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lcat930
【摘 要】居住空间是城市空间的延续,是城市重要组成部分。《雅典宪章》指出 “居住是城市的第一活动” “在建立城市中不同活动空间的关系时,城市计划工作者切不可忘记居住是城市的一个为首的要素”,强调居住是城市的最基本功能之一。居住区规划设计应该全面考虑满足人的需求,对环境的作用,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建设“以人为本”的居住社区。针对居住区设计中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强调居住区规划设计应与城市发展协调共赢。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设计;以人为本;与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居住的理念发生了重要转变,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单纯的物质享受与物质需求,逐渐向精神、文化领域的层次推进。同时居住区也由单一居住功能,向多元化的居住功能发展。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开发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伴随着商业化的大量因素存在,居住区常常被当作商品去运作,片面追求高经济效益,大肆的宣扬欧陆风、北美风等居住建筑,结果忽视居住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城市的风格,造成城市特色丧失,城市功能受到影响,居住区与城市发展相互制约。 笔者认为要做好居住区规划设计,除了要满足居住区设计规范的基础上,还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的问题。 一、居住区设计要因地制宜 1.居住区设计要符合当地特点 居住区设计中应对城市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注意保护当地形成的风格风貌,多吸纳当地传统文化中积极的元素,而非一味照搬欧陆风格、北美风格,要体现建筑的地域性,同时,建筑布局需考虑当地居住习惯,日照朝向及道路的走向,尊重地域的社会条件,使得建成后的居住区与城市发展完整有序结合,体现出城市文化传统的延续。 2.居住区设计要结合现有地形地貌 居住区设计应尊重地域的自然条件、结构形成,应结合当地的土地利用及地块形状进行规划,而非追求利益最大化,大肆破坏现有地形地貌,大兴工程,即使形成的居住区内部环境新秀,但破坏了居住区周边整体环境,影响了城市整体环境景观的塑造。居住区建设应与大环境结合,并善于发挥地段优势,应能做到能借景建居。 二、居住区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居住区设计应结合人的需求出发,应适合不同的开发人群。居住区设计需针对不同人群的需要而做相应的调整。如今,居住区不仅仅是居住之地,而是承载人心灵放松、休憩的载体。人们对居住区的选择阶段已经从以前的被动选择到现在的自主买房阶段。在挑选的过程中,从房屋面积的大小,户型好坏,建筑形式等“基本指标”转向居住区的环境,物业管理,文化氛围等“附加指标”。只有找出消费群体的主要生活状态,以及对消费群体的生理需求和兴趣爱好进入深入研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建设出能适合人们自身需求的等级,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对自己的居住社区产生归属感,体现出具有特色与活力的人文环境的居住区,利于城市发展。 三、居住区设计应完善与城市功能的结合 在我国,大部分居住区在设计过程中常常强调封闭式,而封闭式不单单是围墙、围栏的围合,社区中道路也是强调内部独立的,这使得较大片区的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真正成为内部道路,与城市的道路以及其他小区的道路缺乏联系,造成了城市地块间距相隔很远才有一条城市性道路,增加了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居住区被围墙封闭后,形成了闭合空间,片面强调了居住区内部的安全性、私密性和独立性,但是居住区内的空间就被私有化了。居住在同一个社区的居民往往都享用不到整体绿化系统。这使得居住区内部绿地系统是独立的,使得城市空间部分被私有化,造成城市交通系统和绿地系统的不连续,对城市空间产生影响。在居住区设计过程中,我们意识到,不管开发商还是居民都有一种私有化、独立化的心态,但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居住区道路、绿地公共空间资源能够最大程度上共享。这样不但可以分担城市主次干道的交通量,也会促进不同小区居民的交往和交流,完善城市功能。 四、居住区设计应注重建筑与环境并重 居住区设计与其说是规划建筑,倒不如说是根据目标消费者的生活需求来规划一种生活形态。人们在评价你的建筑时,不仅仅说它是如何的舒适和宽敞,而是说它是否能带给你心灵上的认同,和具有“浓郁的气质”。居住区景观设计要做到景观与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绿化景观与环境功能的相结合, 并从人与建筑、与环境协调的关系中孕育出精神与情感,作为吸引人群的特点,这样居住空间就有了自己的特色,建筑就被披上了艺术的内涵,环境就被赋予艺术的表达能力。 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坚持居住空间形态格局、环境品质、文化特色和植物配置多样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做到建筑和环境的和谐,使建筑、户外空间、绿化系统等交融在一起,使居住区每一处拥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景观并加以连接,加强绿化间的渗透,创造出建筑与环境,人与环境,建筑与人的相互依存,相互融合,让居住区存在于可持续发展的绿化景观生态系统中,营造出注重生活空间的理想居住空间景观生态系统。 五、居住区设计应合理布置地下停车系统 当前私家车在居住区内迅速增多,车位需求急剧扩大,居住区的停车位比率在急速增高,私汽车的发展给居住区内交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由于停车位不足而随处出现乱停乱放现象,道路变得更加狭窄,造成交通不畅,有的居住区将草坪改成草坪砖供汽车停放,但降低了居住区环境景观质量,居住区停车已经成为居住区规划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通常居住区设计常通过地面停车和地下停车两种停车方式来解决。现阶段,开发商为了取得最大经济利益,提升居住区景观与居住区品质,居住区停车主要依靠地下停车库。由于地块容积率较大,根据停车位计算办法,地下车库通常要做到地下二层、三层才能满足停车要求,开发商为了降低成本,常常居住区出现满铺地下一层的情况。这就为城市排水带来新的问题。由于城市开发速度的过快,各地块内部地下空间都被利用,地下建筑主要采用混凝土材质,造成雨水下落后渗透小,只能通过城市市政管道排除,无形之中加大了市政管道压力,造成暴雨天气城市受淹情况时有发生,影响城市发展,因此,在设计规划区时,我们应避免地下车库满铺情况的发生,合理布置地下车库,为人居环境与城市发展的提供良性互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六、小结 现代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居住区规划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以及城市的发展。规划区规划将不断面临着新发生的问题产生,消费者也将更加挑剔。居住区的好坏脱离不了城市,居住区的价值主要来源于城市。规划工作者应整合社会平衡发展与文化继承创新的目标,将居住区的经济属性、生态属性和社会属性融合在一起,根据整体环境和具体要求来综合设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周俭,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2]周海波 周俭教授谈居住区规划设计 《理想空间》第二十四辑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3]孙长兵、张巍、邵方勇(期刊文章)浅析住宅区规划《中国勘察设计》2009年第9期
