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珊珊珊
玫瑰花的栽培技术论文篇二 玫瑰与粮食蔬菜间作种植研究 摘要玫瑰与蔬菜、粮食间作田间试验研究表明,玫瑰花与粮食蔬菜间作经济效益是单植玫瑰的倍,从地力、空间和时间3个方面分析了间作成功的机理;筛选出的7种优良模式,可在不同的条件下推广应用于生产。 关键词玫瑰;粮食;蔬菜;间作;效益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119-01 StudyonIntercropstheGrainandVegetableintheField oftheRose WANG Gui-fang 1GUO Yong-lai 2ZHANG Jing-ju 2 (1 Pingyin Meteorology Bureau in Shandong Province,Pingyin Shandong 250400; 2 Pingyin Rose Research Institute) AbstractThe experiment about intercrop the vegetable and grain in the field of the rose was carried out.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was times as planting the rose only,mechanism of the successful intercrop was analyzed from the land productivity,space and seven kinds of good modes which had been chosen could be applied to production. Key wordsrose;grain;vegetable;intercrop;benif 玫瑰是重要的香料植物,具有广泛的用途,可酿造玫瑰酒、腌制玫瑰酱、提取玫瑰油,玫瑰花蕾入药、作茶饮可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玫瑰又具有抗逆性强、易于管理的特点,因此玫瑰的种植面积愈来愈大。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种植效益,笔者在总结群众多年玫瑰间作[1-2]种植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14种种植模式的对比研究,筛选出了7种优良间作模式,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试验材料 供试甘蓝品种为中甘1号;西红柿品种为强丰;马铃薯品种为泰山1号;白菜品种为丰抗70;西瓜品种为郑杂5号;水萝卜品种为鲁萝卜4号;油菜品种为胜利;小麦品种为鲁麦13号或陕7859;大豆品种为鲁豆7号;甘薯品种为徐薯18号;玉米品种为鲁玉3号;谷子品种为鲁谷7号;花生品种为海花1号;大葱为章丘大葱;大蒜为苍山大蒜。供试玫瑰为五年生嫁接重瓣红玫瑰(Rosa rugosa cv. Plena)。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平阴县玫瑰镇附近,为低山丘陵台地,土层深厚,具水浇条件。土壤为碳酸盐褐土,含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 mg/kg、速效磷 mg/kg、速效钾74 mg/kg。玫瑰密度 m× m,冠幅 m,株高 m,南北向栽植。 试验设计 试验设14个处理,每处理面积为333 m2,2次重复。在玫瑰行两侧各留60 cm作为营养保护带,中间 m做畦进行间作处理,施肥、浇水、病虫防治等管理按常规进行。 玫瑰与蔬菜的种植模式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玫瑰间作甘蓝、西红柿(S1),1月下旬进行温炕育苗,2月下旬将小苗移入阳畦内进行二级育苗,3月中旬带土移栽入玫瑰行内;每畦栽3行,株距40 cm,栽后搭上塑料小拱棚,4月中旬撤棚;5月下旬甘蓝收获后,按每畦2行栽植西红柿,株距30 cm。玫瑰间作马铃薯、大葱、大白菜(S2),选用脱毒马铃薯,于2月中旬用10 μg/mL的赤霉素浸种30 min后,放置室内晾干,沙培催芽,3月上旬按每畦2垄点种,株距30 cm;6月中旬收完马铃薯后,在2垄中间挖沟,按5 cm的株距栽植1行大葱;9月上旬,在大葱两侧按50 cm的株距各栽植1行大白菜。玫瑰间作西瓜、水萝卜(S3),3月中旬按40 cm的株距点种1行西瓜,点种后覆盖塑料薄膜;7月中旬按20 cm的株距点种2行水萝卜。玫瑰间作油菜、芥菜(S4),10月上旬按40 cm的行距每畦播种2行油菜,翌年7月下旬按20 cm×50 cm的株行距点种2行芥菜。 玫瑰与粮食的种植模式试验。设6个处理,分别为:玫瑰间作小麦、大豆(L1),于10月上旬按20 cm的行距每畦播种6行小麦;于6月中旬按30 cm的行距播种4行大豆。玫瑰间作小麦、夏甘薯(L2),小麦种植同前;小麦收获后相距70 cm整2趟甘薯垄,按25 cm的株距进行栽植。玫瑰间作小麦、夏玉米(L3),小麦种植同前;5月中旬在小麦中间按40 cm×40 cm的株行距串种玉米。玫瑰间作春甘薯(L4),4月中旬,按30 cm×70 cm的株行距每畦栽植2行甘薯。玫瑰间作小麦、晚谷(L5),小麦种植同前;小麦收割后灭茬整地,按行距30 cm每畦播种4行谷子。玫瑰间作春花生(L6),4月下旬按20 cm×30 cm的株行距,每畦点种4行花生。 