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嘉菜菜子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一) 中西小说的结构艺术之比较1、中西小说艺术结构上的三点区别一是中国小说往往注重结尾,并且首尾相应,结构完整;而西方小说特别注重开端,并且是片断式的。唐传奇《李娃传》有头有尾,来龙去脉交待清楚。开头:“天宝中,有常州刺史荥阳公者,略其名氏不书,时望甚崇,家徒甚殷。知命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结尾:“累迁清显之任,十年间至数郡,娃封汪国夫人。有四子,皆为大官;其卑者犹为太原尹。弟兄婚姻皆甲门,内外隆胜,莫之与京。”中国小说往往特别注重结尾。《三国演义》、《水浒传》和《儒林外史》,其结尾都是诗词,并且很有深意。《三国演义》之“白发鱼樵”,《水浒传》之“书林隐处”,《儒林外史》之“四大奇人”。而西方小说如《呼啸山庄》之荒原与忧郁主人、《傲慢与偏见》之青年男子出现在五个待嫁之女的母亲面前,其开头都非常讲究。西方小说从总体结构上来说,往往是一种横截面式的、片断式的。像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许多短篇小说。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它们往往都没有什么整体上的、完整的艺术结构,即不太注重艺术结构本身。二是中国小说往往是单线式的发展线索,即便是双线,也是交待清楚、层次分明的,是一种标准的线性结构;西方小说往往是多条线索同时发展,并且错综复杂地交织下去;一条线索的情况也有,但多数小说特别长篇小说,往往是复线性的,并且是相互交织,形成一种蛛网式的密集结构。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体式是章回体,其发展层次清楚,脉胳分明。在另一线索开始时,“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接下此事不说,且说”、“此事后话不提,如今且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这样的话语来进行表达。它往往将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通过结构交待得非常清楚明白。短篇小说如蒲松龄《促织》是如此。长篇章回小说如《红楼梦》也是如此。通过统计,曹雪芹共写了80回,一共是15年的时间;《西游记》写了14年零8天,共5048天,时间线索,相当清楚。《三国演义》,所表现的社会生活虽然十分广阔,历史画面也十分宏大,其艺术结构却并不复杂;几个主要人物的几个故事。而西方小说特别是那些长篇小说,往往描写辽阔的时代生活画卷,众多的人物同时活跃在舞台上,故事情节非常复杂,多条线索同时展开。茅盾说他特别喜欢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两位作家的长篇作品,说那种多重复式的结构、辽阔的时代生活画卷、众多的人物形象引人关注,这两位作家的许多作品,往往就是一种多重式的结构线索。三是中国小说往往有一种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艺术格局。长篇小说中往往也有许多小故事,小故事里还有小故事。西方小说则是以意识的流动为主线,在时序上有倒错、插叙与交叉叙述的特点。西方小说往往不以讲述故事见长,而以是以对人物的心理刻划与自然风景描写为主,注重人物心理与情感在小说中的作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中,按“武十回”、“宋十回”的框架,并且这两个十回是可以另取一个书名,独立成书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也有许多章节如“红楼二尤”、“小红赠帕”之类可以单独成篇。“刘姥姥进大观园”,往往被独立地选入语文教材。有的长篇其实就是短篇的集合,如《聊斋志异》等,则更是如此,即每一篇小说都是独立的,但合起来却是一个整体。西方小说往往在时序上有倒叙、插叙和交叉叙述,有的小说在时间上的先后不是很明显。没有明显的过渡,因此许多时候不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谁在先谁在后不明白。莫泊桑短篇《项链》,特别是乔伊斯的长篇《尤利西斯》、罗伯•格里耶的小说等所谓现代主义小说或新小说,往往更是如此。