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40

冬冻咚洞
首页 > 职称论文 >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毕业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别做慈善家

已采纳

5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8〕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如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肿瘤等)合并感染,手术预防用药,严重感染时,伴器官反应症状,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与心血管药物合用 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合用时可引起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发生地高辛中毒。 与抗凝药合用 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谢,使后者半衰期延长,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红霉素可使华法林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四环素类可影响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从而增强抗凝药的作用。 与茶碱类药物合用 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可以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使茶碱血药浓度增加。红霉素与茶碱合用时,茶碱血药浓度可增加约40%,而茶碱可影响红霉素的吸收,使红霉素的峰浓度降低。 与降糖药合用 氯霉素与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时,可抑制后者的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增强,可导致急性低血糖。 与利尿剂合用 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与呋喃苯胺酸类合用时,有引起耳毒性增加的报道。头孢噻啶与呋噻米合用时可增加肾毒性,原因可能是合用时前者的清除率降低。环孢菌素与甘露醇合用时,可引起严重的肾坏死性改变,停用甘露醇后,移植肾的功能可得到恢复。 与其他药物合用 红霉素、四环素与制酸剂合用时,可使抗生素的吸收降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可引起卡马西平中毒症状。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生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诊断分清是否为细菌感染,如利用标本的培养判断认为是细菌感染,才是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掌握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做到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使用药有的放矢,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在医、护、药三方加强ADR监测〔9~11〕。 同时对药物监测、临床血液及生化指标检验监测、护理监护等〔12〕。特别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也应监测肾功能和听力;合并用药时对受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如红霉素或四环素与地高辛合用时,对地高辛药物浓度进行监测或避免合用;口服抗凝剂与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合用时,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或避免合用;必须合用时,须调整口服抗凝剂的剂量。 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多,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对儿童及老年患者的周到护理,是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的重要环节。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药理知识的培训,增加他们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停药或换药。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这些做法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补救都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张克义,赵乃才.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大典.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96. 2 杨利平.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2):229. 3 王正春,李秋,王珊.药物不良反应803例分析.医药导报,2004,23(9):695-696. 4 张立新,王秀美.抗生素应用中的问题与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4,11(8):1498-1499. 5 张紫洞,熊方武.药物导致的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抗感染药学,2004,1(2):49-52. 6 吴文臻,刘建慧.药疹220例临床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39. 7 刘斌,彭红军.药物性肝炎136例分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251-253. 8 程悦.联合用药致变态反应探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93-1794. 9 马冬梅,李净,舒丽伟.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黑龙江医学,2004,28(12):925. 10 吴安华.临床医师处方抗菌药物前需思考的几个问题.中国医院,2004,8(8):19-22. 11 高素华.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11):1056-1057. 12 魏健,郦柏平,赵永根,等.抗生素合理应用自动监控系统的构建.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479-481.

309 评论

一个胖子0528

wàn gǔ méi sù

vancoci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vanycin [朗道汉英字典]

万古霉素是多肽类抗生素,其作用机制是以高亲和力结合到敏感细菌细胞壁前体肽聚末端的丙氨酰丙氨酸,阻断构成细菌细胞壁的高分子肽聚糖合成,导致细胞壁缺损而杀灭细菌。抗菌活性较去甲万古霉素弱。口服不吸收,用于治疗假膜性肠炎。毒性和治疗要点与去甲万古霉素相似。

万古霉素

Vanycin

稳可信;万刻林;凡可霉素;无菌盐酸万古霉素;凡古霉素;Vancocin;Vancocin CP;Vanycin HCl

抗生素 > 多肽类

1.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每瓶,1g;

2.胶囊:120mg,250mg。

万古霉万古霉素是由东方链霉菌培养液中所得的一种糖肽类抗生素,盐酸万古霉素为其盐酸盐。其作用机制是以高亲和力结合到敏感细菌细胞壁前体肽聚末端的丙氨酰丙氨酸,阻断构成细菌细胞壁的高分子肽聚糖合成,导致细胞壁缺损而杀灭细菌。此外,它也可能改变细菌细胞膜渗透性,并选择性地抑制RNA的合成。万古霉素作用特点是对革兰阳性球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口服给药对治疗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假膜性结肠炎有极好疗效。盐酸万古霉素对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厌氧链球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炭疽杆菌、放线菌、白喉杆菌、淋球菌、绿色链球菌、牛链球菌、粪链球菌等也有一定抗菌作用。万古霉素对多数革兰阴性菌、分枝杆菌属、拟杆菌属、立克次体属、衣原体属或真菌均无效。

