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ryalong
【文章导读】 盖茨比的死应该由谁来负责:是开枪的人?如果他是自杀的呢?还是说出肇事车是属于盖茨比从而达到嫁祸目的的汤姆·布坎农?还是守望者盖茨比的等待对象黛西?还是造梦者盖茨比本人? 以下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供您欣赏。
在黛西和盖茨比终于再次相会的那个午后。黛西:我们有好多年没见了。盖茨比:到11月刚好五年。(我忘了原文是否如此。我没有照原文引用。)作为在场者的尼克立刻意识到,盖茨比的应答让气氛变得无比尴尬。
一定有人对此会心一笑。
几十年后1997年的某个下午,A问B他女朋友C的生日,结果B说不清楚,一旁的我下意识地说道:11月27号。所有的目光刹那间都对准了我。我记不清这样的尴尬后来经历了多少次,以至于我现在养成了习惯:别人在聊天时,无论是一时想不起什么了,或者什么说错了,我都绝不发一言。
其实盖茨比有什么错呢?像我这样又有什么错呢?我们都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罢了。
盖茨比说快有五年了,但那真的是五年吗?是黛西没记清楚吗?还是盖茨比太痴情?确实,对于盖茨比的世界而言,那是将近五年的时间。但对于黛西的世界而言,那只不过就是有那么些年而已。不是盖茨比太痴情,也不是黛西太不专情,尴尬其实并不源自于此。尴尬在于,盖茨比过于唐突地向在场者展示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即便不是怪物一般,至少也是陌生得很的世界。
同样,我似乎是在向B宣战:不要以为你的世界就是一切。看清楚了,还有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C的生日是不容被忽视的。但C的生日果然是11月27号吗?或者,这个日子果然如此神圣吗?尴尬恰恰来自于这种冲突。
我们都构建着自己的世界,执着
地守护着它。但盖茨比是悲剧人物,因为直到他的那个世界彻底崩溃,他没有意识到那只是他自己的世界,而且只是诸多世界里的一个,他以为那就是唯一的世界,那就是一切,于是在他那个世界崩溃时,他没有想过逃离,他连同他的那个世界一切彻底分崩离析。又或者,这悲剧本身就是由于他强行要弥合两个世界,至少是想让另一个世界的黛西进入到他的世界而导致的?
后来我谈过一两次失败透顶的恋爱。2005年的某个夜晚,我曾和C一起促膝长谈。“都是钱”。当C表现得好像对我的感情一无所知时,我没有提醒她我曾对她表白过,没有提醒她我曾写过一封只有因为爱情而失心疯的家伙才会写的情书——不止是言辞,我是在半夜里就着宿舍厕所的灯光在小板凳上写它的,没有提醒她当她收到信时的惊讶。就像《红宝石之歌》里那个意味深长的晚间公园约会,离开她时我恍然大悟。但与发现了红宝石的艾诗不同,我发现了曾经那个世界的崩溃。我并没有感到惋惜,我也不想去挽留。我做了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让那个崩溃了的世界见鬼去吧。
前任女友在分手前对我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跟着我,哪里也去不了。这是个颇有村上春树意味的论断,至少是林少华版村上。于是那个世界崩溃了。她离开了,而我就像那个“我”,继续随着音乐不停地跳着独舞。
这就是日常生活,不是吗?这就是盖茨比的悲剧性所在,不是吗?或许正是在此意义上,“了不起”一词凝聚了一切讽刺所在。盖茨比是悲剧性的,但他是了不起的。1900是悲剧性的,但他是“传奇”。
而我们不过是微不足道的蝼蚁,忙着从一个世界搬往另一个世界?
