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薇一的我
我们置身于绘画艺术的历史长廊,欣赏艺术大师的作品,在折服于他们精湛的技艺同时更惊叹艺术长河的博大,为我们呈现出精彩的艺术瑰宝。不同时代的艺术都以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展现在世人面前。油画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外来画种,诞生在重科学、重自然、以写实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欧洲,一开始就给其带上了写实的神秘面纱。让后人为之不断探索,如三度空间的立体观念、明暗的造型体系与条件色的色彩关系。正因为这种写实油画手法的运用,使油画比中国画更具有真实性。几百年来油画大师林立、放出耀眼的光辉,不能不说这与油画本身有很大的关系,从而使其成为屹立于世界艺术,无论从时间或空间上来说都是广泛传播的大画种。纵观历史可知油画是在欧洲起源发展的。“油画”这个名称以清楚的告诉我们,他是采用油性物质作为黏着颜料的媒介,在布、纸、木板等材料上塑造艺术形象的绘画。油画是从15世纪以前蜡画法、蛋胶画法上逐渐地发展起来的。15世纪初期的尼德兰(荷兰)画家凡•爱克兄弟是油画的奠基人。凡•爱克兄弟完成了以胶为介质向油为介质的转换。他们在前人尝试用油溶解颜料的基础上,用亚麻油和核桃油作为调和剂作画,作画时运笔流畅并能反复覆盖修改,干透后的颜料附着力强,色泽鲜艳,不易剥落和退色。新材料和新技法的运用很快流传全欧洲。因此这是油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我们所欣赏到的油画最初起源是服务于宗教,是宗教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基督教影响着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绘画艺术也因此成为奴婢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成为“图画的圣经”为基督教服务。这时期比较有名的是非写实性的宗教题材。15世纪的欧洲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近代科学的飞跃,人文主义思想出于对宗教的批判,有着关注社会现实的积极要求,新兴的社会崇尚自然、科学,于是艺术也就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自然出发体现出了艺术的世俗化,许多著名画家为逐渐摆脱单一的以基督教经典为题材的创作,开始对当时生活中的人物、风景、物品进行观察和直接描绘,使宗教题材的作品含带明显的现实世俗因素,有的画家完全描绘现实生活的实景。文艺复兴时代的画家继承了希腊、罗马的艺术观念,即不仅注重作品要描述某一事件或事实,还要揭示出事件或事实的前因后果,于是形成了注重构思典型情节和塑造典型形象的艺术手法。与此同时,画家还分别探索解剖学、透视学在绘画中的运用、画面明暗分布的作用等,形成了造型的科学原理。人体解剖学的运用使绘画中的人物造型有了如同真实般 准确的比例、形体、结构关系;焦点透视法的建立使绘 画通过构图形成幻觉的深度空间,画中的景物与现实中 定向的瞬间视觉感受相同;明暗法使画中的物象统一在一个主要光源发出的光线下,形成由近及远的清晰层次。人文主义的艺术主题与追求写实的造型观念在其他画种中所以不能完善,是因为工具材料的限制,而油画工具材料性能正适于将二者充分体现出来。因而,古典油画 成为经长期制作的、高度写实的面貌。文艺复兴三杰他们结合了科学研究的成果,把解剖学、透视学和光学的原理应用于绘画中,他们的作品具有坚实的素描基础,准确的线条透视,严谨的形体结构,丰富的明暗层次,使作品中的人物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17世纪是欧洲古典油画迅速发展的时期,不同地区、 国家的画家依据自己生活的社会背景、民族气质,在油 画语言上进行了不同的深向探索,油画的种类按题材划 分为历史画、宗教故事画、团体肖像、个人肖像、风景 画、静物画、风俗画等。油画技法也日臻丰富,并形成 了各国、各地区的学派。17世纪的一部分油画强调了油画的光感,运用色彩冷暖对比、明暗强度对比、厚薄层次对比进行光感的创造,形成画面戏剧性气氛。