纳兰美黛子
[1] 吴志强,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M]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社,2011[2] 葛学朋.易居景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3] 闫有喜. 居住区设计[J].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1:50-52[4] 姜云, 张洪波, 庞博. 城市详细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20-121[5] 增田奏. 住宅设计解剖书[M].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13:16-1280-82[6] 朱昌廉.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M]. 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 2011:80-82[7] 杨鑫,刘媛等.风景园林快题设计[M]. 北京:化学工业出社, 2012[8] 沈志野. 论居住区的演化与现状[J]. 科技视野, 2015, (21) :26-26[9] 王磊, 张凤海. 浅谈住宅小区服务设施规划[J] . 民营科技,2011,
冰心草堂123
城乡规划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关于城乡规划的论文范文,谢谢你的阅读。
城乡规划理论
摘要:近几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使我们的国家竞争力不断增强。将城乡规划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这对于解决学科发展被制约的困境,推进当代我国城乡规划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乡规划理论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advancement of urbanization, make our country to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Adjust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for the level 1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this to solve the plight of subject development is restricted,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romoting urban and rural, regional coordination and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as a whole,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heory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将城乡规划学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设置和建设,是我国国情所在,是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模式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发展模式的需求,是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近几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使我们的国家竞争力不断增强。将城乡规划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这对于解决学科发展被制约的困境,推进当代我国城乡规划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乡可持续发展
区域协调是城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一些区域协调可以依赖法律实施,但大部分的情况是自愿的合作。在这样的组织中,规划或公众参与完全是志愿的,决策者和规划师遵从这样一种方式工作,这样可以得到更多的来自公众的支持。这种自愿的合作组织在协调区域不同城市的利益过程中会发挥一定作用,帮助城市做出更好的决策,在某种程度上鼓励公众参与。但某些情况下会有来自地方的反对和阻力,确实需要强制实施。可持续城市是指城市中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资源相协调在规模(人口、用地、生产)、结构、等级和功能等方面能够持续变化和扩大,能够进行自我升级、改善并实现结构的持续性转变。建设可持续城市是以城市的社会、经济状况、环境和资源等因素为基础,在资源最小耗用的前提下,通过均衡的分布农业工业、居住区、交通等城市活动,做出科学的城市总体设计,促使城市新的结构、功能与原有结构、功能及其内部的和谐一致,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数量、规模和结构由小到大、由不协调到协调、由非可持续性到可持续性变化。 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地方文化的延续和创新。发展中国家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面貌和人们观念迅速改变,这种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受到西方学者的怀疑。在发达国家,文化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被不断挖掘和利用。尤其在1980年代以后的西欧,城市决策者本着利用艺术、传统和其它文化资源吸引旅游、创造就业机会的目的,发掘地方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如在德国鲁尔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被认为是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文化特色的发掘、保持和创新为这一老工业区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与设计
