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高防水专卖店
理解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 IPHCC 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 任京生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她包含一个民族长期积累形成的深层的心理积淀。说到两个民族思想与行为的不同,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实际上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由于文化的不同,会产生思维模式的不同;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又会产生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的不同。就像两个不同的根系,会生长出两棵不同的大树一样。中国与美国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要理解这些差异,首先要理解中美两国文化方面的差异。中、美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中、美文化的几个特性之上。 一、中国文化的古老性与美国文化的现代化 中国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这古老的岁月本身就具有无尽的财富,文化也同名胜古迹一样,时间愈久远,便愈具有无以伦比的价值。然而她也像一棵千年古树,一方面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一方面又含有一些枯枝败叶。中国的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美的历史宝藏,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你望着这棵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你会为她的苍劲美丽而折服,你也会想象有多少岁月神奇的秘密蕴藏其中。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深深植根在中国这片土地之上的,她已不可能被移植,中国的一切现代文明都只能在这棵大树上进行嫁接而成;考虑中国的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历史这个无形的手对现实的影响。中国的社会关系也就好比这棵大树的根系,树越古老,根系越繁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关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 而美国只有两百年的历史,美国的文化,是一群现代人,按照现代人的意志和思维模式构建起来的一座现代文明的宫殿。美国人没有丰富的历史宝藏可挖掘,但也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去承受,美国人完全在按现代人的需要去创造科学,创造财富,创造民主的社会制度。美国的人际关系也是按现代人的标准建立起来的。美国发达的商业文化、科学技术是其现代文化的突出标志。 二、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美国文化的多元化 中国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个少数民族在肤色、人种上也与汉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单一人种和单一文化的国家。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构成极为复杂,世界各国的人才在这里群英聚会,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大熔炉。因此美国的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并且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三、中国文化的政治性与美国文化的经济性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千多年来,要统治这样一个地域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的大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统治失调,就意味着国家分裂、诸侯纷争、战乱不休。因此,自古以来,稳定和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件大事,政治是统帅,集中统一是灵魂。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一系统,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权统治形成相辅相成之势,儒家文化中含有大量的关于教育统治者施仁政,教育百姓遵守伦理教化等方面的人文科学,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重农轻商,重文轻商,科举制度使文化与政治密切相连,文化中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贯穿在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而美国是一商品经济极为发达的国家,文化具有浓厚的经济性,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文化占有很高的地位。而好莱坞电影、迪斯尼乐园、麦当劳快餐等等发达的商业文化更是受世人瞩目。美国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也带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亲兄弟明算账。 四、中、美两国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很多探讨中美文化差异的文章都指出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使我们产生困惑。生活在中国社会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人个人主义思想也很严重,缺乏团结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当我们来到美国,却发现很多的美国人很关心社会和集体。有人做过这种观察,一群美国人开大会,会前不同观点会展开很激烈的争论,但一旦会议主题决定了,大家就会安安静静地一起开大会;但一群中国人在一起,却往往是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各自为政。关于这个文化与现实的差异问题,我们从社会学中找到了答案。一个社会中,不仅有统治阶层所推行的正统的主文化,也有在民间流行的亚文化。亚文化往往是对于主文化的一种逆反,一种对立和统一。由于中国文化过分宣扬国家和集体,轻视个人,所以民间社会的亚文化又使个人利益得到补充,得到平衡。美国过分地宣扬个人主义,人们不满足于彼此隔阂,彼此冷漠的现象,又重新回到互相关心,热心公益事业的和谐的社会关系上来。