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King
核军工精神,是指我国核工业自1955年创建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无到有建立了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成功研制了原子弹、氢弹、核潜艇,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历代核工业人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创新创业精神。核军工精神传承了延安精神和党的军工文化,融合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军工信仰,“舍小家顾大家”的军工报国情怀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人民军工精神。它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科学精神的体现,其核心为科技创新精神,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核军工精神有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书经·尚书》云“纣有臣亿万,亿万其心;周有臣三千,唯一心”,最后臣民三千的周灭了臣民亿万的纣,由此可见民族凝聚力的威力。核军工精神同样体现了民族凝聚力,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讹诈使祖国奠定核大国的地位,成千上万的核工业拓荒人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草原,隐姓埋名,以身许国。王淦昌、郭永怀、彭恒武、邓稼先、曹本熹、王承书……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承载了“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其中蕴含丰富的爱国精神、自强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真实写照。
7爷爱美食
一、军工特色文化的基本内涵军工特色文化包括精神、制度和物质三个层面,其中,精神层决定制度层和物质层,是最根本、最核心和决定性的因素。军工文化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文化类型,本质上就在于精神层面的不同。精神层的核心是核心价值观。“国家利益至上”是军工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军工文化特色的根本。与其他文化相比,军工文化主要有如下三个特征。1、顺应潮流,始终保持先进性军工文化是伴随着我军的产生、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汲取了人民军队的先进性因素,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军事工业曾经多次走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前列。延安时期,军工战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奋力生产,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建国后,军工行业众志成城,取得了“两弹一星”以及其他先进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工作,为保卫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进入新世纪,军工行业自觉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四个坚持”重要指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夺取“两个攻坚战”的实践中实现了行业扭亏解困,并取得了以载人航天飞船为代表的一系列辉煌成绩。军工事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顺应了历史潮流,保持了先进性特征。军工文化的先进性特征还辐射到整个社会中,影响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境界,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2、求真务实,始终弘扬科学精神当代军事工业是科技含量极高的产业,与最新科技发展密切相关。在现代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武器装备的先进与否对战争胜负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要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不懂得高技术,缺乏高技术知识是不行的。因此,国防科技工业战线非常注重科技的开发与运用,从而培育了军工文化注重科学精神的特殊品格。军工人敢于追求真理,崇尚严谨认真,坚持脚踏实地,是军工文化科学品格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军工文化的科学精神还体现在对国际国内局势的科学判断、国防科技工业的科学布局、领导管理体制的科学构建、军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军工科研生产的科学理念等许多层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科学精神,就不会有军工文化。所以,弘扬科学精神,努力推进军工科技发展,一直都是军工文化的重要特征。3、制度严明,始终强调组织纪律军事工业与军队联系紧密,军队文化对军工文化影响较大。军工文化的主体是全体军事工业人员,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在许多军工单位中,部队长期有人驻扎指导、协调工作。有些军工单位,历史上曾经隶属部队。所以,许多军队文化的因素潜移默化地移植到了军工文化之中,使之表现出纪律性特征。这种纪律性表现为把国家利益、国防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保守国家秘密,服从党组织的领导,令行禁止,制度严明。这种纪律性特征,使得军工单位特别有战斗力,敢于、善于克服各种困难。
江苏友道木业
军工精神,即人民军工精神,是指我国人民军工自1931年创建以来,历代军工人形成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军工信仰,“舍小家顾大家”的军工报国情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人民军工精神。人民军工自1931年创建以来,历经80多年的辉煌历史,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军工精神。一代代军工人献身国防的精神风貌,为国防科技事业奉献终生的军工人的精神财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军工信仰和“舍小家顾大家”的军工报国情怀,全社会大力弘扬军工报国、甘于奉献的军工精神。 2012年5月16日,在国防科工局亮相的《军工报国图》书画长卷诠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军工精神。
小小暖和
1.科学巨匠 • 华罗庚——自学成才识今古,论著充栋誉中外
华罗庚,著名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华罗庚少年时期命运多坎。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中贫困,他只好缀学回家。但不甘平凡的华罗庚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人生,他开始了顽强艰苦的自学之路。18岁那年,他在《科学》杂志发表数学论文。1920年8月,他任清华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用6年半时间读完高中至大学的全部课程,同时学习英、法、德语言,并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虽然只有初中毕业文凭,但华罗庚一生研究成果卓著,写有10多部著作,200多篇论文,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2.科学巨匠 • 钱学森——五年归国漫求索,火箭航天导弹成