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打破了他之前油画中有序和谐的光感效果,他强化画面上明暗的对比,往往用画面背景平面的大片暗部衬托前景明亮的人物,令人感到画中光线耀眼。西班牙画家格列柯将景物处理成处在斑驳的光影之下,他不是从明暗两大体面,而是从间断错落的明暗分布进行造型,色彩的冷暖也形成间断的连续变化,用笔凝重,色彩层面在挤压中互相渗化,画面给人扑朔迷离的效果,有的甚至充盈着神秘与不安的气氛。荷兰画家伦勃朗也把画中的光感作为表现人的精神状态的一种手段,他所作大量的人物肖像中,人物都处在大块暗部的笼罩中,唯表现神情的脸、手等重要部分显出鲜明的亮度。他运用沉着的颜色在暗部多层薄涂,使暗部显得深邃,画亮部则用厚涂和画刀堆色法,造成厚重的体量感。同时期,笔触的运用也被许多画家侧重探索。笔触是带有颜料的油画笔在画布上运动的痕迹,早期油画全幅各部分颜料层厚薄比较一致,运笔力度均匀,几乎不显露出笔触。17世纪的画家注意到笔触的运动受创作时心境和情感律动的驱使,画家在作画时能产生控制笔触动势的情感,笔触的轻、重、缓、急和运动方向不仅使被塑造的形象显出生动感,笔触自身也具有艺术表现力。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在众多的巨幅作品中运用饱蘸稀薄明亮颜色的大笔涂绘,依照人物的形体运笔,留下自由奔放、多呈曲线的笔触,造成了体态的强烈动势和故事情节的戏剧性冲突。荷兰画家哈尔斯则运用轻快、灵活的笔触描绘肖像,使肖像具有人物神采未消的生动感,与他偏于表现豪迈、乐观的人物相辅相成。另一个荷兰画家维米尔善于用珍珠般细碎的、圆润的笔触描绘处在室内的人物,使画面产生宁静、温暖的气氛。从18世纪开始,油画艺术也同样在社会、文化、科技等多元因素的冲击下,有了翻天覆地、摧枯拉朽的变化。更多的流派、更多的思维、更丰富的创作、更深刻且影响更广的理论,激扬、解构、反叛,争奇斗艳、百花齐放。19世纪法国是欧洲美术的中心,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摇篮,在意识形态方面也表现得十分活跃。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法国的美术也在大的文艺思潮中,不断出现新的风格和流派,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直至后印象主义。油画的发展在19世纪有了新的趋向,主要是油画色彩的变革。英国画家康斯特布尔最早直接用油画在室外写生,获得丰富的色彩感受,他在局部用细小笔触并置颜色,使之混合成较鲜明的色块,画面较古典的褐色调子明亮得多。色彩的补色——色轮两极的颜色在并置时能互相提高明度和强度的原理,是在后来被科学认识的,但康斯特布尔凭借对自然的观察感性地获得了补色原理,并在实践中部分地运用。他的作品启发了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德拉克洛瓦以浪漫主义思想支配创作,根据当时的历史事件创作大幅主题画。他将补色关系更多地运用于创作的色彩表现,运用活跃的笔触,在画面的许多部位形成色彩的对比,增强了色彩的明亮度和华丽感,形成了震动当时画坛的风格。法国巴比松画派的许多画家在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下进行风景写生,认识到景物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色调对于体现时间、环境、气氛,烘托艺术主题,构成画面意境与情调的重大意义。他们大量的风景创作画出了大自然风、雨、晨、暮等特定的色彩气氛。在此基础上,19世纪70年代的法国印象主义是欧洲油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自文艺复兴时期逐步形成的再现自然的写实手法到印象主义画派,可以说是发展到了高峰。印象主义画家在色彩运用方面作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贡献。他们吸收了光学和染色化学的成果,以光色混合原理解决油画的色彩问题。莫奈、西斯莱等画家捕捉外光景物表面光线变化给人的色彩瞬间印象,用细碎笔触的厚涂法将对比色并置,他们认识到暗部或阴影并非黑色的浓淡变化,改变了用调和过的单一色彩画暗部的传统作法,在暗部和阴影部位也用色点并置。由于视觉生理的作用,并置的色点在一定距离外看去是透明的、有冷暖倾向的色块,并形成微妙的过渡。印象主义淡化了景物的体积感,强化了色彩因素,不再依靠明暗和线条形成空间距离感,而依据色光反射原理,用色彩的冷暖形成空间。