玫瑰与粮食蔬菜的种植模式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玫瑰间作小麦、大葱(LS1),小麦品种选陕7859,10月中旬播种,6月下旬按7 cm×60 cm的株行距,每畦沟植2行大葱。玫瑰间作小麦、水萝卜(LS2),小麦种植同前;7月中旬按20 cm×60 cm的株行距,起垄点种水萝卜。玫瑰间作大豆、菠菜(LS3),4月中旬按30 cm的行距播种4行大豆,大豆收获后于10月上旬整畦,撒种菠菜。玫瑰间作大豆、大蒜(LS4),大豆种植同前;寒露前种植大蒜,密度12 cm×30 cm。 玫瑰行间不进行任何间作作对照(CK),其他管理相同。 2结果与分析 生长情况 各种间作物的生长情况均表现良好。西红柿坐果率高,(下转第125页) (上接第119页) 果形好;大葱生长旺盛,葱白比例高;马铃薯一级薯块率达到70%。小麦和谷子茎秆粗壮,颗粒饱满,无倒伏现象,这是因为玫瑰为其创造了适宜的生长环境。花生和大豆植株长势虽好,但结果情况不如一般大田,靠近玫瑰的边行结果明显减少,饱满果率也显著降低。这是因为花生和大豆系喜光植物,玫瑰遮荫使其光合产物积累减少,玫瑰植株较高,阻碍了空气流通,也有一定影响。玉米长势健壮,结果情况好于大田,但由于其植株较高,对玫瑰遮荫较多,影响玫瑰生长较大。甘薯较一般大田差别不大,但其旺盛生长期易攀附玫瑰,影响玫瑰生长。 经济效益 从表1可以看出,14种处理的经济效益较CK均明显增加,处理间差异也十分显著,效益高者是CK的倍,效益最低者也为CK的倍。从3种种植模式看,以间作蔬菜效益最高,间作粮食作物效益最低。但是,间作蔬菜工作量大、用工多、肥水条件要求高,同时还要求一定的技术条件;相比之下,间作粮食作物省工省力、肥水及技术条件要求均较低;粮食和蔬菜混合间作,其效益等各方面均介于二者之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机理分析 玫瑰间作成功的机理有以下3方面:一是合理分配地力。在距玫瑰根颈60 cm处,调查了3株嫁接玫瑰垂直剖面的根系的数量,调查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嫁接玫瑰根系分布深广而且比较集中,距根颈60 cm处,75%的根系分布在20 cm土层以下,而蔬菜和粮食作物的根系则绝大部分分布在20 cm土层以上,这就避免了玫瑰与间作物互相争水争肥的矛盾。二是合理利用空间。玫瑰属灌木,自然高度在 m左右,冠幅在 m左右,可以通过整形修剪,把玫瑰控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一方面给间作物让出空间,另一方面也可防止玫瑰开花部位外移,更便于采花。在间作物的选择上,应选矮秆作物,以减小对玫瑰的影响。玫瑰与间作物还可以相互利用,例如大葱在有遮荫的条件下,生长旺盛,葱叶鲜绿,病虫害少。玫瑰遮荫,温度降低,可提前播种水萝卜,提前出售,增加经济效益。玫瑰可作防风墙,使间作物不易倒伏,还可阻挡病虫害的传播。间作物覆盖玫瑰行间,可减少地表水分蒸发并可防止杂草滋生。大豆、花生等豆科植物还可固氮,增加土壤肥力。三是时间分配合理。选择早春的马铃薯、春甘蓝,晚秋的大白菜及冬小麦,其主要生长期正是玫瑰叶面积系数较小的时期,能够充分地利用空间和光能。 3结论与讨论 在玫瑰与蔬菜的间作模式中,以间作甘蓝、西红柿和间作马铃薯、大葱、大白菜效益最高;玫瑰和粮食的间作模式中,以间作小麦大豆、小麦夏甘薯和小麦晚谷效益较高;玫瑰和粮食蔬菜的间作模式中,以小麦、大葱和小麦、水萝卜效益最好。这7种种植模式可作为优选模式进行大面积推广。玫瑰属天然香料植物,种植效益受市场影响较大,进行间作既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3-4],又可以降低种植玫瑰的风险。玫瑰效益好时,可少间作或不间作,充分利用空间使玫瑰立体开花;玫瑰效益差时,可重剪玫瑰,留出较多的空间进行间作。也可采用大行距栽植玫瑰,使间作物占用较大的空间,这样有利于实现机械化[5-6]。 4参考文献 [1] 余丽莉,庄文彬,董须光.玫瑰茄在漳浦县的种植表现及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07(2):27. [2] ROY A R,王五湖.玫瑰茄间作油料和豆类作物的效果[J].热带作物译丛,1991(4):43. [3] 郑润芳,平金岭,刘洪�,等.鹤乡玫瑰栽培及扩繁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0(6):24. [4] 刘恒德,杜琳辉,排孜来提・托合提,等.和田地区食用玫瑰种植现状调查[J].农村科技,2009(6):119-120. [5] 侯杰.多季玫瑰生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3):40-41. [6] 毕敏.白玫瑰栽培技术要点[J].农村实用技术,2010(6):51. 看了“玫瑰花的栽培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玫瑰花的繁殖方法 玫瑰花的栽培方法 2. 水养玫瑰花怎么养 玫瑰花的栽培步骤 3. 小麦的种植方法介绍 4. 关于玫瑰与爱情的短文章 5. 关于园艺技术论文范文
