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M精彩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汝南县。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鲁迅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鲁迅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他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撰写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重要论文。鲁迅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 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他领导故乡文学团体“越社”, 支持创办《越铎日报》。 1912年初, 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教育部迁至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同时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担任校外兼职讲师。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1918年,他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此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大量杂文、随笔、评论,从而成为五四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26年夏,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南下厦门,担任厦门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同时兼任国学院教授。1927年初,鲁迅又转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担任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同时兼任教务主任,一边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同年4月,反革命政变发生,鲁迅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因营救学生无果,愤而辞职。在血的教训面前,鲁迅早年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从此,他的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起点。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他主编《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许多刊物,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坚持韧性战斗,撰写了数百篇杂文。这些杂文,如匕首,似投枪,在反文化“围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与世长辞,终年55岁。鲁迅写过一首《自嘲》诗,其中有两句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许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鲁迅全集》是他留给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著作《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鲁迅选集》1952,开明《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鲁迅全集卷一(坟 热风 呐喊)鲁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鲁迅全集卷三(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鲁迅全集卷四(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鲁迅全集卷五(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鲁迅全集卷六(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鲁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鲁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遗补编)
卢卡与凯丽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fèi,取“蔽芾甘棠”)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汉族。代表作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散文集《随想录》。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 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人》为著名。 出于对客死他乡的巴恩波同学的纪念,写了一个“巴”字,作为笔名的第一个字。1958年3月,巴金在《谈〈灭亡〉》一文中说:我的笔名中的“巴”字,就是因他而联想起来的,从他那里,我才知道百家姓中有个“巴”字。 笔名应有两个字组成,得再加一个字,用什么字好呢?正颇费踌躇时,詹剑峰走了进来,见李尧棠似在思考什么,便询问原因。李尧棠如实相告,并说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詹剑峰是个热心人,见桌子上摊着李尧棠正在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一书,半真半假地指指说:“就用克鲁泡特金的‘金’吧。”李尧棠爽快一点头:“好,就叫‘巴金’,读起来顺口又好记。”随之在‘巴’字后边写了个‘金’字。他是一位经历一个世纪的老人。
blueberry317
一、只限於列子八篇集释校说内所徵引之姓氏。 二、略依其生卒年次排列,生卒年有可考者亦为注出。 沈括(1030-1094)梦溪笔谈 王观国宋人学林 顾炎武(1613-1682)唐韵正 黄生(1622-?)字诂义府 何琇樵香小记 惠栋(1697-1785)松崖笔记 卢文弨(1717-1795)群书拾补钟山札记 钱大昕(1728-1815)十架斋养新录 毕沅(1730-1797)吕氏春秋新校正、山海经新校正 段玉裁(1735-1815)经韵楼集、说文解字注 任大椿(1738-1789)列子释文考异 汪中(1744-1794)经义知新记、旧学蓄疑 王念孙(1744-1833)读书杂志、广雅疏证 沈赤然(1745-1816)寄傲轩随笔 梁玉绳(1745-1819)吕子校补、续补 梁履绳(1748-1793)有校说见吕子校补 刘台拱(1751-1805)荀子补注从王念孙读书杂志录出 孔广森(1752-1786)大戴礼记注 郝懿行(1757-1825)荀子补注 牟庭(1759-1832)雪泥书屋杂志 庄逵吉(1760-1813)有校说见所刻淮南子 王绍兰(1760-1835)说文段注订补 秦恩复(1760-1843)有校说,见所刻列子卢重玄注 严可均(1762-1843)铁桥漫稿 焦循(1763-1820)易馀蘥录 洪颐煊(1765-1837)读书丛录 王引之(1766-1734)经传释词 汪莱(1768-1813)列子卢注考证附见秦恩复列子刻本 朱王存(1769-1850)小万卷斋文稿 黄承吉(1771-1842)字诂义府合考 沈钦韩(1775-1831)汉书疏证 俞正燮(1775-1840)癸巳存稿 梁章钜(1775-1849)退庵随笔 钱绎方言笺疏 江有诰(?-1851)先秦韵读 宋翔凤(1776-1860)小尔雅训纂 冯登府(1783-1841)三家诗异文疏证 许櫣(1786-1862)读说文记 朱骏声(1788-1858)说文通训定声 沈涛交翠轩笔记、铜熨斗斋随笔 蘇时学爻山笔话 光聪谐有不为斋随笔 徐时栋(1814-1873)烟屿楼读书志 蒋超伯道光二十五年(1845)会试会元南漘楛语 俞樾(1821-1906)诸子平议 王先谦(1842-1917)荀子集解、庄子集解 郭庆藩(1844-1897)庄子集释 孙诒让(1848-1908)札迻、墨子闲诂 皮锡瑞(1850-1908)今文尚书考证 陶鸿庆(1860-1918)读列子札记 奚侗庄子补注 梁启超(1873-1928)某氏转录手批本,现藏於北京大学图书馆 吴闓生(1877-1948)文史甄微稿本 曾广源戴东原转语释补 胡怀琛列子张湛注补正载1934年大陆杂志2卷8期 马叙伦(1884-1970)庄子义证、读书续记 王重民(1902-1975)列子校释、敦煌古籍叙录 许维遹(1904-1951)有校说抄示 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 王叔岷列子补正 岑仲勉两周文史论丛 又称仲父曰者,杨树达教授于其所读书笺识之校说也。
掬黛小公主
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男,四川成都人。1921年肄业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27年赴法国留学,1928年回国。1949年后历任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届副主席及第四、五届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文艺月报》、《上海文学》、《收获》主编。中国文联第二、三、四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三、四届理事,全国第五届人大常委,全国第六、七、八届政协副主席。中国少年作家班顾问。