2、原因分析一是中国早期小说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而西方小说则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佛教教义往往将宇宙看作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天地往往就是一个车轮式的运转。因此,中国小说往往既重开端也重结尾,将前世、今生和来世都交待清楚,从而形成一个圆形的结构,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基督教教义往往认为诸神创造天地,耶酥由受难与复活再到最后的审判,说明了世界的发展是曲折复杂的。所以西方小说结构更加复杂、多条线索同时发展。西方小说也与西方人类精神历史的过去(原罪)、现在(忏悔)和未来(复活)的直线时间观念有关。所以在结构上,心理时间往往代替自然时间,往往以人物的意识之流动为主线进行故事的讲述。二是中国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性有关,西方小说与西方传统的审美特点有关。中国历代的绘画艺术往往是以山水长卷为主,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往往也是园林式的结构。如张大千先生的山水长卷;苏州的园林、扬州瘦西湖、北京的故宫等。它们往往都有方方正正、大中套小的格局。西方小说则与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审美特点有关。像唐宁街、罗浮宫、罗马教堂等,往往简洁、突起,虽也有对称之美,却富于变化。西方的艺术往往有一种特别的韵致,让人感到西方人的机智过人与超人想象。三是中国小说源于史传叙事,同时与民间说话艺术有直接关联,而西方小说与庞大而复杂的神话传统有关。所谓“史”即《史记》,所谓“传”即《左传》。《史记》往往注重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与对事件发展线索的勾勒;《左传》则往往注重对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描述,同时也不忘在行文中或文末评点人物。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重要起源是东汉末年开始的对于佛经故事的讲唱,这就是中国民间的说话艺术,后来发展为宋元话本小说。这种口头表达的艺术,当然讲究情节发展的清晰,讲究大故事中再讲小故事。所谓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析解”就由此而来。希腊神话有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并且人神共体,既有人的情欲也有神的形体,与中国的神话不是一样的。中国神话是不发达的,不仅数量少,有的人认为中国神话处于一种相当低级的阶段,没有什么体系。其实正如孔子所说的,中国人“不语怪力乱神”,神话在很早的时候就为历史所淹没。因此,这种不同的神话传统也直接影响到小说的艺术结构,中国简略,西方复杂。当然所谓小说的艺术结构,也应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比如有“情节结构”、“性格结构”、“心理结构”、“交叉结构”。要特别注意一点:在世界范围内,20世纪以后的小说往往淡化三种要素;中国在四十年代以后在小说创作中也有所不同,中西小说艺术也就产生了一种趋同的倾向。中西小说艺术结构对照研究,不能绝对化,要考虑到中西小说各自的情况的复杂性。(二) 中西小说的人物艺术之比较1、 中西小说在人物艺术上的三个区别一是中国小说注重以人物的对话,而西方小说则注重以人物的内心独白来表现其心理与情感。如《红楼梦》中的许多回,就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像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对话,王熙凤与老太太之间的对话,刘姥姥与姑娘们之间的对话。二是中国小说注重以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情感,西方则有相当细致的心理刻画。如《水浒传》中描写武松在面临一只老虎的时候,那种内心的恐惧,是以“化作冷汗出了”的方式来表现;在《三国演义》中,关于张飞与关羽的行动描写,真有一点动画片的意味。