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中之子
曾在上海某公司工作过半年。公司规模还挺大,主要出版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广东省和山东省各个年级的辅导资料……==总部在上海,编辑部在上海,其余各个省均在省会城市设有市场部负责销售事物。当时我们小组负责上海市高中英语的同步资料辅导。每天9点开始上班,11点到12点吃饭+休息,12点到17点工作,17点到18点吃饭+休息,18点到19点工作,19点下班。大概每天的工作内容都是审稿(包括初审、复审和终审)……==会同时有几本书穿插。上海的高中英语包括牛津和新世纪两个版本,还有高一和高二的区别,最多会有三四本年书同时在审这样。桌子上都是一堆一堆的稿件,一本本牛津词典,一台台笔记本(每人一台这样)。因为是大桌子,四个人的桌子,中间会有绿色植物……除了审稿,其他工作还包括出书之类。出书是个复杂的事…需要有版权页、封面、确定定价、书的序列号、书的目录、页码、空白页数目、书名的版本、适合的省份等等很多不同的细微的东西,出了错就会被罚款。
鼹鼠大小姐
编辑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也是我非常热爱的工作,这个职业日久弥香,在为他人做嫁衣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不足够热爱的事情你就无法掌握、经营它的本质,一定要热爱,热爱的时候你才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2019年上半年,思想上最大的转变是化被动为主动。 在编稿过程中,如果遇到优质作者,会主动询问他们目前的课题进展。遇到基础不错的稿件,会用心写审稿意见,帮助作者修改完善再提交二审论证会,为优质作者助力。 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如果遇到好的选题,哪怕文章字数不够,结构不完美,多和作者沟通探讨,反复修改,别怕浪费时间。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在修改稿件的过程中,编辑自身的业务能力也会提升,编辑和作者的关系也会因为稿件变得更加紧密。你能给予什么样的价值,就会认识什么样的人。持续的给予价值,是积累,更新人脉的唯一方法。 不忘初心,守住学术底线。因为平台的关系,会有一些作者带着目的来交朋友,一定要学会甄别。在长期的编辑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沉淀,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老师或同事推荐的作者,一切以文章质量为先,严把质量关,优中选优。 在新媒体时代的编辑活动中,排版和文字校对的部分或许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但是编辑在内容上的创造性意见,以及编辑和作者之间的沟通,思想之间的碰撞,人类的智慧和人类的温度,是不能被取代的。 编辑和编辑,编辑和作者,可以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相互启发、共同成长。走出去,多和其他期刊的编辑交流,新时代要求多领域都精通的编辑,向优秀的编辑学习办刊和审稿经验。参加省内的学术论坛,发现不同专业背景的新作者,主动约稿,充实丰富作者队伍。目前,跨专业研究已经成了学术趋势,比如在审稿过程中经常遇到经济学和政治学交叉,法学和社会学交叉,马哲和政治学交叉的稿件。尊重作者来稿,面对作者问询,详细解释。我代表的是编辑的形象,注重一言一行。 终身学习。关注学术热点,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他们的选题就是学术的风向标,紧跟热点。主动学习新媒体学术信息再生产技术和方法,运用多媒体实现学术信息的多媒体传播。 树立复合型编辑的职业追求。传统型的期刊编辑,着重强调精湛的编辑出版业务基础知识和实务能力,旨在帮助作者打造一流的学术作品,提升办刊质量和办刊水平。学者型编辑具有双重身份,既要做一个称职的编辑,具有学术编辑的基本素养,如学术期刊选题策划能力,学术内容判断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学科专业水平,能熟悉学科研究动态,能够独立撰写高水平的专业学术论文。新媒体时代,对学术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需要既熟知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和运营机制,又熟悉各类新媒体的内容生产、传播途径和经营之道,做一名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编辑。