在尼克最后一词与盖茨比告别时,他终于赞扬了一回盖茨比:他们统统是混蛋。元非在提到这些“混蛋”时,举了《意大利任务》这个例子,说汤姆就像电影里那个叛徒,偷了别人的钱却“就知道买个大房子,在里面看那台大屁股电视”。但是我想元非搞错了。那个叛徒之所以遭到昔日同伴的嘲笑,不是因为他做的事情有多庸俗无聊,而是这些关于有钱人生活的理想,是他从他所背弃的那些昔日同伴那里偷来的,他“丝毫没有想象力”——没有建构自己的理想的想象力。他是混蛋。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同意,汤姆之流统统是混蛋。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同意,盖茨比不是混蛋。
但是,尼克“并不赞同”盖茨比。在值得赞扬的意义上,盖茨比是了不起的;但在不值得赞同的意义上,盖茨比也是个混蛋;而在那个藏书室里的猫头鹰看来,盖茨比是个可怜虫。对于不停的在不同世界中辗转的我(或者我们)而言,那赞扬是要去抓取的,尽管并不总是会有人来表达赞扬,但同时又不该成为一个混蛋,尽管这并不是说要让每个人都来表示赞同。确实,也许我们只是蝼蚁,但那又如何呢?——确实,盖茨比也许只是可怜虫,但那又如何呢?没什么,只不过就是说他是个可怜虫罢了。
据说盖茨比始终想要向后去抓住已经破碎的世界。但这是偏见。事情只不过是盖茨比与他停留其中的世界完蛋了,而我们继续向前。我们不想上演悲剧,我们不想了不起,我们不想成为传奇,于是我们除了向前,除了不停辗转,还能怎么样呢?这确实终究与是不是可怜虫毫无关系,问题只在于,我们绝不想成为混蛋。不只是不想成为汤姆之流那样的混蛋。我们也不想成为盖茨比那样的混蛋。
音乐不停,就不要停下笨拙的舞步。人生不停,就不要停下辗转的脚步。
或者,反之亦然?
当我翻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最后一页,我莫名其妙的回忆起一年前的一个秋夜阅读果戈理《涅瓦大街》的情景。当我在涅瓦大街迷人的街灯和喧闹的人群中目睹一个纯真又孱弱的年轻人的激情,被现实的荒谬彻底击碎的时候,我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令我无处遁形。庇斯卡辽夫以其全部的生命追求一瞥而来爱情,但是迷人的姑娘却变成了不可理喻的妓女。于是,他对美的追求反而嘲讽般的把他推向了生命的尽头。然后,我在那个有点慌张的夜晚里得出了一个结论:要放弃救人。因为不会有太多的人希望在蓝色的天空下不断的延展梦想,包括爱情在内,无奈的具有理想性质的向往与改变他人的试图总会变得苍白和荒谬。
然而,这种结论在《了不起的盖茨比》面前重新变成了不可名状的乏力与单调。在爱情面前,盖茨比永远是在等待,从他发现在码头尽头黛茜的倩影还有她身后的那盏绿色的灯开始,他就陷入了坚毅但痛苦的守望。虽然这种守望在许多时候对于看似很聪明的人来说,简直是愚不可及。当我们面对一个满眼只有金钱但却当着你的面柔情的说爱你的女孩该如何应对呢?更恐怖是,她并没有逢场作戏,她真诚的眼神让你无法回避你那什么也没有的钱包时候,也许我们抱以回应的只能是尴尬的猜测与沉默了。但盖茨比却坚定的意识到,她是爱他的,只是他没有钱。于是,盖茨比的悲剧也就此开始上演。菲茨杰拉德也伟大的令我们有无数话需要表达却也只好闭紧嘴巴,看着盖茨比无可挽回的渐渐的倒在了后来他自己建造爱情幻想花园的后院中。