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在美学习工作20年,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决定回国效力,但遭到美国国防部和海军阻挠。美国海军次长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为此,他受到美国政府迫害,经历了长达5年的监禁生活;5年后,才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回国后,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发展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并参与制定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为中国火箭、航天和导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3.科学巨匠 • 杨槱——造船初心强国梦,海洋情怀永传承
杨槱,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家,中国船舶计算机辅助设计创始人、船舶技术经济论证开拓者、船舶帆船史奠基人。
少年看船、青年学船、中年造船、教船、老年写船,杨槱先生一辈子从未离开过船。以至于有人说,这位中国船舶界的“活化石”不只是在造船,更是在造梦——让中国成为第一造船强国。为传承情怀,杨槱先后捐赠了毕生积蓄的100多万元人民币,设立“杨槱院士奖学金”,激励晚辈学习奋发,并培养了一大批造船界的骨干精英。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徐芑南(“蛟龙”号总设计师)、朱英富(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总设计师)、曾恒一(中国第一艘海洋石油钻探船设计师)等都是他的学生。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船舶海洋事业发展的同行者与见证人。
4.科学巨匠 • 霍金——瘫坐轮椅研黑洞,身残志坚探宇宙
斯蒂芬·威廉·霍金,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
命运对于霍金来说残酷到了极点。21岁,霍金因身患绝症(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症)而完全瘫痪,从此被禁锢在轮椅上。43岁,他又因肺炎手术被剥夺了说话的能力。数十年残酷的病痛折磨,霍金从未轻言放弃。在全身瘫痪不能言语的情况下,他写下了著名的《时间简史》,并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是当之无愧的“宇宙之王”。
5. 科学巨匠 • 柯俊——冶金“宗师”,科技报国
国际著名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柯俊, 他是钢铁科学与技术的集大成者,中国冶金史研究的开拓者,我国金属物理专业的奠基人,可谓是冶金界的“一代宗师”。甚至立下遗愿,将遗体捐献给母校武汉大学,用于医学研究,为科教事业作最后贡献。
36岁的时候,他就因为首次发现了钢铁中贝茵体的切变机制,被国外同行称为“贝茵体先生”。美国、德国和印度等国的科研机构先后向他发出邀请,他都婉言谢绝。他说:“我来自东方,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人民在饥饿线上挣扎,那里一吨钢的作用,远超过一吨钢在英美的作用。”
6. 科学巨匠 • 南仁东——拼二十余载,铸大国重器
南仁东,国际天文界的一流科学家,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天眼”,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的国家。
早在1984年,他就成为全世界最顶尖的天文科学家之一。他放弃一切选择回国。他说:“在我眼中,知识没有国界,但国家,要有知识。”
在当时的中国探测宇宙没那么容易,他胼手砥足二十余载,带领团队翻山越岭,克服艰难险阻,甚至化身推销员去跟合作单位拉赞助。在FAST项目动工之后,南老亲自参与到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因为来之不易,他尽善尽美。“中国天眼”FAST 望远镜,这个让世界瞩目的国之重器就是这样,一砖一瓦的修建完工。
7. 科学巨匠 • 朱显谟——黄河流碧水,先生终梦圆
朱显谟从中央大学农业土壤肥料专业毕业后,就投入到改良土壤的使命中。他认为治黄问题实质上是黄土高原的土地合理利用问题。为此,他积40余年科研成果和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治理方略并被采纳。
他在88岁时表示:倘若一切顺利,像我这样年纪的人,也许还能看到'黄河流碧水’呢!然而走过了一个世纪的的朱显谟,因病于2017年10月逝世,享年102岁。
为了心中“黄河清”的梦想,朱显谟先生默默奉献,为黄土高原治理与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一生爱党爱国,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和大西北的青山绿水不懈奋斗了一生。
8. 科学巨匠 • 高伯龙——科学梦不泯,化作至强光
高伯龙是国防科技大学原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世纪,他率领国防科大激光陀螺研究团队从零起步。没有实验室,没有试验设备,没有经费,他带领大家克服困难。 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艰苦鏖战,1994年11月8日,中国第一台激光陀螺工程化样机在“陀螺人”们手中诞生,填补了我国激光领域的空白。
进入耄耋之年的高院士已是步履蹒跚,哮喘病、高血压已拖垮了他的身体。然而,他依然像红烛一样拖着带病的躯体坚持工作,用自己率直的品格和渊博的学识化作一束至纯至强之光,照亮后人前进的道路。
9. 科学巨匠 • 李四光——无愧党和人民,堪称后世师表
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学的先驱之一,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毕生倡导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规律,认为各种构造形迹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 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训之 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10. 科学巨匠 • 邓稼先——默默无闻数十载,中国核武动乾坤
邓稼先 (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开创祖国的未来,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红旗,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国难当前,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他面对重重困难,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站在选择面前,他毫不犹豫,愿以身许国,因为他心中怀有梅风傲骨,是龙的传人,这是不可动摇的内心、血液。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却又在众人面前不动声色,默默无闻。
11.科学巨匠•钟扬——跋涉藏区十六年,双肩承载满誓言
钟扬,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
超越海拔6000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16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求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2017年9月25日不幸遭遇车祸逝世。2018年3月29日中央宣传部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2019年9月25日,钟扬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12.科学巨匠•茅以升——跨长江,天堑变通途;扬国威,中华显力量