大桥鸭子
有人说,文学的故乡是每个作家精神之河的神秘发祥地,对它的从不自觉到自觉的感悟,关系到作家艺术生命的长短高低。 作家的一生写作是离不开童年的,越写越朴素,越写越宽广。 鲁迅先生是浙江绍兴人。《朝花夕拾》是先生唯一一本散文集,意思是说早上开的花儿,傍晚的时候把它们收集起来,其实就是对儿时一些故事的记忆整理。从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出了先生童年时期在绍兴家中和私塾里的生活情景。 而《呐喊》多是绍兴农家乡野气息。《孔乙己》里有黄酒、盐煮笋和著名的茴香豆。压尾的《社戏》,算是鲁迅先生最清新的一篇小说,田园水乡。开始说钓虾吃,江浙乡里做虾一般图省事,水里放姜煮虾,取河虾清甜原味,如果嫌淡,再加酱油。 最著名也是最幻梦的场景,就是一群孩子带着迅哥儿,社戏归来,在船舱里煮罗汉豆。罗汉豆“结实”,已经引人食欲;迅哥儿带头剥豆,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煮来吃了。罗汉豆者蚕豆也。盐水煮蚕豆不如茴香豆味道长远、嚼头酥烂,但新剥的蚕豆有豆子的清香,而且口感嫩脆,极好吃。何况当时气氛着实太好:清夜河上,泊船小友,月光下肚子饿了吃吃煮蚕豆,恍然有诗境。末了把豆荚豆壳往河里一倒,月下归航。 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鲁迅先生这么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沈从文先生湖南凤凰人,有“乡土文学之父”的美誉。如果你想了解他笔下的故乡,不妨看看散文集《湘行散记》,“一个好事人,若从一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去寻找,当可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了一个名为“镇筸”的小点。那里同别的小点一样,事实上应当有一个城市,在那城市中,安顿下三五千人口。不过一切城市的存在,大部分皆在交通,物产,经济活动情形下面,成为那个城市枯荣的因缘,这一个地方,却以另外一个意义无所依附而独立存在。” 凤凰有几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边城、美丽善良的姑娘、民风淳朴并有着不受世俗道德约束的爱情传统的白苗族和黑苗族、湘西山水包括山歌和虎耳草,贯穿其中的,是一种亘古的面对命运的无奈,以及对一方被遗忘的小城、一段被埋藏的记忆、一种被孤立的传统的追溯和怀恋。 《湘行散记》是1933 年冬,沈从文先生回故乡看望病重的老母亲时将路上见闻与感受写给北京妻子的一堆信件中整理加工出来的。由于战乱和水路的危险性为避免妻子担忧,且有意写得轻松幽默,这看似游记的散文实则有着深厚的寓意,幽默背后隐藏着辛酸。 汪曾祺先生江苏高邮人,也是沈从文先生得意门生。汪老在晚年时所感:“人的一生感情最深的,莫过于家乡、父母和童年。离开家乡很远了,但家乡蟪蛄之声尚有在耳。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不论走到天涯海角,故乡总是忘不了的。”故乡承载着每一个人的童年记忆,记忆里的山水、吃食、文化、人情亦随着人们的所见、所食、所思、所感融入到每个人的血液里。 “我知道,即使我有那么多的时间我也写不出多少作品,写不出大作品,写不出有份量、有气魄、雄辩、华丽的论文。这是我的气质所决定的。一个人的气质,不管是由先天还是后天形成,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人要有一点自知。我的气质,大概是一个普通的抒情诗人。我永远只是一个小品作家。我写的一切, 都是小品。”这样的气质是汪曾祺的故乡培育出来的,那是一座风轻水柔的小城,有着淳朴的民风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有人说:“文学写作,就是一场从家乡出发,最终抵达故乡的漫长旅程”。 莫言山东高密人。故乡,是莫言在书里书外说得最多的话题。他说:“作家写作都离不开故乡,也离不开童年记忆。像我这样一个在农村生活了二十多年,有多年做农民的经历,所以写乡土的、农村的题材是必然的。” 在21岁前,他一心想逃离老家,因为那里充满了饥饿、孤独与压抑。但当他真的离开了,才发现那些记忆,为他的写作打开了一扇大门,在文学世界里,完成了对故乡的回归。 他现在大部分时间在北京,但每年还会回高密老家,呆上一两个月。工作之余每天会看新闻、听戏曲,偶尔上网,但不会耗费太多时间。安静的夜晚,则交付于纸和笔:“晚上写那么一两个小时。 毕竟晓得自己六十多岁的人了,精力、记忆力都不比以前。所以悠着点儿吧,慢慢地写。” 迟子建是国内我很偏爱的女作家,同是东北人结缘却是在南方,早年初到南方我从一本杂志中读到这篇《听梆声的地方》而定情,在此之前我并未读过她的小说。迟子建在中国最北端的雪地里长大,漠河、北极村、木头房子、冰封的黑龙江、雪泥路上的马车构成她的童年。“六月,漠河的夏天,是中国惟一可以看到北极光的地方。 