印象主义的作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鲜明与生动,也表明色彩既有综合的、也有纯粹的表现力。19世纪的欧洲油画出现了有明确艺术主张的流派,虽主要体现在艺术主题和内容上,但油画技法也相应各具面貌。如新古典主义注重油画中物象造型的严谨与坚实感,符合古典传统的造型法则;浪漫主义围绕悲剧的主题,力求以色彩、笔触因素和构图中运动式线条创造画中情节的紧张感;拉斐尔前派注重对画中人物心理情绪的表达,较多画面以青、紫、绿调子构成感伤的、静寂的意境……。虽然近代油画的面貌已经比较丰富,但都具有写实的整体特征,它们共同表现为:一幅油画是艺术形式的统一体,色彩的主调统一着画面各局部的颜色,局部色彩在过渡的渐变中互相形成和谐的关系,不存在孤立的色块;笔触基本上是为塑造形象而运用,显露的程度有限,并统一在或曲长、或短促的某种有序倾向中;被描绘的物象统一在中心焦点的构图中,形成与真实视域同构的效果。从19世纪末叶开始,西方油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油画比较狭窄的艺术功能和一体化的写实手法已经达到自身体系的高度饱和,因而在哲学观念、艺术观念的变革中趋于解体。油画不再以模仿自然、再现自然为艺术创造原则,艺术家自由构造的油画艺术形象被视为新的真实。艺术家不再通过油画形式如实描绘自然,而将油画形式作为表现自己精神与情感世界的媒介,以想象、幻想等方法构造作品。印象派之后的三位画家率先离弃了传统油画模式。塞尚探研用几何形构成艺术形象,创造出画面是一个富有自身秩序的世界。他们的作品成为油画面貌剧变的标志。在20世纪是西方现代美术思潮和流派纷呈的时代。这些新思潮和流派主张与传统美术彻底决裂,强调艺术家个人的主观表现、独创性,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由不同的艺术观念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并制约艺术形式呈现多种倾向,传统油画技法中的某方面因素往往作为艺术观念的形式体现被强化,甚至被推向极端,油画形式语言受到高度重视。现代主义风格首先在野兽主义绘画中出现,例如:忽视色彩而主要作形体自由构造的立体主义;注重色彩强烈状态中均衡效果;随后出现的风格包括:通过色彩和笔触的无序使用表现扭曲心理的表现主义;纯粹以色彩的点、线、面构成画面的抽象主义;以及将颜料随意甩、泼、垂滴于画布上的抽象表现主义等。近百年来西方现代油画流派纷繁,相继更替,只要以油画工具材料为造型媒介,艺术家可以创造任意的油画面貌。20世纪50年代以后,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美术又登上了美术的舞台。它即是现代主义美术的延续,又形成了一些与之不同的特点。此外,在整个20世纪,现实主义美术一直保持着不衰的活力。
俳句之神芭蕉桑
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除了具备对形、色、光的突出表现外,还必须具备肌理上的美感。油画高手大都是善于掌握控制肌理的人。肌理直接传达着艺术家的心理感受,影响着作品的感染力度,所以很多艺术家在油画的制作过程中都非常讲究材料和技法的运用,追求鲜明的画肌特征,给人以不同的美感愉悦。既然我们可以利用肌理更真实地表达事物的真实性,使之成为一种油画语言,我们就没有理由拒绝研究这种语言和使用这种语言,不断地研究各种物质可能产生的表现效果。油画肌理作为油画表现力的内容之一,随着各个时期艺术家对其美感的追求而呈现出来。在传统的古典油画中,由于普遍采用透明画法,也叫间接画法,这一时期艺术家在油画肌理的追求中,更多的是将肌理控制在细微的差异之中,从而使肌理统一在透明的油层和均匀的光泽里。随着油画技术的发展,威尼斯画派画家提香改进了以薄染为主的透明画法,他一改油画平滑肌理,而将亮部进行厚涂,在起稿上直接用油画颜料勾出大体轮廓,厚涂和刻画完成后再用透明画法罩染,以达到整体的光与色的协调统一,形成了亮厚暗薄的不均匀肌理,油彩的韵味与肌理的融合产生出一种浑厚独特的魅力。在西方美术史上,把油画色彩、笔触完美融会于肌理,使油画肌理得到最佳展现的是伦勃朗,他在坦培拉基础上使用透明罩染和不透明塑造相结合的油画技法,画面肌理、色层、笔触,在透明罩染的烘托下质感清晰强烈,画面光彩照人,使他的油画更具有迷人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无论是写实还是抽象绘画的技法中都不乏肌理的运用,这种肌理的运用不仅广泛,而且有很大的可塑性。