美国人拍的《花木兰》中,大军在后面追赶花木兰,大雪崩溃,人物的行动胜过了人物的语言。中国古典小说往往多写人物怎么样,少写人物为什么。话本小说往往用“心中想到”、“心中悲苦”、“十分怨恨”来简单地交待人物激烈的或绵长的情思。中国古典小说往往以此来表达人物深藏着的内心世界,不像西方小说往往进行直接的心理描写,并且是全知全能的、全方位的呈现出来。西方小说则比较重视以人物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与情感。像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陀斯妥也夫斯基《白痴》等,往往都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的,都有很直接的、很动人的心理倾诉。西方小说注重对人物进行直接的心理刻画。17世纪法国小说《克里芙王妃》被认为是西方“心理小说之祖”;18世纪英国感伤主义小说家斯泰恩,则认为小说本来就是要注重以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的。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特别注重对人物的内心情感作细致的描写。巴尔扎克竭力描写人物性格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过程;托尔斯泰始终注意通过人物心理变化来反映人的变化,特别注意描写人物各种复杂感情的交织、更涉及思想情绪的瞬息变化。并且往往通过人物复杂的内心冲突来反映社会的冲突。陀氏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并且还要拷问出藏在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其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与心理刻画,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十分杰出的。陀氏小说之所以在世界上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我认为主要源自于此种特点。西方现代主义作家常用的“意识流”、“内心 独白”、“心理象征”、“心理时空错位”等艺术技法,都是在西方小说重视心理描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现代主义小说之艺术特点并不是无缘无故的,20世纪后期中国之现代主义小说也是来自于西方,中国自己少有心理艺术的传统。三是中国小说往往注重以诗词来议论人物与创造人物所生存在的环境。西方小说中则很少有诗词的形式,即使有,与人物形象也没有多少关系。如哈代长篇小说中偶尔出现有民谣,其不是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而只是对社会风情的表达。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许多诗词,都是对人物性格的高度概括。《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成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结尾词:“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西方小说有着深厚的意识流的传统。像乔伊斯《尤利西斯》、卡夫卡《变形记》、伍尔夫的小说等,都是如此。西方小说中少有对人物的概括,往往以那个人物的意识流动,进行直接呈现。西方人往往注重过程,而中国人往往注重结果,中国人对于一件事、一个人往往也有清楚了解的愿望。不过,中西早期小说都有只重情节与行动而不重人物的倾向。罗马时代的小说家阿普琉斯是“西方小说之父”,他的《金驴记》就是以故事为主的。14世纪薄加丘的《十日谈》,仍以故事情节的优长取胜。拉伯雷的《巨人传》,也以无奇不有的情节取胜,人们喜欢读,主要因为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欲罢不能。中国早期的“志人”与“志怪”小说,一般分成两大类:以“记”为名的如王度的《古镜记》,重在叙述故事情节的奇诡与怪诞。