准确的说,我们应该讨厌的并不是那个物质主义女孩黛茜,与她对世态的冷漠与玩世不恭一起,她选择了生活的安逸与平淡。尽管她不一定是达到了她选择的初衷。有人说菲茨杰拉德向我们昭示了美国“爵士时代”充满泡沫般的浮华现实中的幻像,然而我却似乎只看到了盖茨比在他那盛大的派对中,在那绚烂灯火照耀下的觥筹交错中,在那无数富豪和耀眼明星互不相识的假惺惺的畅谈中,紧张的向着大海方向涌动与生命逆流反叛的冲动。一股永远等待的冲动。因为黛茜就在无视他已经飞黄腾达的岁月的不远的地方,与人谈论着在丈夫有了情人之后如何把世界看穿的真理。每天,盖茨比都会在大海的边缘向着这种等待发抖,不管夜色有多么温柔,不管黛茜的身影离他多么的迫近,他能做的只是伴着他身后那闪耀的城堡式的豪宅,沉重的呼吸以及永恒的孤独。
最终,只有盖茨比唯一的朋友尼克理解了他的等待。也许,应该说菲茨杰拉德理解了人群中的等待。虽然菲茨杰拉德随后也把这种等待抛诸脑后,坠入不可遏制的失败中。他终究没有办法化解掉等待那难言的孤苦与焦虑。但当盖茨比荒唐的被手枪打死的一刻,他笔下的尼克伤感地坐在了盖茨比无数次去过的海滩上缅怀着那个久远的,未知的世界。他理解了盖茨比第一次认出了黛茜的码头后那奇妙的`惊讶,也明白了盖茨比之后在蓝色草坪上等待黛茜靠岸的所有举动,更重要的是,在他无限的怅惘中,盖茨比的梦也已经飘散,在依稀的人声鼎沸的幻觉中,只有盖茨比消逝于这个混沌的世界,留下的只是逆水行舟后的倒退.
尼克还回想起了青年时代那令人激动的返乡的火车。我们有理由怀疑,盖茨比并没有在漫长的等待中回家。但那黄昏中聚集在幽暗车站上纯真的问候与相互依恋,还有寒冬的黑夜里向奔驰的火车两边远方无限伸展的所有归乡人的雪,就在盖茨比死后似乎可以让包括菲茨杰拉德在内的我们意识是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遗憾的是,虽然我们全部都听见了“严寒的黑夜里雪车的铃声”,也都看见过“圣诞冬青花环被窗内的灯火映在雪地上的影子”,但是在经过了许多年后,我们不会把它们与黛茜的码头后那令人心醉的绿色联系起来,对盖茨比和我们来说,黛茜真的那么重要吗?对盖茨比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言而喻,对我们来说也一样。
正因为如此,我们都会站到了黛茜的一边,而盖茨比则会永久的站在我们的对岸,忧伤但并不哀怨的注视着等待的哀歌无尽的包围古老的悲剧。
前几天,有朋友问我,你相信命运是注定的么?我说,我相信性格决定命运,而性格是天生的。
盖茨比是谁?盖茨比是德国皇帝的表亲,盖茨比是德国间谍,盖茨比是杀人犯,盖茨比是西半岛的特里马尔乔--无休止的舞会供应者。可我们知道,盖茨比不是杰伊·盖茨比,盖茨比是詹姆斯·盖兹,西部农民的儿子。
就像有人说是姬尔达毁掉了菲茨杰拉德一样,有人说是黛西毁掉了盖茨比。可是盖茨比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是一个从小时候就会规划自己的生活达到自己目的的人。我一向认为对自己的生活严格规划的人都是偏执狂,然而,唯有偏执狂才能成功。
盖茨比的成功是必然的,他的性格就决定了他必须要成功。他无法像汤姆那样除了消耗毫无追求,他也无法像威尔逊那样愚蠢,他更不像尼克那样甘于自己已有的生活。在他在十七岁给自己改名为盖茨比的时刻,他就只能成功。要么成功,要么死去。
不是私酒贩子就是其他什么,盖茨比终将成功,我坚信。
正如同丹·科迪带给盖茨比的生活一种可能性一样,黛西的出现则是成功的具化:和黄金女郎相爱,并幸福地生活下去。
不是黛西就是崔西或者其他什么人,一定如同白银般闪光,永远迷人,永远处于人们目光的中心。只有这样的黄金女郎才衬得起盖茨比的豪宅盛宴,只有这样需要连声音里都是金钱的黄金女郎才衬得起盖茨比的梦想。