在直接画法的油画中,画家所追求的肌理效果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印象派画家所作的风景画,大多是在白色底子的粗纹画布上,采用厚涂的直接画法,富有节奏感的小笔触,斑斑点点,形成了一种与古典油画表面迥异的粗糙如墙面的画肌特点,开拓了油画肌理美的新领域。而到19 世纪末叶,西方油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油画比较狭窄的艺术功能和一体化的写实手法已经达到自身体系的高度饱和,因而在哲学观念、艺术观念的变革中趋于解体。油画不再以模仿自然、再现自然为艺术创造原则,艺术家自由构造的油画艺术形象被视为新的真实,并将油画肌理作为表现自己精神与情感世界的媒介,以想象、幻想等方法构造作品。近百年来西方现代油画流派纷繁,相继更替,只要以油画工具材料为造型媒介,艺术家可以创造任意的油画面貌以及制作不同的肌理来表现其作品,这种别具神韵表现性语汇的呈现使画面增添了浓厚的艺术韵味。但是,画家不能哗众取宠地为肌理而肌理,而应把肌理这一造型元素,作为创造鲜明艺术形象和表达情感的手段。油画本体语言的探索是画家的责任,如何使用绘画语言是画家能力的体现,肌理作为一种自然语言,绘画者应学会驾驭它,强化它,使之成为个性语言。从绘画语言本体的角度来思考,艺术材料作为一个文化切入点,从19世纪开始并逐渐演变为材料艺术。而在此之前,艺术材料在绘画中是实现造型语言或色彩语言审美体系的物质及技术载体,艺术家自然把对材料语言规律的研究放在形而下的层面上。随着现代艺术的出现和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新材料开拓了广阔的道路,为改革和应用这些新材料和新技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前众多的艺术家和教育家已经从注重材料的应用技术转到感知材料的物质存在的自身意义及人文价值的研究上,即从微观的把握转到宏观的把握上。使材料艺术强化并提升到艺术语言的主体地位上来,并使其成为人们直接思考对话的重要形式,实现了物质材料本身自然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家的观念价值。油画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人们出于表达对自然的极大热情和人文主义精神,使用了坚固而富于变化的油画材料,以后逐渐形成了灿烂的成果,形成了作为油画表现力的最为主体的东西。可以说,在古典油画中,油画材料的运用仅仅是服务于再现目的的手段,自身的独立品格并未受到真正重视,题材、内容、主题比绘画的材料本身要重要得多。然而从油画发展史看,可以说新的材料的出现,也意味着油画的发展与进步。我们所知道的不少欧洲绘画大师的作品,历经几个世纪画面还是那样丰富多彩,耐人寻味,这都和画面的材料运用、技法处理分不开。马蒂斯曾说过“: 我首先所企图达到的是表现,但一个画家的观念不应和他的表现手段和材料的运用割裂开再来观察,因为这个观念,只有获得各种手段和材料的支持才有作用。而思想愈深,则手段愈需完备⋯⋯”这说明了油画材料与作品本身是有着互为作用而极为密切的关系。通常对于材料的真正体验要通过触摸才能实现,与视觉本无直接关系,然而经验告诉我们,一旦眼睛观看物质表层结构的外貌即可产生对于实际触觉的联想与感受。因为画面材料的感染力也是建立在人们视觉基础上的,绘画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能使作品产生不同的形式感和视觉美感,从而使作品具有某种可读性。在格林伯格理论影响下,抽象表现主义把材料的物质性发展到了极端,波洛克直接把颜料泼洒到画布上,罗斯科则是把颜料均匀地平涂,这就使油画材质本身的物质特性暴露得更加充分。另一些现代派画家,为了追求画面的视觉刺激,也有在颜料中放进砂、木屑、布片等,使画面的表层具有强烈的触感。由此可见画家运用某种绘画材料,采用某种绘画技法,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就促成了画家特有的作品风格,使作品具有完整意义上的审美价值。当今,油画作品在各种绘画学科互相渗透和影响下,材料在作品中的运用将更加广泛,那么重视油画材料与作品的关系,将个性化艺术语言的探索建立在对材料品质表现力的认识、理解及选择的综合运用能力基础上,并不断丰富发展自我的艺术语言是具有独特意义的。