在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区域和城市发展规划,以及城市设计、详细规划等各个层次的规划都需要关注可持续性,以保证发展战略落实到各个空间层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与设计首先应从本质上理解城市自然过程的意义,并将其作为城市开发建设的指导,做到根据生态原则来利用土地和开发建设,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强度、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在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中,构筑城市设计框架的目标将重点强调自然资源和建成环境的保持。这就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将建成区改造成更富有吸引力的生活和工作场所。可持续的城市设计原则将对现状建筑、基础设施和道路的接受和再利用以及可循环建材的再利用放在了首位。其次,可持续发展鼓励对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以及景观的保护。任何新的建材应当从可持续的资源中获取,像木材就应当从管理良好的可持续森林中获得。 第三,在新建成地区,建设的模式要将分散的活动区之间消耗能量的出行减少到最少,同时还要减少建筑内部运行消耗的能量。 未来的发展必须满足国民对食品、矿物、住宅以及其他建筑的需要 不过,重要的是,这种发展应当遵从环境的目标,并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所确立的准则。任何新的建筑应当通过灵活的规划设计以适应其使用年限中不同的使用要求。交通系统服务与新的城市结构,将不得不“在服务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维护未来生活质量之间寻求平衡”。对城市环境进行重新整理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城市设计专业是一个独特的挑战。同样,经济增长也面临相同的前景,它必须在提高生活水准的同时使城市更富可持续性。
三. 城乡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交通需求是一定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使用的派生需求,不同的空间布局结构和功能联系方式,通过影响居民个体的出行行为选择过程,进而作用于城市交通系统,并最终产生不同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后果。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对于低碳城市尚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导致我国目前有些城市规划实践与低碳城市的目标甚至存在很大的矛盾。因此,本研究由理论整理入手,继而通过实证研究支持,提出一套低碳城市发展目标下的城市空间与交通的规划策略。研究分别从区域层面、总体规划层面及详细规划下的居住区和街区设计三个层面来研究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形态。
从区域层面而言,我国城市与区域的交通建立在“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水泥”的评价标准上,加之区域土地使用模式多为粗放式,两者合力产生了高能耗的基于小汽车的区域空间布局。对比现状缺乏交通考虑的无序的区域发展模式,更合理的都市区发展模式应是结合有轨道或区域公共交通引导的走廓模式,通过空间整合与控制小汽车的数量,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标。另一方面,传统规划理论中强调的一个就业居住平衡的城市和功能上的“自我平衡”被验证并不能降低对机动车的依赖,而应是在提高居民就地就业率的基础上利用高效的公交系统将各城镇有效地连接在一起形成区域平衡。从总体规划层面,研究从城市密度、开发强度、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等角度分析了其对城市交通低碳化的影响。基于国内外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提出低碳城市的土地使用规划原则:①应当以短路径出行为目标的土地混合使用;②适合行人与自行车使用的地块尺度;③以公共交通可达性水平来确定开发强度;④坚决地限制小汽车的使用的策略。从详细规划层面,研究从居住区规范入手,分析其积极性及不足,并与美国《绿色低碳社区发展评估系统》的内容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居住区的设计仍然偏重于物质环境层面,对人的行为少有涉及,也没有明确的低碳指标。研究从街区尺度、规模、用地开发强度等角度分析了“大盘”、“巨型居住社区”、低密度住区产生的原因及对低碳节能居住的影响。
最后,研究对轨道交通站点社区居民的交通出行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新区由于客流有限、发车间隔较长,单纯的普通公交接驳不能满足城市边缘地区轨道交通接驳需求。规划必须确保城市新区市民出行的选择多样性,除了提高普通公交覆盖率和整体服务水平,还要通过多模式交通换乘的方式来提高城市边缘区轨道交通的服务半径,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规划阶段需要对步行、自行车的接驳方式,自行车停车设施作出更多的重视。研究最后对低碳城市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①城市规划必须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终极方案,并且需要针对目标建立评价的准则;②城镇体系的规划应结合区域性公共交通体系的建立,才能有效控制城市无序蔓延,降低交通能耗;③鼓励适度的用地混合,考虑建立在绿色交通体系上的居住与就业的动态平衡关系,避免巨型或单一化的功能分区。提倡小尺度街区、土地混合使用的开发模式;④未来中国可持续低碳城市的结构一定是建立在骨干公交联络的自行车友好的城市框架下的,放弃自行车就是放弃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努力促进“绿色交通”;⑤城市形态结构形态的构建采用网络嵌套的理论来对中心地理论的实际应用局限进行修正,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要与公共交通枢纽相结合;⑥开发强度取决于公共交通的可达性,这也是确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一个基本依据。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城乡规划的论文范文
根据你问题的简述,我觉得题目应定性在环保与民俗完美结合这一方面去构思这篇论文,可以围绕把民俗风情与环境保护进行完美的结合,才能建设出雅俗共赏,人景和谐统一的一流
这里有小区的规划与设计完整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到你这儿还有很多于此相关的毕业论文,你看一下,希望对你有帮助.http://
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任务书( 2011 ----2012学年)系部名称:电力工程系课题名称 《住宅小区供配电设计》学生姓名 专业 电气自动
当时也是莫’文网的帮忙,很快就完成了和谐社区的非物质要素集成研究宁波市镇海生态带用地调控研究增城市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研究基于正负空间co-location模式挖掘
城市道路绿化断面布置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板二带式。这是道路绿化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即在车行道两侧人行道分隔线上种植行道树。此法操作简单、用地经济、管理方便。但当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