在写作特点上,她总能赋予事物一种清丽脱俗的气质。她笔下的森林、雪地、河流、月光,总能让人情不自禁地对东北的这片土地产生向往之情,和看到她内心里温暖的人性美。 有很多人去大兴安岭,因为看了迟子建小说的缘故,去北极村旅行。“他们有可能会失望,或者会喜欢那个地方如画的风景,但他们看不到那些山河灵魂里的东西。可是我在那儿,就是那片土地的一个主人。我整个的灵魂和文学的根在那儿。我觉得故乡,它就是上天赐给我的一个爱人,我要好生呵护它,它也会呵护我。我真应该感谢上苍让我生在这样一个地方,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幸运。”迟子建说。 两个月前,我在网上结识了一位同道中人女性朋友,我们聊天她同我说,7月去了漠河,并赶上了百花文学奖盛典,在典礼上看到了迟子建老师本人,此处我同她一起激动不已,她像我描述迟子建老师本人比照片中的美,说话声音极好听像个小姑娘一样,整个人的状态很好,这使我们对她身体上之前的欠佳终于放下。 还欢喜地感叹,若是诗书藏心中,岁月从不败美人。 故乡在作家笔下就是那精神世界里,像那岸上的干粮,饿了就回来取点再走。终其一生,故乡像通亮的火苗,在漫漫长夜给予你温暖和心安,当你想找它借一点火,把它写到文章里,小说里,你便发现它不在是火苗而是能罩着你整个生命历程的太阳。我是作者鹿鹿,如果觉得不错点赞支持一下,谢谢
草本Jing樺
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1966年“文革”中不堪躏辱投湖自尽。 著作书目: 《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1928,商务 《赵子曰》(长篇小说)1928,商务 《二马》(长篇小说)1931,商务 《文学概论讲义》(理论)1931,齐鲁大学文学院 《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1934,生活 《猫城记》(长篇小说)1933,现代 《离婚》(长篇小说)1933、良友 《老舍幽默诗文集》 1934,的代 《赶集》(短篇小说集)1934,良友 《樱海集》(短篇小说集)19Z9,人间 《蛤藻集》(短篇小说集)1936,开明 《老牛破车》(创作经验)1937,人间 《三团一》(曲艺集)1938,重庆独立出版公司 《骆驼样子》(长篇小说)1939,人间;修改本,1955,人文 《火车集》(短篇小说集)1939,上杂 《残雾》(话剧)1940,商务 《文博士》(长篇小说,又名《选民》)1940,香港作者书社 《张自忠》(话剧)1941,华中图书公司 《大地龙蛇》(话剧)1941,国民图书出版社 《剑北篇》(诗集)1942,文艺奖金管理委员会出版部 《归去来兮》(话剧)1943,作家书屋 《国家至上》(话剧)与宋之的合著,1943,南方印书馆 《谁先到了重庆》(话剧)1943,重庆联友出版社 《桃李春风》(话剧,又名《金声玉报》)与赵清阁合著, l943,中西书局 《贫血集》(短篇小说集)1944.文聿出版社 《火葬》(长篇小说)1944,晨光 《惶惑》(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1部)1944,良友 《偷生》(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2部)1946,晨光 《东海巴山集》(短篇小说集)1946,新丰出版社 《微神集》(短篇小说集)1947,晨光 《月牙集》(短篇小说集) l948,晨光 《方珍珠》(话剧)1950:晨光 《龙须沟》(话剧)1951,大众 《老舍选集》 1951,开明 《春华秋实》(话剧)1953,人文 《老舍短篇小说选》 19567,人文 《福星集》(散文集)1958,北京 《茶馆》(话剧)1958,戏剧 《上任》(短篇小说)1958,作家 《四世同堂》(长篇小说,又名《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上下册, 1959,百花;l—3部,四川人民 《正红旗下》(长篇小说),人文 《老舍小说集外集》 1982,北京 《老舍文艺评论集》 1982,安徽人民 《老舍选集》(1—4卷)1982,四川人民 《老舍戏剧全集》(1一4卷)1982,戏剧 《老舍新诗选》 1983,花山 《四世同堂补篇》(长篇小说)1983,百花 《老舍散文选》
书屋杂志是我每个月必看的杂志,五元一本,文章内容很有思想,可读性强。但是这类杂志因为曲高和寡,往往在报亭里买不到。而是要专门订阅,或者是到一些特色书店去才能买到
散文,散文选刊,散文百家,美文,等等都非常好。但不适合考试。还是读者和青年文摘稍微有点用。陶冶情操可以,蒙题没门。
区总工会“职工书屋”建于2013年8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级职工书屋示范点”。“书屋”位于政府后院工会楼二楼,占地面积30平方米,配备书柜6组,报刊架
贝内特瑟福是蓝 登书屋的创办人之一。他出生于纽约市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位印刷工人。
《书屋》杂志是由湖南出版集团主管,湖南教育出版社主办的一份思想文化类杂志。它以“荟萃思想精华,提高文化品味,开阔生活视野,激扬人生情怀”为宗旨,努力向社会介绍国