盐酸万古霉素胃肠道吸收不良,因此主要通过静脉全身给药。静脉滴注、,血药峰浓度分别为10~30mg/L、25~50mg/L。万古霉素分布容积为~。药物吸收后可广泛分布于全身大多数组织和体液内。其中在血清、胸膜、心包、腹膜、腹腔积液和滑膜液中可达有效抑菌浓度,在尿中浓度较高,但在胆汁中不能达有效抑菌浓度。药物可透过胎盘,也可进入乳汁,但万古霉素不能迅速透过正常血脑脊液屏障进入脑脊液中,在脑膜发炎时可渗入脑脊液中并达有效抗菌浓度。万古霉素蛋白结合率约为55%。成人半衰期平均为6h(4~11h),肾功能不全者半衰期可延长至天;小儿半衰期约为2~3h。药物可能经肝脏代谢。给药量中约80%~90%在24h内由肾小球滤过经尿以原形排泄,少量经胆汁排出。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不能有效清除万古霉素,但血液灌注或血液过滤能有效地将药物从血中清除。

1.万古霉素是肠球菌心内膜炎、棒状杆菌属(类白喉杆菌属)心内膜炎患者在对青霉素类药过敏时的首选用药。

2.口服适用于治疗抗生素相关性假膜性结肠炎经甲硝唑治疗无效者,或多重耐药葡萄球菌小肠结肠炎。

3.静脉给药适用于治疗葡萄球菌(包括甲氧西西林耐药菌株和多重耐药菌株)所致心内膜炎、骨髓炎、肺炎、败血症或软组织感染等。

4.静脉给药也适用于治疗对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或经上述抗生素治疗无效的严重葡萄球菌所致感染。

5.静脉给药还可用于治疗对青霉素过敏或不过敏的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葡萄球菌属所致动、静脉分流感染。

对万古霉素过敏者。

1.(1)肾功能不全者;(2)听力减退或耳聋者;(3)孕妇:(4)哺乳期妇女。

2.药物对老人的影响:万古霉素用于年老患者有引起耳毒性与肾毒性的高度危险(听力丧失)。由于老年患者随年龄增长肾功能减退,因此确有指征使用时必须调整剂量。

3.少数患者用药后可出现尿素氮(BUN)升高。

4.长期用药时应定期检查听力;长期用药时应定期监测肾功能及尿液中蛋白、管型、细胞数和尿比重;用药中应注意监测血药浓度,尤其是需延长疗程或有肾功能减退、听力减退、耳聋病史的患者。血药峰浓度不应超过25~40mg/L,谷浓度不应超过5~10mg/L。血药峰浓度高于50mg/L,谷浓度高于10mg/L者为中毒范围。

1.可出现听神经损害、听力减退甚至缺失、耳鸣或耳部饱胀感。在大剂量和长时间应用时尤易发生。

2.肾毒性:主要损害肾小管。早期可有蛋白尿、管型尿、继之出现血尿、尿量或排尿次数显著增多或减少等,严重者可致肾衰竭。在大剂量(血药浓度超过60~100mg/L)和长时间应用时尤易发生。

3.变态反应:快速大剂量静脉给药,少数患者可出现“红颈综合征”。症状有寒战或发热、昏厥、瘙痒、恶心或呕吐、心动过速、皮疹或面潮红;颈根、上身、背、臂等处发红或麻刺感(释放组胺),偶有低血压和休克样症状。其发生率高于去甲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

4.过敏反应:少数患者用药可出现皮肤瘙痒、药物热等过敏反应症状,偶见过敏性休克。

5.消化系统:口服给药可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6.其他:肌注或静脉注射时可致注射部位剧烈疼痛,严重者可致血栓性静脉炎。