maggie800315
就我工作多年接触过的出版社,有社强人弱,只需要流水线文字加工编辑的,也有编辑本身资源无比强大可以单跳出来做工作室的;有专业性很强的,也有什么都做的;有营销盖过编辑的,也有存在感超强时时在网上和人笔战的。垄断性行业的出版社,做教材教辅的出版社,做畅销书的出版社,做大部头学术书的出版社……更不用说我不熟悉的理工科、计算机类、医学类出版社,其工作方法千差万别,差异大到简直不像一个行业。在老牌大型学术出版社的朋友,比一般地方院校的学者更接近学术共同体中心;做“高雅”畅销书的,需要伺候小清新们热爱的大佬;而一般出版社的人,主要工作目标就是“搞钱”,为完成利润指标东奔西跑,发现世界上有许多一般读者永远不知道的书(挣钱的也是)。图书编辑的不同体验,一看产品怎么做,二看提成结算方法。除此以外无他。学术期刊也是一样,科技类、理工科和社会科学类不同;权威期刊和一般学刊也不同;收版面费和不收版面费也不同……即以本刊(某CSSCI来源期刊)与本领域顶级期刊为例,本刊只有我一个专职人员,顶级期刊整个部门(当然下辖不止一个刊物)有100多号人。和出版社到处搞钱不同,学术期刊的任务,很大程度上是“花钱”。因为他们追求的不是利润,而是排名、转载率、引用率和获奖以及获得国家资助,一切工作都围绕这几个方面。能花钱提高这些的,就花钱,至于收入,因为是全额拨款,所以不计较(因为开不出发票经常白送杂志的事儿我会说吗)。当然,就专业性而言,在学术期刊的要求比出版社高,很多需要反复查对,阅读相关文献。总之,如果说有什么共同点,那在这两个地方干活,和在其他任何地方干活一样,要把业绩做上去。出版社商业化一点,懂得用不太专业的KPI来考核你;学术期刊传统一点,还没想到这一步管理方法。其他的,有的时候就是文字工人,有的时候是销售,有的时候是公关,有的时候又有点像营销,还有的时候得拼命社交,比较混合态。
jasmine7927
1楼你错了,不累不忙?开玩笑了,稿子堆积如山的时候你连通读一遍的时间都没有,不忙?赶进度的时候动辄加班到半夜,不累?压力不大?怎么可能呢?学术期刊,出一点错误都是大错误,怎可谓压力不大?待遇有保障?那要看是在什么编制的单位了,在企业化运作的期刊,不努力工作,每个月拿个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也可以算是有保障吗?我曾经在普通国家级期刊工作,现在核心期刊工作,对于你的问题,不好一概而论,这个主要要看你在什么样的期刊工作了,现在好多学术期刊是个人承包的,基本是企业运作,既然是企业运作,就得按企业的路子来,要看你的业绩的,业绩好,当然待遇、收入就高,业绩不好,迟早要被淘汰。企业运作的期刊,编辑收入差别比较大,多则上万,少则1000多块。如果还是事业编制,工资也不会高到哪去,北京的话,如果你刚参加工作,最多也就是3000块钱的样子(比如说新华社),外加相应的保险、福利。至于发展前景,首先这不是个朝阳产业,其次职位升迁无非就是普通编辑-副主编-主编,说来简单,但是干到主编可不是个容易的事,多少编辑一辈子就是个小编辑。当然了,在现在这种大经济环境下,“编辑”还是大多数人羡慕的职业。楼主如果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执着努力地干下去。一定成功。
有。在体制内有编制身份,且被纳入机构编制部门管理的只有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在职在编人员,前者使用的是行政编制即公务员,分干部和工勤两种身份,中国知网员工有编制。中
从严格意义上说,期刊杂志并无国家级、省级的区分标准。因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早就声明:中国的出版物,只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没有所谓国家级、省级等的等级区分。在实际
主 编: 李允 副 主 编: 罗先碧 通信地址: 四川省南充市西南石油学院学报编辑部 邮政编码: 637001 电 话:; E-mail: 《西南石
《小溪流》ABC版(60-80)、《聪明泉》EQ版(50)、《幽默小读者》(100~150) 、《快乐故事》(原《儿童故事》)(150-300)、)《快乐童话》
【黑龙江】黑龙江社会科学 双月刊 3.20 14-238 哈尔滨道里区友谊路501号 150018 4848310 北方论丛 双月刊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