可惜盖茨比的完美主义无法在黛西这里坚持下去“我确实曾爱过他---但是我也爱过你啊”,黛西的爱就像精美手包里的硬币,扔给这个人一些,又扔给那个人一些,这些都是真的,但是你知道的,这些又都不是真的。
可看透这些又有什么用呢?盖茨比的成功之路已经不完美了,没有黛西的从一而终,这一切就不再完美了。偏执的人是不会重新找到一个年轻的黄金女郎,然后用金钱的丝绒好好地把她包裹起来,再赠送一点浅薄的爱情。那样的话是无法挽回在黛西这里的失败的,失败是烙印,是无法从内心消失的。
没有什么比生活给你一个完美主义者的性格和足够的智慧更加残忍的了。
只要你需要他人,他人注定让你失望。
全能小吃货
当初是因为它显眼的地位及名声而购买了这本小说。还记得初读这本书时,感觉速度挺快的,但读完好像也就转瞬即逝了。只知道读过,但却不知道讲的是什么。就像小时候大人的唠叨声,左耳进右耳出。又如那些晚睡中的梦,清醒时模糊不清,似有非有。现在常常听到一个词:深度思考,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与进步是成正相关的。 看来读书时,还是得思考。毫不费力就意味着收获微乎其微,白白浪费了时间及精力。正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本书的前言中小说家兼翻译家村上春树列举了迄今为止遇到的最重要的三本书,其中排名第一的便是《了不起的盖茨比》。我想之所以成为经典之作自有其独之处,不容置疑,至于能否体悟,就得看我们自身了。 这本小说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其代表作,奠定了他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小说中涉及到的主要人物有盖茨比(主人公),尼克·卡拉伟(黛西的远房表哥,盖茨比的邻居),汤姆·布坎南及妻子黛西(盖茨比深爱之人),乔丹·贝克小姐(汤姆和黛西的朋友),乔治·B·威尔逊及妻子默特尔(汤姆的情妇)等。 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写的,小说中的“我”指尼克本人。小说的开篇以父亲对尼克的一句忠告开了头:“ 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也因此尼克养成了不对他人妄加评论的习惯,成了不错的倾诉对象。卡拉韦家族是中西部城市声名显赫的有钱人,后来尼克因做债券生意去西卵村租房,碰到了刚来此的盖茨比,从此他们成了邻居。隔海相望的是东卵村,那是汤姆和黛西的住宅所在地,他们的房子金碧辉煌,熠熠生辉,如同宫殿一般。 不久之后,尼克去拜访了他的远方表妹黛西,见到了汤姆(傲慢),黛西(声音动听,美丽动人,喜欢耳语)及贝克。闲聊中不难发现汤姆和黛感情有些问题,经贝克之口得知汤姆在外有个情人。很快尼克便知此人是汽车修理铺店主威尔妻子默特尔,据说是他们彼此无法忍受对方的那一位而一起。 西卵村,盖茨比先生的住宅金碧辉煌,音乐声此起彼伏,歌舞升平,参加聚会的是有权有势有名之人。部分人因受邀而来,部分人自愿而来,而尼克便是受邀宾客之一。大家来来去去,甚是热闹。这场景无不是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真实写照。但对于盖茨比大家却是一个谜,流言四起,各种说法充斥其中。 后来尼克在宴会上认识了盖茨比,并和他攀谈了起来。通过贝克和尼克的关系,忐忑不安的盖茨比终于见到了黛西,动作僵硬,像极了初恋的人。但目光所及皆是黛西,一片深情肉眼可见。