茅以升,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上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是我国工程学术团体的创建人之一。1989年11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
13. 科学巨匠•王选——实干兴邦,科技助国
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江苏无锡人,出生于上海,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
王选院士最突出的是他的创新精神,在世界上他首先用激光照排技术实现了印刷革命,使中国在这一领域领先于国际水平。王选院士既是优秀的科学家,又是杰出的企业家;他既有精湛深厚的学术造诣,又有坚毅不拔的实干精神。他通过创办方正,实现了中文激光照排技术的产业化,为自主创新发展中国的科技和产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14.科学巨匠•黄旭华——本是中流砥柱,甘愿默默付出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被选中参研核潜艇,他把家安到实验基地。没有参照无计算机,他带领团队从研究模型起步,靠算盘演算出成千上万数据,还为获一手资料亲自深潜。因工作保密,30多年只见了母亲一面!
在他带领下,我国研制出自己的核潜艇。正如感动中国颁奖词所说: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15.科学巨匠•钱伟长——只要祖国需要,甘愿弃文从理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2010年7月30日),江苏无锡人,世界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他为中国的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被人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
钱伟长一生传奇,年轻求学时弃文从理,只因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他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晚年,他倡导的学分制、三学期制成为教育改革的里程碑……
16.科学巨匠•李政道——身在海外,心系国家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出生于中国上海。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
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将其毕生积蓄30万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秦惠(竹君)的名义设立了“中国大学生科研辅助基金”,资助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和苏州大学的本科生从事科研辅助工作。李政道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科学事业后继有人,真是用心良苦,竭尽全力。
17.科学巨匠•叶培建——为国担责,义不容辞
叶培建,男,汉族,中共党员,1945年1月生,江苏泰兴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是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首席科学家,嫦娥二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试验器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在各号嫦娥方案的选择和确定、关键技术攻关、大型试验策划与验证、嫦娥四号首次实现月背软着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18.科学巨匠•吴文俊——创“中国方法”,寻数学之“道”
吴文俊,男,汉族,中共党员,1919年5月生,2017年5月去世,上海市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他对数学的核心领域拓扑学作出重大贡献,开创了数学机械化新领域,对国际数学与人工智能研究影响深远。
他用算法的观点对中国古算作了分析,同时提出用计算机自动证明几何定理的有效方法,在国际上被称为“吴方法”。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科学巨匠•孙家栋——航天报国,初心不改
孙家栋,男,汉族,中共党员,1929年4月生,辽宁复县人,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科技委主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高级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七、八、九、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总设计师,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卓越贡献。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等称号。
20.科学巨匠•顾方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顾方舟,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年6月生,2019年1月去世,浙江宁波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校长、研究员。他是我国脊髓灰质炎赛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科技攻关的先驱者。
他研发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护佑了几代中国人的生命健康,使中国进人无脊髓灰质炎时代。荣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和“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宠儿520520
科技发展对于国家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下面是关于中国科技强国的作文素材及范文,请大家和我一起查阅欣赏。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经历的无数的波折,有发展有落后,有前进有后退,有文明有战争。走进历史,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发展。
远古时代,我们国家非常弱小,技术落后,没有文字,生活无法得到保障,捕猎靠的是竹矛,使用的是石器,生病只能靠草药……
宋朝以开放的胸襟接纳了世界,主动与各国交往,经济空前的繁荣,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四大发明接踵而至,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也走上了历史的舞台,铭记史册。
可是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夜郎自大,采取了闭关锁国,走上了痛苦的道路……各国侵略者拉着大炮,把火药装进炮膛,打开了我们的国门,火烧了圆明园,把我们打得落花流水,还有日本人做出了举世震惊的南京大屠杀,这些永远也不会被忘记。
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与法西斯进行不屈的抗争。我们才重新走上和平道路。
如今,天上有着神舟五号,战斗机也在天上飞翔,地上跑着坦克,海里游着蛟龙。这都是祖国给的。
祖国,你受过无数挫折,但还是一只生机勃勃的雄鸡,我不会忘记你!