1.(1)口服给药:抗生素相关性假膜性结肠炎及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假膜性结肠炎,经甲硝唑治疗无效者,每次125~500mg,每6小时1次,维持5~10天,每天剂量不宜超过4g。(2)静脉滴注:①心瓣膜修补或瓣膜心脏病手术(伴青霉素过敏)前预防:于术前1h静脉滴注1g,8h后重复给药1次;②全身感染:每6小时静脉滴注,或每12小时静脉滴注15mg/kg,对严重的感染患者,可每天静脉滴注3~4g短期应用;③中枢神经系统葡萄球菌感染:最高剂量为每天60mg/kg,分次静脉滴注。(3)鞘内注射:①腰椎鞘内给药:每天20mg;②脑室内滴注:起始量不宜超过5mg,因为在脑脊液内的分布容积相对较小。(4)肾功能不全时剂量:肾功能减退者给予首次冲击量~1g后,应根据肌酐清除率监测结果调整用药。维持剂量(mg/24h)=150+15×患者肌酐清除率。

2.儿童:(1)口服给药:肠道感染可每次10mg/kg,每6小时1次,维持治疗5~10天。(2)静脉滴注:①心瓣膜修补或瓣膜心脏病手术(伴青霉素过敏)前预防:于术前1h静脉滴注,按20mg/kg,8h后重复给药1次;②全身感染:婴儿(0~7天),先用15mg/kg静脉滴注,然后用10mg/kg,每12小时给药1次;婴儿(7天~1个月),先用15mg/kg静脉滴注,然后用10mg/kg,每8小时给药1次;儿童,每次10mg/kg,每6小时1次,或每次20mg/kg,每12小时1次。(3)鞘内注射:①腰椎鞘内给药:新生儿和儿童,每天5~20mg;②脑室内滴注:起始量不宜超过5mg。

1.与氨基糖苷类联用时,对肠球菌有协同抗菌作用。

2.与第三代头孢菌素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有协同抗菌作用。

3.与氨基糖苷类合用或先后应用,可增加耳毒性和(或)肾毒性;可能发生听力减退,停药后仍可能继续进展至耳聋,此反应可呈可逆性或永久性。

4.与两性霉素B、杆菌肽(注射)、卷曲霉素、巴龙霉素及多黏菌素类等药物合用或先后应用,可增加耳毒性和(或)肾毒性。

5.与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盐合用或先后应用,可增加耳毒性和(或)肾毒性。

6.与环孢素合用或先后应用,可增加肾毒性。

7.与依他尼酸注射剂、呋塞米等利尿药合用或先后应用,可增加耳毒性和(或)肾毒性的可能。

8.与琥珀胆堿维库铊等药物合用,可能增强琥珀胆堿维库铊等药物的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9.与抗组胺药、布克利嗪、赛克力嗪(cyclizine)、吩噻嗪类、噻吨类、曲美芐胺等药合用时,可能掩盖耳鸣、头昏、眩晕等耳毒性症状。

10.与考来烯胺同时口服,因阴离子交换树脂能与其结合,可使药效灭活。

11.与 *** 同用时可增加与输液有关的过敏反应的发生率。

万古霉素治疗重症革兰阳性菌感染的临床总有效率为,细菌清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在停药后恢复正常。万古霉素是治疗MRSA/MRCON和肠球菌所致重症感染包括败血症、肺部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疗效确切又比较安全的抗生素。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口服给药对治疗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假膜性结肠炎有极好疗效。

万古霉素抗菌作用同去甲万古霉素,抗菌活性较去甲万古霉素弱。口服不吸收,用于治疗假膜性肠炎,剂量1~2g/d,分4次服用,疗程7~10d;静脉滴注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55%,半衰期为6h。[1]

毒性和治疗要点与去甲万古霉素相似[1]:

临床表现

1.输注速度过快时,可产生红斑样或荨麻疹样反应,躯干上部皮肤红伴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寒战或发热、心跳加快等(红颈综合征)。输入药物过浓可致血栓性静脉炎。

2.大剂量和长时期应用可引起严重的耳毒性(耳鸣、耳部饱满感、听力减退甚至耳聋) 和肾毒性(蛋白尿、血尿,甚至少尿、无尿和尿毒症)。

3.过敏反应:皮肤瘙痒、药物热、嗜酸粒细胞增多、感冒样反应,偶见剥脱性皮炎、过敏性休克。

4.肌肉或静脉注射外漏后,可引起局部剧痛和组织坏死。

治疗要点

1.药物过量无特效治疗,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保护肾功能。腹膜透析可清除少量去甲万古霉素。

2.肾功能或听力减退时,减少维持剂量和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3.静脉给药时避免药物外漏,并轮换注射部位,以减少静脉 *** 和静脉炎发生。