黛西也沉浸在这样纸醉金迷的生活中,而尼克便是见证人。之后,汤姆和盖茨比也见面了,并且慢慢地察觉到盖茨比和黛西之间的微妙关系,他开始暗中调查盖茨比。 一个炎热的夏日,盖茨比,尼克,贝克聚到了东卵村汤姆和黛西的家里,盖茨比也因此见到了黛西的女儿。因为天气燥热,大家情绪波动大,黛西提议进城。言语之间,汤姆明显感觉到了盖茨比和黛西之间的微妙关系,而盖茨比好像似曾相识。你一言我一语,最终决定进城。黛西拒绝了汤姆开车带她的提议,一番争论之后。汤姆开盖茨比黄色的车带上了尼克和贝克,盖茨比开汤姆的车,带上了黛西。 因为汤姆开的车油量不足,所以到威尔逊的车铺去加油,但威尔逊有气无力,如同生病了一般。威尔逊懒洋洋地给汤姆的车加了油,闲聊了几句。原来他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事,决定带妻子搬走。而此时楼上的默特尔表情奇怪地盯着汤姆的车看,误以为贝克是汤姆的妻子。汤姆内心恐慌,迅速开车离开。 大家关于去哪儿争论一番之后,最终在广场酒店租了一个套房的客厅。因为天气炎热,再加上室内闷热,大家情绪不高。很快汤姆和黛西争吵了起来,盖茨比搭了几句话。结果一触即发,场面甚是尴尬,大家都弄得灰头土脸。争论起黛西爱的是汤姆还是盖茨比,最终一发不可收拾。汤姆将调查到的有关盖茨比的事情一一爆出,黛西犹豫不决,痛苦不堪。 最终黛西和盖茨比一起离开了,开的黄色的车。谁料车开到威尔逊店铺时,默尔特却冲了出来,一场车祸应运而生。待汤姆他们到来之时,还感叹威尔逊的店铺终于来生意了。不曾想到这次车祸是跟黄色的车有关,闲聊中才知道事情。 回到东卵村,汤姆冲向妻子的房间。而杰克却看到了藏在汤姆房屋外的盖茨比 ,得知是黛西开车撞死了默特尔而不是盖茨比。盖茨比等在这里是为了确保汤姆不伤害黛西,为此尼克还上楼看了看情况,察觉到汤姆和黛西在琢磨着什么事情。确保汤姆不会伤害黛西,盖茨比还是不愿离去,他要等到黛西睡下。 尼克彻夜未眠,一直等到盖茨比先生回来。来到盖茨比家,房间巨大,屋内一片漆黑,屋内散发着霉味,已经许久未通风,昔日光彩夺目的韵味一去不复返。尼克劝盖茨比离开,因为有人会追查他的车。但盖茨比不愿离去,他不可能把黛西留在这儿,这是他最后的希望。 接下来 他给尼克讲了年轻时跟丹·科迪一起的离奇故事,因为“杰伊·盖茨比”已经像玻璃一样被汤姆恶狠狠地摔得粉碎,而那出漫长的秘密狂想剧也落下了帷幕。我以为此时的他可以毫无保留地承认一切,但他想谈的只有黛西 。谈论他与黛西的初遇,一直到黛西嫁给汤姆。 尼克离开了盖茨比家,当再来时,盖茨比已经遇难。而男管家尚未发现,盖茨比一直等着黛西的电话,但到死都没有等到。对于盖茨比的葬礼,相比之前的门庭若市,现在只能用凄清来形容。昔日的朋友如同陌生人,只怕惹上麻烦。客厅里的人基本是官方人员,前来查看。而黛西则和汤姆一起离开了东卵村, 他们搞砸了事情,毁了人,然后就退回到自己的钱堆中去,退回到麻木不仁或者任何能将他们维系在一起的东西中去,让别人收拾他们的烂摊子 。 小说的末句“ 我们奋力前行,小舟逆水而上,不断地被浪潮退回到过去 ”让人不禁感叹这无疑不是盖茨比的真实写照。一直以来黛西是他的信念,为了能离黛西近一点,他努力拼搏,改变了自己的阶级,拥有了黛西所向往的财富和地位。谁曾想这一切都是虚幻,丝毫没有让黛西入心,还把自己送到了死神的手里。 写到这不由得想到了小说开头来自菲茨杰拉德在《人间天堂》中塑造的人物托马斯·帕克·丹维里埃所写的那几句诗: 那就戴上金帽子,如果可以打动她;倘若你能跳得高,也请为她跳起来;直到她大声喊:“亲爱的爱人,戴着金帽子、跳得高高的爱人,我一定要拥有你 !” 但终究那只是一个不曾实现的转瞬即逝的梦。 盖茨比无疑是伟大的,为了自己的爱人,拼搏奋斗,拥有了地位和名声,只为配得上自己所爱之人。而其他人虚伪的面孔,为了一己之私不顾他人死活,不恋旧情的行为更是衬托出了他的伟大及独特。