由此我们知道,要想真正地了解一个国家,不仅要从书本上了解他的主文化,还要到那个民族中去生活一段时间,从民间去了解那个民族的亚文化。另一方面,在人的本性上,有些东西是人类共有的,如个人主义思想,在美国是得到公开承认,而在中国却被加以批判,但不管你怎么否定,它却是深藏在人们心底的。就像中国古代宣扬禁欲主义,但不管你怎样宣扬,男女相悦却是怎么也不能从人们心底抹去。 五、中国文化的两极性与美国文化的多极性 中国古代哲学非常注重阴与阳的辩证统一,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两极组成的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如:上与下、左与右、正与反、内与外、男与女等等。中国的儒家文化与佛、道文化也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两极性。儒家文化主张积极进取,而佛、道文化主张消极避世,组成了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中国古代的许多知识分子在青年时期往往尊奉儒家文化,奋发图强;当仕途多有磨难,到了晚年时又遁入佛、道文化,从佛老思想中寻求内心的安宁。儒家文化就好比一架云梯,激励着仁人志士们努力攀登,去摘取事业的果实;而佛、道文化就好比是一张安全网,有人从云梯上跌落下来,就有这张大网将其接住。因此儒家文化与佛、道文化这两极文化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稳定发展的中国文化系统。 而美国是一个多种文化兼容并蓄的国家,不仅有英国文化、法国文化,还有西班牙文化、墨西哥文化,以及中国的儒家文化和佛、道文化,等等。美国的文化不是两极,而是多极,提供给人们更多的选择机会。 六、中国文化的内向性和美国文化的开放性 中国属内陆国家,中国文化就是在这大片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内陆文化。中国自古以来不断遭受外族侵略,因此不断地修筑长城,闭关自守。受此影响,中国文化也演变成了保守的陆地文化,自成体系,对外来文化有很大的排他性。从清朝的戊戌变法到今天的改革开放,每一次打开国门,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中国文化不断地同化着外来文化,却从来不被外来文化所同化。就连接受西方文化最彻底的台湾、香港、新加坡来讲,也并没有完全西化,而是仍然保留着许多儒家文化的传统。然而,与正统文化相对立的是,开放式的中国民间文化却是以敞开的胸怀迎接着外来文化。好莱坞电影、麦当劳快餐店、西方哲学思潮,等等西方文化,无不是借着中国民间文化的东风吹遍了中国的村村落落。 美国的主流文化源于欧洲,是一种开放型的海洋文化。而美国的民主与法律制度又保护了美国的文化自由发展,不受政治的打击和控制。加上美国每年招收大量的外国学生与学者,同时也带来大量的不同文化与碰撞。美国对于各种外来文化兼容并蓄,吸收其中优秀部分以使自己变得更加丰富。 七、中国儒家主文化与美国基督教主文化 中国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文化的国家,儒家文化注重家庭关系,宗族血统,中国古代家庭关系的两大特点是,第一,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父母管教孩子,孩子孝敬父母,二者不可逾越。第二,以亲情、血缘为纽带,由此延伸到社会,讲究朋友之间以兄弟相称,四海之内皆兄弟,讲哥们义气。 美国是一个以基督教为主流文化的国家,大部分美国人信教,相信上帝。按基督教义,无论什么人,都是上帝的儿子,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而家庭,只是替上帝抚养孩子的场所,因此,即使是父母,也不能随意打骂自己的孩子,否则,将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基督教讲究博爱,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中,也体现了这一价值观。 八、中国文化的统治性与美国文化的大众性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中间小,两头大的社会。即中产阶层占少数,统治阶层与普通大众占主体。而统治阶层又驾驭普通大众之上,对于文化具有绝对的影响力,中国传统文化充分体现出统治阶层的利益。 美国是一个中产阶级占多数,中间大,两头小的社会;美国文化充分体现了中产阶层的利益。加上严密的民主与法律制度,使普通大众得以自如地参加文化的构建。因此美国文化表现出浓郁的大众性。 九、中国文化的人文性与美国文化的科学性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中又以伦理道德为主体。伦理道德与诗词歌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条主线。伦理道德注重于社会关系的协调,诗词歌赋注重于情感的宣泄,因此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和性格中,自古重人文、重情感。 美国人以欧洲移民为主体,人数最多。因此美国文化是在欧洲文化基础上发扬光大的现代欧美文化。欧洲文化的重理性、重科学等特性在现代美国文化中也有所继承。美国人协调社会关系用法律,而不是用人情;美国人热爱科学,相信实力,以发达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向世人说话。 了解了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再看彼此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就会有一种拨开云雾见天日的豁然开朗之感觉。因此研究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彼此的社会和社会关系,有利于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交往。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差异的对比,认清自己的不足,吸取他人的优点,在交流与学习中取长补短,发展自身文化。
大大的熨斗
浅析新闻事业与政治的关系 对于新闻与政治的关系,一直以来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主要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把新闻同政治等同起来,认为新闻就是政治,新闻工作就是政治工作。另一种是主张淡化甚至摆脱新闻同政治的关系。有的认为,要把党性、喉舌等政治性概念从新闻学的核心内容中排除出去,新闻学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有的不加分析地、笼统地主张新闻不代表政治权利说话。新闻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首先让我们以报纸为例,从新闻事业的发展史中看看新闻事业对于世界政治的影响。 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报纸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资产阶级思想家首先举起出版自由的旗帜,宣传民主思想,论述出版自由的重要性。在许多国家报刊自由度的大小成为政权是否民主的标尺之一,报纸成了人民自由权利的维护者。