而以“传”为名的,如沈既济的《任氏传》,在重故事情节叙述的同时,也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2、原因探析一是中国有只重群体不重个体的传统,中国小说善于写群体的行动,西方小说善于写个体的行动。中国自从上古时候开始,建立了以家庭为基础、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制度,当时有许多诸侯国,就从来没有过个人主义的传统,认为个人要服从于国家与民族,个人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 在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都不能说“我”,只能说“兄弟”今天如何如何。而西方是一个个人至上的社会,个人自由、个人权利、个体的价值是得到尊重的。在个人与集体的观念上,中国与西方几乎是相反的。这就直接影响到小说中对于个人与集体的表现。中国古典小说中个性特别鲜明的人物,不是太多,即使像四大小说名著也是如此。二是在中国的小说观念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能够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意识,而只是强调作为实录所依托的事件;而西方小说观念中则比较早就有人的地位。中国传统的小说白描手法,与魏晋时期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注重以人物的神态与行动表现性格有关。 西方的小说,有一个从“神话”到“史诗”再到“传奇”再到“小说”的历史发展过程,历代的小说家们都由注重神仙到注重英雄,再到注重现实社会中的人物。西方有一个人文主义的传统,对于人的赞美,就像莎士比亚借自己笔下的哈姆雷特之口所说的:“人呵,你是一件多少了不起的杰作”。 西方从古希腊开始时即注重人,后来则以人为社会的中心,神终于让位于人。古希腊悲剧《普罗米修斯》中只有一个人,即“伊娥”。那么,小说中因此就存在着以人为中心的特点,当然这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如此的。三是中国的传统小说观念,是由东汉的桓谭和班固所确立的,是以事件为中心;而西方小说则以人的性格和人的精神表达为中心。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之所造也。”清末的梁启超,才提出了“欲新一国之民,必先兴一国之小说”的现代小说观念。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也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也刍于狂夫之议也。(上海古籍,1998,2)中国古典小说深受“史”“传”的影响,因而往往以事件为中心,不以人为中心。尼采和弗洛伊德所创立的“超人”学说、“精神分析”学说,对西方的现代小说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中国没有这样的哲学传统,往往反对超人的存在。自王阳明的“心学”兴起之前,中国人不太注重人的情感与内心世界的独立性,要求人们要服从于社会政治的正统与传统文化的文宗。四是中国小说有一种伦理化的品格,西方小说有一种狂欢化的品格。中国是一个传统的伦理化的社会,讲究“仁义道德”、“克己复礼”、“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讲“君子”和“小人”。这深刻地影响到了古典小说的主题。《三国演义》就是讲“仁”与“义”,《水浒传》就是讲“忠”与“奸”,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人物的品质。而西方小说有“狂欢化”的传统,它是由拉伯雷的《巨人传》和塞万提斯《堂诘诃德》所建立起来的。特点是:注重平等的对话与个人的独立意志,注重将庄严的事物世俗化。这对于小说人物也有直接的影响,并直接体现在小说作品之中。中西小说比较题目太大,能够进行比较研究的对象,也许是所有文体中最多的,我们只能选取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来进行讲解,目的在于给出一种方式;平行的比较往往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为每一种小说都只能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生存,离开了其文化与审美环境是很难说明什么问题的,因此不能绝对化。