专属兔兔的
<辛酸的浪漫,无法企及的永恒——试论盖茨比的悲剧性>【摘要】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现代成长悲剧,描述了一个满怀憧憬的现代青年如何跨越到没有奇迹的成人世界的成长失败;同时也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悲剧:浪漫的想象既不能创造真实,也无法代替价值,一切浪漫最终都将归于失败,富于想象的心灵也归于尘土,永远沉寂。文章通过对盖茨比的浪漫梦想和对现实的回避的分析揭示了其悲剧的根源。 【关键词】浪漫;永恒;盖茨比;悲剧一、《了不起的盖茨比》内容简介 故事借尼克的回忆讲述了主人公盖茨比(以下称盖)一生追求梦想的经历。穷小子盖爱上了富家女黛西(黛),但黛嫁给了一个名叫汤姆的富翁。盖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并认定是金钱夺走了黛的爱情,决心赢回所爱。富有之后的盖在黛府邸对面建了一幢大厦,每个周末都在自己的豪宅里举办舞会,彻夜笙歌,挥金如土,对黛发出了无声的召唤。后来,他如愿以偿地见到了黛并企图与之再续前缘。紧接着黛在一次车祸中把汤姆的情妇茉特尔撞死,竟伙同汤姆将此嫁祸于盖,直接导致了盖的死亡。 二、辛酸的浪漫 畅通论文 盖的一生是追梦的一生。有人说黛是盖美国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她是他梦想的全部。为了积累财富,他放弃了少时的信念,甚至不择手段;有了钱以后他惊人地奢华糜费。这一切都是出于一个单纯的目的——赢回黛。所以,盖所追求的只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梦。他努力地坚持自己理想和真爱,他漠然地注视着舞会上的乌合之众,彻夜遥望着照亮其梦想的希望之灯,痛苦地、不可救药地爱着黛,尽管她拜金、浅薄、自私。自始至终他都在竭力编织着爱情美梦,陷入其中不能自拔。黛轻而易举地玩弄了他,嫁祸与他,撕扯着他的梦,撕碎了他的身心,而他到死都还沉浸在自己一厢情愿的的浪漫里。 盖茨比情愿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奉献给对黛的爱,盖的爱是真实的,当他试图依靠高超的想象达到真与美的完美结合时,新的现实无情地将其挫败了。有人把菲茨杰拉德称为“最后一个浪漫主义战士”,那么他笔下的盖无疑便是最后一个浪漫主义者了。他守护着那朵月光下开放的的虚幻之花付出了年轻的生命,这种浪漫最终枯萎凋零于理想的废墟,耐人寻味的是其中无尽的辛酸。 三、无法企及的永恒 他把自己的爱情视为最高的价值,这就是他的永恒,同时也是他活着的全部价值和意义。对他来说,时间已经不再是标志和衡量现实和梦想的的标准。深受浪漫主义影响的菲茨杰拉德让盖茨比成了一个“出身于他自己的柏拉图式观念”的浪漫主义者。在盖眼里,时间只有一种样式,那就是永恒。对盖来说,他和黛的爱好像永远没有改变过,他忘记了区分过去、现在、未来,在他那里,过去、现在、未来融为一体,于是,他在不知不觉中超越了时间的界限。他一直在朝着接近黛的目标努力,他一步一步地做着,积累金钱、修建豪宅、举行宴会,他知道他和黛已经有5年没见面了,但5年对他而言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将过去与现在分开的漫长的时间界限。