在美国独立战争、日本明治维新以及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风暴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利用报刊作为喉舌,掀起反封建宣传运动,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消息,教育人民运用自由,反抗压迫,反抗侵略,形成革命浪潮的舆论中心,同时揭露革命阵营中的右派,促进革命的持续进行。在1776-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中,北美报刊在战争的酝酿、准备和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塞谬尔·亚当斯等几位卓越的革命宣传家和报刊活动家充分利用报刊进行宣传和鼓动,鼓舞了战争中民众的精神力量,对革命胜利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日本明治维新中许多激进报刊摆脱幕府控制,站在明治政府的立场上,支持官方政见并大量刊登有关维新变革的措施和介绍欧美科技文化方面的消息。促进了明治新政府在与幕府残余势力斗争中的胜利。无法想象如果没有报刊,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将如何进行,可见整个资产阶级革命都是在报纸的推动下完成的。 资产阶级革命后,随着议会民主和多党政治体制的确立,新闻出版成了党派间争权夺利的工具,不同党派纷纷创办或控制报刊作为政治斗争工具,宣传政见,争取舆论,甚至党同伐异,激烈论战,政党报纸实质上不过是宣传工具。但也有例外,如英国的《泰晤士报》一边接受政府津贴,一边直言不讳地抨击国王和大臣们。本着为人民负责的原则,它在倡导舆论,反映人民心声上贡献突出。另外,在美国政党报纸的第二时期,杰斐逊所坚持的新闻自由政策对世界各国的民主政体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政党报纸后期,政治上标榜独立,经济上自主经营,读者对象为平民大众的廉价报纸出现。这一时期的报纸虽然没有在政治斗争时期对世界政治的影响那么广泛,但随着新闻理论的不断发展,它在反映民声、引导舆论、启迪民智、鼓吹社会改革、声张正义、促进信息沟通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上的作用是积极的。 二、新闻事业受所在国家社会制度的制约并为其服务 要明确新闻事业与政治的关系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政治,引用列宁的著名论断,“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的核心是夺取、维护和使用国家权力,为某种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服务,为某个阶级的利益服务。资产阶级的政治,是要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维护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剥削和统治,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无产阶级的政治,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更本利益的集中表现。在夺取政权以前,无产阶级政治的主要内容是阶级斗争,推翻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民政权。在夺取了政权,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无产阶级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从新闻事业的角度看,新闻事业是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应,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范畴。而如上所述,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实现经济目的的重要手段,是上层建筑中的主导部分,因此对新闻事业具有重大影响。不同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产生不同的新闻事业。不同的新闻事业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形式,以及为其服务的方法也就不同。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事业是资本主义经济,即以私有制为基础、无政府状态和集团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以及资产阶级多个政党、通过竞选轮流执政的议会政治制度,决定了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理论、体制和活动方式。资本主义新闻的自由主义理论和实践,同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相适应。随着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新闻的“社会责任论”应运而生。 资产阶级一般掩盖新闻事业的政治性、阶级性、党派性,标榜独立与政党、政府之外,自由行事。二次世界大战后,无论自由主义理论还是社会责任论,都承认报刊的任务里面有:提供关于公共事务的消息、讨论和辩论,为政治制度服务;主要通过广告的媒介,沟通商品和服务的买卖双方,为经济制度服务。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认为,为了社会的利益,政府可以干涉和控制新闻活动。 也可参考曹小为的论文:<中西媒体与政府的关系简述>曹小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研究生 武汉 430074)
1. 公共政策执行问题与对策分析——以某项政策的执行阻滞为例 2. **市低保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其处理 3. 新型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的若干问题分析 4. 乡镇公共
政治使社会纳入一定的秩序,并得到稳定和发展,以实现其利益和目标的社会现象。 我整理了关于政治论文题目,欢迎阅读! 关于政治论文题目 中学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网络教育有了快速发展,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将其作为推动教育改革,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网络教育论文题目的
行政管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论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政府行为的适度2.试论激励机制在中国公务员制度中的确立与作用 3.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几点思考4.
建议两个题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研究、中小企业发展与融资问题研究。这些题目不涉及我国市场体系问题,因为要涉及民进国退,必然涉及体制问题,资料难掌握,表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