今天属于1
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不同的命运观具体如下:
(1)埃斯库罗斯继承了荷马带有浓烈悲剧色彩的命运观,深化了古希腊文学一再强调的命运主题。他认为命运支配一切,人受到灭顶之灾是不可抗拒的,神要让一个人遭难,总会让他忘乎所以;但他也看到,谨慎行为或许可以使人消除灾难。例如,他笔下的波斯国王塞耳克塞斯骄横跋扈,最终兵败疆场;阿伽门农狂妄自大,却为妻子所杀。
(2)在索福克勒斯那里,命运被描写成一种巨大的力量,总在主人翁行动之前设下陷阱,使其步入罪恶的深渊。虽然命运不可抗拒,神秘叵测,但是人可以在邪恶的命运面前抗争,而不是消极顺从。俄底浦斯王在和邪恶命运搏斗中遭遇到不可避免的毁灭,但他执著地抗拒命运、勇于承担责任的行为,更多地反映了人的主体性精神的高涨。
(3)欧里庇得斯受到怀疑哲学的影响,将人性的缺点或邪恶跟命运的转变联系在一起,使其笔下人物在命运面前呈现出对自我命运发展的主体力量,例如美狄亚命运的转变源自伊阿宋的背叛,而美狄亚的报复则主动干预了自己命运的进一步发展。
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基本概况
三大悲剧作家及其作品由幻想到现实的伟大转变,距今约有四千余年的历史,智慧的古希腊人创造了永世不衰的希腊文明。在这片文明的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恒星仍闪耀着耀眼的光辉,这便是古希腊的戏剧!在外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是以古希腊文学为开端,影响着以后时期文学的发展。
戏剧在此时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里主要谈谈古希腊“三大悲剧”的艺术成就。古希腊悲剧诞生于公元前8世纪到10世纪的古典时期,最著名的是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和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称为“三大悲剧”。
小小的飞帆
希腊悲剧的特征,不是一个准确的问法。”特征“是在对比下才能谈的,希腊”悲剧“与希腊”喜剧“、satyr play 相比的特征,和希腊”悲剧“在整个西方悲剧传统里显露的特征,肯定不是一回事。不过我就当题主问的是第二个了, 因为第一道题我不会答 ╮( ̄▽ ̄)╭ 回答这个问题, 我想先引用我古典文学教授讲授古典悲剧时的话:“我们对古典悲剧的误解,往往源于我们对整个古典文学的误解。然而这种误解已经根植于文化当中。我们再不能将这些误解赋予的含义,从tragedy 这个词中剥离出来,回归到tragedy的本来含义。”教授提到这种对“悲剧”的根固的误解,不仅存在在英语中,也存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正如西方人提到“tragedy”,总是将其等同于"sorrow play", 我们提到悲剧,也总是假设它有一系列的特征:它一定有令人悲痛的结局,往往是生离死别;他一定讲的是一个无辜的人,一个道德完善的英雄,遭受了不幸。我们认为悲剧是把美的东西撕给人看,我们认为tragedy is all about undeserved suffering. 然而问题是,如果我们带着这种对“悲剧”的概念,我们根本无法理解我们称之为“古典悲剧”(古希腊、古罗马“悲剧”)的东西。古希腊的 tragoidía, 和悲伤、苦痛、不幸没有任何关系 。 它并不是想讲一个无辜的人遭受苦难的故事,它甚至不一定有一个看似悲伤的结局,甚至可以是(表面上)大团圆结尾(. Alcestis, Eumanides, Helen, Andromaches, etc)。 所谓underserved suffering 是后世西方人对“悲剧”的理解,不是古希腊人对tragoidía的理解。如果我们带着这种理解去阅读古希腊“悲剧”,去在里面苦苦寻找符合我们对“悲剧”定义的东西,我们会遇到举步维艰:在古希腊“悲剧”里找不到我们想要的那种“无辜却遭受苦难的道德英雄”。相反,更常见的是“英雄”因为自己的智商和德性上问题,自己制造了自己的苦难。 这正是古希腊“悲剧”死掉后、无法理解古典的思考方式的西方读者遇到的困难。于是他们只好去“创造”一个这样的道德英雄——俄狄浦斯。