当然,他始终沉醉在那样的眩晕状态之中,沉醉于与黛的爱情中,所以当尼克清醒地向他质疑道, “你不能重温旧梦的。 ” “不能重温旧梦?” 他大不以为然地喊道,“哪儿的话,我当然能够!” 他发狂地东张西望,仿佛他的旧梦就隐藏在这里,他的房子的阴影里,几乎一伸手就可以抓到的。 “旧梦”对尼克来说就是往事,是一个人经历过的过去,除了心里的回忆,它已经和现在无关。但盖并不这样看,“旧梦”只不过是不得不借用的一个词汇,它代表不了过去,它就是现在,和现在丝丝入扣,声息相通。盖专注于每一个现在,他当然在意识里无数遍重温过他与黛在一起的时光,但对他来而言,那不是感伤的回忆,而是他的现在,和他的现在在一起供他行动的心理动力。 盖执着于一个永远不变的目标,他超越了人为的时间界限。但是这种时间上的“非分割性”、“非断裂性”只存在于他自己。在黛那儿,过去就是过去,现在就是现在,将来就是将来。在这样的现实铺垫下,盖时间的超越就成了一个人的事,然而,爱情的梦想是需要两个人来完成的。如果盖要实现“重温旧梦”的爱情理想,他需要黛和他一起分享这没有时间界限的小快乐。可是黛像她所属的那个阶层所有的人一样最缺乏的就是现在和行动,他们生活在怠惰的回忆和期待中。他们对现在最无能为力,他们即使身在现在,都已经处于过去与未来之中了。因为从本质上讲,他们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现在。盖最擅长的就是把握现在,他要用现在来抓住过去,或者说他试图通过不对时间进行划分而抹去其间的5年。现在就意味着全心全意地沉醉在实践中,沉醉在每一个虚晃一招之中。与盖竭力超越相反,黛永远选择逃避。在等待盖的焦躁中,她躲进了汤姆给予的稳定而麻木的婚姻生活中;在芝加哥引起麻烦后,他们迁徙到纽约,他们不断的迁徙正是他们不断要的躲避的一个外在表现,这表明了他们的麻木不仁,“他们砸碎了东西,毁灭了人,然后就退缩到自己的金钱或者麻木不仁或者不管什么使他们留在一起的东西之中……”。 盖与黛5年后的第一次相聚就点明了他们之间的时间差异,预示了小说的一种悲剧结局。盖带黛参观他的房子,同时叫克利普斯普林格(寄居盖茨比家的一个食客)为他们弹奏钢琴,其歌词是这样的: “每天早上, 每天晚上, 玩得欢畅…… 在这同时, 在这期间……” “在这同时,在这期间”点明了全书的时间主题,即,小说有两个时间维度:“在这同时”,“在这期间”。一个是进行时,一个则标明过去与现在的界限。两个时间维度相碰撞时,“时间的空洞”就显现出来,可以把这个“空洞”视为盖在执着实践中匆匆溜过的5年时光。盖倾近于“在这同时”,希望能在这样的进行状态中将时间的界限抹去:可在黛那里,她更倾近于“在这期间”,在这期间发生的事已经不可更改,这个过去不在进行之中,它已经凝固,是一种近似于物的存在。这个夏天盖带给了黛一种令人昏眩的力量,使黛仿佛觉得她的感情是一直和盖在一起的,然而事实总是事实,在她和盖分手的5年里,盖不过是一个故人的名字而已,所以在汤姆的逼问下,黛崩溃了。她发现,尽管她和汤姆的婚姻充满种种失望,但她曾爱过汤姆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畅通论文 “啊,你要求的太过分了!”她对盖喊道,“我现在爱你难道这还不够吗?过去的事我没法挽回。”她无可奈何地抽抽噎噎哭了起来,“我一度爱过他……但是我也爱过你。” 盖想要回到绝对的过去,这个过去于他仅是一个5年的真空,5年的美梦。尽管他在这5年中从一个穷小子变成了大富翁,但他心灵的追求、他人生的意义却仍和5年前的岁月紧密相连,其间没有断裂。