pollyshen206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纷起,人们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当时的思想家都对农业的重要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管仲的说法最有代表性。管仲不仅有“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样的名句,更把农业生产与国强民富联系起来。他还告诫统治者,“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禀。”基于此种认识,一些诸侯国提出了“耕战”的口号,并通过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多打粮食,支援战争。这其中秦国的作法最为成功。史载:“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秦国的胜利,实际上是农业的胜利。在一些诸侯国积极致力于鼓励农民进行耕战的同时,一些思想家也都从不同的立场提出了自己关于农业问题的看法,形成为农家,成为当时诸子百家之一。《汉书·艺文志》说:农家者流,盖出自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誖上下之序。从中可以看出,先秦农家可以分为两派:一派其学说的内容带有“官方农学”的色彩;另一派学说则带有“鄙者农学”或“平民农学”的色彩。无论是带有“官方农学”色彩的农家,还是带有“鄙者农学”色彩的农家,其学说均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社会政治的主张,另一方面是关于农业科学技术的知识。《汉书·艺文志》所载农家的著作共9种,其中《神农》20篇和《野老》17篇系“六国时”作品。前者为“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后者据东汉人应劭所说是“年老居田野,相民耕种,故号野老”。而这些作品现都已失传。保存至今的属于先秦时代的农学文献,仅有被《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类”的《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吕氏春秋·上农》,上农即“尚农”,阐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鼓励农桑的政策和措施。《任地》等三篇是先秦文献中讲述农业科技最为集中和最为深入的一组论文,论述了从耕地、整地、播种、定苗、中耕除草、收获以及农时等一整套具体的农业技术和原则,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任地》带有总论的性质,《辩土》和《审时》带有分论的性质。《任地》提出了农业生产中的十大问题,和土地利用的总原则,即所谓“耕之大方”,还论述掌握农时的重要性和方法。《辩土》主要是谈耕作栽培技术方法的,即所谓“耕道”。首先谈“辩土”而耕的一些原则。接着谈耕作栽培中要防止“三盗”,即地窃、苗窃和草窃。亟言不合理畎亩结构的危害。以后依次谈播种和中耕的技术原则。《审时》主要论述掌握农时的重要性。《任地》等三篇的出现,标志着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已初步形成。这一时期的精耕细作主要有以下的一些特征:1、深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广泛使用,这为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所证实。与此同时,牛耕也已出现。这些都为农业生产中实现精耕细作准备了条件。到了战国时期,深耕得到广泛提倡。深耕,要求“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使耕过的土地“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今兹美禾,来兹美麦。”除了对深的要求外,《吕氏春秋·任地》还提出,根据土壤自身的状况,进行耕作调整的总原则和一些具体的原则。《吕氏春秋·任地》云:“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刚硬的土壤要使它柔软些,柔软的土壤要使它刚硬些;休闲过的土地要开耕,耕作多年的土地要休闲;瘦瘠的土地要使它肥起来,过肥的土地要使它瘦一些;过于着实的土地要使它疏松一些,过于疏松的土地要使它着实一些;过于潮湿的土地要使它干爽些,过于干燥的土地要使它湿润些。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在土壤耕作方面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2、畎亩。夏、商、西周时期,旨在排水防渍的垄作法即已形成,时称为“亩”。春秋战国时期,垄亩法得以发展,成为畎亩法,着眼点除排水防涝之外,更有抗旱保墒。这就是《任地》提出的“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上田弃亩”,是说: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样就有利于抗旱保墒。“下田弃畎”是说,在低田里,作垅,把庄稼种在垄(亩)上,有利于排涝。《吕氏春秋》中还对亩和畎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故亩欲广以平,畎欲小以深;下得阴,上得阳,然后咸生。”(《辩土》)意思是说,垄应该宽而平,沟应该窄而深。