他们把一个“被恐惧所控制,听信了陌生醉汉、别有用心且自相矛盾的科林斯人、明显不曾“目击”任何事的“目击证人”,以为养育自己的父母不是亲生父母,而真正的父母已被自己无意间杀死,母亲成了自己的妻子 (尽管他实际上确实仇视父亲爱慕母亲),无法承受自戳双目的蠢货”, 解读成一个“既不想弑父也不想娶母却在命运的安排下无意之间酿成大错的道德模范英雄”。有兴趣可参考我的另一个回答,尽管还没有填完坑QAQ:俄狄浦斯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娶母弑父应该受到惩罚吗? - 云豆卷的回答 或者阅读古典学家Friedrick Ahl 的著作 Two faces of Oedupus. 所以读者想要理解希腊“悲剧”,这一点是读者最需要理解的特征:古希腊的tragoidía并不是我们意义上的悲剧!tragoidía 并不是sorrow play! tragoidía 并不是sorrow play! tragoidía 并不是sorrow play! 重要的事说三遍!与现代“悲剧”相比,古希腊的tragoidía另一个明显特征是:古希腊人为tragoidía 有一个功用/目的/使命——它有一个telos. 不像今天我们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表达,或是认为戏剧是一种(高雅的?)娱乐方式,古希腊人认为 tragoidía是公民的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剧场是道德教育的课堂。 tragoidía 应该教育公民去追求美德。 这不仅是社会对戏剧和诗人的要求, 也是诗人自己对自己的职责的认识。所以在戏剧节后,雅典人将优胜者的名字刻在石碑上时,他们会刻“某年月日,Euripides 教授了某剧”。 在古希腊社会,诗人是教授公民美德的教师。 而三大“悲剧”诗人,确实是在兢兢业业地履行他们教育同胞邦民的职责。tragoidía 尽管表面上在谈论神话中事,实际上确实在积极地——无论是直接地还是隐晦地——探讨时事,指出当下雅典人忽略的问题。比如Aeschylus 的Persians 上演时,正值雅典人打算放逐Themistocoles——领导雅典在Salamis 海战中战胜了横扫希腊的波斯人的将军。 此剧写了波斯国王Xerxes战败回国,哀悼死在雅典的波斯战士,并声称自己还会卷土重来。 诗人掐着这个时间上演这部剧,明显意在提醒雅典人:战争刚结束就要迫害解救了城邦的将军,兔死狗烹是否应当?敌人威胁尚在,放逐将军是否审慎? 在比如411年雅典人刚刚经历了西西里远征的惨败,数万青壮葬身海底时,Euripides 就在当年的戏剧节上上演了Helen:一个同样是关于“无意义的远征”的故事。剧中说Helen 并未和Paris 私奔,而是被神偷走放在了埃及;十年特洛伊战争争夺的,不过是赫拉用云朵制造的具有Helen形貌的幻影。 再比如Eumanides 中,诗人借Apollo 口中看似荒唐的辩护,试图指出当时雅典人道德观念中的问题:复仇女神声称Clytemnestra 杀死丈夫无罪,因为夫妻之间无血缘;她的儿子为父报仇杀死她却是犯了最恐怖的罪行,因为她是他的血亲。可是难道只有杀害血亲算罪行么? 在剧中攻击有问题的传统观念这点,Euripides 其实做得尤其多。攻击传统观念,有时也包括着“打破”传统的、大众熟悉的神话版本。观众走进剧院,以为自己知道将发生什么;诗人却啪啪啪打他们的脸,告诉他们:你想错了。比如刚刚说的,观众以为特洛伊的故事是希腊人为了被拐走的Helen 而发动战争,Euripides 却说,Helen 根本没有去特洛伊,她一直在埃及。 再比如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尔是神话传统中的模范好丈夫,他和Andromaches 是模范夫妻,都对彼此忠贞无二。Euripide 却在Andromaches 里借Andromaches 之口,说赫克托尔不仅对妻子不忠,养情妇,还搞出了好几个私生子。所以说古希腊诗人并不是在无趣地重复那些大家早就知道地神话故事:相反,他们是在改写、创造,和颠覆。诗人还经常做的,是为社会中没有话语权的弱者发声。或许很难说诗人的思想觉悟非常高,都是女权斗士支持性别平等,但我们可以说的是,他们确实在有意识地表达女性的声音,表达她们面临社会施加的压迫、面临当权者施加的苦难时想说的话。最典型的应该是Iphigenia at Aulis. Iphigenia 是公主,她的母亲Clytemnestra 是王后,但是当男人们想要杀死Iphegenia 时她们却无能为力。