然而,黛在这5年里,却爱过了别人,结过了婚,养育了孩子,她的生活和5年前完全断裂。这5年来盖在做梦,但黛却身处现实。盖想要证明他和黛一直在相爱,黛却说,不,5年前我爱着你,这5年我爱着别人,现在我又开始爱你。“一直”被分割了。对盖而言,这是残酷的分割、滑稽的嘲讽,因为他的情感丧失了对象。他5年的精心努力,他5年艰苦卓越的浪漫爱情完全是自作多情,他的言谈、他的举止、他的一切都失去了根基。他彻底失败了。 四、结语 盖的一生是浪漫的一生,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所有的浪漫不过增添了悲剧的辛酸:盖和黛见面前的坐卧不安是悲声的序幕;见面后被黛迷得六神无主透射出爱的悲凉——她的不解,她的嗓音里金钱的响声分明是悲剧的预言;财富和身份被质疑时的窘迫是迷失自我的悲哀;彻夜守侯心上人却不知自己正要成为她的牺牲品——一厢情愿的心,无怨无悔的爱,总是透射出被践踏的悲哀和辛酸。 时间本应该带来意义,但在盖那里,它因染上永恒的浓重色彩,成为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这个概念由于缺少真实经验的支持,结果显得空洞。5年的分离,至少标明5年经验的缺乏。如果盖要让他的爱依然如旧,他惟一能做的便是固执地信奉永恒,视爱情为追求中的不变目标,而不是相爱双方的真实要求。这样,盖的爱就不是生命之中的合理爱情,他对爱的追求也不具有传统的爱恋欲求。对他说来,爱情是他的整个灵魂,他无限地醉心于这一灵魂。尽管普遍意义上的永恒己经丧失,但盖仍然可以为他自己找到一种。盖的永恒爱情揭示了一种现代性的狂醉:一个人义无返顾地选择自己的生活,即使这种生活缺乏实际内容,没有任何人的支持,他也该永远追求下去。这就是盖选择的永恒样式,也正是他悲剧的根源。 【参考文献】 [1]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Fitzgerald,F. Scott. The Great Gatsby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2. 【作者简介】赵金凤(1974-),女(满族),辽宁抚顺人,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It's a story said about a man named Gatsby.he lost his heart to a grirl wealthy
只是自己不再彷徨,反而像那些存在主义者们那样,开始思考那些看似庸人自忧但与生命真正相关的问题。摆脱梦寐恐怖,走出疑忌歧路,逐获正当尊荣,这不仅是一向的希冀,也是
我写的也是有关了不起的盖茨比,我的QQ:450954345 加我的时候说明你是:盖茨比 我就会加你 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我这里还有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中英文
当初是因为它显眼的地位及名声而购买了这本小说。还记得初读这本书时,感觉速度挺快的,但读完好像也就转瞬即逝了。只知道读过,但却不知道讲的是什么。就像小时候大人的唠
【文章导读】 盖茨比的死应该由谁来负责:是开枪的人?如果他是自杀的呢?还是说出肇事车是属于盖茨比从而达到嫁祸目的的汤姆·布坎农?还是守望者盖茨比的等待对象黛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