昔,借浑仪,观绚丽星河,听筒车,击历史长河,今,凭“嫦娥”,览月背之景,乘高铁,睹山河万里。
溯古观今,科技之力贯穿中华之魂。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背后是科技的推动。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点燃中国梦。
科技为灯,照我盛世和平梦。当一架架战机飞过天安门,一辆辆战车驶入阅兵场,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军工事业的强大。今日的我们能远离战火,享岁月静好,皆因钢铁长城筑国之屏障。数百年前,夜郎自大的清帝紧锁国门,使全国科技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脚步。当英美的机械声响起,用炮火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愚昧软弱的统治者用一篇篇条约书写了中国近代史的屈辱篇章……彼时他们没有科技,没有能力,在历史的浪涛下被迫艰难前进。而如今的新中国着眼于时代大局,从“一五”到“十三五”,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改变了科技落后的面貌,才有了中国如今国际地位的提高。可见,科技点燃和平梦。
科技为光,耀我千年复兴梦。古代中国是当之无愧的科技大国。文化,思想,科技都走在世界前列。当世人观蚕蛾,中国的土地上已经出现了华美的丝绸;世人持陶瓦,中国的土地上已经有了细腻的瓷器;当世人为地震所扰,中国的土地上已有了先进的地动仪。当四大发明飞越历史的星河,我们不难看出古代中国科技之繁荣。既有复兴,我想,复兴的钥匙,就是科技的复兴。
科技为火,燃我华夏复兴梦。无可争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历史的经验使我们明白,科技发展必然推动经济的繁荣。在大数据时代,科技永远是发展的首要驱动。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的进步,更便捷的生产降低了生活成本。科技更促进了新产业的出现,作为一代年轻产业,计算机行业以它深厚的科技底蕴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背后我看到的是科技助动的繁荣。科技助推中国梦。
神舟飞船在太空飞翔,北斗卫星为我们指明方向。当科技之火点亮文明的古国,东方巨龙正展现出它的创新与活力。科技筑我中华魂,科技燃我中国梦。
carefreeyu
传承革命精神是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传承革命精神又有了新的内涵。它是踏实肯干与进取创新精神的统一,是独立自主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我们要始终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弘扬中华名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崛起而不断奋斗。传承革命精神即“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是进步青年的基本价值观。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继承传承五四爱国革命精神的优秀思想精髓,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做好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用实际行动将这一精神传播给更多的人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五四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作为当代大学生,历史赋予我们新的使命,我们要始终牢记党的重托,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性爱国,以积极的心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肩负起历史使命,用青春谱写历史新篇。
土木工程专业相关毕业论文范文有很多,你首先看能否问问往届毕业生要到相同专业的毕业论文做为参考,如果要不到,你也可以百度下:普刊学术中心,有很多关于毕业论文写作技
城市地下岩土工程是岩土工程的一部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我国大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之一,更是摆在岩石力学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1 城市地下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议论文作文素
生活需要正能量,正能量就是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这样一股正能量,它深深的影响着我们。那么想要了解弘扬社会正能量 作文 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我
文化 曾经的缺失是中国难以治愈的疤,在那个闭关锁国的年代,中国这头曾经吼一吼都会令世界为之胆寒的雄狮,却一度沉睡不醒,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中国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