荷兰白瓷猪
一.你可以找一个画家的某一个点来讨论的,题目讨论的范围越小越容易掌握,越大反而越空洞无物。二.或者你可以找现代油画的某一种具体的现象来进行探讨,这也是很有看头的。如果是第一条的话,那么建议你从最熟悉的画家入手,最好是有名气的。如以画家“莫奈”为例,莫奈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但我们写莫奈,不一定要像写传记一样的写(何况一篇论文的篇幅根本是写不详细的),而是选择莫奈的一个点来写——你可以写莫奈在“用色”方面的创新,题目可以叫:“画家莫奈在用色上的创新和影响”,或“画家莫奈用色的特点及创新意味”等等。你在第一章简要讨论莫奈的“用色”、“用光”的特点,第二章就详细讨论为什么莫奈会有颜色光影的创新,第三章就谈论他这种创新对后世的影响。上面提及的这个第一章到第三章的套路,其实可以用在其他画家的身上(风格特点、风格出现的原因、风格所带来的影响)。又可以以安格尔、毕加索、塞尚,我国的徐悲鸿等等的为例如:1.论文中,可以讨论安格尔的油画的特有气氛——典雅气派;2.毕加索抽象画的思维元素;3.塞尚的散点透视的运用;4,我国徐悲鸿的,可以探讨一下徐悲鸿油画中有没有中国的元素在里面。如果是第二点的话,你可以讨论一下现当代的某些有趣的现象。以上是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有什么不懂的可以继续问。谢谢……呵呵
幼幼熙熙
2,材料性,指油画画种所使用的底材、底料包括颜料、调和剂等全部材料所呈现出的物质特性和视觉特征。通俗地解释,可以和水粉画做对比,水粉画画在纸面,单纯使用水调色,颜料在绘画过程中与纸面纤维发生渗透结合,干燥后水分完全蒸发,留下的色层是由植物胶固结的颜料粉,呈现出亚光的效果,而且干燥后的颜料比湿润时颜色浅、灰,呈现粉的效果。而油画是用干性植物油调和颜料画在涂刷过底料的布面,色层不会下渗与底材渗透结合,颜料层也是独立分层的,调和剂干燥后不会蒸发,而是结成半透明的膜,保留颜料的厚度和肌理,并保留颜料的彩度,干燥后颜料不会变浅,而是微微变暗变灰,这个变化程度远小于水粉,所以呈现出比较新鲜滋润的视觉效果,加上基底的布纹,就产生了丰富的肌理语言和质感语言。而使用各种上光剂和不同的调和方法及技法,也会赋予油画千变万化的材料视觉效果。这就是油画的材料性。3,绘画性与材料性的结合: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不存在独立于绘画性的材料性或独立于材料性的绘画性,比如伦勃朗的绘画作品,画中厚重的笔触和色层既是他的绘画语言,也是他的材料语言,如果不借助油画的厚重材料肌理,就无法实现气势磅礴的绘画性。同样的,安格尔的新古典主义画作正是借助间接画法的薄色层叠加出的釉面般明亮的质感来表现明媚的色调和温润的肌肤,如果让他用伦勃朗的笔法去画同一个美女,就无法实现新古典主义的美感特征。4,发展意义,更是一个伪命题,因为自从油画诞生之日起,绘画性就是紧密与材料性结合的,凡艾克之前早有画家用亚麻油画画,最早的要比他早几个世纪,之所以称他为油画的创始者,正是因为他第一次做到将油画的材料性在绘画中表达得最为准确,并研制出了稳定的材料配方,这之后每一个流派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在挖掘油画材料语言的各种可能性,并使它满足自己流派的风格表现需求。只是在中国,因为油画自引进之日起既是先天不足的,一直在用画水粉的方法画油画,一直没有解决油画材料性的基本问题,所以始终假装外国油画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假装自己能够第一个登上火星。真是贻笑大方。
我们置身于绘画艺术的历史长廊,欣赏艺术大师的作品,在折服于他们精湛的技艺同时更惊叹艺术长河的博大,为我们呈现出精彩的艺术瑰宝。不同时代的艺术都以他独特的审美情趣
我们置身于绘画艺术的历史长廊,欣赏艺术大师的作品,在折服于他们精湛的技艺同时更惊叹艺术长河的博大,为我们呈现出精彩的艺术瑰宝。不同时代的艺术都以他独特的审美情趣
这种论文还是自己写比较好,请别人写体现不出自己的特色!
其实如果有兴趣或者有疑问,就从这个兴趣或者疑问方向去选题,我想应该是不会错的。这样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就是这样做出来的。要不就是你的兴趣点,要不就是你的疑问点,
重叠的新写实主义与照片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