母女二人完全是男人们的罪恶的牺牲品——为了能征讨特洛伊、享受作为“万王之王”的荣誉,不惜杀死亲生女儿的Agamemnon;为了讨回海伦一心想置侄女于死地的Menelaus; 为了自己能去打仗毫不在意牺牲个无辜少女,却为了“荣誉”只好不情不愿地去保护Iphegenia 的Achilles, 还有本剧中没有出场,却隐藏在暗处谋划一切的奥德修斯和祭司Calchas. 这是一部关于人可以有多邪恶的剧,一部讲述有权力的人如何摧毁了弱者的故事。Clytemnestra机警聪明强势,能言善辩,但即使这样她也没能解救自己的女儿。 在剧中Euripides 为这对母女设计惊心动魄的台词。比如Clytemnestra请求Agamemnon放过他们的女儿时,她说:“当时你闯入我的宫殿,杀死我的丈夫和我初生的儿子。我的兄长准备杀死你时,你却抱着我老父的腿苦苦哀求。于是他们放过了你,还把我嫁给了你。我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嫁给你后一直努力去做个好妻子。我给你生了孩子,你却要杀死他们中的一个。当孩子们长大了,当他们问你‘父亲,为什么你要杀死姐姐’,你要怎么回答呢?你是否想过,当你远征多年,留着我日日夜夜对着女儿空荡荡的座椅和她空荡荡的房间,我的心会如何抽搐呢?你总有一天要回来,到时候你想让我,让孩子们,让这个家,带着怎样的心去欢迎你?我会给你恶人应受的。不要逼我做个坏女人。”Iphegenia恳求父亲放过她性命时说的话也特别震撼力. 她说:“我是你生命中的第一个孩子。是我叫你第一声‘父亲’,是我第一个享有你的父爱,是我第一个在你膝上玩耍。你可还记得,那时候你说:‘我何时才能见到你出嫁,和丈夫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我抚摸着你的脸说:‘那到时候你是否会常来看我,让我对你尽孝呢?’我还记得这些话,但你却忘了,你却忘了。你现在想杀死我。”(书不在手边并非quote 的原文,但几乎就是这个意思,强烈建议阅读原文)。所以阅读古希腊戏剧需要注意的第二个特征,就是戏剧的教育性质。阅读时需要思考诗人想教给观众的是什么,想让他们看到的是什么。古希腊tragoidía 第三点与现代话剧不同的特征是:它是戏剧,不是剧本。不像易卜生那种剧作家,创作的是剧本,这些剧本发表后或有机会得到上演;Aeschylus, Sophocles, Euripides 这些人,创作的产品是“戏剧”,是表演出来的戏剧:他们的作品第一次问世是在舞台上,演出之后才有总结出来的剧本。古希腊诗人的戏剧创作中,剧本包括的对白只是一部分:诗人不仅是写对白的人,也是导演、作曲家和编舞者。不幸的是这些舞蹈、乐谱几乎是都荡然无存,就连剧本都十不存一。 所以我们阅读tragoidía时,必须要把它当作一场舞台上的表演来理解。这需要注重几点:Chorus: Chorus是tragoidía的重要部分。音乐是古希腊“悲剧”的重要部分,对古希腊观众而言没有音乐简直不能称悲剧,瓦格纳的作品都莎士比亚的作品更像是tragoidía. Chorus是一个载歌载舞的歌乐团。有时候Character也会和他们对唱,或者对白。古希腊悲剧的曲谱几乎没有留存,我们不知道他们怎么唱的。但是我们知道哪句话是唱的哪句话是说的。一般而言,短句、人物陷入情感时的台词,是唱出来的;而长句、复杂句、表现人物理性思考的台词,一半是靠说的。Chorus 一旦上台,就不再下台。他们见证了一切,知道一切阴谋算计,但有时候却好像又忘了他们见到的东西。 Chorus 用单人称主语自称,但很多时候他们之中有分裂出不同的identity, 彼此有意见分歧和争吵。Seven against Thebes 结尾处 Antigone 就策反了半个Chorus, 浩浩荡荡地去埋她哥哥了。Character: 古希腊悲剧发展的方向就是character较Chorus的比重越来越大。 所有character 都是由2-3名演员表演的(现存剧目一半是3名,早期Aeschylus是两名。) 30%以上的剧目中主角都是女性,但所有演员都是男性。演员上场时戴着面具。一名演员常常分别饰演多名角色。当一名演员需要以角色A出现在场上却没有台词,而他此时又要扮演角色B 时,一个无声演员会穿上角色A的服饰代替他上场。与现在不同的是,最主要的演员不是饰演主角的那位,而是饰演最困难的一组角色的演员。角色的组合并非是任意的;一般由一人饰演的角色,都存在一种“竞争”关系——或者用我们的话说,对立统一。比如在Agamemnon中,Agamemnon 和 谋划杀死他的Aegisthus 是由一名演员扮演的,而他们在“邪恶”这一点却是统一的audience: 现在我们认为观看悲剧是一件严肃的事——观众不说要穿着体面,至少要穿着齐整,该鼓掌时才许鼓掌,其余时候必须保持肃静。我要是穿着脏兮兮的背心拖鞋,或在演出中叫好或喝倒彩,一定会被剧场保安请出去。