弃的故乡,是她艺术创作的素材宝库,也是她强烈个性发展的土壤。勃朗特一家的牧师住宅位于哈沃斯的城镇与荒野之间。西边的旷野是勃朗特姐妹经常散步的地方,艾米莉的气质深受旷野气氛的感染。夏洛蒂在1850年给《呼啸山庄》作序时说:“《呼啸山庄》从头到尾是乡土气息的。它带着荒原色彩,野性,像根一样虬结多枝。它也合乎自然的,不会是另一个样子,因为作者本人就是荒原上土生土长的人,荒原哺育长大的孩子。”艾米莉对原野的热爱是她人生经历的客观结果,也是她率真单纯个性的主观选择。在《呼啸山庄》中,荒野的浓重意象又是她表达混沌而强大的无意识的绝佳载体,是她展现本我精神层面故事的完美背景。荒野赋予了艾米莉独特的诗情,而她绝没有像夏洛特所惋惜感叹的那样是在一本困难的书上浪费了自己的才能,她以惊鸿一瞥的天赋给了这粗莽的旷野以永恒的生命。

122 评论

相关问答

  • 毕业论文关于蝴蝶参考文献

    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 美国气象学家爱

    zhang太太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蝴蝶兰栽植技术毕业论文

    蝴蝶兰的养殖方法

    最美遇见微风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毕业论文之蝴蝶兰养护

    1、播种前准备 确定果荚是不是空包,是空包就不可能有苗出来。确定种子的活性程度,一般而言,蝴蝶兰的种子之后百分之十一下的活性。 2、自然播种 蝴蝶兰可以通过自然

    银眼的狮子王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博物杂志蝴蝶

    夹竹桃天蛾鉴定完毕

    小兔斯基801110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蝴蝶的研究报告论文

    摘要摘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3]。摘要的规范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

    我叫德卢衣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