247 评论

无忧快乐起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摘要】 目的 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 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关键词】 抗生素;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2〕。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1 过敏反应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过敏性休克 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溶血性贫血 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血清病、药物热 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过敏反应 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如:经常接触链霉素或青霉素,常在3~12个月内发生。 未分型的过敏反应 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6〕、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复方新诺明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2 毒性反应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对神经系统的毒性 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另有报道,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 肾脏毒性 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 肝脏毒性〔7〕 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对血液系统毒性 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免疫系统的毒性 如:两性霉素B、头孢噻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6〕。对机体免疫系统和机制具有毒性作用。 胃肠道毒性 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口服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其中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药物即使注射给药,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心脏毒性 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林可霉素偶见致心律失常。3 特异性反应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4 二重感染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5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8〕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如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肿瘤等)合并感染,手术预防用药,严重感染时,伴器官反应症状,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与心血管药物合用 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合用时可引起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发生地高辛中毒。 与抗凝药合用 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谢,使后者半衰期延长,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红霉素可使华法林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四环素类可影响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从而增强抗凝药的作用。 与茶碱类药物合用 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可以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使茶碱血药浓度增加。红霉素与茶碱合用时,茶碱血药浓度可增加约40%,而茶碱可影响红霉素的吸收,使红霉素的峰浓度降低。 与降糖药合用 氯霉素与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时,可抑制后者的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增强,可导致急性低血糖。 与利尿剂合用 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与呋喃苯胺酸类合用时,有引起耳毒性增加的报道。头孢噻啶与呋噻米合用时可增加肾毒性,原因可能是合用时前者的清除率降低。环孢菌素与甘露醇合用时,可引起严重的肾坏死性改变,停用甘露醇后,移植肾的功能可得到恢复。 与其他药物合用 红霉素、四环素与制酸剂合用时,可使抗生素的吸收降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可引起卡马西平中毒症状。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生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正确诊断分清是否为细菌感染,如利用标本的培养判断认为是细菌感染,才是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掌握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做到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使用药有的放矢,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在医、护、药三方加强ADR监测〔9~11〕。同时对药物监测、临床血液及生化指标检验监测、护理监护等〔12〕。特别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也应监测肾功能和听力;合并用药时对受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如红霉素或四环素与地高辛合用时,对地高辛药物浓度进行监测或避免合用;口服抗凝剂与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合用时,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或避免合用;必须合用时,须调整口服抗凝剂的剂量。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多,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对儿童及老年患者的周到护理,是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的重要环节。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药理知识的培训,增加他们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停药或换药。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这些做法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补救都是行之有效的。【参考文献】1 张克义,赵乃才.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大典.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杨利平.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2): 王正春,李秋,王珊.药物不良反应803例分析.医药导报,2004,23(9): 张立新,王秀美.抗生素应用中的问题与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4,11(8): 张紫洞,熊方武.药物导致的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抗感染药学,2004,1(2): 吴文臻,刘建慧.药疹220例临床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 刘斌,彭红军.药物性肝炎136例分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 程悦.联合用药致变态反应探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 马冬梅,李净,舒丽伟.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黑龙江医学,2004,28(12): 吴安华.临床医师处方抗菌药物前需思考的几个问题.中国医院,2004,8(8): 高素华.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11): 魏健,郦柏平,赵永根,等.抗生素合理应用自动监控系统的构建.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479-481.

123 评论

相关问答

  • 药物体内浓度检测方法论文

    一、需要进行TDM的药物尽管分析技术发展很快,但并不是所有的药物都需要监测血药浓度。如血药浓度和疗效相关性不好的药物、安全范围宽的药物、以及疗效显而易见的药物。

    sweetmiriam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关于青霉素毕业论文

    浅析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摘要: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 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

    sophialili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青霉素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怎么降低查重率学术堂来告诉你:一、删掉那些重复的地方如果你的毕业论文字数够的话,这是最便捷的方式。二、替换词有人说既然删除最为方便,那么我能否把句子里重

    寻找美食的虫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氯霉素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论文

    【作用机制】 氯霉素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上的肽酰转移酶作用位点可逆性结合,阻止P位肽链的末端羧基与A位氨基酰tRNA的氨基发生反应,从而阻止肽链延伸,使蛋白质

    ~~简单的幸福~~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氯霉素合成工艺毕业论文

    【摘要】 药剂学是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为了培养合格的化学制药技术专业人才,要结合高职培养目标与专业特点,基于学生满意进行药剂学教学。文章结合多年的教

    美利达达道路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