但是古希腊观众可没现代观众那么守纪律:他们极!其!不!礼!貌!非!常!不!配!合! 他们会想喝彩时就喝彩,想鼓掌就鼓掌,想站起来就站起来,想笑就笑,想喊就喊,看得不爽还会大吵大闹地喝倒彩!据记载,苏格拉底自己观看Euripides 的 Orestes时,就曾站起来为Electra 的开场白鼓掌。 这是一个任何一个导演都会痛恨的观众群体:随便哪个煞笔在不该笑的时候笑了你的表演就毁了好么!所以古希腊诗人比现在的的戏剧家更注重预测和控制观众的反应。有些台词是对着观众说的,有些地方是故意留给观众笑的。比如在Oedipus Tyrannus 中,俄狄浦斯自戳双目后上场,大家惊问他:谁刺瞎了你的眼睛。俄狄浦斯回答:nobody, nobody blinded me. 这里用的是古希腊观众熟悉的Cyclops 的梗:奥德修斯对独眼巨人Cyclops 自称自己叫“nobody”。当他刺瞎了Cyclops 的眼睛时,Cyclops 的同伴问它谁弄瞎了它的眼,Cyclops 说的正是这句:“Nobody blinded me”. 这个梗是故意留给观众让他们笑的。但这个黑色幽默中其实暗含了诗人的恶意:当你笑了,你就背叛了自己——你大笑半晌才反应过来,这是一场可怕的自残,不是什么好笑的事,而你却毫无怜悯心地嘲笑这个自残的人。俄狄浦斯这个例子也表明了古希腊戏剧的另外一个特点,虽然不算是重要特征,但却很有意思。古希腊戏剧的观众是几乎全体公民,甚至有很可能包括女性。而即使雅典男性公民,识字率都不算高。所以这个观众群体不是一群训练有素、知道“该鼓掌时才鼓掌不该你反应时你就闭嘴”这项现代观剧礼仪的绅士贵族,而更多的是穷人、农民、文盲,观剧时总是特别任性特别无理取闹地用喝彩、笑声、倒彩、吼叫打断演出。参加过舞台演出的朋友一定心有戚戚:这种观众最讨厌了。古希腊诗人大概也这么想。不像现在的话剧演出,谢幕时导演总是要感谢观众,古希腊诗人大概在某种意义上恨透了他们的观众,再加上他们的戏剧表演都有政府财政支持,观众又不是衣食父母,他们完全不介意在演出中让观众出糗、尴尬,或感到不适。 Sophocles 用Cyclops 这个梗引观众发笑,让他们暴露自己对别人苦难的冷漠,反应过来后感到羞愧,就是一个例子。再比如在Euripides的 Orestes 中有一段Orestes 和看不见的复仇女神搏斗。据记载,演到这段时台上的Orestes 拉弓搭箭对着观众比来比去,雅典观众都吓尿了甚至有哭着逃命的。 有些剧(如Agamemnon, Orestes)中还有台词是直接侮辱观众的。不过提到直言侮辱观众,三大悲剧家里就算是嘴最毒的Euripides也没有Aristophanes 做得过。 Aristophanes几乎每部剧中必须要来上这么一段,让某个角色直指着观众骂他们是小偷、罪犯、恶棍、鸡奸犯。总结一下,我理解的古希腊tragoidía的大致特征是:1) tragoidía 是一种包含了chorus, 和通常由2-3名男性演员表演的、通常以对神话的改变、再创作为内容的戏剧;它不一定是悲伤的;2)tragoidía 是政治的,它的telos是教育公民,帮助他们培养美德,令他们成为更好的人;3) tragoidía本身是一种舞台表演形式,而不是文学创作形式,她原本生在舞台上,而不是文字中;现存的tragoidía 以文字为载体是因为歌舞都散失了我们只剩下剧本了(甚至连剧本都没剩下多少
其实它是一部小的红楼梦。这个还是你多读读自己写吧
你好啊,你的论苏童小说中的女性悲剧的开题报告选题定了没?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吗?准备往哪个方向写?开题报告学校具体格式准备好了没?准备写多少字还有什么不懂不明
1. 论“荷马时代”在希腊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 论雅典民主制度的利与弊 3. 论古希腊文明在欧洲发展史上的地位 4. 论古罗马文明的历史地位 5. 论人本
中国和希腊有着不同的民族背景和区域背景,所以在远古时期,他们所形成的神话也是不同的。与希腊神话相比,中国神话没有神系和主神;中国神话体现一种道德规范与伦理符号,
浅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结局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戕害 当时俄国所处的时代环境,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根源。十九世纪的俄国,正是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