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园中葵me
在还没有发英文的文章前,总觉得写一篇英文的文章是艰难万分,再加上道听途说,听那些有经验的人说审稿周期多长啦,审稿意见多难回答啊,整个过程多么复杂啊,所以对发英文SCI文章总是有一种恐惧感。有一段时间都心里安慰自己,这辈子就发发中文的文章吧,只要研究结果好,中文的照样可以引起别人的关注。再后来,身在国外,不得不用英文写文章,一段时间下来才发现,其实发英文文章不难,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首先,大部分的英文期刊(在英国、美国出版的)都是被SCI收录的,这个要比入选SCI的中文期刊占所有中文期刊的比例大很多,所以在投稿的时候,基本上是不用考虑所选的英文期刊是不是被SCI收录的。只要是经常看的文献所在的期刊,基本上都是的。在国内,有中文核心期刊跟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要比科技核心层次上高一点。中文核心有一部分是SCI收录的,而科技核心的期刊给收录的非常少。那么换成英文期刊,就成了高影响因子的SCI期刊跟低影响因子的SCI期刊,只存在期刊水平的差别,不存在SCI跟非SCI的差别。SCI一共收录3700多种期刊,所以按照研究领域划分的话,一篇文章可以找到几十个个可供投稿的期刊。如果是跨领域的文章,适合投稿的期刊的数量更多。反观中文的期刊,每一个领域一流的期刊的期刊也就是4-5个的样子。每期刊登的文章的数量受限,于与此同时,国内很多单位都有发文章的要求。在这种科研人员数量众多,一流期刊数量有限的僧多粥少的局面下,文章录用率是大大降低的。因此还不如主动出击,直接投英文的期刊。写英文的文章刚开始的时候是苦了一些,但是换来的将是更宽广的道路。在审稿周期上,综合上看英文期刊的审稿周期反而是要比中文的短。当然,这里比较的是普通的SCI期刊跟国内一二流期刊的比较。国内的一些二三流的期刊的以收版面费为生。对文章的质量控制不严格,编辑觉得差不多的文章就录用了,文章的修改主要靠作者完成,这样的审稿周期确实很短。但是国内一流期刊的审稿周期都比较长,主要也是因为学术能力强的学者通常都兼带一些行政职务,平时都比较忙,审稿的事情自然是拖得比较久一点。在审稿意见上,国外的审稿意见的确是要更加专业一些,要更难回答一些。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这何尝不是一个提高自己能力的一个好机会。一个一针见血的意见要比那种笼统的审稿意见好多了。而且国外期刊的审稿意见基本上是不会出现同行相轻的恶意评价。关於语言问题,完成之後可以找专业的润色公司如英论阁 协助语言。SCI论文写起来也不是那么难。
比尼爱汤姆
要分情况看的。
发表SCI论文难度和专业也有关系。有的专业就是比较好发表论文的。一区的高分的期刊都有很多。只要论文写得不太差,总能找到合适的期刊发表。特别是就业比较困难的生化环材专业,发SCI论文反而要相对容易很多。
但对于有的专业来说可就比较难了,顶刊也不过在3区,5分都算是高分期刊了。而且能发论文的SCI期刊总数就比较少。在淘淘论文看来,这种情况下想发表SCI论文肯定是要困难一些的。
至于硕士发SCI的难度,应该说的确是有的。但是只要认真学习好好准备,如果再遇上比较好的导师,那么难度并没有那么大。特别是遇到好的导师,这一点可太关键了。好的导师指导,如果再遇上一些好的课题和项目,那么发SCI论文真的不是难事。
但如果没有这么幸运的话,硕士想发SCI论文单纯靠自己也不是没有可能。遇到有的导师比较佛的话,那作者自己一样要努力,毕竟现在很多高校都要求硕士毕业生必须得有SCI论文才能毕业。而且还得是一作。即使不是一作那么是二作的话,那么导师一作,这样才可以通过。
就算是学校没有要求。在读硕士的作者也应该想发发几篇SCI论文,因为这样对于申博和就业都会有很大的好处。如果能发表到好期刊上的话,毫无疑问是为给自己的学术生涯和职业生涯大大加分的。
意味着可以快速晋升职称。 一般来说,如果本科期间能发表SCI论文,很大概率上都可以申请保研(只要成绩不是太差)。因为,在保研时,能加分不少。即使是在保研面试时,
SCI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出版的文献检索工具,是一种代表国际水平的检索数据库。被SCI收录的期刊称为SCI期刊。要说怎么发表,就是写好你本专业的论文,然后你要知
可以充分证明个人的科研能力已经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国内很多科研机构对sci非常重视,是相关人员晋升与考核的重要指标。 除了晋升,研究生毕业、博士生毕业、保研、保博
一般来说,土木工程博士发表10篇一区SCI论文的水平可以算是比较高的。这样的水平需要在研究方向上有深入的研究,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在学术社区建立起良好的声誉,
省级期刊就可以,国家级,核心级没太大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