畎亩的耕作有其相配套的农具,畎亩的规格以其所使用的农具为标准:“所以六尺之耜所以成亩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畎也。”(《任地》)对于垄的内部构造,则提出“稼欲生于尘,而坚于坚”,就是要创造一个“上虚下实”的耕层结构,为农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3、慎种。《吕氏春秋》提出农业生产要消灭“三盗”,其中之一便是要消灭“苗窃”,即消灭由于播种过密,又不分行而造成的苗欺苗,彼此相妨现象。消灭苗窃要从播种抓起,要“慎其种,勿使数,亦无使疏”,也就是说,播种量要适当,不要太密,也不要太稀。而且要因地制宜地确定播种密度。“树肥无使扶疏,树硗不欲专生而族居”,即肥地宜密,瘠地宜稀。否则“肥而扶疏则多批,硗而专居则多死”。这是有关合理密植原则的最早论述。在株行距上,要求“衡(横)行必得,纵行必术”,做到“正其行,通其风,#心(必)中央,帅为泠风”。即要求纵横成行,以保证田通通风,即使是大田的中间,也能吹到和风,而不致郁闭。这表明当时已有等距全苗的观念。在覆土要求上,《辩土》篇指出“于其施土,无使不足,亦无使有余”,即要求覆土厚度要适当,既不要过多,也不要大少,固为,“厚土则蘖不通,薄土则蕃轓而不发”。实际上,当时除了对覆土有厚薄的规定之外,更多的是对就覆土要个要求,这就是“疾耰”和“熟耰”。耰,即碎土、覆种的意思。而疾和熟,而是要求在深耕之后,立即把土块打碎,用细致均匀的土壤来覆土。4、易耨。耨,又称为耘。即中耕除草。战国时期,提出了易耨和熟耘的要求,则是要求中耕除草做得迅速而细致。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草窃。然而,中耕的意义还不仅在于此,因为古人在中间的同时,还要进行间苗。《吕氏春秋·辩土》指出:“苗,其弱也欲孤,其长也欲相与居(俱),其熟也欲相扶,是故三以为族,乃多粟。”从作物生长的动态上,指出了掌握合理密植的标准,即在苗期,苗间应相互孤立分离,使其有充分的生长余地;长大后,恰好使植株互相靠近,即相当于现代所谓的“封行”;到成熟时,植株因分蘖增多(三以为族),株间互相紧靠在一起,既可防止倒伏,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力和阳光,从而保证获得最高的产量(乃多粟)。为了达到这个标准,于是有间苗的出现。而间苗又主要是通过中耕除草进行的。“耨柄尺,此其度也,其耨(博)六寸,所以间稼也。”(《任地》)具体间苗时,还要“长其兄而去其弟”,即要求间去弱苗。因为“先生者美米,后生者为秕”。5、审时。农业生产的一大特点是强烈的季节性。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吕氏春秋·审时》则说:“种禾不时,不折必稴,稼熟而不获,必遇天灾。”“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书中依次论述了禾、黍、稻、麻、菽、麦六种从事播种得时、先时、后时对该种作物产量和质量的不同影响,最后从产量和质量的对比中,论证了“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结论。这是针对播种期而言,实际上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时间上的要求。以耕期而言,土质不同,耕作期也有先后,土质粘重的“垆土”,应当先耕,而土质轻松的“靹土”,即使耕得晚些,也还来得及。为了确定适耕期,《吕氏春秋》中还总结了看物候定耕期的经验,指出:“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这是以菖蒲出生这个物候特征,作为适耕期开始的标志。
[1].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反思的三维框架及其应用.《教育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
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一)[1]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2] The Child Ca
测绘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是否规范反映作者论文写作经验和治学态度,下同时也是论文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学术研究过程之中对于所涉及到的所有文献资料的总
地质类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最后,需要注意文献综述的语言表达清晰、简洁,条理分明,符合学术规范。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追求更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和质量成为追求。现阶段,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设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工程建设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